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确是抱着看一部战争动作爽片的期待点开的这部电影。
我对伊拉克这个国家所知甚少,不懂他们的历史,只知道他们的首都是巴格达,如果还有,就是在那些美国大片里,《美国狙击手》《拆弹部队》《锅盖头》,这个国家好像一直满目疮痍,美国人总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凌驾之上。
我之前不会去想,这片遍布创伤和苦难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英雄儿女,他们像钢铁一样坚强和滚烫。
队长似乎很吝惜他的每一句话,即便队员牺牲,也只是一句“愿他安息”,却在跟伊朗游击队长的对峙中,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每次战斗结束,他总要关切队员状况,队员陆续牺牲,寡言的他,狠狠咒骂敌人……他会给队员发放报酬,生死难料,每一个队员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他每到一处,总要不辞辛劳地收拾垃圾,这样的举动在生死存亡的战场,好像那么的格格不入,但是我想,这片土地,他所站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无比热爱的祖国,即便战火纷飞不复往日,他总要擦去这些尘埃,他坚信着祖国的未来。
他原本是一个刑事侦探,在学校教课,如果不是一位队员恰好曾是他的学生,他可能永远不会提起自己的过去。
那位父亲,在战场上会紧张生疏到误伤队友的战士,起初我并不清楚他加入战斗的目的。
队长牺牲,他义无反顾挑起指挥的责任。
深入敌后,只为拯救妻儿。
孩子仍是未来重建家园的希望,特战队逆行于战火废墟之中,就是在收集火种。
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哪儿有家,影片的最后将这个千百年来的道理,用最朴实最真切的镜头,升华到了极致。
我在这一刻再次坚信,如果一个苦难的国家仍有这样的人民存在,那么它一定会有浴火重生之日!
我因此思考爱国二字,在当下、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应当如何表达。
如果你热爱这片土地,那么你必不会令它蒙尘;有人污蔑它,你要义不容辞地维护它的尊严;你要爱你的家人,正如爱你的国;敌人破坏它、他国侵略它,你要有足够的勇气捍卫这片土地。
影片结束,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也许显得老套,但真正说出来,每一个字都那么铿锵有力: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祖国,你什么样,它就什么样。
年轻战士的心理状态过程耐人寻味,本来是一直追问战斗任务是什么,可大家都不告诉他,他觉得,可能因为自己是新人,或者因为自己之前的伙伴当了叛徒,所以大家提防他,才不告诉他。
后来当获得信任时,有人要告诉他战斗任务是什么,他却不在乎了。
当队长死去,其他队员要放弃时,是他提醒大家继续战斗下去,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这个心态和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有类似之处,不必在乎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旧的目的不再具有意义,那就自己创造一个,继续努力生活(战斗)下去…而战斗任务最终揭晓时,却是那样的本真和原始,带有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如果小分队战斗任务的目标是消灭某个罪恶的敌方头目,或是捣鼓某个敌方的秘密武器存放仓库,或是营救某个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人物(悬崖之上是营救日军人体实验幸存者,拯救大兵瑞恩是营救一个母亲仅剩的独苗),这些目标的共同特征都相当的高大上,反正让观众们觉得必要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可当战斗的目标回归到为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战时,观众们却觉得有些意外了。
这一点意味深长…
血战摩苏尔阿拉伯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称为“达伊沙”(DAESH)简称ISISISIS逃离 摩苏尔是伊拉克曾第二大城市 尼尼微特种部队杀死太多达伊沙战士 小警员和搭档抓毒贩被同伙包围 子弹用尽 特种部队前来杀死恐怖分子 特种部队只剩下一半队员 特种部队少校有名单发现二人不在叛国名单上 小警员刚入职没有证件 少校让小警员加入队伍给了特种部队的帽子和衣服 队伍在废墟房间休整 看科威特肥皂剧 队员携带苹果手机 水烟 小警员搭档被逼 is知道他再美国的家 搭档开警车扔烟雾弹发信号 is用RPG炸死特种部队一战士 部队三辆悍马前进 路上接了一个孩子 把孩子寄养给陌生人并给了一笔钱 少校买通联邦警察通关路上二楼有枪手打死悍马机枪手 枪手被打死人民动员部队喊使命必达 少校与对方一盒烟换一盒子弹 水烟换了火箭筒但只给一枚炮弹 少校发现被抓人质有警员搭档 少校要带走搭档 双方因为政权问题发生争执 小警员用斧子砍死搭档部队发现is基地 少校不赞成求援美国空中轰炸 途中遇到攻击 一队员战死 小警员脖子受伤 队员们战术包围基地 火箭炮是哑弹 一队员战死 基地被清理 少校有洁癖移动物品使被连接的炸弹炸死 小警员要求继续前进 只剩下六人队员们用消音器手枪冲入房间 最崇高的目标就是拯救仅剩的队员们的家人 拯救了卷毛的老婆和女儿 继续去拯救其他队员的家人
困兽斗、入队、叛徒、贿赂、埋伏、交易、巷战、哑弹、突击,拯救家人。
一个傻小子被困,被救后临时进入swat,过程中不断有队友突然死亡,一路没人没人告诉他任务是什么要怎么做。
一天中只有不断地战斗,队友误杀,中陷阱,被埋伏,队友继而不断牺牲。
影片一直说要突袭指挥部,快靠近了,什么的,我一直以为这伟大的任务就是要消灭敌方的指挥部,以为车场就已经是中心指挥部,完成了任务要重新杀出去时指挥官中雷了。
一轮辩驳后,继续任务(原来任务还没完),最后进楼放下长枪拔刀准备好攻门,却在门前最后掏钥匙,还是放在鞋底,要脱了才能拿(攻门前坐地上拖鞋聊天?
