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去世的母亲,其实从来没有消失,反而愈加的无处不在。
每一个空间都是,每一个时间都是。
她在的时候,是一个明确的点,所有的力量都从她哪里来,也都汇到她哪里去。
她不在的时候,那她就从一个点,幻化成了洪荒宇宙,无处不在。
又无处都不在。
而自己曾经从她哪里获得的力量,再也不知道应该汇到哪里去。
没了归宿,只剩虚无。
作为与罗曼有同样经历的我来说,非常理解为什么66岁的罗曼以自杀结束生命,因为,此生的所有生机都被带走了。
那些曾经拼命最求的成就与荣耀,终于到手,荣耀依然是那个能照亮这个世间的荣耀,却唯独照不亮自己了。
对比失去的那个人,世间所有的荣耀与成就叠加在一起,亦都无法再赋予这个世界曾经热烈鲜亮的颜色。
一位强大具有张力的母亲,是枷锁,也是希望和力量。
是必须存在的枷锁。
没有人是完全没有枷锁的。
母亲去世的前十几年,我每天都在想自杀。
白天与梦里都是如此。
后来,我一个人,在上海,有房有车有公司,有别墅豪车,后来我上电视,被人所知,然而,我却无人可分享,可诉说。
一直觉得毕淑敏的那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是错的。
与我而言,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父母去,人生只余漂浮。
我想罗曼应该也是如此吧,父母去,只剩无根漂浮。
男人,想要成就一份事业,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
片中的母亲深谙此道。
有自己的事业,一个人才可能在漫长的生命里,感受到作为人最崇高最厚重最真实的幸福。
幸福并不抽象。
它是无数具象的叠加。
你是神枪手,你要去刺杀希特勒。
你要坚持写作。
你要成为法国大使。
你要成为将军。
你要成为雨果那样伟大的作家!
所以,他买了去德国准备刺杀希特勒的机票,所以他奔赴前线成了一名飞行员,所以他在法国投降后偷跑到英国继续抗战,所以他在伤寒后竟然奇迹般痊愈,所以他成为了母亲希望他成为的那样的人。
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成为母亲的骄傲。
想象母亲抬着下巴骄傲的向别人宣扬自己的儿子,他就觉得一切努力和坚持,都有意义。
只要对未来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并付诸实践,就一定可以如愿以偿。
她相信她的儿子,她的儿子相信他的母亲。
永远不对生活屈服的母亲,永远在跟生活死磕的母亲,永远坚定的相信儿子的母亲!
这一切,让童年对母亲的承诺成为了现实。
儿子驾驶的飞机里,贴着母亲的照片。
每一个结束飞行死里逃生的晚上,他都在不停的奋笔疾书。
飞翔的战斗机,笔尖在稿纸上的流淌。
两幅画面交织在一起,那一刻的儿子,真正成长了起来!
当他有了如此勇敢和坚强,当他敢于在不可能性创造可能,他不是完成了对母亲的许诺,他完成的是那个永不屈服的自己。
人的可塑性真的很强,永远不要低估自身的潜质。
片中的母亲深谙此中道理。
我的儿子,他也一样是我的骄傲。
成长的任何阶段,他都能稳稳的慢慢的终于成为我眼中最优秀的男孩!
未来,我的儿子也会是最优秀的男人!
这是一个母亲的信仰!
“路,我已经帮你选好了,你尽管不顾一切向前冲,光明就在前方”,这是片中母亲给我的感觉,霸道,不容孩子有丝毫的犹豫。
兴许,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母亲让人很有压力,我也有同感,她对孩子的要求太过于苛刻,似乎孩子的童年会失去很多的快乐。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她又是那么可爱,那么智慧,那么坚强,那般的令人心疼。
试问,历史上有几个有成就的人物是出自温柔乡?
