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部片子的人99.9%都会喜欢里面的配乐。
有两首得单独列出: 1.《when the world let you know me》,就是任因久最后被枪瞄准时出现的音乐; 2. 袁思慧(还是谷祖琳?
)的《经过》,据说是最难找的电影歌曲之一。
香港电影里,无论是黑道白道,都拜关二哥,原因无他,唯“忠义”二字。
但正如吴君如所说,拜是一回事,信是另外一回事。
人人都想关二哥保佑,希望别人讲义气,但自己又背信弃义,黑色幽默。
打打杀杀就是黑社会的主题,所谓“江湖”,不过是一种美化。
上一秒还说自己不怕死,下一秒就横尸街头,替老大坐牢的人是“憨居”罢了。
退出江湖也是办不到的,就算是金盘洗手,还是会有一把枪对着你。
如果它不是生在港片走下坡路的拐点阶段,如果它不是生在DVD年代而是流媒体时代……它完全可以成为互联网的流行文化。
先说影片属性:黑色喜剧。
当时国人的审美主流是吴宇森、杜琪峰、刘伟强这类黑帮电影正片。
与传统黑社会主题电影相比,《江湖告急》是个小片儿,不够波澜壮阔、不讨喜;但是,你要是跨越时空(尤其是结合2019香港事件来看),反过来审视这个作品,你会发现它的故事解构和思想水准相当有前瞻性,很准确的把握了,港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无所适从的状态,于是生产这部作品,对传统HK黑帮文化采取嘲笑抨击、揭露、讽刺,借助幻想和否定,形成黑色幽默。
从个体故事看整个社会。
以黑帮大佬任因久哭笑不得的个人经历,表现传统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用幽默的艺术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
从悲观、恐怖、失望和痛苦的世界观显现幽默趣味的高级幽默情趣。
再说影片剧本:它是一个很有趣很别致的故事。
很多影迷对“看电影”的需求很朴实,就两个字,“好看”。
而这主要依赖于编剧水平,写出一个好故事,是基础。
那么《江湖告急》故事水平如何呢?
当然,挺好的。
甚至有点抖音讲故事的技巧。
用大佬谈判、暗杀黑帮做开头,很俗气但有效的把观众留下来,接着,你会跟着导演一起解密“是谁想杀黑帮老大”,逐一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随后解密身边每一个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所以,《江湖告急》实际故事结构比较接近《茶馆》,任因久和王利发一样,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主角,真正的情况下,剧里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任因久只不过是把这些人、他们的故事穿起来的一个“工具人”。
当然,在任因久开盲盒解锁别人故事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和对自我的认知,最终完成了他个人这条主线的故事。
这就是为什么影迷们会各种美誉:“配角个个表现亮眼”——可不咋的,除了配角选角非常棒以外,从故事结构而言,每个配角都是主角级别的故事堆塑啊。
然后看表演:一位位实力派演员的精彩高光。
(剧透预警)(剧透预警)(剧透预警)(剧透预警)(剧透预警)
影帝的开场独舞,很可!
又骚又烈的大嫂,很可!
床戏,很可!
暗杀戏不亚于《枪火》!
站位、张力绝对不输《枪火》!
暗杀戏不亚于《枪火》!
站位、张力绝对不输《枪火》!
暗杀戏不亚于《枪火》!
站位、张力绝对不输《枪火》!
为什么“配角个个表现亮眼”?
除了配角选角非常棒以外,从故事结构而言,每个配角都是主角级别的故事堆塑。
黄秋生版关老爷,可爱!
张耀扬版保镖,可爱倒爆表!
张耀扬版保镖,可爱倒爆表!
陈辉虹版师爷,普通平实下的人设下藏着自己的滋味
曾志伟演阿卓,类似《甜蜜蜜》里豹哥,戏份不多但完成度很好
彭敬慈是梅艳芳的徒弟,雨夜戏帅的不要不要的,对比之下吴亦凡这种后辈花瓶算什么东西!
彭敬慈是怎么做到气质又man又gay的?
彭敬慈,两场和梁家辉的对手戏,完全能接住梁家辉的气场
彭敬慈,片尾高潮与任因久近身肉搏,实实在在给任因久带来了来自年轻人的压力
让人不寒而战的罗兰阿姨!
