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用“同性”这样的标签去定义这部影片。
影片以Fred乘坐公交的画面为开头,公交车上也只有他一个人。
后来,变成了Fred和Theo两个人坐着公交来来回回。
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没有过多的悬念,我却忍不住想看到最后,这样安静和谐又温暖的气氛,让我深陷其中被深深感染。
从前,我不懂为什么男人会喜欢上男人,女人会爱上女人。
引用一句已经说烂了的话,爱就爱了,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
当我一直疑惑爱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有一天我再次从两个人变回一个人的时候,我懂了。
最重要的,不是他让你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不是他让你有数不完的惊喜,而是他就真实陪在你身边,一起吃饭一起逛超市,一起去做想做的事。
是谁告诉我,当一个人的时候,连快乐和难过都变得很假。
所以当影片最后,Fred终于到了当年他向她妻子求婚的地方的时候,with Theo,他们相拥在一起,我更加确定爱情就是两个人的心彼此相依。
我很喜欢片中,Theo几次告诉别人“我们结婚了”的小情节。
在他车祸后精神失常的世界里,一切变得单纯幸福很多,爱就是爱,无关乎性别。
而Fred从一开始对Theo的暴怒(Theo对他的情敌说“我们结婚了”之后,Fred扇了他一巴掌;那些高中生说他是同性恋,Fred直接冲上去掐住高中生的脖子),到后来带着他去教堂,在神的面前对他许下承诺,他渐渐去接受自己的感情,完全接受Theo的陪伴。
Theo是因为车祸才变得精神失常,Fred的妻子也是因为车祸才丧生。
他的妻子原来是另外一个人的爱人,Theo的出现,再次同时成为这两个人的寄托,也许,这样的安排不只是巧合,更是另一种冥冥中注定,虽然只存在在电影里。
如前面所说,虽然影片的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但还是有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巧妙。
比如,Fred这样一个对主虔诚的人,后来却放弃礼拜天祷告,去表演赚钱。
看着衣食无忧,将赚来的钱悄悄放进盒子,盒子里原来却只有几张纸币。
直到后来Fred把钱取出,去旅行社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他是想存钱去他和她妻子定情的地方。
突然有些写不下去了。
我只是单纯地喜欢这样平静却不平淡的电影,真实不造作却让人有小惊喜。
比起那些夸大化情感的电影,这部片子赢太多了。
先来看看IMDB上的剧情简介:Devout Calvinist widower Fred leads a respectable, utterly boring life since he evicted his only son. Suddenly arrives Theo, a mentally impaired adult, mental age about five. Fred starts enjoying 'fathering' again, becomes protective and even defends him against bully urchins and the pretentious bigot sexton. When Theo asks to 'wed' Fred, both grumpy men's darkest secrets and regrets have to be dealt with. Written by KGF Vissers好,现在将电影里的事情重新排个序。
1、Fred的儿子Johan是同性恋,所以Fred把他儿子赶走了。
而Johan从小就喜欢唱歌而且有一把好声音(电影开场Fred回到家听的童声歌曲就标明是Johan八岁时候的录音。
),所以被爸爸赶离家后就在一间gay bar里面驻唱。
2、Fred的妻子Trudy 死于一场车祸,所以电影的一开场Fred就成了一个虔诚的鳏夫。
Trudy生前不认同丈夫把儿子赶出家门。
