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需要年纪来看的有深度的电影,简单的寒冷中又包含了淡淡的温暖,文革的背景让人难受,好似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灾难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片中没有过多的渲染,一切都那么自然,却最真切的描述了那个年代的痛苦与悲情,泪点从每一个细节里面渗透出来,不需要刻意描画,巩俐、陈道明演技没话说,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没有你侬我侬的情意绵绵,感情全在脸上,含在眼里,让人品味到那份浓烈的爱。
陆焉识,是君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岂止不喜,竟然不识。
冯婉喻,是烈女。
“是烈女,不该出绣房。
因何来在大道旁?
”公元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一日,与史烨同看《归来》。
夕死可矣。
去看这片子,是冲着严歌苓。
史君问,是很沉重的题材吧?
我只知陆焉识是个右派,我和史君讲,大致是讲陈坤变陈道明的故事,或者金燕西变……。
我想不出一个形象是和右派陆焉识相似的。
或者,金燕西也不完全对,金燕西毕竟只会作旧诗,可陆焉识早年是懂法文的,不是一个档次的。
或者我该想到的是王安忆和陈丹燕笔下花园洋房里面的青年才俊。
可是,电影里只有一句法文,一张粗糙的照片来交代当年的陆焉识。
电影也没有告诉我陆焉识是怎么跑出来的。
我粗粗翻了小说的开头,大抵是经过了一番肖申克救赎一般的计划。
而被抓回去受到怎样的待遇,我们也只能想象。
我在看到那样时代感强烈的画面时,我是很激动的,虽然比《末代皇帝》、《霸王别姬》那样的画面镜头,这片子还是寡淡了(我疑心是审查的问题,所以淡化了很多东西。
)史君问这是几十年代的?
我说《红色娘子军》都出来了,差不多七十年代吧。
其实那是个怎样的年代我是不知道的。
八九年的时候我都还没上幼儿园。
我只在影像和书本上见过那个年代的片段,文革电影完全不能看,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又太外行,《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霸王别姬》是好电影,《血色浪漫》也是好书。
只是我已经在电影院里很久没有看到七十年代残酷的画面了。
所以我轻轻和史君说,我们的祖国也失忆很久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在阴雨的周日,在电影院里安静地看一个故事。
涕泗横流到跟史君讨餐巾纸。
右派敢逃回家,从西宁逃回北京或者上海,家,是他的信仰。
芙蓉镇上拿着扫把跳华尔兹的人有几个?
但是,回乐烽前沙似雪,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千古的传说。
我听到《渔光曲》,情不自禁地轻唱出来,那样的曲子是人性的记忆,是民国的记忆,是那一代人的密码。
蔡楚生的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是当年满街传唱《渔光曲》我还是有耳闻。
我猜那是陆焉识求爱的曲子。
衣服还是洋气笔挺,头发却怎么梳不黑了,阳光中,我都觉得那个背影就是民国的陆焉识,脊梁挺得好直。
冯婉喻的手慢慢地放到陆焉识的肩膀上。
钢琴曲戛然而止,泪下。
似曾相识燕归来。
人这一辈子能记住多少人呢?
我记得的,你早已忘记,笑问:有过这样的事呀?
我把手比了一下一米多的高度:幼稚园的同期生哦~我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勾起我们的记忆,甚至是用铅笔写在你课桌上的那一阙《蝶恋花》,字迹漫灭。
就像陆焉识那一大箱子没有寄出去的信。
我说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矫情的。
我似乎没有给你写过信。
但是十年来确实也写过一些信给好些人,横着写,竖着写,简体繁体都写。
只是我还记得多少呢?
前几天有人把一封很久以前我写的电子信发还给我,我说居然还留着哪?
我这边早删了,你也删掉吧。
人的记忆是最任性的。
信可以不寄,但不能不写,人,可以不见,但不能不想念。
我一直在想,冯婉喻的心里,陆焉识究竟该是怎样的形象?
思君思君君不见,君会不会在多年后变得只剩一个名字,而不再是具体的一个人?
我们都是陆焉识,努力让爱的人记起自己。
我们也都是冯婉喻,识得的永远是自己记忆中的那个人,哪怕那个人已经不存在。
我们自我放逐得太久,是不是也该归来了?
陆焉识是什么人?
