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佩服林肯律师的自信、娴熟的专业能力、强大的逻辑和心理素质,"乌合之众"的随组随散团队,尤其是好身手,不亚于一个特警,这一点是国内的文弱律师无可比拟的,总之一个字"帅"!
他说,作为律师,以前他害怕认不出无辜的人,现在他害怕邪恶。
是的,即使他几乎无敌,可是他走在生命边缘。
不是吗?
他的私人调查员列文是替他死的,因为他要揭示邪恶,列文帮他拿到了邪恶的证据,邪恶暂时不要他死,因为还要仪仗他这个优秀律师替自己脱罪,但先发出警告信号;邪恶母子二人先后随便潜入他的住处,完全可以在暗处不废话先下手取林肯律师姓名,一次是下手时机未到,一次是多亏他随身携带了救女儿海莉的枪迅速还击,好悬;女儿的性命早就成为邪恶的筹码,撕破脸时邪恶出手被料到,多方阻击,正道邪道朋友全用上;邪道朋友帮他保护家人下手够黑,不论邪恶是否活该,此事一旦败露或被威胁也够律师受的。
当然律师和邪道朋友的相处也是让人佩服,半价送免费,让人大喜。
偷偷和司机说老客户下次再赚回来,呵呵最帅的事明知当事人是邪恶,刚刚偷了自己的古董枪杀了自己的调查员,怀着刻骨仇恨忍者恶心不破坏律师保密协定在法庭上为当事人据理力争,犀利有效。
背地里又有好几手以不悖初衷良知,帅呆了!
林肯律师》(The Lincoln Lawyer)是一部美国的犯罪电影,由布拉德•福尔曼执导,马修•麦康纳、 玛丽莎•托梅、瑞恩•菲利普主演。
该影片讲述了洛杉矶刑事辩护律师米奇•豪勒接受的一起辩护案件。
电影于2012年8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罗莱特被控殴打强奸并企图谋杀应招女郎瑞琪,他一脸懦弱、紧张,反复声称自己是清白的,一切都是被人刻意栽赃陷害,只求重金脱罪。
麦克·康纳利最知名的小说系列实际上是“哈里·博斯”系列,但是迄今为止,被片商看中改编成电影的《血型拼图》和《林肯律师》都不是以哈里·博斯为主人公的作品。
The song made me dancing. The man can do anything he want cause' he already control the rule. He knew the future, he knew the man want to do. He play them like they are foolish. Better than "invisible guest". But I never fell in love with this movie ever. The style felt like "rain man". They are in the same time. And I have to mentioned "Frank" from "Shameless" appeared in this movie.
看到电影片名,似乎很像人物传记片,或者是一部故事片,但是看完电影,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犯罪悬疑片。
主人公米奇 米勒是一个经常为社会底层人进行辩护的律师,他接触的客户也是三教九流,社会层次不一,所以他本人也养成了一种游刃有余、八面玲珑的待人处事方式。
这次,他的客户是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路易斯,一个房地产商人,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因为被指控虐待妓女,面临入狱险境。
本来,米奇 豪勒听到路易斯对事实经历的阐述,倾向于认为他是无辜的,是被诬陷的。
可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路易斯之所以找他做为代理律师,是因为他在几年前,错将一个客户送进了监狱,而当时的凶手正是路易斯。
此时,米奇 豪勒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被路易斯和他母亲算计的。
于是,他找来好友帮忙搜集路易斯之前犯罪的证据,可是好友却惨遭路易斯的毒手,被枪杀。
而且路易斯还偷走了他的枪,故意制造假象加害于他,并且以此来威胁他。
米奇 豪勒无奈,只能设计,首先在法庭上帮路易斯赢取官司,而在陈述的过程中又将他几年前的凶杀案线索透露给听审的警察。
