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写起。
一开始收养院那帮残缺的人的绝望感就太过冲击视觉,奠定阴暗的基调。
太郎这个人物,年纪小,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在我看来就是一张白纸,但没有被涂上多彩的颜色之前,就被无情暴力压迫的灰暗所染。
而英二开始是以大哥带小弟的心态去接受太郎的。
但最后,怎么说,我感觉是被反噬了,太郎的纯粹所带来的极端的暴虐和恶是致命的。
英二和杉尾,是有曾经作为正常社会一员的羁绊的。
而太郎没有,他不识字,不懂很多的东西,甚至不知道“喜欢”是什么。
可悲的是,有人教他抢劫偷窃杀人,却没人教会他去怜悯和爱。
英二是最为暴烈的一个,但我觉得这种烈性是表面的,对待无法实现的未来,被家庭边缘化,他无法不收起自己的柔软,用暴力去戏谑回击这个世界。
但实际上他渴望爱,渴望与人连接,与他的兄长,他的柔道,还有杉尾。
杉尾是最不能割舍现世羁绊的一个。
所以他最为痛苦。
他喜欢洋子,但对方也是一个从小做x交易以致人间失格的人,无法给他爱。
他恐惧暴力,不认同伙伴的行为,却无法不跟他们为伍,被父亲劝去参加自卫队也是不情愿。
一个矛盾的个体,他无法像英二他们一样与世界割裂,只能在矛盾中痛苦死去。
抢来的枪就是粉饰太平的破口,在这里想起joker里,也是因为得到一支枪而彻底迎来撕裂的狂欢。
没有枪的他们只是少年人的小恶,但有了枪之后,作恶的成本大大降低,他们本以为人是不容易死掉,但没想到一枪就足以毙命。
人的生命跟虫子一样,有时根本分不清活着还是死了好。
祈祷,生存,死亡。
他们只是拼命在活出他们所在世界里的正常。
三个人一同演绎残酷青春,但三人其实悲喜并不相通。
没人理解杉尾对洋子的感情,正如没人能给太郎解释清楚什么是“喜欢”。
正如涂鸦墙和剧照上都有的那句话“おれはだれのさしずもうけない”他们只是在毁灭路上碰巧相遇的“太郎们”。
一起作恶来获得在这个世界一丝的参与感,以及抱团的那一刹那的温暖。
世界上还有无数没有名字的太郎,都各有各的绝望,却不会遇到彼此,只是殊途同归。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念凉(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407428认识“苏打”菅田将晖,源于他的一次漫改作品,在里面饰演一个反派暴力角色,一开始并不是特别喜欢她,也没有对他的颜值特别感冒,可是看多了他的作品之后,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演什么像什么。
这些年下来,似乎在他所演的作品里面,他的角色造型、设计也变化也越来越大,跨越的程度也越来越广,但饰演暴力的少年通常还会是他的主题,不过,每一次都会有新的突破,让人看到更加精彩的他,这一次的《笨蛋太郎》依然很精彩。
非常压抑,笨蛋太郎们从头到尾都在毫无逻辑的肆意妄为的困兽般发泄恶意,毫无顾忌的伤害别人和自己,野兽一样。
最后太郎在球场狂叫,我也想狂叫,非常想问导演,你到底想说什么?!
剧情不够连贯,人物完全负面,让人胆寒。
跟我最开始想象中的剧情完全不一样,本来以为会是治愈温暖的阳光少年,结果是一群反社会人格。
英二被他哥哥打一顿是想说兄弟情深?
强加的白月光卖淫是要搞哪样,拜托也选个能真哭的好么?
太郎妈妈也是智力障碍人群一员本色出演么?
杉尾的爸爸请求坏小子们放过自己儿子,儿子当着爸爸面又和他们去伤人是要怎样?
开头的精神病院以及被杀的大爷又有什么事?
我拜托你都说清楚好么?
搞什么非主流伤痛文学啊,满嘴中二病的话,不定时吼叫,不明意义狂笑,拿铁棍去干人,心上人卖淫气的举枪自杀,开始以为人没那么容易死,后来发现人非常容易死,被人打了一闷棍,坐着就能死...... 都什么跟什么啊,笨蛋导演笨蛋编剧,打起精神好吗?
这是醉酒后拍的电影吗?