没什么演技的edson,但是适合片子剧情!
最后谈喜剧技巧:非常高级的喜剧形式。
这部片子笑点密集,差不多2-3分钟就有一个笑点。
反转又反转,每个反转都很丝滑,没有强行凑段子的感觉。
整体喜剧结构非常高级。
在2000年那个阶段,我国喜剧市场主要是周星驰、王晶以及北方赵本山为主,基本都属于“闹剧”类型喜剧,当年文化消费审美还比较单一,简单。
《江湖告急》这种需要观众动脑子回味一下的黑色幽默,暂时没得到市场认可。
说白了,不是《江湖告急》不够好笑,而是消费者还没准备好好好的笑。
以《江湖告急》中最出圈的“江湖奸杀令”为例,这个段子是一帮高高在上掌握权势的人,非常认真的这干一件荒诞蠢事。
这看上去也是三俗屎尿屁,但段子展开的方式够严肃够高级,很明显跟王晶的屎尿屁拉开了距离。
而且段子里还内嵌了段子,师爷面对“老板傻逼”的无奈,唯粉阿愉没有原则的偏袒,老板事后一本正经的甩锅——每个角色的反应都为段子增加了层次丰富的喜感,以及,让这个段子更加高级、有代入感:毕竟,我们每个社畜都体验过这种“老板傻逼怎么办”体验吧?
最荒诞的事件,最严肃的表现形式
片子中还有很多高级的段子。
以下是我个人喜欢的几个:
未成年人,前一秒牛皮哄哄混黑社会,后一秒横死街头在血泊里呼哧咽气
Wasatch防弹衣,奢侈品和死亡、暴力、犯罪联系在一起,反讽幽默
“脱下她给衣服拍照”
果然是“脱下她给衣服拍照”【谐音梗】扣钱
杀死黑社会大佬的不一定是另一个黑社会大佬,而是……
没有人可以打赢一个主动躺在地上的对手【泄气】
本来真的想杀死你,结果变成了真的想救活你
本剧荒诞top1,关公显灵,然后关公被人类给整不会了【反配】你可以看到,《江湖告急》喜剧形式涉及到了反配、夸张、应验、泄气、重复等丰富喜剧形式。
整体段子都是非常规整的教学级别的范式。
除了十三妹打麻将那一段以外,整个电影几乎都没有使用闹剧,而仍然达到了非常快乐,而值得回味的喜剧效果。
以师爷和阿愉的戏份为例。
等谜底揭开时,电影前半截里埋的暗线回味起来,都是梗,例如师爷的二次元漫画,例如阿愉戴着墨镜的眼神。
这些线索,在电影后半段里call back,达成喜剧效果。
师爷大概会是B站重度用户
当老板发现员工住在半山别墅里享受风景和艺术品,老板自我怀疑了“我们俩谁到底给谁打工?
”
万万没想到,让我爱上张耀扬的居然是这段表白文戏!
我要是梁家辉我就被原地掰弯了!
娶他!
快点娶他!
原地结婚!!
以上。
《江湖告急》豆瓣7.6分。
我个人认为,至少低估了1分,至少值8.5分以上。
尤其是它作为罕见的“正经”喜剧作品,成功洞察了香港转折期的迷茫,艺术价值是严重被低估的。
最起码,你如果看懂了《江湖告急》,你就能明白香港的老家伙为什么不中用了,也会明白,为什么阿虎这样的一批年轻人会变成“废青”……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这其实是一部政治隐喻很浓的影片。
时间上的设定,任因久得知有人要杀他的时间是97年6月29日,他将会被杀的时间是接下来的24小时内,这24小时,恰恰就是HK回归前的最后24小时。
开篇的这个时间设定,就已经很点睛地提示了。
任因久,其实就是代表着HK人,而他身边的各种势力,各色人等,也很可以对号入座的看成是影响HK的各种势力。
任因久的迷惑,其实就是HK人的迷惑,对前途的迷惑。
有不知何许人要取任因久性命,因此任因久很迷惑,也想方设法想要找出对自己未来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势力;而回归后HK何去何从,未来会是怎样,HK人也很迷惑,回归前各种势力包括英中两政府,HK内部的各左派右派政党(在影片中可以代入为其他黑势力,师爷,苏花等人),纷纷施展解数,明争暗斗其实很厉害,因此也让HK人不由得对前途问题产生些许担忧,在看不清前方道路的情况下,甚至如任因久般期望于神灵庇护的消极(影片反映出来就是关公的突然降临),因此,正如影片最后也没有交代是谁的策划,HK人也无法清楚谁能带领HK继续前进,就算是逃离HK(任因久携苏花回到英国,可以对应回归前的移民潮)也不能消除(任因久在英国仍然会有一支枪对着他的头)。
本片拍摄于2000年,此时回归已经3年,已经有足够的时间让HK人可以回顾回归前的那段迷茫时光。
这电影本来是想当喜剧看的,最后的那首歌太好听了,搜也搜不到,只是觉得很多镜头很莫名其妙,看完影评才知道这是很优秀的一部电影,无论是eason还是梁家辉吴君如,还是张耀扬,黄秋生,每个人都能反应一些东西 。
很典型的“江湖”式开头,不过为什么要说白羊座?
