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田家小儿子学习摄影专业,学校要求他拍一张最能表达自己的照片作为毕业作品以替补逃课的学业。
小儿子用的是小时候家里父亲哥哥自己一起受伤去医院缝针的照片为样板,cos了一张一样的照片,顺利毕业后家里蹲了两年。
在一次和父亲闲聊中知道父亲最想成为消防员,于是萌发了为家里拍意愿清淡的全家福照片。
之后拿着这一组照片去东京渴望成名。
在东京住在女朋友家里,在被多家出版社拒绝后,女友在他意志消沉的时候帮他开了一个影展,展上吸引了一个出版社老板,全家福写真集出版后,一直默默无闻,忽然一天被通知获得了摄影奖中的芥川奖。
此后有接全国全家福拍摄的委托。
2011.3.11日本东北311大地震,他的一个客户是东北人,为了确认客户一家是否平安,他跑去东北,在避难所里看到有个回乡的研究生在帮忙冲洗废墟中的照片,他也一起帮忙做这个事情。
此后直至今日陆续有遇难者家属找回他们冲洗干净的照片。
我是一个摄影师我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小的时候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隔几个月才会回来一次,每次爸爸从外地回来的时候,都会带回来一些惊喜,有时候是玩具,有时候是当地特产,有时候是一些零食,记得有一次爸爸回来,我一如即往的翻箱倒柜找爸爸带回来的惊喜。
找了半天,发现一台崭新的相机,什么也不懂的我抠嗤了半天也没拍出一张照片来,但我却爱上了从取景框里看到的小小的世界。
从那以后每次爸爸回来都会买上几卷胶卷,带着全家一起去拍拍照。
小时候我很不懂事,不爱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很费劲,妈妈每天都会数落我们,但那时候,拍照好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只要一说起去拍照,再重要的作业也就不重要了,再严厉地数落也都平淡了。
每次都是爸爸拿着相机拍我们仨,好像是四年级那天10月,秋意正浓,我们在一个公园的景观灯上 架好了相机 拍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
也是那年 我第一次拿着相机 给爸爸妈妈一起拍了一张照片。
可能正是那时候,拍照这件事,在我心里萌出了芽。
大学的时候拿着一个卡片机勇闯社联新闻部,后来慢慢的发现了卡片机和单反的区别,自己赚钱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慢慢的,我成为了一个摄影师。
我是一个摄影师,所以我曾经有过一丝丝忧虑。。
会不会我的电脑里,我的墙上,可能很难找到一张我自己的照片,也许某天我老了,我想要追忆青春的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的照片寥寥无几。
但后来我发现,我所拍的照片正是我看到的世界,这些足够我去追忆了。
浅田家这个电影,后半段我爆哭,能看出来这样的问题真的是一个摄影师才会提出来的,我万分能够共情。
“我啊,相信写真“现在人们都好像很少把照片打印出来放在相册里,但放在相册里才会让人忍不住拿出来翻看吧。
2021年,我为我新诞生的小家买了一台照片打印机。
我啊,喜欢写真!
看完电影,我最想干的事就是快点和爸妈拍一次全家福,以我这个家庭最开心的样子!
你有多久没和家人一起拍过照片了呢?
我是有好久好久了,翻了一下自己的手机,甚至在iphone 7里都没有找到(2017年买的)与家人的合照。
自从手机有了拍照功能,照相机仿佛也被时代淘汰了,当然身边是有摄影爱好者的,但也很少见到有拍人的。
就拿摄影来说吧,手机取代了照相机,数码存储取代了底片胶卷,技术改变生活,技术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仿佛少了一些厚重感,小时候家里还有相册,时不时翻一下还是蛮沉得。
如今,只是在手机屏幕上滑来滑去,滑着滑着就变成了漫无目的,但是如果有目的性的要找一张照片,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毕竟,像当年那样一本相册只能装下几十张珍贵的照片,我们的一生也只能爱一个人的时代好像走远了一些,如今的快速且碎片化会淹没掉一些重要的东西。
(是不是升华的有点早了?