我实在是想不出来。
男人,想要成就一份事业,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
这也是片中母亲对孩子一贯的要求和始终如一的教育理念。
重点是,她不仅仅是要求孩子,还拿出实际行动在支持和鼓励孩子,她必须要努力赚钱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让他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少一些生活上的烦扰。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报道,说清华北大的学子百分之六十出自富裕家庭。
这也是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会被报道的原因,因为少之又少。
什么叫言传身教,母亲一生所为都在向男主传达什么叫做“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对未来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并付诸实践,就一定可以如愿以偿,好比她开服装店,坐销售,开酒店。
人的可塑性真的很强,永远不要低估自身的潜质。
我总觉得片中的母亲深谙此中道理。
就像,她会告诉左邻守舍,告诉她认识的每一个人,“我的儿子会成为一位伟人”,她一定知道这样做会让孩子很有压力,特别是那种来自周遭的嘲笑,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告诉孩子,“永远不要被人看笑话”。
她在培养一个优秀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天真的少年,她让他带着压力去生活,因为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想要取得多大的成就,就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想要获得多少掌声和喝彩,就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痛苦;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她要让他践行她领悟的人生信条。
其实,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我也不是很理解,就是她鼓励孩子上前线打仗。
难道真的有一位母亲会不关心孩子的生死吗,肯定不是,比如之前她让男主去刺杀希特勒的时候,没多久她就后悔了,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出意外,但她却那么坚定的鼓励孩子奔赴战场。
我自己有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揣测这位母亲的思想,兴许她在为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
人生不过几十年,与其是苟活于世,不如潇潇洒洒轰轰烈烈。
参与战争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同胞,战死了是为国捐躯,活着回来了就是祖国的英雄。
就想她对男主说过的,“永远不要让人侮辱你的母亲,哪怕是为此付出生命”,那么祖国母亲呢,不是更应该为之赴汤蹈火吗?!
看过影片的都知道,男主和母亲并非是法国人,但是母亲热爱法国,想成为法国人,愿意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送儿子去前线。
一定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母亲过于自私,总是不顾孩子的感受,只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真的一点儿也不这样认为,她让我想到最近特别流行的“深圳女孩”,她们都是认清现实的女性,都是对人生负责的人。
母亲知道,爬到山峰的高处很艰辛,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但高处的风景是低处的人们永远无法想象的,人生就不应该为自己设限,一定要有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实践。
不然,如同蝼蚁一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为什么要做人呢?
我特别喜欢影片里这类海边的城市,有一天我一定要在海边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永久产权,阳光明媚。
加里的妈妈说了,不仅那套海边的别墅是我的,方圆50公里的森林和海滩都是我的。
哈哈哈哈哈
01.民族:漂泊的犹太人无论是电影中从俄国到波兰再到法国,还是现实中从闪米特到欧洲流亡再到以色列,犹太民族始终都在颠沛流离中。
在流亡中,即使面对众多的偏见和歧视,犹太民族始终都坚持了自己的文化和信仰,饱经风霜的走到今天。
我想电影部分程度上也向我们解释了答案。
电影中的母亲保持着犹太民族坚毅的品格,面对波兰妇人恶意相向时母亲没有以恶相对,在初到法国最艰难的时刻母亲靠自己努力渡过了艰难。
罗曼也坚守着犹太民族的精神,在犹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毫不畏惧的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即使面对没有授予军衔的偏见,仍旧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坚持。
电影中折射出的犹太人是热爱生活的,积极努力的融入社会,是忍耐坚韧的,面对偏见仍不失自我。
一个民族流亡千年而并未消亡,自有其精神可贵之处。
02.教育: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育贯穿电影始终,《童年的承诺》标题即是对母亲教育期望的回答和解读。
母亲的价值观念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希望罗曼能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物,成为外交家、大使、作家,满载财富、地位和荣耀。
母亲的价值取向对罗曼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罗曼也一直在努力践行和兑现着对母亲的承诺。
虽然在我看来某些想法和观念过于强烈,母亲太过于期望罗曼成为母亲希望其成为的人,或许这种观念想法是我们其他民族很难理解的,因为犹太民族经历太多的困难,太需要证明许多事实。
但是不可否认母亲的期望都是正面的向上的积极的。
童年时打架应该坚持的原则,吃鞋子丧失尊严的责备,优雅绅士风度的培育;成年后个人与民族的关系,只身刺杀希特勒感情的矛盾,法国战败去往英国的战斗,以及在战争中应当坚持的写作都反映出母亲的价值观念。
罗曼最终也成为了母亲期望的样子,只是最后母亲已经离开。
我想在片尾结束时,罗曼既有对母亲的追思,也有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应该成为谁,自己又是谁?
