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我也曾有过(现在也常有)“要是当时那样选择,或许现在…”或者,“如果现在重新选择去过那样的生活,一定会更踏实开心吧!
”的想法,终归来说,当一帆风顺的生活出现巨大的落差时,就幻想着用另一个自己开启另一段生活,以替换自己现在的不如意的生活。
我明白,这是对现在的身份和生活太过于不满和失望时,自己主动选择的可以让自己内心舒服一些的不多的逃避方式。
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对于走不出生活阴影的人来说,任何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都需要尝试的,可怕的是,既沉浸在失败或痛苦、恐惧的过往中无法自拔,而又不能面对现实重新开始,抑或切割过往重启人生,宝贵的光阴就此荒废,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愈发苦涩、消沉,人生就此颓废,那个曾经在别人眼中的人面目全非。
既然做了尝试后还是无法释怀内心的恐惧、愤恨,既然不能容忍自己的父亲、家庭和那个叫原诚(不幸的男二好像是叫作这个名字)的人,索性切割掉不堪过往,再度重启人生,就成电影中X先生的选择和再度尝试的自我救赎之路。
他为他的选择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不幸人生中最快乐也最真实的三年时光!
电影用一个极为特殊的事例来对社会现实和现象的折射,它虽像冰山的一角,却也能迫使我们去思考,面对过往的不幸,我们要如何面对?
面对过往,面对现在,面对未来,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当我们面对这些不幸却无法自救时,选择用另一重身份开启新的人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X先生的选择,我理解、同情,也颇为认可和羡慕、向往。
男主的出现还原了男二选择成为X先生的心路历程,让观影者在解密男二的过往和过去的身份时,也一路体察着他的现实困境和他在困境中的表现、抉择,不过对于“身份”认可,尤其是展现移民身份和内心困境的问题,我自身没啥体会,所以,也没有对男主那条线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及导演要表达寓意的判断能力。
看了一些影评,觉得别人分析的挺有道理。
一部电影能同时展示两个甚至多个群镜,而且故事完整,隐喻不浅,画面表达,演员表演都很棒,我觉得它是值得一看,也值得反复看的。
男主一个事业有成的律师…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同时还极富正义感…但是从他多次推辞胜诉方父母的感谢中能看出,他不是一个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秀以及别人的感恩的人。
他的故事线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的两个特写笑。
第一个笑是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上,男主对岳父调侃其韩裔身份的尴尬的笑。
这个笑可以帮助其继续伪装,维持体面。
但是这个特写笑同时将他光鲜亮丽的面具在观众面前撕开了裂口。
第二个笑是被诈骗犯一把戳穿其在刻意虚伪的生活时,他没有守住一直以来维持的体面与涵养…他由表现在其岳父面前一般的假笑到逐渐扭曲最后歇斯底里大喊。
这个笑不止将其面具撕下,以真面目直面观众,同时将男主这个人物立正。
那一刻我们都明白,他是一个活在自我催眠自与我虚构中的“伪”君子,即使他拥有一个真实的姓名。
这一次被戳穿得好疼,疼到不能再靠假笑去维持体面。
而这也是他第一次被逼到角落不得已“看见自己”。
男主走近“那个男人”的过程,就像是一步步走向一面镜子…最后他他看到了那个男人同时也看到了他自己。
他在夕阳中看到了“那个男人”的小时候与他对巷而立,他在森林中看到了“那个男人”相视一笑同时转身离去…因为“那个男人”是自己,所以他大声反驳那些说“那个男人”是杀人犯儿子替换身份是为了图谋遗产。
在他将文件夹重重的摔在桌子上的时候,已经回不去。
他说:“您的丈夫,他是一个好人。
” “在我看来,他和您生活的三年零九个月,应该是他的一生。
”一个用假名字却是在认真生活的“那个男人”与一个用真名活在虚构中的男主。
他们对面而立,互为对立确又互为印证。
也许影片中大量着墨“那个男人”的身份背景除了悬念本身需要揭开以外,也是在给男主身份背景的点到为止做呼应吧。
因为本质上二人同一人。
喜欢安藤樱的那段台词,大意是“也许追究他是谁是个错误,遇见他,爱上他,和他生活在一起,生了孩子…这些都是真实的,又怎么会造假的了呢?
