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辆车驶离,只剩妈妈一个人站在门前没开灯的房间,妈妈坐在沙发上所有物品打包,老佣人把花插在花瓶里,摆在母亲桌前,“她受不了屋子里没有花”老佣人在房子外面,一个一个地认真地看着那些房间......太多太多戳人的点了,老佣人很难过吧,但是她什么都没说,妈妈也很清楚自己死后这一切会如何吧。
她是一个那么浪漫优雅的女人。
她清醒地知道并且接受了。
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后代有着跟我们一样炽烈的情感。
妈妈好爱舅舅,她帮他守护着死后的家,她把他的作品做成了画册,她去旧金山宣传画册,她很老了。
旧金山的开幕让她很累吧,可是她很开心。
三个孩子中,长子是不赞成卖掉母亲的房子的,其他孩子却不这么想。
我以为小辈们对于奶奶的收藏甚至是奶奶本人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但是末尾的时候孙女说起小时候和奶奶的故事有点难过啊,打包藏品的时候,女儿也在很认真地收拾母亲留给她的茶具。
并不是没有情感,只是向现实妥协了,它并不浓烈到足以战胜当下。
一直觉得死亡很残忍,又或者说是现实很残忍。
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人消失了,可是你不能沉浸在悲伤里,你要很快地振作起来去料理后事。
就像长子在车上的落泪,身后突然响起来的喇叭催促他停止。
看着海报还以为是很阳光的电影。
想好好陪奶奶。
目前为止,见过的最消散的夏日影片,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这个水瓶座的法国导演,曾被更多的记着的只是张曼玉前夫的身份,拍摄这部影片时,他的母亲也刚好离世了,所以即使是在夏日的阳光下,影片始终透露着一丝一丝的凉意。
一个房子若住的人没有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一个家庭,若是主心骨没有了,兄弟姐妹们也就意味着分散了;一个夏日,再如何炎热漫长,也是短暂,终是要消散的。
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台词【一】他们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及故事,许多东西会随着我的离开而消失,动人的回忆,不能说的秘密,以及没人感兴趣的故事。
——母亲在最后一次夏日家族聚会结束后,对女佣人说的话。
她已预知自己的后事和这座宅院的将来。
妈妈,其实什么都知道。
【二】花瓶,在自然光下,插满鲜花,摆在客厅才有意义,否则显得绝然死寂。
——长子对妻子说的话。
这个历史悠久资产颇丰的家族,有着令人称羡的艺术品收藏。
然而我唯独喜欢那个1879年出产的花瓶,女仆人说女主人是最受不了房间里没有花的,而花瓶就是要摆放了鲜活,才有生命力。
那些被放在博物馆的玻璃后的花瓶,再怎么价值连城,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她是他最后的激情。
——二弟对哥哥说的话。
这个夜晚,他们一起讨论母亲和舅父的爱恋。
虽然各持不同的观点,却是同样一种怀念母亲的方式。
他走后,她改回了娘家的姓;他走后,她始终保留着屋内每一个他留下的东西。。
其实,只消这么一句,我们已能感受万千深情。
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2008年的电影《夏日时光》(L'heure d'été),由于2009 年才在美国小范围上映,所以得以有资格参加2009 年末美国国内的各大奖项的最佳外语片评选。
有时候这样的经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一次过山车般的体验,《夏日时光》应该很快会在全世界非法语国家和非阿萨亚斯影迷的观众群体中再火一把——它刚刚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和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美国年度最佳外语片,这两个分别盘踞在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的影评人协会,可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协会,当初《卧虎藏龙》就是由于这两个协会的力推,才开始在美国横扫票房与奖项,最后直捣奥斯卡。
在这个美国文化霸权的时代,要想全世界有名,还有什么方法比先在美国成名更直接的呢?