邻居兼教会神职人员Kamps也是喜欢Trudy的,可是Trudy选择了Fred。
3、Theo根据IMDB上的介绍,他是一个精神年龄大概只有五岁的成年人,造成他这样的也是因为一场车祸(电影里面没有明确指出Theo跟Trudy的车祸有什么关联,我估计没有。
),在车祸之前Theo也是一个家庭美满的好中年。
现在可以说跟我标题有关的内容了:Theo的存在意义就是完成Fred作为父亲赶走同性恋儿子的救赎,并开始尝试去理解儿子进而接受儿子,同时也一解因为赶走儿子而对亡妻造成的愧疚。
Fred照顾Theo就像照顾儿子一样,教他用刀叉、教他如何进餐、教他踢足球,看见欺负Theo的小孩立马挺身解救,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会做的事情。
儿子被赶走了,当妻子也去世后,本来规律平凡的二人生活一下子被打破,在寂寞生活中,Fred去教堂,去买菜,吃饭,祈祷,也会听巴赫还有儿子小时候的录音。
其实也是想儿子的,只是没有一个借口一个冲动去看看儿子。
Theo的出现让Fred再次重温当爸爸的片段。
醉酒的时候看见穿着妻子衣服起舞的Theo,意乱情迷下竟有种那就是妻子的意识。
可这不是爱情,第二天酒醒后,Fred就从回“爸爸”的岗位上,保护儿子免受其他小朋友的玩弄。
之所以意乱是酒精加上思念过度的双重作用。
当然在这里还可以这样子去理解,Fred跟Theo相处的过程中有产生过意乱情迷的感觉,正是这种虚幻朦胧的同性爱情愫促使Fred可以第一次真正稍微代入同性恋的思维去理解儿子。
清醒过后,这依然不是爱情,这只是Fred经过类似的情感经历后,得到的一些关于儿子取向的领会罢了。
电影去到60分钟左右,Fred知道Theo的情况后,落荒而逃后第一次鼓起勇气去gay bar看了儿子,只一眼就无法面对,到电影最后在Theo妻子的鼓励下终于听完整首歌父子和好是一个对应。
到这里,Theo作为“儿子”的角色戏份完成。
在Fred与Theo妻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Theo遭遇车祸后极度需要人照顾,但是Theo却会不断出走,从家里出走,从看护所出走,最后来到Fred家里,他却安心住下来了,不走了。
鉴于Theo只是一个拥有五岁思想的成年人,在他的世界了还没有爱情一栏,能安心住下来是因为Fred无微的照顾,还陪他踢球,就像一个好爸爸,虽然有时候Fred也会命令式的对Theo发话,可这不就是爸爸对待儿子的态度么?
与Theo妻子的照顾相比,妻子的照顾当然还会更无微不至,因为她在照顾着她的丈夫,可是对于一个五岁的小朋友来说,他更需要的是一个爸爸的照顾,所以Theo更喜欢跟“爸爸”Fred生活在一起。
Fred也实在需要一个伴,无关性别,无关情爱,只要一个能体现他作为爸爸的一面,作为丈夫的一面就足够了。
跟Theo的教堂行礼,Theo只是一个承载着他心中的妻子投影的一个载体,然后去看雪山,Fred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他要再去看一次雪山要去补救一些事,最后Fred跟Theo站在雪山上拥抱。
从电影的顺序来看,Fred是在听完儿子唱歌原谅儿子后去的雪山,在最接近上帝的地方,Fred终于可以解除对妻子的愧疚,因为妻子生前最介怀的儿子被赶出家门现在Fred已经补救了,爸爸重新认识并接受儿子了。
在雪山之后,拥抱之后,Theo作为“妻子”的角色也功成身退,再之后的日子里,一起生活的就是Fred和Theo,他们就是两个伴,两个共同生活的朋友,与同性恋沾边的,只有Fred的儿子。
最后,电影的构图、摄影真心一流,我非常的喜欢。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一个刻板、精致的中年人的无趣生活(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德国电影)。
事件的开始源于中年人的“守规矩”,他认为流浪汉“用汽油桶骗人给钱买汽油”是错的,于是要求其偿还。
结果他让流浪汉干活(除去门口路上的杂草)来偿还。
在劳动之后,他与流浪汉和解,并且让流浪汉住了下来。
为什么呢?
镜头继续跟进,他替流浪汉梳理整齐,带他去教堂礼拜。
教堂里唱的圣歌也说了:给没有粮食的人饭吃,给没有衣服的人衣服,给流离失所的人住处,他收留流浪汉是因为上帝要求他这样做的。
但是为什么流浪汉的衣服会这么整齐呢?