)好了,既然是影评还得说说电影。
大概就是关于主人公成长的几段故事,从无名之辈到一夜成名,为别人拍家庭照,遇到灾难去做收集归还照片的公益。
说真的,好羡慕男主啊,可以不受束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唯一一次被母亲指责就是在父亲生病的时候选择离开实现小女孩的心愿,但是瞬间得到了母亲的理解与支持。
“你这样做很令我伤心,但是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理由,所以,快去吧”大意是这样的,所以该怎么说,应该是这样包容理解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如此温柔有爱的男主吧。
在此,我要反驳一下当今的家庭教育现状,别总说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为啥不说说别人的家 ?
当然咯,我目前也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只不过,把孩子拿来对比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人生不是我要比他强,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觉得人生就是,嗯,这是我想要的属于我自己的一生。
因为这部电影是我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看的,所以就看哭了!
我居然把我自己看哭了?!
一点也不出乎意料。
当男主给患绝症男孩拍全家福,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男主流泪了,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好电影了。
在地震过后,大叔指责男主做照片公益事业,然而在找到“女儿”(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就加个引号吧)后,想找到一张她的照片,当男人放下那可恶的自尊,好像一切都会被原谅,鼻子一酸,原来一张照片可以承载生命的重量;当小女孩要求浅田为她拍一张全家福的时候,男主借了她“父亲”的手表,达成了她的愿望,原来,爱一直都在。
很感谢这部电影上映在如此快捷的时代,或许一些时候,我们应该慢下来,拿起相机,给爸爸妈妈拍个照,或者拍一张快乐的全家福,将照片小心翼翼地装裱好,挂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这,便是爱了吧!
so,拿起你的相机!
倒数10秒钟!
咔擦!
这篇影评还算正经吧?
不知道诶。。。
反正作者是个正经的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PS. 现在有很多的声音在抱怨生活在这个时代好难过,好冷漠and各种消极情绪,但是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份子啊,我们可以顺应时代,也可以改变它,让它变得更美好一些,或许它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遭,不要拿它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只要相信它,给它爱,它便会回馈你的,就这样,将爱传递下去吧。
(可能是太社会了就审核不通过,所以我都换成了时代,应该也是一个意思吧。
)
拍照一秒钟,修图一小时。
随着时代的进步,拍照已经成为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随意地按下快门吧,内存卡容量不像矜贵的胶卷;随心地按下快门吧,Photoshop可以弥补你绝大部分的前期缺陷。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陈奕迅的《沙龙》,黄伟文在里面写:“虽则那即影即有售罄,菲林都已拆走。
但是冲动用完,又再有。
”电影里,二宫和也饰演的浅田政志从刚开始学摄影,就习惯了每次拍照前都要做足功课再按下快门:也许是闻一闻青梅竹马所用的头发洗发水品牌,然后拍出最真实的她;也许是去询问全家人的梦想,然后一比一地在镜头前呈现它;也许是去了解那些找他帮忙拍全家福的家庭的故事,然后为他们落一场樱花雨、造一道彩虹、扮演总是充当摄影师的父亲……然后为他们留下最值得回忆的瞬间与最温馨深刻的纪念。
为了一张照片,他可以等待来年樱花再开的时节;为了一份留念,他可以满怀热泪地按下快门;为了一个请求,他可以背叛自己摄影师的身份放下相机、拒绝摄影,只因他没办法拍出违背自己内心的“全家福”。
摄影本就应该是这样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一张薄薄的相片,因为镜头内外的人的珍而重之,可以完成那些未竟的梦想,可以留住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可以让眼泪在落下的瞬间、感动发生的一刻被定格,并成为往后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美妙温存。
能在听了《沙龙》的这么多年后从《浅田家!
