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外》又名《特殊人生》。
故事围绕男主布鲁诺和好友马力克分别经营的两家非盈利组织的日常工作展开。
前者“正义之家”专门接收其他机构不愿意接收的严重自闭症患者,后者则主要针对贫困地区青年进行职业培训来担任病患护理员。
.剧中布鲁诺的正义之家已经运作超过15年,目前正服务于40多个病患(还有50多个正在排队),然而却因为机构并未获得政府批准而一直存在于“标准之外”,也因此正被调查随时可能关闭解散。
与此同时,这15年来,巴黎地区卫生署、儿童权力机构、法院、医院等政府组织却都和正义之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寄希望于他们可以接收自己无法接收的病人。
.如今对于“自闭症”大部分人都并不陌生,但也止于一知半解。
自闭症患者无法理解正常人的话语环境,根据病情的轻重会呈现不同的表现。
而且每个案例都是“个例”,成因复杂,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千差万别,也因此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对于家长对于看护来说都是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在剧中,政府所管理的正规机构常因为人手或体制等原因无法接收病情严重的患者,比如严重自残,比如严重暴力倾向,或者哪怕接收了也只是通过简单粗暴的药物和行为控制(如身体的捆绑)来进行所谓的“治疗”,这样导致的结果只可能是出院后的更难以相处。
而正义之家则是无条件接收自闭症患者,并且因为不受体制控制所以治疗手段灵活,他们不会使用药物和行为控制,而是通过诸如集体生活、尝试各项运动、与动物相处等多种方式(更多的是陪伴和户外场景)给予自闭症患者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和选择。
约瑟夫,布鲁诺照顾的第一个病患,便从被过度用药导致的“像一个植物人”到后来的生活能基本自理甚至可以工作。
约瑟夫总是喜欢把头靠在布鲁诺身上,那一刻,是完全的信任与喜爱。
.布鲁诺和马力克一直坚持做着他们认为正确和有意义的事,哪怕碰到无数的困难与阻碍,哪怕一直游走在标准之外。
十多年间,他们为无数自闭症患者提供生活护理,用爱与信仰为这些患者搭建起了通往正常世界的桥梁。
.护理精神障碍患者的工作非常人所能,耐心、智慧,与纯粹的爱缺一不可。
我也曾反思过自己能否胜任?
我不确定,或者更倾向于否定。
所以籍此向所有一线工作者/义工致敬。
.结尾处,自闭症患者集体上演“默剧”的一幕有些扎心,也特别美丽。
而观众席上曾想带着儿子约瑟夫一起死去的母亲,笑得那样开心。
.推荐~
标准之外 (2019)8.32019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 奥利维埃·纳卡什 埃里克·托莱达诺 / 文森特·卡塞尔 勒达·卡代布
这真的是今年看过的最棒的电影了,标准之外,标准以外的是什么,很难诠释,通过三段调查的对话能看到三个角度对于机构与人的评价,家属,合作人,医生,以及最后的对峙,就是一场情感的高潮爆发,你们来接手,都给你们了,都拿走吧。
所以,我觉得这几句陈述下或许是几句疑问,你们敢吗?
敢接手吗?
可以吗?可以为这四十个孩子做出承诺吗?
如果真的有官方的机构,那么会有在坐席上哭着流泪,在得知诊断之后每一天都在哀鸣的家属吗?
看完这个场景,我无比期待结尾,甚至有在自己心里猜测,到底会怎么样。
很棒的结尾,两个主角回到家里,生活忙碌有苦涩,倒在沙发上劳顿的头,看着远处年轻人踢着球的侧影。
色调有些暗了,但接着却又明亮了,因为希望与爱依然强大,依然在前方熠熠夺目,他们为信念而战,每一刻。
对于2019年的法国电影圈,我们多半把焦点放在代表法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国际视频,并成功闯入最终五强的《悲惨世界》、在戛纳大放异彩且画面美到让人如痴如醉的女性爱情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或者帮罗曼·波兰斯基拿下凯撒奖最佳导演,但却因为他的性侵丑闻而引发争议的《我控诉》,但却鲜少人关注或讨论同样也入围凯撒奖包括最佳影片、导演与男主角等9个奖项的《标准之外》,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这些行为上或者会伤人或者会伤己的人,反而是最无害的人,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
那社会为什么要害怕他们呢?
