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美”这个词真的听太多了,有时候我会在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去自我质疑一下,我是不是真的明白,有没有误解,是不是存在误判。
“白富美”就真的是“肤白、富有、美丽”这么简单?
当然,我身边也有白富美,我也一直隐隐觉得白富美和公主病之间,是有很微妙或者很明显的差别的,但就是没能很直观地抓住那个点,找到那条鸿沟。
看完《Blue Jasmine》,我第一个想起的故事是豌豆公主,荒谬得不像话的故事里,真正的公主是能够隔着几层床褥察觉到那颗豌豆的存在。
也许你觉得这是没事找事,是作,是矫情,谁能够察觉到这么厚的床褥底下有什么特别的设置?
但是对于真正的公主而言,那不是“特别”而是“异样”。
打个比方,就好像你平常吃的某一款菜式,从不会放某种味道显著但量少的调料去烹调的,但有天你吃到了让你觉得“不对劲”味道,然后你会问这里面放了什么?
味觉不灵敏的人,自然会觉得“差不多”,而豌豆公主告诉我们的就是“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但就我们生活而言,味觉是一种很细微的感受,甜点、菜肴、酒品等各种能食用的东西都会因为培植的土壤、气候、水分、栽培的模式、烹调的手法、温度、时间等各种变量而变化,会产生质量不一的各种食品,再者才是价格不一的各种情形。
而上述情况,对于味觉不灵敏的人,显著的区别就是难吃和好吃,便宜和贵;对于味觉灵敏的人而言,才能从好吃中判别一般好吃、比较好吃、和特别好吃,以及这是怎么个好吃法和好在哪里。
例子点到为止。
《Blue Jasmine》在我看来,说的是一个白富美(公主和白富美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变得落魄并不得已地浮沉在屌丝和直男世界里的故事(且不评判这是悲剧还是喜剧),Woody Allen的《Magic in the Moonlight》让我差点在飞机上发脾气,也是因为那部差点烂到让我发脾气的电影,让我拖了很长时间才真的把《Blue Jasmine》收了也给看了。
很多弹幕是冲着Woody Allen或者Cate Blanchett去的,但我其实是最近终于看了《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被“女王”的颜值所迷倒,而最后下定决心看片的原因,大抵还是因为这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所在的片子。
人物设置方面,名字改得就很有意思——Jasmine(茉莉)、Ginger(生姜)、Chili(辣椒),而故事的主要人物,也是这三味“Ingredients”,故事的气氛和味道,也可以从这三味“食材”理解一二。
故事里我自认为的最好看的部分,从Chili介绍俄罗斯矮子给Jasmine认识,到被Jasmine吸引的牙科医生带着自以为是两情相悦的心强吻Jasmine为止。
实际上,我不太能分辨“屌丝”和“直男癌”,也不想过分强调“圈子不同”和“阶层不同”的问题,毕竟我说的是如何辨别“白富美”,我还是争取不跑题吧。
看完电影第二天,我仔细地分析了我身边认识的、我自认为是比较接近“白富美”这个概念的女性,继而发现了“白富美”之间有着各种惊人的相似性,例如: 1. 对金钱没有过分明确的概念: 这种情况在她们追求所用物品的质量和对待身边朋友的慷慨时尤为突出。
很多人会用东西价格是多少钱来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而她们则会从价值本身(设计、用料、品质、效果等等)来确认价格是否合适,受惠于她们,我获得了很多非常有用的产品推介。
对朋友慷慨的情况多出现在于聚餐、聚会各种活动时候,如遇到要结账,或者要额外自费增加项目时,她们会相对主动地表现慷慨,但不张扬。
2. 父母背景通常不是普通工薪家庭: 我们经常提到女孩子要富养这个概念,这样的想法是很好,出身在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中的我,实际上也算是被富养的,但资源也同样是有限的。
所以,我对金钱的概念,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有一定的制约和客观限制,个性发展到一个稳定的阶段时,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自我约束力。
而上面提到的“白富美”对金钱没有过分明确的概念,就在于他们父母在对其付出的时候,并不会有像要富养孩子的工薪父母那样的吃力感,普通工薪背景父母觉得或认为那是:力不从心、奢侈和不必要的养育方式,对于“白富美”的父母而言,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属于:轻松、寻常和应该的。
在“轻松、寻常和应该”的父母养育心态下,“白富美”自然不会对金钱产生过分强烈的概念,不会觉得追求品质是值得羞愧、需要内疚,甚或是根本不必要的。
就好像豌豆公主,并不会觉得告诉主人家觉着床褥有异样会是一种羞愧。
3. 与他人的互动: 实际上,我身边的“白富美”们一般很少干预她们周边朋友的事情。
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的态度是开放和中立的,但如果我们主动向她们发起问询,希望聆听她们的意见和建议时,她们又会很直接,黑白分明地表达她们喜欢和厌恶的点。
她们通常会很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她们内心对事物是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不然她们又如何具备衡量具体某些物品的价值所在呢?
