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电影结束,我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挺正能量的电影。
并非是懒惰者冠冕堂皇的理由,看天花板经过一番成长也是不一样的视角。
但想了一想,也挺难过,也挺可惜的。
整个观感下来就像给一位体重过百的胖子推销廉价的健康套餐。
以床开始,以床结束。
整部电影下来,结构是具有文学气息的,包括台词。
即使是拍一位男性的日常,但也不会感到沉闷。
如影名,观感确实轻松自由,它还有另外一个中文译名《免费入睡》,更加直入主题。
当然也少不了符号与剧本的扶持。
塞巴斯蒂安与他的鳄梨一样,即使什么都不做,也需要必须的养料来生存,救济金与水一样重要。
鳄梨的成长即塞巴斯蒂安的历程映照,在影片结尾鳄梨树的高度,如不经意俯视他与当年对着屏幕自慰的女人,已为妻子惬意的卧床休息。
我以为电影会局限在塞巴斯蒂安的住房公寓里,在像《法外之徒》的三人空间中类比展开。
但全片下来仿佛他所在空间的人物关系里,他始终是自我中心的,他人即为辅助。
安娜的角色弧光也如最后那张照片一样,藏在塞巴斯蒂安的身后。
屏幕很柔软,现实很残酷。
衣食无忧还有低保,这样的轻松自由也只能在屏幕上慢慢欣赏,如果说你非要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但赛巴斯蒂安看天花板是轻松自由,我们看天花板满是压迫。
看看这次疫情大家都躺着看天花板,但想的是该如何生存。
如电影不断指责塞巴斯蒂安的过路者,即使他什么都不做,但免费的呼吸空气,享受太阳与无事可干拿着救济金是不同的。
如果说最后他想倡导一种所谓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电影也很明显的指出:以往穿过白领的人群转向追随着他,父亲的同事坠落在了他的车上于是不再工作狂……以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一笔带过,看的是治愈,想了想又不对劲。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一部轻轻松松的喜剧片,想太多了,但电影又给我一种非常矛盾的观感,他确实在探讨,但却是在一种乌托邦空间中探讨的感觉,这是一部给资产阶级的人生指南。
01 “只想发呆” “塞巴斯蒂安生命中只有一个心愿:什么也不做。
他的世界,就是他的沙发。
他并不想维持生活,只想发呆。
” 第一眼看到《轻松自由》的剧情简介时,我立马被吸引住了,这说的不就是我?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8.3分,我猜很多上班族看完都冲动地打了五星,毕竟都市人一个月总有那么三十来天想辞职去闯荡,但又要被眼前的房贷和未来的发展拉拉扯扯。
而这部电影,给了人们一个豁口,气氛慵懒而舒适,很适合在假日的时候看。
思想站得比现实高是很难受的,你在风中摇摇欲坠,不知道该向哪边倾斜时,看到了这个在地上奔跑的年轻人,塞巴斯蒂安。
塞巴斯蒂安身上有一种游吟诗人的气质,理直气壮地游手好闲,只为自在舒展地生活。
你也许想不到,他拥有一个博士学位,三个硕士学位和三个学士学位,但他真的是为了喜欢学而学。
至于找工作,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就不找了。
在被父母扫地出门后,塞巴斯蒂安来到了巴黎,住进了同学的出租房。
由于不想工作,他伪造了一堆求职拒信,从不同地方寄往自己的住处,假装出找不到工作的样子,由此成功申请到低保。
对于“未就业”这件事,塞巴斯蒂安没有焦虑的情绪,相反,他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和室友布鲁诺一起赤裸裸地在深夜的博物馆里晃悠;把家里打扫干净,在地板上打上蜡,像小孩一样高兴地滑来滑去;带布鲁诺和另一位室友安娜跳奇怪的舞.....有趣极了!
02 对立:自我与社会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塞巴斯蒂安的举动。
同学对他不上班的状态感到不可思议——“之前你从来都是不停地上各种课。
” “真是太浪费了。
”其中一人直接下结论:像你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毒瘤。
对此,塞巴斯蒂安是这样回答的:“天气晴朗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分享让你觉得很不爽吗?
” 我倒不是一边倒地力挺塞巴斯蒂安,但我无比欣赏直面自己真心的人。
如果有一天,这些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性少数者,是丁克族,或者有其他类似“不太随大众”的想法,会因为害怕成为“社会毒瘤”而违背自己真心,去成为随大众的拥趸吗?
