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也是“漫长遗忘”的开始,越到最后,剩下的记忆越是清澈、真诚。
八年四季的时间变换,拾起、飘落、又拾起只属于秋季的枫叶书签,时间与死亡签订契约,一点一点剥去父亲坚硬的外壳。
润物无声。
东先生家有两个女儿,姐姐麻里婚后随丈夫移居美国,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妹妹芙美未婚,依然在为理想努力。
东先生很少说话,有些傲娇,他几乎是依靠神情或肢体语言构建出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爷爷形象。
(在山崎努爷爷的另一部电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也是》也是)且大多数时间都沉湎在过去的记忆里。
透过影片的一些蛛丝马迹其实不难发现他对芙美曾经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希望她能“继承”自己的职业。
生日会上执意要借书给芙美;以为她已经当上了老师;就连丧礼上遇到的朋友也以为芙美应该是“女承父业”了。
东先生或许在芙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为她预设了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而实际上,芙美没做老师,做了厨师。
在影片没有呈现的地方,在东先生和芙美之间也许有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是关于父与女的较量,关于亲情与个人的角逐。
后来芙美逃离了,以致和父母同在一座城市生活,却从正月到十一月没回过家,母亲需要以“钱”做借口才能骗她参加生日会;以致在饭桌上听到父亲的病情时,流露无法接受的情绪。
父亲仿佛一夜衰老,坐在书桌前如秋季飘落的枯叶。
萧飒、静默。
强势的一方倒下了,弱势的一方显得又些迷惘。
“阿尔兹海默症”在影片是一个稀释父女矛盾的契机。
芙美第一次创业惨遭失败,带着愧疚的意味忐忑地向父亲解释自己的工作,却意外地被赞有出息;没有送出的曲奇饼,父亲却吃得津津有味。
时间带走的似乎不只是父亲的记忆,还有他的严厉和固执。
它几乎不是一种病,更像是上天对东先生的捉弄,将他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全部铺开在亲人和观众面前。
——“走不进别人的内心,好痛苦。
”——“别愁兮兮”——“悠悠地来。
”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脾气又倔,满脑子工作,家里的事从来没有管过。
”这是麻里对父亲的评价。
在麻里的童年里,父亲东先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我想应该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好的教育者,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所以,当麻里的丈夫恰恰就像曾经的父亲时,她只向母亲请教“所谓的夫妻到底是什么?
” 面对小崇的叛逆,又刻意支开母亲和妹妹,向父亲请教“应该怎样做。
”相比妹妹芙美,麻里更在意的是建立一个完满的家庭,大概是因为想要从其中获得在父亲那里缺失的爱。
她对父亲说:“一直想要变成像你和妈妈那样。
”其实是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和父亲这样的人相处。
但在成年以后的生活里你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即使去找妈妈,她也没有办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妈妈再也不能用“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样蹩脚的借口来搪塞关于夫妻之间的事情,以致在奔溃的瞬间,麻里只能以强吻的方式来夺取本该属于她的爱。
麻里哭的时候,镜头转向了已经走到生命晚期的东先生,画面里的他表现出悲伤的表情,或许还有一些愧疚(毕竟这部电影里的“阿尔兹海默症”真是很神奇的病)。
因此,当小崇出现的时候,爷孙两代人的最后一次挥手,看起来即是道别,也是嘱托。
“以后要好好爱我的女儿。
”这世间存在一些东西,时间和死亡也无法夺走——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时候了,我想把曜子你正式介绍给我父母。
”最重要的物件:蓝色盒子的柚子糖。
所谓夫妻到底是什么,也许要走过“漫长的一生”才能知道。
但“阿尔兹海默症”不能用来等同温情,影片置入了太多刻意的煽情对白,对于母亲照顾病人的辛苦却只是略略提及,因此失去了真实的质感。
男性权威意识也很强烈,芙美努力工作的最大目的是获得一家之主东先生的认同,而教会她基本厨艺的母亲却被忽略;圣诞、生日戴奇怪帽子的规矩也是由东先生确立的,家庭的其他成员只能遵守;麻里渴望得到的爱也是以父亲、丈夫这类处于掌握家庭权力的男性为基础,但影片里明明还有妹妹、母亲这类女性,难道她们的爱就如此不值一提?
