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结尾的一句ame最高级人民法院拒绝审理此案还是很感慨,法官看起来庄严却无力空洞的结语也是。
人类创造了法律约束社会没错,那是他们希望控制未知的手段。
因此法律暂时还无法对他们害怕的、超脱他们之上的死亡开口片中太多呓语和光污染,给我精神状态搞得不行了。。
褒义的,很有氛围。。
以及我最终同意对死者用黑白的、血淋淋的字幕和镜头,我支持死亡要以最丑陋最真实的模样端到人们面前,所以人们才能真实、客观、严肃地审视自己的权利总觉得很久以后人们会嗤笑今天社会的踌躇和懦弱不前,唉,那就是jack在法庭上面想的,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我们没办法摆脱我们的时代,某些领域上已经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注定会被ta的时代抛弃jack本人也很有意思,我一开始以为他是典型ame佬加上自由思想信奉者加上男(太男了)才导致这个独特性格的形成,但后面想想还是家庭环境给他影响更大吧,还有自己。。
就是长成这样的,虽然你不信神,但是谁知道会不会就是god派你来做这码子事的呢
我姥爷肺癌住院的时候,我妈每天都去照顾他,有一天隔壁的小伙子突然心脏停止跳动,医生又是按摩又是电击,最后抢救回来了。
在抢救过程中,小伙子的4根肋骨在猛烈的心脏按摩时压成骨裂,而小伙子醒来第一句话不是感谢,是:你们为什么救我,我刚才刚觉得有点舒服了,就又回来了。
我姥爷也是,最后瘦到皮包骨头,稍微摩擦,身上就会一片一片的淤青,要在床上垫上比床垫还厚的海绵才能入睡。
肺癌晚期快到最后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于是跟医院申请了几针杜冷丁,姥爷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药只是说:那是什么药啊,效果真好,打上就不疼了。
但是几针根本不够用,疼起来的样子真不忍心看下去。
有时候姥爷就喊:把我扶到窗户边上,我跳下去就行了。
姥爷死的半个月中,什么东西都吃不了,从鼻饲到点滴,最后连点滴,身体处于死亡状态。。
只是还能喘气。。
180cm的人不到40斤的体重,身体蜷缩一点都不像个人。。
而医生说:我们尽力了。。
而我真的希望你们能在该不尽力别那么使劲显示自己是医生,自己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
我非常理解希望安乐死的病人和家属,也真的感谢那些可以施行安乐死的国家能让病人在最后时刻走的有尊严。
也许JACK说的对,医院拖延死亡,就是为了医药费。。
在我心中,阿尔帕西诺是神一样的演员,而同时,在看了最近几年他的一系列影片后,我又要无奈的感叹“看神变老”的尴尬。
不得不说,最近几年,阿帕参演的影片不是平平,就是近乎烂片(看看我对阿帕如何热爱,都不忍直接说烂)。
但是在今年,在HBO,在电视电影中,他难得的选中了《你不知道的杰克》这样一部,无论从他的演技积淀,还是人生阅历积淀来说,参演这样一部关于生与死的片子都实在太合适了。
HBO的作品品质向来往电影标准靠拢,感谢HBO,感谢阿帕择片靠谱,我们终于又看到了他自如的展示演技,并摘下了2010年艾美奖的“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这样的时刻,真的几年不见了。
涉及“安乐死”题材的电影,相关佳作已经不少,比如曾经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也有淡淡的掠过这一素材的《百万美元宝贝》,事实上,我们谈起“死”更多是讨论“生”,如何看待“死”,也往往是由一个人如何看待“生”决定的。
支持安乐死的人,常说的理由就是“人应该有选择有尊严的死去的权利”,过去的更多作品,往往是从“寻死者”的角度,表现他们的感受,而《你不知道的杰克》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一个安乐死执行者的角度表现安乐死的方方面面。
这个角度比起“寻死者”角度来说,优势在于它可以兼顾双向的情感表现,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安乐死执行医生对它的看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过这个医生的视角,同时也可以看到“寻死者”的感受,而且因为医生涉及的病人更广泛和多样,也就让他的角度表现的这些希望了结此生的病人情感表现更加多样和具有冲击力。