03 真实地生活 我们太容易知道“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了: 学生时代好好上学,脑子里不要装莫名其妙的东西,你最好不要一冲动就Gap year,一脑热就退学创业;毕业了就赶紧凑首付,然后每月交房贷,像高晓松那种“租房全世界都是我的,买房就只好守着城市里的豆腐块”的思想,你最好不要有;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娃的时候生娃,不然给你戴顶云绿帽,而且交税也不可能堵住别人的嘴...... 于是想到《无问西东》里,清华学生吴岭澜的物理学是不列,而英文学和国文学都是满分,梅老师问他:“如此天资,你当初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
” 吴岭澜这样回答——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
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
镜头里阳光很和煦,梅老师对吴岭澜淡淡地笑,我觉得这一幕真他妈温柔极了。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
”梅老师顿了顿,深深凝视学生的眼睛,说,“真实。
”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
梅老师与吴岭澜强调“真实”,不是因为“最好的学生读实科”于是你就去读实科,而应该是发自内心地“想读”而去读。
就像《轻松自由》中的塞巴斯蒂安那样,不拘泥于外界评价,只纯粹地凭着真心去修读了那么多学位。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1924年,泰戈尔在访问清华时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有一种,师承百年的大气。
04 尊重真心 不尊重他人真心的人,也无法完全地尊重自己的真心。
很多时候,我们对“习俗”太过崇拜了,崇拜到,把自己淹没了进去,想要四下张望的时候,却再也看不到水面上方的城市。
比如我们追赶潮流,但却是为了潮流而潮流,套在那几件衣服里,好看是好看,可就是不搭,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
就好比我是个保守的女孩子,抹艳丽的口红会露出“唉我这样子不要紧吧”的问询表情,穿得朋克或者嬉皮,也改变不了内心怯怯的怀疑。
后来我就不管时不时、尚不尚的了,穿得让自己很自在,最多套个黑色外套假装自己很瘦,就能高兴老半天。
坦然地接受自己。
《轻松自由》中的室友布鲁诺,受塞巴斯蒂安的影响辞掉了工作,一时爱上了游手好闲的生活。
然而,在自在了四个月之后,他最终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
“我待在屋子了4个月了,就像你的树一样,但它还在生长,而我们不会了。
”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 我本以为他是个头脑简单得过且过的角色,但后来看到他找了体育解说员的角色,实现了自己原本的小梦想,不禁觉得这个男人很有担当。
对自己的担当。
而安娜呢,原本喜欢在别人的相机前搞怪出镜,来实现“环游世界”的想法,后来自己踏上了旅行。
她从前羡慕塞巴斯蒂安的随性和享受生活的态度,最终能活成自己曾经欣赏的模样。
真好。
05 最后 在高中的时候,别的班墙上贴的都是励志鸡血,而我们班上贴的是: 我很重要 每每想到,都觉得真的很温柔啊。
我很重要,所以要把自己的真心搁在不可撼动的实处。
以泰戈尔的诗作个结尾吧: 世界对你,就好似老奶奶摇动纺车时低声吟唱的小曲,无意义无目的,又充满随心所欲的想象。
但是,有谁知道,也许就在这闷热倦人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特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
他响亮地呼唤着路过你的门前时,你便会从依稀的梦中惊醒,将窗儿洞开,抛下面纱,走出房门,去迎接命运的安排。
愿你找到自己的真实。
愿你接纳自己的真实。
莫教冰鉴负初心。
2017年 · 巴黎 夜晚的卢浮宫,期待再见。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逃跑的少女
01 “只想发呆” “塞巴斯蒂安生命中只有一个心愿:什么也不做。
他的世界,就是他的沙发。
他并不想维持生活,只想发呆。
” 第一眼看到《轻松自由》的剧情简介时,我立马被吸引住了,这说的不就是我?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8.3分,我猜很多上班族看完都冲动地打了五星,毕竟都市人一个月总有那么三十来天想辞职去闯荡,但又要被眼前的房贷和未来的发展拉拉扯扯
2014的电影,及2018年初,只有944看过。
我很开心他的不被关注,我可以想象,如果这部电影也火到烂大街的话,那批评的声音绝对会多过理解。
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词语会有多恶毒。
大部分人看待 塞巴斯蒂安 的方式,肯定和影片中他的几个大学同学一样,一个失败者,毒瘤和白痴。
而我则像安娜一样理解他。
我比安娜更纯粹,我没有安娜对 塞巴斯蒂安 的爱慕,我看见 塞巴斯蒂安 ,就像看见另一个自己。
事实上,后来安娜找了马克这个替代品后,不失时机地向 塞巴斯蒂安 嘲讽了一番。
这时我才明白,安娜从未真正理解过 塞巴斯蒂安 ,她只是羡慕 塞巴斯蒂安 的随性和淡然,当然 塞巴斯蒂安 的帅气,幽默和博学也令他有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就像一种很特别的食品,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讨厌的人永远不得而知。
于是,安娜对 塞巴斯蒂安 产生了爱意。
一个女人一旦产生了爱意 ,那我们就不能用常识来理解她的对错观了,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娜都表现地站在 塞巴斯蒂安 这一边。
直到她所有的暗示都石沉大海,她耗尽了耐心,于是找了马克这个替代品,想要在心理上扳回一局。
但 塞巴斯蒂安 毫无反应。
至此,安娜也只能哭着让 塞巴斯蒂安 面对生活,前进,请你搬出去了。
安娜哭诉的那段话,其实非常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影片的一个中心,那就是 塞巴斯蒂安 这种生活方式的本质。
那段台词是这样的,“你并不快乐, 塞巴斯蒂安 。
