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很愤怒。
我发现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一头雾水,但碍于戛纳的威名和影片看起来“很艺术”的样子,便没有人愿意多嘴电影哪里没不好,宁可说是自己看不懂,是自己疯了。
朋友们,你们没疯,不是你们没看懂,而是电影就没拍好。
直说吧,我很喜欢余华老师的《河边的错误》,但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改编的能力,看完电影的我很愤怒。
电影不仅改编而且同名,甚至宣传上也猛打余华二字,所以我无法抛开原作纯欣赏电影。
但即便愤怒,我仍然遵循自己对电影评判的原则,咱们先说点好的。
(但聊之前我必须要提醒,本影评完全主观,我确确实实第一时间花了钱走进电影院。
但这个影评是不收钱的,所以我要充分发挥我的主观判断,有些BYD不要说客观,我看电影客观个鸡毛)
晒票根首先演员们还是不错的,比导演编剧靠谱很多,饰演许亮的演员戏份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其他演员当然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不过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江苏的小镇上,有那么多北方甚至北京口音。
我是说当然可以有外地人,但也不能那么多吧?
让影片的可信度和代入感大打折扣,以及我不觉得非要说方言,而是要有符合本地方言的口音,比如背景是南京,那南京方言不一定要有,但南京普通话很重要。
影片服化道置景灯光都不错,胶片摄影更是不容易,电影的胶片风味让人着迷,整个影像气质的确还原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在调色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胶片模拟已经相当成熟可用了,能坚持胶片这个费时费力费钱的操作,只能说导演和投资人们挺有魄力。
当然,摄影还是有乏善可陈的。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固定机位,这种返璞归真的摄影,让本该惊悚悬疑的影片变得观感枯燥。
可能文艺片就是这个味儿吧,不理解,也不敢乱说。
可是,一旦结合上电影剧本之后,狠下功夫的影像,都变得虚有其表,华而不实起来。
许亮让人印象深刻《河边的错误》这篇小说的确晦涩,版权几经大导手中都难以实现,我的阅读体验上,脑海中会不自觉联想起《杀人回忆》,但小说远比后者早了15年。
小说的改编和影视化是非常有难度的,这点不假。
但题目难归难,你把题干抄一抄也能得分,对吧?
你解不出来你不要乱解啊。
导演和编剧把小说核心的,优秀的部分删改干净,不加节制的增加自己的无聊趣味,使得影片剧本在“负优化”改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以下将结合原作小说和影片,着重讲一讲我对剧本的看法,请慎重观看(建议先花俩小时看一下小说本体,很短也很好看)
2.对比原作小说,电影做了什么?
先说我最不满意的改编之处,就是这个BYD结局。
影片中,马哲在梦境中一疯而过,决定重归家庭。
在某个安逸的夜晚里喝着小酒,突然看到疯子,追上前去,激情中连开四枪。
慌慌张张回到警局自首,却发现真的是自己喝多了。
最后,马哲破案有功,获三等功和一个幸福家庭。
啊?
我满头问号。
我可以理解当下电影环境,可能存在审查问题(警察不可以知法犯法)。
但是,这其中仍是有可改编的空间,完全可以更晦涩和不可信,但完全大改就他妈离谱。
尤其是马哲刚杀了疯子回警局,整个人慌得要死,还说都是疯子安排好的,这几句台词真他妈的蠢爆了。
我们看小说是如何处理的。
首先在杀疯子前,其实马哲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准备好接受法律的审判。
文中写的是,马哲在办公室呆坐了半天,打电话告诉妻子今晚不回家,花了两个小时坐小客轮去小镇,见过民警,走向河边,冷静的枪杀了疯子。
马哲没有疯,虽然杀了疯子,但回到警局的他十分平静:“我不考虑这些。
”马哲依旧十分平静地说。
甚至在妻子过来后,内心感觉是:“……妻子的声音仍在耳边响着,那声音让他觉得有点像河水流动时的声音。
” 结合马哲对河边流水的印象,他内心甚至是“真不错”:“……河边与他上次来时一样悄无声息。
马哲心想:这地方真不错。
” 马哲压根不应该像电影中,激情杀人,慌慌张张回到警局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傻逼话。
马哲在小说中,是非常理性且严于律己的警察形象。
恰恰这也是司法和社会对他的某种捆绑,他必须严谨且遵循这套规则。
但是这个社会对于疯子却是松绑的,无可奈何的。
一方面是司法上对疯子没有有力的制裁手段,另一方面是刑侦技术的不足,无法让他查证真凶到底是谁。
虽然文中的警方认定疯子是凶手,但其实仍有疑点未解,这对于马哲来说是无法绕开的,是内心里的巨大石头。
更致命的是,命案接二连三,无法侦破,不管凶手是不是疯子,只要他人模仿第一案的作案手法,那么大家都会自然的认为疯子又杀人了。
只要疯子还在,命案似乎就不会停止。
他杀疯子,就是打算通过“牺牲”自己,来结束这片土地的疯狂。
然而小说并未结束,疯狂也并未停止,真正的结局高潮也才刚开始。
马哲自首希望得到法律审判后,他的妻子和领导却希望他逃脱法律制裁,而办法却是,成为一个疯子。
这种荒诞现实和讽刺的冲击力极其强烈。
所以影院中看到这个结局,我真的愤怒,不仅把角色和故事的灵魂改没了,还改得更加糟糕,马哲本来就是个很纯粹的人民警察,一心破案想还社会秩序,结果电影里还特地他安了一个想要立功的欲望,恶心谁呢?
