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一点也不惊喜,还是那个熟悉的伍迪•艾伦,但我就是乐意看到这样的伍迪•艾伦。
他的絮叨、戏谑调侃、小布尔乔亚情怀等我不再赘述,几乎每部他的电影里都能看到这些经典元素。
对于《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等等这些电影的致敬我也不多分析,我看其他影评有把这一点讲得非常好的。
我更想谈的,是作为影迷、艺术迷的小老头儿,是怎么展现自己艺术情结的。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夫妻在电影节上双双出轨的故事。
Sue比Mort小三十岁,当年嫁给他是因为爱上了他大脑里那些缤纷的东西——可要让夫妻生活和谐,光是欣赏对方的大脑可是远远不够,形而下的不和谐终会把那点爱意给磨没,出轨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伍迪显然无意于在传统婚姻爱情观的主题上去深挖,他只想借男主之口聊电影和艺术。
而以这样的故事为框架,一来是为了表明自己与传统美国导演在一定程度上的划清界限:他喜欢欧洲电影,向往法式浪漫,这样的爱情关系很明显是向《祖与占》致敬。
二来,这样的人物关系设定也更好展现男主的窝囊,从而方便伍迪戏谑人性。
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里提到,作家最难写作家。
同理,导演最难在电影里讲电影,再放到伍迪•艾伦身上,咱还可以加一条,他该如何展现自己对艺术、哲学的思考。
这些思考如果没讲好,就会让电影像一堂大学课。
致敬并不难,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致敬的镜头,但很多作品都是以复刻经典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伍迪在喜爱之上对其有辩证的思考,所以你不光能看到复刻,还能看到他的创新,比如末尾对《第七封印》的解构可以说是非常像他做得出来的事了。
(这段真的超好笑)
有一段,当Mort陷入回忆,来到一场家庭饭局上,被要求推荐些电影时,Mort说了稻垣浩的《忠臣藏》和黑泽明的《影武者》,场面瞬间尴尬。
为什么?
或许是因为,他们期待Mort讲一些能在饭桌上供大家讨论的东西,而不是“乱七八糟的”的冷门电影。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不过是生活的点缀品,就像现在的电影节愈发失去它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名利场。
就像Sue所谓对Mort才华的欣赏,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欣赏的是什么。
在Mort的世界里,艺术始终是高于一切的,真正思想上的伟大是他渴求的生活的全部,他要写小说,要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可是身边的人只会附庸风雅,晒晒太阳,在沙滩上偷情,过着小布尔乔亚的人生。
Mort愤恨吗?
或许一开始有吧,但是这点愤恨在他见到Jo医生的时候,就全部瓦解了,然后他也在爱情里盲目,变成了他自己讨厌的、世俗的样子。
由此可见,伍迪对于这些中产阶级的讽刺真是入木三分。
其实蛮佩服伍迪的一点,就是他真的做到了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之前看到一句话忘了谁说的了,那句话说伟大的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虽然说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永恒的主题,比如王家卫总在展现痴男怨女的错过,但是咱也能看得到他在不断创新,《一代宗师》就是一部极具野心之作。
但伍迪的故事和角色,总是中产阶级的那点不咸不淡的日常,他从不拍史诗,也似乎没什么社会人文的关怀,对此,他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就是这么个信奉存在主义的、幽默风趣的老头儿,在八十多岁推出的新作依然能看到他旺盛的活力。
我看过许多导演晚年的作品,大多会有一点对岁月的哀婉,或者想讲点什么人生道理,做个留下智慧的长辈。
但是伍迪真的无意于此——更不用提在这个年纪,丑闻重新被翻出来后对于他生活的影响。
不至于像波兰斯基拍《我控诉》一样,但总觉得他应该回应一点什么吧,或者“稳重”一些,不要继续做个“顽童”,但他都没有。
他似乎就从不在意这些,不在意非洲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不在意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伤害,不在意社会上的运动和党派之间的相互倾轧,排除这些现实主义的“大”情绪,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在巴塞罗那、巴黎或者纽约的街头,一个没那么绅士的绅士遇上一个没那么淑女的淑女,在略显可笑的遭际中意乱情迷,酝酿着属于形而上的“伟大”。