),我都以为是他们这小队靠本事拿到了对方指挥中心的大门的钥匙,不撞门是为了核实是否是这个地方(以免惊动了一栋楼的敌人),进屋后biubiu两枪毙了一个男人后,抱头大哭告诉大家——他是回家了。
原来所谓私下行动是为了拯救被敌人侵占的家人,攻进敌方防地救人,是能够解析他们违抗的命令私下行动的理由了。
老实说,看到最后发现他们原来是为了救人,我都快惊呼“不是吧,死了这么多人就救了一个队友的老婆和女儿,还都无怨无悔的”。
我作为一个人,绝对不认为这有任何问题,关键是影片一直故弄玄虚的,既不是通过新兵蛋的视觉了解有限信息,让观众了解作战安排和过程,还搞得特伟大似的。
特战队各种误杀队友、扔手雷炸队友,我都可以认为这是事实,是部队训练不足,是真实作战环境恶劣导致的,作为说是真实事件我都接受这些。
过程中这么多牺牲,一个个心肝情缘没有一丝异议,真实中应该只是大家都听从指挥官所以才能展开拯救行动吧,否则很多人应该还没轮到拯救自己家人就牺牲了,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指挥官死了以后这副指挥这么伤心,可能是怕大家不愿意再跟随他救他的家人了吧。
这个事实可能真的只是伤心,但也无所谓了。
通篇下来,最关键的是我一点共情都没有,只觉得被坑了,特别是这个新兵蛋子被坑了(我都怀疑他最后会不会突然拔枪把全场都杀了),你们抗命做逃兵私自使用军方车辆武器回去拯救家人,上军事法庭是肯定的了,但是中途夹杂骗一个新兵蛋子(一个只是向往,以为要报仇,消灭敌人的新兵蛋子)冒着生命危险帮你们救人,这完全是欺骗啊。
简单来说如果真的一开始说出来,这新兵会跟着吗?
最后竟然还站起来说帮你们救下一个,算了吧,作为观众我真的只是觉得被骗了。
当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实当中他也不知道就跟着干了,如果是,那只能说明是我自私导致观影体验差。
如果不是,那就只能说是影片营造的氛围不对,错误引导观众,或者导演自己为是觉得这才是伟大。
本来2星,加1星只是因为有不少战斗细节还算过得去,卡单、扔雷,战区的危险感,看到两个小孩都以为要有IED什么的,整个战区的危险感,战斗都不错,细节也算有,但是就这变大,真的不能苟同。
电影《血战摩苏尔》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动作片。
影片讲述了伊拉克尼尼微特警剿灭ISIS的惨烈战斗经历 该片于2019年上映,定级为R级,豆瓣评分为7.7,时光网评分为7.3 影片的大部分情节是类似于《黑鹰坠落》那样的巷战,动作戏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亮点⑤。
摩苏尔战役是一项于2016年10月17日开始的战役,伊拉克政府军经过多月 备后,向伊斯兰国发动攻势,以收复摩苏尔为目标。
参战的伊拉克政府军及亲政府部队合计约30,000人 。
摩苏尔曾经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但在伊斯兰国的统治下,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总的来说,电影《血战摩苏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展现了伊拉克尼尼微特警在摩苏尔战役中的英勇斗争,但在动作戏方面并没有太多亮点 如果你对摩苏尔战役或者伊拉克的历史背景感兴趣,这部电影可能会给你一些了解。
一开始以为是讴歌美国军队在摩苏尔的战斗和牺牲,没想到剧中人物全程阿拉伯语,实际上讲述了一群在摩苏尔战斗着的伊拉克“尼尼微”特警的故事。
在满是残垣断壁的摩苏尔,伊斯兰国即将溃败,这群特警在这个档口在执行一次极为特殊的任务。
影片开始,一名年轻的警察遭遇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围攻,差点丧生,前述的特警们恰巧路过,将他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于是这个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在连续不断的突进中,特警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年轻人越来越好奇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如此值得特警们浴血奋战,在所不惜。