这两个“标准之外”的机构,最令人感动的是她们最大程度上把这群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人。
在街上疯跑的女生,他们选择用拥抱让她冷静,而不是绳子。
慢慢恢复的小胖,他们用工作去帮他适应人群。
严重自闭的少年,他们用骑马引导他感受自然。
小黑志愿者每一次和valentin说话的语气都像跟一个普通的朋友说话,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小心翼翼和刻意关照,自在又自然,温暖无比。
很戳我的点是小胖每次进入工厂之前都会在vincent肩膀靠一会,一个在无声地找勇气,一个在无声地给支持,这股力量润物细无声。
最后,除了男一和男二,最佩服的是这群年轻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里看起来吊儿郎当,却在自闭症孩子们的身边浑身闪着光。
《标准以外》看到了很高级的乐观主义情感。
不是鸡汤式的宣泄。
围绕着私营的自闭症中心,发散出了非常广闊的全景式人物谱图。
作为法式社会人文影片,它没有类似于好莱坞的三段式情节设计,也没有特别鲜明的反派和困境。
仅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将角色的厚度做到极致,这就是我觉得本片具有如此强烈观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
一部慢节奏的温情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人看完心中无比温暖。
其实小时候,自己也天真的有过类似于要办一家非盈利机构,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做了我想做的事。
原来真的有人用爱与善良去关怀那些被困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影片中瓦伦丁,一个一直戴着头盔的男孩,在阳光下触摸马的镜头让我觉得甚是唯美。
这一刻,希望与阳光包围着他,我想这也是他心底一直渴望的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很炫技的拍摄手法,打动我的主要是题材与剧情。
看的时候只觉得男主和同伴有着对自闭症群体无限的耐心和善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其实现实里并没有多少。
虽然他们的机构没有合法资质,但正如他所说的,如果关闭,那些孩子们该怎么办,根本没有机构愿意接受他们。
孩子们遇到他们,即使是在电影里也足够幸运。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好像影片中的自闭症孩子也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全世界自闭症患者有很多,更多的是和影片中不同,他们可能被传统的管制和吃很多的药。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发自内心的温情,男主足以被称为伟大。
无论现实多么艰辛,他们也一直靠自己坚定的信念,追寻着标准之外的爱与善良。
真好。
法国非裔犹太人导演二人组(会不会标签太多了)的又一力作。
我甚至觉得比《无法触碰》还好看,因为后者太主旋律和可预测了。
这一次的关注对象是重度自闭症患者以及护理他们的机构。
因为病情和事态的严重,导演甚至很难插入合适的笑点来适应他们招牌的悲喜剧风格,只能偶尔靠主人公失败的相亲来插科打诨。
我喜欢这部片的主要原因来自它的不刻意不矫情不偏激不定性。
不刻意是指它不追求大团圆结局,小黑一错再错没见有啥长进,正义之声最后是否过审都不知道。
不矫情是指温情和残酷都点到为止,爱情不见开花友情也未必结果。
不偏激是指虽然主创显然是认同这些护理机构的,但也不护短的展示了他们的各种问题(人员训练不够,设施不全,管理不善等)。
不定性是指导演从未揭示过文森特卡索饰演的主角的内心和初衷,一般来说这是败笔,但放在这里我倒觉得这很巧妙:创立机构的人本就形形色色,为名的为利的为梦的为爱的都有,是非曲直留给观众评说吧。
我接触过自闭症的孩子,曾经做义工,陪着自闭症的孩子们画画。
电影中对自闭症的刻画,是百分之百真实的。
他们会狂躁、他们会伤害自己,他们如同外星人,对于你所有的语言、行为既很难接受也很难理解。
你需要充满耐心,如同解谜一样,试着慢慢找到一种可以和他们进行沟通的方式。
2个小时的义工下来,我们很多志愿者都会觉得筋疲力尽。
我也接触过自闭症的家长,他们真的很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患病孩子的治疗和照顾,来源于因此所导致的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所需要的花费一年至少好几万,上不封顶。
他们的痛苦更大的来自于,“孤独”。
是的,自闭症又叫孤独症,不仅仅孩子是孤独的,家长的也是孤独。
孩子的孤独来自于疾病,家长的孤独来自于社会。
因为社会对于自闭症缺乏基本的了解,所以有的人会骂他们的孩子是疯子、是傻子,是爸妈上辈子做了坏事,这辈子挨得报应。
这种误解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他们的亲朋好友。
因为社会对自闭症缺乏基本的认识,所以很多地方的治疗都甚至没有纳入医保,更不要说对于疾病康复的补贴。
所以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电影,其实比纪录片还要真实。
真实的病童、真实的家长、同样也是那样真实的一群人,因为对孩子无私的爱,而放弃自己的爱情,投入自己全部生活的一群人。
电影的标题取的很棒,“标准之外”,那这个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由谁来制定的,这个标准本身是不是正确的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电影为你一一解答,同时导演也通过电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尽管主角他们的场地在标准之外,他们的师资在标准之外,他们的财务状况在标准之外,但是,他们的善良、他们无私、他们的良心不在标准之外。
良心,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是最高的“标准”。
说到最近“人人影视”被上海警察查封,这也是一群无私、善良的人,一群游离在标准之外的人。
他们也许破坏了所谓的标准,但是,他们守住了自己良心的标准。
那这件事到底是谁错了呢?