你恐惧着。
你那关于做梦,生活,清心寡欲,悠闲度日的想法,全都是谎言。
你在恐惧着。
而你坚信你的谎言,但你却什么也没做。
那是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你就不会失败。
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但那并不对,你会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死去,但你会不开心地死去。
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去开心一下。
那样很可悲。
我曾嫉妒你,而我现在是同情你。
我希望你能走出现在的状况,越快越好。
” 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我不知道 塞巴斯蒂安 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影片里并没有直接表现出他这一心理的镜头,但有好几处暗示值得揣测。
塞巴斯蒂安 看着儿童书籍哈哈大笑,他和另一个傻傻的室友布鲁诺玩着那些小孩子的游戏,特别是他们把地板打上石蜡,摆着pose从走廊上滑过,我在小学时和几个表哥以另一种方式完美复制过,那种开心确实是无可代替的。
伴随成长,这种快乐几近消失。
但 塞巴斯蒂安 不同,28的他还完好保留这种快乐。
这一特质最明显的标志是他的头发几乎不长了。
所以说, 塞巴斯蒂安 从骨子里是拒绝成长的,他安然于那些已经成熟的快乐。
拒绝成长也就意味着拒绝死亡。
小孩子总会这么想,要是不长大,就可以不用变老死去。
这个念头非常含蓄,有时候就连自己也拿不准是不是这样想的。
他像一尊隐藏在潜意识角落里的菩萨,默默地祈祷。
所以,我无法准确判断 塞巴斯蒂安 是不是这样想的。
不过,我很清楚,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对死亡的恐惧,无论在大方向还是小细节上,都根本性地影响了我的生活。
有时候,我要过很久才能反应过来曾经的某个决定原来也是死亡恐惧在背后支撑。
当你时时刻刻都在乎死亡的时候,所谓名利权情会通通在你眼前消融,你会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是,比不过一阵风,或是一片云。
无所事事不代表颓丧,影片大部分时间里的 塞巴斯蒂安 都表现地平和自然,怡然自得。
他唯一的烦恼就是能不能领到低保,当这个问题也被解决后,那便天下太平了。
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可是,即便是这样的 塞巴斯蒂安 后来也陷入烦恼中了。
这个烦恼并不在他自己,而在身边。
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
当被父母念叨工作,生活的时候,他可以逃离家中。
当曾经的大学同学看他如怪物的时候,他可以不联系。
可是,如果当你连在公园的一角悠闲地晒着太阳,吃着饼干,读着书都会被投诉为扰民,因为你的惬意让那些奔波的人觉得不公平的时候;当平日都表现地理解的朋友突然诚恳地告诉你,你错了,你在逃避,你恐惧,你并不快乐的时候,你还能装作无动于衷吗?
想要在巴黎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都市里过上 塞巴斯蒂安 那样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们不能接受一个异类。
那些善意和恶意的排斥像雪花纷至沓来。
塞巴斯蒂安 的大学同学有一段话说的很好。
同学A(教师): “你并没有直面事实。
”塞:“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生活在我的角落里。
”同学A:“你在向社会索取着什么,你想让那些在工作的人们来资助你的假期,这并不公平。
”同学B(软件工程师):“向你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毒瘤。
”而 塞巴斯蒂安 是这样回击的。
塞:“天气晴朗的时候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一起分享让你很不爽吗?
”这个回击太棒了。
我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有时候,当我们在谈及他人的时候,大家都表现地很宽容,说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理解的生活,有钱没钱都是一样的。
但当这些事情发生在身边时,你就会发现并不是如此了。
那些口头上说着允许生活多样性的人,他们的眼睛却告诉你,我希望你和我们一样,大家都保持一样,好吗。
不过,如果我们把个体自由和群体利益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看时,事情又不一样了。
比如现在在日本发生的少子化想象。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结婚与否,也有权选择是否要孩子,对吗?
这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错。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想的话,那人类岂不是要灭亡了。
所以,我认为 塞巴斯蒂安 永远也无法解决他的麻烦。
只要人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而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一个物种,更谈不上什么自由了。
自由只是个体的浪漫化象征,对一个物种来说,生存,壮大,延续才是根本,利益才是关键。
我们姑且可以认为 塞巴斯蒂安 是这个群体里的一个不和谐因子,他要么融入,要么消亡,或者远走到这个群体的边缘。
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必然结果,是构建出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圆满结局。
好像一旦突破了自己,走出了迷障,幸福便突如其来。
事实上,这只是电影的表现手法,现实远远不是这么一回事。
所有文学作品的幸福必须在落笔的一瞬戛然而止才能保证其完美,而生活不能停止。
人生就像一辆小破车,并不是越前面的风景就越好,有些最美的风景,一旦过去了,就再也看不见了。
在天朝想要过上这样的生活就更困难了。
然而这样的比较并无本质意义。
在面对两种必然的不可能时,你怎么能想要去比较出哪种是更不可能的呢?