气的我想打一颗星。
认识“苏打”菅田将晖,源于他的一次漫改作品,在里面饰演一个反派暴力角色,一开始并不是特别喜欢她,也没有对他的颜值特别感冒,可是看多了他的作品之后,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演什么像什么。
这些年下来,似乎在他所演的作品里面,他的角色造型、设计也变化也越来越大,跨越的程度也越来越广,但饰演暴力的少年通常还会是他的主题,不过,每一次都会有新的突破,让人看到更加精彩的他,这一次的《笨蛋太郎》依然很精彩。
虽然豆瓣上的评分对这部作品来说,似乎稍显低分,可是依然不能阻挡我对它的喜爱,哪怕看的过程是纠结的,难过的,压抑的,心疼得甚至要呕吐,还是会觉得,主题很丧,也是现实导致的,导演的电影想展现的,只是另一个我们不愿意去靠近的“灰色”世界,像家喻户晓的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一样。
毕竟大森立嗣导演本身就是一个很擅长观察社会现状,表达社会问题的人,他视觉独特,情感细腻,不管是以往的《真幌站前狂想曲》、《再见溪谷》、《家族的国度》、《濑户内海》还是树木希林老师的遗作《日日是好日》,他都能够在各种各样的题材之间自如转换,不论是犯罪片、喜剧片,在他的掌控之下,情感的流露一定会是特别出彩和细腻的,也能将观众的心,时刻揪着,随着电影节奏起伏、跌宕。
《笨蛋太郎》也是这样,满屏的压抑,悲伤,狂暴,残忍,没一个人的存在是正确的(三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管是活着还是死,都如活死人一般。
社会、人性,教育,通通没有意义,到处都是压抑,宗教,谎言,狂妄,自大,强者论,偏颇,活该。
“祈祷。
活着。
死。
”就是三个出身不同的哥们的内心自白。
到处都是嘶哄、讥讽、嘲笑。
家庭的不管不顾和社会的冷漠,在迷途中的他们,没有信仰,没有坚持,也没有关爱。
就如片名《笨蛋太郎》一样,从未上过学,从未被母亲正眼相看过的太郎或者叫吉住(YOSHI饰),他被叫“太郎”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一开始被英二问到名字的时候,他就没有回答,英二(苏打饰)和杉尾(仲野太贺饰)就和他说,“没有名字的人,都叫太郎,杉尾家的狗狗也没有名字,所以它叫太郎。
”但实际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即便他们还是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可是他们已经被抛弃,“有名无姓”一样,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名字,对他们来说,不如说只是一个身份的辨认,没有任何意义。
还不如那个整天在河边唱着“我的名字叫小蓝,以后一直都是,即使我长大了,也不会改变。
”的残疾女孩来得正面和有意义。
所以,他们一直在质疑,一直在质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
自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去?
是活着,还是只是仅仅是活着?
从他们的质疑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和彷徨,他们的不堪与痛苦。
电影里,最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一,或许也是那个带有宗教意味的场景了。
他们三个人到了那个他们之前偷披萨车的作案现场,晃晃悠悠之中,闯入一群黑衣人的祭奠仪式之中,在充满讽刺意味的镜头之前,英二问杉尾他们,我们到底是否活着?
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大开眼界》里面,阿汤哥闯入的那个邪教里面,见到了他此生难忘的祭奠,是梦还是现实?
是真的,还是假的?
