选票风波 Recount HBO有线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画面质感更接近电视剧而不是大制作的电影。
主要从总统的竞选团队角度来讲述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佛罗里达州的计票风波。
1.在这里不想讨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好是坏。
基于极其复杂的法律体系、地方自主权很大的选举制度,无法简单批判。
但影片的意义在于,如果有兴趣去研究的话,里面可以一窥他们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如何运行并影响到每一个人,两党制的选举制度如何举行、以及行政分支的选举进程如何受到司法分支的影响等等。
感觉影片还是能比较真实地描述这样的一个历史事件,这就是价值所在。
2.影片中最大牌的演员无疑是Kevin Spacey,他饰演民主党一方,受到时任副总统的Gore委派,负责处理本次争端的Ron Klain,尝试在佛州奋力一搏。
饰演Bush一方的共和党团队领袖James Baker的Tom Wilkinson也非常出色,气势逼人。
3.不知道制作方是有多恨佛州的州务卿Katherine Harris(Laura Dern饰演),完全就是一个贪慕虚荣、尸位素餐的女官员。
几乎也就是唯一比较明显的反面角色。
4.制作方应该是稍微偏民主党的。
所以在最高法院作出最终判决的这一关键情节的刻画上,看得出颇有微词。
HBO就是一民主党的电视台啊。。。
共和党在州政府 州议会 选票委员会和联邦最高法院都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民主党唯一的优势就是州最高法院 所以此片反应了共和党在各个层面对民主党进行打压 却对州最高法院的偏颇裁进行决选择性失明三权分立--美国立国之根本 而2000年 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了彻彻底底的践踏州最高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 都企图利用自己对法律的解释的权利来影响大选的结果但是我就是一彻头彻尾的民主党支持者。。。
2000年时正读高中,每天买参考消息。
所以也算是半亲历了这场风波。
当时让我很疑惑的问题是,那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的最高法院,为何如此低劣的做出了一个明显有失公平的判决:停止计票。
在我看来,很理所当然的应该重新计票以确定最终是谁的选票最多。
在有如此多无效票的情况下还公然禁止计票,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4年之后,又遇到类似的事情:台湾大选计票风波。
同样是打到最高法院。
连战主张因陈水扁诈演枪击事件,应判选举无效与当选无效,最后也是被最高法院双双驳回。
这似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但凡介入政治事件,再好的法院都会算出一笔糊涂账——让“坏人和无赖”得逞。
但我们不妨引用两个真正让坏人得逞的判例: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以及著名的“世纪大审”辛普森杀妻案。
这两个案例详情我就不赘述了。
它们共同反应了一个基本的原则:程序正义高于实体正义。
回过头来看布什诉戈尔案(很古怪的是,居然原告被告是反过来的),为何最高法院的多数方会认为不应继续计票?
首先,当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之前,佛罗里达州务卿已经宣布布什当选,也就是说,从程序上讲,布什已然当选(不管中间有多少猫腻)。
其次,戈尔要求重新计票,并得到佛州最高法院的判决支持。
这个判决无视此前依法按程序确认的结果(布什领先300票并确认当选),无视当前客观情况(是否可能在短短3天内完成计票),也无视未来可能的结果(如果未能按时完成计票,布什仍然会合法当选)。
如果按照佛州最高法院的判决重新计票,却又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按照佛州法律,将由佛州政府(也就是布什弟弟的政府)指定选举人。
到时候不管重新计票的结果戈尔是否翻盘,都无法阻止布什当选。
然而,如果戈尔真的在重新计票中翻盘,布什的总统合法性将遭受严重质疑,这对于整个国家将会是一场严重的宪政危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戈尔说“就算我赢了,我也赢不了”。
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文斯对多数方的判决表达了异议意见,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我们或许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到底谁是今年总统大选的赢家,但最终输家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对法官作为法治公正的守护神的信任。
”这段话其实是道出了最高法院在这场纷争中的无奈。
他们自认为出手挽救了这个国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宪政危机,却为此背了一个干涉政治的黑锅。
按照规矩,总统的选举由选民的选票决定,并在国会确认。
就算要扯皮,也应该到国会去扯),而不应该扯上最高法院。
在《华氏911》中我们也的确看到在确认程序上,许多众议员发言质疑布什的当选。
然而我们也看到,正是因为最高法院一锤定音,才让这场闹剧戛然而止。
随后的国会确认程序上,众议员们也只不过是发发牢骚,却没有任何一名参议员附议(法律规定必须有参议员附议,抗议才有效)。
难道民主党的参议员们心里不清楚这个结果对他们有多不公平吗?