所以,即使路易斯赢了关系,还是免不了牢狱之灾。
影片的情节设置可谓扑朔迷离,但是影片的拍摄并没有专门用太过花哨的剪辑和镜头效果,阶段分明地去设定因果高潮,而是采用了一种纪录片的形式,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让它看起来似乎更接近真实感。
而影片中的主人公米奇 豪勒不像我们在tvb剧中看到的律师那样充满正义感、伶牙俐齿,在法庭之上舌战群儒,不像《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那样是为种族歧视表现出英勇的正义,总之,米奇 豪勒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正义者的代表,也不是反面意义上的批判对象,他的形象更像侦探小说中的福尔摩斯。
就像福尔摩斯一样,米奇 豪勒在面对三教九流的人,他会使用不同的方式,他为利用之前的客户为自己搜集证据,也会利用地皮混混为自己解恨报仇,会悄无声息地设计一场算计人的好戏,也会在法庭上装作浑然不知的样子去完成工作。
但是,他所作的一切,都不会超出道德和正义的底线,他坚持的依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是以自己的方式,钻一些法律惩戒的空档,来将犯人绳之以法。
正是因为具有以上这些特质,所以他在面对威势的时候,不是强攻,而是巧取,而他在故事中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式,比起一个一味彰显正义感的律师形象,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翻译:IvanHsiao / 校对:小双 (cinephilia翻译小组)文章鏈接: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4411我喜欢那些讲述机智聪明的家伙与罪犯交锋中每每化险为夷的故事,我也喜欢法庭戏和古董车,因此《林肯律师》(The Lincoln Lawyer)这部包含了这三种元素的电影就深得我心。
而且和主演马修.麦克康纳利(Matthew McConaughey)搭戏的是一批非常优秀的演员,不像这年头很多惊险大片里尽是特效打造的孤胆英雄,这部电影里的角色起码有确切的对白,经历了《洛杉矶之战》(Battle: Los Angeles)这种片之后能看到这样一部片子也算是一大慰藉了。
先来说说那辆豪华的林肯古董车。
麦克康纳利饰演的Mick Haller律师就常常在后座上办公。
很明显他没有司机,结果因醉酒开车而被抓,电影里他喝了那么多酒,竟然还记得住车停在了哪儿,简直不可思议。
后来他有了个司机(劳伦斯.曼森 Lawrence Manson饰),接送他来往于委托人之间,那些人大多是洛杉矶的毒贩、妓女、收赃人等社会底层人物。
Mick的特长就是帮人脱罪,有时还完全没有法律漏洞。
除非是时代戏,几十年来电影里的男主角往往青睐新款座驾。
汽车制造商也常常付钱植入广告,比如福特野马、法拉利GTO、道奇chargers之类的。
但近些年来,不少动作惊险片男主角开始改驾经典车型,或是悍马之类的奇特车型。
原因很明显——现代跑车造型大同小异,缺乏气势。
你能想象詹姆斯邦德开丰田凯美瑞么?
我开的福特Fusion有些年头了,但Mick Haller要是在它后座上办公就太滑稽了。
如今电影里唯一出镜的新款就只剩各种块头巨大、车窗漆黑的黑色越野轿车了,通常成群出现,负责尾随跟踪。
话说回来,身为辩护律师,Mick谙熟帮派,凡事谨慎,也生财有道。
他人脉广博,有个飞车族可以随时出现为他效力。
一天有位担保人(约翰.雷吉扎莫 John Leguizamo饰)带来一位不寻常的高级客户Louis Roulet(瑞恩.菲利普 Ryan Phillippe饰)——一个家住比弗利山的有钱公子,被控殴打女人。
Louis衣衫整洁、目光犀利,并坚称不惜闹上法庭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
Mick察觉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我也意识到了。
要是Roulet委托金数目可观,并且确实清白无辜,为什么他会雇一个在自驾车后座办公的律师呢?
