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香港片里,《意外》算是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之前没有看到什么宣传,以至于第一次在电脑里看了几分钟嫌闷就删掉了;之后老公极力推荐,于是回家看了一遍DVD,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幸而无憾!
现在想来,《意外》应该会是今后常被提及的、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印记的一部上乘之作。
《意外》选取的是香港片里很泛滥的犯罪题材,且是有组织犯罪;但意外的是,没有一枪一刀,没有追车爆炸,没有高科技武器。
没有卧底反卧底,没有教堂白鸽,有的仅仅是高智商。
这有一点点像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但影片表现相当内敛,犯罪组织成员异常平凡、低调,犯罪构思也更为精巧。
比一般犯罪片高明的是,《意外》还蕴含了一定的哲学意味——告诉我们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方法论的正确性,哈哈!
(可惜不能因此定位为主旋律影片单位包场观影,可惜啊可惜!
)影片不重样地展现了一串以人为制造意外的方式杀人的样本,令人窒息。
有《死神来了》系列电影的深入人心,从天而降的意外似乎很容易被公众理解,警察也能方便地给自己找偷懒的借口,聪明的犯罪团伙由此找到了发财的生路。
——但一定要足够聪明,像《猫和老鼠》里的小老鼠Jerry一样,能将一切不起眼的生活日常用品组合起来为我所用,发挥匪夷所思的杀伤力,俨然如黄药师的“落英神掌”树叶杀人。
可是这样的聪明人往往会走火入魔,或者本来就是因走火入魔才这么聪明。
古天乐演的那个谁,孤独,忧郁,因为不能相信爱妻死于交通事故,认为没有意外只有蓄意,于是开始在不断制造意外中寻找某种解脱。
期间同伙林雪也意外致死,不相信意外的古天乐痛苦地还原“意外”真相,在自以为破解意外、为仇人再次制造意外的最后一刻,忽然天现异兆——日食告诉他,意外真的存在,千万年中,日月尚且能成一直线,何况天地万物?
可是,太晚了,冰凉的刀可以很干脆地回答——复仇,不需要那么多意外。
意外吗?
也许。
非意外吗?
也许。
都不是意外。
(本文作于2009年11月30日)
这个题材本身就有很大的挑战性,制造意外又想看上去自然,许多精心的策划就会像巧合一样,总要天时地利人和占尽,难免就会让观者觉得bug不断了。
个人也觉得剧的结尾有点用力过猛,收的突兀了点,想表达恶有恶报的话,又白白搭进去两条无辜的人命,岂不又不太合理了?
一直对古天乐的演技欣赏有加,这部剧也沿袭了他一贯的风格。
穿上这身服装,你就是角色本人。
好的演员,在进入角色的一瞬间,就会让观众忘记了演员本身,而全情投入到人物中去。
虽然还是那张潇洒帅气的脸,但配上普通的小职员装束,在一副普通的眼镜之后,时刻闪露的是鹰隼一般清冷凌厉的目光,透露着主人公外表尔尔,却多疑,敏锐,极具城府的内心。
抛开各种看似牵强的巧合,情节设置大体也是过得去的,只有一点我想不通。
古天乐饰演的人物明明是个狡猾谨慎到极致的人,他在任贤齐家安装窃听器的时候,明明都注意到要戴手套,却偏偏没有穿鞋套,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忽略了这点,还是我真的眼神不好看错了?!