但天朝的环境更残酷,你不得不融入的,是一个没有道义可言的群体。
比如说,你和一群朋友出去玩,看见他们随地乱扔杂物的时候,你不能当面指出,那样会令每个人都很尬尴,包括你自己,甚至有时候你也不得不随便扔个纸巾,表示自己也是同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家一起调侃自己曾经捡到多少钱,捡到什么手机据为己有的时候,你也不能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度。
群体的价值观,就是真正的道德。
你表现的不一样,只会被攻击和排斥。
天朝也没有欧洲那样的低保。
宅男生存难度指数是困难级的。
我比较欣赏的是梭罗提出的一种观点。
如果3个月的工资足以保证接下来9个月的生活,那么一年只需要工作3个月就足够了。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台词是 塞巴斯蒂安 在申请低保时的自我介绍:我喜欢无聊,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喜欢时间停滞的瞬间,我也喜欢等待,以及长途旅行。
我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
克雷孟梭谈过爱,爱中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拾阶而上,对于我,梦想做某事比实际做某事更好。
另外我喜欢 塞巴斯蒂安 在和安娜辩论时引用的伊壁鸠鲁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因为小事而满足,那他永远都不会被满足。
这个办理低保申请的工作人员也演得很好
从很早之前就看过了相关的截图,但拖到现在才正式看完这部电影。
不知为何,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史铁生写过的一篇杂文,大概是讲假如他没有生病又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前部份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
而后面则转向思辨,假如生活一切都很完美,是否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而这部电影则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主角384酱怎么看都是成功人士,家境优渥,自已也有多个硕士学位。
然而学霸的人生理想是没有理想,只想在床上终老(厉害的是他已经在实践了)。
而结局是,他找到了和他志向相近的人开始了惬意的人生。
初看的时候觉得前半部份剧情好看而结局反倒像是烂尾。
因为那个最开始穿着鲜艳衣服勇敢的迎向人群的少年,终究变成了随大流结婚生子的普通人。
但仔细想来,后面的生活不才是片名轻松自由的样子吗。
一开始的384活得不像凡人,而像是抽离人世的异人,他不工作,利用空闲时间专注于自己的爱好,每天以一样的节奏过着自己的生活。
但又同他人保持有限的接触,并且不时冷静的旁观着世人的生活。
卢梭认为人是社会生物,天然会不自觉的形成不平等的社会,离群索居的隐士不见得会得到更多快乐。
而后面的384找到适合自己节奏的工作,和喜欢的人结婚并育有孩子。
完全符合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幸福的想象,又哪里算得上烂尾呢。
但我的梦却是那个反身挤向人群的橙衣少年。
年轻人总是爱做梦,我不梦想着拯救世界迎娶公主、也不梦想引导技术革命走向未来。
我所想的不过是不那么快向世界屈服,变成死气沉沉的大人的样子。
我理解的成年,是自以为看穿世事而选择屈服现实的人,这种人意味着不再有梦。
语言一旦萎缩,思想也随之凋零,这是一个害怕寂静的人对未来的担忧。
思维仍在活跃才是判断一个人没有在成年之时死去的一个标准。
我所想的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保存住现在仍然能做梦的自己,这是我的梦。
看了轻松自由这部片子,引发了我对入世和出世的思考。
首先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个镜头,第一次出现在片头是他孤身一人面对主流社会,勇敢的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第二次是在片尾,他和爱人一起在走向相反的反方向时,人群却也掉了头。
这样的对比,有很强烈的讽刺,也表达出了很深刻的暗示。
大多数人从众不过是不敢走自己真正想要的道路。
曾经我也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完全脱离社会对自身的羁绊,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得到真正的自由。
当我们初入世的时候,大部分都难免对世俗的人情世故产生一定的厌恶情绪,而当我真正经历了许多的人情世故,发现答案是人的一生都难逃许多的责任与担当,根本不可能孑然一身,即便是首富,他也不可能放下一切什么都不顾,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一切,这里不谈他已经将自身的追求已经融入到了工作中。
因为即便是世界首富,也会有他的羁绊,比如他的团队,人际关系的维持,社会责任等等。
所以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在入世中保持出世的情怀,塞巴斯蒂安是一个学霸,他善于思考,喜欢学习,这表示他并不懒惰,他不过是在追求他的生活方式。
他虽然看起来整天无所事事,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对人生的思考。
生活中有多少人的目标就是永远不用上班,然而在天朝又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工作而戴上了连自己也厌恶的面具。
在我看来,安娜对于塞巴斯蒂安的迷恋是因为她对他这种生活状态的欣赏。
塞巴斯蒂安的这种生活状态当然是不可取的,但也不应该被批判。
因为他只是因为没有找到目标,而并不是逃避,而生活又给了我们多少时间去找寻自己的目标呢,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认为真正让塞巴斯蒂安入世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安娜对于他的失望,让他意识到不应该这样自我。
二是主流公众对他的指责,让他感到了无法融入群众的麻烦。
三是当他在路上遇到熊是意味着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开始真正思考这一生都做了什么,真正体会了什么。
而当他开始入世之后,他渐渐有了自己的事业,梦想的女神,开始生儿育女,体验有血有肉的生活。
是否这一切都太过顺风顺水,太过理想化,别忘了他是一个高材生,他之前的生活也是一种积累,他有这个能力,他在入世后并没有丢掉出世的情怀,这是一种进化。
想要出世必须要有入世的本事。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愿你走出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
人在世间活一遭,如果不经历一场人情世故是不是也挺无聊的。
至于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需要我们在这一生中不断的去修炼。
愿你在入世中也能保持出世的情怀,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法国的电影。
我个人超级喜欢。
今天是第二次看它。
片子是法国片的另一种形式:轻松明亮,又充满哲思(还有一种你们懂得,灰涩沉闷)。
法国人的思维很有意思,他们热爱聊天,也热爱探讨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然后付诸于文学电影艺术,每一个路人都可以是哲学家。
这部电影没什么起承转折的剧情,但里面充满了大量精彩对白,你也可以认为这种台词只有法国人才写得出来,矫情得很,但能把这种台词拍得令人不反感,还挺好看,还是很难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导演和编剧应该是同一人,后来查了一下,果不其然,Benjamin Guedj,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是谁,百度介绍他的作品还有《免费入睡》《还有火腿?