人生得一知己很不容易,何况不止一个。
久嫂对久哥的理解和迁就,阿愉的倾慕,阿卓的忠义。
关公的出场是个开关,但其实换个情节也可以让剧情流畅饱满。
阿虎帅比一只,陈奕迅从头至尾一副损色。
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心目中古惑仔里魄力仅次于浩南哥的耀扬哥。
如果说偶像剧是女人的童话,那么黑帮片就是男人的寓言。
女人用尽一生来幻想一个多金又有型,最好还痴情的王子;男人竭尽全力来等待一个可以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兄弟。
皆痴痴不倦,青丝熬成白霜。
我没有看很多偶像剧,我每天看很多黑帮片。
但我仍然搞不明白什么叫“兄弟情谊”,这东西对我而言,可操作性太低了。
在女生邀我去血拼,邀我一起去上厕所,邀我彻夜倾听其爱情故事的时候,这个让男人把胸脯拍的砰砰响,豪情万丈说出来的词,突然就显得傻啦吧唧。
貌似男人看偶像剧也有同感。
尽管我搞不明白,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怀着极为温厚的包容性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有一个社团提出了异议。
他们认为,一个男人跳到另一个男人床上,狂捏对方胸部;或者一个男人身手不凡,却甘愿让另一个男人揍得一声不吭;又或者一个男人抛弃女友像扔掉一块破布,只为另一个男人不要命地出生入死;这些都不是“兄弟情”,而是“奸情”。
这个社团,崛起于90年代末,壮大于2000年初,近几年更枝繁叶茂花开满地,旗下每个堂口名都以“腐”字开头,精神领袖不是关公,而是“耽美大神”。
社团烂仔江湖人称“同人女”,在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的厮杀之后,这群女人真正做到了以笔为刀,兵不血刃,就可以让无数呼风唤雨的八尺男儿只敢低调做人,以避其兵锋。
我有幸见证了这个字头的诞生。
从一开始偷偷摸摸用堪比谍战用语的隐秘暗号寻找组织,到现在要是没听过“腐”字头你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期间几多辛酸,几许沉浮,不表也罢。
作为这个社团曾经的烂仔,我深知随意评论社团是非是江湖大忌,但我实在不敢苟同社团的做法。
一日是烂仔,终生是烂仔。
我曾经吃一天社团的饭,哪怕现在金盆洗手,也是万万不该吃里扒外的。
我今天写下这些话,就做好了招祸的准备。
在我决定退出社团的时候,有个人说我很狡猾,从来都不涉足社团内部权力纷争,对外也是能打则打,不能则避的态度。
我跟他说,是笨才对啊,正因为这样,才老是没有上位的机会,退休了都还是烂仔一枚。
他盯着我看了很久,只说了一句:我也希望全身而退。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的消息,或者说没有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
也从来没想过再次提起他的时候,会用这种疑似“深情”的愚蠢语调。
我总说搞不明白兄弟情谊,其实,谁说得清呢。
我只是不知道他如果听说了我这次跟社团作对的事会怎么想。
骂我老年痴呆?
年轻的时候想得明白的事老了反而放不开?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次社团触到了我的底线:“你大爷的!
表搞我的吴镇宇啊!!!!
”吴镇宇和黄秋生有个屁的奸情啊!