观看《你不知道的杰克》时,我同时想起了另一部英国电影《维拉•德雷克》。
在那部电影中,老妇维拉•德雷克在做清洁工之余,还从事帮助一些未婚先孕的女子堕胎,这在当时是非法的行径,终于有一天事情败露,而她也站上了法庭的审判席。
之所以想起这部影片,是因为杰克与维拉,一个帮助他人安乐死,一个帮助女人堕胎,看上去貌似不相关,但是实际上,他们又具有相通性,他们都是在帮助一些丧失了选择权的人们,让他们具有选择的权力。
我们总是乐于分享那些与病魔做斗争的故事,但是在传播这些故事的同时,更多的似乎是在传播一种精神,而非对病人苦痛的真正关怀,仿佛,对他们的苦痛的描述,只是为了后来那种医学奇迹的铺垫。
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伪人文关怀,它先入为主的要树立一块“奋斗不息”的丰碑,而非真正关心人本身,仿佛这种精神就是要给病重的人们一个“要坚强面对”的枷锁。
杰克在协助病人执行安乐死前,都会对他们录像,让他们或者亲人表达自己的痛苦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令人感动的举动,终于,人的苦痛被放在中心位置,你会感到,痛不欲生同忍痛求生相比并没有高下之分,他都是个人的选择,个人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或是继续延续的方式。
作为那些绝症患者,他们最大的痛苦在于,他们病重的身体已经不听自己的使唤,“自杀”本身已经成了自己无从选择的一个方式,而无论家人还是医生出于感情或是道义,都很难做出放他们死去的选择,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是被剥夺了选择权的不幸的病人。
与病重之人类似的,维拉面对的是一些怀孕的女人,她们看似可以自由行动,但是由于法律禁止堕胎,由于安全的堕胎又有技术门槛,所以她们实际上也是被剥夺了选择权的女人,他们同样被社会给予了一个要“坚强面对”的枷锁,被迫去承担本未准备好的责任。
无论身体机能,还是社会环境,都让一批人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杰克与维拉的可贵也是争议之处就在于试图以个人的努力去纠正这样的不平衡。
维拉走上帮助年轻的女人们堕胎的道路更多出于一个老妇自然的感情轨迹,希望帮助这些可怜的女孩。
而杰克与之相比,有着更大的雄心,在医院就职时,就秉承这安乐死合法化的理念,在退休后,没有了体制内的束缚,他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了争取安乐死合法化的道路,甚至亲自实践。
由于法律的约束,杰克和支持者不得不选择一种钻空子的方式,设计专门的设备,让虚弱的病人可以亲自启动为自己注入试剂。
而这一举措却也无意中更强化了安乐死的价值,从整部影片,我们看到那些病人从有意愿,到与杰克沟通,直到最后的执行,无一不是自己的选择,杰克正是那个给他们搭建了实现自己愿望平台的人。
在安乐死上,我从理念上一直持赞同立场,但是技术层面上也有如何正确理解和传达病人正确意图的担忧,而从本片中,杰克表现出了其良好的医德,我们看到有几个案例,他在与对方沟通后,拒绝了病人的安乐死建议,指出了他们只是情绪上的沮丧。
杰克对病人的判断也将“医德”问题引出了更立体的思考,在医学领域,无论“希波拉底誓言”还是“南丁格尔誓言”,都表现出了以病人利益至上的立场,但是在后来却被很多人在批驳安乐死时,单一强化出医生应该为病人“求生”。
但是,在一个病人希望以最小痛苦结束自己生命时,痛苦的活着难道还是病人的利益所在?
所以,为了真正维护病人的利益,需要的恐怕不是条件反射似的反对寻死的病人,而是真正去与病人交心,体察他真正的诉求,而杰克的做法正是一种医德的表现,他尽管有着让“安乐死”合法的目标,却没有因此丧失理智,冷静的与每一个病人沟通,去了解病人真正的利益。
有时候,我们过于将“生”与“死”对立起来,是的,“死”代表着从物质世界的消逝,它令人感到恐惧,但是它又是每个人必达的生命彼岸。
所以,“死”也是“生”的延伸,那些希望安乐死的人们,其实也是一种求生,他们求的是有个自己选择的“生”的终点,和“死”的开端,对于他们的选择,我们难道不该给予更多的尊重吗?
