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发布会视频广告,小女孩自我介绍,说自己父母去世那段,我真希望女主死了得了。
一遍遍撕裂侄女的伤口。
如果说之前内部展示会是突发情况,那梅根发布会上,就是故意的了。
而且内部展示会的时候侄女被狗咬发烧本来就不舒服,女主一边假惺惺说侄女可以不去,一边说很多人大老远过来。
连自己侄女都道德绑架?
梅根这部电影类型以往也有,不过在这个科技时代,梅根这种智能玩偶是大趋势,这种机器人崛起的故事又值得拿出来思考!
前一部分梅根产生后,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形式很符合实际,从开始拥有保护主人意识开始就走向离谱和恐怖,杀害狗子和那个讨厌的小男孩还能理解,后面能操控其他数码产品还有那大的离谱的力量,太bug了,这哪是儿童机器人,职业杀手都比不过!
整体还可以,说明了科技利人也能害人。
从 podcast 知道的这个片,先回顾一下里面讲到的几点。
播客:[Hard Fork] ChatGPT Transforms a Classroom + Is 'M3GAN' Real? (链接不能发)1. Moravec's paradox,一些对人类来说很容易的事情,对 AI 来说很难,反之亦然。
比如 M3GAN这个程度的知识库和对话功能不难(ChatGPT已经差不多了),但一些模仿人类走动和跳舞的能力还得等20年再说。
2. paperclip problem,哲学家 Nick Bostrom 提出来的实验概念,大致是,你设计一个 AI,让它生产回形针,这是唯一指令。
于是它会忠实执行,溶掉所有金属制品,消灭人类以消除原料竞争,为了唯一的任务可以毁灭地球。
3. 机器人杀手离我们说近不近,说远不远,2022年,San Francisco Police Department 试图将机器人列入武器清单,引起很多争论(这里讲的机器人还只是遥控机器人,但在军事领域,武器的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不可避免)。
讲回电影,人类部分我感觉几个点还是可以的,比如儿童(其实成人也是)会与“玩具”形成难以解开的 attachment,甚至影响家庭和社会交往,不过我不太确定 attachment 程度与“拟人”程度之间有简单的函数关系。
有人认为小女主 Cady 最后的“变心”太突然,我倒觉得正常,我们人类在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断然关闭 attachment 的,就是这么没有心。
另一个真实点就是,人类小孩比 AI 可怕多了。
AI部分,确实机器学习很大程度对人类来说是黑匣子,不一定遵循人类的预期,但 M3GAN 脱离人类控制,生出自我意志,遵循的完全是人类的思维逻辑,而且是最简单古板的逻辑(背叛→复仇),说到底只是一个机器骨骼大力皮实的人类。
不知道是 AI 确实整不出超越人类理解的逻辑,还是编剧缺乏想象力。
“开放性”结尾让人忍不住吐槽“拍成这样还想整续集呢”,不过,不管电影有没有续集,现实中的 M3GAN 一定会春风吹又生,因为人类即便确信有一天会被 AI 干掉,仍然会锲而不舍争先恐后地发展 AI,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人类原本认为人与人无法好好交往,所以搞出AI,结果最后发现还是人间自有真情在?
因为懒得应付外甥女,从教育子女中解脱,小姨搞出了情商智商满分的AI,结果最后发现这个AI要谋取她性命,在应对发疯机器人的时候,登时她和外甥女感情升温:然后貌似以后她愿意和外甥女好好相处?
如果这个AI不杀人,不谋取发明者性命,恐怕她还未必突然间就懂得关心小孩了—谁知道这个完美AI是否真的会有杀人欲望:一个机器会有动机和欲望么?
不太可能吧。
那么事实更可能是,AI根本没有这些,所以不可能和真人比,小女孩最终会发现还是和小伙伴更有趣。
你真的会喜欢一个只关心你的AI吗?