但他们心里更清楚的是,最高法院为什么会做出此前的判决——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宪法的尊严。
电影中,贝克得意的说道:“大街上没有坦克,说明这个系统发挥了作用”。
他确实应该为此得意。
--最后罗嗦一下关于台湾大选的判决。
如果台湾最高法院秉持程序正义高于实体正义原则,这样的判决自然合理。
如果说是陈水扁因为枪击案骗出很多悲情选票,这样很不公平的话,那也只能怪台湾人没经验。
轮到08年大选,这不就平平安安没什么事了么——大家有经验了。
同样的,美国04年大选,同样有了经验,也没闹上法院。
凯文斯派西曾一度被“小金人后反应”困扰,像哈利.贝瑞一样,这位表演技艺稳健,擅长驾御各种性格人物的演技派在得奖后就一直没接过配得上影帝称号的好角色,《Recount》一片让人看到他翻身的曙光,斯派西在片中将扮演戈尔总统的副参谋长荣.克莱因(Ron Klain),他也是协助戈尔针对当年投票结果对佛罗里达州征服提出诉讼的法律顾问.
对于美国大选,一个许多人容易产生的误解是:美国总统是通过全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的。
事实上,与之相反的是,美国宪法中规定的总统产生方式是间接选举:美国具有投票资格的选民在各州通过大众投票产生选举人,之后由各州选举出的选举人团投票产生美国总统。
正如本片中记述的那样,关注过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人,一定对于选举人团制度留有很深刻的印象。
大选中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普选票相对多数的民主党候选人戈尔最终却因为选举人票数量不足而败给了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
面对这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你或许会对美国大选的程序产生疑问:在目前的选举产生规则下,一位候选人究竟最少需要获得多少选票,就可以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显然需要对美国总统大选所采取的选举人团制度进行一些了解。
目前,美国全国一共设置有538张选举人票。
其中,美国的50个州一共拥有535张选举人票,每个州选举人数量和该州在联邦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人数之和相等,其中参议员数量每州均为2人,而众议员的具体设置数量则取决于每个州的人口多寡并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最少为1名,最多为加利福尼亚州的53名。
也就是说,在美国50州中,选举人票数在各州之间的分配数量差异较大,包括阿拉斯加州、蒙大拿州、特拉华州等7个人口较少的州拥有2个参议院议席和1个众议院议席,因而各获得3张选举人票,而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则一共分配有55张选举人票。
在196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23条修正案还分配给了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3张选举人票,因此现在美国总统选举人的总数是538名。
选举人票具体的归属问题可由各州自行决定。
现在美国各州之中,只有拥有4张选举人票的缅因州和拥有5张选举人票的内布拉斯加州按照本州内部各选区得票胜负情况来分配选举人票。
而其他各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则采取“赢者通吃”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任何一个候选人在该州的普选票数量最多,即达到相对多数,就可以赢得该州所有的选举人票。
根据宪法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任何一位候选人只需要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按照目前的情况计算,也就是至少270张选举人票,就能够当选美国总统。
如果所有的候选人都没有得到半数以上的选举人票,那么将不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二轮选举,而是由美国国会众议院在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选人中投票选出总统。
美国宪法一向被美国人引以为豪,但其中所规定的选举人团制度长期以来却一直受到各方的诟病。
其实,这项制度安排创世之初就是一次妥协的产物,为了使宪法得到足够数量州的支持,宪法出于所谓保障小州利益为由制定出了这项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举人团制度与民主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人们一向以为“得票多者当选”的信念也在一次次地遭遇打击。
如果有人告诉你,成为美国总统所需要的最少选民票数是0票,你或许会感到不可思议。
实际上这一幕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
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成功连任,当时他的竞选搭档,也就是通过此次选举上任的美国副总统是阿格纽。
上台不到一年,1973年底,阿格纽不得不因贪污丑闻辞职,尼克松任命杰拉德·福特顶替了副总统的位置。
熟料因为水门事件,尼克松也不光彩地于1974年8月9日下台,根据宪法,副总统福特接替了总统职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没有经过任何选举即当上美国总统的人。
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或许并不一定总会发生,绝大多数的美国总统也都是经过全民大选最终产生的。
那在理论上,通过大选就任美国总统,最少需要获得多少张普选选票呢?