但是影片本身的品质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它并没有止于它表面所展示的那样一部家庭情感戏,而是透过家庭来观察更一般性的生活问题——包括人与艺术品的迁徙以及这种迁徙所带来的影响。
国内影迷认识阿萨亚斯可能是因为他的《HHH》(《侯孝贤画像》,一部关于侯孝贤的纪录片),但是普通观众认识他更多恐怕是因为他曾是张曼玉的前夫—后者的新兴城市小资产阶级银幕女神的地位现在已岌岌可危。
他们合作的无论导演还是表演都并不十分出色的《清洁》,在2004 年戛纳获得最佳女主角,可能也是因为那年实在没什么特别出色的竞争对手吧(那年的优秀参赛电影不是男人戏——《华氏911》、《老男孩》,就是动画片——《攻壳机动队》、《史瑞克2》) 。
阿萨亚斯2000 年拍摄的《情感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扮演牧师的演员Charles Berling 在影片中说:“我们的房屋笼罩着我们,就像牧羊人的帐篷。
”这显然是一句宗教话语,表达了人类在世间的孤独状态和上帝的悲悯。
这次,在《夏日时光》中(也是由CharlesBerling 主演),导演以一种更世俗的角度、更轻松的态度,重复了这个主题。
影片中,兄妹三人在母亲死后,准备卖掉他们的老房子,一座充满了艺术品和老故事的房子——充满艺术品,是由于他们母亲的舅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曾在这里生活过,他和他的朋友们用油画、当代设计、装饰版画和玻璃工艺装饰了这座房子;而老故事,则是母亲和她舅舅之间的暧昧情感,当然还有他们自己的回忆。
影片的开场非常温暖。
一群小孩在屋后的草坪上奔跑,无忧无虑寻找着他们的“藏宝图”。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家庭聚会,之后,他们的祖母—也就是影片中三位主角的母亲——就去世了。
他们到影片结束,也再没有像这样聚到一起过,而且根据情节可以推断,他们再也无法这样聚会了,因为只有长兄会留在法国,二哥与小妹都要远去他邦。
所以在影片结束之后再回过头来回忆最开始的这场戏,就不免有些恍若隔世之感了。
导演之所以要把这场戏放在开头,恐怕也是某种回忆的萦绕不去吧。
二哥去中国,小妹去美国,大哥留在法国,曾在同一屋檐下生活过的三个人,在这个屋檐的支柱倒塌之后,开始各奔前程。
在这里,导演不仅仅展示了家庭的分崩离析,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人类的某种普遍处境。
就像那位牧师所说:“我们的房屋笼罩着我们,就像牧羊人的帐篷。
”作为羊群的人类,这顶上帝赐予的帐篷一旦肢解,人的“羊群本性”就会暴露—影片中二哥的一些行为就体现了这一点。
《夏日时光》中对于艺术品的见解其实也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他们的母亲曾说过,没有插花的花瓶,就像死了一样。
这个论断不仅适合于花瓶这样的实用艺术品,其实也适用于油画这样的非实用艺术品。
对于油画来说,它的“花”不太可能是博物馆中匆匆而过的看客,看客可以把它的一切技巧都了然于胸,但终究缺乏与它的血肉联系。
与它有血肉联系的,是把它凝结而成的那些人物与环境。
而这些人物与环境也终有泯灭的一天,这一天到来之时,也可能是它被收进博物馆之日吧。
他们的母亲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能够躲避风雨、容纳新人的居所的落成,会催生一代人的故事和艺术品;当这代人老去,居所也随之被雨打风吹去,其中的故事和艺术品,也就成了回忆或者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下一代人,他们将会有自己的“帐篷”。
法国人善用的纪录片般讲述能力,电影化的呈现,是一个真实、温馨、不平凡也平凡的故事。
一个人的情感、记忆、故事,不过都是在自己的世界和时代里最精彩、动人肺腑,情真意切,不仅仅是时代的变换前进令后人无暇细细走入前人的故事,就算走入,也不如自己看到的自己的故事那般激荡心灵。
如此想来,心思敏感的人便会觉得悲伤绝望,父辈和爱人离世,子女无从寄托,自我的精神世界有多么强大,才能让自己将灵魂托于自我?
这时免不了又会再一次想到宗教,我一直认为宗教其实是脆弱的人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心无所托的感觉是令人焦虑抑郁的催化剂。
只有将自我的灵魂交与广大无边,无所不知的神明,才会觉得安心,才会肯继续善待肉身。
再看这个故事本身,看似高居上流社会的艺术收藏家庭,在现实的法国社会中,也一样面临遗产分割,兄弟姐妹意见不合,高额的遗产税,子女如何从父母和自己的双重角度对遗产进行处理。
一系列的琐碎问题,书面的,行为的,一应需要姊妹合心解决。
子女后辈最终也不过就是平凡普通的人们,与那房子本身和房中的一切艺术品再无牵连。
我很理解大哥想保留下母亲回忆的愿望,就像我想留下爷爷的房子一样,但家人的意见,经济方面的承受能力,终不过是一己之愿。
但法国社会毕竟发达且平稳良久,人心也少了浮躁,面对得失的不可控,平和地处理和接受现实,其实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解药。
我出生在快速发展的北京,生活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自己的困扰其实多是心理不够健康带来,虽然明白,也很难真的改变。
谁知道年纪大了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好呢?