母亲终其一生的影响也成就了罗曼。
03.亲情:伟大的母爱与其谈教育谈意义,不如回归到最本质最原始的情感来看待问题。
其实整部电影都是用罗曼的视角来回忆母亲对自己的爱。
面对原始本质的母爱,母亲所做的所有都是希望罗曼能够在社会上生活得更加体面轻松,而又不失方向。
站在母爱的角度我们都能够理解母亲为什么不希望罗曼成为画家,成为像梵高这样的人。
并非说绘画不好,但是当某些情感寄托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身上,自然就会产生偏见,因此母亲不希望罗曼成为画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母亲希望罗曼去刺杀希特勒的时候,母亲的情感同样在经历纠结和矛盾,最终还是用感性的母爱战胜了理性的准则,也让人生变得更加温情和人性。
即使在罗曼谎称未授予军衔原因时,除去我们理解的“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看法外,也有母亲对儿子感情追求的认同。
当然也不能否认,电影中母亲对罗曼抱有太高的期望,甚至部分程度影响罗曼生活的方向,就像我们看到的罗曼更多是在成为母亲希望他成为的样子,或许这是罗曼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坚持自我。
母爱也确实伟大的,即使在电影结束时,母亲害怕罗曼在战争中迷失自我,毅然提前写好数百封信,以让罗曼在战争中能找到自我,做属于自己事情。
母爱又是何其伟大。
04.其他:民主与宽容电影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法兰西是美丽的民主自由的国家,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同样战争与文明也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文明的进步难道不应当是理解和宽容的发展史吗?
缘何人类的文明要从战火中走来,在经历或世界大战后还要在经历第二次?
缘何民族与民族之间不能多些宽容,人类不都是从遥远的东非出走而来的吗?
为了我,为了我,她说《同年的承诺》不是一个虎妈的故事,而是个想象力的问题。
实际上妈妈的自己就很厉害(虽然这里面有俄罗斯银币的力量,但也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断相信理想的力量),而她对于儿子的要求-其实作为这样一个厉害女人的儿子,就没有懦弱的理由。
当然作者为了剧情可能把自己童年时写得更弱一点(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学需要)。
那么妈妈到底要求什么,可以说妈妈可以非常慈祥,当她也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照顾儿子一辈子,并且一个被妈妈照顾一辈子的儿子将过一种什么样的日子,为此她不得不严厉。
这种严厉具有必须性-作为一个异乡人、犹太人、俄国流民、一个少爹的孩子,在这种种被歧视必然时,他母亲用那种大言不惭的方式告诉他人不能一辈子祈求人家的同情。
这才是他母亲变虎的根本原因。
同时这种虎也极具想象力,灌输给孩子英雄主义,告诉他要迎难而上,告诉他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告诉他人需要信仰。
同时母亲通过不断努力切实的给他更好的教育,带他去地中海,给他更好的生活保障,让他去上射击课。
母亲的要求,有时候只是更严厉的鼓励,这从他成年后得伤寒,高烧中在内心幻化出得母亲严厉的话就能看出。
伤寒是一种死亡率很高得病,特别是在二战那种医疗环境里。
我有个朋友几年前得伤寒,在城里两个三甲医院住院两个月,到了出现败血症-就是因为感染大量血细胞死亡,红细胞溶血后出现体表红斑,发烧发到出现欣快感,那个真的感觉要死了一样,这还是这几年抗生素随便用的状态。
母亲的要求可以堪称《公民凯恩》里凯恩对周围一切人的要求,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但所有人在他的鞭策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可以说那只是一种力争卓越,而卓越必然需要苦难、奋斗、苦难再奋斗。
故事最后儿子达成了母亲的一切要求,可见妈妈的鞭策其实很到位。
另外这不是个关于嫁不出去的母亲对于儿子非凡的控制欲望的故事,从儿子不愿再拉小提琴母亲也就放弃了,就能看出。
同时其实儿子早年混得不咋,读个本科,然后进修法律是当时中产培养儿子的必走之路,但儿子并没有得到法学学位,母亲也没说什么。
