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两字,早已经烂大街,因为说得多。
有些东西,你得让它焖在心里烂着,日后它才能臭气冲天。
比如你的梦想<图片1>那一位着迷于火箭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心系余凤芝、画着紫色天空的少年苏博文,就是执着梦想的最佳代言人。
全片在20年的时间跨度前后场景切换,物事人非,随着余凤芝对失落记忆的一步步寻回,当初的那一个大胆承诺的苏博文,形象慢慢地清晰而悲伤起来。
即使是谈及梦想这个远古且老套的话题,香港出品的《哪》也不忘嬉笑怒骂的市井态度。
好像谈及的语气轻松些,失落就会少一点。
继2013年《狂舞曲》勇夺包括香港金像奖新晋导演在内的多个大奖后,黄修平用《哪一天我们会飞》来继续谱写梦想曲系列,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见到更加成熟的第三部。
#梦想曲系列是我瞎编的,并没有权威来源#说“更成熟”,并不等同于《哪》不好。
主创经历由开始的《爱的根源》再到《差一点我们会飞》,最终定为《哪一天我们会飞》的主题变更【来自豆友的信息】,将原来一个香港版的《我的少女时代》,演化成草根梦想的探讨,也无形中延续了黄先生的梦想曲系列。
异于《差一点我们会飞》处处透露着绝望的气息,《哪一天我们会飞》则是导演为草根大众的未来留了一点希望。
我觉得梦想,应该是当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觉得一定要做的事情。
尽然成长需要我们妥协屈服,但向着梦想努力的心应该要保持;或者我们的梦想会随着成长而不断修正,但努力本身就可以激发生活的活力;最初的梦想是否会达到,甚至达不到,也再不会是人生的遗憾。
很多时候,让我们生活了无生气的,是失去了希望和动力。
这就是导演想要向我们说的。
那一位着迷于火箭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心系余凤芝、画着紫色天空的少年苏博文,就是执着梦想的最佳代言人,最后的悲情结局也是导演对当代青年的叹惜。
整体故事流畅度无可挑剔,导演对细节和镜头的运用也常有惊喜。
不过可惜导演未能在爱情无奈和希望失落两个主题中选定一个笃定地走到底,直接导致了主线摇摆和主题的稀化,多有情感触动点,但主题的挖掘却还欠火候。
过度的香港地域特色也导致了共鸣市场仅限于粤语地区。
在香港及广东一带,谭玉英姐姐的出现估计能勾起不少人的泪点。
久未露面的大笑姑婆与新人90后苏丽珊分别扮演成年版和年少版的余凤芝,相对于年少时的无忧表现,杨千嬅将成人版余凤芝笑中有泪的无奈演得入木三分。
在这里无意要盛赞杨的演技,但素有大笑姑婆之称的杨却总给人一种无名的忧伤,相对于拥有众多喜剧作品的她来说,剑走偏峰的《饺子》着实惊艳了一下,但更喜欢温情的《五个小孩的校长》(内地译《可爱的你》),一颦一笑都带着现代独有的孤独和无奈,而本片的角色定位也与她的这种特性相吻合。
只能说,导演黄修平懂得如何选演员。
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和区域,可以将草根文化和大文化融合得如此自然。
很想撇开香港这个特殊地域因素不说,但事实上是永远都无法绕过而单纯讨论由这个城市衍生出来的精神。
香港电影自然无法再重回当年的意气风发,政治和经济的两重打击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早已露出了端倪。
说到底,文化源自人心,人心彷徨,何来健康文化。
但动荡中,也总会有清泉。
黄修平和陈心遥算是稳打稳扎实的两位。
切口小,根基扎实,这两点基本是进入好电影的门槛了。
没有新晋导演界的彭浩翔的先锋锐气和咄咄逼人,也没有老一辈大导演的名气和资金吸引力,但黄和陈这几年确确实实交足了功课。
#完#
黄修平的野心很大,意图趁近年大热的青春片题材来重建港人遗失的时代回忆,继而探讨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再顺带用各色浅显的符号拼凑来玩一把政治隐喻,最后的成果却是模糊了焦点的伤感故事。
梦想在有些人看来值得追求向往,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早已是海市蜃楼,导演这种过于悲观绝望的心态很难说不是眼下多数港人的代表。
因此,这并不是港版《少女时代》,而是悲情版《狮子山下》。
而到如今,我明白过来,无论怎样肆无忌惮地去过这一场青春,都不可能在白发苍苍时觉得这一切无愧于心。
就像苏博文递给余凤芝的冠军奖杯、投向她的纸飞机,如果余凤芝早点发现奖杯下面的文字、打开纸飞机并看到苏博文与她的课后约定,是不是未来的一切都将被改写。
所有的青春故事都会有遗憾,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值得被想起,庆幸曾经历。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在不谙世事的年纪,对生活的全部期待就是绚烂的理想本身,世界上最美妙的莫过于此。
我们的学生时代同样被要求写过类似“我的理想”这一类的文章,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我被要求做什么”,好像自己的理想要向全世界宣布一样。
我们总是被家长、老师、学校,甚至社会所规划,“人生规划书”有几份是自己真实的理想,又有几人能坚持到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
也许你的理想很远大,也许你的理想很微乎其微,不过这些都是所谓的宏大与渺小,余凤芝的理想就是能放飞一万架纸飞机,直到中年,她终于在狮子山下放飞了自己的梦想!