》体悟到摄影的意义,真的让人感到无比的幸福。
我们在电影里学习,在生活里经历,再把经历摄成相片,拍成电影,看到自己。
这恐怕是我们的人生中所能经历的最美丽的循环。
我真的太喜欢《浅田家!
》的剧本了,用一张张照片串起故事,用最细腻的日式温情把催泪弹扔到最远,爆到最大,让你在感叹“果然还是这种套路”的同时还是不争气地流下热泪,却在最后狠狠将你反套路一波,让你重新认识“日式温情”所能去到的极致,仿佛听到编剧与导演狠狠地嘲笑自以为看透一切的你:我们不止能用温情骗你的笑与泪,还能用温情来制造反转,没想到吧!
真是让你佩服不已。
尤其让你想不到的是,从来严肃看待死亡的日本人,现在竟能用如此戏谑的方式来迎接死亡了——死亡是一场可以彩排的重大仪式,我们何不来一次真情实感的死亡彩排,好过滤掉死亡里那些悲伤的成分,用剩余的死亡教给我们的珍惜来迎接我们的“新生”呢?
写到这里,我还在幸福地回味着电影里那些动人的时刻:浅田家一次次被卷进小儿子的摄影梦想的时刻、黑木华在听到二宫获奖佯装冷漠却又在深夜默默翻看相片的时刻、妈妈扇小儿子一巴掌然后又让他去干“最重要的事情”的时刻……这样一封写满亲情的温馨、梦想的辛酸、爱情的纯真的写给摄影师的情书,真的真的很值得一看。
观看过中野量太的「漫长的告别」。
中野量太的镜头是沉稳且沉重却包含深情。
这部「浅田家」,依旧是他自编自导、依旧求索「家庭」的真义。
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摄影师浅田政志的真实故事,算是一部半传记电影。
当然,主题依然是家庭。
中野量太用镜头始终在追问:家庭到底意味着什么?
浅田政志一辈子致力于拍摄全家福,别人的家庭以及自己的家庭。
所以,摄影的主题,甚至一辈子的摄影主题,是何等重要。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变得伟大。
电影里,关于照片的意义,导演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9.0级大地震为背景进行更为深刻的阐述。
「能够弥补人们的失去的空缺的,一定只有回忆。
而能让这些记忆更加清晰明了的,就是照片。
并不只是为了留下记忆,有时候这些照片,也会成为让现在的你活下去的力量。
」电影的结尾令我惊喜,温暖的收梢。
日本电影拍这种家庭题材确实是有自己的特色,孩子喜欢什么,家里就会鼓励支持,这点还是比较佩服。
前半部分以浅田家为中心,随着男主摄影水平和境界的提高,故事从小家转移到了各个家庭,并且在地震之后也去当清理照片的志愿者,看到别的摄影师在拍工作人员,但是他确在用心帮助灾区,通过照片温暖人心!
浅田家人真的都很可爱,嘴硬心软的哥哥,为家一直付出的爸爸,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妈妈,看着真的是好舒服!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一场9级地震(历史第五大地震)让无数人流离失所。
转眼,十年了。
在刚刚过去的三月,日本全国各地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活动,悼念大地震及海啸的遇难者。
时间仍在抚拭伤痛,而幸存者对亲人是思念并没有减少半分。
今天要说的故事,就跟这场灾难相关。
和其他同类作品不同,本片没有苦大仇深、没有嘶吼哭泣,导演用欢乐轻松的喜剧外衣,包裹沉重的创伤内核,举重若轻、让人笑中带泪。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本摄影集说起——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班底堪称奢华。
汇集四位“日本奥斯卡”影帝(二宫和也、妻夫木聪、菅田将晖、平田满皆为日本电影学院奖影帝)以及一位柏林影后(黑木华)。
讲述获奖无数的畅销摄影集《浅田家!
