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职场上有个理论,就是千万不要去接受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前端利益端复杂且谈判很长时间,这项工作的后续因为前端的复杂造成要收尾也是非常的复杂,非常的难处理。
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能力,接手就是背锅,是陷阱。
这个团队的日常生活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开着车跑来跑去,看到一切却解决不了一切,我想就是因为巴尔干半岛过于复杂和压抑的历史,以及要解决这个东西需要非常强大的力量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玛姆布鲁作为整个团队的首长,他的作用我觉得并不是领导团队解决当地居民的问题,反而是稳定和协调这个团队不散伙,让维和部队之外的所谓国际义工力量能够作为一面旗帜飘扬在人类所有出现战火和纠纷的地方。
所谓企业文化,实际意思就是这个企业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难道当地居民那么多人,就不能打捞出一具污染水源的尸体吗?
难道小孩子就只是需要踢足球吗?
搞出尸体的是老天爷,救回镇上待宰囚犯的是维和部队的装甲车。
玛姆布鲁他们生活在文明世界,他们习惯的那一套待人接物、利益交换、和平的准则并不被当地居民认可和接受。
这是一片血与火土地,只有血与火的规则才能被接受。
那为什么会允许玛姆布鲁团队像小丑一样熙熙攘攘的沿着公路浪费着不要钱的汽油跑来跑去呢,也可能真的是让他们发挥小丑的作用,他们是各个利益集团森严壁垒之间的润滑剂,就是在各个势力范围的边界线形成的狭窄通道间跑来跑去,一事无成,他们的工作,可能就像他们之前的生活,乱糟糟的,觉得无价值,才会自愿跑来一个他们觉得混乱,其实当地人觉得一点都不混乱只是严苛的地方,浪费自己的时间。
最终,他们被要求去疏通一个8000人营地的下水道。
啊,又下起了雨。
所谓美好的一天,就是这一天没人开枪,没人死去,所有人忙忙碌碌,直到这一天过去。
走在风沙漫卷的小镇里,到处可看到有房顶或许因为年久失修而塌陷了,或许主人家不小心,捅破了篓子,只为了制造一个露天的场所,但他们绝对是还没有想好该怎么来安排这一切。
那些到处易碎的玻璃,墙壁的壁纸和一面裂开来的镜子,不远处,仍有一面完好无损,摆了各种物件的储物架。
一个角度看,的确是有人要故意搞破坏,也的确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不那么完美,也不那么可怕。
爱你怎样想都行。
它们在没有被人发现之前,更是被比作现代文明世界里,写进夹纸板的规则——“红色区域。
”取代了地图上原有标记的具体名字。
所以,做为区域外的人,你就只能够在一本杂志的某页相关报导的几百个字中来认识它。
设若,有人对古迹、废墟艺术感兴趣,他们也得在众多选择里把它靠后。
因为,他们找不到有哪一本具体的书籍来精确地介绍这里的情况。
无法在一个安全,有着六面防护的屋子、车厢里来体认它。
不过,总有那么些人,谈不上对艺术的情有独钟,说不上有多少好奇的心。
有的话,首先享有这份特权的,还是那些写在夹纸板的,被赋予了使命,且不是固执己见的人。
知道了吧!
你更多的,就只能是一支手、一支腿。
顶了天了,给你眼睛的地位。
可不许你想了。
我们在一个大雨天的房间里,门窗紧闭,只听到“唰唰!
轰轰!
”的声音。
突然有人拉开了帘子,于是乎,我们又能够看到一条闪电。
感觉上是那样真实。
之后,还想更进一步的话。
非得推开大门和窗户。
不过,那已经不再安全了。。。
A perfect day! 怎样的一天,可称作完美?