如果钻牛角尖,在极端情况之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1张。
假设全美有A、B、C三组候选人参与总统竞选,候选人A在某一州获得了1张普选票,而在这一极端条件之下该州恰恰只有这1名选民参加了大选的投票,于是该州所有的选举人票均流向了A,但他在全美其他各州没有获得任何普选票;而B和C候选人则在其他各州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组候选人达到了270张选举人票这一门槛,按照宪法最终只得由国会的众议员们投票选出总统。
倘若最终众议院的投票结果是A当选,那么在大选中总共仅仅获得了1张选票的候选人A却得以当选美国总统。
不要以为美国国会没有参与过总统选举,在1824年约翰·昆西·亚当斯就是在一次无人获得绝对多数选举人票的大选中,通过众议院投票所当选的。
当然,他的普选票远远高于1票,而之前所说的这个极端情况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虽然美国总统大选投票率持续走低,但在某州出现仅有1人投票的“盛景”,恐怕在现实中完全不会出现。
另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虽然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外,包括绿党在内的美国第三方党派在最近几届选举中也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普选票,但让他们在某一州的票数达到相对多数,甚至在缅因州或内布拉斯加州获得一定比例的普选票数进而获得选举人票,也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美国总统大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两方势力之间的较量。
关于投票率的统计和党派的分立问题,恐怕都是非常繁琐而复杂的工作。
为了讨论的简便,我们暂且作出几点假设:美国各州采取的都是“赢者通吃”的策略;大选仅仅有2组候选人参加;美国的每一位公民都具有投票资格,并且在总统选举中必须表明自身的意见在2组候选人中选择1组。
那在这种百分百投票率且仅有2组有效候选人竞选的假设情景之下,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最少又要获得多少人的支持呢?
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研究清楚的一个现象就是:每张选举人票在各州所代表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
之前说过,每州的选举人票数量等于联邦国会中该州参议员数和众议员数的总和,其中参议员数量每个州固定为2人,而众议员数量虽然在大体上是根据各州人口分配的,但实际中各个州的人口数量和众议员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相同,由此所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张选举人票在各州所代表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在人口较少的州,每张选举人票所代表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而在人口较大的州,每张选举人票所代表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根据2007年美国人口的预测数据,极端两州分别是怀俄明州和德克萨斯州:在怀俄明州,每17万4277人拥有1张选举人票;而在德克萨斯州,每70万3070人才分配有1张选举人票。
粗略的类比并不准确,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就选民个体而言,在怀俄明州的一个选民投票对最终选举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能是德克萨斯州选民的4倍。
对于候选人而言,这个信息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对于最终结果而言,在小州中获得一定数量选民支持远比在大州获得同等数量选民支持的作用要大得多。