好像最近接触的事物都是关于一些老年人的问题,可能也是经历着一些不得已的离别。
不管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是(消失的名字)还是今天下午火车上的(漫长的告别)似乎都离不开这个话题。
人似乎永远没有办法逃避面对这类问题,而大概需要自己面对这些生老病死的时候,我们也人到中年了吧。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地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留下礼物。
我们无法避免的都会死去,问题是我们怎么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
像我们的父母,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子女的存在是证明他们来过这个世界最好的证据。
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梵高,贝多芬一类的人,不是金庸,古龙。
更不是给这个世界留下多么丰厚遗产的先人古辈。
死亡真的是人生的终极课题,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真心能放下的又要多少,大概余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回活在过去的回忆之中。
当我们第一次相见相识的时候就已经在告别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世界很小,小到转身就能再遇见,这个世界很大,大到一别就是永别。
夏天也彻底告别了,响彻夜空的也从夏蝉变成了蝈蝈,还没来的及跟夏蝉说明年再见呀。
夏蝉也没来得及跟我说,来生再会,这个夏天结束的太突然了,就在一场雨之后。
当我们还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每一次的离别都要好好的道别。
记忆是奇怪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也发现的小时候的记慢慢变得模糊,就像昨天晚上的梦,睡一觉,知道自己做了梦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完整的梦境,只剩下一堆碎片随意的拼凑着。
那些患有记忆缺失的人,活在了另一个他们自己拼凑的世界里,无论在哪一个世界里,他们都在慢慢老去。
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年轻的我们甚至都感觉到无法紧跟住这个时代飞速的变化,就是移动通讯2G到5G的变化,3G时代似乎只有短短几年就消失不见,按键机到智能机的变化,到如今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简直是加上了火箭推进器,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并不是友好,再加上遇上后疫情时代,这个去哪都要看健康码的特殊时期,不要说出远门了,就是本市内搭乘公交去走亲访友都做不到。
回到外公身边上班之后我也是愈发的感觉他们正在用我不能理解的速度老去,而子女都远在他乡,同村里似乎也看不见说有同龄人。
亲情不是每天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就可以维护的,老年人的生活还是需要更多的陪伴,热闹。
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每一个人都会被世界遗忘。
我们能做的是记得那些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我们相拥或者握手,我们再见或者不见,其实都不重要。
因为我们在遇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会离别。
因为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
哪怕相聚时光很短,但我们依然会因为明天的再见感到开心。
最好的道别不是再见,而是明天见。
关于生死关于离别,看似离我们很远,但猝不及防的时候,很难让人接受,所以漫长的告别无疑是最体面,最优雅的方式。
如果我的人生进入倒计时,我会一一拜访老友,故交,大家聚一聚聊聊从前的辉煌,谈谈年轻的莽撞,然后再拥抱,挥手,像夏天的蝉,在雨来临前,唱响人生最后的乐章。
曲终,人散,茶未凉。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而辉煌,但我也来过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他们凋零,至少还有人会去缅怀。
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并不重要,有人活在我的记忆和梦里,我也会用一样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
活着,为自己,为别人,为了道别。
浪漫的方式,讲述着并不愉快的某段人生旅程,在生老病死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
痛苦伤心时流下的眼泪,无奈无助时陷入的黑暗。
我们向往光明,因而,幸福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快乐给精神增添了财富。