待人处事态度比较分明,是她们好品质,也是容易别人诟病的特质。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她们的欣赏、爱护和关怀,于是乎很多被白眼和漠视的人,会颇为努力地宣扬着她们的傲慢和冷漠。
但要记得,因为很少人能与“白富美”产生利益冲突,一般而言她们对人没有什么坏心,比较善良。
其实在我心里,没有什么人天生就是邪恶的,很多人是在利益面前选择了更有利于自己的形势,而这样的选择,会必然或者偶然地对他人造成负面或悲剧的影响,而并非无缘无故的主动加害于人。
4. 事业发展: “白富美”们不一定总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她们会有比一般的人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听从自己的内心、兴趣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事业和学业,除了有可能是家庭影响而选择现实且功利的行业,也会受内心需求驱使去做一些获利不高,或者时间成本较高的事业。
除了出于兴趣爱好、家庭责任而选择工作或事业,“白富美”们也会出于打发时间而从事薪酬水平非常一般的工作。
但有一点,在职场上能够清楚辨别“白富美”这一存在的,大概就是她们的心气,“心气很高”这个词,很多时候被人误解为“趾高气昂”,而实际上,站在国内外,不少用身体和青春资本来换业绩、职位的职场恶态里,“心气很高”在我看来是一个褒义,是一种不会为了眼前所谓的工作,而作出不必要的个人出卖(请注意,是指不必要的情况,工作上,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就事论事公事公办也是能把事情做好的)。
毕竟,要脸,这是“白富美”们的首要品质。
5. 个人兴趣爱好: 根据我的观察,“白富美”不一定热衷于讨论名牌或者各种高大上生活,网络上有一句话很是能够从反面解释“白富美”的日常生活和品性——“一个人炫耀什么,就是其真正缺乏的东西”。
通常情况下,个人比较少见“白富美”买了名牌货品后第一时间晾晒出来,并清楚明白地告诉你这家伙是有多贵。
多数情况下她们会把你也许没见过、不知道、不了解,但后续查了价格会吓一跳的东西放出来,告诉你这是好货她觉得不错。
当然,如果她们有自拍(例如全身照),我们通常会在照片里找到某些昂贵的小细节。
由于没有过多的生活压力,“白富美”通常可以比一般人更能够坚持追求个人志趣,也有可能会在一些没有过多实质收益的学科上比一般人更能够专注其中,我们通常都会看到时尚和精致生活这个光环,时尚所涵盖的事物有很多,从服装、配饰、室内装潢、家具、雕塑、摆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的精致生活也是,从居家到旅游,都可能会有别人觉得是向往的生活,而她们是当做某种个人的兴趣爱好。
而部分“白富美”会把这样的兴趣爱好,进化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为之奋斗。
6. 交友圈子: 经验所得,我不认为“白富美”的朋友圈子就一定只是“白富美”、权贵们,可能会有“绿茶婊”(要知道这个群体是防不胜防的,而且很难定义),可能会有工薪家庭的孩子,但不会有绝对意义上的“屌丝”和“Loser”。
物质条件不是绝对的定义,“屌丝”和“Loser”最致命的,是某种心理上的缺失,这群人很难进入或者融入到所谓“白富美”的圈子——“屌丝”和“Loser”会把远高于自己能力所及的当做自己的目标,把个人不自强的当做是社会的亏欠,把融不进的圈子拿来仇视,我从来不认为这样的心态有什么可取之处。
---好吧,终于来到剧透环节,还没看电影的盆友可以放弃阅读了--- 《Blue Jasmine》确确实实是给了我一个引导,让我重新定义“白富美”这个概念,Jasmine是个典型的“白富美”,但她不是天生的公主,也许收养的家境不错,给了她很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成长背景决定了她将会与怎样的人相遇(因为人会因其出生和成长环境具备能够判别同类的能力)。
不可否认,哪怕是个经济罪犯、商业骗子,Jasmine的前夫都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也因此能够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给予Jasmine非常富足甚至奢华的生活,并让她习以为常。
哪怕是她落魄到要去投靠那比她原本生活匮乏得多的异父异母的妹妹Ginger(同一个孤儿院出身),她也是条件反射地选择了坐头等舱,且没有变卖她手中的Birkin,也没有将她身上穿的穿著佩戴的衣服鞋袜各种首饰拿去折现。
要知道,对于“白富美”而言,这些精致地着装是她们的皮肤。
很多不痛不痒的评论质问到为什么Jasmine变卖手上仅存的财物来实现独立却不至于太过于落魄的生活,他们大概不懂这层含义。
他们也认为Chili包括Chili介绍的哥们虽然有各种明显的缺陷,但是起码是个“过日子”、“懂真爱”的人,却看不到粗俗无礼对他人生活的影响可能是地狱式的。
Jasmine一再向Ginger表示认为她值得更好的人,也应该找更好的人。
大概是她自己也明白,目前或者一直以来Ginger所生活的环境那就是一片沼泽和泥淖,不可能会更好,一定会更差。
确实最终在Ginger偶遇了人渣后放弃追寻而与Chili重归旧好时,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记当头棒喝:你以为你出于好心,想让别人过得更好一些,但每人都有因为自己固有心态所造就的命运,一切都注定只是徒劳。
在Jasmine和Ginger的关系里,我也曾有过一瞬间疑惑,到底这对姐妹花是不是真心的。
因为表面上Jasmine让Ginger的前夫将全部积蓄用来入股自己那骗子前夫的项目,亏得一塌糊涂,还导致了Ginger和前夫离婚;落魄后一再希望Ginger和Chili分开,并且领着Ginger去了酒会,导致Ginger遇上渣男。
但是放在Jasmine的身上,投资骗子前夫的项目是希望他们跟自己一样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希望Ginger和Chili分开是她清楚看到这个男人的缺陷,而且都是些致命的缺陷。
领着Ginger去酒会是一半一半的,她需要有人陪着她重新去这样的场合,同时也觉得通常在这样的环境,毕竟能遇到象样的另一半,而为什么Ginger遇到的是渣男,而Jasmine遇到的是优质男,这个原因真的不言而喻。
我是越往下看越喜欢Jasmine这个角色的,别忘了她挥霍之余,对于给小费这种本可以吝啬的事情,她一点都不含糊,她知道这是应该的。
特别是那句“对服务生,小费得慷慨点,他们可是指着这小费活的!