另外母亲也不是好面子,要人家为了儿子对她脱帽只是鞭策儿子的一种说辞,因为那是母亲的要求,儿子将很难拒绝-如果说我是希望你衣食无忧,儿子完全可以说我就喜欢不咋的生活。
而从母亲意识到自己快要死了时写的信可以看出来,她并不是要儿子为她成为什么什么,她甚至不希望儿子成为一个非凡的人,那种要求完全由于儿子总是要独立的,希望儿子能够在世界上谋求到一个有保障的地位。
她不在乎儿子能不能成为小说家,她是希望他过上快乐的生活。
细看,是母亲发掘了儿子的文学天赋,和凯恩发掘妻子的歌唱天赋一样。
但写小说玩,和成为一个文学家之间隔着太远的路,任何人都可能厌倦那种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奋斗,这时候他母亲就跳出来-为了我,为了我。
这给他一种非凡的力量,最终让他走过遥远的路,成为一个非凡的人。
高中时我们的班主任告诉我们一句话: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
母亲对儿子无非怀有这样得期望罢了,甚至因为爱,她不计得失,儿子最终一事无成她也不会难过。
因为苦难是暂时得,对于坚强得人来说总能熬到云开见日时,她已把儿子造就成了一个男人。
所以说,她要儿子忘了自己,他应该结婚了,因为(为了他得幸计)男人的人生里总要有个女人。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告诉他,是的,前进,你必将卓越,向前,远处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景象,去信仰,信仰有时候不需要实现,他是人生最好的一道天边风景。
有时时只是努力太苦难,人生太艰辛,作为小孩子我们缺少视野和远见。
在那样的年纪会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用为了我,一定为了我,来骗我们,这种鞭策,这种理想主义才是创造不可能的不竭动力。
她是一位非常棒的母亲。
想在夏天的傍晚,急匆匆的扒完一碗饭,换上漂亮的裙子去见你,那时的晚风一定很温柔我想拉着你在夏天的暴雨中奔跑我以夏天的名义穿上短裙👗也替月亮夺走你的心事💕七岁那年,抓住了一只蝉,就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
十七岁那年,拉住了她的手,就以为能和她永远开始期待夏天和你一起吹晚风,其实也沒有特別喜欢夏天,只是期待和你一起
“我们总会回到母亲的坟前,像条被遗弃的狗一样哀嚎。
”第一次知道Romain Gary《童年的许诺》并对它产生兴趣(并非浓厚),是从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年迈的Margueritte坐在公园长凳上为Germain读的这句话开始。
某天逛商场时偶然想起这本书,顺道进书店问了下,没有库存。
📖那就,看电影吧。
🎦很显然,130分钟的电影并不能完全展现Romain传奇的一生,这不是导演的问题。
Charlotte Gainsbourg的演技令人赞叹。
人生本就没有完美,不要太苛刻。
可是这位养育塑造出伟大儿子的母亲,却对苛刻二字一点都不吝啬。
作为观众,这种教育模式真的让我感到压抑,喘不过气,时不时还很气愤。
全程的泪点来自战争年代那些誓死抗争的信仰。
我没有感受到母爱,又或者是这种母爱不在我接受范围内。
但是Romain确实成功了,他确实如母亲所期盼的,功成名就——成为作家,成为大使,获得各种荣誉。
他真的很了不起,所有人都在仰慕母亲的培养,却不知他用了多少力气才让自己不断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母亲一生为了他,他的一生也在为母亲而活。
影片中鲜有他对母亲偏执教育歇斯底里的正面反抗,似乎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成长?
但是没有人可以完全按照既定程序成长的。
“她什么都不知道地离开了。
”他的吞枪自尽就是无声却最有力的反抗。
(非影片中的内容)我觉得这是一种偏差。
偏差下,不要讨论人生的意义,不要讨论人应该活出自我还是为爱的人放弃自我。
儿子没有错,但母亲,我觉得她更多是为了寻求内心对正义的一种平衡。
因为被压迫,所以必须抗争。
看了许多评论,普遍都没有整出什么新活。
希望这篇短评可以提供一点启发。
女人,荣耀,法兰西的唯一公倍数,就是母亲母亲这个形象的核心魅力在于想像。
母亲是一个充满了张力的人,一方面,她像清教徒一样严于律己,节制欲望(只是一些领域的),勤奋工作,消瘦但轻快地身影是这一方面的写照。
但另一方面,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她努力工作并非是为了证明自己是“选民”(与清教徒最大的不同),而是为了彰显尊严与荣耀。
这种荣耀是哪里的?
