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戾、邋遢的中年男人,带上儿子负罪潜逃,除了在前妻家中的温存和偶尔碰到的小店和陌生人,他们只能看到澳大利亚南部荒凉的戈壁、寂寥的原野,笔直的路、红色的土,辽远的天,以及入天堂般静谧洁白的盐水湖。
这样的故事架构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与之对应:《大路》、《黄金国度》、《洛丽塔》、《放逐》,还有不得不提的《菊次郎的夏天》,在北野武的戏谑中,一老一少的旅途如此荒谬、夸张、充满黑色幽默和天真童趣,两人在陪伴中成长,在玩闹中熟识,直到出现片尾的温情结局。
《最后的旅程》却没有这样的温存。
在前妻家中短暂停留后,他们踏上旅途,现实露出冰冷坚硬的原貌。
偷窃、打架、抛下儿子在酒吧鬼混,孩子独自在房间里看着天黑。
两人对立、仇恨,父亲用男人的粗糙、直接对付儿子,儿子则敏感于父亲的冷淡,并对父亲造成的家庭局面耿耿于怀。
导演并不采取戏谑、渲染的方式处理剧情,他保持了客观,镜头干净、情节简练。
角色和场景都不作过多阐释,爽快直接,像片中男人对待世界的态度。
只有不断变换的澳洲南部恒久的风景和轻盈的吉他弹拨,让情绪得以片刻的缓和与抒发。
复杂的人性却像荒原一般在冷静的讲述中呈现出来。
没有美化或修饰,人性的真实如同沙漠野草一般蓬勃杂乱。
儿子带着孩童的敏感,审视着父亲的疏离和保护,他不断回忆起在家与马克斯共渡的美好时光,仇视伤害好友的父亲,但又不得不跟着父亲东奔西走,并且忍受突如其来的抛弃和殴打。
在逃亡的路途上,他学会独自面对黑暗、学会了利用父亲的暴躁引发冲突,一面协助完成潜逃,一面却又试图弄清真相,直到告发父亲。
影片一直隐藏逃亡的原因,这成为吸引观者的悬念。
人们在等待着父亲和儿子战斗的一个结局。
导演一直让观者以孩子的视角看着片中的父亲。
这个家伙丑陋、粗鲁,满口脏话,除了偶尔笑起来还算可爱,身上只剩下暴力、狂躁,神经质。
大多数人会讨厌他。
在他抛下孩子独自驾车离开埃尔湖时,这种厌恶到达顶峰。
孤独的孩童趟着水,在漫无边际的盐水湖面跋涉,直至精疲力竭,抱头痛哭。
那时,我一面与孩子同仇敌忾,一面觉得影片应该结束。
“让那个丑陋的家伙滚蛋吧,生活正需要这个孩子独自面对。
”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影片超越了普通的“公路电影”概念。
它其实更接近蒂姆·波顿的《大鱼》。
被孩子告发后,父亲靠着干瘪的轮胎举枪自尽,而孩子冲进水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教给他的仰泳。
这是父亲与儿子一起走过的最后旅程,同时也是孩子新旅途的开始。
多年以后,当他面对世界,独自作战时,或许才能明白“父亲”的真实含义。
他并不温情脉脉,却用直接干脆的方式,教给你坚强,勇敢地承担一切后果;他沉默寡言,却能在任何时候挺身而出,为你击退敌人;他冷漠无情,却能毫无保留的让你学会狩猎、游泳,学会积极面对抛锚的汽车,学会独自一人走过漫长艰难的路途,并且在任何压力下保持乐观。
在这场战争中,你早已是注定的赢家。
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他会比你先走,如同《大鱼》里吹嘘罗嗦的父亲,如同《最后的旅程》中这个吞弹自尽的男人。
他早已知道这一切,然而,他愿意陪着你,走过这一段痛苦却重要的路程,在你获得成长、学会独行的那一刻,带着满足神情,成为自动退出的输家。
他那日益佝偻的背影,你看到了吗?
