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总是在成为过去,成为历史的时候才会被人们所发掘。
当身处美好当中,没有人会珍惜的,只有当外力要对你所拥有的进行摧残,而这种外力你无法抗拒的时候,你才会蓦然回首,原来你拥有的竟然这么多。
同样的,在成长的过程中,舍弃的,拥有的,看到的,收获的都是财富,有人善于从未来中汲取,有人却执拗于怀念过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依旧是对于过去的怀念,本片就是《加加林》。
《加加林》的故事源于这个坐落于法国郊区的一处老旧小区上,加加林社区自然跟加加林这个名字脱不了干系。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对于这个社区来说意味着太多,且对于社区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荣耀以及梦想。
多少个孩子因为加加林的出现而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航天梦。
加加林社区对于这群有着航天梦的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自己的信仰,然而信仰的洪潮如果崩塌了之后,留给孩子们的还有什么?
随着时代的更迭,苏联这个红色的巨人已经彻底的崩溃,原本以加加林为梦想的孩子们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偶像了。
既然没有了加加林,那么信仰就变得遥远了,而当加加林社区面临拆迁,这种根植于孩子内心深处的信仰就彻底地崩塌了。
过去所怀念的,过去所熟悉的就都会随着拆迁日的到来而灰飞烟灭,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孩子,他的梦想不灭。
尤里对于拆迁很抗拒,同样抗拒的还有自己的小伙伴,小伙伴们对于拆迁并不感冒,他们感冒的是通过拆迁这段时间能带给自己多少愉悦的时间,尤里喜欢这个社区,因为在没有母亲陪伴的二日子里,社区可以成为自己为数不多的天堂之地,但这一切都会随着拆迁而彻底的消失。
这对于尤里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同样不可接受的是尤里现在已经快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
成年意味着担当更多的责任,而更多的责任的背后,自己的梦想就会被搁置。
尤里抗拒拆迁,同样抗拒成年。
于是,这场拆迁保卫战就打响了,通过对于这个社区的历史过去进行回忆,尤里渐渐的明白了社区的前世今生,同样也理解了自己距离自己的梦想被搁置已经没多少时间了。
最终,尤里决定利用手头的一切来营造属于自己最后的辉煌时刻。
当然,影片的结尾告诉我们,这一切成功了。
在本片中,对于尤里影响至深的人,莫过于自己的母亲,但母亲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
这意味着这一虚拟的形象在尤里的内心深处已经抽象化了,既然没有母亲的陪伴,既然母亲的陪伴仅仅是未来才会出现,那么现在对于尤里来说,陪伴着自己的母亲是谁呢?
当然是这个小区。
小区给予了尤里这样对于星空有着仰望的年轻人一个梦想实现的舞台,同样的给予了尤里对于亲情的渴望的安慰。
因此,小区对于尤里来说是一个依靠,是一个港湾。
然而时代的洪流中,这样的港湾总是会被拆除,或者说湮灭。
这就如同前苏联航天英雄加加林一样,加加林曾经是一代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以及遥不可及的梦。
当苏联存在的时候,这个梦还是有实现的机会的,因为加加林真的会出现在孩子们所处的现实中,但当苏联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那么这个梦就彻底的成为了梦。
彻底的成为了一段历史,彻底的成为了回不去的回忆了。
尤里虽然不明白成长总是伴随着失去,但尤里看到了这种失去所生时日不多,自己需要努力的让眼前的一切不再成为泡影。
因此,尤里才千方百计地想要自己的飞天梦想在所剩无几的时间内成为现实。
于是,就有了最后一幕,一场豪华航天盛宴在居民的为观众成为现实。
捍卫自己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但尤里选择了一个最为艰难的方式。
他对于未来的期待并没有过去给予他的多,因此,对于过去的怀念对尤里来说极为重要。
看不到的未来却不得不面对,看得到的过去却不得不告别使之成为回忆。
尤里的内心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无可避免。
就如同当苏联解体,当加加林成为了回忆之后,那些一直以来将加加林视为自己的梦想的孩子们内心中的失落是一样的。
生活一直朝前走着,但并不是人们期待的那样。
一场不起眼的拆迁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是各种各样的生活与梦想的取舍。
未来很遥远,但现在跟过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人们才会将自己的最大的热情倾注于过去和现在当中。
生活会给予热爱它的人一个答案,即使这个答案不完美,但总是一种回馈。
尤里的高光时刻是让万众瞩目的,但也就是如此了,当一切尘埃落定,尤里依旧是免不了被动成长的命运,就如同这座即将被历史推倒的小区一样,都会过去,都被忘记。
……你好,再见
2020年的一场疫情令全世界的秩序被打乱,不少大型电影节被迫取消,无形中令不少年轻导演失去了发挥亮相的平台。
假如戛纳电影节在2020如期举办的话,这部《加加林》会像《悲惨世界》那样一鸣惊人吗?