生命或许很渺小,存在或许是他人力量的来源。
生命的陪伴也好,精神的支撑也罢,陪伴对于情感而言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
难以抉择的选择,在纠结时早就有了答案。
如果结果中产生的幸福更多,那便是值得的;即便后悔会在偶尔的时候偷偷的跑出来,但在至纯的亲情面前,在脆弱的心灵面前,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权衡利弊在现实中没有对错,但在感情中,炙热的、浓烈的、纯洁的、生命的、精神的各方面,不会掺杂一丝瑕疵,否则会深陷痛苦的深渊。
人们往往痛苦,痛苦与在感情中加了现实的调料,纵使‘美味’。
人们后悔,后悔在失去后才发觉的不曾珍惜,纯洁不再。
人生路漫漫,纵使再复杂,也有简单的存在。
很久很久没能静下心来欣赏一部🎬了,似乎做任何事情都会计划⌚️,然后思考意义。
午饭时打开搜索栏,本意是🔍近来很火的《漫长的季节》不料🈚️,最后☑️了这部🎬,只能说闷热的午后我看的很舒服,当然用了不少🧻。
A long goodbye 痴呆症的另一个称谓,很是浪漫,从记忆一点点消失再到人的离开,🎬用了7年,足够漫长啊。
告别的过程中,因为👨记忆的消失,反而让曜子与女儿们开始回想过去的许多事情,人只有一双👀所以第一视角难免会有局限。
作为校长,父爱如山,不善表达,女儿芙美因未能✅👨的期待成为👩🏫,难免有一些遗憾,但是开着🚐,👨却说好棒,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有一家自己的🍴,当然实现这个梦想也用了7年,在收到前男友寄来的🥔,是时候重新开始了。
7年芙美在姐姐眼中变得更加成熟值得依赖。
果然人都会长大,或早或晚。
麻里作为长女却居住在🇺🇸,丈夫的事业,👦的学业,她只能默默守护自己的家庭同时也牵挂着生病的家人。
麻里丈夫典型的🇯🇵男人,自私、古板同时也不善于表达感情。
两人长期缺乏交流,这一切都被👦看在眼里,👦进入叛逆期,不愿上学,丈夫却主张👦有自己的想法,必须尊重,潜台词却是将教育重任交给妻子,然后假装自己家庭和谐。
直到老师找来两人讨论儿子的学习,虽然不懂英语,但是妻子深深的内疚,以及终于忍无可忍说出自己长期的积怨,丈夫才幡然悔悟。
当👨病危时,丈夫全力支持回国,👦也贴心安慰。
当代人对于婚姻的信任度是极低的,但是看完这部🎬,两人的感情仍然让人羡慕。
当女儿长大,又回归两人世界,终归是互相陪伴、扶持。
👨得了痴呆症,曜子从未责怪以及怨天尤人,总是耐心引导和贴心照顾,非常感人。
当自己视网膜脱落也不愿意住院,担心丈夫没人照顾。
可是意外还是来了,在👀未恢复时👨住院了。
医生问是否需要使用呼吸机时,女儿们想要👨有尊严的离开,而她生气地问你们怎么知道👨真实的想法,并表示早已做好决定,虽然决定和女儿们一样。
漫长的告别,死亡是我们来这世上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和家人告别是我们的必修课。
其实电影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看下来就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之前看过的《我脑中的橡皮擦》和《丈夫得了抑郁症》都有类似的感觉。
剧情还是不一 一讲,这次是真真切切地讲述退休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电影主调不是讲述老人如何跟家里人告别,主要还是讲家里人如何应对。
其实也是无啥好办法,毕竟是个不可逆之症,只能更加用心照顾,比如像电影中的二女儿那样,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来照顾父亲。
当然,父亲得病后所表现出的乐观和“童真”,偶然也会对他们的迷茫的人生有所启发。
说得就是大女儿的婚姻和二女儿的感情和职业等。
不过有点看不懂的,就是大女儿的儿子,也就是那个“杀马特”少年。
虽然说父母的原因导致他变成不良少年。
但是按常规来讲,以为外公的去世,会给他带来有所启示然后从良,结果电影最后,估计他还是会继续他的不良之路,毕竟他对老师的回答,给我的意思就是,外公给他带来的是某些启示,但是他变成不良少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关外公甚至其他人的事情,反正就是我还是我行我素。
整体感觉还行。
推荐
午饭时间随意点开一部电影——《漫长的告别》,到现刚看完,“如果你身边的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那将会是场漫长的告别”。
电影讲述原来是中学校长的父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与妻子、两个女儿度过的七年的时光。
观影时多次泪目,比如,父亲还像以前那样去游乐园时拿着三把伞来接母女三个;母女谈心时,母亲总是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等等。
豆瓣有一条评论愤怒地称这部电影是“当一只斯德哥尔摩的笼子被美化”。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人质或受害者与他们的绑匪或加害者之间。
具体来说,当受害者在一段时间内与加害者处于封闭或受限的环境中,受害者可能会开始表现出对加害者的同情、理解甚至是正面的情感联系,有时候甚至会为加害者辩护或者帮助他们。
)我觉得这真是言过其实了,一棒子打死了电影所传递的价值。
老年痴呆症题材的电影难道就要把失忆老人拍的很不堪、邋里邋遢、肮脏污秽吗?