》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曾获多项大奖肯定,还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全家福“一本正经”的刻板印象,浅田一家四口大玩角色扮演,自由奔放、全情投入,张张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脑洞大开的照片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一切都离不开浅田家的小儿子,浅田政志。
浅田家的父亲喜欢摄影,每年都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拍摄合影,做成新年贺卡。
潜移默化之下,小儿子政志也励志成名一位摄影师。
12岁那年,父亲将自己的相机传给了他,相机到手后,政志欢天喜地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一张全家福。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政志长大以后虽然考上了摄影专科学校,但他对摄影的兴趣似乎并没有强烈到——要将其视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使命。
课也不好好上,工作也不好好找。
眼看就要沦为废柴一个,这时学校传来消息,如果不能完成毕业作品,那就只能被扫地出门、凄惨肄业。
而作品的主题就是——
政志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自己的家人。
于是,他拍下了一张父子三人壮烈受伤、护理长妈妈负责包扎的照片。
这张照片完美复刻了政志10岁时的一场家庭惨剧。
爸爸在做饭时不慎被掉落的菜刀把脚割伤,混乱中兄弟二人轮番摔倒。
最后以一家四口在医院集结、父子三人一共缝了18针、护士长妈妈颜面扫地而告终。
这是政志童年印象里最深刻的画面,也是他心中最有浅田家风格的一瞬间。
政志凭着这张照片勇夺全校毕业设计第一名,并拿下学校最高级别的校长奖。
而一家人在一起拍照时欢笑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借着拍照给家人圆梦。
全职家庭“煮夫”的爸爸,其实梦想成为消防员,那就(拜托哥哥去)借来全套装备,让老人家披挂上阵。
到了妈妈,没想到脑洞大开,居然想拍黑道家族照片,成为“黑帮老大的女人”。
最后轮到哥哥,他的梦想是成为F1赛车手,那就(还是拜托哥哥,让他自己去)协调赛车队,趁赛车维护期间抓拍一张。
明明是哥哥的梦想,但最后风光坐上赛车席的却是弟弟,无语子。
这一切,让政志渐渐找到了方向,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见。
于是他千里迢迢来到东京,借宿在发小若奈家中,为了成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而奋斗。
同时,他带着自己拍摄的《浅田家》摄影集多次拜访出版社,然而跑了30多家全部吃了闭门羹。
虽然主编们看的时候都乐得合不拢嘴,但出于市场和商业考量,最后都“十动然拒”。
政志日渐颓废,但若奈始终对他信心十足。
不仅一直鼓励他,还自掏腰包租了场地,在东京为他举办了一场“浅田家摄影展”。
虽然没有人声鼎沸、场场爆满,但总有游客络绎不绝、走走停停。
这其中,居然有一位女士笑到不能自已。
这位女士很喜欢浅田的全家福作品,还给了浅田一张名片,万万没想到,竟然是位出版社大佬。
她不嫌政志没有名气,也没有计较盈亏,雷厉风行的出版了画册。
虽然销量惨淡,但她丝毫不埋怨政志,反而一直安慰他——
就在这时,发生了最关键的转折。
《浅田家》获得“摄影界芥川赏”之称的“木村伊兵卫摄影大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到了命运之神的垂青。
就连领奖现场,也成了政志创作的场地。
有了名气之后,不仅画册销量大增,还有人喜欢他自然的风格,而请他拍摄自家全家福。