意外既是精心策划而成的意外,中间又由于种种外界因素掺杂进各种真正的意外。
是人为的阴谋,还是偶然的意外,最终主人公在臆想与现实中迷惑,彷徨,挣扎,最终迷失了自己,在现实中冷静睿智的人,却最终死于自己的心魔,这是我对这部影片的解读。
对本片深入的剖析文章不算多,看到一篇,有简单讨论到了影片整体设置的封闭性,以及女上位其本质上折射的女性对全剧的主导地位,及对剧中男性的心理变化影响和推动剧情的最终发展。
这让我想到了大学时一位老师谈到的关于他对《色戒》中男女主人公的体位暗示的两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变化的解读,这点倒是之前观影没有想过的新颖角度。
这部片子是一个友邻强烈推荐看的,我看了两遍,够了,嗯,一部可以看两遍甚至以上的片子么,应该是不错的了。
上来就是一个死于意外的女人,我承认,但时我也觉得那不可能是意外。
开篇那里,其实是有破绽的,要是有个比较那个的警察在的话。
不难看到,古天乐在看见那么惨烈的一幕时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有些过了,这样的画面,他还吸着饮料,还记得要把喝完的放到袋子里,真要是有个厉害点的警察,一定会觉得这人可疑。
记得他们打乒乓球的的地方,好假呀,特别是女人和胖子打的时候,动作太假,她的注意力不在球上,胖子打得这么有力,她手还是这么温柔得打出去。
有一点我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设计乒乓球这一段呢?
再说说下一个“ 意外” ,这应该是结局的导火线了吧,胖子死了,他说,这不是意外。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胖子的死是因为阿伯,至少阿伯的不正常,一定和胖子的死有关。
在看到中间的时候,我甚至有想法,觉得阿伯是装疯的。
接着,差不多就进入高潮了,古天乐开始怀疑,除了阿伯,他谁都怀疑,可以说他是很可悲的,他监听任贤齐的生活,跟踪,偷看,他一直很镇定,直到任贤齐的老婆回来,他开始联想,他开始嫉妒,所以更进一步得引发他对其的怀疑。
其实,他根本没有什么多的证据证明任贤齐是制造意外的主谋,只因为他经常出现在他眼前,导致他相信的原因一个是阿伯坠楼,另一个就是任贤齐和老婆的甜蜜。
个人感觉后者占比重更大一些。
最后的一幕,是我最喜欢的,可以看出任贤齐的角色,真的很傻,他杀了他,但依旧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害他,他的疑问一直在,冲动杀人,他要坐牢,呵呵。
他死的应该很开心了,因为他知道他老婆确实是死于意外,因为他终于相信没有要害他,全是自己想出来的了,他死了就可以看见他老婆了。
古天乐的角色是一个很谨慎的人,门上的叶子就可以证明。
这就告诉我们,以后开人家的门看一下有没有叶子。
一部《神探》,一部《意外》,银河出品,相隔不久。
故事外包都是奇巧精微,扑朔迷离;内里的重心都落在人性宿命。
我想编剧导演如果不是对人的命题有十足兴趣,又怎能深入挖掘,把每个镜头拍地冷冽清醒。
日食出现时,天幕骤暗,云涌如浪潮带来不祥的预兆。
古天乐饰演的何国辉,光影勾勒出棱角分明的脸,双瞳中太阳被投影遮盖,只剩黯淡的光圈,痛苦与绝望被瞬间放大。
那一刻他所看见的不止是一个大自然的意外,更是无路可逃的宿命。
对于命运来说哪里有什么意外,一切都是注定。
所有的死亡都来得费尽心机。
完美的意外,需要奇思的想象,缜密的设置,天时地利的配合,以及严丝合缝的团体操作。
只有一次死亡是突如其来,那就是片尾何国辉的死。
这是真正的意外,完美的巧合。
起承转合,全是天意。
制造意外谋财害命的杀手,不过是一个痛苦的人。
没有感情,独来独往。
不信任何人,赚来的钱整齐地堆积,家什简陋,穿着灰色的旧衣,不抽烟不饮酒,只有死去妻子的幻影能带来些许慰藉。
孤独并不是找不到爱自己的人,而是找不回自己爱的人。
影片推进到三分之一,突然急转直下。
入室盗窃、两死八伤、形迹可疑、暗布杀机——一个个货真价实的意外穿织在一起,成就了最好的谋杀。
这一向是他行凶的原理,然而道高一丈,老天玩得比他更加炉火纯青。
一个个意外令他坚信自己已身处危险之中,作茧自缚,自掘坟墓,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人如蝼蚁,天命难违。
何国辉死的时候没有闭上双眼,但眼里已经没有了痛楚。
逆光的镜头,余晖从镂空墙面直射在脸上,温度带来幸福的刹那幻觉,一切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出生,成长,一帆风顺的平凡人生,遇到了意外,或者丧妻,或者丧母,无非突生枝节,却彻底改写了命运的走向。
人无力改变外在环境,也无力修补内心的漏洞。
表面寻常平静,内里满目疮痍。
天意没有告诉我们,当内心被挖走一块,遗留下残缺后,该用什么办法去弥补那些痛苦;也没有告诉我们,当已经走上了错误的不归路,是否人生真的覆水难收。
即使收拾心情重新上路,如履薄冰小心讨好,是不是水急浪高的这一程路,依然避不开偶合意外,难抵彼岸。
山高路远,走得越久,心里越苦。
你我谁都不必否认。
快乐变得越来越轻,内心变得越来越重,倘若学不会与自己和解,又如何面对来路的暗涌。
既然宿命难违,不如不问,不思,不辩,笃行。
也许执着善意与坚韧,得以在百年后,让这一生,成为老天又一个意外杰作。
这个结局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任贤齐演的这个角色是真的安排了一切吗,他是真的要杀古天乐的吗?