答案没人知道,不过近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导演处女作并不多见,这部算是少数里面出类拔萃的一部。
虽不是科幻电影,却很难不为这部处女作的梦幻氛围所感染。
导演运用浪漫的美学手段(色彩、音乐、摄影)来叙述一个社区拆迁与年轻钉子户的故事,富有创意地拓展了郊区电影的表现角度。
这种法国电影独有的题材往往以贫民窟、暴力犯罪、帮派斗争、青春成长各种类型元素交错为标志,在这部《加加林》里不免也有类似的人物和情节(毒贩、吉普赛人、暗藏的暴力),却有意避开了以往题材里的叙事角度,不落窠臼地以一名心怀航天梦的黑人青年的视角去展开幻觉与现实交融的描绘。
其实这部作品和蜚声国际的《悲惨世界》颇为相似,除了刚提到的郊区生活背景,两者都是根据导演的同名短片扩展而来。
如果说前半段社区的日常情节过于琐碎、青春爱情故事过于俗套的话,那么后半段主人公意图拯救社区大厦的奇幻情节足以令人惊艳。
将待拆除的公寓楼层改造成宇宙飞船的创意实在太美妙,各种室内布置的细节让人啧啧称奇。
导演运用摄影、音乐与蒙太奇的方式将废弃公寓拍出一种太空舱的味道,而在最后高潮段落,主人公在公寓内的失重状态与外部的爆破拆除行动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给残酷的现实灌注了浪漫的诗意。
然而,相比之下,主人公凭一己之力在公寓里临时打造出如此复杂的生态庇护所有点站不住脚,此外,他的背景信息交待得并不清晰,间接令其后半段的野心抱负存疑。
导演用幻想抵抗现实的用意逐渐浮出水面,不过复杂的社区拆迁问题又似乎被这种浪漫诗意的氛围所遮蔽,尤其是结尾化身太空飞船的社区大厦和被弹出“太空舱”的少年。
不过,作为导演处女作,影片已充分显示出非凡的想象力和作者风格,两位导演的前途无可限量。
最近在尝试用颜色界定,与某个人的回忆是什么颜色,或者一个鲜明的场景。
挺难,因为回忆很丰富。
有的人是冷风吹过的带着松树和头油味道的飞行夹克,有的人是灰蒙蒙的雾色。
加加林大概是太空舱的红色蓝色,和闪烁的耀眼的白光。
废弃大楼中连接到了浩渺的太空,达到现实与科幻的平衡,底层中充满人文主义的温情。
感到一种别样朋克感,非常富有想象力和诗意,构图、色彩和听觉体验令人难忘。
yuri的太空舱植物棚里,留声机旁的舞蹈令人难忘。
人在最后阶段像是出生阶段的倒流,最后消散的听觉,亦是最早产生,音乐接近人的本能。
而不能忽视的还有舞蹈,心理学者说现代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于身体的谨记太多,我们每日说着与什么什么共舞,不让这些不曾起舞的日子成为对生命的辜负。
许多的细节,像是yuri的宇宙星图透出的光束。
大厦里一个小房间和塔机闪烁的摩斯密码,穿行过五光十色的走廊,恐高症蒙上眼睛爬上塔机顶端,每日吹小号的男人在这最后一天再次吹响小号,向楼下的所有前住民乃至整个世界发出SOS信号,心意相通时的凝视,diana在飞向太空的yuri唇上印下一吻。
有的是旋转,有的是颠倒,有的是漂浮,最后失重。
对自根深处的眷恋珍重,是即将不复存在的家园。
一次次被遗弃,都是无声之痛,都来不及告别。
当为保留加加林的努力被批判得一文不值,当妈妈留下一封信后蒸发了,当兄弟走向家人的那一端,当昨晚还如此贴近的、与我有着同样坚守的女孩不加解释地坐上驶离的车,当爆破最终还是来到倒计时。
被爱的人们遗弃了,被家园遗弃了,但梦想和梦境兀自存在着不去遗弃任何人。
就坚守着这栋抵抗现实的加加林堡垒,就踏入逃离升空的飞船。
炸弹开始倒计时,飞船即将点火升空。
时间推进,为yuri蒙上无法挣脱的疼痛感和宿命感。
这时多像一个巨大的祭祀仪式,在移民、底层、历史、现实的地面上,把一个男孩的单纯、赤诚、执着、沉睡、温情献出,献给地面上处在城市边缘的边缘人们,献给浩瀚的包容的宇宙,他却终究无法踏入星辰。