”的教诲,直接让我给她打了满分。
要尊重每一个为你提供服务的人,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涵养。
而为什么我特别喜欢Jasmine和Chili以及Jasmine和牙医那段冲突,而不是后面Jasmine为了掩盖过去而对优质男撒谎直到真相败露的那段,原因真的很个人,毕竟我也是曾经与到过这样的相亲男。
那自以为个人条件很不错,单方面物化女性的男性,才会天真地觉得,一个女人哪怕过去有多辉煌,现在落魄了,要被介绍和一个loser相亲见面,也是应该尝试交往的。
毕竟,他们会愚昧地认为女人只要有男人喜欢,不管男人是不是loser,都是一件值得感到荣幸的事。
而牙医暴露的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他觉得女人在有他出现的场合穿着得体(甚至是非常好看),就是在向他传递“我宣你,做我男票吧”的信号。
殊不知“女为悦己者容”的同时,也有人是出于礼貌和自我讲究,而在意自身的打扮和搭配。
加之以自认为作为牙医,有自己的小小的牙医诊所,就坚信自己发动的追求和表白一定会成功(强吻的态度,往往就是证明了这样的心态),但其实,并不是。
我不能很好地分辨“直男癌”和“屌丝”以及“Loser”,我觉得通常这三种特性会在同一个个体上出现,偶尔是前二者,后二者,1和3的组合,很少见到单独出现的个案,这真的导致我至今无法分辨三者的区别。
不管,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造化啦。
我更愿意相信Jasmine的悲剧结果是电影也许为了传递Jasmine个性重大缺陷(数学不好、对丈夫生意放任不管、放弃学业、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遇事不冷静、手段不够狠)对她的人生必然带来的灾难(哎哟,这一段分析让我完全想起了易卜生《玩偶之家》和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同样是女性为了掩盖自己过往经历而撒谎,Jasmine显然没有《Hors de Prix(真爱无价)》里柯德莉塔图的幸运。
但我至今也会想,两个装逼的屌丝最后以真爱为名走到一块儿了,是不是真的是幸福的事。
反正《Hors de Prix(真爱无价)》我给低分,《Blue Jasmine》我给高分。
片子最后Jasmine肯定是疯了,而且相信后面的生活一定每况愈下,故事没有继续演下去,但我们显然也应该已经知道结局了。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蓝色茉莉》是部好戏。
不过,这并不是说它有多完美,而是说电影的戏很足,有趣、好笑,演员很有味,内容挺出彩。
女王范的凯特·布兰切特演活了一个可笑的名媛——同时也是一个虚假又虚弱、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
她陷入人生低谷,严重依赖药物。
她跟陌生人倾谈,自说自话。
由于实在无处可去,她从高贵的东区纽约来到了接地气的西区旧金山,从高高在上的名流生活掉进了社会底层的普通生活,即便如此,她始终不愿接受人生落差,对妹妹等人冷言冷语,认为周围人的存在都是对她的羞辱。
面对人生难得出现的亮色,她又上演了过去的恶习,编织起脆弱可笑的谎言。
自然而然,面对这样一个喜欢撒谎的人物,电影也撒起了谎。
对于名媛为何破落,众叛亲离,形单影只。
电影一直隐瞒了真正原因,以为她的境况只是人生的恶意玩笑,直到最后皆大欢喜之际,突然来了个致命一击,推翻了之前所有。
伍迪·艾伦把故事编得滴水不漏,一般电影里,经常会出现废的人物,比如妹妹的前夫,这种倒血霉的角色,很多导演只会把他当做真正的倒霉蛋,数落完就遗忘了他的存在。
结果,他到最后又跑了出来。
还有那个神出鬼没的儿子,看起来好像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岂不料,电影的最大谜底由他揭开。
与此同时,导演还擅长制造反差,令观众产生错觉。
先是开篇,名媛和老太从飞机上到飞机下,一路侃侃而谈,甚至大谈性爱花样,令人错以为她们是最大年龄差的姐妹淘,结果下一处,老太原来根本不认识她,勾起了观众对名媛的好奇心。
然后是一百八十度的反转,原来名媛和老公是闹掰了,无力挽回,根本不是什么意外被抓。
就连老公的出轨曝光也非常戏剧,蒙在鼓里的就名媛自己。
名媛与妹妹关系冷淡,即便落了魄,她也不忘用过去的三观来对妹妹进行洗脑,否定她的一切切。
当观众以为,通过一次偶然的社交活动,姐妹俩都要找到真爱,人生翻开新篇章,结果,就像《赛末点》的网球,命运的天平突然倾斜向另一边,人生还是没有变化,甚至更见惨淡。
最后,连听名媛倾诉的人都没有了。
这个时候,《蓝色茉莉》不像伍迪·艾伦风格的爱情喜剧,而是不留情面的嘲弄讽刺。
在故事行进过程中,电影会比较随意地切入到过去的生活当中,有些是充当插叙,有些是记忆闪回,而有些就是借他人之口,将名媛的过去和现在缝合在一起。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名媛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戏肉。
近乎意识流跳跃的处理方式,也像极了名媛的精神状况,她无法摆脱过去,不受控制地掉进其中。
布兰切特制造了名媛的两面生活,一度目中无人,嫌弃亲戚,不可一世。
知道丈夫出轨后,无能无力地抓狂,浑身抽搐,以至于神经抽风到歇斯底。
她确实演得非常卖力跟用力,从头到尾都处在一种可怜但更可恨的状态。
这个憎恨过去的女人,她终究还是留恋过去,无法自拔。
她所害怕的,只不过是失去那种生活,尤其是失去构建上流生活的关键人物——她丈夫。
她越是否定,越是痛恨,愈发暴露自己的苍白,躯壳内一无所有。
在故事以外,《蓝色茉莉》很像伍迪·艾伦电影的名流代表,夸夸其谈,自诩贵族豪门,结果不堪一击。
这样一个人,突然掉进了迈克·李的底层人民生活当中,处处不对劲,制造着笑料。
莎莉·霍金斯继续出演脱线的小人物,姐姐虐她千百遍,她却一直充当傻呵呵的老好人。
这个故事最可爱的,反而是妹妹一家。