还是只是为了报复?
如果是真的要杀古天乐的,那古天乐之前的怀疑不都是对的吗?
整部片子都蛮紧张刺激的,但是我不明白那个结局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那几个意外没一个让人信服的1 司机如果不下车 直接开走呢?
2 下那么大雨风筝也能飞得起来?
3 消防栓就那么准能穿透玻璃之后不改变轨迹?
4 太阳反射之后司机可能立马刹停,或者随机转向,就那么巧能杀死人?
种种疑问,实在出戏。。。。。。。。。。。。。。。。。。。。。。。。。。。。。。。。。。。。。。。。。。。。。。。。。。。。
原址:http://www.haimaxuan.com/forum/read.php?tid=309作者:小龙虾这是一个商业片泛滥的时代,这是一个港产电影为在内地分一杯羹而频频向电检制度妥协的时代,这是一个内地观众花钱都看不到完整电影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老杜为首的银河团队,却花费17个月的时间去打造一部一开始就没想过在内地上映的《意外》,且不论电影本身如何,只这份不为钱低头的气节,首先便是值得尊敬的。
叶璇,这是我不远万里跑到HK看首映的动机。
璇的戏份不多,但表现可圈可点。
若不是角色设置的缺陷,完全可以超过冯淬帆的阿伯成为本片的第二亮点(古仔角色的戏份和可发挥空间都是其他角色望尘莫及的)。
本可以成为本片紧张严肃氛围下调剂品的感情戏,结果却变成了没头没尾无言的结局,女人的角色身份也只能停留在杀手甲的层面上,而无法成为决定剧情走向的关键人物。
这就像拍戏时给了对手一个火花,对手却还你一盆冷水,结果两人之间就缺少了一种能打动观众的互动。
只能说郑保瑞导演之前的风格多重于暴力美学,对感情戏的驾驭还有待加强。
在银河的电影中女人虽然戏份不多却往往关键无比,所以角色的完整性尤为重要,而这并不是增加一点戏份就可以弥补的。
抛开角色缺陷不说,至少叶璇的表演已经交足了满分。
冷酷的杀手、痴情的下属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并有血有肉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女人这个角色台词不多,所有情感都要靠眼神和表情传达出来,而叶璇也确实做到了媒体所说的“意在言外”,将女人对大脑压抑的痴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废话而能准确传达出角色本身的情感,这已经是对一个演员演技的最好证明。
当然对粉丝来说,叶璇的杀手扮相,已经足够花痴了。
古天乐饰演的大脑绝对是全片最中心的人物,不但所有意外都由他展开,而且更深层次的人性剖析也是对准他,没有足够功力是撑不起这个足金分量的角色的。
古天乐在影片后半部分几乎没有台词的情况下将大脑谨慎、猜疑、恐惧的心情一一表现到位,不过导演过于追求悬疑,很多地方点到即止,反而让我在结束后有几个地方想不明白。
任贤齐作为宣传上的另一男主角戏份少的让我惊讶,而且并没有太多地方可以发挥,这个角色仅仅是为了照出大脑内心的阴暗而存在的,而照没照出,则取决于古天乐的表现。
也许就像任贤齐采访时说的,导演要他演出普通人的那份不存在感,而他也确实演好了,好到这角色唯一让人记住的只有和他老婆的床戏还有最后给大脑的那一刀,也不知是他的成功还是角色的悲哀。
配角方面,冯淬帆的阿伯是全戏的关键人物,最后的疑团都由他解开;林雪则延续了他一惯的角色风格,没有惊喜,也不致被人遗忘;饰演任贤齐老婆的韩雨芹,因为最后证实了意外可以真的是意外,本是一个较为关键的人物,却没有被她演出关键的感觉,也和任贤齐的角色一样消失在了记忆里。
全片剧情紧凑,精彩的暗杀CASE让观众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大脑跟踪窃听陈芳洲此段显得相对沉闷,幸好最后大脑的反击使本片达致高潮,但最后剧情在陈芳洲捅了大脑一刀后戛然而止,成为最大败笔。