青春就是这样,可以放肆地嬉笑,可以勇敢地追求,可以不怕失败地撞的头破血流!
我们似乎总会在某一年,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爆发性知道某个真相,让原来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刻度,成了一道分界线。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晴时有风阴时有雨,争不过朝夕,又念着往昔。
偷走了青丝却留住一个你。
你笑容 早应已逝去当初的冲天志 有没有践踏碎是哪些 不能言传的梦才令我 闯荡在 未知里-插曲《差一点我们会飞》 余凤芝和彭盛华结婚十年,如大部分中年夫妻般,过着寻常而压抑的生活。
多年后的同学会,苏博文这个名字被重提,激活了他们一九九二年的尘封回忆。
两个男生都心仪凤芝,上演青葱的三角故事,直至有一天,苏博文在他们的世界消失,远赴英国留学…
很多影评把这部电影和《我的少女时代》做类比,但爱看少女时代的朋友选择此片恐怕会失望。
台湾青春片是那样梦幻,主角总是能开心圆梦抱得美人归;大陆青春片是如此残酷,青春总是疼痛灰暗被现实碾碎;香港青春片则介于两者之间,你可能会实现梦想,你可能会赢得爱人,然后呢,这是你要的青春的答案吗?
梦想是什么 “我觉得梦想,应该是当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觉得一定要做的事。
”
彭盛华活泼外向,动手能力强,被称作“手工王”,想做室内设计师;苏博文内向寡言,物理成绩出众,热衷做各种飞行器,梦想做飞机师;余凤芝,单纯美丽,对未来没有太多企图心,愿望是环游世界。
影片很妙的一点是,彭盛华真的成了室内设计师,还颇受客户赏识;余凤芝也进入旅行社任职,嫁给了初恋男友彭盛华。
梦想都已实现的此刻,却发现圆梦意味着梦想的破灭。
设计师彭盛华发现,称赞女客户的发型讨其欢心才是主要功课;被行政工作淹没的余凤芝惊觉,上一次旅行已是五年前,两人的婚姻也归于平淡和忍耐,苏博文这个名字代表的耀眼青春,是她深深怀恋的最初。
"香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那英国是吗?
苏博文是青春片男主的典型形象之一。
沉默,隐忍,把爱深藏在年少的秘密里。
我们的青春里,可能都藏着一两个苏博文。
最擅长的科目是物理,他在飞行协会里,制造各种奇奇怪怪的飞行器,也爱上闯入这个世界的少女,与她分享自己的梦。
1992年的苏博文不会知道,这幅描绘梦想的画,预示着梦的结局。
天空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少年的憧憬里,天空可以是任何一种颜色,而现实不答应。
色弱的苏博文注定成不了飞机师,在香港不能发梦,英国也同样。
彭盛华“出轨”的上海姑娘,是苏博文前女友,EX给现实注入冲突,也为过去揭开秘密。
遗憾是,你来不及打开的纸飞机,来不及看到的登机牌。
哪一天我们会飞?