她的前夫,没有过激的反应。
她的男友,在超市里留下了热泪。
她的两个儿子,居然也充当了姑姑的人生听众。
与之相反,在名媛的世界里,她自己的冷漠虚伪就不用多说了,老公更是一个自私可笑的人物。
至于他儿子,到头来还是摊着手,认为一切都跟自己没关系了。
显然,伍迪·艾伦否定了上流社会的光鲜,借男女之事,令他们的丑态现行,丝毫不留情。
一直到最后,名媛还是无法忘怀过去。
她试图哼起跟丈夫相识的那首《蓝月亮》,无奈,她好像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恐怕,没有比这还可悲的事情了。
忧郁的蓝色,忧郁的茉莉。
【名牌】
2024年更新:此文写于10年前,那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学生党,刚来纽约踌躇满志。
曾经的思维方式还很稚嫩,现在再回看曾经的观点,也有自我不认同之处。
就像看小时候的日记会觉得幼稚。
但我不想删除,也不想修改。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审视,然后自我推翻,再自我重塑的过程。
年轻时写的东西也是自己写的,互联网成了最可靠的记事本和回忆录。
所以我保留了这篇剧评。
可能是上了年纪,看到说我三观不正的评论,以前会奋力反击争个输赢,现在却觉得不同观点能碰撞是好事,各抒己见,然后agree to disagree。
欢迎在评论区李🍑,我大部分时候不回复。
————————————看了几篇影评,大家都在说评论Jasmine,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同时有的人觉得Ginger虽然身在下层,但是三观很正,成为Jasmine的衬托。
这点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赞同。
我觉得,Ginger存在的意义不是用她的好来衬托Jasmine的虚伪,Ginger是这部电影里面老头塑造的另外一个可悲的典型。
她和Jasmine是不同的人,从小就一直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是同样是可悲的,甚至我觉得她比Jasmine更可悲。
Jasmine爱撒谎爱虚荣,并不聪明,也不自立,但是她同样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品质。
落魄贵族,她的优雅,她的品味,她的骄傲,她的见多识广,她的好胜心,这些都让她散发出独特的气质。
她有改变的野心,得到过美好又失去的人更加明白美好的珍贵。
而Ginger呢,基本上就是自暴自弃。
把基因挂在嘴边,把生活的不如意和挫折归于自己本身就不deserve好的生活,觉得自己生来如此,为不愿意努力找了个完美的借口。
正如Jasmine所说过,“我至少在努力,而你呢?
” Ginger想要decent的生活么?
显然她想的。
去了big party,遇到了看似更好的男人,她也动心了。
当男人已婚的真相揭开,他只是想和她上床,Ginger也跌倒了谷底。
然后她的解决办法就是马上回去找男友复合。
她的做法不难猜,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很可悲,他们打打闹闹的笑声在我听来并不觉得幸福。
Ginger男友Chili,Jasmine说他是loser,纵然刻薄,倒是有道理。
从他出现开始,就表现出很没礼貌,三番五次抓住别人痛处不放,逼着Jasmine说自己的plan,之后又无情地打击Jasmine想学室内设计的想法,表现出妄图主宰别人生活的自大。
老把“Ginger说你blabla”挂在嘴边,恶化了两姐妹关系,情商不够。
不干正事,喝酒,即使家里有人学习也大声说话,生气的时候摔电话摔台灯摔门,在公众场合吵闹哭泣,这是情绪控制缺陷,这种人做老公也是满可怕。
在Ginger的思维里面,和Jasmine同样,生活是要靠男人拯救的。
离婚了要靠新男朋友,遇到更好的就甩了男友跟更好的,发现更好的是已婚渣男就赶紧挽回男朋友。
她没有想过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努力。
即使像Chili这样不讨喜的男人,她也要像抓救命稻草一样地紧紧握住。
握住之后又能怎么样呢?
以后的人生能够幸福么?
我看未必。
Ginger在背后向身边的人,男朋友,前夫,孩子述说对Jasmine的缺点,又不直接告诉Jasmine,这恐怕也是Jasmine和她身边所有人不和的重要原因,因为中间有个搅屎棍。
Ginger对Jasmine的感情,不难想象从小就又鄙视又嫉妒,又爱又恨,一直持续。
她一面鄙视着她的虚荣傲慢,一面从心底里希望成为拥有和她一样的生活。
但她并不愿意努力。
Ginger认为自己唯一的一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彩票中奖,但被Jasmine一家毁掉了。
其实要改变命运,何必依赖彩票,何必依赖别人的投资,与其事后怨天尤人怨恨他人,不如好好正视下目前的生活。
这部电影是关于女性,整个时间都在探讨婚姻、爱情、选择带给女性命运的影响。
把现实真相残忍地剥开给所有人展示,没有丝毫童话丝毫侥幸。
Jasmine是可悲的,Ginger又何尝不是。
如果非要在二者中选择一个帮助,我会选择Jasmine。
因为骄傲如她,更有抓住机会的能力。
骄傲的人最怕迷失。
如果骄傲失去了支撑它的理由,那么人生的意义都被颠覆了。
暑期档,能让人迫不及待滴在首映日就奔入电影院的片子不多。
于是和Woody Allen一年一度的约会尤其被我所期待。
去年上映时间略早,那个周五,我一下课就奔出死丢丢,去看《爱在罗马》。
天气很热,小小的放映厅里人很多,飘忽着汗味,我一边看着罗马的风光,一边看着仨小萌人Jesse,Ellen和Woody,一边怀念两年前在欧洲暴走的日子。
今年又是这个时候,老爷子如约而至,Blue Jasmine上映,我已经毕业,首映日奔去看。
同一个放映厅,来赴约New Yorker们再次欢聚,不知道有几个是去年同在一个放映厅出现的旧面孔?