“一顾焉识误终身”,这么说应该不夸张,天才知识分子,过目不忘,精通多国语言,且卓然不群的美男子一个,所以当看到这样一个完美的人被苦难磨去了一大截身高,成了个枯瘦的老人归来时,我哭得毫无防备,而电影,我竟看得好不耐烦。
我是支持书改成电影的,好书不一定好改,但一定值得改,围城,红楼梦,西游记,霸王别姬。。。
无数好作品源头都是一本好书,个人认为霸王别姬和陆犯焉识的故事架构比较相似,都是大历史和传奇的个人之间的因因果果,看完之后,悲从中来。
霸王别姬不比陆犯焉识好改,陈凯歌也不比张艺谋牛逼多少,为什么《归来》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情节没有背景,只有布景的MV电影。
书里写的是奇恋,人奇,事奇,半个世纪,经历了中国近代各种沧桑,在这种背景下酝酿出来下爱情不能不说是奇恋,是倾国之恋,除此之外情节人物虽算不上复杂,但也非一部电影可以轻易驾驭,电影采用的“截取”最后30页的方式,好比是截掉了头,截掉了身,再无法窥一隅而知全貌,截得投机取巧,赚人眼泪,省力讨好,何乐不为?
我很怀疑张艺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情,他或许知道这是本好书,却根本不爱这本书,电影从头到脚全是煽情戏,如同拿了颗蒜头在我眼睛底下熏,非要把我呛出眼泪来,我只觉得反感,恨不得闭上眼睛。
焉识是个怎样有魅力的人,却与动荡的环境格格不入,电影直接忽略这些。
他经历多少磨难才回到婉瑜身边,简直让常人无法想象,电影也跳过这些,他用了20多年才意识到自己的真爱在那么遥远的地方,经历了几乎所有的磨难才回到妻子身别,却又发现婉瑜的精神已离他远去,可是书里的陆焉识没有像电影里那样想方设法拉回婉瑜,书里的焉识只是“惨然一笑”,一笔带过胜过千言万语。
陆焉识和婉瑜的爱情是分离的思念和苦难的压榨中诞生的,并非温暖的相守,他们的爱情感人就感人在一方的后之后觉,另一方的平静等待,以及与他们逆风的现实所制造的种种不易。
电影则用了两个小时在临时搭的小布景里各种炫演技,撒眼药水,YY书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这不怪演员,怪老谋子和那帮傻编剧。
阅读了书里的苦难,才知电影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庸而琐碎。
可惜了明叔那身好气派,那副好嗓子,可惜了严歌苓这么好的作品,有历史,有爱情,有艺术,可惜了。
我指望着’看明叔返老还童,在荧幕上再风流倜傥回,做个才华横溢的公子哥,没有谁比他更适合这种角色了,我指望看到年轻的婉瑜像大红灯笼里的巩俐,内八字的解放脚跟在卓然不群的焉识身后,我指望着看到一个霸王别姬那样的大作,可惜电影的构架是如此之小气,连两个演员的气场都包不住,当明叔向屏幕外的观众们走来时,我渴望看到他的身后是茫茫雪原,生灵涂炭,渴望听到明叔磁性的嗓音朗诵书中的字字句句,渴望嗅到历史风暴中无处不在的苦难和无奈,这理应是部大气之作,原著做到了,电影失败了。
最多的无奈是我看完后感到的,无奈张艺谋的妥协,无奈演员的尴尬,无奈总有个奇怪的东西,让最好的作品和最好的演员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如果不爱,何必归来。
因为无法第一时间看到影片,只能先看了原著。
总的来说《陆犯焉识》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故事很棒,但有些遗憾的是过多的天花乱坠的描写,削弱了应该属于那个时代的泥土版的质感。
好奇的是张国师想如何把这样禁忌的内容搬上银幕。
结果正如好多人所说,他也只是向严歌苓买了两个名字而已。
没有人能否认,陈道明巩俐二人的表演无可挑剔。
也没人能否认,这份陆冯二人的旷世之情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但我实在哭不出来。
故事被设置在了这个年代,那我们就会期待更多,而不止是这样一个感人的爱情,或者都分不清是爱情还是亲情的故事。
也许是有《活着》前车之鉴,张导也学乖了。
如果说感动,倒是巩俐的出演让人有流泪的冲动。
张艺谋镜头下的巩俐,永远是最美的,他总能把巩俐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也许这就是爱。