犯罪片我可看的不少,Raymond Chandler①和Ross Macdonald②的作品我也拜读过——就算Mick还没意识到,我也明白他显然被人利用了。
细节还是不剧透了。
犯罪片的细节大同小异,最大的看点还是精练的男主角,麦克康纳利在本片中就表现出色;犯罪片还需要一位抢戏的女角,玛丽莎.托梅(Marisa Tomei)就扮演了这样一位出挑的女角,她是Mick的前妻,也是他的法庭对手,而两人还维持着朋友关系。
当托梅在电影中出现时,宛如女王莅临,我只想起身行礼。
我知道为什么Lady Gaga想让她在自传片中扮演自己了,并不是因为她们酷似姐妹,而是因为每个女人和多数男人都希望能拥有托梅的动人微笑。
片中还有一些其他角色,如控方律师(乔斯.卢卡斯 Josh Lucas饰)、达成认罪协商而入狱的前客户(迈克尔.佩纳Michael Pena饰)、认为Mick奸诈的警察(布莱恩.克兰斯顿 Bryan Cranston饰)以及最有价值的角色,Mick的私家侦探(威廉.梅西William H Macy饰)。
私家侦探一角戏份不多,但梅西演得相当出彩,他演出了与Mick之间一种奇怪的熟悉感,无需过多铺垫便让人明白两人其实早已相识,这一细节值得留意。
最后的结局差强人意。
远非高明,不乏漏洞,飞车族二度出场的设置在我看来可以称得上是“神兵天降”,正验证了电影中“看似无关紧要的角色最后却发挥重要作用”这条不变法则,又将眼下的事件与过去发生的联系起来。
最后的真相让我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坦白说,就这样下结论实在太武断了。
很多犯罪故事中的桥段都已为人熟知,此片尝试在情节上有所突破,但也只成功了一半。
话虽如此,但就其本身来说,《林肯律师》实属制作精良、演技出彩的娱乐佳作。
譯註:①雷蒙•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是一名推理小说作家。
其写作风格和看法对现代推理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在过去60年间为相当多的同行所采用。
其小说主角菲力普•马罗,成为传统冷硬派私家侦探的典型。
参考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Raymond_Chandler②罗斯•麦唐诺(Ross Macdonald,本名为Kenneth Millar,1915年12月13日-1983年7月11日)是一位美国作家,主要的作品以冷硬派的犯罪小说为主。
参考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6%96%AF%C2%B7%E9%BA%A5%E5%94%90%E8%AB%BEIvanHsiao:小双:http://www.douban.com/people/wxs723/
如今,能让观众在电影最后20分钟依然猜不到结尾的剧情片已经不多见了。
因为少,所以才让人更加中意。
而凭借同名小说本身极富悬念的黑色情节为蓝本,电影《林肯律师》在宣布开拍的同时也就因此而加重了成功的砝码。
电影围绕着主人公律师Micky展开。
这位律师在电影开头便展现了一副与主流无关的架势。
没有自己的固定办公室,而是坐在自家林肯车上来办公。
乍看之下实在是让人想起那些特不靠谱的皮包公司。
就是这样一位不靠谱律师,却在影片开场不久展现出与其他精英同行区别甚大的两项个人专长:一,黑白通吃;二,专为原本不甚清白的道上人士做辩护。
凭借着他机灵的脑瓜和不走寻常路的处事方式,使他在律师这个行业里也颇为吃得开。
影片开场,有些唯利是图的Micky便由于听说客户的不凡家底而接了一桩大单子。
一位气质高雅的老妇拜托他为自己从事房地产投资产业的儿子辩护。
案情似乎也并不复杂,一位妓女控告当事人将自己恶意虐待并且强奸。
被告人Louis是一位衣着体面举止不凡的青年才俊,这让Micky有些窃喜这次终于遇到了一位清白人家。
但随着案件的深入,Micky却发现一副无辜面孔的Louis对自己陈述案情的过程漏洞百出,这让Micky开始动摇自己最初的观点。
而接下来案件更是牵扯出四年前自己接手的另一个单子,Micky由于当时太过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导致被告人无辜入狱。
同时搭档也在调查当下这一案件的过程中被谋杀。
如今,一切的矛头都指向自己的辩护对象Louis,但美国法律却不允许辩护律师作出不利于被告者的辩护,这让Micky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对自己深深地自责中。
怎样顶着内心巨大的压力继续辩护,怎样让自己在这盘棋里成为最终的赢家,Micky似乎已经有所决定......一切似乎正在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但真正的结局却并未如此简单......故事一波三折,结局扑朔迷离,主人公亦正亦邪,反派也颇见功力,这一切都让电影《林肯律师》也披上了一层从小说里继承下来的黑色气质的面纱。