阿尔帕西诺在这部影片中,表现了一个有些驼背的老态的医生的挺拔立场,他关怀每一个个体,同时又显得偏执,甚至到了最后只身直接去向体制挑衅。
同样的老牌影星苏珊•萨兰登在片中也献上了精彩的表演,作为杰克的支持者,当她也终于发现自己身患绝症时,也选择了安乐死,选择了让最好的朋友送自己生的世界最后的一程,这份选择和信任令人深深感动。
从维拉•德雷克到杰克•科沃基恩,他们在争议中为个体带去了选择的权利,争议伴随他们一生,法律也给予他们制裁,但是,无论他人怎样看,他们激起的不同观点的碰撞本身就在推动着更多人思考这些禁忌的话题,这也是他们启蒙的价值,这也为今后的改变积蓄着令人充满信心的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ce20134c88c289f7d62afcd0.html
一网络社会摆脱无知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百度。
它知之甚多,如像:1、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2、死亡,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
3、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然而,强大的它,却搜找不到这样一篇对白:因为这是我的名字,因为我一生仅此一个名字,因为我连绞刑犯脚下的尘土都不如,没有名字我该怎么活,我已给你我的灵魂,请把我的名字留下。
---the crucible 《激情年代》台词二 鲜活的生命是任何搜索引擎都找不到的,他可能在绿草茵茵的农场边,也可能在白墙伫立的医院里,总是让人毫不费心思地去说:“早上好。
”能这样的机体是幸福的,可以任性地吵架、悲伤地哭泣、奋力地摔打,甚至木讷地发呆。
只有感觉呼吸困难的时候,才会珍视空气的存在。
也只有行为受控的时候,才能领悟自由的真谛。
当然,前提是你还有时间,高质量的平凡生活。
我们常说世俗的日子是多么的苍白,井巷间的言谈又是如此的无稽,一身脏臭的农民工让人心生怜悯,西装笔挺的富二代使人摒弃过往。
黑黑白白,是是非非,是大家存在并快乐的源泉,低俗又如何?
粗俗又何妨?
只要活着。
三幸福的死亡,希腊语,是安乐死的名词解释,也是片中杰克的服务项目。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赞成把自杀作为解除无法治疗的痛苦的一种办法。
后继者也不乏认为在道德上对老人与虚弱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理的。
如果,年人均收入才几百块钱的贫困农民家庭,在百感交集中迎来了一个身体残疾而且智障的婴儿。
他们应该怎么办?
让孩子痛苦自卑无法正常地长大?
还是把他看做夜空中的流星,稍瞬即逝?
后者吧,于情于理于现实,都是个不赖的方法。
但,这不是“如果”,而是数以万计的案例。
四植物人不是天然的生命,而是高技术的产物,停止给植物人以生命支持的措施,并不意味着杀害性命,而只是停止制造人工的“生命”。
---这是百度的话,可它也是高技术的产物。
在百度搜索“安乐死”时,看到了一下两条比较醒目的帖子。
1、请求一些安乐死的方法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16问题描述:轻度抑郁症,我喜欢一位女生,但是很累,很痛苦,我很想到世界的另一边,尽早的忘掉她。
2、注射安乐死后,文强几经抽搐,终于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五不否认每个时代梯队,都会有勇敢出现。
不管他们头发是否花白或尚未长出,而一些曾经执拗的影像和文字,足以让后来者理性地、警醒地活着。
而不是像唐宋元明清被颠覆时,满街逃散的平民,没有目的,只为生存。
杰克为了实现立法,很多人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因为大家骨子里还是相信法律,这不是最好的事情吗?
但没有立法,也绝不意味着不作为。
不要对病榻上的残喘生命视如无睹,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尽量减少痛苦,我们可以选择生,亦可选择有尊严,有幸福地死。
很久不看电影,偶尔看上一看,无意间选了这个。
纪录片的拍法,初看觉得寡淡,感觉上就是一砣支持安乐死的家伙,跟一砣宗教、伦理人士打架的故事。
好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吃饱了撑得搞出来的内耗型故事。
开初,我很想质疑那个人的动机,为名或为财?