上海警方依法办事,他们没有错。
人人影视不求回报的造福大家,他们没有错。
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好片子的观众们也没有错。
那么到底是谁错了?
追本溯源,最早那个在标准之外的,应该是那个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盗火本身,是标准之外的,但是为人类争取火种,让人类获得温暖、安全和幸福是在良心的标准之内的。
普罗米修斯没有错,人类也没有错。
那是谁错了?
是那个不允许盗火的宙斯。
他也许在自己所制定的法律标准之内,但是他想要独享火种,渴望站在万民之上,垄断着火种的分配权的欲望和行为,是在良心的标准之外的。
其实蛮早就知道这部电影了,一直没看。
昨天圣诞节,去了“关爱自闭症”的活动。
因为有这微不足道的一点接触,似乎感触也多了一点。
正常人的标准之外电影以一个女孩儿的视角开始,摇晃、模糊,只一心向前奔跑、不管不顾。
如果你忽略了这个模糊到不知所谓的镜头,后面还有类似的。
那个戴头套的瓦伦丁,第一次被带出来时,他视角的世界仿佛是“虚”的,声音隐隐绰绰、车上另外三个人的面目也不那么清晰。
瓦伦丁在摸马、天桥上出走时亦是如此,本该嘈杂的周围并没有该有生动,来往的人群如梦一般。
这些模糊镜头仿佛在告诉我们,他们的“视角”和我们也许是有些不一样的。
但跟随故事里的这些孩子,这些不一样也并非不能理解,他们只是用着另一种表达而已。
像布鲁诺说的“因为不会用语言表达,就用暴力…”“约瑟夫的表达方式跟我们不同,一旦了解了…”。
昨天在参加活动时,虽然时间很短,但也有一点这样的感觉。
有不受控制就是想来回走的9岁小朋友,有在教折纸一直撕纸的16岁左右少年……但还有:我刚过去,问两个20岁左右的男生“你们是来参加XX活动的吗?
”点头;“那能带我过去吗,我第一次来找不到”点头;“啊,东西有点多,可以帮忙拿一袋吗?
”点头。
最后,他们提着我的东西基本没有等我的冲向了活动室。
到昨天活动完、今天看完影片,我都很难说清这初次接触带来的感受。
正规机构的标准之外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两个男人15年间帮助了40个自闭症。
布鲁诺和马利克像什么呢,相比于所谓的“圣人”称号,倒是觉得他们更像一座承载着压力、但又伟岸的桥梁。
布鲁诺日夜围绕着自闭症怎么能有个居所、怎么回归正常而奔波,忙到没有时间有超过一杯咖啡的相亲。
他要把社会的这套规则翻译给约瑟夫们听,也要把约瑟夫们异于常人的地方传达给洗衣机老板听,顺便还要安抚濒临崩溃的家人、应对检查、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等等。
马利克则是一边操心着怎么带领他们放风活动,一边想着怎么才能让手底下干活儿的这群无业青年能按规矩来。
这其中的艰辛,影片记录式的表达显得十分克制。
从开头寻找女孩儿、中间寻找瓦伦丁、迪伦被打,我们很难想象实际中他们经历了多少次相似的瞬间。
从马利克生气的朝迪伦吼“我们努力改善他们的刻板印象,你却一直在搞破坏”,不难窥见他一直承受的偏见和压力;从布鲁诺疲惫的安慰着约瑟夫母亲、似放弃般对检查人员说不如你们都接手吧,不难感受到他心底的疲惫和无奈。
可影片也才只是从这15年间节选了点滴而已。
一个“未经许可”的机构,却不断被所谓经许可的官方机构敲门寻求他来帮助接手,这其中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的。
除此之外,影片对好青年标准之外的混混也有着描画,以迪伦为主。
人物的描画也很棒。
我始终相信,电影的意义在于“传达”。
而每多一份传达,世间就多了一点对传达内容的理解,少了一点像对这种弱势群体的歧视。
Dylan被瓦伦丁打破鼻子后,他问同他一起坐在长椅上的Bruno:为什么瓦伦丁两分钟前还跟我握手,而两分钟后就撞破了我的鼻子?