也许导演认为加入银河,就必须要继承银河的宿命论;也许导演发现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中缺少了一味金,便在最后加了上去;也许导演要的效果是意犹未尽,可惜带给我的只有莫名其妙。
其实只要在大脑将死之际让他有那么点回忆,就能给全片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回忆起因为猜疑而被他杀掉的女人,那么感情线就能搭起来,而不再只是单行线。
若回忆起他的老婆,就可以首尾相应,大脑通过制造意外假象杀人,完全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的老婆是单纯的死于交通意外,他做这么多案子都是为了证明,所有意外都能被人为制造出来,可以说,她老婆是一切的因,这从大脑每次成功后都要回到居所和幻想出的老婆缠绵一番就可知。
所以若最后带上回忆,那么一切也就有了果。
套用一句最近很流行的话,大脑制造的就不再是意外,而是寂寞。
可惜,银幕上只有大脑不断抽搐的脸部特写,和陈芳洲不知所措的侧影。
于我而言,《意外》最有趣的部分,除了开场惊艳到爆的五分钟外,还有那场关于行动计划的密谋。
提出、否决、质疑、引导、插科打诨,哪里像杀手研究作案手法,简直是一个公关部门在开头脑风暴会碰活动方案嘛,“就这个方向,继续想”,神情口气都像极了敝公司老板,有趣得紧,实在怀疑郑保瑞老师直接照搬了银河的小组创作会。
《意外》上画前,就已不无炫耀地将片头那五分钟摆上网,现在看来这着实算不上什么好主意,对于这电影来说无异于一把双刃剑——要知道在看到正片前,不少粉丝已然将这五分钟翻来覆去看到吐。
而电影的气质、包括运镜手法均相当独特,与迫力十足的所谓标准银河风格颇为不同,甚至到后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互相碰撞,未免有些突兀。
两场意外的杀机四伏、几个暴力场面的直接突然、包括对悬念的一再延伸,与后半段古仔室内自困的段落未免反差太大,教人想不到竟会是这样的格局。
所幸那个不无迷幻的结尾并未叫人泄气,就这一点来说,比《追踪》或《PTU2》似乎都要好。
古仔表现实在犀利。
老话重提,若说佳句,《意外》中处处是佳句,但若说佳章,《意外》着实是有些奇异。
说回郑保瑞老师,我始终无法忘却《热血青年》里灵堂那教人魂飞魄散的一幕,一个有想象力且心思细腻、并且在电影后半段一定要自我搅局的导演。
http://axinlove.com/2009/11/accident/《意外[Accident]》古天乐上位by @xinl.ve 091115推荐观看,以下严重剧透。
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赛电影,2009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观摩电影,《意外[Accident]》应该是作为一名游客旅行了一趟。
银河映像的奇诡叙事,除了香港本土的金像奖,一贯都不受其它奖项的青睐。
银河注重的警匪和黑帮的类型电影,在精神层面的探索存在着一层包裹的茧,脱壳于香港电影传统的束缚—-注重电影的趣味性,忽视或无力去深沉追寻精神困境的出路。
杜琪峰的《神探[Mad Detective]》寻找异国编剧是为一种尝试,《意外[Accident]》片中老大(古天乐)追问真实,也是轻微地触碰了下议题。
意外[Accident]还是谋杀[Assassins],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到底是人为,还是一系列巧合滚成的雪球朝你冲来,若你身在其中如何辨别?