差一点我们会飞。
黄修平是个爱给人希望的导演,一代香港人在去留间彷徨,现实里挣扎,而留在香港的这群人,至少不圆满地实现了当初的梦,还可以喘口气重回校园,还可以重建飞行协会,告诉学弟学妹们,看,我们当初差一点会飞。
一位觀眾被觸動的原因從來很個人,但如果能夠有很多觀眾被觸動,這個故事應該廣泛地令人有共鳴。
比起熱血,或者如何面對「夢想破滅之後」才是現今香港人的共同話題,我們不可能拍得出《我的少女時代》或《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因為台灣的90年代,就算受香港娛樂的影響再深,根底是台式的單純浪漫是甜膩膩的──像瓊瑤小說,會一邊嫌老套不真實,一邊享受這種感覺;而香港的90年代,夾雜著回歸的「希冀」、「信心」與「恐慌」,就連娛樂也有點灰灰暗暗,像亦舒小說。
其實電影的目標觀眾群從來很清晰:曾經在傳統名校生活與生存過的我們。
沒有刻意拍攝90年代香港場景,卻處處是香港情──惡搞校歌中的「郭富城」、校園的talent show、「入港大搵律師做男朋友會月經失調變老處女」、造作的朗誦腔…而且追尋夢想的人最終不在人世,「夢想幻滅之後」沒有比這一代香港人更適合這句話,那種悵然,對比現在的香港,份外有力。
電影很聰明只挑選某一間中學及山區拍攝回憶戲份,避過香港因過度發展而各種「穿崩」的場景(《王家欣》則明顯看到因為迴避出現過多無用的大頭特寫…),而且年青時代清一色校服也易勾起集體回憶──不知怎麼,比起台灣鬆鬆的校服,香港那一款總讓女生穿得很拘謹似的…(難怪小時候大家都不愛穿校服!
)缺點不是沒有,像太「畫公仔畫出腸」的對白,什麼「齒輪」、「夢想夢想」的確不夠生活化;故事內容太鎖定特定族群(這種學校背景的確不代表全香港,看到有人說「離地」,不如換個說法吧,太「中」某一代某一群香港人,就像《玻璃之城》充滿HKU舊生的情懷一樣);成年的兩位主角有時過火的演技(楊千嬅每次演激動戲碼都很可怕…否則她其實比《五個小孩的校長》演得自然,而林海峰…符合角色),有時也易令觀眾出戲。
但電影當中的情懷,真的可以觸動曾經有夢想的人,體會到那種失落悵然,是只屬於香港的90年代。
與其說不斷說什麼「要支持香港電影」,硬銷得會令人產生逆反心理,要「駁嘴」「根本沒有被捧得那麼好看」(這一點小妹最在行…),不如強調「給有過夢想的你,縱使已經消逝了…」,一般觀眾會更願意自掏腰包進戲院支持吧,就像海報上硬銷以為是大卡士的兩位成年主角,不如主打一下三位新人:蘇麗珊清麗可愛不比宋云樺遜色,游學修粗眉大眼跟王大陸不會比下去,吳肇軒戇直模樣也可以跟李玉璽一併呢。
說到底,還不是對香港自家人沒自信。
剧情中的感情关系比较狗血,有一些不大不小的槽点,然而却是一部简单直接的情怀电影。
这里的情怀和堕胎什么的毫无联系,是一种常见于香港电影中的情怀。
类似于麦兜故事中,慢慢前行的麦兜,这种坚毅前行不忘做梦,才是香港的情怀。
苏博文想要当飞机师,就一路奔着他的梦想而去,如此的执着实在是令人羡慕。
相比之下,更多的同学为了说出所谓的长远目标,把足球运动员逼成健身教练、让想跳舞的女孩硬生生地说想要当会计师。
如此的违心大概是因为香港即将回归的巨大不确定让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何去何从。
自己的梦是否还可以继续做,自己的将来是否需要追随所谓的潮流,成为那个时侯每个人心里的纠结。
男女主角其实都想着他们彼时的梦想去了,分别成为了导游和设计师,然而却活得异常艰辛,看起来不免会让人想,难道香港真的不是一个适合人做梦的地方么?
到哪一天,我们才能飞起来,实现自己的梦而不是妥协掉落地面呢?