Woody的开场不绕圈子,直接进入主线。
Cate饰演的Jasmine,和To Rome with Love一样的开场场景:在飞机上就开始絮絮叨叨。
这其实相当于一上来就像观众大喊:我是Woody Allen写的角色哈哈!
包裹着百万美金在身上的Jasmine坐上三藩的出租,来到一个平凡的公寓门口,一下车的她趔趔趄趄,幽幽滴问了司机一个人生最深奥问题: "Where am I, exactly?"一句话点题!
Jasmine的生活从所谓的天堂掉入所谓的地狱,骄傲遇上了天敌:迷失。
小老头开始让生活为Jasmine提供各种对比今昔的机会,剪辑开始在两个时间轴平行进行。
没有一点花哨,质朴至极的剪辑,让我想起Rob Reiner的Flipped. 同样是平行叙事,质朴的剪辑,但是至少还有一个元素帮助观众们做转换:小男女主的画外独白。
而这次小老头连这种辅助都不要了,好像完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就像奥斯卡那边颁奖他也只是在Bar里吹单簧管一样。
剪辑的简洁并未影响电影情节的错落有致,老爷子娴熟无比滴这里吊吊我们胃口,那里和我们开开玩笑;台词高能爆笑依旧,女主角各种饱满,那么那些技术上的花哨确实可以成为浮云了,因为观众已经会大受打动了。
Jasmine过惯了贵妇生活(来自Park Avenue),Jasmine有好基因(Ginger一直在强调),Jasmine有好品味(各种名牌信手拈来),Jasmine是个骄傲的女人——Jasmine大破产(老公被捕,儿子in-law辍学失联,只剩一堆名牌没有钱)来借住妹妹Ginger家,完全无法把自己平静下来,反而越来越急躁。
她急切滴想要跳出这个,不知为什么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大坑。
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她觉得自己应该可以靠自己过淂很好。
也是在这个时候,她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人生,她开始后悔没有拿到大学学位,她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她颤抖着双手把药片送进嘴里,她本能滴想要继续学习:学电脑,然后学在线的室内设计课程。
但是她必须先工作,她去牙医诊所当前台,放在柜台后面不合时宜的爱马仕包包仿佛预判了这个工作的夭折。
当一个大Party机会来临,唤起Jasmine太久没有机会表现的social之魂。
平时满脸挫败与无奈的她在碰到新帅哥的时候,立刻高贵优雅如往昔起来。
还没来得及学室内设计的她,立刻有了一个大房子来设计。
看到这里,观众们开始犯嘀咕:原来她还是要靠男人啊最后……但是生活哪有这么容易,人艰不拆只是理想状态;当来拆穿的人出现,生活的假象立刻破裂,真实的艰辛在最后一幕Jasmine去见消失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时候开始爆发。
她流着泪说:"I need you..." 而儿子只是平静滴告诉她,不要再来找他……最后,Jasmine顶着湿湿的头发冲出Ginger的家却无处可去,她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名贵的衣服再也挡不住心中的迷茫,她望向远方,然后我们观众就在这个时候被强行带离了Jasmine的生活。
以前的Jasmine为自己的家庭骄傲,为自己的优雅骄傲,为自己的生活骄傲;她有点尖酸刻薄,但也不算虚荣成性。
她乍看很惹人嫌,但又带有些悲剧的喜感,直率的虚伪,让你也恨不起来。
老爷子其实对于Jasmine是带着喜爱的我觉得,虽然他自己说自己笔下的女人是他想象出的,不带有个人评判。
虽然直到电影的结尾,我们看不到Jasmine有任何跳出生活之大坑的迹象,但换个角度想,其实她已经被打击了所有海市蜃楼般的救命稻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反思,接下来只能是从头开始,跌到谷底之后通常也会是越来越好的未来了。
所以,我倒是相信历经挫折之后更坚韧的她,在电影的时间轴往后推会开始越过越好。
当我们条件比别人好,或者某些地方显得比别人有才能,骄傲就会产生。
总是作为贬义词出现的骄傲,它的理由是什么?
很多时候都因为一些不是自己靠努力挣来的东西。
有可能是天分,有可能是家境,有可能是外表……骄傲的理由总是那么容易被推翻,于是,骄傲的人倒是更加容易获得反思自己的机会。
NYTimes有一句评论说:"Jasmine maybe deeply struggled, at least she's deep." 相比于Ginger,就是这种感觉。
骄傲的人自我挣扎,倒是很有可能最后变成一个淡然而有趣的人。
如果我有幸能有机会和Jasmine和Ginger之间选一位成为朋友,真正交流,那我还是愿意追随骄傲的Jasmine:她多有趣啊!
我在飞机上看完的这部电影。
我一上飞机发现邻座是一个60多的北京老头,带着那种最最典型、且本人多引以为豪的老北京作派。
手里攥俩钢球叮当乱响,脱了鞋的脚丫子翘着搁在我座位这边的置物袋上,正操着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唾沫横飞地跟他同行的女人说着话--“那谁出得起谁就去买,好卖着呢!
是不是?