这是一部描述WG带给人的伤害和结束后人们的创伤修复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很久不能平静,一声又一声的焉识和婉瑜击中泪点,只为与爱人相见。
一别好几十年,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一别半生,难忘归人,一段生离死别的岁月,留下了旷世之恋。
有人说,真正的归来,是从未离开。
导演在悲怆与无奈中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因是那个让人无奈的时代,但是对那个时代你还无奈的不能说,不能反思,不能控诉,不能调侃。
所以最后就剩下憋屈的无奈。
最后一幕的平静真不是心灵的平静,而是无奈的接受现状。
不过不得不说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在生活,随波浮沉在自己的命运里,不抗争不反思,就这样浮沉,而不是经过反思努力后的宁静。
感觉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就是演员的演技了,尤其是陈道明,一改以往演帝王的慷慨激昂,既有文人的文雅才情又有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沉稳内敛,还有对妻子儿女的难得一见的激情,巩俐的角色表面起伏不大,内心却波澜汹涌,那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把握的恰到好处,让人感同身受,两位对于细节的把握尤其到位,看的遍数越多越有味道。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莉(天津师大学者)我们熟悉的张艺谋电影符号化的东西突然不见,所有的渲染都远去,久已成型的审美趣味削弱了。
《归来》的导演是陌生化的张艺谋,他为自我做了一次减法,进行了艰难的自我蜕变。
当然,那种独属于八十年代电影人的现实情怀依然浓烈,看得出,这是困境之下的张艺谋尽最大可能回视内心的创作。
这几乎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电影。
仅就小说《陆犯焉识》的故事构架而言,里面有许多场景都无法实现。
每位小说读者都能预见,《归来》是有难度的创作,它要在极为狭窄的空间里完成挑战。
面对题材敏感、处处是雷区的故事,张艺谋和他的团队在“不可能”中完成了“可能”。
《归来》别开路径,从小说的结尾处起笔。
小说变成前史,是隐藏的冰山。
只从陆焉识“归来”说起。
家已不是家。
陆焉识几乎不可能再重建他作为人的完整生活。
尽管不可能,但他还是要尽其可能,完成他有尊严的情感生活。
陈道明是幸运的,这位优秀的演员终于在大屏幕上遇到了一个如此贴近他精神气质的角色。
他的表演内敛、克制,陈道明赋予陆焉识以一种神奇的吸引力:陆焉识有情怀、向往善好、百折不弯;在困难面前,这个被打倒多次的读书人并不哭泣,也不放弃,更不乞怜。
陈道明对人心的理解力使陆焉识这个人物变得可信、可敬、活生生。
还有他的妻子,中学教师冯婉瑜。
这个角色对演员来说极具挑战。
因为这个人物不仅仅历经磨难,还要面对衰老和失忆。
她的际遇是整部电影内在逻辑的发动机。
除了巩俐,华人女演员里,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担纲。
犹疑、不安、隐忍、对丈夫深沉无私的爱,全在电影开头这位女性半含眼泪的眼睛里。
在这位沉默、谦和、执拗的女性那里,时代、现实、他人、女儿,全是伤害,全是插在心上的利刃。
我们无法在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伤口,也听不到她的哭喊。
但是,无处可诉的苦楚远大于鲜血淋漓的直接呈现。
巩俐以她的表演贡献了一个有生命力的、令人心痛的、值得尊敬的女性形象。
就是这两个普通人。
用密密麻麻的字纸,风雨无阻的等待跟失忆进行不屈不挠的搏斗,也跟像怪兽一样的命运搏斗。
一次、再次、无数次,在他们的有生之年。
陆焉识怎么能不知道那是荒谬的等待?
他心明如镜。
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
他要去,要在,要和她站在一起。
何以如此,何至如此?