犹太民族的?
法兰西的?
影片之中较为归结于后者但我认为并不完全。
她为了一战成名不惜“必要的造假”(雇佣巴黎大师),认为做人就要做大使,作家,上尉这样的杰出人物。
她强势得像老舍笔下的母鸡,又是表现夸张精力旺盛的女强人,可是却没有拿到学位和军衔的儿子充满了无限宽容。
在影片之中没有一个彰显传统女性式温柔的镜头,但任何观者都不能说这不是个温柔的人。
将这些矛盾粘合起来成真人的,是母亲的想像。
想像请来了巴黎的大师,想像来到了远方的尼斯。
她想象儿子是杰出人物,于是他便写作,画画,拉琴,向良师学习设计,礼仪,法律。
想像活到了一百岁,于是在法国的大街上,男人致意女人欢呼。
使想像脱离庸俗“望子成龙”叙事语境的,她对于现实的想像充满现实性有充满幻想性。
与其说她的幻想类似于光宗耀祖,倒不如说是童话故事。
十步决斗法,领航失明者,这些看似天真幼稚的现实情节,也都是想像在他者身上完成的现实投射。
母亲的想像造就了想象的母亲。
对于女人的想像,从童年的小姑娘,少年的女仆到青年的女诗人,和最后陪在身边的女演员,想象的母亲贯彻始终。
更何况,在伤寒肆虐和地牢囹圄之时,想象的母亲穿越物理障碍来到了身边,某种程度上已经内化成了男主的一部分。
在男主躺倒在非洲简陋的医院时,想象的母亲来到身边,充满了活力与生命性。
长发卷曲而瘦骨嶙峋的男主像极了《哀悼耶稣》的圣子,而母亲的光辉在这一刻也就不言自明。
与母亲的想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酒馆的女诗人,尽管开口闭口乔伊斯尤利西斯,却是由充满了现实气味的逻辑充斥了他的行为和想像,也就难怪男主嗤之以鼻想要甩开了。
“男人只能为三种事打架,女人,荣誉,法兰西。
”想象,就是这三者的最大公约数。
当然,影片也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传统的拍摄技法与叙事技巧在这里不讲,就说给母亲安排的病——糖尿病。
自然,这是一个很合理昏过去的病,但观感并不佳。
如同《疾病的隐喻》中对于癌症、痛风、和结核病的隐喻阐释,糖尿病实在不是一个适合清瘦的想像者的隐疾。
影片最后一段的台词也很不错,优秀地四平八稳。
现摘录于此。
她的要求我全部做到了,莱丽斯,没用了,全做到了,没用了。
作家,龚古尔文学奖,领事,法国大使都没用了。
国王,女演员,金钱,甚至这个,她知道我为了这身伦敦定制的西服受了多少苦吗。
她不在了,不在了,我还没有告诉她,她就走了。
晚了。
我遵守了诺言,可她不会知道了。
这本书是你能送给她的唯一礼物。
对于母亲,人生太无常。
我童年的许诺永远无法兑现了,我人生从此只剩下无尽的冷漠饥饿,每次有一个女人将我揽入怀中,放上心头,都不过是残羹冷炙。
她们温热的双臂环抱着我,温柔的双唇诉说着爱意,但我深知我早就找到了甘泉并已一饮而尽。
以及最后,不负责任地对主角坚持要死在墨西哥城的阐释一下。
母亲死去,想像的根基已经消弭。
尤其是由大夫得知母亲死讯的一刻,更是由虚幻本身消解了虚幻。
相传,比干剖心前曾得仙人指点,得神符吞下,失心而不死。
但比及出宫殿,遇菜贩,问之所贩者何,対曰,空心菜,立薨。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理性消弭了言灵的神秘力,但用在这里由想像消解想像也未尝不可。
波兰也好,尼斯也罢,都是承载了失落想象的伤心处。
于南美饮弹自尽的现实,不知是否效法茨威格呢,同样失落了世界的那人。
清谈mint 2020-5-27
《童年的许诺》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爱和期望。
作者的母亲一直坚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将来会成为“法国大使”“作家”“荣誉军团骑士”“将军”,而让母亲骄傲,完成母亲最自己的期望,也成了作者对母亲“童年的许诺”。
作者的母亲从小独自抚养作者长大,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是目前却一直尽可能的给作者良好的教育,把作者培养成一位“绅士”。
在发现了作者在写作上的天赋之后,母亲开始全心全意的支持作者的写作。
全场耻笑对我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最令我痛苦的人生经验之一,但也造就了今天的我。
你不可能成为画家。
他很有天分,妮娜。
那又怎样,天分对梵高和高更的生活有帮助吗?