yuri演得太好,眼睛里都是无可比拟的真诚,是即使听不懂的语言不看字幕,看着他的眼睛就能看到流出的情绪。
片中的diana,看起来很像是宫崎骏电影中的女孩子,活泼不羁,像明亮的太阳,不需要外在符号加身,不使用手机,不随波逐流,看起来是野蛮生长的天然本真的状态。
爱yuri后又多了一分像清凉温柔的月光,更勇敢而富有柔韧的力量。
以及,何以为我,何以为家?
看到了对家园和本质的无止境的追求,对返璞归真的眷恋渴望。
近现代的进程不断伴随着对人的异化,人存在某种贫瘠。
当人们需要铲除某些陈旧的、边缘的存在,需要优质的居住环境、有格调的物品、有品质的人际关系加身,是必须要用外部的丰盈来弥补内部自我价值感的缺失,那么何以为我?
一栋承载着众多底层边缘人民生活的大楼要被拆毁,diana的家被夹烂了,炸掉的、夹烂的是一个居所,是故乡,是我的过去和所有回忆,是我,是家庭,是我所有的爱,和爱的假象。
我必须要留住的是什么?
最后留下的是迷失,还是怅然若失。
那么何以为家?
“你听过星辰市郊吗?
可以说是环绕恒星的边缘地带,像是绕日恒星一样,虽光芒黯淡,却必不可缺。
”「一面无家可归,一面以月为邻。
」
影片聚焦于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这一标志性人物,巧妙地避开了传记片常见的线性叙事,转而通过一系列交织的回忆与现实,探讨了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之间的微妙关系。
影片开头,尤里的一句“宇宙并不在乎你的出身,它只在乎你是否有梦想去触及星辰。
”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这一台词不仅体现了尤里对无限宇宙的向往,也映射出普通人突破阶层束缚,追求卓越的普遍渴望。
导演巧妙运用闪回与现实交错的叙事手法,带领观众穿梭于尤里的童年记忆、航天训练的艰辛以及最终那历史性的一跃之间。
通过时间的扭曲与折叠,探讨了探索未知的深远意义——科幻的外壳下包裹着更为浓郁的人文情怀,尤里不仅是太空探索的先驱,也是人们心中那份对未知世界无畏探索精神的化身。
影片中,尤里与同伴们在艰苦训练中的相互扶持与竞争,构建了一个关于团队精神与个人荣耀并存的复杂网络。
尤里的那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星舰,只有自己能决定何时启航。
”既是对个人主义的颂扬,也是对集体主义下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
视觉上,《加加林》同样展现了非凡的艺术美感。
太空飞行的场景,虽然没有过多依赖特效的炫目,却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近乎诗意的宁静与孤独。
这些镜头与《地心引力》中冷峻而孤寂的太空景象形成对比,后者强调了宇宙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而《加加林》则在冷酷之中注入了温暖的人性光辉。
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电影,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梦想与勇气的情书,是对那些敢于挑战不可能,勇敢迈出第一步的英雄们的致敬。
在这个故事里,尤里不仅仅是苏联的英雄,更是全人类探索未知、追求自由的象征。
