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尼古拉斯凯奇的戏份。
而一直营造着女主角佩雷吉亚和她未婚夫小城镇里的小爱情。
直到战争临近,直到有情人分割异地。
佩雷吉亚的父亲有一句话说得好“爱情是激情燃烧后留下的东西”。
佩雷吉亚开始给年轻的未婚夫写信,一封两封三封...一直到一百封,在第一百封信里佩雷吉亚说“自己仿佛已经等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天天盼望你从前线回来,但是现在只剩下空虚,甚至怀疑自己其实自己并不爱你。
”也就在此时背着一把可爱的曼陀林的意大利军官科莱利出现在这个地中海上的小岛上。
二战的历史背景赋予了科莱利一个侵略者的身份,不过这样一个漂亮的开场,是观者也忘记了这样一个残酷的大背景:科莱利率领他们的军队,踏着正步穿过小岛的街道,所有的居民拥挤着疑惑着甚至带着恨意来围观这个敌方军队的驻扎。
不过科莱利上尉背着一把小小的可爱的曼陀林,一身帅气的制服,充满快乐的叫道“漂亮的小姐在右前方。
敬礼!
”这是这一对战地情人的第一次邂逅。
如果看做我方军队的凯旋应该是很美的。
不过正因为他们立场的不同而显得他们的爱情如此珍贵。
科莱利上尉理所当然的拥有吸引佩雷吉亚的魅力,他快乐聪明勇敢,他快乐在于不管什么情况下总可以唱快乐的歌,甚至当佩雷吉亚质问他别人在前线打仗他还有心思在这里唱歌的时候他还不安又诚恳的解释:“当小孩受礼时,在结婚典礼上,人们在工作时,军人在行军时……就连人死了,也会唱歌。
生命里应该充满了歌声。
”聪明在于他理解音乐的魅力,并努力感染身边的人在战争中依然享受生命的乐趣。
很可爱的一个情节是佩雷吉亚父女要求他演奏曼陀林,他拿着曼陀林很享受的敲敲打打了很久而不弹奏,他在等待属于曼陀铃的段落,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无比盛大的音乐会,有小号有钢琴有提琴的时间。
勇敢在于,当他爱上佩雷吉亚他就勇敢表达出来,用他的曼陀林,尽管他是一个"侵略者",尽管佩雷吉亚已经订了婚。
这样直率勇敢的男人没有理由可以拒绝。
他不迷信希特勒或者墨索里尼,只是坚持他认为对的事情甚至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中没有一个魔鬼,也许德国军官懦弱,但是他毕竟放了科莱利上尉,就算是佩雷吉亚的未婚夫最终也选择了救回中弹的科莱利上尉,作为一个连女朋友的信的无法阅读的捕鱼人,他却明白,爱一个人就是帮她做她要去做的事情,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你再爱我一次”。
这样一部战争与爱情的电影没有批判人性而选择这样一个故事和地中海这样美丽的地方在歌颂人性和爱情。
佩雷吉亚睿智的父亲道出这爱情的本质,需要激情退去,需要时间考验。
所以直到电影尾声当科莱利上尉多年后重返小岛,告诉佩雷吉亚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分别最后明白没有佩雷吉亚就没有办法活的时候,我们才相信他们真的可以天长地久。
真的很喜欢这种温暖的故事,爱就是这样“在她开口之前将劈柴搬进屋里。
当她觉得冷时,给她披上暖和的披肩。
从田间干活回来时,记得给她捎回一朵野花……”
前半部分,意大利和德军占领希腊小岛,居民和敌军友好相处。
意大利军简直跟旅游度假是的,唱歌跳舞👯海滩晒太阳。
女主还和意大利军官谈起了恋爱。
后半部分,德军开打。
女主未婚夫和意大利军联合与德军对抗,可惜德军太强大。
意大利军官险些被打死,被未婚夫救了。
结局,战后,意大利军官回岛上找女主。
不了解德意希腊之间的二战史,所以看着突然德军打起意大利有些不懂。
前半部分能拍出敌军和占领区和谐相处,也是战争片中的另类。
我怀疑这样的和谐是否存在,但有可能吧,这是这部片子中我看到的新的一点。
片中的意大利人似乎不愿意打仗,听说要回家了,比当地居民还开心。
其实我觉得女主未婚夫挺好的,我站他俩。
战前,未婚夫不成熟,没分清场合的恶作剧,的确不太成熟。
去为国而战,没毛病。
中途回家,暴露不识字和女主的差异,以及经历过战争的男人和身处后方的女主之间的差异。