尧耳写于2010年3月
生存从来都不容易,人从还是一个精子的时候就开始苦苦为自己挣命,然后幸运的你出生了。
可是上天从来不曾给你选择父母的权利。
也许你会成为片中的儿子,没见过母亲,有个整天喝酒闹事偷鸡摸狗的混蛋父亲,唯一有个对自己好的叔叔却死在混蛋父亲的拳脚之下,这是多么操蛋的人生之初啊。
接着也许你会成长为片中的父亲,暴戾、满口脏话、一身恶习还屡进监狱,简直像个灾难。
你背着人命带着儿子逃亡,你告诉儿子你只想保护他,但儿子恨你杀了最爱他的人,最后儿子报警来抓你。
你平静地拥抱儿子,告诉他你爱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你扣下猎枪的扳机就像骂句脏话那样容易。
死成了最容易的事,操蛋的人生,这到底是作了什么孽,还有什么奔头吗?
也许你不会成为他们,你会和大多数人一样,至少能够拥有一个平静的前半生,那你太幸运了。
人遇到多大的灾难总是会选择先忍住或是哭一场,最终平静下来告诉自己会好的,会没事的。
就像片中的父亲自杀前跟孩子说的那样:“你会没事的。
”会没事吗?
怎么可能。
对片中的孩子来说,从此以后父爱就成了插在心口的匕首,永远滴着血。
谁能保证这个孩子会正常地长大成人过正常人的生活,阴影将伴随他一生,他将一生受折磨,也许多少年后他会嫉妒父亲当年结果自己的那一枪。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继续活着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片中的父亲那么有勇气,能够那么爷们地给自己一枪,而是为着一些对他们早就没什么分量但还舍弃不了的东西,比如:人活着,总要信些什么。
虽然节奏比较慢,不过也不属于平铺直叙的,穿插小孩的回忆,剧情还是不错的。
全程比较压抑,父亲由于自身的家庭经历,也想做一个好父亲,只是方式不对。
还是小孩比较可怜!
一开始觉得他们的旅途没来由,后来慢慢看才知道,对你好的人不一定爱你比如max,父亲由于自身的经历,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儿子,旅途中的每个地点,都是父亲好或者糟糕的记忆——被自己父亲遗弃,和妻子宿营,但不管怎么样,最后他学会了游泳,算是理解了父亲。
循环播放着片尾曲,安静的,带着淡淡忧伤,在这个冬日午后。
剧情很简单,配合着不同节奏的吉他声,娓娓道来,慢慢走近内心。
几个情节。
夜晚在野外生火烤肉取暖,父亲看着火堆感慨地对儿子说:这比电视好多了,自己演自己看。
呵或许在这样的时刻他才能这样近距离跟儿子相处,平静地生活,尽管是暂时的。
现实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和外在因素影响着我们原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
尤其对于性格狂野的父亲来说,对儿子会很少体贴与关心。
儿子不敢学习游泳,父亲笑他是胆小鬼,然后直接把他拉下水,方式强硬但是那是父亲的方式,教会了儿子生存的技巧。
这将对儿子受用一生。
当他们来到盐湖的时候,猛的想起来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天堂之镜”的视频。
真的是好美。
小孩的内心总是那么深不可测,而小演员把这种捉摸不透表现地非常自然。
仿佛自己会跟着小孩一起去回忆,一起去寻找,一起去体味成长。
结局让人措手不及,但让人回味。
当小孩急切去寻求帮助而掉进湖里,挣扎、淹没、浮起、平躺;眼睛忽闪忽闪,看着天空。
镜头暗下。
喜欢澳大利亚的干净。
62501:33:17,280 --> 01:33:20,000# 聆听钟声 #62601:33:21,280 --> 01:33:24,000# 深沉悦耳 #62701:33:26,280 --> 01:33:32,000# 响彻夜空 #62801:33:36,280 --> 01:33:39,000# 一切话语 #62901:33:41,280 --> 01:33:44,000# 娓娓道来 #63001:33:46,280 --> 01:33:51,000# 唯你才懂 #……真好听,电影调调也很搭。
…… 对了,圣城家园翻译的。
影片里父亲显然不是现代文明里合格的父亲,他偷抢,暴力,而母亲呢,我不知道该不该责怪她,如果从母性出发来评价,她愧为人母,能把孩子抛下,并在他们找上门来的时候就说他们不能留下,她就太自私了,父亲不会照顾他,甚至用极端的手段训练他,却从不曾离去,这不是我们现代文明教育后代的方式,一个穷途末路的父亲,没资格精细,和苦情,他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离开的时候,把他的技能,本事教授给儿子,电影前半部分,都会让人恨不得杀了这个混蛋的爹,但慢慢的发现也没有那么坏。