两个特立独行的大男人,明明是把对方当作亦敌亦友的存在,嬉笑怒骂,皆是英雄惜英雄的豪迈。
有个屁的奸情啊!
你们是不是觉得,男人就是一台台行走的雄激素发射机,互相点个烟,互相咬耳朵,互相挥个拳,互相问候下老母,都是无繁殖交配的准备动作啊??
我———————————————————————————电脑前。
键盘上一个女人疾飞的手指很突兀地停了下来。
一个男人用冰冷的枪口抵在她的太阳穴。
“社团现在真是赏罚分明啊,”女人先开口,“这么快就派杀手来了。
开枪吧。
出来混,早就预着这一天了。
”“跟社团没关系。
是私怨。
”男人叫张耀扬,据说有着全香港最像黑社会的脸。
“哦?
”女人慢慢转过脸,想看清这男子的样貌。
“啊!!
”女人像被开水烫了一样惊叫,“是你!!
你是跟来哥的阿麦,还是跟泰哥的阿猫?
唉唉,反正来哥泰哥都是吴镇宇啦,你帮我问候他,就说我好中意他”“你搞错了,我是跟久哥的阿愉。
”“你还真是万年烂仔啊,一辈子都混不成大佬。
”“烂仔也好大佬也好,都无所谓。
只要可以一直呆在久哥身边保护他,看着他,就好了。
”子弹上膛的声音,“你写这种文章,就是怀疑我对久哥的爱咯?
”“我说,《江湖告急》是公认的反类型黑帮片,那混蛋导演设计这种BL桥段摆明了就是玩儿你的嘛。
”女人替他喊冤。
“别说了,都晚了。
”张耀扬的手指按上扳机。
电光火石一瞬间,另一个男人的手挡开了枪。
他叫梁家辉,不过这个时候他的名字是任因久。
“阿愉,你干什么?
别那么冲动。
她小女孩嘛,写文章玩玩也没什么的。
快把枪收起来,吓着人家小姑娘了。
”“是,知道。
久哥。
”“我说过多少次啦,‘是’就是‘知道’的意思嘛,而且这儿除了你就我一个男的,也没必要加上‘久哥’。
”“是,知道。
久哥。
”“小妹妹,你没事吧?
这个叔叔看起来好凶,其实人很好的。
别怕啊。
”“我认得你!
”女人如梦初醒,“你是段王爷!
你穿女装勾引张国荣那段我好喜欢啊!
”“…………阿愉,搞定她。
”“是,知道。
久哥。
”【完】
很难相信,这部充满想象力和黑色幽默的另类黑帮片仅仅拍了17天!
而且,该片一直没有定稿剧本,片子出来后,跟剧本的吻合度只有一半左右。
这再一次证明香港电影人在即兴创作方面的活力无限! 梁家辉演黑帮老大,似乎与其文艺小生的身份不太相称,但他却做得非常出色,这一点他在1998年的《黑金》已经证明了,后来,他在《黑社会》系列中表现得更为出彩。
当然,《江湖告急》中的任因久和《黑金》中的周朝先是有很大区别的。
任因久是小混混出身,不过凭着中了彩票而登高位,是一个脾气暴戾、好勇斗狠、胸无大志的大佬。
周朝先却不同,此人阴险毒辣、奸诈邪恶、心思缜密、野心勃勃,妄图漂白身份,晋身政坛。
这是两个黑帮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一放一收,梁家辉却能于收放之间轻易转身,并且游刃有余。
吴君如演任因久的老婆,是个很强势的女人,经常以其惊人的魄力帮助任因久料理帮中事务。
这个女人是太妹出身,在英国的时候曾经跟任因久共患难。
也正因此,任因久虽然到处拈花惹草,但对糟糠之妻还是既敬且爱的。
吴君如通常以傻大姐形象示人,特别可爱的代表便是《金鸡》中的阿金。
这一次她以干练、悍烈的形象示人,虽然不能说有什么突破,但足以让人眼前一亮,不亚于“洪兴十三妹”的出场。
关于剧情,我很想透露多一些,但考虑到该片是一部意外之作——典型的“次剧本”创作,我还是闭嘴比较好,让大家多一点感受观看过程中的种种意外。
“次剧本”,我胡掐的一个词。
既然我把它胡掐出来了,就不得不对其作一番解释。
所谓“次剧本”,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剧本是一剧之本”的经典说法而言。
简单地说,“次剧本创作”是指并不依赖于剧本的电影创作。
“次剧本创作”在电影的草创时期曾经是很流行的,那时候的电影剧本往往就是一分架构式的故事提纲。