不准你继续画画。
母亲,我知道我可以的。
梵高在35岁就自杀了,就算你是天才,也会被现实击垮。
我希望人还在世时就名声响亮。
为了妈妈,乖乖听话。
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你去打架,女人、荣耀、法国,你是为了这三件事情而打架吗?
嗯。
很好。
给我听好,罗曼,如果以后有人侮辱你的母亲,我要你打到躺在担架上回家,听到了吗?
就算他们把你打到全身骨折也一样,不然活着也没意义了,搬到法国也没用,啪(扇耳光),记住我说的话,给我记清楚了,从现在开始,你要为我挺身而出,我不在乎他们的拳头有多大,那一点也不痛,士可杀不可辱。
自那天起,我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赢得世界的掌声,我要让她的牺牲有所回报,让她心里感到值得,我的一生都为此目标奋斗。
地中海,真的美呆了,自那天起,每次我朝地中海望去,地中海总能带走我的忧伤。
你干脆来当我的合伙人好了,延续你的俄罗斯伯爵夫人的演技。
我很会演?
你确实很会演,你可以帮我把店内的东西卖给岸边的旅馆。
什么东西?
戒指、手表、粉盒,这些东西更具吸引力。
我和儿子能得到什么?
一成的佣金,为了表现诚意,我可以预付一些钱给你。
你要坚强,你要勇敢,等你回来后,大家都会对你另眼相待。
远离笨蛋和小人,他们会借机靠近,但你一定要远离。
袜子破了就不要穿了,如果你在女人面前把鞋子脱掉,记得运作要优雅一点。
我是他妈妈,他要到首都巴黎研习法律,他将来会成为外交官,作家和空军军官。
她把一股勇气灌注到我身上,直到永远。
最后,我成了反叛者,真正的硬汉。
你一定要完成这本书,相信我,全世界都会对你刮目相看。
我生病了。
那又如何,莫泊桑感染梅毒,他有停止写作吗?
拿破仑感染疟疾,他有停止脚步吗?
没有。
你要持续奋战,直到胜利为止。
她妈妈才是伟人啊,既是儿子的幸福也是痛苦。但是他真如母亲眼里的一样足够优秀伟大。传记电影,当真实的故事足够神奇精彩电影也会好看。
“你就是被打到躺在担架上也要维护母亲的荣誉”不想用单单一个母亲的身份来定义这样一个骄傲又勇敢的女性,她不仅仅是儿子的榜样,而是一个人在世间要无论经历什么磨难都要勇往直前,骄傲的活下去的榜样。
这是一个在儿子颠沛流离,辗转各地的一生中,母亲自始至终不忘向儿子“催稿”的感人故事。“我活下来了,可惜你却不在了。”
看完后就在书架上看到了他的传记
这样的电影真的没什么可以打动人的,妈宝男和控制狂母亲相爱相杀,流水账式的情节
法国著名最作家的传记片,让人看得还是很有兴趣!改编自作者自己的自传体小说《我答应》,充满了有趣、生动、独特的细节、语言和人物。看着舒服。
还没看完时,影评原本准备写,“令人窒息的母爱(母爱 二字已有伟大的含义)”现在看完了,就俩字——母爱。
我只是个人很反感这类故事,不过这个人几乎是可以进入小约翰可汗的通辽宇宙的神人,包括他妈,包括刺杀希特勒这段都是如此丝滑。当然只是我个人反感,如果有爱看鸡娃的,还是不错的
勉强及格。真实人物的传记片。通篇是法式柔光调门。甘斯布演了个强悍、固执、孤独、不惜欺瞒世界、大声疾呼、牢牢掌控儿子的单身母亲,这个角色倒是配她紧绷的脸。前半段有些痴狂的描写,9岁初恋的吃鞋示爱,母亲要求他不惜以死守护自己的命令,男主角看似随意的那些性爱、差点去刺杀希特勒什么的,和母子俩动荡的生活际遇交织在一起,后半段人物性格已说透,主要靠二战背景的空战戏来撑场面,好在那些镜头完成的不错,盲眼飞行员成功降落的戏码也挺热血
母亲应该是有躁郁症;Charlotte和Pierre都是硬核演技,老年妆加持特别真实;Pierre Niney是法国最他妈完美的男人吧,《弗兰兹》里就很讨人喜欢了,这部表现更好啊,长得帅气质好又会演,完美啊!