开场井水污染,绳子就断了,人物表情困乏,表面上看完美是讽刺了不顺事实。
围绕绳子,公路电影展开,地点一个个更换,牵出的一干人设开始进场,地点和人物开始切入整体的大背景和小问题。
进入战争损毁的村庄,算是最引人的一幕,战争对物质的破坏,人心的刻画都体现出来。
而最后绳子被割断时,救援团队的无奈和泄气又太过真实。
随着大雨来临,井水浮尸拖出,小孩子和祖父也开始上路,人们有忙碌,有寂寞,有等待,也有欢笑,战争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而且人也似乎什么也没有做成,一天就过去了。
结果好,一切都好,也算是复杂世界里的真实完美了。
孩子、牛、赶牛阿婆,带来了电影中的温暖和希望。
而中间的人们,不管是外来者,还是局内人,大家都忙碌着什么也没完成,都在完成生活赋予的角色,这样的人生就是完美了。
结局,大自然将人类一切努力打回原形,人类只能默默承受,将一路展开的人物穿插起来,也都一一给出交代。
黑色的幽默和讽刺,却也无不温暖和真实。
或是正义,或是私心,他们只是有勇气的另一群蝼蚁,想驱散巴尔干半岛上空战争的阴霾,可惜自始至终,他们都只能是无能为力的局外人。
一次井水被污染的危机,一条能吊起肿胀尸体的绳索,黑色幽默的开局,无法逃离维和部队和当地明争暗斗派系政治角力形成的漩涡;他们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东奔西走,笑看不知何时降临的死神,稍不留神就会坠入的陷阱,自嘲的口吻驱不散眼中的惊恐。
他们想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只是无论失去双亲的少年、罔顾地雷放牧的妇女、驻守岗哨的青年,都只会静静看着他们这群“闯入者”小丑般努力的模样。
他们有自己的神谕,有自己对命运的理解,有自己觉得重要的价值,所以他们会看见黑市倒卖水源的商贩面露笑容,会把得之不易的足球卖来换钱,会跟着牛群的指引踏过荒凉大地。
最后,雨水解救了水源枯竭的危机,解救了要清理难民营堵塞排粪管道的窘境,努力过后的苍白让人笑不出,战火后的破瓦残垣,他们渺小得就像一群各自逃生的老鼠。
整部电影都在探讨一个伦理问题:当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不公平,我们应该怎么做,是置之不理还是出自己之力去干预。
这个问题由小孩尼古拉的球做了集中表现:第一次,他的球被抢走,主角选择置之不理,因为据他多年的国际救援经验来说,他没有介入和改变的权力,一个外来者在本地纷乱复杂的关系之中根本看不清世界。
影片一直在体现这种无力感,用捞起fat fuck做主线,用尼古拉做支线。
一条简单的绳子都是复杂的。
第二次,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角积压已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他背弃自己的信条直接抢走了大孩子的球,用灵长类动物的本能拿起石块威胁对方。
但这次却是尼古拉自己的选择。
这是一记无声的耳光。
这可以说是一次情绪的宣泄,但也是一个寓言的完结:为什么不可介入。
本片可以说是第一世界国家国民对当下第三世界国家或者流氓国家的态度:公义介入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对当地绵延百年间的社会民族矛盾的迷茫。
第一世界的普世价值受到了这些国家落后思维的挑战——简单说来,第一世界的人跳脱出了生存的困境,做事的排序是“什么事更符合道理”而第三世界国家的排序是“什么事能让我摆脱现存状态”。
好像北京的街头,骑电动车的快递员无视死亡危险的猛闯红绿灯,奥迪车开上了人行道,被人指摘的时候,还异常的惊讶,仿佛这本来就是应该的事。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并不认同本片的看法。
可以说是情感上不认同,虽然觉得说得是事实,导演也知道提出这样的观点谁都不会认同,所以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提出来,用模棱两可的总结和插科打诨蒙过去,这大约就是现代人的写照吧:想说什么,都会得罪一堆人。
与电影名字相辉映的评价应该是完美的电影。
用逗比幽默驱赶战区阴霾的乌鸦嘴同事,象征着天真与善良的法国女孩和尼古拉,似乎没什么用但是又有那么一点用的翻译,有那么一腿关系的男女主。
在这美好的一天组成了这个去哪哪不待见,做事处处受牵制的援助小队的日常。
任何“问题地区”本地人永远有比外人更好的生存方法,即使是狗。
社会就是最复杂的难题,所以历史上有野心的聪明家伙都是在做政治方面的事,政治就是管理社会。
战区的社会文化则是最复杂的难题,在很多国家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时,这个世界一小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Developed半个世纪之久(至于他们是怎么实现的?
当然也是取之于战争)。
Developed这个词组成Developed Country(发达国家)。
一个人发达意味着ta生活富裕可以享受一些必要生存条件之外的东西,一个国家发达说明这个整个国家的人都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比如: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好坏分明...那部分未达到Developed国家们当然是一个个争相报名成为发达的一员,其中有两条捷径可走,你的国土大(本土资源)那就大力造人大力开发,保护环境?
留给下一代想吧,没有尊严的生活想什么都是妄谈。
手里没有这颗球(本土资源)的国家们时时盯着哪些手里有球却瘦小的家伙,抢来就是了!