”儿子:“我明白爸爸为什么对我这么温柔,因为他想把他从没有得到父爱给我” 安藤樱作为母亲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也许只是因为他真的爱你”。
他在那个雨天走进了她的生活,解决了电路跳闸,将她带离短暂的黑暗。
他拿着画册问她可不可以做朋友,他在她哭泣中握着她的手,将她从丧子之痛中带离…这些都是真的,而他拥有哪个名字又有什么干系?
三年多的婚姻生活寥寥数笔,却都是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是他真实存在着的证据。
最后的最后只有记忆会留下,而他存在过已经刻在了每一个细节的回忆里。
“那个男人”在绝望到谷底,进行的绝地反击般的自救…换个身份活下去…可即使这样,离开曾经的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而并不是每个对自己人生失望的人都有勇气离开。
而男主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也许他只能在一期一会的酒吧谈话中,幻想自己是“那个男人”。
最后写给“那个男人”,即使你痛恨自己的脸,靠伤害自己来与父亲给你的肉体割裂,但是依然有人因为你最终没有走向自杀而喜极而泣。
PS……get到了洼田正孝的演技…————————————————————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名字与我之间的关系…名字…名字意味着什么呢?
名字能代表我吗?
从出生到现在我有好几个名字,生下来父母给的名字,长大后父母给改的名字,在接近成年之前自己给自己改的名字…在而现在工作中又是另一个名字…我的父母,旧友,同学和同事称呼的我的名字都不一样…以至于见到新朋友问怎么称呼的时候…会一时语塞…我也很想探知根源中的“full name shame”是哪里来的?
事实上我不认为我的名字土而且它承载了很多买好的寓意…我也并不介意周围的人知道的我本名…可是我还是不愿意被称呼本名,这种不自在感觉随着我的名字被叫而无限放大,大到撑满屋子直到挤干净每一口可以呼吸的空气…我也很想知道在一次次名字“迭代”中,我变了多少?
或者说我还留下多少?
也许是带着某种自我否定,与父母赋予的我进行割裂;也许是每一个名字面向一种生活状态与自我;也许是隐藏在不同名字之下我就是“那个男人”,才是我。
本来想在上影节看的,最后还是选择在家看了。
没想到成了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影片伏笔之多之细,多种议题相杂糅,结构上也很工整精巧。
相比导演早期的《愚行录》,《某个男人》整体上确实要更为成熟。
讲一个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作为杀人犯儿子的masa,十几年来一直想要卸去父亲给自己造成的创伤。
他抛弃了父亲罪恶的姓氏,通过练习拳击发泄内心的苦痛。
父亲在狱中会写信给他,他总是烦躁又厌恶地将信揉碎扔掉。
而他在知晓父亲被执行枪决的那晚,一个人跑到路上发疯似的骑车。
隔天早晨,他和队友例行晨跑训练,却突然倒地不起,一边哭一边抽搐。
导演在此处停留了很久。
我惊讶于masa的演技。
比起痛恨父亲,痛恨和父亲相似的自己,仇恨对象的死去,反而更令我们绝望。
从前还可以靠恨苟且活着的人生,此刻已是全然的破碎和无意义。
死去即是无。
对方再也不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
自己被毁掉的人生,也永远失去了发泄的对象。
以至于他之后会选择自-杀,也是意料之中了。
影片里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
拳击队友问律师,他真的是死于意外吗?