这是因为那时候的电影还处在探索时期,电影编剧这一分工还没有正式确立。
后来,电影创作细分以后,这种“次剧本创作”就被认为是不够专业的体现,慢慢地消失了。
不过,香港电影人一直有着不过度依赖电影剧本的创作习惯,比如他们往往不写分镜头剧本,纵容演员即兴发挥。
在香港动作片领域,一边写剧本一边拍的现象也不少见。
不过,故事高度偏离剧本的作品并不多,王家卫的一些梦呓之作外,《江湖告急》也属此列。
杜琪峰2003年的《PTU》也可以说是“次剧本创作”。
今天的“次剧本创作”和电影草创时期的“次剧本创作”是相去甚远的,前者是建立在电影人炉火纯青的经验之上的,而后者是缺乏经验的体现。
两者的区别,也可在剪辑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前者虽有不少即兴创作,但创作者是可以凭经验“连戏”的,而后者则可能在剪辑时出现镜头衔接的跳跃感。
林超贤独立导演前,主要跟着陈嘉上,开始是副导演,到1998年的《野兽刑警》,已经上升到联合导演。
再接着,我们看到了《江湖告急》这部神来之作!
林超贤说,这部电影刚推出时,并不受重视,票房成绩也很平庸,幸而该片是小成本制作,收回成本并不困难。
后来该片在电视上放,许多人看了,都会发出类似的疑问:“我当年怎么会错过这部片子?
”《江湖告急》在今天已经成为香港黑帮电影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它以荒诞喜剧的形式来表现黑帮世界,是香港黑帮电影中极为少见的。
它的出现,是香港电影人“头脑风暴”发挥到极致所结出的硕果,是可遇不可求之作。
其实,我没有看懂本片。
直到写这篇评论,我依旧有些糊涂。
看本片前面时,感觉这就是一部香港典型黑帮片,可看着看着又觉得像是一部喜剧片,可后来又觉得像哲理片、爱情片,太多的元素、太杂的内容、太枝蔓的情节、不时地插叙与倒叙,有时真给人一种目眩与凌乱的感觉。
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被这部影片吸引着看完了全片,不得不说导演和演员的确不简单。
影片的叙事手法给人一种不安与动荡的感觉,有些像片中那个梁家辉扮演的遭到威胁的黑社会老大的内心感受。
其实,边看电影我也边猜究竟是谁想杀梁家辉演的老大。
最初我是怀疑陈奕迅演的警察,因为最开始的那个狙击手埋伏的地点怎么那么巧,就是陈奕迅叫梁家辉下车的地方,这要不是事前安排好,那就实在是太巧合了。
可是虽然后来陈奕迅经常阴阳怪气地出场,可我就是再也找不出一点可疑之处了。
我也曾经觉得要杀梁家辉的可能是那个得肺癌的老大,还有就是他的遗孀,可也很难找到确切的证据。
一切都处在晦涩不明之中,让人看不清楚。
有的时候这个谜底藏得太深了,迷雾太浓了,深到浓到有时你都看不到有什么阴谋,甚至看着电影到忘记了这个暗杀的阴谋。
这也是我看不懂这部电影的地方。
这种隐秘至深的暗杀又让我想起看过的另一部电影,就是刘德华、张学友主演的《江湖》,想金盆洗手的老大身边危机四伏,各人都在打算着自己的出路。
也像本片一样,刺杀老大的传闻暗中流传,刘德华扮演的老大也不得不如本片的梁家辉一般努力地寻找着要对自己不利的势力,而结局也和本片是那么相似,危险似乎可以排除,但宿命仍是无法摆脱。
这也许就是导演编剧想要传达的一种东西,有些路走上去就无法回头了。
略显凌乱和混沌的剧情,因为有了一批很不错的演员,使得本片还是可以值得一看的,梁家辉、吴君如、张耀扬均是很不错的选择,而片中那段荒诞地关公显灵,也因为黄秋生的演绎有了些不一样的、令人回味的味道。
前不久看黄秋生上《鲁豫有约》,才知道他出演本片时,是正在发烧重病,据说脸上烧的演关公都不用化妆了,看来戏骨的炼成着实不易,真应了那句话:“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
”
【义什么义?