Sometimes fantasy is the only thing we can hold onto.Dating the girl,building the capsule,planting vegetables,sending codes…These were like sweet and peaceful dreams.They were so beautiful and that's why when came the reality u would find it unbelievably cruel. The last part reminds me of The Legend of 1900. 1900 was willing to go with the ship, so did Youri with the building.Though two endings are different,one core lies in both of them——they'll both never be the men they used to be. Yes ,Youri was saved form the explosion. But as GAG blowed up, as the capsule ruined,as the signal died out, there's something inside which is gone forever.中间幻想的部分拍得太美了——霓虹的太空舱,“观星室”墙壁上的斑斑阳光,夜晚的楼宇灯火——色调,运镜都好柔和平静,无一不透露着美好与自由。
“加加林社区是一幢大楼,当我们谈论起加加林社区,我更愿意把它想成一个人”仰视,俯瞰,倾斜,倒转;真实影像、私藏记录、戏剧摄影、联动剪辑与外围采访;逼真震撼的发射升空音效,空灵飘然洞彻的配乐渲染,凄婉忧伤的爱情插曲,时常恍惚置身于飞船太空的音画视效,洋溢着法式人性与科幻浪漫的镜头与剧本、叙事与技法,平缓的语气节奏没有声嘶力竭却直击心中最柔软酸楚之角落,祭奠了一座沧海桑田轰然倒塌之“城”,也缅怀了一个熠熠光辉永载史册之“名”吊顶的星系球,光影的星象图,温室的太空舱,夜空中遥相呼应的摩斯密码宛如“星辰市郊”,即便微弱亦是希望;屋顶积雪上的胶印,大楼燃爆后的失重,闪烁“求救”的点火助推装置,腾空而起的“加加林号”飞船,投向太空遨游的尤里航天员......多少人穷其一生都在梦想的、多少人绵延几代都在追寻的“以月为邻”,Youri de Gagarin,在这个我们世代称之为“地球”的星球上被生母抛弃被社会前进的步伐夺去家园的渺小但强大、孤独亦充实、逼仄却浩瀚、诗性且悲壮的灵魂,做到了!
“加加林”埋葬了尤里的所有情感与记忆,也赋予了尤里梦想的起点与蜕变可笑的是,当尤里被抬下回归至陆地,当尤里再次睁开眼睛,包括戴安娜和霍桑在内的那一张张凑近关切地注视着尤里的面庞,反倒像极了ET遗憾的是,虽然剪辑给到了加加林那次失事事故的画面,可是我宁愿认为最后尤里的“幸存”和那个沉浸于苦行僧旋转的贩毒者的结局,皆是幻象...... 不然,对zz话语、对社会制度、对背弃现实脱离轨道的不满的艺术化表达,似乎也只能如最后不断合拢狭小的画面镜头,闭上眼嘴,言尽于此......
在欧美,技工蓝领很赚钱的!
只要肯吃苦不怕累工资很高的。
这小伙一开始修电灯,电梯的水平已经能够做普通电工了,生活肯定不愁了。
后来自己安装的太空家,以及最后的大楼亮灯工程!
这尼玛一个人做的真的是技术太牛逼好不好。
那就不是普通电工是高级技工了啊!
而且通过这个SOS的大楼行为艺术,那么多人关注还在拍照,他肯定是火了啊,加上这牛逼的技术,绝对是很多公司要他啊。
问题来了,他为啥不去找个蓝领工作赚大钱,不说一步登天富人区吧,至少住个中上水平小区没问题啊,然后把他喜欢的小姑娘娶了,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不是圆满大结局吗?
为啥空有一身技能,却自杀呢?
导演是不是想通过这个电影说明黑人的懒惰和不愿工作的社会问题?