这里故意留给了观众疑惑。
在屋后的小木屋里,他打开尘封已久的箱子,里面有很多粉色的东西。
他从里面拿出一个皮球和流浪汉玩起来。
在这一刻,画面变得明快起来。
他带流浪汉去超市,因为流浪汉模仿羊叫逗乐了小孩,得到了生日排队上表演的机会。
到这里,观众对主角的理解是,这是一个中年丧偶丧子的鳏夫。
然后他自己说了,他之所以要接下表演的机会,是为了攒钱重游当初向妻子求婚的地方,那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他要做点什么来赎罪。
精神失常的流浪汉穿了他妻子的衣服,被一群小孩子欺负,其中一个小孩冲着主角骂“同性恋”,主角瞬间一怒而起。
在成功地表演之后,教会介入,上门教育,牧师坐着主人站着完全逆转了主客关系,也再次强化了宗教的统治力。
但主角坦荡荡,所以无所畏惧,表演在不断继续和进步,他开始咨询旅行社规划出行,并且说明了是两个人一起,毕竟钱是两个人一起赚来的。
回家后,房子上被喷上了罪恶之地的名字。
他再次一怒之下,决定要把流浪汉注册到他的住处,名正言顺地让流浪汉住下去。
但是通过户籍管理处,他得知了流浪汉的名字和住处,于是不得不拜访。
原来,流浪汉是有家的;原来,流浪汉擅长模仿各种动物叫声,是因为家里养着各种动物;原来流浪汉衣衫整洁,是因为他有一个温柔关切的妻子。
通过与妻子的对话,流浪汉的故事终于被补全:流浪汉之前热爱旅行,后来出了车祸,虽然奇迹般生还,但神智失常了;经常从家里跑出去,从看护所跑出去,这就是影片一开头流浪汉来到主角家附近的原因。
把流浪汉留下,主角回家,清洗了墙上罪恶之地的油漆字,然后去了同志酒吧。
他在困惑到底什么是同性恋吗?
他只看了台上高歌的人一眼,就仿佛身体不适一样地逃了出去。
人生之中受到那么多的信仰教育,不会这么简单就被摧毁。
然而流浪汉再次找上门来了,依旧是衣衫整齐。
而他敞开的饼干盒一如他的胸怀,完全地接纳了他。
对比之下,流浪汉初次上门时,甚至教会上门时,他都只吝啬地给出一人一个。
牧师的质问,流浪汉的妻子登门,通过对话再次补上了主角的人生拼图:他清苦的生活,是他一手造成的:儿子被他逐出家门,妻子则死于车祸,致死不肯原谅。
而流浪汉的妻子则拿出了他们一半的积蓄,鼓励主角完成旅行。
仿佛从中得到勇气的主角,让流浪汉换上亡妻的婚纱,带流浪汉去教堂“结婚”了。
倾盆大雨中,牧师也出现在教堂,大声指责。
而此时主角已经不再畏惧宗教约束,大胆地回问:我终生侍奉上帝,上帝又给了我什么呢?
家破人亡吗?
而在之后的促膝酒谈中,主角也终于发现,代表信仰的牧师,终究连他自己都无法救赎。
而牧师如此痛恨同性恋的原因也通过暗房的照片透露:他才是那个以同性之情爱上流浪汉的人(又见“恐同即深柜”,请允许我做个鬼脸)。
主角约流浪汉的妻子一起,再次前往同志酒吧,在长久的凝望中,观众终于读懂了:小木屋里的粉色物品,是因为他的儿子是牧师口中“不健康”的同性恋;而他来同志酒吧的原因,是因为台上闪耀的歌者,正是他“声音如天使般”的儿子。
故事的最后,主角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带着流浪汉来到了他心中的圣地;而在酒吧歌者的呆视和主角的喝彩中,父子之间的隔阂终于和解。
故事非常巧妙地解构了同性关系,来阐述“同志亦凡人”的主题:在性的吸引之外,只不过是两个人正常的吃饭起居,日常生活;什么事情都没有做错,却被他人指责原罪,这种荒谬与无理,当降临到主角身上的时候,他才觉醒到这正是他对儿子做的事情。
而流浪汉的妻子则成为了一切同志人群家人的理想化身:若你留不住他,你要做的,不过是允许他自己去寻找让他有归属感的地方,并且“时不时来看看他们”。
电影之外:主角的两人之行要940欧,不过是万把块钱;按照主角平时买菜买酒的钱,按理说不是个大数目啊……不过我想了一下,也许从品质来看主角吃的是相当于上海城市超市里贵的要死的进口有机蔬菜,但对人家来说只是小区门口的菜市场吧……另外,片中出现的钟表、电话、酒瓶、车站牌等等,无处不透露着包豪斯的气息,果然西欧就是毒啊……
这是一个有野心的导演,我相信他在决定以“Matterhorn”——“马特洪峰”来命名这部电影的时候肯定联想到了李安的《断背山》。
而且这部电影和《断背山》也存在着其他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例如故事展开的节奏、人物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关键细节的简单处理(这样最后包袱抖出来观众才有当头棒喝之感)。
电影中,除了主角的表演,我最赞赏的是导演对细节的精妙安排。
故事的开始是平静而安详的,从两位男主角产生冲突起导演就抓住了观众的兴趣。
鳏夫怎么对付说谎的流浪汉?