这些还只是结尾对马哲这一角色的毁灭性改编,同样“毁灭性”的改编,也存在于其他角色身上,比如幺四婆婆和疯子。
影片中不管对婆婆还是疯子,都没有太多戏份去交代。
这两位唯一同框的镜头,是马哲的梦境:婆婆引疯子到河边草丛,臀部翘起匍匐在地,要求疯子鞭打自己。
我作为观众,很容易从导演的表达中,看出婆婆与疯子是存在某种性虐待倾向的关系。
我他妈的不理解。
至少我作为一个读者,我并不会往这方面联想。
小说中对幺四婆婆的“客观调查”的最开始,就讲了她十六岁嫁过来,十八岁时丧夫,独自一人生活四十八年。
后来婆婆捡到了疯子,把他照顾成了一个干净的孩子,晾衣杆上的衣服飘得像一排尿不湿,还给他戴上红领巾,跟外人说他还不懂事,不知道自己死后他就要苦了。
这里余华用非常多的笔墨,描写的是一个年轻丧夫,没有孩子的孤独女性到了老年,捡到了一个疯子,将他视为自己的孩子。
是!
孩!
子!
啊!
不是他妈的捡了一个“性对象”啊!
导演编剧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
小说中的确有人听到疯子在屋里打婆婆,有些晦涩,但怎么看也和“性”挂不上钩。
至于文中后来婆婆说:“他打我时,与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真狠毒呵。
”那时她脸上竟洋溢着幸福的神色。
这里导演不会以为这是在描写疯子和婆婆的关系吧?
不会觉得疯子成了婆婆的老公吧?
卧槽了,这里再怎么也不会这样解读吧?
婆婆回忆起丈夫的狠毒,洋溢幸福。
既可以解读成年轻丧夫,无依无靠的婆婆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对丈夫的回忆,只剩打自己时的疼痛,而他再也打不了自己了,所以觉得幸福,是可以的吧?
也可以更简单的理解为,平常女性回忆自己男友或丈夫时,总归要从缺点开始,因为这些缺点是打开其他记忆的钥匙,这也很合理吧?
况且,让她产生好像“幸福洋溢”的状态不是疯子的殴打啊!
是她产生了关于丈夫的回忆啊!
无论怎么解读,都应当是在体现的是婆婆可悲的人生吧?
他妈的!
导演自己拍的时候不觉得很傻逼吗?
疯子会打婆婆,也不是在说性虐待啊,是表达疯子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其实有暴力倾向,说明疯子是有作案能力的啊!
是在给案件增加破案难度和线索啊!
导演还他妈的自作聪明,非常小聪明的把“河边的错误”结合到各个角色身上,但他妈逼的,也太他妈好笑了。
就是这些角色刚好都有点各自的隐情,然后刚好都在河边有点什么事情,恰好他们都死在了河边。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角色在河边做了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他们是无辜的普通人,他们被动的参与进案件里,被迫成为受害者,而在他妈逼的导演眼里,他们之所以是受害者,都是有原因的。
草!
在杀人犯身上找共情,在受害者身上找问题,是不是有病?
我真的很生气。
我不知道导演是否自知他潜藏的恶意,他把这些普通角色改写成了一个个“有问题”的人,有的影评还理所当然的接收和扩散,说婆婆和疯子在河边草丛做错误的事情,王宏和女孩在偷情,许亮是异装癖,他们是社会边缘人,不被接纳的,他们在一起就是河边的错误。
我错你们妈。
小说中婆婆死亡时有完整的描写,她不过是在如往常一般赶鹅上岸,王宏也只是一个不想配合警察的普通工人,女孩更简单,她只是路过河边掉了个发卡。
第二个死者,余华重点描写是死者妻子的状态,是受害者家属。
第三个死者是小孩,而重点在于小孩不仅帮助过马哲,还说过他想看到凶手是谁。
可是他已经等不到真相的那一天了。
那么话说回来,小孩又做错了什么呢?
他是什么社会边缘人呢?
他在电影里的死亡各位夸夸其谈的影评人又怎么看呢?
就装看不到呗。
而且小孩这条线多么重要啊!
尤其到了杀疯子之前,马哲最在意的是不远处的桥上,还有两个小孩,看到那两个小孩,才让马哲真正按下了扳机,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真的不懂导演自作聪明的把角色全部删改是为何。
3.在我眼中,河边的错误是什么?