”,更绝的是他长得还特像黄宗洛老前辈在《大宅门》中扮演那老阉狗。
我开始看蓝色茉莉。
我昨晚只睡了5个小时,飞机餐实在难以下咽就只喝了一杯茶。
茉莉被乔伊逼问在做什么作业、有什么用的时候,我从生理上感觉到胸口憋闷。
测了一下静坐心跳,83。
邻座老头要了一小瓶红酒,和同伴两人一杯一替对酌起来。
过一会酒劲上来,老头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剩半杯的红酒。
飞机上提供的免费劣质红酒的那种酸涩味道,混着中老年朋友因肠胃不好泛上来的味儿,有规律地从老头嘴里喷出来。
这时候茉莉的谎言被戳穿,从香槟色的宝马上下来,爱马仕包包里的东西掉了一地。
我又测了一下静坐心跳,90。
布兰切特的表演真是妙啊,让人不禁一次次倒回去看茉莉疯魔时脖子上的青筋、泛红的眼眶、神经质的抽动,静静体味自己血压随茉莉心情忽低忽高的节奏。
结尾,茉莉洗完澡,头发湿漉漉地披着,伴着妹妹和重修旧好的男朋友你侬我侬的笑声走上街头,她又开始恍惚地自言自语。
邻座老头睡得熟了,手里的半杯酒一歪,全洒我毯子上了。
不用测我也能感觉出,我的静坐心跳肯定上百了。
1,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愿意帮你的很有可能是你瞧不上眼的人。
2,你有了爱人是没错,但是爱人会爱上别的人,亲人却不会背离你。
3,别守着你那点辉煌的过去一直不肯放下了,过去就是过去,为什么不肯活在当下呢。
4,绝大多数时候,之所以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根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5,你有你的活法儿,你不能让每个人都像是你一样,要尊重别人的梦想和活法儿。
6,永远不要撒大谎,尤其是你愿意与之相爱的。
7,没事儿要多跟闺蜜们聊聊天,当然,前提是,你能分得清谁是闺蜜,谁是婊子。
金融风暴之后,好莱坞选取不同的角度拍了一批反思电影。
优秀者如《Margin Call》,平庸者如《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大多是围绕金融系统去挖掘、展示,期间伴以人性与制度的碰撞,惊喜寥寥。
严格意义上《Blue Jasmine》并不属于反思金融风暴的电影,但是似乎Jasmine的悲剧是由金融风暴而来——手法堪称低级的商业诈骗曝光,推倒了苦痛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导致J用数次崩溃来让观者追问:那些道貌岸然的商业骗子是否就是一切悲苦的源头?
如果人人都能像Ginger她们那样活的真实,会不会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似乎也能构成对金融风暴的反思。
只是如若这般论断该片,实在失于荒唐,Woody习惯拿某个“阶层”开涮,把悲剧归结为一小撮人不是老爷子的打法。
但是如果归因于“上流社会”的虚伪,则更是对不起Cate精彩的演绎。
cate的表演冲破了Woody设置的叙事结构,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形成了更为有力的反诘,从而让该片有了流传下去的生命力。
Woody在电影里设置了两个的阶层,一个“上流阶层”一个工薪阶层,J因为揭露丈夫欺诈导致自己破产,被迫由奢入简。
这是故事发生的场域。
笑点和泪点都是来源于场域冲突引发的尴尬。
这也构成了在影片中牢不可破的框框,Jasmine的悲剧就是撞框而来。
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社会的烙印,这些印记从出生就开始不断的强化。
在你无法选择的家庭中,接受它能给你的物质和教育。
在成长中接触到与你差不多的人,形成和他们差不多的价值观,走和他们差不多的人生路,然后这么一群人就被称为某个阶层。
而这些阶层共同拥有的一些游戏规则就成了你日常生活可依靠的框架,遵循它,你会有安全感,违背它,就会受到强有力的惩罚,带来无穷尽的幻灭。
如果无法得到拯救,就会崩溃如潮。
片中的J就是如此。
让人唏嘘的是,她的悲剧并不是她做错了什么,或者她身边的人做错了什么,恰恰是他们都在按“正确”的方式行事。
全做对了,结果让一女人疯了。
Augie曾经是个商界精英,赚钱的手段是在法律漏洞遮蔽下,用人的贪欲牟利。
也许影片展现的极端了些,但是金融的本质不就是相对价值的变现么?
不就是人的欲望与信任投射在时空经纬上的“骗术”吗?
如金融风暴的产生,又怎么是某些机构某些国家的预谋呢?
至少在A的阶层里,这样的行为不能称为“骗”,只能叫“聪明”、“幸运”而已。
至于通奸、挥霍、伪善,不过游戏规则而已。
大家都这样,都成本能了。
已经不存在真实与否的判断。
他们这样活着,就是他们的真实。
反观Ginger,她和她身边的人也是按着自属的阶层烙印生活着。
有机会投机时一定会投机,否则也不会一直买彩票。
有机会虚荣时一定虚荣,否则不会跳舞时还挎着某名牌包。
有机会通奸时一定通奸,否则也不会被当成泄欲工具。
只是“基因差了点”,性感指数不高,拿不到乱入上流社会的门票。
至于被骗20万刀,那是因为想玩大投机可惜没有大投机的本领,学识和心智都不够……G们遵守的是他们的道德观,然后在这个框架里靠本能行事,没有那么多的杠杆、对冲做前戏,粗暴、辛辣。
被这两种“真实”放逐的就是J了。
J在过阔日子的时候非常享受它的牢笼,塑性感,勤挥霍,办家宴,捐慈善,做的都对。
除了不该妄想着还拥有“爱情”。
爱情是两个独立生命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J已经被物化了,她能提供的一切都能用钱来买到。
她口中的爱情,不过是一张饭票,一个通行证。
揭穿A的骗局,就亲手毁掉了这个通行证,之后的追思,就只剩不合时宜了。
J一直不同意G的基因决定论调。
而是把境遇的变迁归结于不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J是对的。
努力确实可以改变境遇。
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靠谱的改变途径:教育。
平民子弟通过教育确实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社会阶层。
但是J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之前,教育于她只是点缀,读人类学也好,健身也好,只是让她成为了一个聪明性感尤物,一旦被人宠幸,则弃之如草芥。
在之后,教育是谋生技能的获得手段,只要发现可以谋生的“理想”捷径,也就不觉得有任何必要了。
她从来没有希望通过教育而成为一个有抵抗异化能力的人。
或者这是Woody的小狡黠?