鹦鹉、飞机……这些我们本会以为男主都忘记了的东西,那些和梦息息相关的东西,其实从未走远。
那些少年时没有做完的梦,只要不忘记,就总有希望。
中学生们会喊那些放弃梦想的人“痴线”,于是他们渐渐,都走向了自己的梦想,虽有距离,却不遗憾。
少年时代的爱情单纯而又有力度。
那是一种只要喜欢你就想全心全意对你好的态度。
愿意为你赌上“手工王”的称号,愿意为你大打出手,愿意在我成为飞机师后,让你坐我的飞机环游世界,帮你和我一起实现我们分别的梦想。
这部片不论从主旨表达还是人物塑造上,苏博文才是真的主角。
那个早就学过所有的物理知识,称霸香港的水火箭冠军;那个为余凤芝做出凤芝号,愿意带她去飞的勇敢少年。
穿过香港茂密楼宇降落在启德机场的一架架飞机,就是一次次激励苏博文飞起来的激励;那些飞过的声音,不停地在他耳畔倾诉,想要亲近。
如此的简单与执着,令人感动,也令人唏嘘。
最后吐槽,亲情线半途过后掉线了,和长大后也缺少呼应,也没有收尾,实在是奇怪。
香港电影可能是近年来最喜欢缅怀过去的电影类型,除了打着复刻旗号的众多经典续集,新导演也热衷于籍作品还原“旧香港”,试图重新找到“香港人”的身份定位。
经过英国百年的殖民,香港人本就有“中国人还是英国人”的身份认同困惑,“九七”后的金融危机和一系列政治风波,更加让港人“九七”前对回归的恐惧演变成一种对过去风光的无限怀缅。
“我是谁?
”今天的大多数香港人会答:“我是香港人。
”<图片1>《哪一天我们会飞》中,余凤芝、彭盛华、苏博文三人的中学时代,正是《中英联合声明》签订(1984)后和香港回归(1997)前的夹缝,人人自危。
片中凤芝的父亲邀请她到英国留学遭到拒绝,博文这样劝说:伟业去了美国,玛丽移民去了澳洲,诗歌班的永达和大杰去了加拿大,秀丽和乐敏这对好姐妹去了纽西兰……这正是那一代香港人移民潮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台词源自达明一派的名曲《今天应该很高兴》:“伟业独自在美洲/很多新打算”“玛莉现活在澳洲/天天温暖”“永达共大杰唱诗/歌声多醉甜”“秀丽伴在乐敏肩/温馨的脸”。
这些香港人,散落四周。
与现在常被批判“利”字当头的年青人不同,那时大家还有梦。
这些同学中,有想做足球员的,有想做舞蹈演员的……连导演黄修平也在这里自嘲了一番。
天真的梦想在老师要求写的梦想规划书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最后他们也都去了港大中大读了会计建筑,心甘情愿地做了社会里的“一枚螺丝钉”吧。
唯独苏博文毅然决然去了英国考飞行员,却又因色弱与理想失之交臂,命运偏爱弄人,他永远地留在了天上……<图片2>很多当年移民的人后来又回到了香港,这是否说明香港回归后并没有变得和他们想象中一样糟糕?
可是他们又陷入新一轮的身份迷思——“我是谁?