他也明了,人生到底不全是虚无,身体的病痛、现实的情欲都会让一个存在主义的忠实信徒暂时忘掉那些理论,把自己变成啼笑皆非的男女追逐戏里的“丑角”。
所以这或许也是伍迪面对经典电影时的困境:在迷影的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摇摆不定,既希望自己只做个小粉丝,又想做个伟大的导演。
出生太晚的人,看到前人的杰作,都会觉得自己像在等待戈多的傻子,或许新的艺术高度会在自己手里到来,或许它永远不会来。
但不论到来与否,自己在前人面前都该羞愧,为自己天赋的迟钝道歉。
伍迪当了五十多年的导演,他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成一个忧郁深沉的“前辈”或“族长”,他始终在焦虑,哪怕主角变成一个老头儿,他也没有让这老头儿好过,Mort的窝囊也许就是伍迪对很多像自己一样的同辈人的感觉。
伍迪的电影很适合在一家小酒馆或者咖啡屋,搞个专场放映,中产阶级们听着爵士乐聊着天,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他的电影,听这老头儿小嘴叭叭,以戏谑的方式揭下这群知识分子西装革履下虚伪丑陋的一面——不过这一点也不会让人生气,因为人生本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荒诞。
siff大光明,很平庸的一部片子,除了色调很好看,偶尔出现的精彩语句之外,可圈可点处非常少。
创作者在电影中criticise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吧。
我之前几乎没看过伍迪艾伦的片子,看这部的时候,觉得片子风格和昆德拉的小说有点像,创作材料大量地使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经历,不断地在援引、或者是在所谓的“致敬”。
不过当然这部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我在想,一部缀满了经典作品的注脚的作品和一部很平淡、但都是由自己之口说出的作品,究竟哪个更好(或者是更糟)。
片中改编了不少经典影片片段,(因为个人阅片量极其有限,只认得出几部伯格曼的作品(虽然也是“致敬”的大部分了,看过的有《第七封印》、《野草莓,认得出但是没看的是《假面》),其余的可能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个人将创作者的这种改编理解为一种“媚俗”,将伯格曼严肃而丰富的作品通俗化,甚至以一种半开玩笑的口吻去对待一些事情。
该片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浅尝辄止*,甚至以为仅仅提及那些问题就成了睿智,如此想法个人不太能够理解。
提一下“电影节”这个点,影片刚开始说为期十天的电影节像是从现实生活中透出一口气,我觉得这样的描述蛮不错,片中这样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让人很认同的小语句有,但远远不足以撑起一部好的片子。
前面看完电影有点点生气,因为发现生活中浅薄之人、轻薄之想法不仅有,可能还比我原想象的多得多。
(不仅仅针对这部电影,还有这次这场的观影氛围) 看到前半段时,我想,那就暂且把这部电影当做我这次电影节的开场吧,正好也比较照应后面的片子。
看到后面,发现该片仅作为这次电影节的引子,也都还不能够。
如果这部电影是创作者的一部反讽剧,那上面我说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就当我没说;但若只是创作者为了迎合浮躁的市场和“好莱坞式”的审美的话,我只能说,不论创作者自身储备、水平如何,这次的呈现真的不算佳。
(本评待细改,后面有空就添补)*文中注(也许可以描述为创作者自己说的“一知半解”状态)
👑如果电影创作有品牌的话,伍迪艾伦应该自成一派!
👑 这部电影讲述的一对在文艺界工作的美国夫妇(丈夫是作家,妻子是明星经纪人),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双双感情出轨的故事。
电影中充斥着对于人性、婚姻、情感的思考,又结合了轻松幽默的表现手法和有深度的对白,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经典台词:1.“你这样做,等到了上帝面前,要怎么开口?
”“上帝做的事让我跟他无话可说,还是让他跟我的律师谈吧。
”2.不管我们的婚姻收场的多么狼狈不堪,曾经这样一段前途光明、不带半点犹豫的关系,是无法轻易从记忆中抹除的。
3.“我需要向你彻底摊牌。
”“你这是有多少张牌?
52张?