难道就要把细心照顾的家人拍的充满憎恶、怨天尤人、嫌弃病人吗?
难道一定要带着对别人的怨恨一直这样活着?
带着一切有罪论看待这一切?
这不是纪录片,如果想看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庭真实生活可以去看《极端的爱-老年痴呆症》,而不是在这里喋喋不休。
在亲人患病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能携手共同照顾共同渡过难关,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而且在你能想到照顾病人时遇到的脏活、累活后,家人还能想起他意气风发的样子,还能温柔地对待他,这更了不起!
我想电影更多的传递的是这些。
电影中的夫妻关系,并非斯德哥尔摩式的美化,而是传统的日本夫妻关系,回看中国也是一样。
我想有时太极端,势必会让我们失去看一些东西的视角,势必会失去看到美好东西的心灵之窗。
悠悠地来。
柚子糖和枫叶。
三把伞和四顶生日帽。
漫长的告别,总也觉得是完美的告别。
除此以外,还有漫长的等待,雄吾。
也许校长都会举起右手。
大师。
A long goodbye.漫长的告别,一点点的告别。
啊,捡到的可是一片绿叶呢。
因为是漫长的告别,所以都无需倍速呀。
感觉妹妹总差了点运气,明明还是很努力并且也没做错什么呀,当然了也没有那么失败。
感觉妹妹还是偏阴郁了点,也会想她要是更活泼一些,是否会运气更好些?
当然了芙美一直都还是很有情怀的呢 以及她还有一个很活泼的好朋友未央。
主线当然是围绕姐妹俩的,不过最后的镜头给了崇,毕竟这是年轻的,更有生机的,也会有更多的故事。
母亲一直都是个很有耐心又很单纯善良美好的角色啊。
父母会老去,会生病,包括我们自己,有时我们甚至就来不及去成家,关于芙美的事业以及婚事。
老年痴呆,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包括知识也都会连同忘却。
对于他的妻子,他并不知道她是谁,不过他还是认识她,需要她。
也因为是亚裔家庭吧,整个故事线以及家庭成员就会感觉比较近比较亲切有共鸣吧,想想其实姐姐挺难的,看起来她比起妹妹更活泼,然而主要也是当她在妹妹以及回到日本在爸妈面前才更显如此,但在加州的家里,在丈夫面前似乎就显得比较日本女性了,以及还有儿子要照顾,父母都在日本,爸爸开始健忘,甚至于我们有时都忘了她不会说英语,学校老师找崇爸妈谈话那次,她没听懂让翻译引人突然发笑,就像妹妹找她爸爸谈心,完了爸爸对他妻子说让门外的那个女人进来一样让人发笑后却倍感心酸,不过爸爸那次其实讲的也是很有违和感,是啊,哪里都一样的,所以悠悠。
爸爸参加大学同学中村的葬礼也真是叫人心疼他的记忆衰退程度。
当然了,他也终生都在看书。
上年纪了,有些毛病是必然的,不管是否患上老年痴呆。