”正如我们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却又用成年后的每一天怀念我们的青春时代。
成年后的余凤芝和彭盛华理所当然地结婚,兢兢业业地工作,又不出意料地出现感情危机。
当余凤芝背着丈夫向“苏博文”发出见面的邀请,当彭盛华对着妻子撒谎说自己绝对没有出轨,其实他们已经决定要放弃最初的信诺,哪怕互相欺骗也要继续这场成年人的游戏。
所以当苏博文的遗物再次出现在两人面前时,他们才泣不成声如大梦初醒:最初的三个少年唯有你留在了永远的十八岁,我们两个都变成了浑浑噩噩的大人。
即便影片最后两人和好如初,神仙眷侣一样望着少年时的梦想在母校的天空翱翔,完美得像个伪善的童话。
正如英文片名暗示的那样:他忘记了,她记得。
这是新世纪的白流苏和范柳原。
<图片3>而我们这一代90年代出生的大陆青年,也见证着香港流行文化的全盛到式微。
它也像电影里的青春一样,成为一代人的止痛片,一代人通向自身的秘密隧道。
我们思念它,正是因为它再也无法回来。
我以为这是港式小清新,其实是我低估了。
剧情一开始是杨千嬅和林海峰两个中年夫妻遇到了婚姻危机,镜头在他们中年和高中时代切换,新演员苏丽珊和游学修扮演他们高中时代,还有一个好友吴肇轩扮演的喜欢做飞机的男生,类似三角暧昧的高中生。
高中时期和中年时期相互穿插,原以为只是女主角感情之路选择错误,遇到中年后男一号出轨然后怀念起原来的男二号,其实电影到后半段才知道,导演的野心。
这也是隐喻了香港现在处境的一部港片,而且导演和编剧的叙事更加跳脱出现在本土港片惯用的危险论和恐怖论。
电影清新的调调,缓慢的叙事,以及主角对梦想的追求,当模型飞机飞过狮子山下,高中时代在97前这个敏感时期,影片告诉香港观众的还是不放弃狮子山精神。
就像女主角半天休班在原来学校找回的初恋记忆和感动。
号称手工王的男主角外遇对象内地的女孩竟然是因为和男二号一样喜欢模型飞机的前女友,因为触碰激起了男主角他曾经高中时期的梦想。
狮子山的精神因为男女主角的年纪增长而破灭,而追求梦想的男二号却英年早逝,一次追寻回忆之旅让男女主人公激起年少时热血追求梦想的动力,也告诉观众们重拾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不离不弃。
黄修平调教年轻演员的确不错,三个年轻演员演的都不错,苏丽珊也得到了金马奖和金像奖新演员双提名。
而本片中杨千嬅和林海峰的演出的主角夫妇,前者贵为金像奖影后演技也是水准之上,而林海峰越老越有味道,只是演技稍有出戏感。
剧本的瑕疵还是有的,比如一些莫名其妙的设定,男二号偷飞机开去世也过于异想天开,男二号跟女主角约会通知的纸飞机竟然被轻易忘记在草坪,对主人公高中时代做梦想规划书的教育上现实批判和对现在香港学校必修公民教育的批判是否表现太偏激都值得商谈,等等。
不过瑕不掩瑜。
归根结底,坚持热血拼搏,坚持做自己的香港才是出路。
<图片1>哪一天?
我们?
会飞?
<图片2>影片最初,讲述了一对结婚已久的倦怠夫妇的现状。
余凤芝:作为一位旅行社的文员却忙于工作,甚至已经有五年没有出去旅行过了,回到家也只有空无一人的房间和一只陪伴多年的白色鹦鹉,和丈夫通常一个上班一个下班,几乎碰不到面也说不上话彭盛华:作为地产公司的设计却忙于应付无理取闹的客人,即使下班或者休息也是接到电话随时待命的状态,和妻子的对话常常话不投机,最终身心疲惫就是这样一对陷入倦怠期的夫妇很难想象他们曾经都是彼此的初恋,学生时代也是那么的年少轻狂,充满着梦想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中,无意中被提起的苏博文这个名字,渐渐开启了那段被遗忘的美好记忆。
余凤芝、彭盛华和苏博文三人学生时代的感情还是很青涩的,好兄弟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只是一个安静面谈,另一个大胆奔放。
年少时的女孩或许更容易被热情男孩所吸引,所以这场感情胜负的天平或许一开始就倾向了另一边……<图片4>开放日的那一天,余凤芝沉醉在了手工王彭盛华为她所创造的玫瑰园的绚丽浪漫中,做出了她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她也并不知道她错过了哪些人哪些事……<图片6>直到多年以后,余凤芝才慢慢拼凑出了苏博文为她做的那些事,曾经那个不懂言语表达的笨拙少年,会因为她酒精过敏起红疹而对好兄弟挥拳相向; 鼓起勇气想用一架纸飞机向她表达情意;用心去做了架大型飞机想要向她传达想要一起环游世界的信念,哪怕在试飞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甚至最后浑身湿透看到了心碎的一幕也只默默的离开……<图片7>泪流满面的余凤芝终于知道她错过了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张登机牌,其实她对于苏博文也许并没有爱意,更多的应该是愧疚悔恨之心,在年少时并没有发现有个少年曾经为她做了那么多,而那个少年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消逝在了他的梦想之中……<图片8>苏博文的逝去让余凤芝和彭盛华重新回想起来很多很多:爱情、友情、梦想……想起了少时的勇气和热情,也许这也会成为他们情感修复的一个契机,但到了最后,感情已经不是整部影片最重要的部分了……我们在这社会上为了生活而拼命挣扎,很多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也亲自忘却了自己飞行的能力!