亦梦亦幻,暗黑又诡异。
在接二连三的“求证”过程中,三个人也各有各的受伤之处,血腥、暴力、无解。
最后,内心“寻死”和“求活”的两个人,英二和杉尾都相继死去,只剩下“祈祷”中的太郎,刁然、孤立、无援。
回望他们经常聚集的那个河边,他们曾逗趣地说,“肮脏的河流似乎比以前更深了。
”其实,河流还是那条河流,只是他们经历的事情多了,他们看到的事情,失望的事情,无法改变的事情,都渐渐地多了,才会觉得河流越来越深,甚至可以毫无忌惮地吞噬生命。
不管是因为雨中翻船而死去的那个小胖子,还是最后躺在河边再也起不来的英二,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在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中,离地面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想象中,他们都在飞翔,内心的独白里,他们自认为自己确实是在飞翔,可离开地面的他们,实际上,没有飞翔,是困兽,也是牢笼之中待宰的猎物。
就比如,英二打了黑帮的吉冈,从此就处于被追杀的状态,一次次地被打,一次次地受伤,连他自己也只能苦笑地表示,身体麻木了。
强奸未遂的杉尾,求爱也一塌糊涂。
三个人联合起来去抢劫路人,结果也没有真正的成功,路人反击起来也很是有能耐。
拿着抢来的枪,太郎到处跑,到处欺负大人,最后,也空空如也,除了发泄情绪,没有任何人可怜他,连他亲生母亲,也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正眼看他,祈求不被杀害。
太多太多的探索,太多太多的犯罪和自我堕落,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裨益,家庭的忽略和社会的冷漠,将这几个迷途的羔羊,送上了地狱,没有机会折返人间,空留悲戚与无奈。
他们不是强者,他们也不是应该被可怜的弱者,他们只是对自身的自由有许多不确定感,对自身的根本存在有太多的不确定感。
如《存在主义咖啡馆》里写的,「我们对自由的许多不确定感,其实是我们对自身根本存在的不确定感。
」他们的崩溃,来自社会、来自家庭,也来自自身。
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他们虽“笨”,尤不该死。
因此,在这么多颓丧又黑暗的情节里面,我怎么也忘不了杉尾的自杀,怎么也接受不了,他的自杀。
那一片红到发暗的血泊,是热的,是滚烫的,是无处安放的不安啊。
尽管太贺的戏份相对来说比较少,可最后这一枪,真的非常出彩,虽略稚嫩,但与角色的归宿非常贴合。
而苏打饰演的这个英二,亦然。
这个用尽全力去传达哀伤与绝望的人,苦苦寻求生存意义的年轻人,他的死,反倒是一种浪漫(在河边睡去),只可惜了崩溃大喊的太郎。
可我也依然选择去相信,他的嘶吼,一定程度上,也夹杂着绝望与希望,和英二他们度过的这一段时间,他有在成长;和英二他们度过的这一段时间,疯狂、但对他来说,也弥足珍贵。
或许,这也是导演有意安排的最好的结局,寄希望于明天,哪怕世界已经破碎,哪怕河流已经肮脏、变深,也要留下一点点什么,来见证、述说这些不美好。
《笨蛋太郎》,不笨!
非常压抑,笨蛋太郎们从头到尾都在毫无逻辑的肆意妄为的困兽般发泄恶意,毫无顾忌的伤害别人和自己,野兽一样。
最后太郎在球场狂叫,我也想狂叫,非常想问导演,你到底想说什么?!
剧情不够连贯,人物完全负面,让人胆寒。
跟我最开始想象中的剧情完全不一样,本来以为会是治愈温暖的阳光少年,结果是一群反社会人格。
英二被他哥哥打一顿是想说兄弟情深?
强加的白月光卖淫是要搞哪样,拜托也选个能真哭的好么?
太郎妈妈也是智力障碍人群一员本色出演么?
杉尾的爸爸请求坏小子们放过自己儿子,儿子当着爸爸面又和他们去伤人是要怎样?
开头的精神病院以及被杀的大爷又有什么事?
我拜托你都说清楚好么?
搞什么非主流伤痛文学啊,满嘴中二病的话,不定时吼叫,不明意义狂笑,拿铁棍去干人,心上人卖淫气的举枪自杀,开始以为人没那么容易死,后来发现人非常容易死,被人打了一闷棍,坐着就能死...... 都什么跟什么啊,笨蛋导演笨蛋编剧,打起精神好吗?
这是醉酒后拍的电影吗?