但通过这样的影片故事,我们就会知道,自我和社会的提升空间是那么大,还那么多。
(芷宁写于2009年1月14日)曾尝试过转型惊悚片的法国导演奥利维埃·阿萨亚斯以一部舒缓柔曼又发人慎思的《夏日时光(Summer Hours)》,再次表明了他在细腻叙事、影像语汇方面的长处,而这部含义绵长的影片总给观众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气质,观后颇有眼目清雅却心生凄楚的感觉。
阿萨亚斯、这位曼玉前夫显然还善于将人物生活和自然环境适宜地融为一体,展现出惯常化的一面,从而令两者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相互依存感,而片中每一处场景,每一个画面,甚至包括人物常态都隐约流露出浓郁的法国文化气息,更为难得的是,虽然影片的主题关乎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但导演却不带任何主观引导色彩,而是将其客观呈现,其中滋味自有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思考荡漾开来。
因受法国奥塞美术馆的邀约和资助(其邀约资助的另一部是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影片的故事情节自然和文化艺术有关:一个法国家庭,母亲海琳独居在乡间大宅里,守护着其伯父、著名画家保罗·伯斯艾的画作和艺术藏品,海琳的子女们则顺应当今全球化的趋势,又被工作羁绊,居住在世界各地,除大儿子弗雷达一家(查尔斯·贝尔林饰演)住在巴黎之外,小儿子杰乐米一家(杰瑞米·雷乃)在中国发展,女儿艾德里安(朱丽叶·比诺什饰演)则住在美国。
影片始终将文化艺术的传承问题不温不火地展露在观众面前,其间不乏观念的抵触,但都温和沟通,并持续着彼此间的那份理解和亲情。
海琳在75岁生日的那天和长子弗雷达有一段深度沟通,她认为孩子们无需成为叔祖父艺术品的守墓人,他们有自己的事,不会有时间来照顾这些另一个世纪的小古玩,她死后,艺术品收藏可以捐给博物馆,保罗的画作、练习本可以出售,房子也可以。
比之生活在海外的弟弟妹妹,弗雷达起先很想守住祖辈的珍藏和留有童年回忆的大屋,但无法如愿,杰乐米和艾德里安都有他们的生活,杰乐米更需要钱在北京买房安家,“因为奥运会,房价贵得惊人”,最后少数服从多数做了决定,该捐的捐、该卖的卖……将过去的一切永远留在回忆里。
弗雷达和新一代之间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当他对一双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女说,“这两幅柯罗的油画将来会留给你们和你们的堂兄弟,以后还可以将它们留给你们的子女。
”儿女们听后不为所动,儿子甚至表示他是新生代。
或许过去的种种对于新一代而言有着太多陈腐过气的味道,他们忙于叛逆不羁,忙于国际化,还在片末于出售的老宅里开了个大Party,曾经充满着艺术氛围的房间里走廊里堆放着啤酒、杂物,年轻人们忙于吸大麻喝啤酒听美国嘻哈跳劲舞……“很多事情都将随我而去,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故事,那些遗产,只是些东西,我不想他们为此烦恼”,这是海琳对相伴多年的老佣人埃勒维兹说的话。
海琳死后,埃勒维兹对伤感的弗雷达说,“你母亲猜对了,她死后,房子会被卖掉。
”海琳死后,埃勒维兹曾来过老屋两次,最后一次,她隔着玻璃窗一间一间地浏览着屋子,并在曾经战斗过的厨房外多逗留片刻——那里已然面目全非了。
影片始于孙辈们在祖屋前树林中的奔跑、嬉耍,夏日的欢快和两只大狗的奔前奔后,仿佛一段短暂而难忘时光。
当生日宴完毕,海琳送子女离去后,那拾级而上的落寞身影,令观众对即将远去的一切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困惑。
片尾,新生代们在祖居开派对,孙女和其男友跑向绿色葱茏的树林,突然她哭了,有关逝去祖母和祖居夏日的回忆让她落泪,她说祖母小时候采摘水果的那副画如今挂在一个收藏人家里。
在表演方面,主角们不露痕迹的个人表现力为影片增色不少,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自然本白的叙事气场,令影片的氛围十分舒服怡情,而他们对人物角色的心态把握更是举重若轻,如查尔斯·贝尔林的弗雷达,他属希望传承的那类,当他最终在博物馆里看到曾经的自家物品成为“柜中物“时,他感到它们被囚禁了,他的悲伤似乎来自于更深一层的心理溯源。
著名的朱丽叶·比诺什此次以一头金发示人,她饰演的艾德里安是个满世界跑的物品设计师,她的生活和工作一样繁乱,于是,很多祖传藏品对于不安定的她而言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当她找到母亲留给她的祖传托盘和茶具时,却又难掩欣喜之情。
镜头画面中的夏日虽然欢快惬意,但总给人一丝微微的凉意,那满目绿色、盛开的野花、泛着波光的池塘,似乎也带有一丝淡淡的愁绪,影片的笔触细微而柔腻,仿佛没有所谓的情节起伏,却以绵密而极具生活化的对白营造出典型的法片味道。
“很多事情都将随我而去,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故事……”,有些事物似乎注定要湮灭的,而如何传承本国文化似乎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即便就这个意义而言,《夏日时光》也是一部值得细品玩味的影片。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8350796_d.html