”4.“公寓那么大,如果没有你,会变得空荡荡的。
”“放心,我不带走家具。
”5.有人说,电影是胶片上的梦。
昨天看了老伍迪的Rifkin's Festival,技术上这肯定已经不是他的佳作水准,但是他眼里的欧洲依然那么美。
夏末的海边,絮絮叨叨的纽约人在欧洲的精神邂逅。
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就想说,有钱的纽约人夏天去欧洲/康州/缅因/度假,没钱的坐在电影院里看伍迪艾伦去这些地方度假。
渐渐地形成一个习惯,8月的时候要找个独立院线,看看今年伍迪艾伦在什么地方过夏天。
而,看完他的电影,夏天就结束了,然后中央公园就就迎来了金灿灿的秋天,纽约人也开始收起五颜六色的夏日服饰,穿起了简单的黑色。
今年看的是2020年的Rifkin's Festival,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海边,女主角之一的Elena Anaya侧颜特别像Annie Hall 时期的 Diane Keaton。
看到她的脸,下垂的眼角,就想起Diane Keaton当年给龙虾拍照的那个夏天。
那部电影里,他们讨论着理性与非理性,精神分析学和电影艺术。
轻松愉快地接受者着生命的无序和混乱。
所读的书,所饮的酒,所爱的人都在熵增的沮丧和年轻的天真里挣扎:说着惊人聪明的话,干着愚蠢可爱的事。
而85岁这年,在这部新片里,他找了一个更老的男人代表他自己,借着伯格曼的死神,和自己下了一盘棋。
死神说:
最终我们什么都没有,something,anything,nothing。
只有可以被塞得满满的一生。
这是伍迪艾伦的和解,还是他对世俗之人的一点好意呢?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如果说伍迪·艾伦上一部作品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那么这部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就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
伍迪·艾伦并不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创作向影坛大师致敬,他早在80年代的《我心深处》就已经向偶像伯格曼导演精彩地致敬过,不过在新片中如此密集地向各位大师“献媚”,表露其忠诚的迷影身份实属罕见。
考虑到导演年届八旬的年龄,影片越看越有一丝黯然神伤的意味,也许这就是电影大师的共性,他们到了创作晚年总免不了要怀旧一把,在昔日的辉煌岁月里找回安慰感。
影片故事发生在电影节举行期间,一对美国夫妇去参加电影节,中途却双双出轨:妻子和一个有才华的法国导演发生婚外情,丈夫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当地女子。
片中穿插了影史经典作品的标志性段落,从《野草莓》《八部半》到《祖与占》《筋疲力尽》再到《第七封印》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意味,比如男主角在梦中看到两位女演员用瑞典语重现《假面》的一幕,或者是《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劝诫男主角多注意养生的建议。
对这些大师经典作品了如指掌的资深影迷来看,艾伦这些妙想天开的致敬场景想必迷人而惊喜,而对于不熟悉的朋友来说,应该和片中餐桌旁的宾客听到陌生的日本演员名字后的反应无异。
这个偷情出轨的故事和艾伦过往的作品相差无几,人物和主题还是老一套,其中女医生和她丈夫的情节像是10多年前的《午夜巴塞罗那》的粗糙复制品。
也许是拍摄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剧本看起来有点紧促。
偷情出轨的故事哪里都会有,而发生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轨事件,显然多了一点讽刺电影圈的味道。
在这部半命题的作品里,艾伦透过人物的嘴巴说出私人的感情观,又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形象,算是交足了功课。
不过,这种精英自嘲的视角没太多新鲜感而言,在婚姻感情的话题上也没有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
到了艾伦这个年纪,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不再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历史政治,这种云淡风轻的创作姿态再加上近几年的性侵事件,令他在美国备受冷遇。
幸好,他终归在欧洲找到知音,在晚年的创作中延续他对爵士乐的钟情,以及对无意义人生的思考。
《里夫金的电影节》应该是俊俊7月最喜欢的电影了,虽然我是7月1号看的。
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里夫金的电影节
1.里夫金是一个电影教授,他的妻子是电影制片人。
二人双双在电影节期间出轨,(这是一辈子不变的剧情),只不过区别在于,妻子出轨成功且坚决离婚了,里夫金却只是意淫了一次。