气的我想打一颗星。
主人公太郎是一名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没有户籍,甚至都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和实际年龄。
他和母亲一起生活,不过母亲并不管他,当然他也没有上过学。
他整日在河滩上无所事事,把别人正在建造中的房屋当成自己的基地,然后带上2名高中生好友玩一些危险的游戏,像是盗窃、攻击混混等等。。。。。。。。。。。。。。。。。
就如片名《笨蛋太郎》一样,从未上过学,从未被母亲正眼相看过的太郎或者叫吉住(YOSHI饰),他被叫“太郎”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一开始被英二问到名字的时候,他就没有回答,英二(苏打饰)和杉尾(仲野太贺饰)就和他说,“没有名字的人,都叫太郎,杉尾家的狗狗也没有名字,所以它叫太郎。
”但实际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即便他们还是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可是他们已经被抛弃,“有名无姓”一样,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名字,对他们来说,不如说只是一个身份的辨认,没有任何意义。
还不如那个整天在河边唱着“我的名字叫小蓝,以后一直都是,即使我长大了,也不会改变。
”的残疾女孩来得正面和有意义。
一个没户籍,没上过学,也不知道自己年龄的少年太郎的故事。
在日本没有户籍的话名字就只是一个空壳。
以前都称“无名无姓”的人为“权兵卫”,但现代人更喜欢称呼没有名字的人为“太郎”·····而电影中一个叫太郎的少年就这样自由自在的生长着,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比他年长的2位高中生少年英年和杉尾后,认识到了一个崭新世界。
非常压抑,笨蛋太郎们从头到尾都在毫无逻辑的肆意妄为的困兽般发泄恶意,毫无顾忌的伤害别人和自己,野兽一样。
最后太郎在球场狂叫,我也想狂叫,非常想问导演,你到底想说什么?!
剧情不够连贯,人物完全负面,让人胆寒。
跟我最开始想象中的剧情完全不一样,本来以为会是治愈温暖的阳光少年,结果是一群反社会人格。
英二被他哥哥打一顿是想说兄弟情深?
强加的白月光卖淫是要搞哪样,拜托也选个能真哭的好么?
太郎妈妈也是智力障碍人群一员本色出演么?
杉尾的爸爸请求坏小子们放过自己儿子,儿子当着爸爸面又和他们去伤人是要怎样?
开头的精神病院以及被杀的大爷又有什么事?
我拜托你都说清楚好么?
搞什么非主流伤痛文学啊,满嘴中二病的话,不定时吼叫,不明意义狂笑,拿铁棍去干人,心上人卖淫气的举枪自杀,开始以为人没那么容易死,后来发现人非常容易死,被人打了一闷棍,坐着就能死...... 都什么跟什么啊,笨蛋导演笨蛋编剧,打起精神好吗?
这是醉酒后拍的电影吗?
气的我想打一颗星。
由新人YOSHI主演,菅田将晖&仲野太贺共演的电影<笨蛋太郎>在去年日本电影界颇受争议,社会学家宫台真司盛赞本片为近年来最惊艳的社会派作品,也有不少影评人对大森立嗣的电影构成颇有微词。
本作最终位列2019年电影旬报年度第16位。
以下是我们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对大森立嗣的专访!
活弁:首先想问您【笨蛋太郎】的制作经过。
大森:这是我的处女作【锗之夜】上映之前我就开始写的剧本,到现在才有机会拍摄。
活弁:为什么到现在才拍摄呢?
大森:很偶然。
在我的心中,日本败战了,有很多人在这场战争中逝去,为了忘记这个经历,日本开始进入了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日本人是不是忘记了一些对于活在世界上很重要的事,我是以我的这个感受写的这个剧本。
活弁:哪怕过了20年,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剧本还是适用的。
大森:是的。
这是因为怎么说呢。
如何面对死亡是很重要的。
人虽然不是动物,但是作为一类生物,这个人是一类生物的大前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似乎被渐渐的遗忘了。
虽然日本在战后有遇到了很多是事,像是阪神大地震,美国的911事件,福岛的原爆事件等,尽管经历了这么多人的生死,但是我还是觉得日本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哪怕是现在,这个剧本也能公映。
活弁:您最初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是以20年前中国的非法移民为背景的吧?
大森:是的。
活弁:您那时对中国的非法移民很感兴趣吗?
大森:与其说感兴趣,怎么说呢,虽然在日韩国人很多,但是日本可以说是单一民族,所以从中国来了很多非法移民的时候,我很激动,感觉来了很多外来世界的人。
如何与外来人口相处是我当时的主题,像片中出现的残障人士呀团地的住民等,对他们来说都是异类的存在,如何和“异类”相处,缩短大家的距离,大家都不是很懂。
所以从这方面来思考,我以前以非法移民为背景写了剧本。
活弁:过了20年,完全变了吧?大森:是的,完全变了,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活弁:很多国家的人都来日本了吧。
大森:是的。
关于这点我从很久以前我就觉得会变成这样,也很希望有世界各国的人能够来日本。
关于这一点日本人只能选择包容,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如何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慢慢思考的,日本人没办法马上容纳这些想法。
活弁:之前濑濑导演来了我们节目(请关注活弁Youtube官方频道),也聊了聊【笨蛋太郎】,最初先聊了【小丑】,然后大家都说和【笨蛋太郎】的主题很接近,您看了【小丑】吗?