第一单生意,就是岩手县的一个三口之家。
政志在拍摄前,总会先去了解被拍的对象,他们在乎什么,喜欢什么,然后想办法引导他们在镜头前展现最自然的样子。
高原家的女儿喜欢樱花,于是他就等到樱花盛开的季节,再从东京赶到岩手县,在拍摄前抖动樱花树,在花瓣落下时抓住一家人最惊喜的表情。
用一张照片代表一个家庭,有欢乐和感动、也有揪心和落泪,只是一个画面,却能如此感动。
政志事业蒸蒸日上,正当他要举办第二次摄影展时,东日本发生大地震。
他担心第一个找他拍摄全家福的高原家,于是赶往岩手县灾区打探下落,人没找到,只有眼前的满目疮痍。
灾区现场散落着掩埋在淤泥中的相片和相册,幸存的人们在遗留的照片中寻找记忆,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罹难者的遗照。
于是,政志以专业摄影师的身份,加入了照片清洗及认领活动。
照片不只是过去的回忆,更是活在当下的力量,也是迈向未来的动力。
此情此景之下,对家属来说,每一张都是珍贵的宝物。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政志也在2015年出版了《相册的力量》摄影集。
每一张照片背后,有悲喜忧欢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幸福时光,也有对重灾区民众的悲悯关怀。
而这两本摄影集的出版,恰恰就是本片的两大叙事主线。
至此,本片也从一个小小的浅田家延伸到受地震影响的万千日本家庭。
虽然两部分之间存在着一丝割裂感,但一个小家庭如何包容儿子的成长、帮助他实现梦想,与震灾里不同家庭如何弥补、消解伤痛这两个故事,其实内核相似,讲的都是家庭里的内聚力量。
从亲情里产生出的爱,能够跨越空间、时间、伤痛与生死的距离。
洪水冲不垮的全家福,其实比我们想像的更加强韧。
它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给未来的你带来一些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回忆,甚至还能带给其他陌生人某些意想不到的力量。
《浅田家!
》带给观众的不仅有这种来自家庭的美好,更能让人直观的体会到“爱人与被爱”的勇气。
而这恰恰是一个家庭能赐与孩子的,最宝贵的一项礼物。
戳【有用】,为这部诚意满满的暖心神作
暑假即将结束的夜晚,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满心温暖与感动,真好。
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妈妈是护士长,爸爸负责操持家务,平时喜爱摄影,每年十一月都会给两个儿子拍张合影,做成贺年明信片。
儿子们长大后,哥哥幸宏踏踏实实工作,弟弟政志却在毕业后游手好闲了两年,爸爸妈妈也不责骂他,相信他总会找到自己想要干的事。
转机是从政志想要实现爸爸的愿望开始的——当一名消防员,于是一家人拍了第一张《浅田家·消防员》。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妈妈的心愿,哥哥的心愿,弟弟的创意,组合在一起拍出了多幅脑洞大开饶有趣味的全家福照片。
政志也由此受到鼓舞,决定到东京去开创自己的摄影事业。
打拼多年,他终于遇到知音,有贵人相助帮忙出版摄影集,有伯乐赏识获得摄影大奖,进而受邀为多个家庭拍摄体现家庭特色的全家福,事业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光明。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海啸及地震,政志得知第一个邀请自己拍全家福的高原家所在的野津县受灾严重,立即赶到那里,没有找到高原一家,却遇到一个年轻人小野,和他一起开始收集废墟中的照片并清洗整理让人们找回的工作。
这项工作曾经有人质疑,事实证明它抚慰了灾难后无数人的心——他们一共清洗整理了约八万张照片,数年内有六万张被领回,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
人们为什么需要这些旧照片呢?