》《西普里安》,有时间找来看看。
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在电影一正式开始,就有一大段对白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对当时还在上着班经常熬夜加班的我,简直有毒,我大致摘抄一下哈,如下:我对成功不感兴趣,胸无大志,我什么都不想做,只要开心就好,平和的生活然后平和的离开,躺下是我的兴趣之一,我喜欢舒张伸展,做一个平和舒展的人,就是我的志向。
是不是很欠揍?
他父母对他的振振有词也是很无语,这个人就是夏目漱石笔下的高级游民吧?
拥有2个博士,3个硕士,3个学士学位,是超级学霸了吧?
但人家对工作没兴趣,念书也只是喜欢念书而已。
他的处世哲学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治,什么也不干,享受无聊,等待,消磨时间,享受想象做某事而不是真的去做,他对自己的定位就象他的「另一个」名字,仅仅只是另一个。
也可以说塞巴斯蒂安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不follow你,也不反对你的,充分享受自由意志的权利,他对布鲁诺说,你去为生活奋斗是正确的,如果你相信生活是需要奋斗的话。
法国人对自由意志是很看重的吧?
里面关于生活方式,工作的意义,什么能让你开心,有大篇幅的对话,塞巴斯蒂安跟父母的对话也很好笑。
他说:一个人难道是他的所作所为来定义,而不是他究竟是谁来定义吗?
他父亲说: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就什么都不是。
他说:我对工作没有兴趣。
他父亲:工作不是娱乐。
你不工作的话,靠什么养活自己?
他想了想,很真诚的道:既然是你把我生下来的,那么你就能帮帮我。
哈哈哈哈👏,我们就算心里这么想也不敢跟父母这么讲呀,你会得到:书都读到屁眼里去了吗?!!
2004年第一次辞去工作去云南住了几个月后,我也想过什么也不干不是挺好,每天在山上晒晒太阳打个零工喝点啤酒吃点菌菇生活不成问题,活下去就象塞巴斯蒂安说的,低保就够了。
在那个环境里,你真的也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因为丽江当时就是一堆社会闲散人士的聚集地,好多城市青年在那里做乌托邦梦,当然也有很多人真的盘了个院子开间客栈酒吧什么的,我什么也没干,就闲晃,跟着大家到处玩,把钱花光然后回到城市继续打回原形上班加班。
塞巴斯蒂安被父母赶了出去,去到巴黎,被女同学安娜邀请做了室友,因为付很便宜的租金便可以住在一间不错的公寓里,这套房子里还有一位室友,巴黎男青年布鲁诺,他的志向是当一名体育新闻播报员。
塞巴斯蒂安开始申请低保的日子,仍然什么也不干,但巴黎的生活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暗自发生改变,用塞巴斯蒂安的话,根据溶入剂法则,一切都会慢慢溶入。
而导演表达溶入的手法也很有趣,他用了同一个画面表现,就是塞巴斯蒂安身着鲜艳的外套穿过黑压压的上班族,逆流而上,跟所有人的方向都不一样。
整个电影里一共出现了5场这个镜头,到了第4场的时候,只有黑压压的社会人穿过镜头,塞巴斯蒂安没有出现,因为他不再享受跟所有人不一样了。
到了最后一场,当然是他和自己的新方向还有乐趣所在他的妻子一起,手拉着手穿过人群,而当他们融入其中时,所有人跟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走了,大家溶入在一起。
塞巴斯蒂安可不是一个真的无聊的人,他每天读书看电影,在外面晃,一个人跳舞,看得见阴沟里的月亮,享受天气晴朗。
他无欲无求,又自得其乐,只可怜了女同学安娜,因为她并不是塞巴斯蒂安的兴趣和方向。
其实我还蛮喜欢安娜的,积极上进,有明确的生活方向,但又不死板,有着俏皮的念头和可爱的笑容,她爱在别人拍照时溜到边上抢镜,做出各种鬼脸,她说,我用这种方式在地球各个角落留下我的痕迹,因为我的梦想就是周游世界,抢镜这种方式可以让我足不出户就跟着大家周游世界。
多好玩的姑娘。
但斯巴斯蒂安无感,安娜唤不起他想改变或者说是一丁点儿尝试的冲动,他不为所动的浑浑噩噩着,轻松自由,与无聊相伴,对幸福无感。
但他自己的不为所动和真诚坦荡,倒是改变了身边的人,那位在低保申领处的政府工作人员本来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塞巴斯蒂安的出现让他的生活鲜活起来,他跳起了舞,做了他真正想要做的烤饼。
布鲁诺本来是另一位游民,但最终他通过塞巴斯蒂安坚定了自己所要的生活,他要做体育新闻评论员,要一间自己的公寓,而不是这样无所事事的轻松自由,然后他做到了。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角度,没有任何价值观的判断,只是陈述不同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少数和多数虽有差异,但无关对错,虽然导演最终还是让这个少数溶入了大多数。