援助小队的本意是帮助住在那颗球上的居民,在如此敏感环境下更好的生存。
事实是一开头这个想法就被那个沉在水里的胖子砸了下去,逐渐明白绳子不可以乱用,因为那是珍贵的自杀用品;在战区活下来的人都是恶狗,他们懂得避开比自己还凶的事物,抢夺弱者的东西填饱自己的肚子;畜生和人的区别是,人可以被当作合法的陷阱布置;扫雷的最佳方法是赶着靠(cow),嘴里骂着靠(f**k),边跟着走。
人家电影结束都是雨过天晴美好的一天偏要下雨,下了雨后操心了一天的胖子自己出来了,不关任何狗屁法官的鸟事。
第一评论占个沙发,口气也是跟电影学坏了,所以有点口黑,但并不是说去帮助他人是件错事也不是在否定什么。
总之世界这么大我就是来看看,至于怎么判定一件事的好坏留给政治家去说。
西班牙电影《美好的一天》,讲述了一个人道救援组织在巴尔干战乱地区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其间遇到了一系列阻碍,最后人们的努力没有结果,却被一场大雨解决了费尽周折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个电影,我想说说一个胖子、一个孩子、一根绳子的故事。
一个胖子电影开场,一群人试图将一口井里的一个死胖子,是真的死胖子,一具腐尸拉出来的画面,镜头特写了那一根断了的绳子和腐尸跌进井里的画面。
这一口井是当地三口井中,仅剩的附近未被埋雷的水源,却不知什么原因冒出来一具腐尸,水源污染问题岌岌可危。
救援组织的成员开始了寻找绳子的囧途。
一个孩子救援组织遇到一个孩子,名叫尼可拉。
他的篮球被几个手里有枪的孩子抢走了,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即便是大人也束手无策。
这就是战乱地区,哪怕仅仅是为了一个玩具,都可以用动刀动枪的阵势来解决。
为了保留孩子的最后一点希望,救援组织答应孩子会为他再找到一个篮球,所以这个孩子与他们一道出现在寻找绳子的路上。
孩子是战争年代的软肋,可是见惯了战乱期间的人性泯灭,孩子们少了童真多了淡漠。
当那些发战争财的人明目张胆的卖水挣钱的时候,尼可拉若无其事的说:“说不定就是他们把尸体扔进井里,为了卖水。
”一个孩子,说破了人心的黑暗。
在已成废墟的尼可拉家里找到的篮球,却又一次落入其他孩子手中,让本已绝望的救援人士几乎失控。
一个壮汉竟然拎起石头想要从孩子手里抢回篮球,这种歇斯底里,是经历了寻找绳子,救人被阻拦一系列有心无力的遭遇之后,给无助和绝望寻找的出口。
出人意料的是,是尼可拉把篮球卖给了那些孩子,10美元,是他回家寻找父母的希望。
一跟绳子商店里有绳子,这根绳子不卖,因为绳子要用来吊死人或是上吊。
旗杆上有绳子,这跟绳子不可以用,因为战乱地区,没有旗子,意味着投降。
狗身上有绳子,这跟绳子不可以用,因为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控制一只疯狗。
最后,救援组织在一个吊死的人,也就是尼克拉家人的尸体上,卸下了一根绳子。
绳子,取之于尸体,用之于尸体。
可是费尽心血找到的绳子,刚刚吊起的腐尸,却被联合国维和部队阻止,腐尸又一次跌进井里。
在战乱地区,这跟绳子总是与死亡息息相关。
一根绳子在战乱地区的重要性:是生命之绳,吊起腐尸治理水源、自我了断或了断别人;是信仰之绳,挂起旗帜,意味着不放弃。
叙利亚的小男孩又一次席卷了各大媒体。
小孩子,用他们的懵懂天真反衬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影片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放映完后,导演和主演出席获得了观众长达十分钟的站立鼓掌。
电影几乎没有直接直接表示战争残酷的镜头,倒是透过一些细节让人不寒而栗,比如随手掏出枪的小孩,习以为常的死牛配合地雷陷阱和商店老板说绳子要用于绞刑的随意。
故事的完成度非常高,以一根绳子推动大部分情节的发展。
以井被尸体污染开始,到尸体被移除结束。
群像角色的塑造也很是饱满,救援小组里每位角色都有让人倍感亲切的个性和真实感。
尤其是蒂姆罗宾斯饰演B,嘴炮和逗B属性拉满,给影片整体压抑的气氛增添不少幽默成分。
回到战争本身,那口被污染的井预示着战争可以放大本就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问题和矛盾本身来源于人,所以战争也在无形中无限放大人性的恶。
然而这份恶的承载体可能是另一个人,而这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只能释放出更大的恶,如此循环往复,恶魔游荡人间。
巴尔干半岛上的南联盟已不复存在,昔日比肩列强的经济体已经走向衰落。
疫情期间国家鼎力相助的前南联盟成员国塞尔维亚,2019年的人均GDP勉强和战乱之前1990的人均GDP持平,相当于国家经济停滞了近三十年。
纵观华夏五千年史,战乱纷飞也是常态,国泰民安时期实乃稀缺。
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太平,如今总有豺狼之辈借着各种名义旁敲侧击,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无非试图趁着动乱再如百年之前骑在咱们头上拉屎,无耻至极!