电影中一个细节可以很好地说明——那个当初怒斥小野的中年人,在得知女儿已经在海难中去世后,想要找一张女儿的照片。
政志和小野他们不计前嫌帮忙寻找,终于在一本毕业纪念册中让中年人看到了自己的女儿。
他抚着照片上女儿的脸,喃喃说:“那时她还好小啊……”一屋子人都红了眼眶……照片是记忆,帮我们留住那些快乐美好的时光,留住曾经年少的我们,最美的我们,幸福的我们,搞怪的我们,阖家团圆的我们……照片也是力量,是鼓舞人勇敢活下去、相信明天会变好的力量。
你看到樱花树下仰脸灿烂欢笑的高原家(后来政志从布告栏中看到他们一家安好的信息),看到躺在榻榻米上身着手绘彩虹衫的病童一家,看到海滩上永远记得与爸爸在一起度假的内野家……你会感动于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珍贵,进而更加用心地投入生活,拥抱生活。
一直没有提到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邻家女孩若奈。
小时候,政志拍下了她在海边身着红裙开心而笑的一张照片,若奈认为它拍出了最真实的自己,一直视若珍宝。
长大后,她收留了来东京闯荡的政志,一直给他鼓励,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还出钱给他办摄影展。
最后,她收获了政志承诺的十倍回报——一段美满的婚姻,终于让自己也成为系列作品《浅田家》中的一员。
影片中的人物,就这样因为摄影、照片,深深浅浅地联系在一起;而在快门闪动、光影定格的背后,凝聚在一张张照片里的,其实是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恋人夫妻之间的爱,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关照,一点点,一滴滴,汇聚成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共同抵御生命中难免的风浪与暗礁。
用双手围起孤岛。
现代人,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与前现代相比,压力的来源、数量和强度都大十几倍乃至上百倍,人们在这个时代更不容易被饿死,但更加痛苦。
父母过去的生活经验无法知道孩子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无法获知和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每个人都被冰冷的社会分割成孤岛,迷茫、焦虑、失望是现代人的宿命。
原子化的生活脱离人的本性,那些亲密的、美好的、天真的瞬间都凝固在过往,一段真正的情感比金子还珍贵。
《浅田家》这样的全家福,展现的恰恰是当下人们逐渐疏离的家庭、童年和亲密关系,用照片定格时光即是将瞬间凝固成永恒,那些瞬间的永恒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希望,如同一双温暖的手将孤岛围起,遮蔽所有的风雨。
“我才发现,人这一生,追寻的是什么。
我以前一直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要有伟大的目标,宏达的梦想,去成为一个世俗上伟大的人,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
我突然发现不是的。
当我面对死亡的时候,我发现让我感到遗憾的,不是我还没成为一个世俗上成功的人,也不是我还没实现什么伟大的理想和目标。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那些我每天都在经历的,习以为常的小事,那些我平时不会花心思去认真体会和感受的小事。
我再也没有机会去跑步了我再也不能待在我喜欢的厨房,给老婆做她喜欢吃的菜了附近的地铁快通车了,我还没坐过常去的路口的麻辣烫,以后吃不到了弟弟也快要结婚了,弟媳我还没见过...我遗憾的是以往平淡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以后我再也无法感受了。
我遗憾的是有想法但还没去做的一件件小事,以后我再也无法完成了。
什么买房买车,财务自由,这些往日里填不满的欲望,在疾病面前被完全冲散。
在经历了一次死亡体验之后,我发现人应该追寻的,并不是一个所谓的人生意义,而是每天能够真切感受到平淡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是每天能舒服得睡去,做个好梦,是早上能舒服得醒来,和家人吃个健康的早餐,是春日可以去踏青,冬天可以去滑雪,是我可以感受和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带来的情绪变化,是我可以一件件地去完成想做的事情,去享受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以及完成这些事情带来的幸福感。
”
讲灾后的那部分实在不可能引起共鸣,家庭方面的描绘还不错,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想看日影了,真的这么些年没啥进步
7個多月沒去電影院了,實在是太想念了。下班後的場還趕上了舞台挨拶中継,真好。有笑有淚。極道的照片好棒。方言的腔聽不習慣但是還能懂。關於家庭,想起我爹一応是個攝影師,爲什麼在我記事之後,就不拍家庭照片了呢。可能是愛不夠吧。好想去看海啊。
前后割裂,其实挺无趣的。
前部分是喜欢的,越看越不喜欢……作为一部电影是挺割裂的,前半部分算是励志片?后面就是松松散散煽情过度的家庭片。看到女友下跪求婚那点快要生理不适了,给你吃给你住,还要求着你结婚,结了婚两百万也不用还了。我搞不懂啊……自己爹九死一生,不去看一眼反而跑去给别家拍照去了。够虚伪的……
用拍摄全家福照片构成一部温馨家庭电影,独特有趣。日式的喜剧夸张处理也别具一格。了解一下别人的口味,可看。
前半全家cosplay摆拍妙趣可爱,哥哥最可靠工具人,黑道家族这张笑疯了我。后半311灾后支援中发起找回照片project其实是个很好的点,救人并非只是捡回一条命你就该感激了可以的话心的救赎、在智能机普及以前如果家里被毁那真的是连遗照都无照可用的悲伤也值得救赎,可惜,影片在进展很慢的丧父小女孩剧情线这里耗费了太多时间拉跨了整体节奏,后三分之一被主题包袱压垮了编剧仿佛变得不会说话了。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摸不着头脑,剧情主线整个走歪就离谱。黑木华的作品看了也有几部了,演技从未掉线,真的是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喜欢啊!