每一次偶然,特别是导致某人死亡的悲剧发生的偶然,是人还是上天的导演?
若是上天,那你只能哀叹命运的无奈,但若是人,那便是有人有心作恶,时刻提高警惕可能是避免危险的有效办法。
事实的答案,银河映像的导演郑宝瑞没有太吊人胃口。
简单分析下本片中的几处“意外”事故,基本上都有明确的答案(非悬疑剧的路数)。
首先是片头中老大妻子的车祸。
这一环节的主要功用是表达老大的至情至性,而事故的原因与后来老大一伙制造和经历的意外无太大关系,略过车祸意外的原因不谈是可以的。
第二段黑帮头目的死亡原因则非常明确。
经过剪辑的镜头在事件一开始时,就把疑问指向了胖子、女人和老头等几个人身上,在确认目标死亡后,四个主要人物的聚首则表明意外其实是人为。
受雇以意外手段杀人而收取佣金是这四人的工作。
更明确强调“意外”就是“暗杀”的环节是四人接受了新的订单。
老大和胖子观察委托人和目标,然后四人一起讨论并筹备杀人手段的全过程。
相当精彩的情节安排,至少包括子弑父的人伦惨剧,电影后半段未知的走向和“真假难辨”的计中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儿子为什么要请人杀害父亲?
原因可以是一部书,也可以是几个词、一句话。
《意外[Accident]》用极简的几个场景就交代了儿子不满父亲已经要依赖轮椅的时候还把持着家业当铺,因而动了杀机,康熙四十年的太子胤礽,《Der Knochenmann[The Bone Man]》里餐馆老爹的儿子。
利用轮椅、钥匙和谦恭的儿子,郑导演寥寥数笔就交代了原因,功力非凡。
当四人筹划好“意外”方案,却总是等不来合适动手时机时,电影接下去的走向具有无限可能。
老大因车祸失去了爱人,观众心生怜惜。
“第一出”意外杀死的是一个黑帮头目,且死人在小巷内跋扈的举止使人生厌,那他死就死吧,四人除害也不算恶。
若要唯利是图杀害普通人,助纣为虐地替某人杀父,当若真做了,观众就不会再与四人站在一起(本片最后四人的结局也表明此点)。
时机一直不到,挣扎的不只有是否继续动手,还有四人能否从良的可能,电影的走向非常不确定。
真得杀了一个普通人会是一个结局,而中途住手又是另外一个版本的电影。
银河映像的焦点是黑社会,但还是有道义的黑社会,要杀一个无辜人,“代价”很高。
下雨夜杀人天,时机还是等到,四人动手干掉了目标。
与此同时,自己的一伙人遭遇了“意外”,老大逃过一劫,胖子被车撞死,老头变得痴痴傻傻,女人安然无恙。
这样的情节变故为接下去古天乐和任贤齐的对手戏开了场,也触碰了疑心生暗病的议题—-真是意外还是老大自己的臆想。
看毕电影的观众是电影的全知,大概已经认可了下雨天胖子是因为意外而被车撞死。
真是这样么?
老大在日食的当口回想整个事件,为任贤齐饰演的保险员寻找种种合理解释的“闪回”,难道不也是一种臆想么?
死人不会说话,胖子和女人都死了,意外还是暗杀不能指望他俩。
老头独自一人待着的时候,依然嗫嗫要吃药,那肯定不是演戏。
十分悲恸的保险员依然还是有黑手的嫌疑。
老大清楚的只是自己的疑问,计中计还是存在未完全揭露的疑问—-此段是我个人的“意外”。
团伙分崩离析,遗留老大一人面对心理问题。
有明确答案的悬疑和心理游戏没有太多趣味,后续情节不细谈。
影片分析结束,古天乐出演银河映像电影的老大值得一谈,这表明古天乐已经在银河映像里上位。
看看银河映像系列电影的主角和配角,刘青云、任达华、吴镇宇、林雪、林家栋,哪一个不是以演技著称?