里面有几个小片段我都很喜欢,还笑出了声,譬如说塞巴斯蒂安和安娜一起用假日记捉弄布鲁诺,害他用吸管喝啤酒,大热天穿皮裤;布鲁诺在博物馆做保安时,两人守夜时,塞巴斯蒂安陪他一起只穿内裤值夜(原因是因为布鲁诺一直想穿内裤进一次博物馆),然后还碰上了来博物馆的小偷(哈哈哈哈哈,想起了年轻时的蠢事);特别特别喜欢的是三个人在客厅里随着音乐跳舞扭动的场景,真是轻松自在无拘无束的好时光;还有一出颇具讽刺意味的小情节,就是塞巴斯蒂安在公园阅读那段,算是导演狡猾的幽默吧,塞巴斯蒂安每天在公园长椅上阅读,以至于让过路的女人忍无可忍了起来,她大声地斥责他,说他打扰了她的生活。
塞巴斯蒂安说,我怎么打扰你了?
我什么也没干啊。
女人说,就因为你什么也没干!
你一直坐在这看书,什么也不干,昨天也是,让我们这些忙着上班下班要带孩子去补习班的人很困扰啊!!!
过路吃瓜群众纷纷点头表示认同,便衣还给他开了个扰民的罚单,要罚35欧!
哈哈哈,真够讽刺的。
但什么也不干,的确于己无害,可于人也无益啊。
譬如对爱无动于衷,譬如做甩手掌柜,譬如对团队毫无贡献,譬如当有人需要你伸手相助时……在这么一个现实的世界里,谁想跟一个毫无所获的人长久来往呢。
塞巴斯蒂安最终选择了溶入生活,当他确定当他摔下来时他妈妈会接住他时,当他成功的战胜恐惧,镇定的稳住了一头狗熊时,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爱躺着,所以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床垫销售员,爱着的那个只存在于06年新闻采访中的女人也出现在他卖的床垫边,算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结局吧,导演应该是希望每一个特别的青年人最终不要过得狼狈不堪吧。
不管怎么说,我非常喜欢塞巴斯蒂安这个角色,还有他讲话时总是撅起的嘴巴,好象某种很无辜又很满足的小动物。
一个人不能因为小事而满足,那么他永远也不会被满足。
法国电影有它独特的审美。
什么都不做,在公园长椅上连续坐了两天就会被开罚单,理由是扰民,别人上班你坐着长凳,下班接孩子还在这坐着,因为什么都不做,打扰到了别人,完全不让别人开心。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大家一起做,创造价值,实现自由。
台词写的很棒。
时常在法国电影里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没有什么引用的话,谈论了很多关于生活的哲理,想到罗翔老师的“约束的自由”。
喜欢两个角色:布鲁诺和理查德(低保顾问)。
布鲁诺的人生梦想很简单,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个女人一个公寓。
他想,所以一直在实践着,尝试很多工作,不行就换下一份工作,敢于去尝试的勇气我觉得很厉害,就意味着不会很在意得失,即使失败也很快能够找到下一份工作,这样一直尝试,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
小时候想有个烤饼屋梦想的理查德,说自己是个普通人,身上的一切都很普通,住的楼层也普通,甚至做着普通的梦,没有巨大的蜘蛛在谈人生。
他喜欢与人交谈,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也算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过着平凡的生活,有一天在办公室开始了跳舞。
这片子的魅力对我来说,就是大家想做的事情各不相同,都在努力实践着,彼此交流,互相尊重,从不去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交流。
讲述着自己的事,或者一起去参与某件事情,一起去做,不是去给予对于别人的生活的自己的观点/建议。
相互尊重,不插手别人的生活的某种自由。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人交谈,然后发现某种可能,去接受这种可能性,然后改变。
拥有尝试的勇气难能可贵,也就是,对生活予以热忱。
2022年目前年度最佳,有立马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2022/9/1晚0:01于北方老家
意想不到的喜欢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和等待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喜欢想象梦想 而不必实现……读书 看电影 在外面闲晃 有时候跳舞完完全全的理想生活啊不想改变或者强求什么只是心安理得的从这个世界汲取营养得有多么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享受无所事事的生活安娜的意义在于证明她毫无存在感那段告白+埋怨只是暴露了她从未理解过别人的方式而已想起《刀锋》里面的Larry悠然自得不屑于解释有点可惜的的是Larry没有结局但电影让塞巴斯蒂安遭遇了爱情好在他没有直接堕落成一个奋进的人讲一个插曲电影里提到卢梭说一个人工作是为了休息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与人生中其他宏大而令人迷糊的主题相比工作无比简单直接帮你逃离困惑还给你付钱确实是休息无疑最后就是到底该怎么过好这一生呢去做对人类有益、改变世界的事或者胸有成竹在自己的角落无聊度日这都是我向往的然而事实上我仍是一个在其中摇摆挣扎患得患失
看到简介,我说这不就是我本人吗?