他是人,他有心、有情、有守持。
即使冰冷的铁门永远紧闭,也要站立、等待。
夫妇二人站立的场景令人动容,也使我们对人、对人这个物种保持敬畏。
人心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但人心又如此强大,它可以拼却身家性命,也要抵御记忆黑洞的侵袭。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记忆。
一切一切的记忆,并不是一场疾病就能阻挡,也不是翻完日历就戛然而止。
《归来》注定是一部有多重解读空间的电影,有人看到爱,有人看到婚姻,有人看到信任,有人看到记忆,有人看到命运的残酷。
这完全基于观众的年龄,基于观众对世事沧桑的认知程度。
有许多桥段令人难忘,但是,因为电影五月才公映,并不能做更多分析以免影响读者观影。
那么,还是回来说两位人物吧,你不得不承认,巩俐和陈道明是艺术家,他们的表演成熟饱满,对人和人的情感层次的细微都拿捏得准确,他们对人心和情感复杂的演绎完全把观众带进了情境。
再没有哪两位演员可以像他们这样默契,旗鼓相当。
他们对人物的准确诠释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突然泪奔,一个背影,一把勺子,一首《渔光曲》、无数张字纸,都让人心痛、神伤——这两个人物关系代表一种抵抗,一种念想,一种与无望有关的执迷。
毫无疑问,冯婉瑜和陆焉识将会成为这两位演员表演生涯中的里程碑角色。
《归来》打动人心,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对两位优秀演员的正确选择,是他们富有质感的表演撑起了这部电影。
当然,最重要的是导演,因为所有人物、镜头、音乐的最终使用选择都取决于他。
《归来》中,我们熟悉的张艺谋电影符号化的东西突然不见,所有的渲染都远去。
久已成型的审美趣味削弱了。
《归来》的导演是陌生化的张艺谋,他为自我做了一次减法,进行了艰难的自我蜕变。
事实上,电影中几次重要的故事转折都使人感叹,这位导演自我更生能力之强、决心之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当然,那种独属于八十年代电影人的现实情怀依然浓烈,看得出,这是困境之下的张艺谋尽最大可能回视内心的创作。
《归来》将会成为张艺谋继《活着》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
不过,相比而言,张艺谋对人性和人的情感复杂性的理解要比先前深刻。
尤其宝贵的是,在《归来》的电影叙事里,开始内含一颗沉思的、敢于承当、毫不躲闪的心灵,人的心灵。
《归来》尊重人,尊重人的情感,贴近现实人心。
《归来》令人想到电影编剧的重要作用,想到邹静之对世道人心的理解力。
人心是面对历史和现实有折射能力的镜子,人心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敏感器、探测针。
在故事重要转折处和人物情感处理上,《归来》没有失手,它尽力向人心和人性的最深处探测、靠近,它没有让人失望,邹静之的努力功不可没。
电影取名“归来”,饶是意味深长。
戏里,《归来》关乎陆焉识归来,召唤冯婉瑜记忆归来;戏外,《归来》则是导演张艺谋和一群优秀电影人的共同携手归来。
归来,重建。
——《归来》会使观众重新认识陈道明、重新认识巩俐,重新认识张艺谋,重新认识中国电影的艺术追求。
必须提及的是,电影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坦率地说,《归来》亦有它注定弥补不了的瑕疵、克服不了的缺憾。
很可能,它不能创造票房奇迹。
但是,只要看过《归来》的人都会笃定,都会沉静,也都会了解,这注定是一部留得下来的电影,是无须考虑一时得失的电影。
相比人心,那些与票房数字有关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与人心有关的思考才会沉淀、结晶,化为我们的珍宝。
没有什么比回归人心的艺术创作更令人期待;没有什么比在“不可能”中完成“可能”的探索更值得尊敬。
看过《归来》,很感动,是张艺谋在经历了与张伟平分手,超生风波后,于重压之下拍摄而成的作品。
描写亲情,张自《千里走单骑》便已游刃有余,催泪,他也擅长,这次却不似《十三钗》般浮夸用力。
最易感知的部分是视觉,张收敛了曾经偏爱的戏剧化的大红大绿,呈现一片灰暗,唯有于“红色娘子军”舞剧情节,点缀艳红,却作反讽。
丢掉了“大片”的枷锁,一个导演再次打算用心去讲故事,那么更多的时间,镜头必然落在无懈可击的演员之上,中年的陈道明与巩俐,献上了毫不造作的演技,以及任哪个年青演员都难保有的十足韵味,以到位的表演展现细节,细节又引发联想,就这样,于静处,勾魂夺魄,以克制的笔法,描画了被时代重伤过后,一个普通家庭的“重建”。
在重建之中,最为动人的是陆与冯的夕阳恋爱,这份迟来的爱意,在当下这欲望沟壑难平的时代很是稀缺,却在祖先的诗歌之中一直有迹可循——譬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亦或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白头吟》。
电影无仇恨,无渲染,只是呈现。
舒缓克制地呈现,几次打破节奏的,却也来自于民间土法唤醒失忆的方式,那些很有阿Q精神的“破涕为笑”。
有人说,张的电影取材于本是浓墨重彩描述监犯生活的小说《陆犯焉识》,却是截取小说的最后章节,于电影中着重拍文革之后陆的归来,冯的失忆,避重就轻,自我阉割。
没错,当今中国,依然生存着被文革碾压过的一代人,当年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确有太多理由去为其叫屈鸣冤。
但浪潮过后,并非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人,都会如同章诒和一般,笔耕不辍,勇敢怀念(在此一提,章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作者,文笔的流畅程度强严歌苓不是一个数量级)。
更多普通的中国家庭,如冯与陆,以互相扶持的相伴去融化心内的冰山。
经历过荒唐的灾祸,却也只是日复一日地内省,默默承受,静静遗忘。
努力活着。
唯有描绘血淋漓的伤口才是勇敢吗?