难怪你整辈子都做人家的老二!
我知道你衰在哪里了,你衰在笨实!
做大的不是这样想东西的,关老二!
我以事论事而已的嘛,他是没做过大呀】[当年千里送嫂,你可知我为何要月下看春秋?
我也是一个男子]——————————————————————————————[我弟弟帮你们做事死了啊!
你不是说过要好好的照顾他的吗?
]【人都死了还哭个什么呢?
等会我们去买个prada啊。
】[我要的不是prada啊!
]【这个世界哪有女人不爱prada的呢?
我买多两个给你】[这件事是很介意但不是最介意的...我最介意的是你当着这么多人的年说我没仔生......我真介意得不得了,真么多年来我真的很想给你生个仔啊,但是没得生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难道以后叫你不要做这么多缺德的事啊...我梦见我生了个bb,没有屁眼的啊!
让人惊得不得了,那个bb是没屁眼的啊!
你想都想不到这么恶心啊?]【那这么久你不同我说?
】[有用吗啊?
你还不是那一句,“我们出来混,预着了啦”]【我们回英国吧,我们回一次英国吧】[你下一次找女人,不要让我知道]【我就是喜欢这个花皮箱,不喜欢就不要跟我回香港!
】
这位沉迷于大场面的香港导演,曾经是那么的才情洋溢(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侠影映画”,刊登标题:《新片口碑扑街,林超贤老矣,尚能饭否?
》微信号:Knight-of-Film,署名:脑洞人)
近期电影界口碑总在上演“物极必反”,这话指的不一定是小四的《晴雅集》,但一定指的是林超贤的《紧急救援》——这部命途多舛的电影近期正式上映,就遭遇口碑滑铁卢,让刚刚被誉为北上的香港导演中的主旋律生力军的林超贤被打回原形。
有些影迷说这是林超贤口碑翻车,而在我看来这只是林超贤在主流商业片创作中的又一次迷失。
只不过在上一次的迷失中,林超贤至少还有作者表达,而这份作者表达充分体现在他千禧年的作品《江湖告急》中。
当然,说《江湖告急》是林超贤拍得最好的电影实在有失公允,因为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林超贤才刚刚脱离陈嘉上副手的身份(对,就是拍了《精武风云》又拍了《画皮》的陈嘉上)单飞——尽管此前凭借联合陈嘉上执导的《野兽刑警》斩获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但或许在林超贤看来,长期跟在人家的背后付出,参与的项目再成功,自己在当中也没什么存在感。
于是在完成《公元2000》的拍摄后,他告别了陈嘉上,以自己的独立导演处女作《江湖告急》迎来了自己的公元2000。
离开了创作上的引路人后,就意味着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才能至少保证在影视界稳稳立足。
《江湖告急》就这样成了林超贤脱离陈嘉上监制后首个创作迷茫期的一个标志,再加上新晋导演常见的表达欲过于强烈的老毛病,使该片注定无法成为绝对的经典。
但《江湖告急》在林超贤的导演履历中独一无二是真的,它作为香港电影界难得的异色佳作也是真的,原因无他,三个字:反类型。
反类型,顾名思义,就是不按类型片的套路出牌。
《江湖告急》片如其名,讲的确实是警匪江湖的恩怨,主角还是如假包换的黑帮老大。
但开场就学王家卫延时摄影加旁白,对看惯了银河映像的观众来说,这就尼玛离谱;梁家辉演的主角黑老大刚出场就谈判,对方却净说一些看似教做人的话,逼得黑老大随手拿身边的酒杯酒瓶砸脑袋,还自带升格效果;老大遇刺、清理门户这些吴宇森、杜琪峰都玩得逼格十足的戏码,在这部电影里取而代之的是贱格,杀气没有,江湖气更没有,神经质的插科打诨倒不少,连关公显灵都有了……纵观全片,黑帮纷争直到结局前都没怎么看到,倒是各种脱线幽默充斥其间;而影片的电影语言似乎并不在乎这是黑帮故事,运用上放飞自我,得罪完了陈嘉上、杜琪峰、吴宇森等警匪片的大拿,再顺便学点香港新浪潮的技法(甚至许鞍华还过来客串了),不禁感慨:林超贤,你志在革香港警匪片的命啊!