当然我也主观,对吧,我读余华小说的时候,也不考虑余华怎么想。
要我说,河边的错误里,这些普通人都没有错,不仅是被害者们,还有那些其他的镇上的所有人,都因为凶杀案和一个不受社会管控的疯子,潜移默化被迫成为受害者,街面上看到疯子一眼,都会奔跑大喊起来,甚至许亮这种人还要为此自杀(许亮的部分很多很重要也被删改了,就不做展开了) 那么河边的错误的是什么,是马哲。
当他思考了半天,和妻子打了电话,坐了两个小时的船,来镇上和民警聊了天,走向河边。
从他平静的枪杀了疯子开始,河边的错误才真正开始了。
河边的凶杀案里,凶手是谁,凶手如何作案的,相关角色究竟干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马哲会走向河边,选择错误: 杀死一个疯子,成为新的疯子。
至此,小说完成了从悬疑凶杀到荒诞现实的辛辣讽刺,而电影却活生生的将格局缩了回去。
再说点我在意的碎片。
小说中有很多不错的画面描写,比如一颗头在河边,脖子上先砍了一刀,随后又是三十来下才砍断,以及疯子拎着水淋淋的衣服,而另一只手上是柴刀,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都是相当有画面感的,但一点都没有了。
疯子在河边洗衣服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为什么疯子总在洗衣服?
因为婆婆没了,他是在模仿婆婆给自己洗衣服,他以前总是到处走动,把自己玩的很脏,婆婆就每天去河边给他洗衣服,好让他第二天总有干净衣服穿,这是他们相处的生活和延续。
影片中不仅一删了之,而且还把疯子洗衣服拍成了在玩衣服,疯子为什么在水里的衣服上放石头啊?
玩啊?
是他妈的在模仿婆婆,防止水流带走衣服啊!
电影在拍什么啊?
影片中的警察查案都跟弱智一样,一桌子人站在一起听他妈的磁带,尸体的致命伤鉴定也毫无专业可言,把警察重要的办案场地挪到四通八达的电影院,我真他妈的。
以及最重要的,我求求导演了,不要再无所顾忌的玩弄你那点破逼迷影情节了。
非常的拙劣,非常的下头。
什么电影没人看了,电影两个牌子砸到地上,警局开到了电影院,燃烧的电影机,像闪灵一样涌现的乒乓球……我真的爱看电影,但也真的烦死了。
永安镇里你玩玩就算了,至少我还能笑一笑,河边的错误这么一部严肃题材的影片也玩,我只会觉得他妈的是臭/傻/逼。
玩九十年代,玩胶片,玩月光奏鸣曲,玩迷影情节,就他妈不能好好拍电影。
这是河边的错误吗?
草。
/菊花为何那样红10.24.2023
《河边的错误》虽然声称改编自余华的原著,然而较于原著所想表达的观念已然二异,在前段潮湿村庄的探案故事后,逐渐变成了模糊记忆与暴力交缠的错乱与疯狂,最终更是用一个不甚明晰的结局让大家懵懵懂懂,似乎抓住了一些什么,但又说不出口。
更多的人,会称之为故弄玄虚。
余华的原著,幺四婆婆被疯子所杀,马哲杀掉了法律无法惩戒的疯子,并也用“疯狂”这个借口逃脱了故意杀人的制裁。
当然,马哲只是杀死了他认为的凶手,实际的真凶,小说也留有一些值得反刍的细节。
而电影版越看越发现,虽然有警察马哲,有拿柴刀的疯子,有连环杀人案的死者,有自杀的马亮,然而这确乎与原作是两个故事。
本片,在我看来,是一个疯子眼中的河畔,与河畔边的故事。
整个逐渐走入混乱的剧情,来自于这个疯子真假参半的记忆。
我们跟随着马哲的视角,以为自己是一个警察,但这或许只是疯子臆想的警察办案生活,整个案件,都从那河畔的行经的人们衍生而来。
村里人说,疯子时常在河边游荡。
于是这疯子知道很多秘密。
他知道幺四婆婆奇异的受虐与施虐倾向,他知道时常来这里钓鱼马亮的异装癖,他知道偶尔来河边幽会的王宏和钱玲,他知道会来河边玩耍的孩子。
你说巧不巧,幺四婆婆死的那个晚上,大家都在。
孩子看到了幺四婆婆的尸体,钱玲被尸体吓到扔下手包,晚来的王宏撞见了异装钓鱼的马亮。
而婆婆死后,警察来了一帮人,带头的人蹲在他的旁边,也学他一样把衣服摆在水上玩耍。
原来警察和我是一类人,疯子这样想着。
他被关进去的那几天,又见到了警局里的更多事情,喜欢打乒乓球的局长,劈叉唱歌泡妞能手小谢,还有那个老婆怀孕,曾经得过三等功的队长。
如果我是队长,我会怎么破获这个案件呢?