再到最后的反转,合情合理,感情在一点点的冲突中累积,说出我爱你的时候爆发,这里就是能陪着孩子的终点了,而孩子终于没有像父亲那样暴戾下去,最后跳进水里那是有多么不舍,让人心酸从此在不会有他的手托着,而他交会孩子的本领,变成了孩子的一部分,也许在水里就像在父亲的手里。
那个几乎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在他面前毁掉的人,却也是真正爱他的人。
孩子眼中的世界只有好与坏单纯的分别,然而人与事的表象之下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性质。
看似混帐的父亲拖着儿子亡命天涯,荒不择路、饥不择食之间进行着种种丑行,天使一般的儿子被利用成为他继续犯罪的诱饵和掩护。
饥饿和暴行是一路上父亲送给孩子的礼物,看起来父亲是铁了心要毁掉孩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儿子眼前每出现一件美好的事物都被父亲以暴力摧毁:荒漠中暂时成为儿子玩伴的骆驼,转眼之间在父亲的枪下成了填饱肚子的美餐;博物馆里向儿子示好的印度美女成了父亲抢劫的对象;还有老迈克斯……小小的少年理解不了外表友好的下面隐藏的龌龊,他只记得迈克斯曾象父亲一样慈蔼地对他,而真正的父亲却动辄对他挥起皮鞭,施以老拳,最终还要了父亲一般对他的老迈克斯的命。
父亲没法向儿子解释他是为了保护他才失手打死了迈克斯。
原来在父亲粗暴的表象之下,才是对儿子一片赤诚的拳拳爱护。
他可以打死骆驼,却也能忍着饥饿不去吃掉儿子出于不忍心而埋葬起来的小兔子。
表面上给予他关爱的迈克斯心里却别有所图,而父亲的粗暴行为之下反倒是真正的爱子之心。
孩子在成人的复杂里迷惘,然而他终究会习惯,会接受,会融入这个目前他还不能理解的世界。
片尾,男孩浮在一片湖水之中,眼神迷茫……父亲曾任儿子在水中挣扎沉浮,也曾悉心地托着儿子浮向水面。
爱将他沉下去,却也将他托起来。
爱是什么?
也许永远不会有确切的答案。
一个邋遢,暴力,冲动的父亲带着儿子,踏上一条亡命之路,儿子很不愿意,多次回忆以前安逸快乐的生活,渴望拥有浓浓的父爱与母爱,这恰恰与现实相反,现实的冷酷不断的考验着我们的生存能力,而这位父亲教的不是数学,物理,他教的是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当我们陷入绝境的时候,最后拥有的就是这些,它不华丽,甚至有点冷和粗糙,就如父亲的爱一样。
但这爱是至纯至刚的。
影片结尾所寓含的情感很丰富,将情感升华,父亲看到了孩子的善良,看到了孩子的成长。
欣慰地离开了……
这是一部远被低估的电影无可挑剔的镜头,精心设计的剧本,丝毫不做作的表演,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唯一的缺点,就是跟主流意识背道而驰的主题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建立在对父亲的爱的肯定,但是毫不掩饰的儿童暴力镜头跟父亲在儿子面前的种种行为注定此片不能再好莱坞之类的地方获奖美国的花朵们比咱们的花朵们享有更多的呵护以下有零星剧透---大概一年前,曾经浮躁的浏览过这部电影虽然觉得澳洲风景的确惊艳,但很快被片中父亲赤裸裸的暴力跟无厘头的犯罪给恶心到了草草结束,不知所云今天忽然又在一个叫 关于父亲 的豆列发现了这篇电影想想反正没事儿,就静下心来克制住快进的冲动,直到完完整整的看完了整部电影,才开始理解导演Glendyn Ivin的用意父亲是个有暴力倾向的惯犯,他的人生已经进入了死循环 没有出口他的跟混混打架,他殴打警察,他打跑自己的妻子他打自己的儿子,他把儿子丢在盐湖中央扬长而去他绝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只懂得用近乎无情的方式去教导儿子我很理解这点,因为父亲自己从头到尾并没有得到过任何人温柔的谆谆教导,他不懂得怎么去表达但是他对儿子的爱是纯粹的,是粗犷无言的,是毋庸置疑的他只是尽最大努力想保护儿子,首先,他为了保护儿子,失手杀了多年好友然后他是想把儿子送去给母亲的,好给儿子提供一个安稳的去处,从后来的父子之间母羊不要小羊的对话可以看出在母亲拒绝了之后,作为一个多年罪犯,开始带着儿子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流亡之路而儿子, 有无数条理由去恨自己的父亲一切秩序的东西都被这个父亲打碎,用近乎无情的方式强迫自己他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要对max下如此狠手,恨父亲把自己丢进湖里恨父亲抢劫对自己很好的女士,不理解父亲为什么突然对他大打出手等等等等但是他依旧能感受到父亲的爱---暂存 待续我还是不理解父亲最后为什么自杀,从哪开始他决定自杀?