这是法国人伟大的艺术。
整个影片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娓娓道来的叙事。
几乎把故事片拍成了纪录片。
一个古老的家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子女分散到世界各地,三个子女,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巴黎。
老祖母去世之后,乡下的老房子无人可收。
更加荒谬的是,老屋子里的东西子女也很难继承。
因为到处都是艺术大师的作品,家具、插花的瓶子,都价值连城,如果自己保留,需要上交一大笔遗产继承稅,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捐给艺术馆。
演员们几乎就是人物本身,完全看不到表演的痕迹。
绵绵的叙事,漫长的回味。
编剧兼导演Olivier Assayas是张曼玉前夫,也许,正因为这个,片中多次提到中国。
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是,这是一份礼物,你却拿它来赚钱。
片子说的是一个老太太,在去世之后子女处理遗产的问题。
所不同的是,老太太本人以及她的财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种问题在中国也遇到:怎样去保存文化遗产。
是拿它赚钱然后任其改变甚至毁灭,还是保存它——保存也是有问题的,藏品到了博物馆之后,问题就变成了:物品的价值在于应用还是展览?
展览具有保存、欣赏、广为传播的功效,然而物品本身的最原始使用价值就不存在了。
对于一个花瓶本身来说,是装满水站在桌子一角,迎接人们欣赏的微笑,还是枯干着站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面更好呢?
答案可能是多元的。
所以导演本人并没有给出答案,影片甚至也如一首小诗,没有高潮。
不过,夏日的法国乡村景色是值得欣赏的。
影片真实到感伤,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如何在生前安置好身后事,应该是件重要的人生大事。
上一辈的人生故事、积累和相关物品,除了能够变现的,其他的种种,就算是当初的主人万分珍惜的,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在乎,哪怕是从小养育长大的子子孙孙们。
人死如灯灭,一切如风而逝而已。
不过,就算人性代代如此,毕竟还是有那么少许人记得往日的时光的美好,往日相处情谊的珍贵,如此,短暂的一生也便值得了。
人生在世,没有钱的确是寸步难行。
但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余,还是要保留些许人性的温暖。
所以,很喜欢影片中的老仆人,大儿子让她选取一件纪念品,她选了自认为很普通的一只花瓶,因为那是她以前服侍主人的时候每日插花的花器,看到这个花瓶,她就能忆起主人曾经的模样,以及和主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法国人真是慢工出细活儿,稳扎稳打的片。
赞它不是因为阿萨亚斯,也不是因为朱丽叶比诺什,而是因为它不是一下子让你的眼泪横冲直撞的流,他要你一点一点的酝酿,甚至这种含蓄的哀伤你都不曾发现。
直到片尾的时候,它才会把你最后一点情感挖掘出来,但你也会就此释然。
昨天看过一部《天水围的日与夜》也是如此。
看这种生活片需要有耐心,然后才会发现细节之美。
故事发生在阳光明媚的夏天,浓密的植物茂盛生长,被其掩盖的老屋显得幽静而又安详。
一家子温馨热闹的聚餐只是一个短短的开端,惊鸿一瞬般渐渐淡出,就被封藏在丰盛浓烈的回忆中。
而后是儿女分割家产进行拍卖的漫长展现,应该没有一个观者能够面对着么多承载丰厚记忆的物品被拆分、移植而不感到伤感。
然而导演是含蓄地叙述,只在不经意渐渐响起的音乐中、以及从描述老屋时的浓墨重彩中,体会到他的深沉的感动。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立场以及无奈,在你来我往的简淡对话中,人物形象便渐渐明晰丰满了起来。
理解所以宽容,我们便就知道即使我们处在这样尴尬的位置,也只能跟随各自的私心来做出选择。
然而还是会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淡淡压抑,让我们无言以对。
“他们爸妈的心早就飞走了,他们早已想着启程离开。
” “他们长大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许多东西会随着我的离开而消失,动人的回忆,不能说的秘密,无人问津的故事……”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回归家庭也许是让我们获得最大安慰的唯一途径。
然而这上面会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往往是重新组建的覆盖掉原先的那一个。
面对儿女各自长大离开,父母只能选择承受被淡忘的孤独与牵挂。
这也是他们年轻时不曾懂得,而我们年老时才会深刻醒悟的感觉。
“你妈无法忍受房间里没有花,她说花瓶里没有花形同死亡。
”她预见自己死后的结局,对儿子淡然的明细家产,然而谁知道她内心反复的起伏与平息?