事实上其实姐姐和她丈夫情感并没有出什么严重问题,看似有些像冷战一样,似乎波及到了儿子的青春期成长,崇他爸爸其实也只是很直男而已,不过也确实感觉麻里夫妇之间就是太客气了。
尽管崇后来的形象真的很日本呀,即使他身处美国还是给人一种很日本青少年的感觉,大家都在成长吧,包括姐妹俩其实也是,包括他们的妈妈,以及逐渐意识迷糊的爸爸他自己,一出真实的家庭剧,人生啊。
东京奥运会的这个故事线也觉得超棒。
不管愿意与否,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因为排片过少所以一拖再拖。
今天早上陪爷爷去医院,看见平时稀里糊涂的他跟以前的部下聊起来特别有兴致,突然就觉得还是很想去看。
刚开始十分钟,优酱得知爸爸的病时隐忍的表情就受不了开始哭了…哭点对我来说几乎是全程,纸巾不够用只好用手臂整体来说是弱化了这个过程中病人和照顾者的一些艰辛时刻或消极的情绪,更强调爱在其中的支持与舒缓作用。
两个女儿和妈妈似乎从未在自己遇到其他烦心事的同时得知爸爸又走丢了或者出了什么事而感到烦躁,反而痴呆的爸爸是她们可以诉苦和依赖的存在,即使他说的话意味不明或者根本不能说。
不过游乐园的部分实在很触动,在那个时刻真的只觉得感动而不会想到给她们又添了麻烦,也是四平八稳的全剧唯一的高光时刻。
孙子说:“外公可能忘记了很多事,但他自己好像也没有很难过。
”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这样的主题也没有让人很难过的感觉。
看这部片也是希望能从中取取经,希望它能教会我怎样去对待这些事。
但它确实还是有些理想化。
以孙子做结尾有点不解,可能是为了点题和呼应前文吧。
前面外公曾说:很多人和事,都感觉离我好远啊。
孙子问:什么很远?
外公:各种事情。
结尾校长告诉孙子:阿兹海默症也被叫做漫长的告别,因为记忆会一点点的衰退,离他们越来越远…不知道孙子当时悟到了什么,可能也想起了以前的对话吧(演技不太行生活里一地鸡毛是常态,如果能从中窥见点阳光就好了。
晴空万里之下,一列火车缓缓驶去,仿佛漫长的一生在如此洁净的天气里渐渐消失。
消失应该是悲剧,但晴朗却让人心情好,正负抵消,生命的告别也就不那么让人难受了。
一栋口袋格子似的排楼前面,女儿的汽车食堂生意突然被父亲招呼得排起了长队,半臂距离,七八个人都如同幼儿园的孩童,规规矩矩在量距离排队,父亲又展现了校长的风范。
旁边的外孙正在给心仪女生写短信,内容如雕刻般展示在草地上,墓志铭一般永恒。
青春的记忆就是这样,雕刻在心里,不会被抹去。
大女儿从美国赶回来,母亲跟她说父亲很奇怪,在自己家里老喃喃着要回家。
大女儿懂了父亲心思,带父母回到了他们的出生地。
老家的房子是日式榻榻米的建筑,房间窗外是一棵修剪的非常精致的青松,喻示生命源起的地方,永远郁郁葱葱的不老。
侄儿说,放在井水里冰过的西瓜是父亲的最爱。
井水天然的凉爽,而不是冰箱氟利昂制造的冰凉,才是父亲想念回家的原因吧。
人年纪大了,都想回归自然,落叶归根是生物的本性。
女儿问母亲婚姻是什么?