大森:看了。
说实话觉得也不过如此。
我知道他想说什么,我也看了他的采访,但觉得他的感情发展太具有逻辑性了,太逻辑的后果就是,人物完全没有深度。
小丑的话应该更有小丑的感觉,像谜一般,我很期待这方面的描写,但他为什么要告诉大家母亲的事,拍的那么清晰,说了一堆大道理,太无趣了,还有台词也是。
我希望能表现出超越理论的后的恐怖,所以去看了这部作品,但没有让我得到满足。
活弁:电影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就是枪,枪和少年,枪的话从传统观念来说是暴力的象征。
去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武正晴导演的【枪】也有上映,我也采访了他,武正晴导演说总之枪很恐怖。
在【笨蛋太郎】中枪也是暴力的代表,但是我觉得还有相反的意思,导演您是怎么想的?
大森:枪这个词,在现代日本社会,这个推崇甘地思想的社会环境下,而且又没有要射杀的对象的国家中,在电影中也有提到,枪很重,虽然很重,但是能给人一种很奇妙的力量,好像能够破坏一切的力量。
大家都从伦理的角度呀道德的角度来看待枪,我不这么认为的,或许将枪看为一种装备的话可以从道德的角度来衡量它,但是我的话,更觉得枪是一样将人从伦理道德中解放出来的道具,在某种传达表现中,将自己从一个既定的框架中释放出来,将自己的某些天性解放出来,我认为是这样的道具。
活弁:接下来想问问您选角的问题,YOSHI君真的很棒,刚刚我在外面也看到他了,变得更帅了,这次是他第一次演戏吧?
您有进行演技指导吗?
是通过海选选出来的吗?
大森:不能说是海选,就是见了几个人,他在这些孩子中是让我觉得最有魅力的。
总之他让我觉得很自由,15岁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社会化,变得很懦弱,但是他的话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天性和大人接触,这让我觉得很魅力。
活弁:片中还有菅田将晖和太贺两位新生代演技派演员,在片场有和YOSHI桑有在演戏方面的摩擦吗?
还是大家都很意见一致,拍的很开心呢?
大森:因为这次YOSHI是主角,所以我想要能完全发挥YOSHI魅力的片场,现场的工作人员和演员都知道我的意图。
为了突出YOSHI,就算我把我的想法或者菅田君的想法强加在YOSHI身上,他也会跟我们说他没办法完成的,所以我就让YOSHI自由发挥,我再努力的把他的表演加入电影中。
活弁:菅田将晖现在在中国也很有人气,他拍了很多商业作品,还在创作音乐,同时还参与像类似本片这样的艺术作品,请问您怎么看菅田将晖这位演员?
大森:他并没有给自己拍卖座的电影,唱歌,自己设计衣服,或者拍我们这种地位的电影划线,反而是媒体自作主张会给他归类,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直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我对他的印象是在片场比任何人都努力,哪怕那么有人气,拍了很多由他主演的电影,但是他只是比任何人都要认真,从来不会得意忘形。
活弁:最后想问问导演关于中国的事,导演您的作品也时不时的会在中国的电影节上上映,在上次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你的三场放映会都全部满场,您对中国本土的作品有什么看法吗?
有没有什么喜欢的中国导演?