Bruno回答:我们刚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像是突然进入了一个集体,周围都是人,他们会不知所措。
因为被隔离太久,他们不懂交往方式,只要稍微有点沮丧或者害怕就会崩溃。
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可能会使用暴力。
而这只是我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他们。
自闭患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如何释放善意?
如何表达愤怒?
以一个常人的标准,无法判断。
片尾患者们在舞台中央自由舞动的画面,真的非常感动,或许他们不需要世界的理解,而世界只需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就好。
Dylan和瓦伦丁或许是互相救赎的,Dylan没有看住瓦伦丁,让他走失后,malik愤怒:这些孩子给你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因为他们你才有了一席之地,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存在(大概是暗指Dylan的黑民身份?
)人生知道的第一条:无人可替你决定,你要自己赋予人生活的意义。
Bruno建立的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等等,可是如果取缔它,自闭症患者就丧失了一个可能可以相对自在的乐园,于是我们就在标准之外,承认它的存在吧。
行善是世间难事
贴近现实,却又很主观的荧幕映像,积极传导着善良,互助,就像俩导的《触不可及》
后浪
看了《悲惨世界》觉得法国完了,看了《标准之外》觉得这样的国家怎么会完呢?
在凯撒奖提名七项,却最终颗粒无收,虽然遗憾,但毕竟这个电影的社会意义更大,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自闭症。片中的演员太棒了。
干干净净,掷地有声,喜欢。
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一种标准,那么早晚我们会被划到标准之外,成为少数,成为弱势群体,成为可以被牺牲和放弃的。
妈的,看得让人难受。
标准之外,总有一些不同,学会尊重那些自闭症患者。
这对编导的选题还挺固定的:多族裔并存的社会切面,教育与沟通的人物关系,这部讲述社会性质特殊教育群体的故事,拍的非常生活化,开场也不讲人物是干嘛的,但卡索全神贯注照顾男孩的那些松散戏码一出,他的精神力、意志力就汩汩流淌。五个主要角色各有侧重,能去工厂上班的男孩骚扰女同事爱好拉制动,另一个男孩暴力倾向严重让人觉得还不如死了好,这俩人是病患情况的两极;两位男主一位偏宗教一位偏世俗,黑人护工则是未来,他的身份也是护工阶层的注解,五个角色呈现了事件的多重意蕴;另外调查员的线索上,提供了事情来龙去脉的全知视角还不显刻意,也赋予叙事悬念,这个剧本是自然并聪明的。医护和病患两个群体的演技同样把控得当,支撑了本片的纪录体美学。但电影没怎么涉及这家民办机构运营的财务情况,缺了这方面的交代,让人感觉内容无法落地
为什么十五年来,地方卫生署、儿童权利协会、法院、医生、医院每天都在给我打电话,想知道我们是否还能接收其他孩子?为什么我要日夜照顾四十个孩子?可就在我跟您讲话的同时,还有五十个孩子在等待,为什么他们总是要敲门来找?
看海报真的没看出是文森特·卡索来,与其说是电影,更像是支持自闭症儿童非营利机构发展的公益宣传片,只是在展现,给观众一个视角更贴近的了解这群护工与儿童的生活,没有较大的人物发展和情节起伏
融入
最后的音乐太带感了,天使在人间……
小众题材,说自闭症收容所的,看着像纪录片,但是好像又是电影,整体比较无聊吧结局给了个开放性he,拍的稀碎,不觉得好看,只卖同情心的电影有点太单薄了
首先,作为公益电影的定位属性,它达到了合格以上的“煽动性”功能。在整部影片中一条官方调查的附线贯穿了整个叙述是作为唯一的一条任务线。作为结尾高潮处的自闭症患者剧场,尽管看得人感动但是仔细深思却不免在叙事上显得过于直给,因为在整个叙述的过程里从未展现过关于这个演出的任何一点细节。这个场面的功能无疑和整部影片最重要的主线:看护机构的日常及两位主理人的日常细节。有一条因果论的联系,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官方机构冷漠忽视回避自闭儿童的叩问。因为戏剧演出是高级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属性的一个标志,这些被拒绝的标准之外的人也能在旁人的辅助下不自觉地融入到社会自觉的标准之内。但是影片给予作为观看者的我的触及仍然是有限的,所以它也许给我留下了一个较深的印象我却不能给它一个更高的评价。
the best movie of the year
社工和志愿者是最平凡又最伟大的群体之一,故事令人感动,具备社会价值。
题材很好,拍的较差,许多方面都没说明白。
电影的意思完全get到了,但电影内容、场景这些看着真的是让人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都很难坚持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