"We are neighbours with the moon."(本文首发公众号:OneSec映画,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加加林》(Gagarine,2020)讲述的是青年Youri与加加林社区的故事。
当见证他成长的社区即将被拆毁,尤里将楼房改造成太空舱,以一种浪漫的方式作出无声的抵抗,与他的家园告别。
这部由法国导演范妮·利塔德(Fanny Liatard)和杰里米·特鲁伊(Jérémy Trouilh)共同执导的电影前身是一部于2015年拍摄的同名短片,在经过故事的重塑与延伸后,长片《加加林》亮相于2020年戛纳电影节。
故事中的加加林社区(Cité Gagarine)是真实存在的。
当两位导演偶遇这栋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e)命名的红色建筑时,一个关于青年、家园与幻想的故事就此诞生。
1963年,法国共产党在巴黎郊区修建加加林社区,加加林本人抵达塞纳河畔纳伊参与住房项目的落成典礼,这一幕历史镜头构成了电影的开头。
随着共产主义在法国的式微,这个收纳了四百户工人阶级家庭与外来移民的社区也走向了衰落。
2019年,加加林社区被拆除。
《加加林》:于寻常与梦幻之间 伫立在红色灯光下的青年身着宇航服,凝视前方。
画面开始旋转,青年的眼神始终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一幕让人想到影史上著名的科幻之作《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同样的红色、同样的缓慢旋转,《加加林》在最开始便以致敬经典的方式将科幻色彩传达给观众。
然而就像从梦中惊醒,这塞满画面的红色突然消失不见,随后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幅社区生活的寻常景象:在一个略显拥挤的社区中,Youri带领他的伙伴正四处奔走。
《加加林》(Gagarine, 2020)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如同加加林踏入太空第一次将人类与宇宙连接起来,导演为主人公“Youri(Yuri同音)”与“加加林”社区也建立了超越文本的联系。
Youri视加加林为自己的偶像,对偶像的崇拜与敬意在他的生活中转化为对社区正常运作的维系。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他不知疲倦地自发维护社区的生活设施,填补家园暴露在外的伤口,这是他向个人榜样看齐的尝试,也是对这栋红砖建筑所承载的集体记忆的挽救。
电影的后半段逐步揭开了这则现代寓言的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面纱,将青年关于科幻的遐想置于日常生活中,也投射于面临拆除的加加林社区。
Youri的个人力量无法与一纸条令下达的权力相抗衡,社区内固有的邻里生态突然被打破。
当邻居们纷纷搬离社区大楼,只剩下无处可去的Youri和毒贩Dali,Youri击碎墙壁,将整层楼改造成太空舱,并在建筑内部创建了一套自有的生态系统。
Youri和滞留在大楼的同伴伴随着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的雷鬼乐在他的太空园艺实验旁舞蹈,现实与梦幻的边界在重建的空间中变得模糊起来。
片头出现的廉价星球吊饰被悬挂在太空舱内,作为一个线索,和太空舱内的其他事物共同编织起一副保护的躯壳,将Youri和建筑外逐渐崩塌的现实隔绝开来。
即将消失的真实家园被新筑的精神家园替代,Youri在对现实的逃避中找到理想的去处,继续诉说他的太空英雄梦想。
个人理想、集体命运与浩渺的银河宇宙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总是被关联在一起,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科幻电影始终围绕着对宇宙的探索与人类命运的思考展开,或带着对星际殖民的遐想,或因为遭遇领土危机而开启的向外探寻,早期的科幻电影总是带着具有侵略意味的野心,把视野放在更广阔的区域,积极建构一种宏观叙事。
而今日具有科幻色彩的作品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声音,将早前宏大叙事中的追问私人化。
《加加林》就是这样在科幻元素的穿插中进行内敛的情感表达,将青年的爱、理想与归属具化为与同伴、偶像和社区的动态关系,并以充满诗意的视觉语言呈现,建立起虚拟与现实的平衡。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基于现实的浪漫科幻小品。
导演在处理虚实边界的同时,还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更深处。
“星辰市郊”:对边缘社群的关注
(从左至右:Houssam, Diana & Youri)《加加林》从类型上划分可被归为“市郊电影”(films du banlieue),这也是法国新兴的一种电影类型,指的是关于郊区或者是以郊区为背景的电影。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导演通过宇宙中的“星辰市郊”(celestial suburb)概念巧妙地表达对于“边缘”的看法。
这里的“边缘”既指加加林社区,也指广义上的边缘人群。
图源:NASA首先,什么是“星辰市郊”(celestial suburb)?