从现场情况和理性上来说,是的。
好不容易重启人生,拥有幸福家庭的masa,是不可能突然厌世的。
但这句台词的出现,又给了人一点遐想的空间。
在上一段人生的参与者看来,masa的经历无疑会让他走向悲剧的命运。
而不慎摔倒在树下的masa,面对飞来横祸,除了恐惧和无助,他还会想到别的什么吗?
重启过两次的人生,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收场,命运开起玩笑来真的好狠心。
再来说说本片的主角律师。
律师无疑曾经是喜欢女主的。
从他知道女主再婚又有小孩后几秒钟的错愕,到怀着复杂感情凝视女主手中的婚戒。
就连妻子也怀疑,他此次办案是不是有别的目的。
可惜女主的儿子并不喜欢他,大概是觉得他是那种会和委托人乱搞关系的花花律师吧。
毕竟合伙人也一直怂恿律师去和办案中认识的美女约会。
影片一直试图从他人视角,塑造律师道貌岸然的形象。
可律师从头到尾都没有动过这些心思。
反而是看起来最顾家的妻子,不动声色地出轨了。
旁人眼中的他,并不是他真实的样貌。
这也符合电影在律师身上主要探索的话题:我是谁?
律师其实是朝鲜人。
1905至1945年,日本占据朝鲜。
二战后,约有150万朝鲜人留在日本,在此地繁衍生息。
在东京,甚至有专门的朝鲜大学。
而这个日本最多的外国民族,在排-外主义严重的日本人看来,却不是什么很好的身份。
提到绑架撕票,日本人会想,那是在日朝鲜人干的吧。
连看似包容他的丈母娘,也一直没搞懂韩国和朝鲜的区别。
听人说,在日本要想活的舒服,一定要做外国人。
千万不要试图融入这个社会,做一个日本人。
律师就选择了后者,放弃自己原有的身份,选择了日本国籍,日本名字。
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会时常冒用他人的名字和经历,让自己躲在他人的躯壳底下,通过疏离,获得身份上的安全感。
但像masa一样,能替换的是表面的身份,不能替换的是内在的记忆。
被排挤、被误解、被污蔑,这些不经意间的遭遇,总在提醒律师,自己无论多么努力,终归是被充斥着种-族主义氛围的国度剔除在外的异邦人。
其实很希望导演能拍一张律师背过身去的海报。
这样大家就看不见他的脸,不知道他是谁,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了。
你是谁?
他是谁?
我是谁?
在多元社会,人们往往因为找不到与自己理想价值相一致的身份而陷入危机。
这种身份的不认同一方面是个人能力低于身份阶级。
这种危机会带给人们自我内心的消耗,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内耗会起到激励的作用,人们会因此努力学习工作为了得到自己和外界的认可,使得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身份。
这种身份的不认同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做出改变的。
但身份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在社会的生存能力无关,而是有关出身、家庭、血缘、民族、过往、阶层等等,这种身份的不认同是天注定、难以改变的。
电影《某个男人》就聚焦了日本社会独特且敏感的身份政治问题,借此提出如同悖论的追问: 虚假的身份与真实的人生,对一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
影片中,城户章良与谜之男子都选择隐瞒、变换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他们没有想要借此成为多么有出息的大人物,他们只是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与生俱来的身份意识成为困扰他们的因素,在抗争无力的社会氛围下,他们只能逃离或改变身份。
这么简单清晰的内容,竟然看了几十页也看不到说到点上的。
跟几次人生有什么关系,几次人生不过是再明显不过的障眼法,怎么一个个在这戏法里津津乐道被迷得五迷三道,不想想为什么要把这戏法做得花里胡哨迷雾重重,不就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吗!