妻子年轻时,爱上了里夫金的才华,脑子里那些缤纷灿烂的还是很诱人的。
然而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了,里夫金依然做着大学教授的工作,他嘴里一直念叨着要写一部和陀翁《罪与罚》一样伟大的小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个字也没写下来。
当然,我倒是不怀疑他在诈唬,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在构思,也真的有一些才华。
他无疑是真心热爱艺术的,境界非寻常人等可以接近。
他只是没下笔而已。
来了电影节没多久,妻子就急戳戳的给他戴绿帽子了。
这也不怪妻子。
导演是一个年轻高大帅气,而且电影作品一炮而红的成功有为人士。
同样是有才华,很明显又成功,又帅气的小鲜肉,要比老里夫金可口的多。
妻子作为制片人,要承包安排导演的一切活动,最终就安排到床上去了。
里夫金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妻子甚至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他。
至于他念叨着要写的那部“伟大的小说”,妻子耳朵都起茧子了,已经免疫了。
你看,制片人找导演也好,女人找男人也好,都是押宝。
里夫金败了,就该换导演上了。
2.你们要知道,艺术有时候不仅是艺术,更多是名利,虚荣,以及做爱的借口。
其实,不是有时候,艺术从来都不只是艺术。
达芬奇、李白、莎士比亚,这些千年一遇的天才,背后都有权贵支持。
失去了权贵的支持,我们连李白最后到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艺术过去能为封建权力服务,现在当然也能为金钱资本服务。
而众人从来不懂艺术,他们只是借机抒发自己点缀生活而已。
人们都热爱那些真正纯粹把艺术当艺术搞的人——在他们死了以后。
里夫金过着孤独清高的一生,他爱上一个女人,却没有发起进攻。
在饭桌上,人们提起他是电影教授,于是找他推荐电影,他推荐了《影武者》和《忠臣藏》,于是开始念起冷门的电影人名单。
众人都不理他,他爱的女人直接抛下里夫金,去和他的哥哥约会,并嘲笑他是老古董,老宅男。
于是,这个女人最后成为了里夫金的嫂子。
里夫金无疑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拿来研究电影了,对各种冷门电影,大师作品,如数家珍。
连做梦,也全是经典电影场景。
《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精疲力尽》《泯灭天使》《野草莓》。。。
里夫金白天在电影节穿梭,看着自己的妻子勾搭导演,无可奈何。
晚上边开始做梦,在梦境里拷问自我,或者说他只是单纯的迷失自我。
3.里夫金并不愤世嫉俗,相反他一直都是温温和和的,带人友善。
甚至老婆要离婚,他也一个屁没放,绅士极了。
讽刺别人的肤浅,虽然妙语连珠,但也只是点到为止。
其实,要我说,这是他最大的缺点。
就是因为他太温和,所以他写不出他心心念念的伟大作品,因为要创作,就一定要有激情。
遇到牙医,是这次欧洲旅行的意外之喜。
牙医很像自己的妻子,但更年轻,更有魅力。
最难得,是牙医和自己的艺术品味相同——他们都觉得导演这次大火的新作品,其实内在非常幼稚矫情,空洞肤浅,只不过是满足了多数人的政治诉求罢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政治愿景,但那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里夫金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喜欢真正的切实的伟大的艺术但没想到妻子因为自己没有名利,所以要和自己离婚,转而去找了一个空洞肤浅,把艺术搞成政治作秀的年轻导演。
所以,当里夫金遇到年轻、貌美,并且说出“我觉得这个导演不行。
虽然大多数人不这么想”的时候里夫金陷入爱河了。
他的激情来了。
于是,这部电影最有趣最幽默的地方就来了,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条九尾舔狗,蠢蠢欲动。
那么爱艺术那么有才华,追起女人来却也跟俗人没什么不一样。
别的电影,甚至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是金童玉女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比如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的甜茶和范宁,这帅哥美女才登对。
然而时隔两年,伍迪艾伦猥亵养女的事情再度发酵,《纽约的一个雨天》被亚马逊拒绝发行,辗转许久才和观众见面,甜茶等所有演员也都拒绝再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
终于到了今年的《里夫金的电影节》,主角里夫金这个小老头,猥琐的,死皮白赖的,恬不知耻的一次次去叨唠牙医,终于得到一次和牙医约会的机会。
进而他才知道,牙医之所以留在这里,是因为她喜欢上一个画家。
这个画家不仅家暴,吃软饭,甚至还当着牙医的面出轨——“我是艺术家,我在画她,我情不自禁!
