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确定这部片子,在逻辑连贯性方面不是很强,到最后影片情节中那个制片人慌张逃跑,被同事丢炸弹扔死,都不知道是怎么个逻辑。
我想影片想反映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唯一一位正义人士报了自己的仇,报了那对夫妻的仇,与家人团聚,这就是上天对一位善良人士的褒奖。
坐等。。。
再坐等。。。。
再坐等。。。
再坐等。。。
再坐等。。。。
等天气变暖。。。。
把这部堆积在电脑里N月的电影看掉了构思果然很BT,让10个死刑犯去一个孤岛上互相残杀,最后那个活下来的给于自由整个过程用摄像机拍下来放在互联网播放为了让10个人拼命去杀对方,就在他们的脚镣上装定时炸弹如果不在30小时里杀掉对手,也就是说只要最后还活2个人,就让绑在脚上的炸弹炸死貌似中国也拍过个类似的片子,不过血腥程度没它高,好像还有maggieQ的(3年前看的,记不很清了)对那个空投下来直接刺在铁栅栏上死的那人表示遗憾真TMD窝囊被JS的那个女人蛮惨的,尤其是被JS的时候丈夫被困在一边她的丈夫最后也死得很惨,唉,弱碰弱,不来三啊,果然还是得两BT组合起来有看头看完整个片子的感受就是那个伤口可以用白胶和红墨水做得再恶心一点诶,诶,反正我果然很BT
像这种明显违法的直播为什么可以在网上公开播放?
老板还敢接受记者采访?
找不到哪个岛难道黑客查不到吗?
突然进账几十亿的账户银行查不到吗?
那个女的为什么非要等到被强奸完才引爆炸弹,同归于尽不好吗?
为什么节目组也要在这个岛上等死?
在船上不安全吗?
在隔壁岛不安全吗?
那个男的拿了枪之后开始到处找男主,站在这么开阔的地方都看不到人然后男主突然出现在后面?
瞬移吗?
那男的说他也当兵的怎么枪法这么菜?
这么近还用的喷子都打不中?
男主没死为什么会浮起来?
最后赢的那个人明显是危险人物为什么没有一点安全防范感觉就像自己人一样还给他散烟?
男主用枪都打不到飞机上的人却能把炸弹扔这么准?
当然这个电影设定还是不错的,可以忽略这些逻辑问题,看着爽就行,但是这个摄影师我真没法忍,本来打斗场面就很乱你镜头还要跟着晃生怕我看清楚了?
本来三星,因为摄影师再扣一星。。。
这部电影绝对是里程碑式的电影,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动作片模式,尽管成本低点、制作不那么精良。
现在的《饥饿游戏》、《移动迷宫》不都是这个套路吗?
那两个评分还那么高?!
这部电影的立意、剧情,绝对不比那两部差,甚至我当年听到有人推荐我《饥饿游戏》,第一反应是抄袭本片。
请各位不要仅仅以wwe或者一般动作片来看这部电影。
它绝对不止是这样而已。
刚才特意搜了一下,《饥饿游戏》的书美国2008年9月出版。
这部电影2007年。
谁说作者没看这部电影,打死我也不相信。
看在动作打的还是不错的,有点感官刺激,剧情也基本上流畅给的两星,但是这个女的作为参与者搞内部起哄就离谱。
这个女的作为主办方一员救了死刑犯,其他主办方的人都死完确实合理。
这个主角你确实能打,玩个游戏真双标啊前面不杀人好像很和平后面追着两个人杀。
结尾主办方BOSS也没跑掉,死囚跑掉了,这逻辑真没谁了,虽然全都该死但是最该死的没死光,突现美国英雄了属于是……
《死囚大逃杀》:凄凄;惨惨;戚戚 □文/火神纪 回归到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洪荒之年里去;在那个时代里,不会有任何人有时间或者闲暇停下来思索过这样的生存方式是否合理或者合乎人道。
因为在那个时候,能够活下来,吃饱肚子并且让自己的血脉繁衍下去,那就已经是一个成功者和强者了。
任何与生存无关的思索,只是懒惰而且懦弱的。
于是,人道仅仅只是一个弱者为了自保以及为了其懒惰和懦弱所找的一个堂皇的借口。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残酷而且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火神纪。
题记。
我在想,把洪荒之年的那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方式放到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来,当成是一种商业活动以及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节目;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商榷呢。
我所进行的反思是,从一个比较积极而且缓和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纵然这部电影的这种做法显得非常残酷,然而是不是正是因为这样的残酷而极尽了嘲讽之能事,用一种反讽的手法对当前这种畸态扭曲的审美观以及媒体对这种扭曲审美的进一步误导、一味地迁就、媚俗地炒作和献媚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呢。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个人的假设和推断。
而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创作角度的话,那么这无疑是一部不人道的而且违反了文明和人性的电影,一部过于残酷并且十分愚蠢的电影。
可惜的是,电影的创作方并没有让我看到这样的可能性,他们也许并不屑于来证实我的这种假设和推断。