但看导演的拍法,显然,沿着他崇拜的目光,我找不到这个动机。
正郁闷着,电影到了后1/3的部分,高潮出来了。
不算峰回路转,却浮现了那句话:动机真得不重要,结果有时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他后面的路是怎么走的。
挺好的一部电影,讲 执着、死亡、人性、媒体的功用以及法律的尊严。
影片进行到10分钟,杰克向病人解释在安乐死中用的3种药剂——输液管先向你输送镇定剂,让人进入熟睡状态;然后是肌肉松弛剂,这时人就不能呼吸了;最后是大量的氯化钾,它让人的心脏停博,这样就死了。
好熟悉的经典注射死刑剂。
杰克劝说自己的病人捐献器官,“不仅给你的生命一个了结,而且让你的死亡更有意义。
”“你可以捐赠你的器官,我们向你保证,对器官移植接受者遵循First-come-first-serve之原则。
”以至于抗议者质疑他为了拿到器官,随便取人性命。
他的朋友劝说他,最好先只做一件事,可他质疑:他们的器官有用,为什么不去劝说捐献?
——这几年,Nerd果然流行。
再然后,杰克找到了一个好伙伴,费戈律师,俩人一起跟电影里的大坏蛋、保守分子汤姆森打架,赢得痛快淋漓。
打到高潮处,杰克穿着中古世纪的服装,带着木枷、脚镣,出现在法庭。
他要拿到一个自己无罪的判例,结果,当然是赢了。
判决后,费戈律师忙着去参加州长竞选——安乐死,是一个多么好的公民权利的话题,而一个为此奔忙的律师,多伟大。
而杰克呢,他也赢了,他没有被判刑,州检察长甚至允许,他只要别声张,愿意协助多少人自杀都行。
但杰克呢,他偏不要躲在宇宙某个阴暗的角落里做事,还得悄悄的。
他说:“我要到最高法院去,要求立法。
我要一个法律,让协助自杀合法化。
”现在,没有人帮他了,他要把事情闹大……过去协助自杀时,安乐死的患者用自己残余能动的器官打开死亡的阀门,他从不亲自按动那个按钮,那不合法。
可是,那一天,他直接向病人注射了药品,把这一切拍下来,托人交给了麦克•华莱士,要让这个国家所有的观众都看到,他,死亡医生杰克,是如何亲手帮助一个病人死亡。
进而,引起争议,引来诉讼,促进立法。
那就是他的目的。
可是,他失败了。
宣判时,法官说了段让我很是受用的话:“很明显,你到这儿来做最后的抗争,但你选错了地方,我们的国家能纳百家之言,是因为我们通过文明、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内部冲突。
我们有一套方法和手段,用来声讨有违人心的法律。
你,可以批判、斥责法律,跟媒体诉苦或向选民请愿。
但你永远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
你不能犯法。
没有人能忽视由为了控制痛苦而终止生命所引发的激烈论战。
这次审判结束后,这场争论仍会以平静、理智的方式持续下去,但你的行为已淡出了公众的记忆。
——这次审判并非针对这次争议,它只是针对您。
”杰克亲手杀了一个人,一切都证据确凿,法律至上,他要被判刑。
前搭档儿费戈律师看着电视里的审判说,如同看着一个人如何把自己绞死,“他就不明白,他们会把他关到笼子里,然后把钥匙丢掉。
”杰克被判了10年,实际服刑8年半,2007年出狱,时年79岁。
补充:看了豆瓣,才知道,这只是个微型电视剧,哈,有点像小时候上下两集的电视剧。
不过,挺深刻的——其实,我不喜欢泛泛儿地去谈死亡、伦理,让人心烦意乱的,不好。
可是法律,谈起来有精巧的逻辑,很自洽,看着就顺溜,嘿嘿。
依旧是埃尔帕西诺,却是不一样的电影,不再是血雨腥风的江湖,不再有打打杀杀的帮派争夺,有的只是对人最基本权利的维护和对病人痛苦的怜悯。
怜悯这个词可能有点不恰当,但是如果没有杰克,这些人恐怕没有机会被实施安乐死,是他们要求杰克给予怜悯,才能最终脱离痛苦。
从这个角度看,杰克实际上是一个施舍者。