不难理解林超贤为何要通过《江湖告急》反类型,作为新导演,要想在电影界独树一帜,比尝试新类型、新风格更便捷有效的,是对自己过往的创作线路进行致敬或颠覆。
林超贤在《江湖告急》表现的导演风格让人一时捉摸不透,很明显就是想让人忘记《野兽刑警》,与自己协助陈嘉上的从业生涯道别。
这么拍电影算不上得不偿失,通过这么一部不仅反类型、却又各种类型元素痕迹的电影,各大制片方可以看出林超贤驾驭各种类型片的潜力;而对电影史爱好者而言,如此丰富而外放的表达,是导演思想溢于言表的表现,不仅很好理解,甚至还提供了足够大的解读空间。
不过话说回来,林超贤又是如何运用反类型的手法诠释“江湖告急”呢?
其实这些反类型的电影语言都只是林超贤作者表达的第一步,即对之前人们通过电影或江湖传说了解的“江湖”进行解构。
将那些看似杀气十足、心怀鬼胎的江湖中人解析,你我都会惊讶地发现,名号之下的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愁衣食住行,男的怕病怕死,女的怕没人疼没人爱——所谓的江湖纷争拆分来看,构成因素也不过如此——本质上和咱们没什么分别。
而这些个人柴米油盐的烦恼和小家小情小爱的恩怨凝聚起来,也会变成一波三折的江湖纠葛,就像黑老大怎么也想不到有个古惑仔仅仅因为不能加入他的帮派,后来会一步步成为暗杀他的人?
而这就是林超贤作者表达的第二步,即将这些小人物的小情感收集归纳,建构成他理解的“江湖告急”。
很多97前后出品的港产片或多或少都有关于回归的焦虑,那么《江湖告急》里也有这种焦虑吗?
毋庸置疑,还是有的。
正如笔者方才阐述,回归前的香港经济文化黄金期的背后,也是一个个从业者纯粹的理想追求的驱动。
这些追求有的是自由表达和创造,看似很崇高;有的很现实,就像《五亿探长雷洛传》最后那句台词,“人打拼这一生就是为了吃饭”;有的听上去哭笑不得,居然只是为了过把名人瘾、追到心爱的那个TA……正是这些纯粹的追求,促使着很多从业者拼命奋斗,才为香港曾经的繁荣积累了活性资本,只是少不了恩怨情仇之类的纠纷。
但在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下,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反而是回归后,官方对经济文化的干预更多了,这些纯粹的欲望驱动都不能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勃勃生机逐渐消减,但危机难道也会跟着消减吗?
并不会。
在《江湖告急》结尾,黑老大感慨时代变迁,香港的黑帮江湖一时半会儿很难再有栖身之地了,倒不如想当年出逃英国避避风头一样,和老婆一起到国外跑路。
但最后的狙击枪目镜视角显然在说明,江湖恩怨真的逃得掉吗?
宿命真的摆脱得掉吗?
就像包括林超贤在内的香港创作者,在回归后陆续北上,进军大陆影视圈,有了新的市场、看似友好的政策和更强大的资本,他们看似吃得更开,但他们真的摆脱了作为香港创作者的局限了吗?
他们真的会一直被内地的同行敬仰、被留守香港的同行羡慕吗?
从目前《紧急救援》的风评来看,没了前作的真实事件蓝本和爱国情怀加成,林超贤在动作大片编导上的问题开始显而易见。
只能说和大陆大多数从业者比,林超贤行活比较熟练,态度还算认真,但以类型片的标准来看,他依然不是老手,更谈不上超越陈嘉上。
不过,如果,如果他肯放下对主旋律动作大片的痴迷,能以平常心多创作像《江湖告急》那样未必叫座、但个人表达足够掷地有声的风格化作品,那么作为作者型导演,他应该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数码修复版。戏虐的黑社会元素,不错的观影体验,缺点是刻意地抖包袱使影片整体连贯感不足。2000年香港电影低谷,所以客串演员不少,拍摄只用了17天,成本不超过500万港币。
林超贤反类型片最好的一部,各种荒诞喜剧,实则向看者传达了相当多的黑帮江湖道理。吴君如和梁家辉两人的表演相当好,大笑菇演黑帮大姐太适合了 !(配乐屌爆了! 大赞!)