他们仅仅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本里的这个故事以及没有用电脑特技来为其动作设计锦上添花而津津乐道,于是在推翻了我的那个关于美好的假设和推断之余;这部在美国被评为R级片的电影并不冤枉而且的确是一部十分愚蠢的动作电影。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强悍的硬派动作电影。
为了把前摔角明星史蒂夫·奥斯汀迅速而成功地包装成一名动作电影明星,这部电影里采用了大量的摔角运动里特有的动作设计。
而更毫无疑部的是,摔角运动本身的动作就具有的那种强烈的视觉冲激也因此被带入到这部电影里来;我不否认这部电影在动作设计上的可观赏性以及其在视听效果上的成功。
至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纯粹从动作电影的角度来看,整个观影过程还是颇为愉快的。
从这方面来说,这部电影会获得动作影迷以及摔角运动爱好者的青睐,这一点勿庸置疑。
这纯粹是一部为了动作而动作,为了厮杀而厮杀,为了暴力而暴力的电影。
不论是这部电影里的这个并不太吸引人的故事,或是这部电影的创作方对这部电影所寄予的厚望来说都是如此。
这就赋予了这部电影沉重的舆论压力;至少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要获得好评是十分困难的。
一部电影的优劣评判并不仅仅只是这部电影所出来的视听效果如何,更重要的应该是电影深处所隐含着的人文思考和精神主旨;而在这方面来看,这部电影几乎可以说是苍白得近乎无味。
于是,这部电影成了一部视听效果成功却毫无营养的视觉快餐式垃圾。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的这些厮杀以及那些残酷有余的虐杀,显得非常多余而且乏味,甚至有点无的放矢了。
我说,这是一部凄凄、惨惨、戚戚的电影,指的是这部电影将要背负上的骂名,以及电影里的这些人物所面临的那种无奈的处境和更无奈的残酷。
也许你可以说,看一部电影何必想那么多,只要拍得好看就行了。
也许,看一部电影的要求可以如此;可是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可以如此随意而率性呢。
十个被全世界各国被判处死刑的人被放置在一个无人的而且逃脱无门的孤岛上,身上绑着一个30小时的定时炸弹,除非坚持到最后或者杀死其他的九个竞争对手才能获得通往自由以及存活下来的唯一机会。
杀死其他所有人并且活下来,或者被他人杀死;这个游戏似乎就是这么简单的。
整个厮杀对打斗智斗勇的过程将被岛上的几十个摄影机拍摄下来并且通过卫星在互联网上直播收费观看。
无疑,真人秀、真人厮杀、真实地杀人,这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噱头;毕竟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的假打以及电影里的那些挠痒痒式的决斗,真实的血腥味以及死亡,只要收费标准不是太过分的话,许多的人都会为之而趋之若鹜。
也许,每一个人身体里或多或少都会有着从洪荒时代的先辈那里遗传下来的嗜血、残酷和虐杀的原始基因;我们的先祖曾经就是那样子生活,不被杀死就是杀死他人,而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至少在那个时代里,我们的先祖都是最凶残而且成功的猎手,他们的血脉才有可能流传至今。
且不说这部电影里所玩的这个真人游戏是否是违背了人性本身,或者真的是顺应了那种在人性里最阴暗面的残暴因子而有了市场;更重要的是,它有悖于现在的道德准则和人道主义精神。
死囚,是注定将要死之人;用电影里的伊恩·布瑞克的话来说:“我选择了十个死囚,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要面临处决;而我把他们带到这里,给了他们一个自由和生存下去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他们有了再来一次的机会。
” 我记得布瑞克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满脸上带着一种救世主以及施舍的表情。
而我,对他的这句话以及这个表情极其反感。
电视主持人反问他关于道德和法律的谴责时他是满脸的不屑,而我则在思考的是,如果他真的把那些死囚当成是同类的人来看待的话,他又将他们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和尊重放在了哪里。
给他们一个机会,向他们承诺了或许有的自由和奖金,他们又是不是就该感激涕零了呢。
其实,只是他们连选择的机会也没有罢了;强迫他们接受一个残酷的游戏以及游戏规则,并且利用这个游戏来为自己获取丰厚的利润,这本身已经体现了一种弱肉强食的强势思维和逻辑方式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游戏。
而因为创作方对于这部电影所赋予的仅仅只是视听效果以及商业上的利益,于是,这又成了一部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了。
尤其是布瑞克对待死囚的那种态度;一个人犯了过错触犯了法律自然应该受到惩戒并且承担自己所有行为后应该承担的责任,然而也就仅限于此了。
我记得《绿里奇迹》里有一句说得非常好的话,非常能体现这种精神:一个死囚在受刑死了之后,他已经偿还了他对这个世界所犯下的所有过错了,所以他们也就一样变得纯洁无瑕了。