他这样想着,于是影片便是基于这个这个疯子对河边往来之人的认知展开,他一边扮演警察探案,一边又再次犯下命案增加影片的悬疑性,是的,这就是一场脑海中的电影,毕竟警局都设在电影院里呢。
警察局里会有一个总是掉链子的新人警察,他们会有写不完评优报告,改不尽的调查卷宗,自己的一桩桩罪行叠加警局局长苦练的乒乓球,最终成为了电影院里光怪陆离以至于烧毁的胶片与放映机。
慢慢地,疯子逐渐无法认出自己究竟是这个叫马哲的警察,还是这个疯子自己。
如果自己真的是马哲,那么他的三等功在哪里呢;如果自己的老婆可能怀了一个唐氏儿,那么墙上的拼图,为什么还会有孩子的脸;如果警察忍不住挑衅杀了自己,那么会用到几颗子弹呢。
傻子突然明白了,那天河边两个人的衣服都飘在水面上时,其实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他只要穿上马哲的衣服,用枪,用石头杀死自己,或是单纯地只是扮演警察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那么自己就能成为那个拿了三等功,有儿子≠儿子是唐氏儿的警察了。
这是一个疯子眼中的故事。
这是我对《河边的错误》的解读。
只能说,本片由于偏离余华原著太远,以至于完全无法拿原著的思想套入本片,于是我只能试图通过拼图的方式拼凑真相,但很可惜,也未能成功。
我想到这或许就是《禁闭岛》,或者《致命ID》那般人格分裂,警察又是疯子本人,一个警察的人格与一个凶手的人格相互追逐。
但最后我觉得,或许整个事件都存在于疯子的脑海中,疯子在河边晃悠,看到了那夜所有来此的“目击者”,也被请到警局喝茶,见识到了警局里的芸芸众生。
而开片那个扮做警察的孩子,如果他就是小时候的疯子,那或许他一直憧憬着成为警察,这或许就可以解释他展开这场想象的诱因了。
每个人的秘密与故事互相纠缠,最终铸就了如此缱绻,而难以解释的本片。
哪怕本片想要呈现的真相真的同我所写一致,我也必须说,它展现得过于隐晦艰涩,过于缥缈,空有那种迷茫与躁动的触感,却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实在难以称之为一部佳作。
《河边的错误》就像那条淌着黑色流水的河,你盯着它,就会一步步被吸进去。
从9月底温哥华电影节看完,到现在,讨论了很多也推翻了很多自己的结论,梳理出来一些个人解读。
/* 分割线跟小伙伴们讨论后,我刚刚突然想明白,疯子他平时就在河边偷窥,他就是个上帝视角啊。
河边那些人的秘密他都知道,然后他作为一个执行者,把他们都execute了😱*/整个电影看似是一个侦探片,然而黑色荒诞才是它的基调。
在这部影片里,恰恰那些线索、证据、甚至凶手,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些死去的人。
电影一开始的一起凶杀案,就像丢进河水里的大石头,引起了这个小镇的片片涟漪,随即串起了几个小人物的秘密和不幸。
幺四婆婆,影片以隐晦的方式给出了她和疯子的关系,她这种出格的癖好,让疯子把她杀死在了河边。
从此疯子就像个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连制造了几起凶案。
洪,像是个诗意的笑话,一个爱好诗歌的人却有着那么不诗意的外表,跟soulmate女友的地下恋情被对方父母强烈反对。
可以说马哲的调查掀开了他们恋情的遮盖,也无意中致使了洪的死亡。
许亮,年轻时被诬陷过流氓罪。
马哲不断的调查一点点地揭开了许亮的秘密,他的秘密与凶杀案无关,但是这个秘密本身就可以杀死他。
最后许亮说,他想明白自己的前途了,因为他不是今天死也是以后死,这个小镇永远不会允许他这样的人活着。
最后的小孩,也可以说是个怪胎,但更多的是映射了马哲本身。
他是那个集体之外的、说的话不被大人信任的、不停追逐真相的人。
看到这里,已经看得出,疯子只是一个符号。
表面上是疯子杀了这些人,但其实是“疯狂”本身杀了他们。
正如整个影片里疯子始终没有太清晰的镜头和形象一样,他只是个疯狂的符号,这种疯狂出现在酒馆里、小河边、路人的相片里,他出现的地方就会有人死。
错误,所谓河边的错误,就是那些疯狂的错误的人,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
马哲不能再追下去了。
他寻找凶手,就是不断地发掘每个人的秘密、不断地发掘更多人的疯狂。
他再查下去,还会有更多的人死。
于是马哲用4枪去杀疯子,每一枪干掉一个人身上的疯狂。
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救那些人。
然而不是,疯和怪胎会随机出现在任何人的身上,也会出现在他的孩子身上。
孩子的产检报告,彻底让马哲失去理智,开始加入疯子的队伍。
马哲开始像许亮一样说话,“这些都不重要” “你杀了我这个案子就完美了”。
这个案子就像一个逃不开的噩梦一直缠着他。
最后理智的警官埋入水中,疯子穿上了他的衣服。
在人群中获得三等功,完成了马哲从个人到集体的宿命。
影片一开头的小孩奠定了整个电影的走向:警察在黑案中搜索,却全是扑空,最后自己也坠入深渊。
如果不能停下来,那么就会一起疯狂。
再说下朱一龙的表演,我认为是100%完美呈现。
有几段十分出彩的表演。
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跟妻子吃饭唱歌这一段,他演出了那种在平静下暗流涌动、在欢笑下满是悲伤和危机的感觉,真的看完难以忘怀。
——————————更新— ——————其实想了很多后,我突然悟出来河边的错误是个大型心理实验,其实什么是对的解读并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每一个观众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越来越觉得,当你开始想要解读《河边的错误》,你就开始了成为马哲的过程。
仔细对比下自己现在的状态,不相信“马哲就是疯了,后面全是幻觉”这个明晃晃摆在面前的结论,而一心想要读出一些隐喻、读出一些逻辑,不就是马哲吗!