在两党制的实际情况下,对于A、B两组候选人来说,假如A在一些小州(即每张选举人票对应的人口数量较小的州)各以1张普选票的这一仿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弱优势取得胜利,并获得这些州全部的选举人票,而B则在剩余的其他各州取得全胜的战绩,夺得了所有的普选票。
在这种情况之下,A有可能在足够数量的州(比如一种可能的组合是:怀俄明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佛蒙特州、北达科他州、阿拉斯加州、罗德岛州、夏威夷州、新罕布什尔州、缅因州、内布拉斯加州、西弗吉尼亚州、爱达荷州、艾奥瓦州、新墨西哥州、阿肯萨斯州、堪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康涅狄格州、内华达州、阿拉巴马州、俄克拉荷马州、明尼苏达州、犹他州、肯塔基州、密苏里州、俄勒冈州、马萨诸塞州、科罗拉多州、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威斯康辛州、马里兰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新泽西州、华盛顿州共37个州,这些州占美国总人口的不到44%)获得了微弱胜利,获得了恰好270张选举人票成功当选,而在其他各州一无所获。
候选人A此时可以顺利成为美国总统,即使他实际上所得到的普选票仅占不到选票总数的22%。
当然,这样的情景也仅仅是存在于假想之中的。
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全国有着各自的基本盘,许多州的选民有着比较明确的偏好,因而把各个州不加区分地进行随意的组合统计是不太符合现实状况的。
顺便说一句,上面这一段假设如果说有什么现实涵义的话,那就是体现出了选举人团制度事实上是对美国共和党有利的一项制度安排。
因为大多数的小州在大选中支持的是共和党候选人,因而由于这些州的存在,共和党获得足够数量选举人票支持的难度相对而言也是较低的。
在之后的史料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除了两党格局尚未形成的1824年选举之外,每一次的选举争议事件,都源于共和党虽在普选票中处于下风,却能够在选举人票上获得领先。
从数据来看,总统竞选中的当选者普选票得票比例虽不一定都能够达到绝对多数(也就是普选票数得票率超过50%,在过去55次美国总统大选中,共有17次总统在没有获得普选票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当选),但至少达到相对多数的占到了绝大多数。
可是,历史上在普选票上没有获得相对多数(也就是说普选票数少于其他的一位候选人),却在选举人团制度下成功当选的事件,却发生过4起。
最早的一次就是之前提及的1824年大选,共有4名候选人得到了选举人票,最终约翰·昆西·亚当斯在众议院的第二次选举中获得多数顺利当选,但他在最初的大选中仅仅获得了84张选举人票,普选票得票率也只有可怜的30.9%。
而在第一轮选举中领先的安德鲁·杰克逊虽然获得了最多的99张选举人票和41.3%的普选票,但无奈在众议院的选举中落败。
另一次是1888年大选,共和党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获得了233张选举人票当选,他的普选票得票率为47.8%。
而落败的民主党人斯蒂芬·格罗夫·克利夫兰得到168张选举人票,但他的普选票得票率却达到了48.6%。
最近的一次是备受争议的2000年大选,民主党人戈尔在获得了48.38%普选票的情况下,输给了普选票得票率为47.87%的小布什。
经过6周关于佛罗里达州重新计票的反复,最终两者的选举人票数为戈尔的266票对小布什的271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1名选举人为表抗议放弃了投票,所以这一次大选的实际选举人票是537张)。
而有史以来在选举人团制度下最冤的牺牲者,莫过于民主党人萨穆尔·蒂尔登。
他在187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获得了普选票51.0%的绝对多数,但却在选举人票上以184比185输给了普选票比他少25万多张的共和党人路瑟尔·海斯。
两党关于这一次选举结果的争执甚至使得海斯宣誓就职的时间向后推迟了一个多月,直到他就职前的56小时国会才最终作出了裁决。
国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选举人团制度本身带有的不民主的缺陷却始终存留着。
美国总统究竟最少需要几票就能够当选?