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尸,看看书看看电影听听歌每天睡足十小时。
看着看着,我就知道我不是塞巴斯蒂安。
安娜说,他不是智障,只是有他独特的生活方式;而我,单纯的懒罢了。
塞巴斯蒂安并非心无所求,他去上所有课,把课表排的满满当当,念了三四五六个文学或语言类学位。
爱学习他就去学,不爱工作他就拒绝工作,没有迷茫没有负担,不会因为旁人看来的所谓“虚度光阴”惶恐自责,也不在温饱的状况下幻想着工资将带来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有正经工作的大学同学、社区路过的通勤人员对于他的嘲讽贬低很大程度来源于羡慕嫉妒,为什么我们为这操蛋生活所累而你仿佛置身事外无欲无求?
安娜是一位很通透的姑娘,她美丽积极,她懂得男人的殷勤也明白塞巴的拒绝。
她不是瓦伦丁那样塞巴世界里的第一束从真实世界照进来的光,但是她让塞巴开始感受生活、尝试生活。
人们对塞巴都始于羡慕终于恼怒,而安娜懂他的恐惧并且不吝啬拯救。
爱情是灵药吗?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爱意的萌发或汹涌总是故事的转折点。
虽没经历过不敢大放厥词,但请容我想象爱情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榜样的力量吧。
因为爱情,想成为更好的人,想变成她/他喜欢的样子(布鲁诺滑稽地迎合安娜谈不上爱情只是撩妹)。
这样看来,爱情和追星相似,只是前者更溶于生活也破灭于生活。
废柴,这是社会对什么都不想做的人群的统称,这些人中又分为快乐的与焦虑的,但不论最初是否快乐,最后都会被焦虑占据。
“人不可能是一座孤岛”,社会的要求最终会变成你对自己的要求。
不同的性向可能会被慢慢接受,但世界上非主流的事情太多了,永远等不到平等对待的事和观念反而是小的、做不了文章的。
求同存异的重点是前两个字。
免费入睡、轻松自在,我更喜欢第二个名字,多理想的生活,但终究只是一个努力方向。
免费入睡真的免费吗?
我虚度光阴,我沉沉睡去,明天生活就把账单甩我脸上。
电影除了教我认识到鳄梨就是牛油果外还提出了几个问题,人一定要工作吗,读书是为了什么,知识分子一定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觉悟吗,人活着什么最重要。
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吗,人不应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读书,喜欢工作而工作吗。
我们知道大部分人为了有生活保障,他们坚持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之后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年轻人,就像塞巴斯蒂安的父母如此这般告诉他们的儿子,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父母都会说同样的话,“工作不是娱乐,你不需要喜欢你的工作,你需要一份工作,不工作拿什么生活”。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别人改变着,当别人说不时,我们会自我怀疑,否定,改变方向。
于是我们相信了前辈所相信的,找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我们放弃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忘记了喜欢会带来简单的快乐。
塞巴斯蒂安是这样一个往反方向走的人。
他不喜欢工作就拒绝工作,他喜欢舒展,喜欢轻松自由,于是整天躺着看书,看电影,跳舞,散步,坐在公园吃饼干。
他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父母、同学、室友、政府机构甚至路人的反对,这些来自外界的
声音恰恰代表着社会对一个29岁无工作领低保的年轻人的态度,浪费生命,胸无大志,社会的毒瘤和蛀虫。
他自在得让人羡慕,嫉妒,恼怒,厌恶,尽管他没有妨碍任何人。
他之所以招人嫉妒是因为他过着别人想过而没法过或者不敢过的生活。
我们生活中如果有谁因为不喜欢而拒绝工作那他一定会因为遭受到白眼和说教而夹着尾巴乖乖去上班。
塞巴斯蒂安是如此轻松快乐以至于安娜说他实际不快乐,他什么都不做不是因为什么都不想做而是因为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会失败时我会怀疑这是真的吗,而接下来的画面印证了安娜的
话。
生命只有一次机会,塞巴斯蒂安替我们去过假设的生活,而我在他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告诉上班族不要为了面包去工作,找到喜欢做的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市场上没有喜欢的工作,可以把喜欢的事变成一项工作,别关心它正不正式,如果你喜欢那就去做,当躺在床上都能成为工作,你还担心什么呢?