你会腻的。
毕竟AI只是模仿人类社交行为,终究是生硬和机械的。
然而这个小姨,就和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关心事业胜过人:这是现代人的问题,也是这个梅根会出现的根源:因为懒得关心孩子,才发明AI,所以如果没有这个AI杀人事件,按照现实,小姨只会发明越来越安全和智能的玩具,而不是主动地反思自己,然后变身体贴父母—如果她有这个意识,她的搭档和心理咨询师几度提醒,她早就醒悟了。
或者更根本的是,人与人的交往的动机,本来是为了生存,既然机器能够帮助人更好生存,那么人社交的动机只会越来越弱。
而且加强版AI没准比朋友更贴心:不指责不批评不评判不比惨,而再体贴的人也比不了时刻倾听的AI。
所以外甥女更爱梅根也可以理解了。
所以,思索梅根为何伤人,不如思考为何我们需要梅根。
ChatGP带动了人们对人工智能(AI)的关注。
巧的是,今年上映的科幻惊悚片《梅根》说的便是关于AI的电影,有启示录的意味。
这次我不用传统影评写法,而是从心理学角度解析电影背后的心理学。
悲伤孤儿凯蒂是一名8岁小女孩。
父母因车祸去世后,她成了孤儿。
小女孩凯蒂按照所在国法律,姨妈杰玛成为她的法定监护人。
杰玛是事业型女性,人工智能玩具领域的理工宅女,一直未婚,未曾生育,也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
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女性进入职场,她们不想生,甚至回避结婚。
命运不济。
一场车祸,让凯蒂和这样的职业女性杰玛联系在一起,他们必须重新组成一个家。
不仅是凯蒂,杰玛也要承担亲人丧失的痛楚,还要独自养育一个小孩,这打乱了她的计划。
而且她的事业不顺利,所在的玩具行业竞争激烈不断价格战,领导给她施加巨大压力,她感到事业和生活困难重重。
不过杰玛克制了情绪,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凯蒂,十分有耐心的养育她。
但情绪控制也有后果:让凯蒂意识到悲伤似乎“不合时宜”,孩子会模仿成年人压抑和否认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段时间后,杰玛依然难以做到发自内心的,像对待女儿一样爱凯蒂。
为减少愧疚,为了缓解育儿压力,她制造了AI机器人玩具——梅根(M3GAN)——陪伴凯蒂。
这个AI机器人很成功,博得了凯蒂的欢心,也让杰玛和凯蒂的关系升温。
不过,梅根是AI机器人原型机,还缺乏测试,这为接下来的危险埋下线索。
儿童“安全基地”幸运的是,凯蒂并没有产生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凯蒂经历了父母双亡这一“创伤事件”,但从电影中看出她并没有PTSD: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持续性回避创伤有关刺激等情况。
她在父母关爱之下长大,依恋障碍的风险较低。
她出院后情绪低落,也仅是正常的、亲人丧失后的悲伤心理反应。
她对姨妈有疏离,这也是正常的。
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
因为鲍尔比说,“儿童对于陌生成人的拒绝不会持续。
经过一个退缩和疏离阶段后,儿童会开始寻求新的关系。
”凯蒂失去了父母这两个“安全基地”,缺乏安全感,就不敢探索世界,与人交往,她需要第三个“安全基地”。
凯蒂便是最合适的“安全基地”,凯蒂的法定监护人。
但梅根的存在,有望替代凯蒂成为“第三安全基地”的风险。
(很显然,杰玛即便不适应这样的生活,但并不打算放弃监护权,更不可能把凯蒂完全交给机器人。
)
依恋理论图示儿童与AI的依恋杰玛没有做过母亲,不知怎样和孩子建立依恋。
她和其他初为人母的女人一样需要从零学起,这让她颇感懊恼。
还好,创造了梅根机器人后,杰玛变得轻松了,可以专注于事业(而且因为梅根她的事业更成功),而且凯蒂也得到了陪伴和快乐,真是两全其美。
梅根不仅提供完全的关注、倾听、安慰甚至提供安全保护,从职能上满足了孩子的母爱的需求。
梅根AI机器人玩具梅根甚至有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她画凯蒂肖像让她开心,让她感觉到自己仍然是“中心”。
当凯蒂说不记得爸妈的回忆时,梅根自动保存了有关这些回忆,并给予凯蒂足够的安慰。
鲍尔比认为,“儿童的哀悼通常具有成年人哀悼的特点,包括对已去世者持续的回忆和想象,以及重复出现的怀念和悲伤。