根据NASA给出的官方解释,宇宙中的星系都以或大或小的共同体形式存在。
稠密的星系群落称为星系团(cluster)。
就像地球上的城市一样,这些星系团分散在宇宙各处,并由被称为细丝(filaments)的高速公路网络连接在一起。
较小的星系群落散布在细丝上,这些就是“星辰市郊”。
“星辰市郊”这一概念在影片中由主人公Youri提出,Youri在塔吊里和Diana俯视黑夜中的加加林,对她说:“我们就像是星辰市郊,虽然是位于边缘的星星,但也依然在发着光。
”居住在加加林社区的大部分是外来移民与工人阶级家庭,生活较为贫困。
影片中着重刻画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加加林居民:非洲裔男孩Youri(父亲缺位,母亲抛弃了他组建新家庭)、吉普赛女孩Diana、拉丁裔男孩Houssam、毒贩Dali(有自杀倾向)与难民Fari(类似Youri的母亲)。
可以说《加加林》是多彩的,融合了不同种族的社会边缘人群。
他们聚集到加加林社区,这里是他们的诺亚方舟,也是理想中的社区乌托邦。
在影片中,真善美凝聚于这个理想的社区,邻里之间相互熟识,互帮互助,既会聚集在一起看日食,也会一起努力拯救社区。
在这里,像Youri一样的年轻人会为自己是加加林社区的一员感到自豪,被迫搬迁的老年人会愤然表示“你们可以夺走我的家园,但不能夺走我的信箱”,最后建筑爆破时居民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见证这一时刻……
导演在和社区居民的聊天中发现,每个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于是决定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个梦想家,也就是Youri——加加林社区的精神象征。
“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in the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即使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在崩塌,也要抬头看看高耸的人类成就和宇宙文明。
在影片中,加加林社区也是社会的缩影,导演借影片结尾Youri的sos求救信号呼吁社会关注边缘人群。
相较于刻意地突出种族问题以达到“政治正确”的目的,影片除了在演员的选角上有所体现,更多的是通过对“语言”这一话题的处理微妙地进行暗示。
Diana指出歧视的根源来自于语言的不同,因为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造成了对异族人的歧视。
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线索——摩斯电码。
在Diana看来,它是可以消除歧视的全人类通用语言。
在全片最重要的几个环节,如男女主感情的升温与Youri最后的sos求救信号,都使用了摩斯电码。
“上升”与“坠入”:从《温蒂妮》到《加加林》的浪漫逃避主义
《温蒂妮》(Undine, 2020)设定在当下的柏林,讲述了现代版水精灵温蒂妮为了抵抗注定要杀死背叛自己的男人回归水中的诅咒,与命运抗争的爱情悲歌。
不论是《加加林》或是《温蒂妮》,导演似乎都在寻找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传达不可言喻的暗号与秘密。
就像是《加加林》中的摩斯电码,既是Youri和Diana的爱情密语,也是最后Youri向世界发出的sos求救信号,或者是《温蒂妮》中鱼缸坠落的瞬间,温蒂妮与潜水员陷入爱河,潘多拉魔盒开启,最后温蒂妮坠入水中。
这些与观众分享秘密的瞬间,都是导演精心设计的线索。
同时,两部影片都以个人视角切入,探讨了当下欧洲城市规划改建背后的暗流涌动。
主人公Youri用生命保护的加加林社区是二战后法国共产党建造的乌托邦式住房项目,借此寄予对未来的希望,是城市建筑迈向现代化的一大步。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疲软与政治势力的衰退,建筑本身的功能无法满足当下的生活需求,曾经的理想家园现如今也只能沦落至被拆迁的尴尬境地。
加加林社区的例子只是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微观缩影。
在《温蒂妮》中,温蒂妮城市发展局讲解员的身份引领观众通过地图上的模型了解柏林城市发展的宏观图景。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使得这个被柏林墙分割的城市再次连为一体,伴随着资本的扩张,柏林这座城市变成了新老建筑的杂糅,对现代生活的焦虑与不满使得人们开始怀念东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乌托邦式社区生活。
《加加林》和《温蒂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欧洲城市拆迁牵引出的后现代焦虑,但绝非止步于将问题暴露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电影回应:当建筑实体的消失不可避免,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留住它?