在 《Annie Hall》之后再次对知识型教育的补刀?
J也不同意G对她道德上的指控。
片中有个对白相当精彩:J吊上了“金龟婿”,在家苦等电话不来,G说“也许是他发现你说谎,然后一走了之了呢?
”J立马发飙“你能不能别提我撒谎了?!
好吧,我确实编造了些事实,省略了些细节,但是总体上,我的情感、想法、我的幽默……这不就是我吗?
”是的,这些都是她,也是“上流社会”需要的印记。
只要隐藏的好,这能叫欺骗吗?
这叫机智啊!
是急才啊!
只是倒霉的是她碰上了个政客,政客需要的是吉祥物。
甩了J并不是因为J的欺骗,实在是因为J连危机公关都不懂,之前的烂账都摆不平,被拆穿了还居然“可耻”的情绪崩溃,就以这素质以后成了国会议员夫人还指不定捅什么篓子呢。
所以赶紧以道德卫道士的姿态甩掉J拉倒。
在社会框架里撞的头破血流的J最后把希望放在继子身上,想从人伦处取些温暖,但是怎么可能呢?
你只不过是个玩物,你曾给孩子的不过是些游戏币,他都出局了,能给你的也就是最后一击而已——“他让我幻灭,但我更恨你。
”可怜的J,到这时候还不懂得继子的恨从何而来,还在哭着说“我很后悔我在那一刻做的”。
好像不打举报电话她就不会疯了?
唉。
唉。
唉!
任何社会,都有阶层。
只要是人,就时刻处在阶层的桎梏下。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之所以能创造阶层而后又能超脱,是因为生命的完整性与神圣性。
阶层提供了某种生活的标准,但标准不是用来框定生活。
一个健全的人,是有能力在任何标准下艺术化的生活,而不是只靠本能——何况这是社会强加给你的本能——去生活啊。
这种能力,不就是佛家讲的人人皆有佛性吗?
遗憾的是,J成为健全人的可能性一直在被自己、被他人、被社会消磨着,而自己又没有觉悟的能力,终成大祸。
至此J冲破了Woody预设的电影框架。
感谢cate把J塑造成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女人,这并不是简单地“装疯扮傻拿影后”可以概括,她让电影再生长了!
J的痛苦不再成为一种简单地对某一阶层的嘲讽,她用崩溃让观者去看人不能破框而生之后的悲苦。
在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本能驱动者,设置种种桎梏让彼此成为路人,哦,不,最后连路人也做不成了。
当金丝雀失去金笼子之后,她要如何生存呢?
珍妮特是个表达欲超旺的人,风光的时候一直在凡尔赛,落魄后神经质地喋喋不休。
一向具有女王气质的凯特布兰切特演这样一个角色,显然很有意思,可也跟她很契合,毕竟这要演绎的是一个从云端跌落的落魄女王。
曾经我很好奇那些落魄贵族为什么总也爬不起来,比如那些十月革命后流落到中国的白俄贵族,男的当小偷,女的当妓女,女性受过一定的教育,哪怕当家庭教师也能有口饭吃吧,比如简爱,看看影片好像能明白一些,再看看溥仪等人的回忆录就知道,他们是真的没有啥生存能力,也没有什么过普通生活的意识,曾经拥有过再失去比从来不曾拥有更可怕。
金吉被坑掉20万积蓄还能振作,是因为她从小就习惯了独立打拼的生活,她喜欢恋爱,喜欢和男人热情如火,可她并不依附男人,可珍妮特确实在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意识。
这部片子在往返飞机上共看了两遍。
在我眼中这并非一部黑色幽默式的流水账,两遍看过后反思,伍迪艾伦何尝不是在以此追问世人:你是怎样面对过去的?
故事讲了三类人:虚伪的、现实的以及随波逐流的。
茉莉、她的继子丹尼均属于第一类。
虚伪的人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敢面对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们选择以各种方式来屏蔽这些伤疤式的负能量,并时刻用理性来武装自己,以求得对现实既得利益的持续依赖。
茉莉虽然对金融一窍不通,但也并非连自己老公做非法勾当都丝毫没察觉的木头,我相信茉莉并非只是拿皮草时装珠宝来作为天平一边的砝码去衡量一切,只是因为她对于一旦离开老公而需要被独立于社会中便毫无竞争力的事实没有半点勇气面对,因此才开始了她常年抑郁却又不得而为之的忍耐,直到达到临界点值,引爆了她内心的所有积怨,从而犯下最愚蠢的错误,去举报自己的老公,这位她的衣食父母。
来到旧金山是上帝给她的第二次机会,希望她重新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
尽管被奚落被冒犯,但茉莉坚持学习电脑课坚持实现自己的室内设计师梦,这些时候她都是理性的,因为她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对牙医的拒绝也证明了她的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上帝终于派出真命天子来考验她,如果她不是临时起意说自己是室内设计师、自己的前夫是外科医生而被迫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来欺骗对方的话,一个真实的她依然可以被对方接受。
因为上帝派来的并不是王子,而是一个正适合此时此境下她的男人。
我也相信茉莉撒谎并非为骗婚,天知道一个男人要经过多少思考才会确定结婚,她只是习惯了虚伪,习惯了无法直视真实的自己。
爱马仕铂金包从车里掉了出来,预示着茉莉最后崩溃了,却依然架子不倒,预示着理智已经逐渐被蚕食掉的她,也许会继续她的幻想而度过残年。
丹尼是全片中我最讨厌的一个角色,一个哈佛的学生,因为亲爹出了事而退学吸毒最后沦落到跑去二手乐器店寻得下半辈子内心的安宁,这是梳理人生重新站起来么?