我还要再看两遍,再结束这篇影评
一个挣扎在自己性格悲剧犯了罪带着自己小孩出逃的父亲,以他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父爱。
他并不是不好,他对自己的暴力倾向也无能为力,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I just can’t),所以,当他一次又一次入狱出狱,妻子离开。
他看见恋童癖的挚友钻进儿子的被窝,他动手了。
接下来是逃亡,最后的旅程他试图在他儿子的面前get himself acrossed,以他自己的方式。
其实我没有看到无情和暴力,我看到的都是爱,当他把钥匙挂在儿子脖子上的时候,我哭了。
我知道结局他是要死去的,以自己的生命延续儿子的生命(在把钥匙给儿子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递给了儿子)。
人的脆弱在那一瞬间放发出很大的光芒。
我们总归要死亡,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似乎还有可以寄托并以延续的东西。
我有时候想,人的存在,其实繁衍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什么后代,也总归只是一种无辜的方式。
或许真正需要得到acrossed的,是死亡之后每个人所留下的那点被整饰被伤害被温暖被残缺被完整的灵魂。
我有注意到,她妻子已有身孕,她是爱他的,只是再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电影一个情节,他酒吧出来,还是控制不住要打人,当然,最终是被揍的很惨很狼狈。
我知道,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
儿子问他为什么总要暴力总要打人,问他能不能不这样,那段对话我印象很深,大意他回复他就是不能,这是他无能为力的。
每个人成为什么有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
他有个不好的父亲,他努力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他是那么爱他儿子啊,其实他已经很努力很棒了,作为一个父亲。
其实暴力从进化的角度并不难解释,或许我们文明告诉我们,打人是多么的不该,家暴是多么的可耻。
我记得进化上有讲男人对女人暴力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女人所做的只能是屈服,屈服于性交。
性生活中也都会有暴力小情趣。
当然,失去控制的暴力,除了是灾难还是灾难。
事情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只是这次,在这部影片里,对于暴力,我多了一份理解。
真不觉得好看。。
真正显示雨果维文演技的电影
其实我都不适合这片子。
Oh Daddy..
现实真苍白
除了景色 没给我多大触动
算是今年小破文艺片里比较像样的了,父子题材果然是我的大爱~
这两个星只为了有孩子上影
不看文艺片了
节奏好慢 音乐听得头晕 风景还一般 就当父亲节应个景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片湖水似的地方,红衣服的小孩茫然站在其中,一如从他父辈到他的内心,荒莽而没有希望,走到尽头才有救赎。
发现……南澳有盐湖
和剧情一般,我陆陆续续花了4次,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部90多分钟的电影看完。当经过重重阻隔,父子心相连时,戛然而止
补标 2016
给我看迷了……斯德哥尔摩式父子吧
很细腻,很美,只是这个结尾……要是儿子说一句“我会等你”就好了……
悲凉
说你家的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呢.
一場逃亡的旅程,內裡是父與子內心角力之場所
代沟引起的悲剧。父子都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