”而牙医居然原谅了画家,继续养着画家。
里夫金突然明白了,牙医和自己,是没可能的,因为牙医爱画家,尽管画家是个混蛋。
但是这个混蛋,也比自己这个宅男糟老头子要好,要有魅力。
不管你在艺术里多清高,多享受,回到现实里,那些俗来俗去的事,那些男男女女的事。
人类真的是奇妙的动物,或者说爱真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爱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会爱下去。
比如牙医爱画家。
离开一个人的时候,又那么的果决无情。
比如妻子要离婚。
4.里夫金最终一个人坐在沙滩上,开始思考人生,与死神下棋。
他喜欢艺术,热爱电影,想写出伟大的小说。
他也爱女人,渴望得到美女的垂青。
聊艺术的时候,他清高孤傲,如数家珍。
追女人的时候,他俗气油腻,费尽心机。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导演有才华,至少想法跟成熟深刻。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画家跟懂爱,至少不会家暴,吃软饭,天天出轨。
但最终,他一无所有。
你看,这就是里夫金的困境。
看看那些文艺人士无处安放的性欲。
追逐文艺的青少年,每天拿着在书里,网上刚学会的句子,一转脸出去装逼炫耀,其实为的就是安慰自己的不安躁动的性欲,博取关注。
过去讽刺说三天前刚学会的,现在可能3分钟就抄走成自己的了。
每天都能骗自己是大艺术家,一转眼又在好莱坞英雄电影里激动的尿裤子。
每天嘴上说着姑娘不懂自己的爱,其实也只爱漂亮姑娘。
到了青壮年,继续中二下去,难免被人称为巨婴,于是开始做选择,要么膨胀起来,要么自我怀疑。
误把一时的兴奋当做才华,误把对孤独的恐惧当做爱情。
到了中老年,谎终于撒不下去了,于是也就看清真相了。
每个年轻人,都幻想着年轻时,可以鲜衣怒马,美婢娈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青春无敌,才华横溢。
其实劳碌半生,才发现这一辈子,虚度年华,除了被压抑的性欲望,就是一无所用的无脑热情。
即使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和陷阱,看清了庸碌人群的虚伪和浮华,最后也只能加入进去。
所谓入圣容易脱俗难,逃不脱,躲不掉。
老里夫金坐在沙滩上,和死神下着棋。
电影迎来最后,全片最搞笑的落幕。
他问死神自己该怎么办死神说,你可以多做些让自己充实起来的事情。
然后,就淡出了。
这一段表演笑出声,影片就在我的笑声中结束了。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
“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
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
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
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
”(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
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
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里夫金的电影节》 𝐑𝐢𝐟𝐤𝐢𝐧’𝐬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𝟏.导演伍迪艾伦总能拍出如同风景画般的欧洲,无论是《午夜巴黎》、《巴塞罗那》,或是这部。
欧洲小城在阳光中如此清新舒展,絮絮叨叨的人物也依然可爱迷人。
𝟐. 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一位老电影教授被从事公关行业的妻子带来圣巴塞蒂安电影节,看着妻子和新晋导演眉来眼去,郁闷之中偶然对美女医生开始心动。
欧洲小城举办的电影节只是个背景,为的是导演要借男主之口发出的对“电影”和“电影人”的种种调侃。
看起来像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小短文,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出现,却也十分轻松愉快。
𝟑. 和以往一样,伍迪艾伦擅长的讽刺与戏谑从不会缺席。
喜欢欧洲经典老片的老教授一上来就对新晋帅气导演开始了怼人模式:你拍“反战”主题电影不意味着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也不等于伟大。
这些关于‘电影’的刻板印象只是我们这个愈发追求表面浮华的社会,给自己懒于思考而开的安慰剂。
Get over yourself.𝟒. 另一个很有导演特色的是,借男主角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重新演绎了一遍致敬大师的片段:《公民凯恩》《祖与占》《第七封印》《筋疲力尽》《泯灭天使》等等经典片段被老教授的幻想重新搬上脑海中的银幕。
伍迪艾伦本人对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布努埃尔这些人的钟情不必再说,也让自己的迷影情结再次过了瘾。
𝟓. 伍迪艾伦自己曾经说:我成不了伟大的导演。
他片中的男主同样写不出心中向往的,能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严肃作品。
但‘伟大’本就难以定义,至少在持续多年的丰盛创作力下,我们跟随他的作品,一次次在梦中做梦。
像好听的片尾曲唱的那样: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 and dream your troubles away.