初看完劇本時,我對編劇說,它讓我想起了《情書》。
他笑了,“我也喜歡情書。
”它婉婉道來了一個關於記憶的故事,有懷念,有忘記;而讓觀眾感覺到的,更是時間。
轉眼十多載,初戀的同班同學已是枕邊人,可是大家卻不再活在此刻。
彭盛華記錯的,全是當年的鳳芝;而余鳳芝丟掉的,一個瞬間突然可以全部活過來。
She remembers, he forgets.OrHe remembers, she forgets?他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蘇博文我很喜歡蘇博文這個角色。
乾淨、靦腆,又才華橫溢,像極了年少時會暗戀的隔壁班少年。
何況他還有個很酷的夢想──開飛機。
在我這裡,他已經比稱號“手工王”的彭盛華加了不少分。
這樣的美好形象,再加上他的悲慘後續,更令他變得讓人念念不忘。
我們會忍不住和鳳芝一樣幻想──如果當年我撿起的是他的紙飛機,看到了他那場為我準備的飛翔,一切會不會不一樣?
也許他就能順利成為飛行員,我就能順利去環遊世界,我們都開心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等等,不對,快樂、夢想,也都曾是彭盛華身上所有的東西啊,為什麼我們還是變成了這個樣子?
這是沒選蘇博文的原因嗎?
夢想很想找個另外的詞來替換夢想,畢竟現在這個詞跟文青一樣變得面目模糊了。
是不是導演/彭盛華應該和我的感受一樣,才會把夢想換成夢遺= =這是片中最直觀的一層,他們忘記了夢想。
可能還沒有到忘記的程度,想要環遊世界的鳳芝做了導遊,愛好設計的彭盛華做了地產開發,他們都還和自己曾經的夢想沾上了邊。
比起《陽光姐妹淘》里的選秀女皇之夢VS現實中成為妓女,本片溫和太多了。
它給你一種假象,也是我們在社會中最常見的假想:好像沒有跟我開始想的差很多嘛!
現實就是如此啦,安於現狀吧!
我想做正義的記者,後來成了媒體廣告部的一把手;我想做NBA籃球明星,後來成了社區中年籃球隊的主力。
誠然,妥協作為一種選擇沒什麼不對。
像蘇博文那樣決不妥協,結果直從高空摔下的前景只讓看到的人徒添唏噓。
可是,回想起來,不免又遺憾起來,“差一點……我也可以飛。
”夢片中有一座“玫瑰園”,沒有得到很大篇幅地展現,僅作為彭盛華的精彩作品匆匆而過。
然而,從這座“玫瑰園”,我們才可真的窺探導演想講的是什麼。
1989年,港督衛奕信公佈興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基建計劃。
這個計劃當中,包括了於大嶼山赤鱲角興建全新的香港國際機場,以取代舊啓德機場;亦包括機場鐵路;連接大嶼山、馬灣、青衣到市區的青嶼幹線、青馬大橋及三號幹線等等。
這個計劃,被世人稱作“玫瑰園計劃(Rose Garden Project)”,寓意著香港燦爛美好的前景展望。
在片中,那座手工做的“玫瑰園”,基本遵照了玫瑰園計劃的內容,也是造的機場、青馬大橋等建築。
那是香港人的夢。
也是彭盛華那一代年輕時的夢。
“玫瑰園計劃”中的工程如今已經成為服務香港人最重要的基建設施,完全可以說它是一次成功的計劃。
計劃成功了,就好像彭盛華和余鳳芝還是作為夫妻一路走到了現在。
但是夢呢?
幸福呢?
忘了嗎?