往前几年拍可能会更好
几分钟就弃了
完全没有感动,还是过于流露在于表面上的温情了。
现在日影越来越多到一半才开始进第二幕的了,其实我还蛮喜欢这种步调的,但第一幕确实有些太走马观花了。结尾不错。这种只顾自己心的摄影家确实很吸引人,也确实很难有勇气去喜欢上,小女友很勇敢!
小小的照片却有巨大的力量,看过之后很想去冲洗一些照片出来了。能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还能做出一些成绩来,实在是很美妙的事情啊。前后可以说是两个几乎独立的篇章了,虽说这样的转折有些生硬,但依然不失为一部治愈人心的作品。二宫和也真的好久不见了。
照片或者影像的承载的是记忆,而一家人的合影,在记忆的同时附着亲情。尤其还有灾难的原因,照片的意义就更加凸显,这个片中间泪点很密集。轻松中又饱含深情,好看的。
怎么会这样,好难看啊!电影里所有好的地方其实都是主人公原型浅田政志的功劳,而不是导演的功劳。如果你看过《浅田家》那本写真集,会发现电影里所有让你笑出来的地方,在看写真集的时候都已经笑过了,甚至笑得更开心,这绝不是夸张。如果你没看过写真集,或许觉得看着还可以吧。电影的叙事故事真是零散拉杂,前半段小朋友的演技也让人不适。反正本片我唯一的收获是知道了著名的赤々舎的社长原来是个这么豪迈的女性。
哭死个人
原来没有爸爸的照片是因为他一直是站在相机后面的人呀
果然好无聊我的天,要不是看提名了这么多奖项根本就不会点开……我觉得应该拍晨间剧的啊这个题材,拍电影太平了。讲道理这种真实人物改编的,片尾不应该放原型的照片吗,还再放一遍剧照是什么迷惑行为emmm
3.5 其实挺平庸的,因为整个过程都太理想化了,况且还加入了被说烂了的311。但字幕卡一出来跟我说这还是真人真事改编,那我也只能respect了。
在一副失意的表象下竟然拿了木村伊兵卫写真赏结果主角的摄影可以说毫无长进而是不断原地踏步地高速庸俗化到一种有点恶心的程度(还有比给叫樱女孩家拍一张樱花下的照片更庸俗的事吗)这种片子究竟是捧原型人物还是黑啊?得把任何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人气死吧。作为新世纪少有的“事件”—311毫无意外地没有缺席 而对它的呈现也成为衡量日本导演水准的试金石 目前除了滨口和园田高分过关庵野略差以外几乎没有看到合格的;而这一部甚至都可以算在蹭热度消费地震。正能量到想吐。唯有两个镜头可观 堤上背景三分之二波动海水和消防员照后全家聚餐桌前一个从右往左先退后进的镜头如波浪一般
主题比较温馨,又特意加上福岛地震十周年纪念许多破碎的家庭。开始的轻喜剧风格有点渐变沉重,然后也没什么特别被打动,也不会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