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心灵的灵药,迟来的爱也能疗愈曾经受伤的心灵,因为伤口从未愈合,内心的小孩还未长大。
只有爱的浇灌才能让心中的小孩得以发育和成长。
剧中共情能力太强这一点会让那位心理医生看着不够专业,但正是她这原始的人性的力量浇灌了那怯弱的女孩,替她愤怒替她发声,让女孩从另一具生命的热度中温暖过来。
《不能说的游戏》涉及到性侵这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不仅引起观众的关注,也值得反省和深思。
影片中的小主人公Odette只有八岁,她有自己的爱好,就是舞蹈和美术。
Odette本是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是父母的一个朋友却给她带来了困扰。
当她向最亲的人诉说时,母亲却选择了质疑,她能得到救赎吗?
幸好她还有一个好父亲,有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让这部片子并不全部是悲剧。
影片以女主人公寻求心理医生为主线,导演在剧情的设定上,从她的童年到成年,涉及到情感和演职经历,最终却摆脱不掉“不能说的游戏”所带来的伤痛,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主题。
真是好久都没这么愤怒了,真是令人发指,就凭这罪犯法庭上说的那几句,真是枪毙你一万遍都不嫌多,更令我愤怒的就是这小女孩的妈,我真是恨不得钻到屏幕那边去,活活扇死这个碧池,很残忍那种,真是枉为人母,深度怀疑是不是亲生的,太不像话了,这个当父亲的也是个糊涂虫,人家隔壁邻居都善意提醒你了,你去看看不行么,泳池有那么好玩么
电影选角很值得思考。
成年后女孩和父母袒露心事,母亲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小女孩的幻想,毕竟在她眼里这个施暴者“长得帅又成功,跟变态不沾边”。
这种stereotype贯穿整个电影,母亲对孩子的求救根本没往心里去。
小女孩长大以后舞蹈里都带着童年的阴影,虽然她很成功。
其实《素媛》、《熔炉》里出现的那种老恶丑并不是变态的固化样本,恋童癖也可能是潇洒多金衣冠楚楚的,不要思维定势。
The Tale和这个一比真是电视电影风尽显。
有创造力的法国人玩出这么多转场gimmick不稀奇,遗憾的是因此显得有些不够focus。
喜剧本身不是问题(是很不错),但用舞蹈叙事和传递情绪的好概念感觉没有做到最佳,舞台飞升不错,但其余除转场外的视觉亮点不多。
另将主角的创伤/成人后的一系列挫败同美国嘻哈/黑人ghetto文化相关联总有点怪怪的(想当优雅芭蕾舞演员没当成,创伤了于是就玩街头霹雳舞?
)感情线还是hit on the cliche though hit on the right note.
用一生救赎童年舞蹈老师永远在聒噪,妈妈有点神经质,爸爸爱得力度有点弱,叔叔玩的游戏笑里藏刀,自我安慰“你也会享受的”,遇到了和贩毒混混一起玩的邻居朋友。
父母没有问孩子,自己直接做决定。
妈妈看到“有黏液”的毛巾很生气,然后知道女儿不想和叔叔去森林,她反而逼她去。
心底的秘密为什么最后向一个陌生心理医生才能全盘托出?
问亲密关系里的人,他们听得见吗?
我抑郁了一个冬天,心情低落,自我压抑。
父母只会责怪你为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只能看到表相。
那种痛苦就像无人理解的孤独,越说反而不说来的好。
可怕的是,你还知道父母是爱你的,只不过他们的理解水平已经到天花板了,毕竟不可能谁的父母都是心理医生那么专业。
所以,你还得自我解释安慰。
奥莱特她是懂事的,知道家里钱只够她住巴黎十几区,负担起一间涂满黑色墙绘的小房间,她没有过多抱怨,贴个芭蕾舞偶像海报,或者能去巴黎歌剧院就足够支撑她应付那些不堪了。
她只会在被窝下哭一哭,扔扔枕头,妈妈说你天天就知道跳舞跳舞跳舞,可是那是她为数不多的出口。
就像房思琪,她用写作表达她幻想、吸毒、宿醉、疯狂跳舞、甚至臆想去美国跳街舞。
她不敢在男朋友面前暴露过去,选择分手。
她带男朋友见父母的时候,她母亲还是那个样子。
各种变换穿插的场景,就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的拍摄手法,意识流,时空错乱。
当奥黛特第一次说出“no”的时候,那个叔叔居然PUA,说“我好伤心”很难受什么的,小奥黛特就相信了…她妈妈为什么得知真相后没有爸爸来的反应激烈,认为吉尔伯特不像有个恋童癖的人…奥黛特和妈妈的关系也是不正常的 最后她勇敢走进了粉色卫生间 找到童年的那个自己,对她说“你没有错”她强大到可以和回忆和解了,虽然一直期待着的母亲的道歉和拥抱迟迟没来…支持奥黛特的是她的父亲(虽然没有缺席但是迟到了)、爱人(爱的真正的是她的灵魂和热血,而不是就是想sex)和心理医生(开始要和奥黛特保持距离感,后来她们彼此反而成了亲密好友)在控诉中,还有其他受害者,这种性侵幼童的后遗症是他们之后无法进入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
衣冠禽兽的辩词居然是她们没有拒绝。
父亲的爱有点弱且无力,好像压不过妈妈的气势。
母亲为什么就是不肯来个道歉和拥抱,总是骂骂咧咧不能沟通,那么嫌麻烦为什么要生下来。
虽然最后奥黛特控诉的是吉尔伯特,可是她的父母难道没有责任吗?