电影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埃尔帕西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好的作品了,当然,一个70岁的演员你已经不能再要求他精力旺盛的每年都有好几部电影作品,尤其是在这个人已经演了《教父》、《疤面煞星》、《盗火线》、《炎热的夏天》、《识闻女人香》等等电影之后。
但是老戏骨在这部电影里的发挥真的是不错,当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埃尔帕西诺苍老的面容的时候,我的心里闪过一丝担心,一个是因为看到青春不再的那张脸感觉时间的飞逝,另外就是怕这部电影如同他苍老的面容一样,干瘪,毫无水分。
不过电影开始不久就打消了我的顾虑,特别是看完电影后再一看导演和编剧,跟验证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样的导演、编剧和演员,就算只是拍一个普通的人物传记,没有什么新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况且这部电影注定不会是平淡的人物传记,因为真实的主人公的事迹就充满了争议。
安乐死,这个现在依然在道德伦理和宗教法律领域充满争议的话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热议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呢?
又是谁开始引发的这个话题的呢?
这部电影的原型就是在美国第一个公开支持并且亲自实践的医生。
以上两个问题都可以在电影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人有生存的权利,那人到底有没有要求死的权利呢?
如果我生着还不如死,为什么我不能要求体面的死去呢?
如果我已经无法自主的实施死亡,而是要别人来协助,那协助我的那个人是否要承担杀人的罪名?
这些问题在最民主最自由的美国也遭到了很多的质疑,实际上在以保守派为主导政权的美国政府,想要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接受安乐死的事实并通过法案简直是不可能的。
庞大保守的中产阶级和天主教力量组成的当权者注定不会对这一触动他们道德根基的事情轻易说“行”的。
就像最后审判时大法官说的那样,美国之所以是美国,是因为他有完善的一套司法体制和制度,你可以指责法律,可以纠正法律的不足之处,但是你不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可以蔑视法律。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肯定会有漏洞,但是如果想要修改法律,那也要按着程序来,这就是法律。
问题来了,万一这个制度本身也是有漏洞的怎么办呢?
说实话,这个问题在我能回答的范围以外。
老戏骨的表演,依旧令人信服,老演员都有一种淡定和从容,这是在年轻演员身上看不到的。
苍老的帕西诺虽然没了教父的霸气,但是杰克身上的固执和他以前的角色有着共同的地方,帕西诺演的人物都有拒人一步之外的感觉,剧中其他的角色是很囊进入到他这个角色内心的,他轻易不会表达自己的无助和孤独,虽然大部分时间他其实是孤独和倔强的。
这个角色确实适合帕西诺来演绎,让德尼罗来演?
不,他绝对不是个医生,这点我敢肯定。
剧本不错,帕西诺的演技也没说的,老戏骨了!
剧本不错,帕西诺的演技也没说的,老戏骨了!
剧本不错,帕西诺的演技也没说的,老戏骨了!
剧本不错,帕西诺的演技也没说的,老戏骨了!
剧本不错,帕西诺的演技也没说的,老戏骨了!