我还当正片 原来那么搞笑 不过结尾已经忘了 虽然看了没多久 特别是张耀扬对梁家辉准备告别那段 哈哈哈哈 很颠覆阿
还是挺搞笑的
前面很精彩 后半段就阳痿了
还以为是很正的港片。想不到却是黑色幽默。。就是整体结构太松,叙事太乱。结局两人搀扶捡鞋子的片段很有等到风景都看透陪你看细水长流的感觉。。
下次再也不跟你一起洗桑拿了&拍照片那段笑死了~
2013.3.24第一遍 23.5.2重温 黑色无厘头 全程感叹什么鬼😂
一部港式喜剧电影,如果是抱着看经典的黑帮电影心态去看绝对大失所望,这也是给这部电影两颗星的原因,吴君如在很多镜头其实挺漂亮的,只不过人一旦动起来就有回归屏幕前熟知的风格,曾志伟虽然戏份不多到说的几句台词还挺动情。黄秋生经典的送嫂千里月下读春秋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亮点。
林超贤竟这么自由奔放过,关公的段落真是灵光闪现,突然却不突兀雷人,黄秋生的表演与角色的离场处理起了很大的助益。林超贤的黑帮/警匪片中的「血色浪漫」比起杜琪峰还是有距离,但梁吴的一些段落还是很动人,让人联想到柔道龙虎榜,尤其那一双跑掉的鞋和那只行李箱。
什么反类型?反你妹
这么自由的林超贤也许以后不会再有了,但他还真挺擅长游弋在几种势力中发挥自己的所好,比如拍这部是否要对垒杜琪峰的银河映像,可能有所指涉的大佬女人吴君如演得很拼,其他只是正常发挥吧。有许多足够精彩的创意反类型解构,连起来就还不是太好,无谓的东西也多。黑帮日常化谈品味聊生活,还是逃不过报复和打杀。资料馆粤语版见面场。
别出心裁的黑色幽默的香港黑帮电影。
林超贤早期作品,黑帮题材的荒诞无厘头黑色幽默喜剧犯罪片。有些恶搞的成分在,很明显一部分就是在恶搞《枪火》。虽然全片都挺有趣的,但是有点过于儿戏了,连关二爷都整出来了,玩呢?梁家辉真是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演好,其实这个角色很难演,一不小心就会演的很尴尬。看惯了林超贤的最近十多年一些作品风格(主旋律战争和阳刚气质max),再看本片感觉有点违和。但毕竟早期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那段时间的香港电影只能黑社会题材才能卖钱。6.5分。
我不知道大家为何把一部如此没有逻辑可言的片子拉到7分以上,对我来说看这部片子真的很难受。主题确实是黑色幽默,可我只看到了黑色,却没看到幽默。整部电影来客串的大牌明星确实也不少,但是呈现在我面前的唯一毫无完整性可言。
有神话,自然就有反神话。前半部上佳,开场就笑不能停,梁生以叙述者身份自说自话讲述身世一度让我有香港黑帮老大版woody allen感。不过既然要解构英雄和道义,结尾又试图在日常生活中召唤出某种英雄气质,意图上的精分导致了整体风格的不协。
总感觉剪辑有些混乱 导致许多情节衔接上有些问题 让人摸不着头脑 然后这些笑料 说实话很不喜欢。。。黄秋生的关公还是很惊艳的呢~
这种(《黑金》)表演方式在《江湖告急》中得以延续,成就了“任因久”这个经典另类的老大,令其感叹:“有了这部戏,总算对得起子孙后代了。”(魏君子《香港电影史记》)《江湖告急》一方面尽量去除了黑帮片传统中的浪漫化倾向,同时又把“满纸荒唐言”式的游戏化处理纳回常轨,来逼人予以正视。(汤祯兆《香港电影血与骨》)
7.0/10 分。黑色幽默,有点恶搞。感觉前后风格有点不一致。。。
摇滚黑帮一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