电影开拍之初制片方曾选定由老戏骨汤米·李·琼斯来执导,不过之后李·琼斯却由于与编剧约翰·罗曼罗在剧本的创作理念上产生分歧而退出了剧组。
同样,主角Micky也曾传出圈定由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但出于与原著年龄上的差距,最终将这个势必出彩的人物交给了马修麦康纳。
但从最初的人选中不难看出,制片人在影片筹备之初也曾想在电影中更突出一些黑色的元素。
而影片中一场接着一场的法庭戏和最终的结局也颇让人联想起比利怀德的《控方证人》中精彩绝伦的法庭辩论和结尾的两翻逆转。
但是相比较之下,却也暴露了影片中一个软肋。
相对于当年黑色经典中法庭辩论里所表现的扣人心弦,本片中的法庭辩论戏却更像是一些接连不断的无聊过场,Micky和Louis两人各有各的强大,让观众从刚开始就只等着看最后Micky是如何赢得官司的,同时显得对方律师也着实成了一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而结局无论是老妇人的突然性人格转变还是飞车党的天降奇兵,都从里到外透着一股生硬之感。
同样,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Micky的形象让人更多联想起的是那些活跃在黑白时代里更加鲜活生动,黑白转换更加自然讨巧的游走于法律和道德边界的角色们,如《夜长梦多》中亨弗莱鲍嘉的私人侦探等角色。
相较之下马修麦康纳的表演也还是自有一番亮点。
马修接连出色的演绎出一个角色的几种身份:游走于主流边缘的律师,迷茫与自身道德价值的失败者,胸有成竹的法庭操盘人和富有魅力的前夫。
马修的成功转换缺不了原著中角色的生动形象作为铺垫,但也稍有暴露出电影在处理角色各时段情绪转换的生硬,偶尔会让人觉得是不是应该在适当的那个点上点些润滑油才更顺畅一些。
这一切也不由得让人替导演Brad Furman暗自捏了一把汗。
像如此成功的小说,若是成功,皆大欢喜,若是失败,恐怕像这样的新人导演的下部电影上映时间就不好说了。
总体而言,《林肯律师》成功吸收了同名小说的精髓所在(小说作者康纳利认为本片还是很成功的),具有黑色气质,剧情跌宕起伏,并且还附赠了马修麦康纳的精湛的演技和个人魅力,确实不失为上半年一部做工精致的剧情片。
There is no client as scary as an innocent man。
众所周知,米国人喜欢看讨论法律的片子,尤其喜欢看讨论法律漏洞的片子。
比如说,当法律和正义不能兼顾的时候,一个人该选择维护法律,还是选择违反法律、维护正义?
这种选择,在法律意识淡薄的国人看来,也许是稀松平常;但对米国人来说,这可绝对是个百看不厌的题材。
特别是对维护法律的职业,比如警察、律师来说,更是如此。
我曾在“洛城机密”的影评里谈到,主角艾克斯利警官在最初的时候,坚信法律就是正义。
当上司问他,当你知道一个人是罪犯、但无法搜集到足够的证据、从而有可能导致他在法庭上逃脱罪责的时候,你是否会(在上法庭前)在背后开枪打死他?
艾克斯利坚定地说,不。
但到了影片结尾,艾克斯利选择在背后开枪,打死了大恶人。
这是全片中最震撼的场景,它代表着艾克斯利的长大、以及对法律和正义的进一步的认识。
有很多人看不到这一枪的震撼之处,看不到它背后的对人心的折磨、摧残,单单觉得这只是个“恶人该死”的结局,那我只好说,国情不同,不怪你们。
同样的,也有很多人至今尚未理解,“林肯律师”的主人公米克,为何只肯为他认为的恶人辩护,他心中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特别是豆瓣上的一些影评,说得相当的肤浅,只说了米克的模糊的善恶观念,其实这都是没看懂的表现。
米克只肯为恶人辩护,不是因为他道德感薄弱,相反,这是他道德感强烈的表现。
作为律师,总有打输了官司的日子,米克和他老爹都认为,没有比为无辜的人辩护而败诉、从而使他入狱更让自己难受的了。
最可怕的客户,就是无辜的客户。
所以,米克宁可给恶人辩护,输了没关系,哪怕是赢了,让罪犯逍遥法外了,也比让无辜的人进监狱令自己心里好受得多。
对我们来说,理解这一点是可能比较费力的。
我们要明白,法律的理想境界,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但在实际操作上,这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偏向某一方。
米国法律的精神是,宁可放过一千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这句话精确的阐述了米克的道德观念,也解释了他的辩护选择。
当然啦,会有人跳出来说,让那些罪犯逍遥法外,他们会犯下更多的罪恶,伤害更多无辜的人,怎么办?