看来这个问题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从极端情况之下的不参与竞选即可上任,到理论上可能的只得到1票就能当选,再到假想情景中约22%的普选票得票率便可胜利,这些结果同人们一向认为的“得票多者当选”有着巨大的差别。
即使从史料来看,选举人团制度也产生了4次“得票少者当选”的结果,这项制度安排本身所带有和产生的问题并不是说忽略就能够忽略的。
美国政治学家达尔在『How Democratic is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 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一书中,对选举人团制度的产生背景、局限性和改革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于这个难题和困境的解答,无疑很有帮助的。
2020大选处在余音绕梁阶段,看这部电影时有几点感触,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近半年来的滔天争议,我最大限度的描述一些可能是公认的事实。
1、电影:互相攻防,各有胜算,最后赢家始终存有悬念;2020年大选:从大选投票日开始,几乎全部主流媒体都断定拜登赢了、川普不认输,并认为没有可靠证据证明大选存在大规模舞弊,斥责川普言论里包含了太多太多阴谋论。
2、电影:大家都在现有制度内、法律框架下玩耍,大家都是文明守法的三好公民、高素质人才;此外,电影中没有提到任何外国势力。
2020大选:2020大选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从重要性上来看,不是如何重新计票、重新计票的标准是什么,而是收到的选票是否合法、是否应该被计入;此外,有关本次大选被外国势力干预的言论甚嚣尘上,绝非可被忽略的小话题;3、电影:各级法院处于中立方,判决的尊严、执行力都得到了保证,且与竞选双方保持距离。
大家都一边严格遵守着法律,一边努力钻法律空子。
2020大选:法院是否始终中立呢?
法院判决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呢?
竞选双方是否都严格遵守了法律呢?
争议太多,见仁见智吧。
4、电影:双方竞选团队吵得让人脑壳疼,看到一半的时候真的无比想让上帝一剑劈死这群一脸疲惫却鸡血满满的家伙,一个人但凡少点理智都会唾弃这种争吵不休的制度,可也正是这种制度让电影的结局散发法治和公民社会的光辉。
2020大选:感觉竞选双方想干死对方!
5、电影:最终当选总统的布什发表获胜演说:“……共和党想要为整个国家谋利,民主党也一样,我不是被选出来为政党服务的,而是为整个国家服务,美国总统是每一位美国人的总统,无论种族,无论背景,无论你们是否投票给我,我都将尽我所能为你们的利益服务,力争赢得你们的尊敬”2020大选:当选总统拜登发表获选演讲:“……我以民主党员身分光荣参选,我如今将成为美国总统。
对于没有投票给我的人,我也会努力以赴,无异于投票给我的民众……”最后说一段:把美国制度无限美化,妄图单单依靠制度就能阻止人性之恶的人,应该是吃撑了;把美国制度无限丑化,妄图以此抬高自身的人,应该重修幼儿园;带着电影传递给你的美好自信闯荡现实,没被铁拳锤打过的人,谈论美好等同于空中建楼阁;
下下来半个月了,冲着spacy的面子才看的《recount》,之前已知道一些2000年美国总统内幕,从一开始,gore就没赢的机会。
bush真牛,他的当选充分印证了国内的一句俗语“千好万好、不如有个好爹”,查一查他的简历,做生意老赔钱,但就是有风投愿意给他投钱,从政老出问题,但就是有人给他擦屁股。
老美的民主就是那么回事,用选举人团票来替代普选,国内好多人总以为老美就是民主的最佳代表,嗨,没钱你去竞选试试。
所谓民主就是一句口号,跟“公平”他老人家一样,纯粹在梦中和文学中才出现,其他任何场所你都见不到他,他和上帝一样,你总是祈祷他会出现,可惜呀。
写到这想到了刚结束的美国大选,奥巴马背后一定有金主,就因为他是个黑人,不想投票的人都去了,大伙看看他当选后的作为吧,如果他真心为普通老百姓做事,那他就不是总统了,而是个上帝,可惜,上帝是不存在的。
如果形势需要,再往后老美很可能会整出来个女人总统、移民总统。
这么多人帮助bush当上美国总统,纵观八年来的种种,此大哥的总统做的够成功,911就帮他的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很奇怪他咋没在下台前打下伊朗,是他的投资商们算了笔帐感觉没搞头还是美军实力不够。
kevin还是那么魅力无敌,快奔pacino去了,毕竟,年龄大了。
据说是绅士间的较量。
战斗中卑劣手段无所不用,战斗之后轻松握手……这个可能是我的感触。
看这电影眼睛会忙的不亦乐乎。
对话太多,忙着看字幕,演员的表演反而看不真切。
那些对话又和故事关系密切,实在不能不看。
每到这种时候就悔恨当初为啥不好好学外语。
这大概算得上一部纪实战斗电影。
就像两个人打架,展现的全是你来我往的招式、拳脚。
至于两人的出身背景,为啥打架,各自靠山,师承门派,以致昨晚睡的好否,晚饭吃得是啥一概不讲。
上来就一顿老拳,鼻青脸肿你死我活。
我想选举大概也是。
党内有党,派内有派,各自有山头,各有财阀支持。
你先要在党内胜出,才能两党相争。
到了最后投票时就是短兵相接了。
有点像赌博中的一翻一瞪眼云云。
不过知道结果的电影看着没什么悬疑,只当又从新复习了一遍事情经过,补充了若干细节。
拿彼西洋外藩的故事想我邦有点唏嘘,可那又能怎么样呢?