两个人怎么相处?
流言四起之后两个人会怎样?
流浪汉的配偶?
鳏夫的儿子?
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故事也推向了一个个高潮。
直到最后,一直隐忍的鳏夫终于在一声“约翰”中完全释放了自己的感情,之后马特洪峰雪景中的拥抱,《This Is My Life》高昂的旋律,这部电影实现了低开高走,留给观众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而这部电影对细节的处理更是匠心独运,导演功底可见一斑。
从电影伊始鳏夫独自听儿子约翰8岁时的唱诗录音,到对流浪汉的妻子夸赞儿子的歌艺,到最后直面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儿子,前后呼应。
取足球时看到的粉色汽车等同志气息浓郁的玩具,以及鳏夫短暂的注视;每次吃饭前对照片的凝视,以及逐渐从照片中心移到儿子身上的镜头;在听到流浪汉也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车祸“没人以为他能活下来”后,联想到妻子和命运后短暂的出神和落荒而逃;醉酒后的早晨脱到大腿的裤子和扭身对昨夜战果的惊讶一瞥(bottom啊!
)。
深夜冒雨赶到教堂举行两个人的婚礼,疯狂而浪漫。
第一次尝试去gay吧,原来不只是对自己的认同,还包括对儿子的包容。
其实仔细看过这部电影的细节就会发现,存在两位主角之间的感情的确是爱情,甚至肉体关系都已经发生了……这些关键细节不会像国产电影一样不断在你眼前出现,而是在你看过电影后忽然想起然后惊喜连连。
如此精彩的一部电影,鳏夫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
老年男演员最优秀的特质之一便是隐忍,而隐忍后的爆发是最出彩的。
就像一枚炸弹,一直蓄势待发着,你揣摩着他的底线,推测着他爆发的时间和方式,然后他依然会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热烈的爆炸。
在鳏夫的身上,你看不出强烈的情绪变化,但是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他时而伤心时而惊讶时而孤独时而紧张,就像生活中表情并不丰富的大多数一样。
最欣赏导演对结尾的处理,鳏夫与舞台上歌唱自己的儿子充满矛盾和忐忑的对视,多年经历产生的各种情感都浓缩在这眼神里。
镜头不断切换到鳏夫和流浪汉攀登着马特洪峰,而鳏夫也在不断挑战着内心的马特洪峰。
最后鳏夫终于喊出了儿子的名字“约翰”,实现了对儿子的包容,跨越了内心的马特洪峰,在马特洪峰雪景中,鳏夫和流浪汉也终于拥抱在了一起。
歌罢,鳏夫对儿子露出了微笑,两人依然远距离对视着,留给观众想象空间。
电影的大半都在讲鳏夫和流浪汉的感情发展以及自我认同,到最后五分钟才峰回路转到对儿子的包容,原来自我认同和包容儿子是同时进行的,包容才是真正的主题。
马特洪峰最后成为了包容的象征。
预谋已久的主题升华,导演也够隐忍。
借用半句过时的流行话儿结尾,“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你能否跨越心中的马特洪峰?