有幸跟隨了這部電影的部份創作,看到它一路從《愛的根源》改名到《差一點我們會飛》,再到《哪一天我們會飛》。
而這個過程又折射出了主創們在創作中對這部電影表達之物的不斷轉變。
一個敘述語態,一個充斥遺憾,到最後變成了帶著問號,卻又蘊含希望。
隕石旁的天際,是我的家園。
漆黑的天際,是我的根源。
PS戲中的小女主角“少女余鳳芝”蘇麗珊憑藉本片入圍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
我向她祝賀,她羞怯地問,“老實講,我演得怎麼樣?
”得了提名卻立馬就質疑自己,年輕的她這種真實的懵懂和迷惘,實在是太可愛了──這就是少女時代的余鳳芝呀!
導演選角功力真好。
導演黃修平謙遜、真誠,亦有思想,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香港新導演。
憑藉上部《狂舞派》,在城中他已然成為新青年的精神代表。
受追捧程度超乎想像。
這便是他們希冀的玫瑰園嗎?
“到最後變成了帶著問號,卻又蘊含希望。
”
及格吧
追夢不分年紀!香港的校服也有好看的,故事挺現實,好多香港的日常生活!
很一般。类似港囧的中年怀春心态,当你过的不好的时候才会去怀念从前时光。女主少年时代被两个男生所爱,选择彭或者苏在这之后必然都会有遗憾,影片用大量篇幅去讲述女生在这段婚姻里的怀疑、对人生和之前梦想的踌躇,以至于想起青春里那个人是如此美好和有期待,正当我以为剧情会向双出轨发展时,女主最后期待落空,剧情走向 作为夫妻二人共同好友的离世让他们更能珍惜自己,珍惜这段感情。是一部以怀春为主,讲珍惜为核心的普通校园青春故事。
3.5;90年代部分拍得相当美,日系色调唯美倾向,那个忧郁少年苏博文全片最佳,可惜非要以死亡作为青春创伤的注脚;现代戏有点脱节,两个时空的转场缝合有待更自然些;非常规的青春题材,其实有一个悬疑核心在推动,香港或许没有梦想,但也有祖与占。
看完我是生气的
3.5 没有美腻泡沫,没有俗套拼叠。热爱被烧成灰烬,梦想被积满尘埃,一切都回不去,回归的香港,青春就如同黄粱一梦。疏离的中年夫妇亦是意有所指。
去年五个孩子的校长,加上今年的这部,当大陆在刷票房的同时,港片还能出这样的作品实属不易,作为两部片子的女主,对杨千嬅好感倍增。
女人会不会在十几年后后悔当初选错了人我没所谓,电影矫不矫情难不难看我也没所谓,只是我永远喜欢杨千嬅
补录。
很细腻的故事 特别是他们年幼时。
看不进去,配音不对口型,对杨和男主也很无感,放弃~
横道世之介,港囧,少女时代,一国两制?叶念琛二号。
就算现实与平庸让我们失望,但我们还要心存希望,这样我们终究会在哪一天也会飞。
3.5 l 有若干生动的香港专属细节,不令人讨厌的纯爱段落。前半段看出些诚意和灵光乍现,后面越来越拧巴。“大陆妹”的港角儿刻板形象终于略松绑,政治隐喻偶有新奇的镶嵌,但大体是陈词滥调了。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有戏有味哈哈
波澜不惊的看完
我做飞机师带你环游世界
(大陸戲院睇到的粵語原版又一)3.5 有時候命運就會捉弄人 一念之間人的未來就可能完全不同 最遺憾的便是有的事永遠都不會再有機會知道(幸好本片導演仁慈讓女主知道信裡寫的什麼) 婚姻就是如此 曾經再美好不過的愛情都會最終平淡 只希望當事人他日不會後悔最初的選擇⋯
我們在擁抱那些我們虛構的過去。其實我不相信蘇博文真的會存在,不相信憶起二十年前的某人時會痛哭,不相信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如此美好。其實我們很清楚身邊沒有蘇博文,初戀也不是余鳳芝,自己極其量只是成熟的彭盛華,也其實沒有飛過。但我們需要虛構的過去來撫平現在的傷痕。
呦,想上天呢?!
现实部分实在不好看,杨千嬅真的老了好伤感。青春戏完全《初恋爱》相似。色彩很干净,蓝色用的多很纯净。ps 男主角实在太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