不然。
于无声处惊心动魄,也可以是不经意镜头之下,手上的伤疤,是泛白的胡须,是背影与颤抖的手,是“自欺欺人”的希望,是平静的原谅。
林语堂早在《吾国与吾民》中就总结过中国人的本性,不似西方人,他们没有强烈的社会或社群概念,中国人往往植根于家庭,生存与生活,都绵延自家。
中国人难以忘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责任,家也是最终最温暖的归属。
很多人就像陆焉识一样,年青时向往自由,被时代截断,人到中年,却也未再抒怀咏志,而是小心包藏好曾有的无限风流与壮阔理想,归隐于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把人生中最稳定的时光,献给那个或不完美,却矢志不渝的爱人。
中国人所经历的每一个乱世,所有波澜不惊的面孔之下,其实都有隐秘的“倾城之恋”,静水深流,柔若无骨,却也可倾覆冰冷的钢筋水泥,倾覆权力与欲望,包容邪恶,稀释荒唐。
对于一个时代,陆焉识选择了原谅与和解,张艺谋又何尝不是呢?
这到底是懦弱吗?
或许,这只是一种很中国人的书写方式,于年华间修炼而成的人生哲学,不过是活下去的唯一路径。
对《归来》的指责悉数倒向了张艺谋,唯独几位主角的表演获得了异口同声的赞誉。
这是让人感觉矛盾的。
既然电影的所有问题都得由导演一人来背黑锅,那么演员的精湛表演不该首先是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
既然已经认定了一部电影的好坏只关乎导演,那么将演员从电影的组成中单独拎出,又是为何?
张艺谋,作为一个转换故事(把文字转成影像)的导演,并没在创造故事。
在《归来》的编剧名单中我们没有看到张艺谋,剧本出自邹静之一人之手。
既然如此,对《归来》叙事问题的指责也就不攻自破。
对于导演张艺谋,我们所能评析的是对于剧本,张艺谋作了怎样的转化?
效果如何?