看到电影的名字,大概瞄了一眼简介,看了2分钟开头,我想我已经看到这部电影的全部了,剧情似乎尽在掌握之中,想都不用想我就知道会发生什么。
可是当我再去品味台词时,我已经无法停止欣赏,放弃对电影的崇拜,阿尔.帕西诺的每一句台词都是近乎惊艳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都让我回味良多。
阿尔.帕西诺的表情与眼神也很到位,让我感觉他就是那个曾经挑战法律的医生,并相信这一切都不是胜利,而是理所当然。
人性、尊严和权力,永远是电影工业的良药,不知这些药能否治愈世界,至少他有这个希望。
杰克是一位资深的医生,从医一生他看到了太多太多病入膏肓痛苦度日却无法选择死亡的病人,包括他自己的母亲,有太多生活在病痛中的人只想痛快地死去,只想死的时候能够保持一份尊严,然而无奈的是这些不再能够体会生活质量的人们却成为了医疗机构和药厂的贡献者,用自己无望的躯体不断地用各种器械和针剂维持着。
杰克认为帮助这些希望以死解脱的人们实现愿望,是一个医生的职责,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也应该是不让病人承受不应该承受的痛苦。
杰克克服千难万险为那些纷纷来请求他给予帮助的病人们实施安乐死,他的行为引发了全美国的大讨论,有人抗议,有人力挺,他不断地进出监狱。
在法庭上,杰克播放了他的病人和亲属在生前向他请求实施安乐死的视频,当看到那些病人安详地躺在床上,跟家人互道我爱你之后,毅然地拉下那致命的机关,然后终于摆脱那些令其痛苦不堪的折磨时,陪审团泣不成声。
即使是这样,安乐死仍然是宗教组织的大敌,也成为政客们选举时的工具。
随着自己的盟友越来越少,孤军奋战的杰克终于做出了越界行为,他亲自为病人实施了安乐死(之前都是他帮助病人安排好,病人只需动一下机关,就可以自行实施自杀),并且将整个安乐死过程通过全国电视直播,这一举动被定性为谋杀,70岁的杰克入狱8.5年。
杰克的扮演者阿尔.帕西诺,老戏骨一个,就是阿尔已经这么老了么?
70岁啦,岁月催人老啊,要不是看了演员表,我真没认出来那是他。
这个片子唤起了我对姥姥的回忆,我坚决支持安乐死。
我无权选择生命如何开始,请让我有选择带着尊严离开这个世界的权利。
Am I a criminal? The world knows I'm not a criminal. What are they trying to put me in jail for? You've lost common sense in this society because of religious fanaticism and dogma. Jack KevorkianHBO的这部迷你电视保持了一贯的水准,导演也是我喜欢的。
最重要的是,70岁高龄的帕西诺爷爷演技真是出神入化了,几年没出好片了,这次看的真是过瘾。
不够客观 @2015-05-28 19:16:34
3星半。阿尔帕西诺的嗓音太难听了,我忍得很辛苦。
一个医学生对法学界发起的挑战, 必然导致法庭上鸡同鸭讲. 事业光有热情和专业还不够, 还要有"别的"专业!
看不下去,damn!
片尾古着Jack骑着自行车 配着Organ Fugue From Fantasia and Fugue 非常有意思的画面
could be better, liked the reference to the "crucible", the story is a bit long but acting was great.
damn shit, this is a absofucklutely shocking movie,make people think and argue for this subject. Great Al Pacino, forever old man.I love you
让小Al Pacino四岁的Suan Sarandon演他的姐姐。就是喜欢美国电影经常会找这种特殊话题特别人物来拍传记片。会喜欢像Jack那样固执地坚持的人。同性恋都可以合法结婚了。期待安乐死的合法化。
唉 我是做恐怖片看的啊
三星全给阿尔帕西诺,除了主角的演技其他一切都沉闷无聊极了
关乎生死的永远两难,此事古难全。
看到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通篇都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这难道不是唆使自杀么,二级谋杀罪吧,从第一个case就是如此,明明只是轻微的老年痴呆,包括后面几个情况。真的还不如看Palace v WBA的比赛(虽然也很无聊但至少不会看了不舒服)。
老帕暮年的扮相实在让人唏嘘,道德与法律层面的冲突与对撞很吸引人,结尾时那位女法官的陈述同样感人,将自己献祭出去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实在伟大!
安乐死题材
▤「Because it is my name.Because I cannot have another in my life.Because I am not worth the dust on the feet of them that hang.How may I live without my name?I've given u my soul;Leave me my name.」「How dare u! How dare u! Compare euthanasia with the genocide?! How dare u!」
不能苟同
看不下去。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同学丢一张纸屑,那是制造恶业;我们捡起一张纸屑,这是累积善业。
我支持安乐死,但我反感用宣传意味,认同感宣扬这种选择。
经典道德困境,判刑25年实在是不值。其实临终关怀医院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啊,亲自动手容易受到良心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