这是另一种自欺欺人的虚伪。
看看人家boguagua同学,现实版本的例子,不是也没退学反而摆出要读遍各大名校的架势么。。。
至于茉莉的“骗子老公”,实际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及其现实纯粹的商人,影片介绍的不很清楚,但大致判断他是靠叠加各种理财产品,去推销给银行这个模式的“骗”。
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靠炒作概念而搭上了那么多人的血本,但现实中哪个商贾大亨的发家是清白的呢?
只是这位兄弟比较糊涂,娶了茉莉这样自信心极差自尊心极强的神经质太太,才导致对出轨这种事无法接受从而宁愿与他同归于尽。
而从他最后敢于和茉莉摊牌,表示和互惠生是出于真爱同时愿意负担茉莉后半生的生活开销这一点上看,他的确是个商人,现实的商人,如果把他定义为最大的骗子,那么如今所有拿着股民的钱去做风险不明投资的企业家们,又是什么呢?
茉莉的妹妹ginger,正如茉莉饱受第二次打击失魂落魄回到家时对ginger所说的那样:“你还有没有点自尊?
一个喝了酒动辄就拆电话砸东西的莽夫你怎么还投靠于他?
” 虽然ginger好像真情流露般的为自己以牙还牙的辩解,但导演用之后两个人吃pizza的桥段表达了导演的看法:甘愿随波逐流的人,在遇到机会时,抓住与抓不住都无法在其人生中留下什么痕迹,因为他们习惯了走到哪算哪,不会因为偶然的一次转折、挫折而重新树立新的目标。
伍迪艾伦质疑的并非富人、穷人、第三者等这些被社会定义了的标签,而是关心摘掉标签在上帝面前,我们怎样认识自我。
《蓝色茉莉》有几场戏真的太打动我,感同身受。
金吉可以很快的爱上另一个人然后和他上床,即使自己还有男朋友也可以全然不顾,但在发现自己原来是小三之后,马上就能和男朋友重归于好,或许有些时候感情并不是真正的“我需要你”,而只是需要身边有人作伴,一起快乐,一起分担悲伤罢了。
看到被抛弃时原本强硬豪爽的金吉的男朋友在大庭广众之下哭着对金吉说“我爱你,我无法想象失去你之后的生活。
”,好像和前段日子自己的崩溃与伤心没什么区别,原来再坚强的人都会有心碎的时候。
上高中的时候在外地读书,妈妈陪我给我做饭,她自从生过一次大病之后,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
经常会听到她一个人在厨房自言自语,有时甚至说些很恶毒的话,甚至经常前一秒她还在自言自语的骂人,但当下一秒她看到我,又会突然面带笑容,可能是她不想让我看到她这个样子吧。
我一直都很不解,为什么和蔼可亲的妈妈会对其他人说出这种话。
当看到大魔王在经历过这种种痛苦之后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独自一个人坐在街道旁边的椅子上自言自语,回忆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我突然理解妈妈了,或许她也经历了太多太多让她心碎的事,没办法从其中走出来。
“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
人艰不拆只是理想状态;当来拆穿的人出现,生活的假象立刻破裂。影片全靠凯特和莎莉来撑起演技,平行叙事的剪辑风格跳跃很快,衔接的还是不太好。剥除演员表演,和叙事技巧来看,总的剧情是非常平庸的。
带着一些讽刺意味,一个有虚荣心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真的幸福。
無知,片面,有色眼鏡,怎麼說都好,就是覺得寫出這樣自私無恥討厭鬼的人本身也都好不到哪裡去
故事欠丰满了点。却是喜欢的类型
Woody Allen表面沿襲實則顛覆《慾望號街車》,讓角色統統有別過往,使用的最大技巧是“移情”,縱使茉莉虛榮傲慢觀眾仍同情其處境(她老公是騙子),但在最後一刻連這“移情”也被逆轉打破,那種悲劇性比《慾望號街車》更甚。布蘭切特不遜於費雯麗。p.s.:intercut剪輯大膽實則縝密,佩服
看布兰切特演绎一个神经质、虚荣和落魄角色很新鲜,很有趣。
mentally breakdown 不是所有的话痨都有趣. 很多景点都很熟悉,三藩啊.
=0=作到爆,负能量爆棚的女人
何必如此狰狞
脱离了午夜系列的天马行空,回归到对中产阶级叨叨逼逼的讽刺。不再说相声,而是板起面孔讲故事,好无趣!祝凯特女王能功德圆满。
期待老头子结尾大转折,最后却只变了个道
女神自黑片,不作不会死
凭什么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寡妇差点钓到高帅富,女王的神经质演出很赞,但导演到底干什么了。
CB强大,结构也有意思,但我能说它聒噪地有点闷么……
无法形容的好看
伍迪老爷子的“如何走火入魔”指南。[@Provincetown和友人以及她的女朋友]
剧本很赞,导演的功力很深厚,女主也美的惊人
给茉莉和弗兰西丝这两个人物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糟糕的生活根源总是在自身。剧情比较零碎,但也正是因为交叉叙事才不至于觉得无聊,有些冷笑点,勉强能看下去,不过好感仅停留在凯特·布兰切特。目前的评分是大家习惯性好评吗?难道不觉得这就是一部刚及格的平庸之作吗?!
戏谑版的欲望号街车,Woody的痕迹已经从各处渗透,包括配乐,弦拨乐器重复着简单音节,如同他絮絮叨叨的神经质形象无处不在。每一个女演员在38岁以后都该遇到这样一部戏,影后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