这些可供评析的点包括叙事节奏、时代背景的还原、道具细节把握、演员表演的度等等,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归来》的完成,张艺谋并没有如同指责之声所反映的那般让人失望。
问题出在剧本。
邹静之的剧本无论是平白直接的叙事动机(“归来”的完成),还是将环境空间提出、着眼于表演与台词,都与一部电影剧本相去甚远。
它更像是舞台剧本,那两处时间字幕就好像是舞台上的幕起幕落,非常明显。
甚至,如果直接将此剧本导成一出话剧,我想问题也不会太大,反而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应该过分指责张艺谋,却忽略掉邹静之。
如果一个民族集体失忆,一代人将永远无法“归来”《归来》上映之后,收获的批评和赞誉几乎一样多。
作为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敏感题材电影,我听到的最多的批评是说,张艺谋避重就轻,选择了一条最安全的触碰文革的路子,却没有对那场政治灾难做出应有的反思。
其实,对于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政治浩劫,反思与和解之路道阻且长,需要一个共同体共同的努力、智慧和必要的时间,“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黑格尔语),在时代还没有孕育出光时,不以上帝视角去宣谕一个太阳,是艺术和艺术家应有的德性。
那些急于给出一个政治解答的,那些以为真理已经在自家裤腰带上挂着而叉着腰施以非难之指的,不是成熟、审慎的反思者,而正是那场灾难的遗民。
成熟的反思或许需要时日,而伦理上的修复却不能等待。
难以数计的个体生命由于政治浩劫所造成的创伤需要呵护,几乎被极权摧毁的家庭人伦需要美丽心灵的疗救。
陆焉识不但承受着二十年的牢狱之苦,也承受着对于自己的右派身份对妻子和女儿造成的伤害的愧疚之苦,错过生死相逢、受伤、女儿出卖、方师傅的欺凌,是失忆的冯婉瑜背负的巨大痛楚,将父亲视为阶级敌人而告密的丹丹被深深的自责绑缚其中。
陆焉识宽恕了丹丹,并促使冯婉瑜也原谅了丹丹,他们一起用厮守抚慰被政治扭曲的人伦亲情。
事实上,那场灾难给这个民族造成的巨大创伤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愈合着。
以喃喃叙事讲述一家人如何捱过被浩劫撕裂的人生伤痛时刻的电影叙事,也为被裹挟进癫狂的政治漩涡的每一个人提供了对其所处时代宿命的可能的克服,以及至关重要的安慰。
何况,电影不但呈现了伦理创伤修复这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还极为节制地暗示了和解的道路与可能。
陆焉识揣着勺子去找那个伤害过冯婉瑜的“方师傅”报仇,最后却发现,那个前革委会造反派头子方师傅已经被专案组抓走了。
正是在这里,电影搭建了一个“我们都是受害者,我们都是幸存者”的最低共识,跳脱了脸谱化二元对立的控诉式极权描述。
真相是通往和解之路的第一步,但真相无法自动带来和解。
只有秉持当下我们都是历史幸存者的定位,超越伤害者—受害者的简单二分法,寻求最低限度的共识,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的重建才有可能。
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
许多年以后,陆焉识和冯婉瑜都已白发苍苍,她们再一次来到火车站的出站口,她反反复复地盯着出站的人群,而那个她要等待的爱人,就举着写着他自己名字的接站牌,在漫天飞雪中,站在她身旁。
如果一个民族集体失忆了,一代人将永远无法“归来”。
有些回忆,就算再模糊了,那片地方泛着的,也只有丑恶的光。
辛苦筹划两年,历经苦难终于逃跑成功,跋涉数千公里回到上海,却为了不再继续连累婉喻和儿女,只在远处静静的隐忍、注视、跟随,最后自首回西宁的陆焉识变成了只为了见妻子一面没去想她们安危躲在桥下潦草邋遢的陆焉识。
在电话中用英文劝父亲“顾念”家人,又在哥哥对母亲发脾气逼她同意离婚时对他发狠不许如此的冯丹珏,变成了对父亲没有一丝感情为了自己能成为主角转身检举揭发的丹丹,虽然是丹珏和子烨的拼接,但像极了那个年代脸谱化的年轻人,只是在多年之后慢慢恢复一丝人情。