一个人的性命能偿还给这个世界多少呢,其实并不多;可是这句话却体现出了一种对囚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死囚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尊重,法律可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但是不应该也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作为一个人基本的尊严。
这句话之所以让我感动,也许就是因为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背后的那种伟大的人文反思。
一个人犯了过错触犯了法律而被惩罚,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更重要的是那种宽恕,比惩罚更艰难的应该就是宽恕了。
再来看这部电影,我根本找不到类似的闪光点。
它所选择的都是一些极端的而且极其残酷的犯了十恶不赦的死囚犯,于是我又开始想,这样的一些人,给了他们自由的权利以及生存下去的机会之后,这样的行为到底又有多少意义呢。
回归到社会之后,他们只会继续犯罪继续为害社会,不是么。
当然,除了史蒂夫·奥斯汀所饰演的那个被美国政府所背叛并且置之于不顾的特工,然而不要忘记的是,这个人物在这部电影里是被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形象来塑造的,也是这部电影国了争取舆论好感所抛出来的唯一一颗情感炸弹。
可是在我看来,这依旧改变不了这部电影八面楚歌的舆论窘境。
好像维尼·琼斯所饰演的那个英国特种兵尤恩·迈克斯塔利,因为在非洲烧毁了一整个村庄,在一天之内强奸了九名妇女并且虐杀了许多人而被判处死刑;这个生存的机会在他眼里是势在必得,然而在除了杀死竞争对手之外,他似乎也很享受这种杀人的感觉和虐杀的快感。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虐杀那对毫无还手之力的墨西哥夫妇罗莎和帕高,他可以一刀了解了他们,可是他不那样做,他必须慢慢地把他们折磨至死。
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带有一种病态的施虐心理来施暴的。
而我无法想像的是,如果他真的赢得了这个游戏并且得到了自由的话,他真的会规规矩矩、改过自新安分守己地生活?
在我看来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他只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更疯狂地肆虐他更加疯狂的欲望。
当然,在电影里的这个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商业行为;而这部电影也同样是一个商业行为。
正如布瑞克所说,我为什么要帮助尤恩·迈克斯塔利一路不停地胜利而赢得游戏呢,因为他适合表演,他能给他一场goodshow让他的观众觉得他们信用卡上的钱划到他的账户里是物有所值的。
一切,仅仅只是利益的驱使罢了。
这部电影所做的,也是一种同样的努力,它似乎想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它所呈现给我们的,也同样是一场goodshow。
电影的最后的那个看似美满的结局似乎在昭示着天理循环,安排这场游戏的所有人们都被游戏里的人给杀死了,而杰克则平冤昭雪回到了属于他的幸福生活。
这个结局似乎是在向舆论以及人道主义者妥协,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妥协依旧显得苍白而无力。
更重要的是,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像野兽一样地活着了。
而且,我没有办法把这部电影仅仅只是当成是一部电影或者是一场游戏来看待,曾经有过的道德优势以及人道主义精神不允许我如此草率而轻快地面对它。
凄凄;惨惨;戚戚。
其实不只是电影里这些毫无选择的死囚,也是这部电影,还有拍出这部电影带着勃勃雄心的WWE及其旗下的WWE电影公司。
2007-09-13;丁亥年己酉月庚戌日。
华佗诞。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The Condemned》 ■译名:《死囚大逃杀》|《罪人求生》|《死刑犯》 ■导演:斯科特·维普(Scott Wiper) ■编剧:斯科特·维普(Scott Wiper)\Rob Hedden\Andy Hedden ■主演:维尼·琼斯(Vinnie Jones)|史蒂夫·奥斯汀(Steve Austin)|Nathan Jones ■类型:动作/惊悚 ■片长:100分钟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制作: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WWE) ■特技:Fuel International ■发行:Lionsgate ■上映:2007年4月27日(美国)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为一部动作片在故事情节和架构方面是欠缺的;但是如果换成对传播媒介的反思的话,我认为是一个能够引起讨论的话题。
无疑,要做出那样一个真实的“秀”,在今天是很困难的;那需要很多的摄像头,摄影机,但是在未来呢?