战争中,他加入游击队。
面对既是敌人也是情敌的意大利军官,他考虑的是国家的战争,联合他获得武器,打德军。
后来,又从死人堆里找出意大利军官,又帮助他逃跑。
也和女主坦白,订婚前是他不懂情感,在前线他也曾让战友一遍遍地读信,渴望女主的来信,也为她心碎过。
可是女主不爱他了。
女主和意大利军官的爱情。
军官有音乐才华,热情开朗。
在占领区唱歌🎤弹琴,领着士兵海滩晒太阳,自由而随性。
女主大概就是喜欢这样热情开朗随性的男人吧,未婚夫和她谈恋爱时也是这样的大男孩。
有一个片段,在海边发现一个炸弹(算是吧,我也不知道那是个啥),意大利军要引爆它。
结果,刚开始搭好防御塔,因为引线太短,又只得把防御塔往前重建,引爆后还伤了自己人。
导演是想要展示意大利人不会打仗吗?
我不知道。
反正对于塑造意大利军官而言,想表达他不善于战争,不喜欢战争,和希腊人间没有杀害关系?
女主爸爸挺睿智冷静的。
片中的造型还真挺像鲁迅的,除去两片小胡子。
开片是女主爸爸帮一个“聋子”取出他耳朵里塞着的豌豆,然后去看小岛传统的宗教仪式。
结尾又回到“聋子”抱怨妻子和宗教仪式上。
一切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小岛恢复了热闹。
一切的灾难在小岛漫长的时间里上演又消失。
片中音乐很好听。
我最喜欢的女演员搭配我最讨厌的男演员,这部电影是我唯一一部看不下去的由佩内洛普主演的,不管什么样的电影只要男演员是尼古拉斯,我怎么就那么没有耐心而翩翩欲睡呢,好吧,为了我喜欢的女演员我给这部电影列入“推荐”的行列。
事实上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演员自身的魅力绝对大于电影的魅力 。
尽管那个时候的佩内洛普还有些青涩 ,但是我支持她。
爱情永远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主题,哪怕是在充满杀戮的战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中,永远都可以激发出爱情的火花。
如果不是那连天的炮火,我都一厢情愿的一位这是一个传统的在异国他乡的美丽爱情,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血腥的战争摧毁了两个伟大的文明,磨灭了恋人之间的情愫,这让人遗憾,也让人惋惜。
是对祖国的忠诚,还是对爱情的忠贞,这是一个问题。
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现实太残酷,当结尾上尉出现在帕拉吉亚面前时,观众由衷的舒了一口气,哪怕经历再多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事实上两人知道暮年时才再次相见,不知道这样的结局会多伤人,真是相见不如不见,让彼此活在记忆中。
二战中发生在地中海支海爱奥尼亚海中的一座希腊小岛(塞法罗尼亚岛)上,讲述希腊与德、意两国的历史故事。
希腊:“拒绝向被我们在阿尔巴尼亚战败的国家投降” “希腊人拒绝向意大利军队投降,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只愿意向打败自己的德国高阶军官投降——可惜岛上只有200德军,上尉就是最高的军衔了,所以只好失望的向上尉投降。
” 欧洲的战争,除了苏德之战,与东方的战争很不一样啊!
浪漫的意大利士兵唱了快半场电影时长的歌剧 “一众高唱威尔第的意大利驻扎士兵,对比希腊小岛本地大字不识的民兵……歌剧不愧是人类宝贵的艺术精华,在战争中不仅能模糊敌我,还能拉近敌我心与心的距离……” 片中爱情,通篇寥寥,克鲁兹饰演的女主的情感变化莫名其妙,贝尔饰演的男二的慷慨让步简直让人无力吐槽,整体更像是为了应付剧本而硬塞进去的桥段。
这里凯奇嘴角抽搐了一下,立刻联想到某位亚洲舞王 结尾的凯奇和克鲁兹重逢拥抱也是让人难以共情,比较无感,除了景色很美外。
电影本身立意很高,剧本也属上乘之作,但拍摄属实差劲,本片算是为二战时边区的视野提供做出了一定贡献。
所以曼陀林是个什么乐器,居然有这么大的魔力!