近日,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发声建议国家核弹头贮备应尽快提高到一千枚左右,相当于大洋彼岸众多公知跪拜的灯塔国六分之一。
我是赞同的,相信每一位真正热爱和平的人都会赞同,有了好用的猎枪才能更好的保卫我们的家园不受豺狼的侵犯。
更有一个梦想,天下大同,纷争不再。
首发公众号:Lars的影视基地
这真的是完美的一天,perfect day,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一天,因为他们足够倒霉。
电影的开头是从井底往上上升的尸体,我担心的不是那根绳子会断,而是担心那个fat fuck像行尸走肉一样因为身体腐烂而分裂污染水源,然而并没有,从这开始他们就踏上了一天寻绳之路,Mike1 M2,sophie,翻译,前女友,小男孩。
寻绳之路总是没有那么顺畅的,毕竟这是一个遭受战争的满目苍夷之地。
看到后面你就会觉得要一根绳子有这么难么。
你驱车走遍整个地区还是找不到你要的那根又长又结实的绳子,你想方设法想迷倒狗狗取掉那根绳子,但最终还是从小男孩父母上吊的尸体上找到了想要的绳子;牛挡住了去路,左边右边还是中间,一不小心就会被地雷炸死,可是第二天跟着牛群走就没事了,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当绳子还不容易找到了,还是被那些满足和平协议的人将绳子割掉,但是大自然还是将尸体给出来了,好像之前都是在做无用功。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艰难,想要顺利完成的事情总是不如意;有时候人生又轻而易举,即使你不做之前的努力,事情还是能向所想的发展。
最后演员们之间在车里面开玩笑苦中作乐,这样才有了这perfect day.又想起了电影里面经常的一句心灵鸡汤,everything is gonna be ok.
无尊严的活着,抑或有尊严的死去或苟活着!
到底生活和尊严孰轻孰重可能是电影最想表达的。
一具故意置放在井里的尸首,一根可以承载希望的绳索,一个孤苦无依的当地男孩,构成了这部电影最基本的脉络,看似简单的情节,其实内容容量却非常大,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猜忌、仇视,热情帮扶和漠然无视的矛盾纠葛,正义与否的评判和思索,这些元素时时充斥,让人感觉到考量的空间和厚度,但又并不单调、无趣。
最后绳子找到了,却还是吊不起本应该能吊起的尸首,因为战争结束造成了地域管辖权的改变,打捞尸首很可能成为国际争端,只可以无奈地、悻悻地放弃。
孩子也送回了爷爷家,可是依然要为了生存艰难的生活。
民族间的仇视依然存在。
一场大雨让所有人都在思索和改变,满溢的井水冲出了尸首,看似难比登天的问题就这样轻易地解决。
看来很多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去治愈和默默疗伤,看似全力以赴的帮助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让人没有尊严的苟活可能真没有有尊严的慷慨死去来的快意吧!
[鄙视][鄙视]
好笑殘酷又溫暖。苦中作樂了不起。
没感觉到幽默,也没有紧张与刺激~~我也没有那么多艺术细胞,反正很无趣,把我看睡着了~~
小幽默小讽刺太带劲
片名误导,欺骗观众寡淡民间疾苦和政治考量,讽刺不贴近生活
屎片…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装逼了
我S,维和?中东?冲突?除了有几个熟面孔之外,简直不晓得电影的内容是啥子!
1.蒂姆·罗宾斯的幽默真让人开怀一笑,跟影片的基调也挺符合,连同片名和结尾,无一不在幽默的讽刺那天、那天的水源危机和当时迂腐的国际机构;2.剧情一般配乐乱入,男主和欧嘉的感情线更是生硬,批判也好揭露也好,不痛不痒;3.破败的地方,还有一群人在无私奉献着;4.赶着牛群的妇人总会找到草地。
节奏太散,摄影布光挺舒服的
超喜欢呐。提起巴尔干半岛,离不开战乱和苦难,但这片地区,每隔几年总能出部表面幽默到极致,内里无奈到心酸的片子。
本来想给5⭐,直到看到热评1⭐ 瘟疫早已蔓延 善良施舍不完 一切都不会更糟了 不过也说不好
what a perfect fucking day哈哈哈,好看。
...
平白直述还行,就是剧情没有太大的张力。
乱七八糟的剧情,糟糕的剧情,!也许就是说明了难民是怎么样产的还算是有点贡献吧!
别样战争片,寻绳之路下的战争讽刺,诙谐黑色幽默下的残酷无奈。就是俩女的,一个圣母,一个绿茶,怎么都跟开始不正经的肖申克和德尔托罗不搭嘎。
三星半 断断续续看得太不认真了 只能说内涵很深刻 是我太浅薄
开始渐渐喜欢这样的故事,把一件小事揉碎再揉碎,生活当然处处如此可更多的却是无力,只是无奈的被揉碎
结尾很有意思
讲得太乱,不喜欢的类型。。。
和平也许会到来,可问题还是不会消失电影里什么事情都没结束,什么问题都没解决,但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