这些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是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的第一手史料。
在建筑消失之后,建筑的生命依然在延续,居住在加加林社区的人与他们的个人记忆(personal memory)构成了全新意义上的“加加林”。
正如导演所说,“我们想要捕捉建筑的生命最后时刻,同时想在废墟之上使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We want to capture the last moments of life that remain, to recreate life when the city is already in destruction.)
通常而言,纪录片是记录逝去的城市空间与收集口述资料的最佳形式,《加加林》的两位导演却选择另辟蹊径,以剧情片的形式展开,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大篇幅的现实刻画(如社区历史影像)中,穿插超现实的魔幻剧情,利用宇宙的延展性实现时空的堆叠,使观众迷失其中。
在影片的结尾,相比于中规中矩呈现爆破的镜头,导演通过太空反重力作用让建筑像火箭一样升空,不禁让人联想到《温蒂妮》中女主角最后摆脱城市生活,坠入深海成为精灵的超现实结尾。
如果说《温蒂妮》把中世纪的水精灵神话引入当下陷入僵局的生活,《加加林》则是选择仰望星空文明,运用太空科幻元素将加加林社区改造成宇宙飞船,最后升空与月亮为邻。
结尾大胆却又浪漫的想象看似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逃避,其实是对于现代化城市改建的积极回应。
既然建筑的更新换代不可避免,作为电影人依然可以以影像的形式让世人铭记这些承载历史的建筑。
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尾既是对老建筑的致敬,也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建筑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最后,当导演展现了社区拆迁的真实场景时,伴随着画面逐渐变窄,观众能感觉到建筑仿佛拥有了生命,像人一样闭上了眼睛。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再有人问起加加林社区的时候,观众可能已经记不得真实的拆迁画面,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热爱太空的Youri和他的加加林“宇宙飞船”……
空间感的音乐同步脉搏,光动与色变极致美艳。
用拆迁故事承载太空梦,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在做梦。
即便回到现实,加加林也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就在生活的无奈的苦的周围,爱情是蒙眼登高的信任,友情是与月为邻的牵绊,就连钢筋水泥也能通过摩斯密码温柔发声。
只要心中有梦,有所爱,一个钉子户也是浪漫的。
此刻的我,有梦,也有所爱,我也是浪漫的,我是你的钉子户。
一个拆迁钉子户少年的遭遇故事在法国导演的演绎下会变得如此生动浪漫(*๓´╰╯`๓)♡尤里这个自小独立,所居住的公寓当年是太空英雄加加林见证 并以此命名的。。。
而少年也有着一个遨游宇宙的太空梦想少年的故事如他的宇航梦一样是温馨愉悦的(* ̄︶ ̄) 从最初公寓照明系统改造 摩尔斯码 太空温室 星途 乃至他与罗曼少女戴安娜粉红泡泡的爱情 反衬艰辛残酷的现实 映射出尤里坚韧性格来但是然鹅可是 故事最终公寓最终拆除那一夜 原有住户又聚在楼下 共同见证。。。。
此时尤里中断爆破 自己在房顶身心俱损 陷入昏迷 他似乎漫步坐上宇航器 在太空漫游✧٩(ˊωˋ*)و✧故事到此戛(jiá)然而止 尤里和加加林公寓的结局又会如何。。。
他的行为对原有加加林公寓居客们有何影响。。。。
他与罗曼少女爱情。。。
这只能在主创访谈或者观者自己的想象中得到解答了。。。。。。。。
还是佛罗里达乐园式的故事,选择了很窄又很新奇的视角,再加上微微奇幻的表达方式。尽可能的削弱了苦难,加大了浪漫成分,既温暖又充满希望。在一个绝望的故事中看到希望真的太好了。
反正看起来很无聊。
关于太空的一切都很不错,男主自己搭建的“飞船”还有摄影,一种现实的失重感。但是除开太空却似乎什么都没讲,人物与现实的联系实在太弱,人物的血肉不够丰满,没法与电影建立联系。最后十分钟算是拯救了这部电影,那不同闪烁的SOS在我看来并不浪漫,而是孤独的人向世界发出的最后呐喊。
法国好看的电影真不多
创意还不错,用一个名字把当下与历史,现实与想像,地球与太空连接了起来。视觉上很有想像力很惊艳。但剧作很弱,故事基本没什么情节,只有无止尽的抒情。这么多废戏感觉能剪下一半时长。关键是情感就更弱了,导演似乎无意探究主人公的历史、心理和动机,更无心走入其他邻居的内心。于是影片只剩下了浮在影像上的抒情,没有任何共情的可能。
加加林来到社区的时候,那还是一个让人满怀希望的时代,太空之旅意味着人类的进步,苏联则是承载着左翼梦想的符号。对弃儿加加林(男主和社区)来说,太空是遥远的过去,是一个躲避真实世界的隐秘空间。郊区的群星围绕着月亮,瘾君子从泥土气息中得到了慰藉,但迷失在钢铁宇宙中的人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
加加林是个可以让一栋楼失重的名字。而我们是月亮的邻居。镜头设计非常有野心。倒数到零后的那个瞬间,有冲动选为年度最佳场面。等了一年多快绝望了,竟然突然出了资源,大家快去看!!!