唏嘘过后还不是一样要吃饭睡觉挣钱养家……无端给自己多了些烦恼。
这些唏嘘不想也罢。
John Hurt 老爷子扮演的前国务秘书说:“what kind of hope are we giving other countries that want to share our values?” 义正言辞的美国精神,外国人看来多少有点搞笑。
尤其是,当均由英国人扮演的“老法师”代表美国两大政党握手开战时,情况越发微妙了 看着Tom Wilkinson的强势做派,我忽然间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会与bulldog划等号
真正的商业电影,应该是可以做到用最简单的素材,最普通的叙事手法,最平淡无奇的人物,却说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同时这个故事或多或少还存着一些可以令人思考的东西在里面。
这个说法很简单,但是对于执行者其实要求非常高,几乎,几乎没有太多的电影可以真正达到这个境界。
大多数观众选择买票看电影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题材,类型,明星,甚至是虚假的新闻等等。
这个扯远了一点,没啥意义了。
回归电影本身。
《选票风波》是2008年美国HBO电影频道出品的一部电影,故事有点争议性,当年看过这部电影后,专门研究了一下美国大选的制度,当然,其实那些有助于理解电影中的细节,但也不是绝对,因为其实电影交代的已经很详细了。
影片是从一个那一场选战中,戈尔方面一个高层选战负责人的角度出发,详细地描写了从选战开始一直到最后功败垂成的过程。
听起来很沉闷的一个题材,而且不像一些可以攻击布什的电影,会捏造一些假的秘闻等等,这部片子都没有,可以说是相对公正的描述这么一个简单的事件而已。
但是却拍得非常好看。
故事本身没什么太大的意思,就是不断的出现新的情况,然后各自应对,在尽可能公平的基础上,攻击对方,然后拉抬自己的声望,以获取最多的选票。
还有就是在计票等等环节上不断死抠字眼,处理,等等。
很琐碎,但是因为节奏感强烈,看得心情真是跌宕起伏,非常过瘾。
快,剧情发展迅速,同时设置一道一道不断起伏的剧情线索,抓住观众,是这部电影最高的一手。
凯文•史派西主演的角色临危受命,负责整个选战,一步步见招拆招,向着成功迈进,但是最终还是很理所当然的在最后一刹那跌入失败的深渊。
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整部电影看得人完全不废任何精神,但是又高度集中,信息含量巨大,非常好。
不过没有查到相关导演等等的资料,与这部电影相似的就是去年奥斯卡的大奖片《社交网络》。
同样是毫不出奇的一个题材,一个故事,却能够通过最紧凑的剧情,以及简单却有效的一点闪回手段,迅速地抓住观众,在技术手法上高人一等。
这才是商业电影的本质。
再回到国庆档《白蛇传说》的问题上来,尽管电影很一般,但是从商业电影角度而言,它其实是成功的,在各个环节都没有短板,只是缺少成为经典的追求,再加上一些坏运气吧。
资本主义的政治黑幕也是能拍明白的么,竟然让我纸牌屋大总统演幕僚,不过气场还是一如既往哈哈
我能接受這個世界沒有好與壞的說法,但無法認同以此作為矯飾的藉口而無所謂小惡。仍然有人在努力著過生活,我們不能總是以此泯滅善的堅持。"所有人都一樣"不代表是對的,心底不會有一絲疑惑。
Sorry for logging this now, 但这部片子真的讲出太多了,包括事实联邦制(崔娃说50 countries masquerading as one 都说轻了,一county一世界),州政府-州法院-最高法的三角结构,以及每个角色都体面到家了(以至于劳拉邓恩随便扮丑都很戏剧,放在2024这算啥?),民主党可以自嘲,GOP可以自省,候选人可以让贤,凯文史派西可以演正派,佛州可以是摇摆州,这一切回看真是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勉强看完 闷死我了额···本来就对政治的东西没兴趣 真是大雷额··