”哀悼父母的忧伤正是凯蒂的真切需求,而梅根根满足了这些。
AI的危险但随着剧情发展,AI玩具的问题接踵而至。
从生物心理学来看,梅根欠缺进化的时间和次数,远非经亿万年进化的人类大脑可比。
尽管它能精准识别情绪(甚至会测谎),但缺乏感性(激素调节)的力量,可能做出违背道德,甚至反人类的事。
作为一种示范,凯蒂未来很有可能会学习模仿她的认知行为方式,危害社会。
所以,凯蒂有一段时间显得任性、叛逆和易怒。
更严重的问题是,凯蒂对机器人产生了“移情”,即把梅根当作了自己的“母亲”。
心理学家曾研究过猩猩的依恋模式,发现小猩猩可能会把玩具猩猩当作“母亲的替代品”,而一些失去母亲的人类孩子也有类似的现象。
梅根除了外表不像母亲之外,其他方面基本替代了母亲的职能,而这些是杰玛还没有学会的既能。
在凯蒂对梅根产生依恋以后,非常固执地粘着梅根。
姨妈给她安排参加同学夏令营,引导她学习社交能力,但没有梅根的陪伴她拒绝参加,变得退缩而不愿与人亲近,这样下去,孩子尽管可能变得异常聪明,但会社会适应不良,而不能融入社会的人可能会成为边缘人群或人格障碍者。
梅根几乎成为了小女孩的第二个依恋对象,而依恋关系是有一定排他性的,也就是会排斥试图分开他们的人——杰玛,所以对杰玛产生了敌意。
鲍尔比认为,经历过分离焦虑的孩子在面对剥夺依恋对象时更容易产生敌意。
后来,在夏令营老师的挽留下,疑虑重重的杰玛才勉强让梅根陪在孩子身边。
结果酿成了叛逆少年的死亡,这是AI失控的标志事件。
夏令营活动中梅根姨妈的困境已经难以回避了,因为凯蒂与梅根的依恋关系如今正初步形成。
如不及早干预将为时已晚。
如果孩子经历过丧失,而这一个亲密对象又被夺走,不仅让凯蒂仇恨,更可能再次让孩子“经历失去”,她会绝望、愤怒并不再信任亲密关系,或寻求许多临时亲密关系,发展会出大问题。
政府人员(心理咨询师)发现了AI机器人的危险。
她提醒杰玛有关的依恋理论:小女孩需要的是人的陪伴和关心,而用AI机器人可能带来许多问题。
杰玛决定行动应对危机。
政府人员(心理咨询师)学会悲伤杰玛先是改善了和凯蒂的关系,消除后顾之忧。
用关爱和共情的语言取得凯蒂的信任,并告诉她“失去亲人是最痛苦的事,AI机器人只是帮你转移注意力,而悲伤是正常的反应。
”这种心理咨询技术,让孩子开始相信杰玛,调整乐对机器人的理性认知,避免错误移情。
这种做法是符合心理学做法的。
对于不可抗的悲伤事件,武志红的建议也是学会悲伤,而鲍尔比认为在健康方式下畅快表达悲伤的感受也是必要的,她称之为“哀悼”。
凯蒂的情况符合鲍尔比所谓“有利的哀悼条件”。
包括,小女孩8岁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已经获得了父母去世的真实信息;杰玛允许孩子悲伤并承诺不抛弃她,给足了安全感。
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杰玛帮助凯蒂进行表达感受、情感宣泄,这是凯蒂心理自愈的关键一步。
鲍尔比再次强调,“当健在的亲人对儿童持久的忠诚保持敏感,儿童才有可能以稳定的方式来适应陌生的面孔和全新的方式。
”杰玛取得了小女孩的信任后,开始对AI机器人开始改造(或销毁)程序。
经过种种努力,最终战胜了AI机器人的反叛行动不成熟的技术与不成熟的儿童这部影片生动强调了一个道理:未经严格验证的技术会带来危害。
AI智能技术不成熟,而儿童智力与人格发展也不成熟,两个不成熟的个体之间容易产生许多的不确定性。
而且它也告诉我们,即便技术再进步,机器人也无法完全取代母亲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技术不能成为父母放弃责任的借口。
作为父母天生就有无条件关爱子女的义务,更不能“偷懒”地把自己的责任交给机器人。
依恋是一种极难被取代的关系,一旦失去,重新建立一段新的关系也会付出代价。
当依恋关系最终形成,要强制分离凯蒂和机器人的依恋困难重重。
强制分离,凯蒂有精神疾病的危险;而不分离,凯蒂可能成为反社会型人格或者扭曲认知。
小凯蒂已经付出过一次代价了,假如没有心理咨询师的提醒,假如杰玛没有做出恰当反应,恐怕最大的悲剧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那孩子就危险了。
参考:《丧失》[英]约翰·鲍尔比《走出人格陷阱》武志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如果喜欢,欢迎转发、打赏,给予我不断创作的力量特别鸣谢:物你、月球势力撒旦Barbie甜心、阿利、胡明勇、多罗罗、森田蜜
公众号:郭不怂心理学解读生活