这是部小清新的面子,深刻主题的里子的电影。
明媚的荷兰小镇,干净的画面,娓娓道来的却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摒弃了已往小清新影片对准多愁善感的年轻人,本片侧重讲述了中年男人的不很光明的生活,寡居的弗瑞单调乏味的生活,机械的吃饭睡觉,按部就班,受戒般的清贫生活是对自己的拷问亦或是惩罚。
直到生命里冒出了神经失常者席欧,这个略带神秘感的人物搅动了弗瑞平静生活的水面,推波助澜将这个温情但绝不矫揉造作的故事慢慢漾开。
影片采用了双线叙事,弗瑞现在与席欧的荒诞遭遇是明线,弗瑞早年的悲伤往事是暗线。
明线的叙事采用经典的顺序手法,摄影机里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的捕捉,促成了观影者对造成弗瑞如今惨淡生活状态原因的找寻,于是乎弗瑞早年间的丧妻弃子的经历逐渐浮现出了水面。
对着时钟准点吃饭前,弗瑞必定双手合十祷告一番,然后看看饭桌前墙壁上挂着的母子相片,然后吃饭。
这就说明弗瑞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母子相片也表达了弗瑞对妻子儿子的想念。
弗瑞在每个周日会和小镇里的其他居民到教堂礼拜唱诗,点明了弗瑞的宗教文化方面的生活环境。
席欧的出现是个意外,无辜的眼神,邋遢的外表成功的博得了弗瑞的同情,甚至为他提供食宿。
严格的管教使得席欧对弗瑞产生了依赖,席欧慢慢模仿着弗瑞的生活方式,但他对于提问只能回答:“是。
”两个人的共同生活总是会发酵产生不明的情愫,弗瑞叫席欧穿上了妻子的衣服,意乱情迷,却也戛然而止,而懵懂的席欧完全不知所措。
弗瑞第一次惴惴进入某gay吧,听到歌声后落荒而逃,设计了一个悬念。
当遇到了席欧的妻子时,从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窜出影片的暗线:弗瑞发现自己儿子是同性恋,而且他们是虔诚的的宗教徒完全不允许这等道德败坏的事的发生,他怒不可遏,将儿子赶出了家门。
妻子的车祸,影片中没有具体的描述,我猜想是,妻子对丈夫的行为不满,泄愤开车出去导致车毁人亡。
而这些无疑加重了弗瑞的罪恶感,影片中弗瑞多次凝视母子相片的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此,弗瑞郁郁寡欢,过着寡居的生活,从他与邻里间的关系来看,他过着自己封闭世界的生活。
然而,戒律般的严苛生活无疑没有给弗瑞带来救赎。
而完成救赎这一导演命题恰恰受精神病者席欧的催化。
从席欧身上,弗瑞重新找到了牵盼,也找到了去马特洪峰的理由。
影片中,弗瑞第二次到gay吧观看儿子的表演是两条线索的交汇,也达到了影片的高潮,直到那一刻那一声呼唤,中年男人才得到了自己的救赎。
影片的立意不仅是救赎一个中年男人,导演更想表达的是对宗教信仰的拓宽,以及对同性恋人群的宽容与接纳。
影片对于车祸有特殊的处理方法,我想是导演故意而为之。
弗瑞的妻子死于一场车祸,席欧同样经历一场车祸,却奇迹般生还,但是导致精神异常。
诡异的是,影片中曾经深爱妻子的两个男人,弗瑞以及弗瑞当年的情敌都同时爱(这里暂且用“爱”这个词,因为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词了)上了席欧,而从弗瑞及情敌的表现来看,完全可以断定他们百分百是异性恋。
我经不住联想,车祸是同时发生的,而妻子的灵魂转移到了席欧的身上,因为影片中有这两个男人将席欧看作弗瑞亡妻影像的暗示。
然而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这种灵异的桥段太过违和,我也不建议这样解读,只能理解为是导演让观影者看完后能回味和思考电影。
片中还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就是,到底弗瑞对席欧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弗瑞是坚定的异性恋者,同时又将席欧看作是妻子的在世(从把妻子的衣服给席欧穿可以看出,最后登上马特洪峰的登山服也是妻子的,片中有过照片提示),这些都是值得探讨交流的地方。
影片的主角是与社会脱节的中年男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同志等边缘人。
这充分说明了导演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影片借用了中年大叔荒诞的自我救赎之路,完成了对宗教,偏见以及病患的宽容,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地方,所谓四两拨千斤,不过如此。
影片开头出现了巴赫的名句:“它并不难,你只需再合适的时间按下正确的键。
”影片通篇采用巴赫作为背景音乐,与影片的气质无比契合。
《虔诚的鳏夫》英文片名是matterhorn(马特洪峰,阿尔卑斯山脉最美丽的山峰),傍着弗瑞儿子演唱的this is my life,弗瑞与席欧登上了马特洪峰,看着绝世的雪景,他们相拥依偎在一起。
画面如此美好,相信你也会感动的。
Fred中年丧妻,并且把在酒吧驻唱的儿子赶出了家门。
偶然遇到精神病Theo,出于好心Fred收留了Theo。
在交往的过程中,Fred和Theo都发现彼此都离不开彼此,感情在两者之间升温。
精神错乱的Theo其实是Fred妻子和儿子的双重投影,这也是为什么Fred愿意花时间和心思照顾他的原因。
Fred把对亡妻的思念,以及对儿子的愧疚之情,寄托在Theo的身上。
和Theo去看和自己妻子去过的绝美雪山,像照顾自己幼年的儿子一样从头开始教起,两人相处之道与其说是本电影所标榜的同志,不如说更像养成类游戏罢了,只不过养成的对象是一个智力停滞的同龄人。
Fred和Theo虽然在教堂里宣誓结为夫妻,但我感觉两人之间并不存在货真价实的爱情。
Fred肯定是钢铁直男啊,有妻子有儿子,和Theo结为夫妻其实更像是对儿子和妻子的感情寄托,把自己的愧疚以及思念之情投射在一个不相关的人身上罢了。
从这一点来说很像耽美换头文,其实也有可能是藤井树文学。
和解,是本电影的主题。
和解的核心,即智力发展滞后的Theo。
妻子和儿子的死结,都系在了Theo的身上。
和Theo背着所有人举办婚礼,是在感情上承认了自己对Theo的喜爱(其实感觉没有?