都通过律师的嘴告诉观众了,跟樱一起的三年九个月,就是他人生全部。
监狱大叔才是整个电影的大boss,他也告诉你了:去追寻这个人背后的人生,并不会得到你想要的。
电影从头到尾就是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追寻,又为什么没有意义去追寻。
律师为什么要追寻,在查到男人父亲杀人犯之后,律师就有共情了。
他理解男人为什么要换身份,从一开始他就有他的直觉,因为他也是一样的人。
都谁说这就是个死刑犯的儿子,他合伙人,旅馆大儿子,他妻子,他当然不认可,所以对旅馆大儿子会爆发。
但是当他妻子说同样话时,就知道了他们之间其实没有感情交流了。
虽然他妻子就是简单地说只是一个杀人犯儿子,值得吗,还是早点完结不要带到生活。
但很明显他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律师也只能含糊其词地应答,自己在案件中能够沉浸,而不去纠正对方的观点。
所以律师为什么追寻,是为了自己。
他需要告诉别人,不管男人还是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而最后终于他搞清楚男人是什么样的人,了却此案。
他也以为自己回到自己原来什么样的人,却终于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以为的人。
因为男人之前是什么样的人都不重要,只有对樱对两个孩子才有意义,也确实有了意义,那这时别人怎么看重要吗,他原来是谁的孩子重要吗,他姓什么重要吗,都不重要。
而律师,到最后他以为唯一重要的,隐藏了他的过去才获得的现在唯一重要的,才突然明白,其实也不重要。
原来,是谁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之前以为的重要,其实与最后的过客并无二致。
再去纠结自己是哪个层面的自己,再想找寻真正的自己,就是演戏给自己看了。
父亲杀人留下的童年阴影,换个身份就能消除掉?
老丈人排外、妻子出轨,离婚就完事了,一刀两断以后老死不相往来,干嘛非要换个身份。
还有温泉店的次子,只是因为与家人不和的话,远走高飞与家人断绝联系就已经解决问题了,为啥要换身份。
记忆是自己的,无法抹除,换个身份真的就能让人相信自己变成另一个人了?
身份无非是给别人看的,一个人的过去,只要自己不提或随便搪塞几句,旁人也无从知晓,难道会有人无聊到特意找私家侦探去挖身边人的黑历史?
影片中换身份的设定更像是一种隐喻,实指有些人想埋葬自己的过去。
除了删除记忆,还有什么方法能埋葬过去吗?
可能只剩下自欺欺人了吧。
找来看了下。
可能是应为看得不够专注?
感觉悬疑揭开的时候,没有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震撼感。
我也没有对这个换身份的主题,有什么直击心灵的震撼。
看到女主是《重启人生》的女主,我还小开心了一下。
到底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自己的过去?
我渐渐地觉得,我们的一生,都是由记忆构成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无法从过去带来什么,是过去的记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过去是丢不掉的,丢掉了的话,你还是你吗?
总体来讲,还行。
《某个男人》是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剧情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探索了男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困惑。
影片的情节丰富多样,角色塑造鲜明生动,使得这部电影在大众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电影中的男主角具有深厚的内心世界,他的挣扎、疑惑和成长,都让观众深感共鸣。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独到的观察力,深入探讨了男性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们在面对现代社会压力和期待时的种种困扰。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非常喜欢,叫做《某个男人》。
其实就像我曾经说过的那样,我对这种概念先行,观影后劲大,能让我想到很多point的片子没有抵抗力。
这确实不是一部全方位完美的公认佳作,这一点从网络评分也能看得出来,但一部文艺作品足够提供观众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挖掘的点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首先这部电影的主题很明确,就是关于“身份”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无论是法律身份还是社会身份,身份决定了我们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
影片中也提供了多个具备话题点的人物身份,隐藏过去和他人交换身份的佑大,三代在日朝鲜人的男主城户律师,因次子患癌早夭和前夫离婚,又和佑大结婚却再次遭遇佑大意外去世的寡妇里枝,交换身份前作为杀人犯儿子的原诚(佑大),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揭示身份到底有什么用,以及有着什么样的迷思。
身份的作用当然是我们在社会立足的基础,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必须有一个身份。
因此影片设定了交换身份这样的戏剧矛盾,真正的佑大,和作为杀人犯儿子的原诚为什么要交换身份?