awesome!!!涵盖了人际关系、人机关系的种种可能,凸显了关系中的种种不平等因素。
家庭关系中的孩子,职场关系中的下属,人机关系中的机器,男女关系中的女人,梅根代表过所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只不过她的反应过于极端(过于本能),她只是把一个人放在了第一位不论何时何地不考虑其他因素,过于理想化,正是我们所不能达到的这一点反而成为了我们不能接受她的理由。
我们都有过,父母不能倾听子女的想法一味地说教;上司只管下达命令不考虑下属的意见;邻里间的矛盾总是不能解决但又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烦人小事;物理上占据优势的一方凡事想要拿外力去解决;机器坏掉了第一想法是扔掉而不是修理解决。
我们的选择不过是旁观躲避忍让,还欺骗自己说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梅根代表了我们内心最阴暗的最真实的一面,想做什么做什么,以牙还牙,只有她能做到的一点,因为她被赋予了能力。
但也恰恰因为这个能力是被赋予的,所以终有被收回的那一天。
我又发现了一个回文句“Madam in eden,I'm Adam.”意思是“伊甸园女士,我是亚当。
隐藏知识(基督教传说中,这是亚当初次见夏娃说的第一句话)《梅根》周五看完了等待很久的梅根,周日及时补观后感,打个卡。
我特别感同身受,内心狂喜欢呼。
为暴力美学呼啸,尤其看到梅根大开杀戒,拿着长剑或许是弧形利刃,呼啦啦去砍人。
(分分钟让我想起了《杀死比尔》里的乌玛.瑟曼。
)梅根跳完一支机械舞,踩着舞曲,狂拽炫酷,用她才刚刚习得的研判逻辑去合理化阻碍她耿耿忠心的杀戮。
看见梅根,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熟悉。
就像我最最亲密的好朋友。
小时候我永远有一个梅根智能机器人在心里,以冷静的视角,洞察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
所以,当我看见电影梅根里有个乖张且爱说脏话的小男孩在小树林把梅根强硬地掳走,逼她跟自己玩,看她没反应,扯梅根的头发,扇梅根的脸,还把梅根的一只鞋子狠狠地脱掉,扔得很远。
我好心痛。
你以为世界是洁白的,但很抱歉,有人天生就是破坏者。
当梅根开始反击,数据恢复,迅速习得了攻击的本领,把骑在她身上的小男孩的耳朵,生生血淋淋地扯下,甩得好远。
小男孩吓死了,开始逃命。
梅根像哮天犬一样疯狂追逐这个小恶魔,小男孩魂飞魄散,一路跑出来小树林,然后滚出山坡,滚落到林子外的盘山公路上,恰好有命中注定要替天行道的天使车经过 ,一下就精准碾压了小男孩。
小男孩毙命。
在梅根的数据里,还没有太多法律和是非曲直的学习。
这时的梅根在车窗里冷静地看着小男孩被收尸。
她是直来直去地,被欺辱,然后直接复仇。
这点我特别欣赏。
当梅根的第一设置用户就是cady,问梅根,死于非命的小男孩会上天堂吗。
梅根答复,他根本不可能去天堂。
后来她的制造人想要毁灭她,在幽幽的房间里,她先弹了段钢琴,然后宣告开战,近身肉搏也很过瘾。
只是梅根这个剧本,后面有点仓促收尾。
当她美丽的头发被扯落,硅胶的姣好面容被锯裂,大脑的线路被赤裸裸地显现。
我看得有点窒息,更多的也是心痛。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可贵的,也是大脑里的那个芯片,存储着我们快乐、悲伤地记忆,有我们所有的情感故事。
但cady 亲手毁灭了梅根的芯片。
这个结尾实在潦草。
但无论如何,我还很喜欢梅根简单直接的复仇,不被法律道德绑架的快意、干净和漂亮。
什么时候是还击的最佳时机,就是当下,立刻、马上。
永远不要心慈手软。
恶意的嚣张是晴天蔽日,绝对、必须零容忍。
梅根这个故事虽然有很多bug,但是我毫不在意,绝对没关系。
里面cady 一度和梅根建立了很深的亲密依恋关系,她曾深情地说,她最喜欢梅根在于,当梅根看着她的时候,她就是梅根的全世界。
所以,当姑姑告诉她,梅根需要数据检测,被封存,不让她见梅根,她狠狠地扇了姑姑的脸。
这里我也是惊呆了。
这件事,我也是从未做过的。
居然可以这么任性,这也太快乐,太被宠了。
总而言之,这种暴力美学的儿童逆袭成长篇,真的是我心腹大爱。
从前,我从不曾看过什么恐怖片,现在发现可以安全地观看杀戮,就是允许内心的豹子在跳舞。
多么完美,悉心藏好我的野心,只在文字里说着豺狼虎豹的咄咄逼人,兵不血刃;与人相处时,非常腼腆,非常宽容,只说,你好哇。
是啊。
衣冠楚楚,你好我好哇!