大概率是投射)。
去看儿子的现场表演并在最后振臂高呼,也是接纳了在自己眼里“不务正业”的儿子。
这一切的开始大概只是Theo误打误撞走进了Fred的生活。
看完感觉本电影完全是宗教电影啊,从头到尾都透露着传教概念。
从Fred的基督徒身份,到无处不在的教堂以及传教士,从夙愿是去最接近上帝的地方旅游,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踪影。
不过我印象里基督教好像是反同的(?
),这样背景设置也许也是在新时代宣扬世界上第一个同性恋合法的国家对同志有着更为进步的色彩,即宗教爱情平等大观念。
6月骄傲月的第一部,意义深远。
庆祝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同志合法婚姻的荷兰。
被朋友问及有没有看过《飞跃老人院》,随手就把这部刚看完的片子推荐过去。
果不其然再一次被判定“涉世太深”的重口味。
非要从口味上说这盘怎么看都只是怪味花生,万万没到色拉酱拌红烧牛肉面的地步。
“同性”部分的延伸分了两条线,一条在明,几多明朗;一条在暗,些许隐晦。
而且并不太赞同以同性爱这个框架去定制fred和theo的情感,更大层面上,是一种陪伴。
与其说是说两个人之间的陪伴,或者说是两个无关性别的孤独灵魂相伴更贴切,soulmate,在这里应该是可以称得上的。
安静的乡间小道、空旷的公交车、开场这些细节都描绘出小镇的封闭。
fred的种种教条式生活模式又刻画了个人的性格特征,最不可能的往往就是绝对。
为什么theo会出现在fred的小镇?
为什么偏偏这个刻板的fred就能让theo产生归属感?
引起theo失常的车祸到底和fred妻子的事故有没有关系?
隔壁相机老头为什么会莫名喜欢theo?
现在想来,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但太多事毫无道理,太多情感春风化雨。
何必这样严谨,毕竟这还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我想这位父亲fred应该不是gay,无法接受儿子是gay于是把儿子赶出了门。
后来遇到了一个迷路的人Theo于是收留他。
和他结婚或许是想理解儿子,又或许是对妻子的思念。
Theo和fred妻子Trudy都是因为车祸,fred会不会在想Theo是Trudy灵魂附体。
Theo根据IMDB上的介绍,他是一个精神年龄大概只有五岁的成年人。
fred照顾Theo就像照顾儿子一样,教他用刀叉、教他如何进餐、教他踢足球,看见欺负Theo的小孩立马挺身解救,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会做的事情。
这真是一部充满各种话题元素,可以有各种解读的电影。
而影片的主角是与社会脱节的中年男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同志等边缘人。
这充分说明了导演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影片借用了中年大叔荒诞的自我救赎之路,完成了对宗教,偏见以及病患的宽容,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地方。
该片讲述一个鳏夫收养了一个精神有问题的流浪汉,并由此引出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于2013年2月7日在荷兰上映。
精神异常的席欧的到来打破了鳏夫生活的秩序,也给鳏夫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从此鳏夫就开启了与生活斗争的模式。
周日是去教堂做礼拜的日子,鳏夫与席欧却接起了给小朋友过生日的生意,而且大获欢迎。
他们不惜邻居们鄙夷的目光,挑战着宗教教义,鳏夫同时也与自我的内心做着斗争。