当特警们冲进居民楼房间的大门后,妻子和孩子出现的时候,答案一下子揭晓。
不是为了抽象的国度,也不是为了泛化的人民,而是为了营救出自己的家人,简单而有力,合理又合情。
只有家人的安危,才能催生出如此巨大的动力和潜能,让这帮热血男儿不顾一切杀入险境,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直到任务的完成。
就像特警队长说的那样,家人才是一切,代表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的未来,伊斯兰国已经被打败,等待他们的是家人的团聚和家园的重建,有了这些,历经多年战争的伊拉克才能恢复原来的模样,才有希望,才有明天。
整部电影虽然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但是那种局部战斗拍得很仔细。
里面有非常专业的CQB战斗战术。
CQB,全称Close Quarter Battle,即室内近距离战斗。
这种特殊的作战战术是特种部队应用在大楼,居民区,小巷等室内狭窄环境中的。
与敌人搏斗时能够抢占先机。
1,电影里有一段特警队突袭ISIS总部的场景,非常非常精彩。
整场突袭符合CQB战术原则,强力攻击,出其不意,快速移动。
首先狙击手预先进入制高点,另一名AK射手进入顶楼攻击位置。
而其他队员埋伏在ISIS总部的大门口。
然后RPG抢先发射,但是没有爆炸。
在这样突然的情况下,所有人依然镇定地突破大门。
接着进攻节奏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完全压制住了ISIS的火力,非常漂亮。
2,街道上反狙击的那一段也是可圈可点。
当时出现狙击手后一片混乱,根本判断不出狙击手的位置,都在等指挥官下命令。
指挥官看到车队左边的行人遭到射击,所以猜测敌人在左边。
后来有子弹击中指挥官右边位置,所以他命令机枪往右1点钟方向压制狙击手。
在战友牺牲的情况下,仍然凭借自己的意志指挥,心理素质棒棒哒。
2014年至2017年,ISIS佔領了伊拉克的摩蘇爾市。
在那幾年中,唯一持續與占領者作戰的團體是尼尼微省的特警部隊,該部隊由當地人組成,這些人要么受傷,要么是家庭成員被ISIS殺害。
卡納罕的摩蘇爾(Mosul)向這些戰鬥機致敬,他們的激勵措施非常個人化。
卡瓦(亞當·貝薩(Adam Bessa))是一名21歲的警官,剛度過了一場交火。
煙消雲散後,他遇到了拯救生命的人,由賈森(Suhail Dabbach)領導的尼尼微特警隊。
卡瓦的叔叔最近被ISIS殺害。
他加入了小組,儘管他們已經減少到只有十幾個人,只有三個悍馬和多餘的香煙。
在與Nineveh SWAT的第一天結束之前,Kawa將目睹一個兒童的救助和數名同事的死亡,對背叛他的男人進行報仇,並參加ISIS堡壘的伏擊。
卡納漢(Carnahan)將我們放到城市戰爭的中心,但也允許我們...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随手收拾垃圾这动作导演设计的太做作了,战场不能随便碰东西,尸体下都可能压着手榴弹。
还有巷口坐在小板凳上的小孩,凳子下那条电线没交代清楚,还以为是个路边炸弹呢。
救出来的母女俩看着生活条件还不错,桌上还有水果。
话说为啥跟伊朗人换子弹,摩苏尔到处都是子弹,最多的就是ak的7.62口径子弹了。
影片通过极端真实的镜头层层推进,展现战争的冷酷和血腥,使人不寒而栗,把噩梦一般死亡展现在眼前,人的眼神中你只能看到麻木和呆滞,如果信仰带来的就是彼此厮杀 ,就是你死我活,就是家园千疮百孔,就是国家一片废墟,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啊,号称为伊拉克带去自由和平等的美国把这个国家打烂后,拍屁股走了,现在这个国家的和平在哪儿,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彼此厮杀又是为什么、眼中难道看不到在濒临死亡中挣扎的贫民和儿童吗,影片中就连特警通过联邦警察把守的关口都要买路钱,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就像沙漠中的泉水般珍贵,剩下的就是让互相猜忌、互相防范、互相伤害成为常态,自己人为难自己人,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吗。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事情起源于一次拯救行动,尼尼微特警队在贾西姆少校带领下违抗上级命令杀入极端分子控制区去拯救队员的家人,路遇一帮警察被极端分子围困,极端分子高喊口号反复冲击,生死存亡关头被特警队解救并吸收其中的一名勇敢年轻人入队,影片中的这些伊拉克人十分骁勇善战,国家怎么会被美国和自己弄成这样,跟租界一样,四分五裂,纳闷。