不要因为艰难而抱怨,不要嫉妒别人选择轻松的生活,你奋斗是因为你相信生活需要奋斗,当然奋斗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开心的方法,要看得见阴沟里的月亮,当你把别人的得到当成自己的损失,那你就永远不会开心。
同时他也告诉懒汉随心所欲没有什么不对,可什么都不做带来的轻松自由并不持久,也许将梦想变现梦想就会和想象中不一样,可你要坚信,失败没什么,你妈妈会给你兜底。
无聊 活着太无聊了 每一天都在想着怎么打发掉这无聊的时光 所以我天天都在看一些无聊的电影 试图体验三倍无聊的人生
不被主流的焦虑影响是一份非常难得的自由,独立意志未必要有什么伟大的结论,我想要停下来,不需要特殊的意义,就只是停下来。这是一部很好的缓解焦虑的电影,我们什么都不做,停止无意义的“你必须行动起来”,我不要改变世界,也不被世界改变,我只享受自己这份轻松与自由。
只觉得无聊
终于有电影将一辈子葛优躺拍出来了。
很可惜,安娜没有和他在一起。
机上发现的哲学好片:你什么都不做是因为你害怕失败 不死的办法就是不要活着-来吧 到黑暗里来 什么都不要做 只是睡着 我喜欢浪费时间 然而我靠自己最擅长的事做起了生意 卖床 卖了一张双人床给自己最爱的女人 最后自己也睡到了这张床上…领救济金戴burbery围巾超在意!悠闲得让人嫉妒
事实上男主并没有轻松自由
古人曾云: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然而今人想要获得《轻松自由》的“闲”到底是易还是难?瞧瞧这位哲学系学生和他卖萌室友被工作折磨得囧样我们就知道过程并不乐观。伊壁鸠鲁确实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因小事而满足,那他永远都不会被满足。”更直白的说法是:“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但这位古希腊实践派哲学家还说过:“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显然本片的主人公和许多人一样都误读了伊壁鸠鲁的思想,把他的“快乐主义”一厢情愿地曲解成了“享乐主义”或者“纵欲主义”。问题在于,他只认得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街道上实实在在的学问。不过幸好,聆听过爱情的一席话之后他最终也实践了几句名言:“把乐趣看作是幸福生活的全部。”、“顺其自然地生活,就决不会贫穷。”以及“如果你想享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充当哲学的奴仆。”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不可以是躺在床上过一辈子。所以塞巴斯蒂安在和同学聚会时,那些对他的生活方式进行抨击应该是导演的一种讽刺。电影的前半段导演为享受生活的人们描绘了一副美好的画作,然后最后一段突然反转,这把鸡汤突然变咸了。
差强人意
达成成就:友邻没看过的电影。
伪榜单!
很可爱的小品,有很多灵动机智的对话 ,招人喜欢。 安娜好美
看到一半睡着了、 法国电影真的很爱叨逼叨。 一个高知废柴最后放弃了个人主义
堪称色彩教科书,橙色照亮了每一帧画面。
主角是学霸,只是暂时的思考人生,父母听到儿子那句你们会帮助我的时,也相当开明,学霸思考完人生后还是所谓遵从内心最终得到一份感兴趣的工作升职加薪且结婚生子家庭美满了,原来小丑只是我。
80后70后甚至更大年纪的人一闲在家没事做就会浑身不自在 非要拿个扫把地拖什么的动一下才会舒服,而90后00后却对此安之若素,给一个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可以过几个星期,最哭笑不得的是,前一批人还会指责后一批人“懒、生活不积极”,我觉得在新冠肺炎搞得大家都只能待在家的这段时间里让前一批人看看这电影也是极好的。
理直气壮的游手好闲,至少他无畏地去承认我就是不想工作、我享受在床上躺一整天、我没有梦想。但骗低保就不好了年轻人。“如果人终有一死那活得开心又有什么意义?”这是loser的无聊哲学,当然最后男主角醒悟了:你要有喜欢的公寓喜欢的姑娘,你就要工作以负担得起;如果你有梦想,你就需要做点实际的什么来。
高阶废柴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你的懈怠,进入废我合一的境界。但是,最终还是难以脱俗,为什么就不能光光享受躺平的快乐。
法国电影有它独特的审美。这片子的魅力对我来说,就是大家想做的事情各不相同,都在努力实践着,彼此交流,互相尊重,从不去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交流。讲述着自己的事,或者一起去参与某件事情,一起去做,不是去给予对于别人的生活的自己的观点/建议。相互尊重,不插手别人的生活的某种自由。生活不是一层不变的,与人交谈,然后发现某种可能,拥有尝试的勇气难能可贵,也就是,对生活的予以热忱。2022年目前年度最佳,有立马想看第二遍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