小说早拜读过了。
影响深刻的是曼德拉斯一身黝黑地在海水里嬉戏,像个海神,或是“金童海豚”--早几十年前索菲亚.罗兰主演的一部电影,以及受伤后令人无法忍耐的“作闹”,寡母娇儿,这个情节真实得让人无奈。
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故事的最后,战争结束,又逢希腊地震,苦难像是没完没了,考验着的耐性。
科莱利上尉一直没回来,直到八十年代,塞佛罗尼亚岛成了旅游观光圣地,他才在老去之后,拥抱不再年轻的佩拉吉娅。
几十年最好的岁月过去了,科莱利上尉干什么去了?
原来他回来过,看见佩拉吉娅抱着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小婴儿,以为她已经嫁人了,便离开了。
多么狗血的情节,看得人怒火三丈。
但看到电影中的结尾,看到地震后岛民又抬出神像出来接受祈祷,为民众赐福救病,灾难过后一切又回到从前的生活,科莱利上尉应声出现--是的,应声,应的是观众的心声,和心爱的女子相拥,说“我忘不了你”的时候,才觉得书中的情节才是更好。
小说不是好莱坞电影,不需要银幕上打出The end字样的时候,是打在男女主角相吻的脸上。
好莱坞的爱情电影从不让人失望,王子和公主一定会过着幸福的生活,小说反映的是写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对事物的看法。
读者只要接受就好。
而电影改编,是另一个问题。
将近20年前的影片,老牌影星尼古拉斯·凯奇压阵,西班牙女星佩内洛普·克鲁兹,加上克里斯蒂安·贝尔三角恋情,或者是贝尔的一厢情愿,让外来的和尚凯奇好念经,抢走了心爱的恋人。
本片的背景是二战时希腊的小岛,侵略者是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和希特勒的德军,以意军为主。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实,意大利军队战斗力很弱,1943年早早的宣布投降。
而根本不愿意战斗的意大利军队被德军强行缴械,甚至杀害。
逼得意军反击,但是战斗力确实不行,惨败。
凯奇幸运的活下来,回到国内。
战争结束后,并没有把小岛上的那段恋情当成过往,而是选择回到小岛寻找恋人,很美好的故事。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片子让我认识了凯奇。
在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看的,很动人的爱情,很美丽的意大利的音乐。
电影里的爱琴海,在战火的背景下,依旧蓝得让人心痛。
电影里的音乐是战争爱情的点睛之笔。
结尾处,凯奇的表白,原来越是想忘记一个人,却越放不下,因为那个人已经刻在你心里,一定要把她找回来。。。
我始终觉得,那些珍爱的电影看一遍就够了,留美好而模糊地记忆去回味。。。
充盈了热情的音乐与舞蹈,体验希腊文化的风土与热情,故事没有那么跌宕,情节也没有很丰富,甚至可能因为年代久的原因,显得没有太多手法和变化;只是男女主刻画人物很到位,也是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为什么还要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儿,我真够够了,没有很有益的分享难道自己留存一下就不行么,让我有点无语。。。
因为战争,让两颗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心彼此靠近;因为战争,让他们在曼陀铃的乐声中坠入爱情;因为战争,让他们忍受分离、死亡和哭泣;……有太多太多因为战争……当意大利人安托尼奥在海滩唱着意大利民歌,帕吉尼亚的爱情随着战争的步步逼近,也开始了。
“你昨晚跳舞的眼神 我想也许永远也看不够”安托尼奥的话触动着帕吉尼亚心里的那根弦……也许这时,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他的身影……战争的爆发是残酷的,谁也无法想象在这之后会发生什么。