大森:我对贾樟柯比较感兴趣,我之前有去看他的作品,而且我们年龄也差不多,他对镜头的把控虽然不能说和我很像,但是我很能理解他想拍摄的东西,作为同一时代的人,他也在中国奋斗着。
采访:xxhhcc摄影:菊地阳介
去看当然因为苏打的号召!在异国他乡连交流还是磕磕盼盼的情况下看无字幕,挑战自己。没给五星因为!票价贵!导演真的没有在拍主流的电影,虽然全篇都有主角们嘻嘻哈哈大声喊对方八嘎八嘎,给你的感受就是压抑,悲情,苦中作乐。甚至有好几段没有暴力没有打斗只是说台词,我的眼泪已经夺眶而出了。看完真的从心底难受!YOSHI被捧是最受期待的小演员,本来以为让苏打和太贺带的话可能会带不动?!好的我错了,的确可以!最后感谢能有导演拍出真实的社会,我想在这里是永远不可能在影院看到同类型了吧。
进电影院的时候困得要命,被电影里的各种嘶吼声叫得清醒得不行……
还不错的日式电影,写实又黑幽,沉重且沙雕,走心去看到最后真的过于致郁,即使有我那么喜欢的苏打短时期内也没办法二刷。
最后太郎发出乌鸦一般的叫声全程并没有因为嘶吼喊叫而感情浓烈但是英二让太郎去摸他头上凹下去的地方,英二说不应该是肿吗,太郎说可能是先肿后凹吧,后来两个人在河边坐着,英二突然死了,太郎叫不醒他之后站起来,还去拉拉他的手这两个地方让我特别特别地难过
剧情太碎,吵吵巴巴的好鸡儿蛋疼
边缘人题材不是一味卖惨的万能灵药。属于大森立嗣的70代青春痛,移植到当代社会语境下显得不合时宜,不仅生活细节和精神状态与当代青年相差甚远,道德观和价值观尤其格格不入。苏打已经初显老态,YOSHI倒是有点他当年的影子。
这么多年了,还是残酷青春那一套
3.5。他们像那河堤边恣意生长野草,可爱与否都无人关心,任其自生自灭。
什么是异类
2020#87☞如此吵和丧的片子看得我竟然数度困乏...
很好,很好,不过如果我拍结局一定是绝望疯狂,不是这么安静的崩塌,被框在安全区域内的出格,框被拿掉的时候才是真正绝望的时刻
看过几部日式丧片后,大概能get几个要素……性、暴力、生存、战争、爱、恨……将性与爱总是割裂开,将暴力和生存总是联系起来,生活好像离战争总很近,自卫队总是在招人,也总是在招人前死人。笨蛋太郎相比其他几部丧片来说是在和与散之间游离,说它比《错乱》散,但又摆明了有枪这条总线,说比《错乱》有条理,又感觉每条支线间这么没关联。总之,日式丧片一句话,这些人总是不是爱就是恨,不是死就是活,不会有中间地带来选择
没看出植田纱纱全裸的那一分钟有什么意义,多给一星吧
两个疯孩子死了,剩下那个野孩子也疯了。
关于电影:什么是喜欢,什么是死,笨蛋只能去亲身实践来明白,“いのる いきる しぬ” “飛ぶと...死ぬ”。关于演员:又演暴力少年,但苏打的眼神里多了很多戏,太贺戏份相对少,但ending非常出彩,YOSHI略稚嫩但与角色很贴合。另,R15+的电影,工作日的上映首日,新宿的小众影院,上座率80%,观影者有20+的年轻学生,也有50+的中老年人……国内何时才能有这样的观影环境,看多元的电影呢…
太郎:没有你的世界没有意义。都是超级温柔大男孩啊。不过都是太郎罢了。最后阳光下闭眼的英二真的像白纸一样干净漂亮。飞走了。
对世界,对自己生气的我们。
有一部gummo就够了
大森立嗣在这部片是用生命(及死亡)的强度来质问这个无关心的日本社会,它的激烈精神延承自战后的反对者们,但针对的是今时今日的社会语境。“系统破坏者”们枪不仅对准了日本的表面/秩序,也对准了裏面/潜规则:文本上则体现在对黑帮的愚弄以及开篇借“社会无用者”们传达出的直白的宣示。也因此一切过激都很顺理成章,在态度上令人联想到destruction babies,但大森有更人文的一面(以及影像上古臭い的一面)。但还是没有未来:软弱的青年一定会自杀,极端暴戾的哥们会被消化;而最混沌的孩子失去了标矢。结尾让我想起阿甘本说的—集中营最可怕的不是毒气室,而是在两次“清扫”之间,纳粹官员与sonderkommando们进行了一场足球赛。放到2020前看不是更有意思吗?
要不是有朋友一起看,完全无法坚持下去… 吼得人脑袋疼,拍得也太碎了,感觉缺爱是一种原罪,但为何要这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