一直被认为靠外形吃饭的古天乐,哪有实力可言。
从《门徒》开始不计形象,到《窃听风云[Overheard]》有情有义,直至本片出任为小弟搽屁股的老大(一直都是刘青云的专利),戏份也是要演员担的起才行。
《意外[Accident]》还不到《枪火》、《暗战》那样经典,但杜琪峰为古天乐量身订做一部杰作也不是没有可能。
任贤齐都来银行跑第二次龙套,戏份不也增加了很多么。
一直不得志的张家辉都凭《证人[Beast Stalker]》赢得了金像奖,条件优太多的古天乐跟着银河映像应该有肉吃。
—————-叶璇饰演的女人明显应该是林熙蕾的角色,嫌戏份少,林不愿意来?
Assassins.2009.DVDRip.XviD-GAYGAY
对于这部片子的评价,我选择了“力荐”。
倒不是说这种题材有多新,拍摄有多创意。
而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在今夜这个特殊的时刻,看了这部早就存在于电脑的片子,的确也很是有戏剧性的。
为什么是这一晚呢?
为什么不是别的片子呢?
偶然中想必多多少少也有些必然的因素,尽管我是不尽相信命运的,可身边的种种却总是嘲弄般地向我开炮。
越是渴望些什么,就越让你不可企及越是惧怕些什么,就越让你无从闪避就像今夜,我无可避免的失眠了。
之所以说无可避免,是因为这个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它是无可厚非的存在形式。
究其原因,乃是“本我”在不断加倍地利用着“自我”和“超我”,就像《意外》中的“老大”一样,小事做大,大事做绝!
再究其原因,我和“老大”似乎有些共同点!
心理学讲到人会有一种叫做“疑病” 的心理,根据我的实践判断,这种心理似乎最容易出现在当外部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矛盾凸显的时候。
怎么理解呢,我认为“疑病”的最初乃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的心理状态,为自己找一个出口,或者说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所谓“以毒攻毒”,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当注意力被转移到自己设下的圈子里以后,我们又往往很难走出来。
有些时候甚至比认识世界还要难上好多嘞!
因为世界是陌生的,我们用着各自信仰的方法论去摸索,推敲,所有的成果都是既新鲜又未知的,在这个大的框架里面,我们或许会走弯路,但过不了多久,就算是别人,也会帮你认识到自己方向或方式的不妥。
然则,倘若要把认知挂在自己的身上,那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疑病”本来就是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在这里特别强调,不论男女,只要是人,天生就是演员,存在着就注定着演戏,关键是要演哪几出,难点是要怎么演),人作为探索的主体是有绝对控制权的,因为在这个框架内,探索的主体和对象是同一的。
具体地讲,以自己的世界观造出来的精神世界,再用自己的方法论去探索,那我们说,这是不是一个best match?
它完全达到了100%的契合呀!
那你说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们怎么能够轻易地就走出来了呢?
在这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里,自我判断,自我实现,自我鉴赏和批判,所有的东西都由一个人来完成,显然,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无非是使这个主题彻底地脱离外部世界。
而当这两个世界在某种情况下又要相互交叉,在某一个范围内又要发生接触或者碰撞的时候,矛盾就凸现出来了。
这样的的矛盾可大可小,小的不谈,而大的完全可以使人孤立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
有的人说,“精神病人简直完全丧失了自我”,我想,我们不应该孤立的看待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的范畴内,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观点,它们分别是这样的含义: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按照这个体系来说,“本我”所指代的人的内核是与“超我”所代表的完美道德相对立的,也就是说,人性本恶(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差异,但不在这里作讨论)。
而恶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什么是善,可善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吗?
我说,是的!
善、恶,鸡、鸡蛋都是演化过来的,只不过鸡和鸡蛋是生物的演化过程,而善与恶,乃是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
回到主题,自我孤立出来的人的“本我”的呼唤是什么呢?