然而脱离了实际的使用环境,那些最终被摆在博物馆的画、书桌、橱柜、花瓶,那所被遗弃的老屋,都如同死去一样散发冰冷陌生的气息。
“时间若水消失于沙”,面对世事的变迁,我们内心震动却只能无奈面对乃至接受。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再次回来面对人去屋空的庭院,老女佣心怀感伤,只是日常地嗅了一下院中繁茂盛开的蔷薇花。
事变境迁,而这些植物兀自生长不惊不扰,更显出一种历史滚滚向前的无情。
光照充沛的夏日时光,阿萨亚斯借用雷诺阿式印象派油画质感,将充满诗意浪漫气息的美好回忆封存下来,声画结合悄然深入我们心里,使我们动容,共同为时光的匆匆流逝感到惋惜。
不怎么样,尤其结尾实在直白无趣。
什么东西会被真正的留下来//镜头的推拉摇移强调了某种不可确定或不可被全面了解和观察 被限制的画面框架不再是凝固的时刻 而是无法凝滞的时间//文明社会可能什么都不生产 只是商品在不同环境中不断流转 感情仿佛完全不值一提//遗产税太高了 捐献给国家是最合适的选择//如果最后房子烧了起来再加上现在这个结尾 就很阿巴斯
阿萨亚斯作品《夏日时光》。一户精神贵族,在老太太死后,如何分崩离析。哀而不伤,克制。我的感慨全在于,精神贵族的家庭做派,生活方式,只有法国人可以拍得这么好。大师的家具不过是日常使用的桌子,大师的雕像碎了塑料袋装起来,那些艺术品对于他们,不是金钱价值,是情感意义。淡然使用,真奢侈。
人生的结束与传承,悲哀又带着希望。★★★☆
...没认出比诺什
导演(张曼玉前夫)的世界观:当代法国已几近没落,世界的新中心在美国,在东亚——三个儿女:老大在巴黎,老二在上海,老三在纽约。旧世界已经死亡,正值分摊家产(物质和精神遗产)。而新世界和旧世界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片末第三代青春少年们在老房子里举行派对,虽是摇滚乐却也是法语歌词的
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个很闷的片子,唉,真不知道屯那些身外物做什么?整个故事就是说几个孩子分财产
老房子的珍贵
法国的家庭温馨电影
一大家子挺好的 但是少了点东方人的团圆味道。 家庭的构成倒是挺像 有留守的 有往新兴国家(城市)发展的 有往老派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 第三代一起聚会 还停暖的。
再好的时光也是留不住的,记忆也是
@arte 哪里文艺了,太法国现实主义了,各种家庭利益冲突。当一个有品味的法国老太太的继承人真应该是很赚的一件事情。
开头结尾情绪饱满,中间有点琐碎。
若是有一天我老死去,我所守护的东西也一同失去了灵性。
三星半。自然随性,像生活纪录片。荷叶银盘,玻璃花瓶,密叶,丛林,池塘,浆果,矮墙。平淡而时有点缀,恋物者或可一阅。这类风格的片子,更喜欢《小小的白色谎言》
法国影片,像一首散文诗,看似随意、没有高潮,但散发淡淡的诗意、充满深深的文化底蕴。
坐在第一排看电影会犯晕~
不够
3.5 很少看到法国导演处理是枝裕和式题材,后半部分力道很足,不同视点审视精神、物质遗产,情感变得异常充沛。
作为一部家庭剧不够温情,作为一部文艺片略显矫情,作为一部剧情集太过散漫,总之,这是一个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没做好的五仁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