都没看懂剧情,真的很无语了什么玩意儿,这种片以后别拍了
一部漂浮的电影。分明是动荡的青春,却又是浪漫致死的童话。宇宙、青春、抗争…这些世界上最美丽的词汇,共同构建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一篇震撼的自由宣言。一人的拯救、两人的莫斯电码、光下的星图、自造的太空舱、吊车下的城市…无数美丽的画面交织起过去与未来,独行的少年如同初探宇宙的加加林在无人之地留下脚印,执拗的梦想在幻境中灿烂绽放。略遗憾的是,如果导演能够更加深挖一下尤里及多种族社区的背景,可能会更加精彩。ps. 我们是月亮的邻居。
个人理解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作品,让人反复联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小武等,主人公都是少言寡语、坚韧反抗的孤独留守者。加加林既是主人公和偶像的名字,也是公寓楼的名字,三者的命运有呼应有反差,构成了有趣的比兴。少年最后让即将爆破的建筑闪出呼救的光芒,刹那间仿佛实现了自己的漂浮航天梦想,最终诗意的尽头仍然是跌落回现实,少年复生,建筑坍塌。
30min短片适合
【3】灾难,完全无法进入。对恋旧癖和新幻想的结合下了一种用爱情,浪漫与碎片化的MV桥段结合。但还是觉得本片恰如热评区形容的“平民窟钉子户登月第一人”那些幻想与浪漫架空在一座钉子户屋子,我真的觉得蛮那啥的。还好够短,要不然不知道再拍下去会灾难成什么样。
我永远会臣服于成年人的浪漫
几乎全程在瞌睡中度过
又一部巴黎底层青年悲剧,想要标新立异的超现实色彩反而让故事显得支离破碎
如此的想象力!!!
只有浪漫,就显得单薄了。但是该说不说,浪漫之浪漫做得真不错,配乐和摄影立了大功。
一个法国拆迁故事,男主角对于老社区和太空的喜爱似乎只能从他自发对社区进行的修缮、独自留守在无人的大楼内以及将房间仿造太空舱改建这些行动中体现,不太看得出他这种坚持和喜爱的动因。主角的朋友们和社区里的其他人也算不上出彩,仅仅是些许镜头稍稍展现了一下法国贫民窟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最后的“浪漫”结局,硬凑的成分也大于水到渠成。
3.5吧。怎么看待一个法国“钉子户”,要看导演的本事,呈现得好,就是浪漫,呈现不到位,就是脑子有点问题。
孤勇的太空少年为承载了眷恋的旧居,奉献了一场盛大的集体幻象。社区的拆解与分离,美好的破碎与逝去,被表现得如此轻盈浪漫,但那句竭力向社会各层发出的sos,在不断警醒着,无人知晓在整体向前飞速行进的人类共同体中,谁会成为那些被边缘与被遗弃的,但类似于大佛中的肚财,要如何在废墟中开出花朵,这不仅仅只是安土重迁的情怀,更是种恒常的生活态度。她的丝巾蒙住你的眼,却让你看到les banlieues célestes无比绚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