互联网能让世界上所有的人接触到信息;只要这信息在进行传播,无论他是好还是坏,无论是民主的还是邪恶的。
物联网(IOT)的发展或许还真的能拍摄出这样一个真实的“秀”。
在传播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那就引申出许多关于媒介的问题: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暴力等负面信息对社会的摧毁;是否对传播媒介实施控制。
对传播媒介进行批判的人无疑会为这不影片喝彩,因为它实在是对某些媒体工作者目的性进行了批判。
一个二战遗留战场,十个死刑犯,有毒贩子、刽子手、国家特工、亡命鸳鸯、等等;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死刑犯。
擂台不在岛上;而是在互联网,人性和欲望的博弈。
杀人的不只是刀子;还有摄像头。
刀子只能刺死少数人,摄像头却能摧毁一群人或者一代人。
最近,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在媒体上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
大部分日本媒体对二战的责任问题由来是否认的;军国主义在媒体上面大行其道,民众从来都是受蒙蔽的。
在报纸诞生后;有言论说对自杀新闻的报道会引发人们的效仿。
许多思想家对大众媒体进行批判,仿佛媒体是邪恶的。
媒体和操纵媒体的人;谁更邪恶?
在影片开头,选择擂台选手的时候,伊恩.布瑞克特意在阿拉伯地区挑选。
反观现实,美国媒体对阿拉伯世界的报道,我们或许就可以明白;美国政府和伊恩.布瑞克其实一样。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伊恩.布瑞克,前段时间的拜金女、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等。
互联网社会使得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人,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所以人都能看见。
如何避免我们的社会落入一个信息操纵的陷阱。
首先是我们的媒体工作者要有人性的价值观。
我说的是人性的价值观,而不是官方的价值观。
当年,纳粹的价值观也是很多媒体工作者支持的。
剧中,多娜作为一个秉承人性价值观的媒体工作者反对;现实中有太多的高迪,明知道有违人性,却由于内心的欲望去操纵媒体,煽动大众。
我们不能因为媒介给我们带来某些负面的东西就放弃媒介。
恰恰,摆脱大众被愚弄的命运依靠的应该就是我们的大众媒体。
我们对郭美美事件的谴责,对跨省追捕、躲猫猫的讽刺,是我们大众的力量。
看死刑犯的时候,开头,只是一开始我就认定这是美国的《大逃杀》。
我想,我在我的blog描述过大逃杀的场景。
2006年11月10日。
我说,在那里,死亡的花朵妖娆肆意的绽放,我说,我盯着屏幕怔怔的掉下泪来。
可是死刑犯没有这样的节奏,它是真实的厮杀,没有日本那种可以营造的阴柔感伤,它的硬朗,让它的画面看起来像是《lost》一般。
死刑犯里只有十个人相互残杀,而他们本身就是死刑犯。
最后活下的人,可以获得自由。
这是一场秀,起码在策划参与者,以及千千万万付费看网上杀人直播的人来看,这仅仅是一场秀。
他们忘记了,死刑犯在必死的这个身份之前,他们首先是一个人,无论怎样十恶不赦都仍有着生存权利的人。
他们并没有卑微到任人玩弄的地步。
这个直播在网上的点击率最终超过了4000多万,付费观看。
这么多人的点击,是因为我们本性中的残忍和嗜血吗?
如果是这样,真的非常非常悲哀,每一个付费去观看的人,都是凶手。
故事最后的结局,只剩下两个人活着:一个是为了国家任务成为死刑犯的国家安全局的秘密工作人员,一个是一直阻止直播进行下去的美女。
是的,连节目的策划者和参与者们都死掉了。
一个多么理想化的结尾,正义得到伸张?
视人命如草芥的结局必然也是死亡?
可是,最终的最终,还是已经死了那么多的人……
其实形式上和日本的《大逃杀》是一样的,除了犯人们的互相残杀之外看到一些人性的东西,典型的好人有好报的电影,唯一一个比较有良心的女生和孤胆英雄活了下来,虽然看到这个前摔跤好手的第一眼就知道这家伙肯定能活下来....基本上结尾没有什么悬疑的,很简单的一个片子,BTW,那个女生还真是漂亮...
过家家?
只能说感官刺激,别的没啥
美版大逃杀 很爽
4000万*50=20亿!太TMD晃眼了
美版《大逃杀》,实在有够无聊
拍成90分钟可以给四星。
烂死了
太他妈拖沓
还是很不错的。我承认我喜欢暴力,但我讨厌血腥。打就好了,血不要流太多。
纯暴力
我讨厌那个演老板的
抄袭都没一点水准,奥斯丁的好莱坞之旅遭遇滑铁卢
连爆米花电影都算不上。
真人秀题材一度风靡。
真的,我算见识了~~~~~~~
乱七八糟莫名其妙抄袭严重+个人英雄主义
曾经在学校看的,当时是惊险刺激的感觉
看过的第一部大逃杀类电影,感觉不错
立意就不喜欢,搏杀的太血腥。
旁观者都是罪犯,到了最后肯定会得到审判.不知道对于美国人怎么样 但是我真觉得在我们这个美好的国度,等到审判的来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