母亲和儿子在一起整个气氛和台词就变得非常鸡血非常抓马,正是由于疯狂的母亲和不正常的母爱才早就男主不平凡的一生。在一切疯狂和抓马落幕后,发现留下的仍然是最真挚的感情。
相当经典的励志片,经典的育儿图!!母亲的影响:愚人把戏,贵妇身体。三件事情值得打架:女人荣誉国家。吃蜗牛吃鞋子吃一切获女孩的爱情。让儿子刺杀希特勒后又痛苦放弃,简直了!三百人中唯一没被晋升,依然欢庆所谓“跟长官老婆上床”。疯狂冒险,打架决斗派往非洲生病,最后在飞行战斗期间坚持写作的桥段相当励志。结尾又增添一星。250封事先写好的信。夏洛特甘斯布演得好!!
母亲对儿子有着充分的自信和鼓励。儿子最终成就了所有母亲认为能做到的事情。
@2024-06-01 19:43:41
作为自传性质的电影,丝毫没有曲高和寡亦或是自怜自艾的剧情,叙事节奏很好,不会过慢也不会过于敷衍。看的过程中会被这位波兰犹太女子的"为母则刚"所深深打动,也会感受到她对儿子管教的严苛以及过强的控制欲。Charlotte Gainsbourg将一位母亲的坚毅和对儿子的那种控制与爱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呈现的十分精彩。"My mom taught me that a man cannot be ridiculed."抱着这样的信念,罗曼从小学习绅士风度/击剑/绘画/写作/军事,终于他成为了法国大使/文学巨擘/连红颜知己都是法国新浪潮的缪斯珍·茜宝,可当听闻母亲的死讯时他的精神支柱瞬间坍塌,此处也使用了一个后拉撤回的镜头以及渐灭的灯光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巨大悲恸和震惊。
6/10。母爱的重量,是压在身上的大山,也是为你护航前行的轮船。
你总是像一只被遗弃的狗一样,在你母亲的墓前哀嚎。
他说,其他女人给他的爱都不过是残羮冷炙而已。是女裁缝的儿子,是大胆泼辣的欧洲教育,是什么都可以去尝试,只要可以让他成名。不可以是画家,有才华的画家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死了才会有名声,活着又有钱的都是没才华的,画家不行。叫他拉小提琴,叫他写作,叫他入伍当兵,为犹太人战斗,拿法兰西最高成就的勋章,而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打架,只有三个原因可以被原谅,女人,荣耀和法国。他不可以当懦夫,一定要成为人上人,而妈妈相信她会成为人上人,她就是这么笃定,毫不怀疑。而儿子一一兑现童年的承诺,妈妈却看不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忍就是如此,惟一想要取悦的人已经不在,所有鲜花没有色彩,所有掌声只会令人耳鸣。出色的人一定拥有过出色的教育,而家庭的观念教育总是一切附加教育的底子。出色的演员也是不受角色拘束的,比如夏洛特甘斯布。
一位丧偶或离异的女人对儿子畸形的爱被用来歌颂?当然如果她早点找个男人就没机会把儿子折磨成神经质了吧。
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有些肤浅有些表面,很难在细节上被触动。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细节是那个英国女诗人喋喋不休,主角感到其他人似乎在嘲笑她,愤怒地去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