不管你怎么解读,总是有讲不通的地方,你那种隐隐觉得什么不对的感觉,不就是马哲吗!
那种想要调查一些细节,找出一个完整故事的心情,跟执着于包里有什么、大波浪是谁的马哲并无两样。
以下所有内容都是个人观点和理解 非专业人士 希望不要被骂Ps第一次看完电影就坐下来写影评 好紧张电影一开始给的信息 三等功 云南 我们可以合理猜测男主是退役军人转业到一个小县城的公安局在云南要参与什么样的任务会让男主坚信自己获得了三等功 又发生了什么让男主最后来到了这样一个小县城这对男主的心理状态又有多大的影响现实和男主以为的现实以同样的色调在不停的交叠中 我们看到的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男主的幻想理发师的死完全在意料之内 在那样一个年代和一个如此封闭的县城和工厂被男主揭开了异装癖的喜好关门的理发店理发师已经没有办法正常的活在这个地方了死亡对他来说是唯一的选择多次要求把自己当成犯罪嫌疑人理发师已经想到自己的秘密瞒不住了 宁愿被当成犯罪嫌疑人从容赴死也不想在众人的鄙视中自杀送的锦旗也是理发师的报复手段之一也是对男主精神上的重击为何男主一定不愿意给疯子定罪在现场查到的线索 几乎都指向了错误的方向反而揭开了很多人的遮羞布 促成了理发师 诗人的自杀在这种情况下给疯子定罪是不是证明了间接杀死理发师和诗人的就是男主呢因为男主一再回避的现实给了疯子机会越狱又残害了一个孩子不管疯子是不是凶手男主都会对这几个人的死亡产生内疚和自责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疯子是不是真正的杀手 可是这重要么对于男主来说这些压力足以让他站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了男主妻子发现肚子里的孩子可能有问题时的疑问我们都没有精神病病史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问题男主说不定已经意识到了 有精神病病史的是他吧他害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疯子最后死了没有我个人认为在河边疯子是真的死在了男主的手里用最后一个死者的死亡方式 杀死了疯子 并成为了疯子当然也可能男主被困在了自己的想象中以为自己杀死了疯子不管哪一种方式男主最后都成为了他最后的两个场景在完全不一样的更温暖的色调中发生的这种色调在男主的真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在男主的梦中他终于获得了三等功也拥有了幸福的家人最后多说一嘴这部电影的剪辑点真的太舒服了手动点赞!!
很对味的片子,在影院给足了视听体验。
河边的错误,与其说是一种逻辑链条的缺失,不如说电影的表达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类“马哲”似的疯癫感受。
1.用叙事传染疯癫观影的过程就是一个拧紧发条的过程。
疯子是如何造就的。
是拧紧的发条无处安放,是即将降临的判决无法宣布,是不伦的恋情不知何时曝光,是不被接受的癖好不知何时公之于众,是不知基因缺陷与否的婴孩是否降生,是不确定性。
所以电影是否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并不重要,而关键在于,我们看完电影已经被传染上了一种疯,一种处处不确定,不包容的迟疑,神经质,这一点上,我想河边的错误做的很好,观影者的感受已和每一个受害者,马哲本人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
2.河边的错误——一场疯病的传染首先谈谈河边的错误里对于环境背景的塑造,没有人去观影因而变成警察办公地点的影院,影片初期就从局长口中不断强调的集体主义,电影院掉落下来的“电影”,读书会里的那首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马哲不断寻找“真相”被制止,那些“诗歌磁带”不重要,大波浪女人不重要,证据链才重要。
寻找真相不重要,交差才重要。
这是一个个人意志被抹杀,不允许出差错的环境,所有人在这种环境下都是紧张的,有些神经质的,但这座小城,在没有导火索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在规则和秩序内小心地生活,直到那场“河边的错误”的发生,彻底点燃了一群人的神经质,杀人的是疯子?