当然是各有目的的。
原诚而是目睹了父亲的杀人场面,因此产生了深重的心理阴影,又因为自己与父亲极其相似的外表而选择一次次伤害自己,而交换身份对于他正是一种与过去告别迎来新生的象征。
真正的佑大作为家里的次子与父兄不睦,在父亲去世后将家庭祖传的温泉旅馆交给哥哥经营之后,和自负且霸道的哥哥继续生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逃避原生家庭的控制与干预,便是他选择交换身份的动机。
至于影片真正的男主,妻夫木聪扮演的城户律师,人物设定也是非常有意思,第三代在日朝鲜人,归化为日本籍,有漂亮的日本人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似乎境况并不差,但是日本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其实是根本无法忽视的,岳父母有意无意的显露出的男方高攀的意图,妻子出轨,社会闲谈中的杂音。
在他自己,三代生长的土地却好像始终只是外人。
于是片尾,他在酒吧里与人聊天,也冒用起了佑大这个地道“日本人”的身份。
片尾的这个设定可以说是相当巧妙,我个人认为他只是闲谈中的胡诌,但也确实在点名身份的某种作用,因为在一个普遍建立在他人评价的社会之中,你人怎么样不重要,你是什么身份才重要。
就好像你一生行善,做了件错事。
他人的评价恐怕就是:果然就是杀人犯的儿子,不奇怪。
你兢兢业业做好本分,对工作对家庭负责,面对误解,恐怕也是,毕竟是外国人。
就好像片头,原诚(佑大)来到宫崎做一名伐木工人,不善言辞,性格阴郁。
部门的评价是:一个群马县著名温泉旅馆家的二公子怎么会想到来这种地方做伐木工呢?
就好像城户律师在探究交换身份的真相是,大家的普遍反应是,为什么要交换身份呢?
是不是犯了什么大事?
该不会是犯了罪吧。
正因为来自他人的评价如此普遍而且重要,身份,才成为人在人类社会中立足的基石。
法律上的身份是确定你是谁。
而社会身份更多的是在确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刻板印象。
你是谁的儿子,你是谁的丈夫,你是谁的父亲,你是谁的朋友,以及你是不是犯了什么事。
我记忆很深的还有一个情节,里枝的儿子悠人,在原诚(佑大)意外离世后,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孩子他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身份的含义,但也能通过碎片提出自己的疑惑,他问里枝,妈妈,我是不是又要改姓了?
他还问里枝,妈妈,爸爸都去世那么久了,为什么还不立碑?
你看,孩子虽然没有进入社会,不理解身份对于社会人的重要性,但也会因此感到疑惑。
一次次的改姓意味着不停的变换社会身份,先是里枝前夫的儿子。
父母离婚后,改随母姓,又变成里里枝娘家的儿子。
母亲和原诚(佑大)结婚,随佑大姓,又变成了佑大的儿子。
佑大去世,且验证身份冒用,又要面临改回母姓的局面。
但是,但是我们被定义的身份真的就是全部吗?
影片其实用了很多细节去说明并不是这样的。
里枝在最后对城户律师说,其实好像不需要知道真相,毕竟和他相爱,生下女儿,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原诚(佑大)在大阪生活时,在一家拳馆打拳,拳馆的朋友们并没有在意他神秘的过去,即使最后知道了他的父亲是杀人犯,大家还是选择相信他们心目中的原诚(佑大),他是一个温柔善良,只是带着阴郁的性格的好人。
拳馆的朋友在最后听到城户律师确认他不是自杀的之后非常高兴,那是一种看到朋友走出阴影的高兴。
即使是片头,伐木工的部门内有人对原诚(佑大)阴郁的性格说三道四,领导也说,我还是很喜欢他的。
即使是城户律师,带着疑虑去一步步调查原诚(佑大)身份的真相,在越来越了解他,越来越清晰的看到他的整个人生的过程中,情绪的变化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递交调查报告书时,对出言不逊的真正的佑大的哥哥表示强烈的不满。
这正是影片以及导演要传达的精神。
身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也确实是我们立足的基础。
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归根结底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一位女士的丈夫在一次伐木工作中发生意外死亡,丈夫的大哥从遥远的家乡来祭拜发现死者并非弟弟,而是另一个人,那他究竟是谁?