嗯,我也承认,这将是很不好的。
但我刚才说了,法律必须有所偏向。
显然,“宁可冤枉一千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也是一种选择,但它和“宁可放过一千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孰优孰劣?
我只能说,目前来看,多数国家的立法精神,是偏向于后者的。
这是本片的核心情感纠葛,理解了这个,我们才能理解米克的一切。
于是,当米克发现自己真的把一个无辜的人投进了监狱时,这对他来说,真真是最可怕的时刻。
他的负疚感潮涌般的爆发了,精神世界几乎崩塌。
他之后的行为,都是在为自己赎罪。
有人说,米克的搭档被杀才是他的动力。
嗯,我觉得吧,这也是动力之一,但远非主要原因。
单单“冤枉了一个好人”,这就足够了。
在电影结尾,我们可以看到,让米克恢复全部自信的,是那个无辜的人被释放的喜讯;而恶人入狱的消息,却并未让他有多大的反应。
他的私人司机重复说着“恶人已入狱”时,米克依然沉浸在无辜者被释放的狂喜中。
他可以继续无所畏惧的行走在黑暗边缘了,于是他再次答应了摩托党头目的请求,为一个恶人辩护。
他心甘情愿,而且主动提出免除一切费用。
这部电影有很多亮点,不过本文旨在讨论米克的道德困境,其他暂且不谈了。
我从没有想过用自己的网名作为一篇评论文章的标题,但是事情就这样在从没有想过中发生了,看完《林肯律师》,感觉马修·麦康纳饰演的米奇·霍勒就是名副其实的坏蛋小子,似奸非奸,似正非正。
这部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一个叫米奇·豪勒的洛杉矶刑事辩护律师,经常为一些社会底层的人物辩护,他通过自己特有的亦正亦邪的出事风格,为许多客户洗脱了罪名。
不过,情节在他发现正在办的案件与多年前自己负责办理的一起强奸杀人案有诸多相似之处时将影片推入了高潮。
他发现自己的客户其实新旧两起强奸杀人的凶手,而他在前案中却试图说明一名无辜受害者承认犯罪,继而枉受15年牢狱之灾。
此刻,他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身为辩护律师倘若指证客户将被行业抛弃,几经努力而获得的名誉也将付之一炬。
倘若继续为凶手辩护,有违内心的良知。
随着影片的推进,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是该尊重事实,还是估计个人得失?
这正是该片的深化所在。
不过本片并给与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主人公米奇哪怕相信客户有罪,也不愿意相信政府,他曾提到他的一个客户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但是政府为正在处理的三起杀人案找到凶手,将罪名按倒了客户的身上。
他认为是否犯罪他并不看重, 在他看来如果自己的客户承认“真心犯罪”,他也并不认为错误,他唾弃陷阱与圈套。
这部影片并没有很大的制作,场面也不恢弘,几个特定的人物,依附两起关联的案件,为我们展示了律师、检察官、受害者、凶手之间的博弈,在让我们看到黑暗阴谋的一面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及希望。
以上是对影片的概述,看完影片有几个细节想着重谈谈。
1、米奇提前到法庭,看见编排出庭顺序的警官,直接就飙出一句:“罗伯特,你好吗?
帮我查查哈罗德·凯西是不是在清单上?