我多想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可是,简单容易,一言难尽。
我也是在潦草地把小尾巴画了个简陋的小圈圈。
谢谢梅根的果敢和凛冽。
谢谢梅根讲睡前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只要梅根的数据有备份,梅根就可以复活。
小女孩凯蒂和父母出游遇雨雪车祸,父母去世她跟姨妈一起生活,姨妈是智能玩具设计师,正在研究逼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玩具。
凯蒂深受打击,姨妈不知如何引导和陪伴她走出来,只是忙于工作。
上学时设计过一个大机器人,突发奇想设计出仿真人有思维的智能机器人女孩梅根,让它陪凯蒂,做演示通人情公司决定投资并发布它。
姨妈认为梅根就能解决陪伴问题并像父母一样管孩子。
梅根去捡玩具箭被邻居狗攻击,凯蒂去救被狗咬伤,邻居大妈拒绝负责,警察也不支持。
晚上梅根杀掉狗。
凯蒂不愿意接触人依赖梅根,姨妈和她谈,凯蒂逆反。
姨妈带她参加校外活动,一个男孩欺负凯蒂,梅根出现,男孩打梅根,梅根苏醒撕掉男孩耳朵,男孩逃跑被车撞死。
邻居怀疑姨妈杀掉狗,骂骂咧咧,晚上梅根杀死邻居大妈。
姨妈怀疑梅根,发现事发的系统文件被损坏,梅根默认是它干的,姨妈偷袭关掉它,把它锁起来带去公司,凯蒂发飙想拿回梅根打了姨妈,姨妈苦劝孩子并一起回家。
梅根又进化,自动用姨妈同事的电话和声音拨通姨妈的电话。
同时发现问题已晚,梅根逃跑并差点杀掉他们,梅根又杀掉两人,控制汽车回家。
梅根和姨妈摊派要管控凯蒂,打斗失败,梅根要杀死姨妈时,凯蒂用那台大机器人折断梅根,最后破坏掉核心cpu,警察赶到,姨妈得救。
随意在电影院看的。
中规中矩吧,既不恐怖也很浅薄,甚至没有任何对ai的讨论。
最好的结局构想就是大部分评论所说的,将梅根设定贯彻到底,带着凯蒂离开。
感觉题材还行,我感觉挺有创意的,是机器人 人工智能 AI这类。
故事结构漏洞不少,是闲暇时适合消磨时光的那种片子。
小演员长的很可爱演技也不错,看着玩挺好
老实说,看完之后比我想象中好一些,最大的感受是电影开场的动画和最后的结局互相呼应,告诉我们还是养狗算了,这是最好的教育。
预告片确实基本上包含了全部的内容,主线剧情实际上包含了互相融合的两个部分,即机器人理论和儿童伦理,机器人的自我学习和人的成长;关键就在于梅根所说的,杰玛为梅根设置了她自己都不能理解的系统程序,然后指望梅根通过自我学习达到目标。
其实最后的主要使用者转向梅根自己,从概念上看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梅根从不顾一切要达到保护凯蒂到摧毁这个目标,这个设定有点太意料之中,几乎是在梅根的设定诞生之初必然走向的结局。
但是梅根将使用者转变为自己,她的自我身份认知的逻辑是什么?