意大利军队被迫缴出枪支,但之后被押入北部监狱的境地,不得不使意大利人做最后的抵抗……纳粹势力猖獗,一个炮兵团最后无人幸免……“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我知道你在想 如果他走后死了 你的世界就停止了 我保证会保护他的”一名士兵对正在对哭泣的帕吉尼亚说。
也许电影神奇的地方就是能够出现奇迹。
在扫射的过程中,这名士兵紧紧得抱着安托尼奥的身体,结果在帕吉尼亚的眼前奇迹般的出现了安托尼奥……但分离也许是注定的,为了摆脱纳粹的凶狠追捕,为了帕吉尼亚和周围人的安全,最终安托尼奥回到了意大利……两个人的深情相拥,这意味着永别,意味着再没有见面的可能……那个海边村庄,经过了战争的冲刷,恢复了原有的平静。
安托尼奥寄来了唱片碟,那是当晚他特地为帕吉尼亚用曼陀铃作的曲子,静静的传到耳边,可是帕吉尼亚让唱片机嘎然而止。
或许她害怕对安托尼奥的思念会滚滚涌出,害怕原本平静的心绪再次汹涌澎湃,害怕她心里一直想念的人会让她再次泪流满面……太多的害怕,只是因为她依旧爱着这个意大利人。
发生地震,让帕吉尼亚再次陷入失去至爱的人的恐惧,幸好他的父亲逃脱了死亡之神的魔爪,她已经不能再承受失去身边任何一个人的离开了……“我试图忘记你 以为没有你我照样可以生活”安托尼奥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这个海边小村庄里……
看到中途睡过去了...
咋会有这么高的评分……
这哪里是战地啊 太温柔乡了吧~
爱情是在高潮退去后的爱
三星半。原来当年是希老请求意大利支援,去侵占希腊的,战败了希老那伙人不爽,还要灭意大利人,米天理~~没料到凯奇的曼陀铃居然还有两下子。没料到佩内洛普的未婚未这么有义气,虽然这义气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但还是让人挺感动的。
除了地中海的风光,其他一无是处
尽管尼古拉斯凯奇有意大利人血统,但是也真的大可不必拗口音。出品公司到底是有多想恰饭才想得出来让德国、意大利、希腊的角色全程讲英文。白瞎了这么好的制作团队和剧本哦。
你就编吧!装纯情的片子!。。。电影不好看。楼上光脚乞丐一屋噪音垃圾早死早超生吧,浪费地球资源,看个电影也来咚咚咚影响心情。
希腊风情太优美,故事情节设置有点扯淡,佩拉吉雅和上尉恋爱居然没遭到抵制或者吊死。爱琴海实在太美丽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在电影频道看的,很不错~
喜欢这个感觉……
都这么浪漫了,就算打不赢仗又如何?
soso 2011NOV
一首淡淡的曼陀铃曲始终贯穿全片,伴着它的是帕拉吉亚和安托尼奥宠辱不惊的爱情。乐天派的意大利上尉结识上恬静的希腊少女,两个人的生活与思想方式都在对方的融入中发生改变。之前一直很疑惑,帕拉吉亚是否爱过曼德拉斯。直到后来,从帕拉吉亚看安托尼奥弹曼陀铃的眼神中才渐渐明白,在她遇上安托尼奥之前,曼德拉斯始终是她单调、孤寂生活的衬托与依靠,直到安托尼奥为她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门,从中她正真明白谁,是可以和她的灵魂交融的。也渐渐回味过来,这种西式爱情: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细水长流,而是在一个眼神,一种举动,一句话语中即可以萌生出来的轻缓却浓郁的爱。
就贝尔是正常人吗说要下毒毒死凯奇。其他人歌舞升平在度假自古渣男得人心会弹琴。
遗憾尼古拉斯·凯奇确实配不上佩内洛普·克鲁兹的美。
山寨版本的沉静如海,一边听凯奇的意大利腔,一边看P.Cruz 的克夫颧骨香肠嘴,别扭出一身的鸡皮疙瘩…(NO.2900- V -)
欧阳推荐的,对这部电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总会在午夜想起他说:“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Bale演了一个挺欠打的人物。
不说别的,尼古拉斯的意大利语腔调真的太令人岀戏了…很容易听出来故意做岀拖音很假,就驴头不对马嘴,特别是看到他的脸和演技都觉得尴尬,女主演技倒是很占上风。
细腻动人,情感真挚,又能表现德军的残酷嗜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