正因为这段亲缘,仿佛道德感就变模糊了。
她妈妈羞辱、PUA女儿。
说告发之后让丈夫陷入自责,让邻居怎么非言自己,借钱给吉尔伯特仿佛是把女儿做bitch卖了,最后在心理医生那里也没有guity的迹象。
最让我伤心的人是她妈妈。
影片看得令人崩溃!
小女孩遭受的一切,没有告诉妈妈,真的是有原因的。
我不能理解她母亲的想法和作为我能体会母亲可能不够细心,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
但是在女主说出罪犯恶行的时候,母亲的作为令观众失望,更令女主心碎。
原来不是所有母亲都爱孩子的。
她只是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希望女主走出阴暗,远离伤痛!
可怕的不是电影,而是导演那句“亲身经历”。
那种自以为是,极度自私,智商欠费,情商为零,只为自己活其他都不管不顾的人,就该阉割掉生育能力。
为人父母能够实现的避险是绝对不能把养育子女的责任交给别人,才不会给坏人伤害孩子的机会。
整个故事里,最让人愤怒的不是那个年铜皮变态,而是那个妈,已经在脑海杀死他们一万遍
这个故事给我好大好大的感触,原生家庭真的太重要了。
影片是在讲奥黛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重塑,以及直面过去,走出伤痛的路程。
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影片,回忆让现实与过去交织在一起,用舞蹈来衬托奥黛特那种极致的强烈的痛,与恨。
她的童年被那间粉红色的门困住了,她的舞蹈也让我相当震撼,无关技巧,只关乎其饱含的强烈感情。
影片中也有原生家庭对奥黛特的影响。
奥黛特的母亲是个典型的自恋型边缘型障碍患者,直到最后她都不认为自己对奥黛特童年的教育与感情缺失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当奥黛特连家人都无求诉无门时,该有多痛。
少女性侵的故事屡见不鲜,却每一次都让我无比触动。
电影:【素媛】,【熔炉】,书籍:【黑箱:日本之耻】。
能走出来的,是勇士,走不出来的,便是毁灭。
关于性侵,一个人的力量太弱,这样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的发生,需要政府的有所作为和法律的保护,可惜,现在社会越来越难。
弱者会遭受无数伤痛,强者拿钱解决一切问题。
只希望,前方道路依然有光,帮助更多的孩子重建心灵,正视自我,直面惨淡的过去,走向新生。
直到结婚, 我才开始与朋友聊起性这个话题,奇怪的事,几乎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言语或行为地被“性侵”。
(当然,这是我把“性侵”的概念扩大了) 所以,本文其实不讨论电影情节,只说现实生活。
朋友一,性骚扰发生在约10岁的时候。
当时父母在农村,她在城里上学,每周六回家,回家路上无人接送,自己坐车 下车独自走山路。
就在一次回家的路上,遇到同村一名成年男子,故意在路边撒尿,抖动性器。
然后言语骚扰,企图袭胸。
幸亏朋友立马开跑,加上男子也没有一定要强奸的意图(估计是裸露癖),得幸逃脱。
朋友二,性骚扰发生在大学期间。
乘坐大巴车去另一个邻近城市探望闺蜜,隔壁坐了个50多岁的老不羞。
一开始偷偷摸女孩的手臂,还总是看女孩胸部。
被女孩白眼后还继续没羞没躁,甚至下了车还尾随一会儿缠着要电话。
女孩还算机灵,不敢起冲突(怕对方恼羞成怒,对付不过),给了个假号码就赶紧打的走人了。
朋友三,性骚扰发生在7岁左右。
那天父母有事要外出,不放心孩子一人在家,就找来堂哥(大5岁左右)陪伴。
估计父母觉得都是孩子,没想男女之别,而且又是白天。
结果堂哥故意以玩游戏之名,抚摸女孩下体。
我想说的,不是什么桃色秘闻,只是想告诉大家,性骚扰,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作为父母,教育好孩子保护自己,也要告诉他们不可侵犯他人。
作为女性,保持警惕,勇敢说“不”。
作为社会人,面对这种事,要敢于挺身而出,若女人都不帮女人,下一个受害者是你的时候,怎么指望别人来帮你!
