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娜
Tinā,MOTHER
导演:Miki Magasiva
主演:Anapela Polataivao,Antonia Robinson,达利普·索地,Nicole Whippy
类型:电影地区:新西兰语言:英语,萨摩亚语年份:2025
简介:When grief-stricken Mareta (Anapela Polataivao) takes a substitute teaching role at an elite prep school, she forms a choir to unite the privileged yet disco..详细 >
#27thsiff 4.5/5 其实想打5星,一开始我就哭了,属于从头哭到尾的煽情套路类型片。整体只值得三星,但谁让我今天流了太多泪~
SIFF2025 新西兰电影就像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叙事节奏缓慢,情绪深沉稳重,人物表情质朴,和好莱坞歌舞青春相比就是冰火两重天。总体过于传统和老套,对剧本经不起深敲,对人物也没有深挖,从灾后创伤治愈到反抗僵化刻板的教育体制,再到反对刻板印象和少数族裔歧视,要素太多且衔接生硬。但却很好的科普了波利尼西亚-萨摩亚文化,奈何女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合唱动听,结尾落幕戛然而止的鼓掌声好评
太美了….以后要多多支持新西兰电影
【27th SIFF】我们有尊重、音乐和爱。
萨摩亚老师和贵族学校学生们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前期哭了,中间那段感觉情节有些缓慢,结局还可以。
too normal…如果说在一场强震中丧失爱女,是本片悲痛的内核,音乐是Tina的救赎,一群被困在笼中的百灵鸟是重新照亮Tina和学生们的光,癌症的设定是否有必要?被校董会开除是否是否有必要?层层叠叠的buff是否过于眼花缭乱,对真实的情感表达又无任何助益,就像拼贴画一样贴满全篇的BGM。一星给动人的合唱与琴声,一星给Tina和领唱女孩真诚的演绎。并非剧情或演员不真诚,但全片给我一种过于浓烈和刻意的“表演感”,像一场两小时的4K混剪。
太好看啦
非常大女主,非常新西兰
剧情太乱了……每个动机都特别弱,我还以为自己一整季24集的美剧没看就直接来看了它的电影集锦版呢(
简单的故事,拍摄得中规中矩,不过对基督城的地震有了实感。
真挚动人,配乐和合唱满分。
多打一星给本地少数族裔电影大大的支持!剧情感觉不是很成熟,有一些细节和人物的塑造略显刻板(比如校董会里的反派),一些人物的行动逻辑也没有理顺(尤其Sophie),但是,是打动人的故事,也很愿意投入地看进去。整部电影非常非常新西兰,凭这点也很值得一看。
#SIFF2025# 除毛利文化外,又被科普了萨摩亚文化。电影叙事十分传统和老套,例如以Tina为代表的萨摩亚人的生猛野性与现代精英教育的冷漠古板之间的对比,例如一定要死那么多人才能唤起冷漠温室花朵的情感......但音乐是好听的,被安利了合唱团。
siff第二部。较差。作为剧情片,原本在剧情和群像塑造方面可以有很多想象力,结果呈现令人失望。剧情单薄,过渡生硬,人物弧光几乎没有,镜头语言单一,就是大特写来回切,令人尴尬,过多且不合时宜的配乐也让人出戏,除了合唱好听以外没什么可取之处,实在没必要硬抻120分钟。
6.16上影节长宁来福士。桥段虽老但丝毫不减其魅力。当不同肤色种族的合唱团自信地唱出蒂娜的歌,当少数族裔的语言被“只说英语”的贵族学生脱口而出,当伤疤被暴露在聚光灯下,有一种爱是通过内在的连接经由歌声实现的。公交车上的凝视和回眸是跨越鸿沟的理解,我们各自挣扎在奔流的生活中,艰难地寻找意义,然后为它而斗争。最后的歌让我在电影院哭到失态,想念那种找到声音肆意挥洒的状态。
创伤元素过多,歌是真的好听,几个学生小演员很可爱
样板戏 中规中矩 不知道为什么让女主莫名其妙突然就癌症晚期死掉 而且我想知道现在这种学校还会允许老师这样体罚吗?我以为他们学生都很精贵
最后大合唱,没有字幕,没有分心,专注在感受身边人的呼吸,也没忍住眼泪。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剧本可以说糟糕到了很难忍受的地步,但如果当做一部音乐剧看的话这件事情也就变得可以原谅。剧情意外地留有余白。女主的演技和合唱的歌声撑起了整个电影。即使设定和推进都很粗糙可以说毫无新意,对人物的深挖也约等于没有,甚至满片都充满了说教的味道和刻板印象的气息(消解刻板印象/种族差别的居然是还没有被问题化的新的刻板印象,这一点感觉非常不适),但莫名其妙地后劲还是很大,非常非常感动。
震惊于上影节的选片水平,这电影应该在院线配上“你从没见过这样对师恩师德的审判”“2025教师节,我们来了!”的宣传,而不是在“电影之城”的“国际A类电影节”浪费我两个多小时。还有为啥要让一群白女男黄女男学习萨摩亚语言文化服装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