为什么有了证据还执着,我们走入人性内心,隐隐觉得杀人的不是疯子,还有一种环境,一种在特定环境之下才会传染的疯。
河边的错误对环境的紧张是塑造得很到位的,从一开始,在密闭的空间里,队员突然地劈叉,就引起了我这个观影者的神经过敏,一如一个村庄里的人,一起河边的错误,点燃了一连串不被这个世俗所接受的秘密的存在。
唤醒了一群人对不确定的恐惧,包括马哲,这像一个精神传染的过程。
有着特殊癖好被打的老人,被疯子的镰刀砍下,撞倒了一群人的难言之隐。
所有受害者仿佛都在掩饰,掩饰自己身上的不可说,因为不可说而疯,因为不可说而死。
宏 怕自己的“丑闻”公之于众,所以诡异地全盘脱出,全盘交代,但是恐惧还是追着他,诗歌也无法成为避难所,他在河边死去,被疯子杀了,但却又谜团一般的仿佛一场自杀,让我想起《春风沉醉的夜晚》的中王平在一个清冷的夜里自毁,因为不被世俗所接受。
许亮因为自己的异装癖被警察按照流程抓进监狱,按照那些所谓的证据链,流氓罪。
他因此变得神经质,变得语无伦次,即使他是事件的无辜者,他也“被”杀了,被这样的不容异己的社会所杀,被程序所伤害。
影片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场面,那是马哲自己的疯梦。
虽然是疯癫的,但却让我窥探到“现实”的另一面,梦里的受害者仿佛都自愿被杀害一般,老人在凶手面前趴下,忍受鞭挞一般,忍受砍刀,宏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躺下,写下一首诗一般的遗书,爱人在旁边陪伴,仿佛一种殉情,疯子只是命运的执行者,小男孩终于看清那人的脸,追求一种执迷,在真相中死去。
疯子是命运的手,指引他行动的是已然被社会排挤的人,不想活的疯人,恰巧在某个时间点被疯子点燃,有如一阵风吹过,将一点星火彻底点燃,一切都很巧,像一场偶然的降临,偶然的错误。
马哲在那场梦里,也染上了疯病,他看见疯子,如同看到了自我的投射,他开枪。
以为自己杀人了,杀死了疯子,在警局向局长叙事时,才发现自己在发疯。
但有一句很震撼,他表达,他杀了疯子是被安排的。
有如我对这些受害者的感受,疯子杀了他们是被安排的,背后另有黑手,是这样的环境,才能传染这样的疯病。
马哲和我都陷入这种不确定性里无法自拔,有如那个明明初始检查时还健康,但要降临时却被诊断为可能患有基因缺陷的孩子。
这个环境不允许不确定性,在看了那么多受害者过后的马哲,共情疯子的马哲,才会向妻子吼叫着说出,你有没有考虑过他的感受。
因为一个基因缺陷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活不成的。
影片的最后,我们好像既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也不知道孩子是否患有基因缺陷。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恐惧和不确定会杀人,自己也传染上了这疯病。
影片背景,1995年,计划生育政策方兴未艾,“人多将带来贫穷”,“人多我们的社会将不堪重负”,所有社会问题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被归因于普罗大众不加节制的繁衍,那是个厌恶“人”的时代,健康的婴儿尚不能完全被允许出生,马哲那个有十分之一概率是傻子的孩子,更是会被官方语言(片中以医生代表)/社会共识所冷遇,一个有概率成为傻子的孩子,长大后便有可能成为不了“正常人”(哪怕这种可能性仅占十分之一),正常的人尚被深深厌恶,所有“非正常人”势必受到社会更大的敌意与摧毁,全片“死去的”、“被怀疑”、“被确切指认”和“被审讯”的均是“非正常人”,他们是异装癖者,是偷情的人,是疯子和收养疯子的人,他们是那么卑微、怯懦和没有尊严(从另一个视角看,所有片中出现过的“非正常人”都死掉了,无论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他们不容于世)。
马哲内心深深恐惧,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无法想像若果真如此,孩子如何面对(就像他对妻子所说),更关键是自己如何面对(即便是向局长递交辞呈那一刻,他也只能推脱说妻子怀孕,而不敢说孩子可能有问题,因为他知道他这个可能非正常的孩子是不会被祝福的,就像局长劝他赶快用另一个非正常人草草结案一样)。
“弑子”逐渐在马哲潜意识中萌生,他无法杀死妻子腹中的孩子,他便只能越来越疯魔的要杀死他长大后的样子——疯子。
杀死疯子(同时也是定罪于疯子),心魔方能解,完成“弑子”,才能重新赢得那枚或许从未获得却已丢失的勋章,那是一枚同世俗站在一起而得到肯定的勋章!影片最后那个虚化度非常高的三口之家场景,或是心魔得解后的新生,更或是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梦境。
1、凶手到底是谁?
是那个杀了人的疯子,还是杀了疯子的那个人?
疯了的,是那个疯子,还是那个时代?
只有那个疯子疯了吗?
2、河边的错误,真的是错误吗?
我们该如何定义错误?
又该如何处理错误?
人们认为是错误的事,大河也这样认为吗?
大河沉默不语,只是一如既往地奔流不息。
大河隐藏了多少秘密。
3、真相重要吗?
如果获得真相的代价是许多人的生命呢?
余华老师真狠,他说真相永远是一个处女,而所有那些声称掌握了真相的,都不过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4、在影片开头的那场戏里,一群儿童玩警匪追逐游戏,凶手们跑了,警察去追。
当那个拿着玩具枪的假警察推开那扇门时,映入眼帘的不是凶手,而是满目疮痍。
也许,答案和真相就藏在这场戏里。
重要吗?
谁又真的知道?
Only the river flows.