两位老人的相伴即自然又平和,随之生长出了爱意,这种爱意是宽容圣洁的爱,是朴实无华的爱,是陪伴、是相守、是温暖。
夜晚他们冒着大雨到教堂举行了婚礼,发誓从此彼此拥有。
他们征服了马特洪峰,他们会心一笑,紧紧相拥。
让鳏夫一直无法释怀的是曾经因为同性恋而违背宗教教义,被自己赶出家门的儿子。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79:50秒处,迎来了影片的高潮,鳏夫的儿子结束了演唱,鳏夫起立为儿子呐喊。
影片中所有的谜团好像都在这一刻彻底展开,鳏夫的感情也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影片模式低开高走,影片主题在最后得到了完美的升华,观众们也久久不能抚平澎湃的心情。
影片的叙述前呼后应,手法细腻,因而获得多项电影奖项,也为世界电影史上增添了新颖的一笔。
看这部电影的人真少,一看就知道老年人没人理。
要不是14年的一部荷兰电影《男孩》加上关注的一个影评人说这是13年最棒的同影,我也不会把这部电影找来看。
而且电影的前半部分平淡无奇,美好的乡村田园布景,隐秘的古老教区,加上奇奇怪怪的荒诞剧的感觉让人很难把整部电影撑完。
说实话很值得一看,四星推荐。
原本以为这部电影的走向是:孤独的鳏夫遇到傻瓜流浪汉产生情愫最后生活在一起的温暖老年同志电影,但看完之后才会明白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远不止这个。
男主从来不是同志首先明确的一点是男主至始至终都不是同性恋,那么他和流浪汉的故事要怎么展开?
这也是让我一直困惑不解的地方,平凡隐秘的教区里的老鳏夫捡到一个流浪汉,并让他生活在自己独居的房子里,两个人踢球,买菜,礼拜,一起到整点准时做饭前祈祷,这一切都看似和同志没什么关系。
直到老鳏夫有一天喝醉了向流浪汉唱起歌来,唱完后流浪汉过来拥抱他,他非常嫌恶的将流浪汉推开,第二天他们一起去有钱人家做表演后离开时,流浪汉深情的拥抱了那家的男主人,男主又一次将流浪汉拉开,故事到这里才露出一些端倪——流浪汉好像喜欢男人。
要不是流浪汉穿着鳏夫妻子的旧衣来到踢球的男孩中间,鳏夫落荒将他带走时,男孩嘲笑着说出那个词的时候, 我们可能永远都不能窥见鳏夫心中的秘密,当小男孩说出那个词的瞬间,鳏夫整个人都僵住了(这里的配乐很重要,那种伤感却又似什么瞬间倾泻而出的刻画很棒),随之而来的是鳏夫对男孩的大打出手,甚至几乎要掐死男孩。
他是同志么?
他痛恨同志?
剧情从这里开始才慢慢显得紧凑起来。
傻瓜流浪汉流浪汉是傻瓜,他不太听得懂人话,每次到车站时都会跑到羊圈学羊叫,并在超市里叫不停,甚至跪在地上学羊羔的样子逗小孩开心;但他似乎又不那么傻,他会骗别人的汽油,会表演,会随着鳏夫的音乐舞蹈,会在鳏夫喝醉的时候说愿意嫁给他。
流浪汉这些荒诞不经的行为正好和鳏夫刻板守时的生活配在一起成了一出笑料,不过似乎东方人对这并不感冒。
如果仔细看便不会觉得开头显得那么的平淡无味。
交代流浪汉的来历的设计很巧妙,当鳏夫坐在流浪汉家里得知流浪汉因为车祸变傻后,他趁女主人不注意偷跑了,他害怕了,让他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女主人也就是流浪汉的老婆,她说她为了流浪汉什么都试过,但她给不了他那个,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但当她一开始得知鳏夫要带流浪汉去马特洪峰的时候又真心的感到高兴,这说明她是爱着流浪汉的,这种爱转变成接受不管他变成什么样子(从后面她把自己一半的积蓄拿出来给鳏夫资助他们去马特洪峰也看得出来);另一个原因就是鳏夫的老婆也是因为车祸丧生,我不知道荷兰是不是有灵魂出窍一说,流浪汉到处出走,却愿意留在鳏夫家里穿着他老婆的衣服愿意嫁给鳏夫,鳏夫后来带他去教堂举行结婚仪式,这似乎正是象征着流浪汉躯壳里的灵魂或许正是他的亡妻。