里面的频繁出现的很多电影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啊,说实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映射或者暗示某种观点或是一些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
恕我直言,伍迪艾伦的作品我了解的并不多,可能就算我看过了我也没注意导演是谁,所以我可能很难抓住该作品中心轴/中心/深层含义。
如果要现在的我去写这一部片子的影评,我估计只能从我所看到的,比较浅层的含义去说。
这是一段分崩离析,表面维系如何尚且不谈,但是内核必定已经烂掉长虫了。
可以说夫妻双方都有了一段漂亮的affair,这段恋情/婚姻已经衰败,也必将走向衰败。
mort的光怪离奇的梦境(网上评论说是致敬名作)从另外一种角度很好的表现了mort的性格在他人眼中是如何的,满嘴跑火车,so boring,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愿意委身于他,so sad。
absolutely。
不过当然,整部影片的色调暖黄,描述着那座hosting电影节的城市是如此美轮美奂,比肩于天堂,简直,我心中的dream city又多了一座。
2021年9月10日16:30
至少,我们还有电影,不是吗?
大段的经典电影翻拍致敬,确实很“电影节”。
莫名有點時不我予年華逝去的傷感
每年等到他的片子就像过节一样。老头儿的金黄色电影。蹦恰恰,蹦恰恰,让中产阶级的艺术观和道德感都见鬼去吧。加油小老头儿!!
中规中矩的woodyellen模板片,还挺讽刺的,里面的有很多黑白致敬但有些没必要吧。就一般。
退回午夜巴黎,他甘心把喜爱的所有艺术反复裁剪成符号展览给观众看,可能始终觉得愚蠢的观众只能看懂这个层面。重复自己无所谓,但是很可惜这回除了浅薄没剩下什么别的了。
Woody Allen的一贯风格,西班牙演员很美很有气质,查了一下演员表,竟然是《吾栖之肤》的女主,怪不得有些眼熟。
做的那几场梦真的,看的我都懵了……这部太碎了,太碎的我都不喜欢。
老爷子很可能再也拍不出像以前那样的杰作了,这恐怕是一个万分伤感而无法回避的现实。但至少,在和死神对话的那场短短三分钟的精彩戏份里,还是让我们瞥见了他的往日风采。而且看得出来,一直絮叨人生没有意义的老爷子,现在越来越多地只是在为他自己一个人拍电影。西西弗也老了,如今大石头只能推到半山腰了。不过没关系,他不是借死神之口说了么:“It has no meaning for everybody, but that doesn't mean it has to be empty.”
#SIFF2021# 还挺适合在电影节放,同属于影迷“自说自话”的节日,影厅內互不相识观众此刻自带化学反应。和大家一起笑了,但作为伍迪艾伦的电影,它很无趣。
Wallace Shawn可真是个好演员啊,在老头儿个人趣味和印记如此浓重的电影里仍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感觉现在老头儿拍电影就是随心所欲的玩,自娱自乐的欧洲大师戏仿和玩梗让老影迷不断梦回《我心深处》、《开罗紫玫瑰》、《午夜巴塞罗那》......以及和《纽约一个雨天》一对比,更加说明老头儿的电影男主角与其找漂亮男孩演,不如找糟老头演:)
致敬了一轮,没能玩起来
典型的WA式选择:Your life is not empty. It's meaningless. Don't confuse the two. WA可能真的累了,连同他那被highbrow culture所累的主人公,我感到深深的疲惫。
看前一半想说老头不会只是套电影的名义讲了个这么浅的故事吧?看完发现好吧他这次确实就只是讲了个这么浅的故事……fine……
伍迪的城市观光片结局一贯会让我情不自禁的扬起嘴角,但又好像无法同别人大大方方分享,是那种暗合了隐蔽的一致趣味的窃喜,充满幽默的调侃,洞明的审视,轻快的心态以及对新浪潮的致敬,看似明亮的风景却自带无奈的感伤,而感伤并不意味着悲观,感伤代表仍期待活着的奇遇;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伍迪老头儿不断试图解释人生解释不尽的情与欲——这个命题多么确实值得孜孜不倦的玩味和探索。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伍迪艾伦笔下近几年最可爱的角色
【世界很真,朝阳最美。】幻想是作家的本质,掠夺是劫匪的天性。我记得自己认真看完的第一本《电影剧本》就是伍迪的。名称我都忘了,剧情大意也是纽约白月光之类。
伍迪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有的人一生都在寻找存在的意义。
It's lovely. “所以我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伍迪艾伦问,“我觉得死神说得很对,多吃水果和蔬菜这生活很操蛋,但又能让人活得舒服。”我说。抱紧自由,放纵别羁。重现经典《精疲力尽》《祖与占》《假面》《野草莓》《秋日奏鸣曲》《第七封印》,和医生的约会像《爱在日落黄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