蛮符合我对余华作品早期先锋性的期待视野的,就觉得余华的先锋作品应该被改编成如此。
其实对这部作品印象基本上已经不深了。
本来想着看电影前再看一遍原文 现在是看完电影再快速过了一遍。
电影给原本小说增加了一些逻辑性 使得这个故事可以走下去更顺畅更能让读者接受。
毕竟早期余华的先锋风格过于纷繁,玩弄语言与写作形式,颠倒常规词汇表达方式以及其零度叙述是构成其作品的多元风格。
正如余华本人说的那样:他是没有想到这部作品还能被改编为电影的。
很喜欢电影那段钢琴配乐 朱一龙演技真不错(莫名其鸟几个镜头有点像阿部宽hh可能是因为我最近在看《龙樱》)魏书钧把几个衔接点合理地串在一起 不过力度上相较原作仍然有所收敛。
本以为会是《妄想代理人》一样的“人人心里都希望有一个棒球少年出来惹事”,后面倒是觉得“疯子游走逃窜在月亮的背面,我们永远看不到,但又按耐不住杀死他的欲望”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类电影的评论时,我都会有一个疑问:大家是真的觉得好,还是为了显得自己有格调能看懂文艺片才给出很高的评价。
看过余华老师的几个作品,很喜欢他刻画的那种生活中命运面前人物的无力感,但我确实是第一次知道他之前还写过类型小说。
因为非常期待主创团队的对谈,所以在排队领电影票的时候我把小说给看了。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怎么呈现这个故事。
他看起来情节很强,但你看到最后会发现,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悬疑案本身,他关注的是人的变化。
我粗浅的理解是,马哲在破解杀人案的过程中,他找不到关键性证据,种种迹象表明凶手是疯子,但是在既无法给疯子定罪结案更无法让疯子为杀人行为付出代价的现实情况下,马哲把疯子杀了,于是他自己也变成了疯子。
表现一个正常人在和疯子接触之后被影响最后成为疯子的心理变化。
除此之外我觉得小说也反映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照顾问题及社会负担等等的思考。
在理解了小说的核心以后,我发现这个电影的改变难度确实非常之大。
电影是重情节的,那么对于核心是心理变化的题材,就非常依赖于剧本刻画和演员的表演。
导演拍的很用心,朱一龙演的也很好,但我认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局限就注定了对于这个故事的改编是无法超越文字描写的,注定不会产生那么强的回味和震撼。
余华老师在映后交流中说:小说是烘云托月,电影是拍月亮的。
所以这种只给结果的方式就只能观众自己体会内核了,大家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了。
在我看来,如果一部电影让人看不懂,那么不管你要表达的东西多么精彩多么深刻,也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
只能说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很好的呈现了,如果先看小说或者看两遍以上电影观感会更好一些,反复考究电影的细节以后会觉得电影还是不错的,但是一部对观众要求高的电影我认为不能算好电影。
【邻居说他很孤僻,单位的同事却说他很开朗】【我从来不相信别人会相信我】——第一章【说到这里他竟得意地笑了笑,随后又垂头丧气起来。
】——第二章
然后呢,然后出现了理发店。
这是电影第二个亮点。
这个泥沼为什么是泥沼呢。
就是一切干预世界规则的东西都会被察觉,被同化。
被正常化。
这个演员特别好,有种心如死灰的热火朝天:我知道,我们可以跳过这个流程。
他到底遭遇过什么,他到底怎么熬过来的,他怎么出现在这个故事里的。
电影很【狠毒】地若影若现。
然后。
给你来了个亮相。
——《好看吗?
很好看》相对于小说,电影给了个很强烈的符号:大波浪。
大波浪是明媚的,是跳跃的,是美在肉体上的烟花。
有场戏就是集合了厂里所有留这个发型的女性,大家叽叽喳喳地喧闹:什么时候结束啊,还要上班啊。
负责人说:别吵啦,谁叫你们都留了“大波浪”。
大家笑作一团。
这团笑声里,漏掉了一个人。
这个世界的残忍,就是会漏掉一个人。
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急急忙忙把自己塞进一个类别里。
大部分并不合适,可是囫囵去挤,血肉模糊之后,大部分还可以幸运地苟且。
但总会有什么隐隐作祟。
会不甘心。
会想:是吗?
表面上自然是性别认知障碍。
这里要强调这个认知障碍并不一定就等同于同性恋。
但那个时候很明确属于流氓罪。
这个为什么是罪呢?
为什么是流氓呢?
似乎心照不宜,似乎习以为常。
比起被冤枉了七年更残忍的一个结局,就是第八年界定为你是被冤枉的,放了。
如果坐足八年冤狱,如果彻头彻尾被冤屈,也是一口气梗着可以撑上几分潮暖。
但忽然一个法外开恩,连怨恨的力量都被轻轻拿掉。
自然卸掉了你的关节牙齿,并没有少了该有的风刀霜剑。
于是指指点点,于是夹紧尾巴做人。
于是,没有谁真会放过他,没有谁不是斜着眼睛看着他。
看什么呢?