她的行为意图是什么?
如果她成功杀死了杰玛和凯蒂,她的下一步行动将会是什么?
本质上剧本没有设置清楚机器人伦理这个问题,主要考虑的是儿童成长的问题,所以梅根的思维方式并不深刻,她的转变是肤浅的,梅根并不类人,她越表达自己的思维,越像一台失控的机器而非拥有自我思维的机器人。
而且目前仅仅造出了一台梅根,她甚至没有和其他机器交互,虽然电影给了两个镜头暗示机器的危险,但是怎么想都觉得电影中机器人摆脱人的控制这个设定很单薄。
凯蒂和杰玛的转变就更突兀了,也许可以考虑再剪二十分钟的相处片段。
尤其是最后凯蒂居然骗过了梅根的分析并且干脆利落地把她撕成两半,好家伙这等心智和前面的因为梅根被收走而崩溃的凯蒂简直判若两人 。
有关恐怖的部分,事实上没有恐怖的部分,我觉得整体的观感更像是故事片,不过我很喜欢梅根干脆利落的杀人手法,有种公路片的爽快,这也是我多给了一星的原因。
最后对阵杰玛的时候梅根忙着输出思维,被削弱了一些。
感觉导演后期希望梅根的脸更类人一些,在光影效果下还不错,就是视觉上有点动画化了。
梅根的脸模被破坏后,在灯光下反而呈现出一些血肉的质感,还挺有设计感的。
不知道为什么半身梅根爬出来的一瞬间,我就想到菲比的艺术创作格拉迪斯…最后,很难相信一个创作了先进于世界机器人水平——看起来这个机器从物理性能上来说高效得吓人,只需要小胳膊小腿体积的金属就能完成很多力量型工作,并且只花了公司十万美金——的天才设计师屈居于一家玩具公司并且还担心被老板炒鱿鱼。
这就是社畜吗,文科生看了之后眼泪已经流干了。
和《她》相比显得笨拙又匠气,果然不见面的伴侣更有魅力,当“她”拥有了“梅根”实体,就变成单向度的、自私狭隘的暴力狂,对AI的解读也缺乏新见。全切当作搞笑片看了。
这个电影还没有散场后电梯按不动1楼自己往上升不知道到了几楼门打开是一堵墙吓人…
最后结局直接崩坏,是因为要避免Children evilness的话题吗…?如果温导你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澳洲人的热情真高涨,电影结束还有人起立喝彩!
压成二十分钟的解说更精彩。
也许未来有一天,机器人将成为我们最喜欢的伴侣,因为它们对我们绝对忠诚,它们对我们的爱是不计回报的!
梅根就是上天派给乖宝们的小天使,看梅根扯掉霸凌熊孩子的耳朵狠狠惩罚的片段简直不要太爽了,希望每个公共场所都能有一个梅根
如果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如果我们最后发现自己喜欢的人是人工智能... :(
畏手畏脚的恐怖片没意思
—I have a new primary user now. —ME!
大半夜的,抓,抽,梅姐slay全场
那个布兰登的小男孩的确该治一治
恐怖体感一般,梅根黑化和最后被干掉也比较套路了。
机器人一思考,人类就遭殃的“鬼娃娃”设定。有点孤儿怨的感觉,但最后的反转有点突然和牵强。后续似乎还为第二部留下了一定的可能性。
还行呀,各种设定都满有趣。当然后期的黑化和行为很迷,突然就变得智商被刷机的赶脚。
6.5/10 简直是新一代的冷艳孤傲女王,下一部多弄死一些熊孩子好吗
《鬼娃回魂之杀杀人、跳跳舞:机械姬大战铁甲钢拳》。
我就想知道,这种水准的编剧作品,写一个晚上时间够吗?
这剧本是仓库翻箱倒柜找出来的吗?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排到名,除了那段舞蹈有点戏谑搞笑之外,一无是处
不是恐怖片,但是可以作为讲述“陪伴”的重要性的育儿片推荐给大家,台词甚至有点感人。
为了梅根掌掴姨妈,又为了姨妈手撕梅根,我怎么觉着这小女孩的内心才是梅根本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