我想,不能笼统地说这就是一种恶的、侵略的呼唤,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需求的呼唤,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呼唤。
而需要满足些甚么呢?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公民道德的长期作用下的。
即“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的关系是——“本我”是“自我”和“超我”的外在表现;“超我”是“本我”和“自我”内在要求;“本我”是“自我”和“超我”的内在属性。
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精神上的人。
今夜的我和《意外》的他,都是属于陷入到了无穷无尽的炼狱般情结的演员,随着“本我”的对“超我”和“自我”长期作用下的各种道德的,危机感的,占有欲的,斗争性的需求的呼唤,势必会把我和他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
这是必然还是命运?
我不相信命运,因为人总是能够适时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更不屈服于必然,因为必然往往都能转化为或然、不尽然、甚至是不然!
因此,推荐《意外》的理由便在于他将整个过程演绎了一遍。
若是提高些来讲,可以说它在某些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的参考价值。
电影是虚拟的,但它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此,电影里的一切事物都和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
这也是为何本片能够恰巧在这个我所睡不着的夜晚给我以冲击与思考。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讲,在对《意外》的鉴赏中我已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共鸣的状态,其表现有“心跳加速”和“鸡皮疙瘩”,当然,这只是通俗讲法的一部分。
有共鸣,说明我的鉴赏是有效的,能引起共鸣,说明这个作品是成功的。
但是,尽管如此,我确实还没有到达宁静的状态。
所谓精神食粮是否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起到效益呢?
等到了下一餐的时间,饥饿的神经是否又会肆意的发出咆哮声呢?
我想,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此时此刻,我依然被痛苦和烦恼折磨着,担心着需要或者不需要担心的事实或者假象。
扰我心智者,原因可有万种,然我之所思绝不荒诞,更非无病呻吟,按本文之导向,无非是有些庸人自扰的意思。
终未曾揭示,乃不便提及尔,诸君莫怪。
后记.影片仅仅观赏了一遍,因此,无法谈及批评意见,乃是怕信口雌黄,伤了某些。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未经许可,切勿转载,更勿断章取义,以免殃及无辜;得过是非,不吝指教)
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最怕被人算计;设计杀人诡计那段蛮有意思,但机关算尽,实施起来还是总会有意外发生;结尾蛮讽刺的;叶璇挺漂亮的。
挺一般的电影。
宁可相信一切都是意外,虽然世界上没有意外~~
開頭不錯.
有人嫌意外案例太少,我觉得正好。有人嫌意外可行性不太合理,我觉得不能太苛求这些yy的东西。这个故事已经说的很完整很通顺了,比窃听更有趣。郑保瑞大概是在刻意回避杜琪峰的风格,构图非常奇异,摄影很不银河,却很可能给了银河一种新的可能,特点也很明显,还是值得力荐的。
偶然
剧本不错
意料之外的难看。
结尾俗套,过程精彩,就是太短了点,大半夜看还蛮吓人的...
结尾能拍成这熊样真够让人意外的
开头还惊艳了一下, 随后的情节就有点让我昏昏欲睡, 当我打起精神准备看下去之时, 却意外的结束了...但看了很多介绍后, 开始明白到底是在讲一个什么故事时, 又回头去看了一下(特别是些细节部分), 竟又津津有味起来, 这倒又是一个意外呢.
冷场过多
死神来了之人为版。。。
前期对古天乐的人物有足够铺垫,开场剧情也很精彩,过程布局精细合理,美中不足就是大有意犹未尽之感,反复枯燥地跟踪、偷窥、窃听、推理才是真的合情合理。这么精良的作品,比什么《窃听风云》不知好了多少,分数太低了!
7分
很好的故事,却拍得虎头蛇尾。具备成为一本好电影的元素,好像先天条件优越的孩子,后天却饿得皮包骨头,不及开放便莫名夭折。可惜。
用真来造假,到底是真还是假?用假来造真,到底是假还是真?
x 叶璇
一场误会害死了所有的人???
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