在行动的路途中特警队救下的一名警察出卖了队员的位置,在极端分子的自杀炸弹下直接导致一名特警队员死亡,安置尸体过程中特警队通过联邦警察把守的关口也要买路钱,又路遇极端分子袭击,迂回包围解决战斗,击毙极端分子,自己死亡一人,比“黑鹰坠落”更真实的战斗。
发现极端分子窝点的过程中同时被极端分子发现,被无人机攻击损失了一辆悍马车,为了寻找紧缺的战斗物资,被迫和伊朗人控制的民兵用香烟换取弹药,期间发现出卖特警队的警察被伊朗人抓获,处于悲愤之中的卡瓦用榔头杀死了他,险些酿成事故。
道路的尽头又遇袭击,抛弃车辆进行巷战,乒乒乓乓中又损失一名队员、卡瓦受伤,继续战斗,继续端掉一处极端分子窝点,又一名队员重伤,随后进攻敌人老巢,过程残酷、血腥、死亡一名队员,贾西姆少校误中诡雷也牺牲了,营救行动还要继续吗。
小巷中只能看见极端分子仓皇逃窜的背影,在其中一名特警队员的家门口,卡瓦终于明白了这次行动的意义,击毙占有特警队员妻子的极端分子首领后,终于家庭团聚,相拥的那一刻不正是人生在世的意义吗。
影片结束但拯救行动结束了吗?
没有,行动才刚刚开始好吗。
[6.5]不了解背景容易很懵逼的一部战争片
立意不高
《狮入羊口》、《黑水》、《深海浩劫》…第一次尝试执导工作的导演过往的编剧作品都是我爱的,但这部不挖掘时政讨论,略微有些让人费解。作为一个“外国人”去触及中东题材,多是自作主张往自己的理解上靠。于是所有的观感和人物都停留在了最简单的动作刺激追求上,甚至放弃了更多叙事的努力…哪怕这个故事没有伊拉克的背景,它都可以不违和地置换到南美毒枭、本土追击、未来科幻等任一设定。流离失散的绝望之地没有难舍难弃的生死分离,全是勇士不懈地斗争与近身搏斗命悬一线的生死战。它足以让人目不转睛甚至是飙升肾上腺素地“跟”完全片,但其实可以在其他层面变得更好。
干脆,硬,简洁。没有多余的镜头和对话。棒
美国人拍的伊拉克人视角下的反伊斯兰国战争,几段巷战不错,但对战争的反思还是粗浅,最终落脚点还是放在老美所熟识的拯救家人身上。
也不知道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看完回想一下,拍的乱且基本没啥情节。分数太虚高了,低分拉一下怕兄弟们浪费时间。
罕见的题材,真实而血腥。
真实的小分队系列
才看到恐袭疑似ISIS的新闻就误打误撞看了一部打击ISIS的电影。。。
伊拉克伊斯兰国恐怖组织覆灭之际,特警小队在摩苏尔城清理残余势力,拯救了年轻警察并带着他执行任务,一路打恐怖分子并遭受很多伤亡,终于解救出队员的家人。巷战的残酷与家庭的温暖。
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
冷门就一定有他冷门的道理,就真鸡儿浪费时间
真实到像纪录片,但可惜算不上精彩的电影。一开场一片废墟焦土的伊拉克把我震住了,知道那里战火纷飞,但竟不知已是一寸好地方都没有了。没有萨达姆、没有西方人、没有ISIS了,不知苦难的伊拉克人,家园现在重建得如何了?
最后的点落得好,回头看,很多情节都在帮助衬托这个结尾。全程阿拉伯语挺带感。
哎,算还行吧,真实故事改编,真实场景拍摄,入侵者拍摄歌颂了被入侵者的一部电影,距离美国入侵撤出不到八年
美国佬的确很厉害,不经意间,就把美国的战争罪行洗白了:伊拉克的灾难从根本上说是美国入侵伊拉克造成的,但看这部电影,你会觉得ISIS才是万恶之源。在影片中,ISIS只是一个邪恶的影子,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内势力会急剧膨胀?没有任何反思。《血战摩苏尔》用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重新讲述了伊拉克战争。美匪不仅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还垄断了对伊拉克战争的阐释权。期待有一天,能够看到伊拉克人拍摄的伊拉克战争电影。
战斗场面非常写实,氛围营造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几个人都是因为猪队友牺牲的???
“他们不在乎是否毁掉一切,反正他们也不需要进行重建...” 本片的执行制片人居然是王中军王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