女士邀请一位律师帮助调查丈夫的真实身份,一个个奇怪的人,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往事就此揭开帷幕…✒️姓氏在文化里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正是拥有姓氏,我们每个人才能知道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姓氏是我们得以在这世上存在的证明,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每个死亡的人都要销户,以此证明他们完成了人生之旅。
✒️如果一个人抛弃了原生姓氏,那代表什么呢?
代表他(她)要和之前的人生割裂,重新开始一段新人生。
但是,只要拥有一个新的姓氏,离开原来的环境就真的可以重生吗?
过去那个姓氏带来的伤害、耻辱就真的可以一笔勾销吗?
那些埋在记忆深处的痛苦就能烟消云散吗?
一种食物、一幅画、一段声音、一则新闻、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和一句不经意的提问都可以让自以为遗忘的过去从记忆的深湖中翻腾出来,然后面目狰狞的提醒你是谁,你为什么会在这里。
✒️《某个男人》是一部悬疑片,但我觉得它更像一部哲学电影,在观影的过程中,总是激起我不断思考:片中伐木工人、温泉旅馆小儿子、律师、造假身份的囚犯他们的遭遇真的悲惨到一定要抹去从前的自己吗?
在拥有新身份后,他们真的就成为新人了吗?
更换姓氏重启人生难道不是一种逃避吗?
抛弃过去人生中关爱自己的人不算背叛吗?
生命的常态难道不是总要负重前行吗?
✒️影片结局,在一间古旧的小酒吧,墙壁上挂着一幅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禁止复制》,显得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身份之谜哦,总之很复杂呢,简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完全做不到对吧。诶,你看这个人好像他啊!真的啊!破案了!
什么垃圾电影,故弄玄虚。
逃避可耻,但小部分时候有用
与导演前作《愚行录》有很多相似之处,貌似追寻谜题的线索人物其实才为钥匙本身。虽然很爱小七,但是不得不说这片找他演其实让剧情显得极度不合理(他到底有哪里像个朝鲜人!!!!)安藤樱和洼田正孝反而更出彩更令人印象深刻。尽管有很多瑕疵,但影片的影像气质实在太出众了,还是非常喜欢。
不合理的和多余的设计,让剧作显得不落实地。最不合理的点在于“某个男人”对镜中面容产生情绪的节点只能生硬地用剧情需要来解释。最多余的设计在于律师线,其一是狱中大爷的戏份毫无必要地突出,其二是接近末尾毫无必要地加入妻子出轨,而这两点一个弱化一个删掉也完全不影响律师之后加入换身份行列的走向。有点好奇平野的小说是如何写的,有时间会看看。
首尾呼应的画框套层其实已然点明,关于背影——未知的正面脸庞,以及哪怕正视脸庞也仍未可知那背影之下究竟潜藏着几重身份的虚实,由此营造出深邃的社会派倾向的神秘主义氛围,并在日本这个看似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运作表象下,从意外死亡到身份谜题,将相当数量的民众心理上的可信赖感甚至是荣誉感和归属感均一一击破,“某个男人”的身后,实际或许是“某个国度”。
其实也是某种意义的群戏,以多个交叉的人生,去讲同一个主题。身份只是标签,你过的才是人生。
2023.06.03慢悠悠的,不算很吸引人,但这个调调很难让人讨厌。