”警官翻着名册,回报到:“我叫雷纳多,不是罗伯特。
”好家伙,原来以为主人公与警官混得宅熟悉,搞了半天也就是混个脸熟。
不过米奇搞关系确实有一套,被揭穿故作亲密后,立刻承认错误,许诺在圣诞节给予双倍回报。
我一直以为中国人人情世故的本领掌握得炉火纯青,看来老美在这一方面也不甘落后。
可见米奇的脸皮极厚。
2、开场的情景中,米奇原准备为哈罗德·凯西出庭受理案件,途中接到新的案子,也就是本片的焦点,并决定接手。
于是,与凯西见面时没有说明真实原因,搪塞到没有收到佣金而决定延迟开庭,法官询问推迟原因,米奇回答:“有个特别重要的证人还没有找到。
”这真是个十足狡猾的家伙,深谙法律的漏洞,随意的几个理由就可以把人绕得团团转。
谁说老美,大事不拘小节,我看个个比猴精。
3、米奇与路易斯的家族律师从法庭出来站在门口,遇到一位独立摄影师在拍摄。
家族律师说:“温莎夫人不喜欢媒体报道。
”米奇立即招手示意摄影师过来,询问对方拍摄成果出售的价格,随即拿出1000美金买下胶带。
他说:“有钱才好办事!
”一切是那么的干脆利落,出钱办事滴水不漏,谁知搞了半天,这摄影师是米奇找来的托,开着豪车的大律师原来也在打发赚钱零星的外快。
看来有钱人的面子多数也是撑出来的。
由于飞机的晚点,我有时间看了这部片子。
(以下有轻微剧透)这部电影不脱电影的律师片的套路。
一个看似混不吝,自私的律师,但其实内心有强烈的正义感。
接手一个案子之后,他发现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他受制于律师的职责,要为他的客户辩护。
但又受到良心谴责。
影片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观众会关心他如何能够保护自己,而又两全的解决这个困境。
虽然俗套,但是人性就是会被这样的纠结所打动。
哪怕知道最终主人公会脱险(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好莱坞的主流影片),但是观众仍然会关心他是如何脱钩的。
能够编剧出来让人想看的剧本也不过就那么几个原则。
其中之一就是:“让主人公陷入一个重大的困境,生死攸关,而他非要面对不可的境地”当然,这并不表示任何人能够熟记这几条原则,从而成为一个好编剧。
如何把这些原则运用到一个剧本中,才是困难所在。
此外,这部电影其他一些我所喜欢:- 主人公浓重的(美国南方?
)口音- 主人公的满不在乎的表面,和敏感有正义感的内心,让我想起卡萨布兰卡中的 Rick
一个黑白道通吃的律师,用他那过人的智慧胆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轻松游走在法律的边沿。
像是庖丁在解牛,收放自如,刀子用了很久都不会钝,密不透风的法律于他而言,却是疏可走马的。
在以往的许多中外影视剧中,我们看过很多为坏人辩护的律师,由于坏人的逍遥法外而令我们这些一贯站在正义一边的观众连带对那些律师们也百般生厌,但是林肯律师却是个例外,他让我们佩服,让我们无话可说。
短短的118分钟,让我们对刑事律师这个神秘的群体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们精力过人,他们八面玲珑,他们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冷静睿智,从容不迫。
仔细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出色的编剧是第一因素,情节紧凑,悬念设置合理,逻辑严密,基本上没有硬伤,这是非常难得的。
有人说后半段不好,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时间所限,把几个高潮密集地呈现了出来,如果片长再有个六十分钟,一板一眼地展现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和冲突斗争,那就要合理多了。
剧中有两次都是男主半夜回家,预感家中有异常,一次是阔少,一次是阔少母亲,会不会让观众有点重复的感觉?
演员的演技是第二因素。
男主的戏份最多,他每天的行程串起了整个故事,他每天遇到的人都像绿叶一样围着他,为他服务(这里指的是为故事中男主的形象树立而服务)。
男主自然没有令人失望,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恰到好处。
从一个东方人的审美来看,个人认为他并不是那种帅男,他更适合去演一个真正的彻头彻尾的反派角色,不是吗?
瞧他那略带不怀好意的笑,一嘴的白牙露出来,谁知心里已将你算计了多少遍?