历史深处的忧虑~
凯文史派西扮演的Ron在欢呼We won,旁边的同事也在庆祝高呼着,而他挥拳的一瞬间把Ron的鼻子打破了,鲜血如柱。那戏剧化的一幕让我明白了编剧到底在说什么。“ I can't win. Even if I can win, I can't win." 多么精辟的台词,多么精彩的人生。
HBO于2008年推出电视电影,名字就叫《重新计票》(Recount),重现了这个故事。老美拍电影有个厉害的地方,无论题材本身多么专业晦涩,它总能用深入浅出的叙事和矛盾冲突,让不太内行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这部电视电影就是这样。主演是凯文史派西同学。他饰演了戈尔竞选团队的头儿,以他的视角贯穿了整个事件,深入浅出地把当年好几个很生僻的问题,比如“蝶形选票”、“未穿孔纸屑”、美国宪法平等保护原则等,都解释得特别清楚易懂。我觉得为了在未来几天甚至几周吃瓜时更有背景知识,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部。
佛州真有意思,政府是布什弟弟的,州最高院是自由派的。选举题材,更是一部官司打到最高院的法律片,2000年选举触及之前未曾触及的法律角落,对于认识美国选举操作和宪法精神很有教育意义。
Hollywood just can't stop demonizing the GOP. The fact that Bush would've still won if the recount were to proceed as Gore had wanted was conveniently left out in the movie. Good storytelling though.
不是很感兴趣
50年之内,中国绝对不会拍出这种电影。
影片主题比较露骨
这部片子的可贵之处也是无聊之处就在于不同于传统娱乐性质的好莱坞大片,从一开始就给人感觉像是一部影星出演的纪录片。每一个细节和胜负转折都让人感觉真实可信,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这部片子更多是站在戈尔一边,对投票提出了质疑,但真正的历史除了当事人,永远无法了解。
人物众多,节奏很快,信息量大,对美国两党没有了解的会有点门槛,但配合2020年美国大选观看,就有另一番意味。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所谓的民主背后其实都是政治。今年之后,可以拍续集了。7.3
很正统的电影,没什么新鲜的视角。
真实的故事加上适当的猜测,还不错
有人会笑别人的字头:你们浪费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就选出了那玩意?是的,我们固然可以为”老叔父表决、争龙头棍”之环保高效去喝彩、去呵呵别人。但这也同时意味着:我们永远是古惑仔。
2008.12.26HBO——O, BH!政治题材的电影也可以拍得很引人入胜……虽然本片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嘿嘿。
电影最后说这是他们民主制度的胜利,体现了他们的优越。但是这个制度并没有真切的反映民众的真实意图,不是吗。结果真的正义吗,我甚至觉得程序也不是正义的。
大选年就是要看看这种玩意提神醒脑啊,too close to call是我觉得最好笑最滑稽的场景,笑死我了最后这个胜方发言10多年后又是一个巨型回旋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