另一个验证就是鳏夫的邻居(那个戴个眼镜的家伙)也是爱流浪汉的,鳏夫来到他家里发现他家贴着自己亡妻和流浪汉的照片。
一个人害怕或许是因为什么未知的恐惧,又或许是有什么坚不可摧的东西被推翻,从而以前的原则和坚持都分崩离析。
得知流浪汉来历的当天,鳏夫去了同志酒吧又匆匆逃离,第二天流浪汉再次来到他家里,这一次他勇敢的接受了他。
鳏夫再一次去了同志酒吧并与自己的儿子四目相对,我才明白鳏夫心里痛恨的不是同志,也不是自己是同志,而是一种藩篱和桎梏困住了他和他的内心让他不能爱其所爱,爱是理解包容和接受,爱是没有界限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爱上一只山羊,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也许别人会说你是个怪物,但我们知道我们只是和你有一点不一样而已。
但爱都是一样的。
就像是鳏夫不能理解为什么流浪汉会喜欢山羊,而在片尾鳏夫终于登上雪峰见到自己心中的山峰上的山羊。
影片的意味深远,结尾也很令人动容。
画面更是温馨美好。
情感没有界限,影片传递出来的更多是一种人性之间的宽容与温情,巴赫配乐下心情平静流动,在影片最后,绝世的雪景下,我们看见父子对他人的接纳,或许从此不再孤独。谁有知道呢?this is my life,用心去体会,珍惜把握每一份情感,这才是我们感恩上帝的最好方式。
前面搞笑的 后面煽情的 好喜欢
不知所谓啊。。。
电影配乐全程巴赫,心灵的洗涤与祈祷,“最简单”和“最纯朴”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着无与伦比的深刻!!!将每个人心里压抑的点慢慢的打开并且释放出来,而却异常收敛与克制,就在你要到爆发点的时候他又把你拉回平静却不给予任何安抚……可惜,可赞,可叹!!!
拒绝给此片打上同性标签,在我看来Fred对Theo并不是爱情,他只是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儿子的歉疚投射到Theo身上,找另一个人扮演妻子缓解痛苦,用自虐的方式尝试去理解儿子,虽然我也不懂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人,情敌对Theo的迷恋更是莫名。
重新看了一遍,想把之前随便看过去的片重新看一遍,讲的是孤独与宽容……但都不够深入,他好萌,心化了……
沉闷 结尾的歌不错
两个男人抢一个男人 这剧情不可思议 为什么要设置为一个有这样背景的男人 是向耶和华宣战么?
获得男神关注最有效的两个方法:1、抢他的女神;2、抢他的流浪汉。
同性恋给爷死
一开始一度以为是同志版《爱》,还为「席欧虽然老年痴呆了,但弗雷德依然不离不弃地守护在他身边」而感动到……越渐观影下来才对有些隐晦的剧情有了恍然大悟的改观:弗雷德在丧妻之后,偶遇了痴呆流浪汉席欧,在与其相处生活的过程中,渐渐理解并接纳了那个离家出走的同志儿子。……巴赫平均律太好听。
节奏慢到一度出戏 结尾真煽情了又开始怀念前面的温吞吞 其实在这部片里同性异性一直不是个问题 是匿于教堂和洗片室 还是唱儿歌看雪景 这才是一个问题 《虔诚的鳏夫》这个译名挺喜欢的 毕竟抛却那些酷儿元素 其实这就是个自己成全自己的故事 有点荒诞 又有点美 ★★★☆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表达的过于含蓄了,以至于到最后该爆发的时刻也显得没什么力量。这种欧洲温情小片特别适合用来治疗失眠。
集結了所有的老梗一次連發
三星半。不认为是同性题材的片子,还是自我救赎多一点吧。同意豆友阿呆者的评价,导演基本功不过关。故事节奏没把握好。
笑中带泪啊....好棒...
awwww
有点慢 还行
男二演技爆棚,故事小清新文艺风,心灵鸡汤新年之初在适合不过。
温哥华电影节,全场一直爆笑。老外的笑点真的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