记忆逐渐模糊,亲爱的人就在身边却无所知,所有的一切却浓缩成了老套的钢琴曲,布置的极好的背景光,随之而来的冲突,和之后的相处,直到最后站台的等待,焉识似乎完全变成了一个负责起她身边所有事的佣人,失去了婉喻在他身上能看到的一切曾经吸引她的男性气息,和对过去的回忆;焉识脑子里盲写的所有情话所有故事,变成了香烟壳上时而清新时而辽远壮阔的西北风光,仿佛在那里的时光随着时间流逝也变得美好,让人忘掉了夹边沟;市委常委的戴同志,变成了革委会的方师傅,用无比隐喻的方式勾勒出几丝棱角;早年就参加匪党解放后风光无限文革中死得其所一生中与焉识龃龉甚多的大卫韦,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不堪其辱自绝于人民的知识分子。
电影的时间尺度虽不适合去描绘焉识整个被自由困惑最终了悟的一生,却最终将这一切描绘成一个温润感人的黄昏恋,甚至不算是恋,因为她压根对身边的这个人没有了任何感情,甚至没有将对焉识的思念和回忆投射到身边的这个男人身上,除了钢琴前的那一霎那,他已经变成了多年之后依然陪伴她等待焉识回来的好心老大爷,没有感情般忍受着一切。
电影努力用一切将那个时代符号化,将那个时代的故事符号化,将那个时代过来过不来的人符号化,对这一切的描述雷池不敢越一步,艰难的抽丝剥茧出一段爱情故事,再用观众的偶像,用你一切能想到的桥段去赚取眼泪,三十年了,还只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这一点上国师的功力是够了。
不是所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艰难的影射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给苦难披上温情的外套,堵上那些批判者的嘴,捞取最后一点政治资本。
中国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从最坏的事情中也要努力找到一点点美好,就像从粪坑中吮吸蛆的蛋白,来麻痹自己只要是过去的岁月,总是镀了一层金的。
不走出无辜受害者心态就别碰文革题材,观众嘲笑,你还觉得委屈
这是什么,话剧吗。从火车站相见之后彻底不是电影了。
挺好的 剧作、表达、配乐都沉下来了 不宏大叙事而是娓娓道来 平平淡淡倒也显得真诚 剧情、表演上的小细节就足够戳泪点 巩俐演得真好 (预告片和海报是败笔
側筆曲筆並非不好,但每場戲都用「當下」的側筆描寫「過去」,反而有些刻意堆砌,就像一堆客串的演員戲份,單調而功能性。雖努力收斂留白,卻難抑制煽情通俗的本質,歸根到底是劇本節奏有問題
电影还算挺感动,怪不得戛纳首映式那些西方观众各个泪流满面的出来。至于主题强度、反思深度,也就不苛责了。不过看了《党建》杂志一篇将其拔高至与阿布拉泽《悔悟》同等亡党亡国高度的批评宏文后,觉得自己简直肤浅到支配看伤痕文学了,哪能到达识别人家指出的”以太阳黑子否定太阳光辉“的高度。
竟然没哭,是一起看的人有问题吧,讨厌的是还一直接工作电话
婉榆,婉榆……展博,展博……
两人演得挺好的,几处泪点
哦哟哟五块钱,两小时,要来一个眼皮耷拉的表情。
人物的过往经历、煎熬斗争…明明有很多可讲的,哪怕提一点点也好,导演却什么都没有铺垫,就顾着使劲煽情了,廉价的泪点让人哭笑不得,再配上4K效果,简直就是大银幕上的催泪韩剧,问题是人家韩剧情节也比这电影紧凑多了。两颗星给巩俐和陈道明。
忘了你的样子,却记得最爱的你。
都是演技派,最佳男演员,陈道明,巩俐也特别棒,还有陈慧文也是个后起之秀,老謀子真不错。
最终,失忆的群众和卑微的道德,只能一次又一次去车站迎接那不被承认的希望。
一个悲情却又浪漫的爱情故事,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只是中间有点拖沓。
动用一切元素煽情,恨不得拿刀逼着你哭出层次哭出节奏感。镜头像十七年电影一样工整又无趣, 背景弱化使整个剧情趋于平淡,感情始终不到位。好在有两位主演绝赞的演技支撑,总觉得如果是舞台剧会更有表现力(还能改编成歌舞剧)。PS:当场相信了斯皮尔伯格哭一个小时的新闻,我后排的妹子就差不读哭够。
这部电影太深刻了,全程泪流满面。最后一幕大雪中,冯婉瑜依然举着用毛笔书写着繁体字“陆焉识”的牌子等待着,被他们的爱情感动,演员更不用说了,这就是实力👍👍👍👍
阳光从窗外洒在巩俐的毛衣上,陈道明给她读自己写的信。冯婉瑜写再次写陆焉识接站牌的时候,我发现我也不会了。
演员道具都好,估计原来的小说也不错,但是导演确实烂,而且是已经烂透了的那种。
陈道明就是陆焉识,人物内心丰富,刻画的非常饱满
巩俐的表演光眼神就有很多戏,各种不同的变化。陆焉识在车站被抓的那段落声效做得特别棒:广播、雨滴、列车声快的慢的,传递的情绪比画面还强烈。除上述两点外这片子一无是处,拿小说的一段结尾撑出110分钟,中规中矩,乏味至死。国师现在连形式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