母亲轻轻哼起一支歌谣,“昂首大步向前走,不要让泪水掉下来。
…哪怕一个人孤独的夜晚。
”外公寂寥的坐在地板上,望着远处的青山发呆。
外孙暖心的慰藉:离得远就会寂寞吧。
回城的火车上,父亲拉着母亲的手说,是时候了,我要把你介绍给我父母。
母亲错愕后娇羞的把头依偎在父亲肩头,镜头里的那个细细的指环仿佛昨天才戴上。
原来阿兹海默症会让人就只记得年轻时候的事情,竟然还有这种强行重返青春的病。
这个病还真是有意思,什么都不记得了,却还记得我爱你。
除了饮食、心情、空气等等之外,对人类疾病产生严重影响的很可能是长寿。
造物主设计人类时,很可能没估计到人类通过自主发展过程中,会渐渐的越发长寿。
所以把人类的身体机能设定极限不会太长,包括脑部开发才在8%左右等等,具体体现在很多以往没有听到过或者极少出现的病种,大幅度出现。
其中包括阿尔斯海默症。
《漫长的告别》很克制的、却尽可能的把子女与父母、老夫妇之间、第三代与父母长辈的情感通过点滴慢慢巧妙的呈现出来。
编剧有可能写得很累,当然也可能导演在改剧本的时候会很费力,因为在画面间还是出现了刻意、硬性的表现。
我觉得这些表达的固执,会导致“偏表象”的成分出现。
好在整体还算在当下已然出类了。
日本早期例如小津那波导演,已经把电影艺术的情感部分的表现推到了极致,不知道东方会不会有人可能跨空接棒一下。
当下你能想到的任何题材,都已经被反复涉及过,但是视角、着力点、叙事方法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天差地别。
但有一点,如果你把自己真正的由内而出考虑,可能要远比“ta当时绝对是这样想、这样做”来得更摄人心魄🍵
孩子无私奉献照顾毫无怨言,太夸张了,硬磨
姐姐去美国那么多年就在家无怨无悔做全职家庭主妇,连一句英文都不学?也不知道是设计痕迹太重,还是现实更变态了。
电影是讲和痴呆父亲的漫长告别,对我而言则是和苍井优的漫长告别。
玉子烧上不能放番茄酱,喜欢也不行;饭里的豆子是风味不能挑出去,讨厌也不行。类似的几件事让我对这个片子完全失去了兴趣……
线索太明显了反而削弱了观影体验
2019.9.26 这部电影的布景非常好,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加拿大,都给人非常舒适安逸的感觉。 剧情很俗,而且拍的也没什么新意。很多桥段铺垫不足,做作痕迹明显。演员演技不在线,时常让人感觉尴尬。所以本应该感人的片段变得强行煽情。看来,不是每个日本导演都有是枝裕和的功力
养女儿真好啊,特别是两个女儿,一辈子相亲相爱的小棉袄。老爷爷好像《up》里面的小老头。节奏很舒服,其他无甚新意,甚至是刻意。
だいじょうぶ。忘れることは、悲しいだけじゃない。
不怎么样
避重就轻
阿尔兹海默症,漫长的告别。看着至亲忘却过往,逐渐失去意识,很痛苦。结婚和未婚,无论选哪一种,都有无法兼顾的时候。苍老和死亡,残酷又无奈。
日本,家庭,亲情,还有两个大名鼎鼎的女明星,讲诉两个女儿和自己的失忆症的父亲的最后几年。除了父亲母亲的恩爱和病魔的无情,同时讲诉了两个女儿自己的生活。但是看起来真的乏味啊。这种题材的作品,真是很容易就陷入温吞,无聊,琐碎。
一开始是感动 一直搞就是矫情 苍井优演技可以的
很慢很长,配乐配色剧情都很清淡很日系。竹内结子哭了。竹内结子为什么要死?
最喜欢的细节是认知障碍的父亲离家出走,化为GPS小田急电铁线上慢慢移动的小小红点,母亲看着缓缓移动的红点说:“顽张れ!”
这样的电影才让人流连忘返
日本这类片子真不少,好像人间指南一样,让一些正在经历这一切的家庭有所依,让暂时没有这个烦恼的人,有所准备。
用七年告别一个人 也挺心酸的
果然是啥片都能拍成“后311”题材。分虚高可能也跟影片在影院复工后上映有关,共情了嘛,手不松都难。美国段落拍得实在概念和刻板印象至极,算算时间线也觉得奇怪,比如父母是64年东京奥运会时候订婚的,这么算起年龄来,苍井优和竹内结子的扮相还是有些说不过去。每场戏拍得都拖沓……
非常典型的温情系作品,所有的感动其实都在标题里了,家人的羁绊,漫长的告别。整部电影做的很细腻、很温柔,一种缓慢的感动。一家四口全员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