2.5 給妻夫木聰面子填充個三星吧 頭半個小時沒有妻夫木聰 我心想 完犢子了 果然 後面一小時我已經沒有耐性了 就⋯⋯⋯真的⋯⋯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就是充分讓人不耐煩 而且太賀也很虧 就這麼點戲 我差點以為他本人不會出現 懷疑劇組不喜歡妻夫木聰 那件大衣和他的同事都把他襯得很矮 而且哪個女人嫁給妻夫木聰還出軌啊(摔
妻夫木聪的问题可能真的是太帅了让人忽视艺术性(也许梁朝伟是他努力的老艺术家方向🤦🏻♀️
不同于国际上常见的ZZ身份定义一个人,日本电影中对于身份的探讨大概是最东亚式内省的吧,我是谁这个议题变得宗祠化,由家庭向内,一层一层施压,用逃避式的爆发完成悬疑互文。用镜头叙述无法面对的自我,这种身份梗非常日式,可惜导演要探讨的话题非常多,focus一下可能会更好一些吧。妻夫木聪是真的帅,是我见过帅得最周正的日本男人了。
再多镜头修辞与超现实设计也避免不了无以复加的直白,30分钟妻夫木聪出场以后本以为将迎来新的弧光,故事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平庸
不感兴趣
前半小时虽然平淡但总感觉剧情会有勃发,后续妻夫木聪出现后的剧情反而无所期待变得很好猜。结尾倒是有点意思但是仅仅几分钟的场景更觉得转折的莫名其妙。不过最赚的还是,妻夫木聪好帅啊~
如此缓慢冗长的悬疑剧 着实少见… 日式的极致细腻真的内耗严重
今天,我去北京看了两部电影。通燕高速非常堵,导致第一部电影迟到了8分钟。天气变得有点热,出了不少汗。杨柳絮满天飞,胡乱交配。回家后有些疲惫,来回56公里加上地铁,今天跑了不少路。路过商场买了一杯茶百道,现在开始看这部电影,安藤樱演技真好。字幕组能不能不要用大大的水印遮挡画面啊。冰冰发了几张美照,我说你不要孤独终老也不要结婚,否则我会伤心的。卫生间水管坏了,老是漏水。家里非常乱,找不到pos机了。电影现在播放到35分了,我要接着看了。妻夫木聪真帅啊,女主真惨,一下死了两任丈夫。有点饿了,我先吃两片面包吧。看完电影洗个澡睡觉。突然想到自己已经快四十了,也没工作,也没对象,我是不是废了啊!想到这里,台词说:被社会抛弃的日本人不算日本人。那我算是被社会抛弃的中国人了。这电影卡司可以,都是熟脸。
只是换个名字继续生活罢了,身份是摆脱不掉的,除非自欺欺人,当然顺从自己的意志活下去也很重要,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开头生活部分还不错,但是悬疑部分就一塌糊涂,让我一点没有想了解背后故事的欲望,妻夫木聪这个角色半路加入反倒破坏了故事的稳定,不过结尾真棒,自己继承了两段人生,然后望向那幅画,说明了故事的主题
至少在“在日”这块,身边类似事情发生太多,反而感觉缺乏亮点...而且妻夫木聪这个角色明显可以进一步深挖...
這電影是催眠曲
影片借一个悬疑故事,讲的是身份的原罪,只是表意过于浅白了,结尾尤其刻意。这其实是个相当普遍的困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它其实就是当一个人被命名后,原本复杂的冲突的人性突然被抽象为一个指义明确的符号,从此,名字就成了帽子,一生都休想摘下。这是一个语言学上的困境,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必然断裂。但影片把这一点当作最大的谜底抛出来,有点大而无当了,反而应该把这个做基础、做起点,去讲更深一层的事——比如换了名字,就能真的摆脱这个困境吗?挺喜欢影片的节奏的。故意放慢的节奏,还是起到了等待观众去寻味的效果,这点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