女子本弱,但,我的身体,我有权力说“不”,你的猥琐,不该让去我承受异样目光!
故事中规中矩。剪辑形式很绚。(啊突然后知后觉,这并不能让我感同身受啊)
#Cannes71# metoo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film as brain”,如何处理记忆、幻想与伤痛,精神分析的大结构玩的飞起,差不多达到「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级别了,而且法国人更会来事儿……舞蹈也很有表现力。非常讨喜的一部片,有个奖都不意外!
喜欢舞台上跳舞空中的那个镜头
我们逐渐从超现实的世界中滑向线性的,现实的“成年”,《不》真正的提供了精神分析的影像实体,换句话说,它“邀请”我们“浸”入患者的脑内。却并不关注于“真正”发生了什么,而是回关注它是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个体的童年之中,又如何闯入童年终结之后的行为与认知中。“精神分析”,不可化约的创伤性事件最终走向象征秩序的过程,幽灵性的闯入则最终会被取消,然而,它的绝对主观化却暗示着这是一部残酷的影片,并非因为残暴的强奸行为,也不是无法言说,却是“言说”与“回溯”本身,她将不得不承受“第二次强暴”,作为疗愈的唯一通路。结尾,母亲没有与之和解,父亲也没有停止自责,Oditte走进那扇粉红色的门,一个环形的叙事,与童年时期自我的对话,或将作为影片中的唯一慰藉,犹如《死者田园祭》结尾“我们将离开这里,不是吗?”
又是个说不透的剧情,这当妈的简直是个傻x
儿童,行为艺术,街舞,你TM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故事!!... = M =
题材很敏感,女童性侵相关,所以看的时候还挺有触动的。真是一生噩梦的感觉。另外,摄影和剪辑也很突出。
转场很棒
精神分析玩到这个程度也是很厉害了 re-enact 所有伤痛😂 这个妈刻画太好 让人暴怒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21/10/30
镜头转场很棒的电影。恋童癖去死!去死!
女主一直也没有忘记被性侵的往事,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更让人难受的是,性侵她的人是她父母多年的好友,她不敢说也不能说,再加上母亲的冷漠,她只能折磨自己。经过多年的心理治疗之后,女主终于把实情告诉了父母,但母亲的反应着实让我吃惊,她不仅怀疑自己的女儿说谎,而且说女儿毁掉了好友的人生和家庭。可怜的女人,不仅要接受和直面自己的痛苦遭遇,还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安慰。用舞蹈表达女主的情绪,从而进入回忆,让观众感知痛苦和恐惧。相似场景转场,长镜头以及精彩的剪辑,让这部电影极具感染力。
恋童癖的男人都要阉割掉
成长和面对伤害,表现形式再多样或再加入喜剧元素,也只令人明白要面对这一切和说出口有多难。
成了个超现实歌舞剧 炫技炫的 或是嗑药拍的 虽然让这个沉闷无趣的题材多了些看点 但整个混搭的感觉又显得很奇怪。
一部由安德丽·贝斯孔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拍摄手法还算新颖 但是中间一段脱离轨道的讲述 让我有种“逐渐忘记标题”的错觉
怀揣芭蕾梦的小女孩,却在邻居大叔的“搔痒游戏”中被永久伤害,然而母亲对于事件的态度才更令人寒心。导演想令大众关注儿童性侵问题,也选取了合适的表述素材,但太过想要展示才能。现实与过往的超现实对接、舞台剧般的转场、形式感过重的舞蹈,都割裂了最后女主情感的表达,失去力量。
形式有点特别,闪回与现实交错,舞蹈有一定特色
聚焦于女童性侵,有几处是很动容的。但太痴迷于形式,回忆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交叠破壁,导致很多时候挺破坏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