有经验的人会知道,这种人不会有好下场。
下场慢慢来了。
这场轰动小镇的惨案果然指向了他。
于是他又被看见了。
或者说这也是他期盼的结果,因为悬在天上的靴子终于落了地。
不是宝剑,是软绵绵的靴子。
一个心若死灰的人往往脸带微笑。
他很真诚地微笑,没有讽刺,没有讪笑,没有恶毒,没有含沙射影。
什么都没有,他只是在微笑。
他死气沉沉地建议“我们可以跳过这个阶段”他最后挣扎地询问“现在到什么阶段了”他热火朝天地得出结论“我知道是什么阶段了”相对于小说,电影没有温和地停留在他第一次想结束这一切的时候。
救了他,把他拽了回来。
这个才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个就是天的安排,天的捉弄,天说你别给自己加戏。
这个就是温柔地告诉你:跑不了。
假设许亮出院后找马哲是暴怒的,是撕咬的,甚至再次被捕。
但没有。
他露出了比微笑更为灿然的笑容:我谢谢你。
他终于对这个世界说出了谢谢。
一切都被原谅。
首先,他终于原谅了自己。
就像那大波浪,那微微在风中晃动的大波浪。
喜气洋洋。
奉俊昊与黑泽清的低配版结合体。无论如何,这迷影元素未免也太蠢了,甚至都能猜到换标牌的时候电影俩字会掉下来…
狠符合当下社会精神状态的电影。。晦涩的、拧巴的、阴暗里爬行的。。但是整体还是有种故弄玄虚的感觉的,文艺片如果不把故事讲清楚再怎么艺术的构图再怎么巧妙的镜头语言都是虚妄,整体尚可但不如预期的片子。
神经病大聚会(2023第二次聚会)今年怎么这么多精神不正常的片子,就不能多来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故事讲好的吗?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不能执着于非要看懂,非要找凶手,不然就是马哲本人的意思。
文学改编成电影的佳作,胶片摄影的噪点就像字里行间的留白,带来九十年代特有的氛围感,朱一龙也是很有那个年代的气质,有点神经质强迫症的长相很贴合角色,服化道也还原得非常棒,有瞬间穿越时空。梦境那场戏是近些年看的国产的最佳,蒙太奇的变换主观视角的切换以及不停打破的第四面墙让人看得汗毛直竖,从这里开始也从刑侦片变成一个心理惊悚片,再结合那个时代的苦闷确实让电影上升了一个高度。把电影院设置成探案办公室也是很值得玩味的点。
我的评价就是,演员演的都还不错 但导演的功底还要加强,一个好的悬疑电影应该是让人在最后一刻恍然大悟,或者因为各自观点不一而争辩不休(子弹飞),但当连基础信息都要靠解读的时候,那无疑是不成功的
看不懂结尾,是我的错误
不仅没看懂,反而没有让人为了搞懂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不知所云。40多块一张票,2张票钱能不能退。什么玩意儿。快100块的票钱,我买点卤味,还能获得比这多百倍的快乐👋🏻
过于平庸和套路了,完全没有疯起来,也不知道这种程度叫啥意识流。电影延续了原著的空洞和主角的符号化,为什么难改编?没有角色,没有情感,没有逻辑,当然难改编啦,所有东西一句时代性和个体的矛盾就给解释了,是不是也太敷衍了?《月光》响起我真的是绝望,国内导演不光光就知道这么几种讲故事的方法,甚至也就知道这么几首古典乐。还有诗歌的元素,电影院里的警察局也太肤浅和土鳖了吧,这个故事,除非拍成没有鬼的鬼片,否则真的是无聊无趣。在亭台楼阁上的象征和隐喻没有任何被讲述的必要。魏书钧不知道,真正的发疯是看不出来的,真正的诡异是隐藏在现实里面的;你拍的这才哪儿到哪儿呢!某种程度上是第二个《热带往事》,祝大家捧杀愉快。
余华的大师性,不亚于村上春树之与《燃烧》,只是可惜我们没有宋康昊(《杀人的回忆》)。
装逼未遂片
6.0。到2023年國產電影還在模仿《殺人回憶》的結構和氛圍,但在轉化作為其真正核心的時代氛圍和歷史症候時永遠欲言又止語焉不詳。每一處超現實橋段和迷影情節都匠氣至極。
将办案场所搬到废弃国营县城电影院,既是笔时代质感的浓彩,更是种颇具意蕴的象征:从头到尾,不过演给人看,真相是如此潦草,焦点全都聚于人——人的困惑、人的迷惘、人的记忆失调、人的被规训抑或是另一位面的被杀;毫无疑问的是,本片可以看作是当下个人表达与客观框架之间平衡的最优解候选。
崩坏的剧本,装腔作势的表演
电影首先是大众的艺术 你不能既想让大众花钱买票又把电影拍得好像生怕大众看得懂
警察从局里搬到电影院银幕前办公的情节一出现,就知道,还是那个魏书均。
我的老天爷啊 2023年看过最难看的电影 年末了居然吃到屎了
虽说是名家改编,但显然魏书钧的野心并不在于照搬原著,影片前半段把观众带入悬疑破案的叙事“圈套”之中,实则总在有意无意夹带“私货”,比如公安局的领导其实总是作为反派的存在出现,让警察局“占领”电影院,把办公室搭建在戏台上,主角在电影院的噩梦蒙太奇,甚至中间还直白地让“电影”两个字重重地摔在地上,既构成一种戏中戏的视觉效果,又建立一种不言而喻的嘲弄。“三等功”作为片中一个重要的麦格芬贯穿始终,也作为了男主最终拥抱体制的战利品,警察、疯子、孤寡老人、小孩、边缘人群又构成了某种巧妙的社会性对位关系,也像是某种献祭,最终主角干倒了穿着自己衣服的疯子,得到了体制的肯定,生下了可能有问题的孩子,让影片散发出某种心理惊悚的韵味。不得不说,这种放在类型片外壳下的尝试,是大胆的,但也许也是不太受待见的。
就不能多来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故事讲好的吗?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上一次看这么难看的片子还是宇宙编辑部
这位导演,并不是从头到尾用《月光》作配乐,电影就显得很艺术。自以为很有心机,其实拍得很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