但是正因为他有这样一张亦正亦邪的脸,选他做这部影片的男主却又是再合适不过的。
编剧为了塑造这个角色,可谓用心良苦,让我们这些智商一般的人总是如坠五云里一般看着剧情往下发展,而猜不透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特别是林肯律师设计让那个毒犯在法庭上作证那段情节,实在是精彩。
不由让人惊叹,林肯律师怎么能用一晚的时间就设计出这么精巧的连环套呢?
女主角看着很眼熟,不过戏份太少,其实充当的也就是个配角。
她和她女儿一起帮林肯律师树立起了他的温情柔软的一个侧面形象。
瞧那个比佛利少爷有多清纯,多无辜,在法庭上颤抖着说“我是无罪的”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他那个气质优雅的母亲一看就觉得身上有戏,可惜没有给人家太多表现的时间,应该在她向林肯律师开枪前给她稍加点儿戏就好了。
黑人司机也都是戏,可惜给人家表现的机会也太少。
总之,全剧里,所有的人都是在为林肯律师配戏,剧情展开时,原本讨厌他的老警察,愤恨他的中年警察都在印证着我们的猜想,这一定是个无赖老油条律师,但等到剧终那二位都改变他们对林肯律师的看法时,我们也只能跟着改变我们当初的看法了。
关于细节,大多都是与剧情直接相关的,丝毫没有废笔。
车牌号在剧中有特写,但是意义没琢磨出来,所幸豆友里面有高手,分析出了这是“无罪”的意思。
不过这样直白的意义反倒让我觉得没多大意义了。
值得称道的两点:一是阔少夜闯林肯律师家,指着桌上父女二人的照片似乎是要用女儿的生命安全来要挟他,但是镜头一转,事实却是林肯律师的亲密搭档和战友的被害,这个出人意料的情节设计值得学习,并直接推动了剧情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二是林肯律师对付意欲报复他家人的阔少时所采用的手段,以恶制恶,干净利落,直接有力。
而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如果《林肯律师》有电视剧版或续集,我还是很感兴趣的。
亦正亦邪的律师 有看头
林肯车里的痞子律师,台译名“下流正义”多么贴切。美剧演员大满贯。康奈利的原著据说更有张力,电影改编是有老人家参与的,这份上显然很难得。
不错,可以看看
结尾有些突然。
之所以低分,关键是因为是变态不够变态
"You've got more balls than a Chinese Ping Pong tournament"
a smart movie.
可圈可点
虎头蛇尾,下了个很好看的套儿,解起来却是简单又粗暴。就当个悬疑故事看还成,但是影片所宣扬的道德感实在有些立不住脚。是说牺牲一个胜算小的案子,让路一个胜算大的案子就道德吗。只能说,道德永远是相对的,所以还是不要总是以正义使者自居比较好。
Matthew McConaughey的翻身仗
把一部电影当成电视来拍,剧情很可笑,真的很难看
“Devil’s Attorney”这款不知所谓的游戏就是根据这个来的吧?剧本扎实,麦克康纳利的手笔真是经典范儿。
看过 better call Saul,这部太普通了(不过老白有出演)2024/11/1
律师你丫范儿太足啦!!最后很反转呀~~
蠻不錯的法律題材電影,不過突破不大,就是驚喜不多
马修·麦康纳饰演的这个亦正亦邪的流氓律师真是十足入戏,两个小时的电影也没有出现空白段落,始终丝丝入扣,编剧、导演、众演员都算在水准之上;不足的是法庭戏太弱没起什么波澜,而罪恶母亲的存在也实在显得刻意。★★★★
不知道好在哪里,所有情节都在预料之中,甚至比想象的更水。律师片几乎都是这个标准套路,无比的似曾相识
叙事稳健,布局周密,线索层层推进,矛盾插入角度出其不意,不玩虚招子,就可以是好电影.当事人为林肯律师下的那个套尤其精妙,更有关于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思辨过程,堪为成熟商业罪案片典范.结局有点弱掉,没能坚挺到底.惜败一星.
故事似曾相识,好像是《傲骨贤妻》中有一集和这个差不多!
流氓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