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童年不可磨滅的陰影,Alice 和 Mattia 變成兩個孤獨的靈魂,無法向人靠近。
在一個派對上,這兩個靈魂終於遇上了,只是他們能否擺脫孿生質數的命運,衝破隔閡,真正走在一起?
【質數的孤寂】(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 改編自意大利作家 Paolo Giordano 的暢銷小說《質數的孤獨》(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是一個關於孤單與愛人的故事。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 Alice 和 Mattia 的成長歷程,感動了萬千讀者。
將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似乎是理所當然。
可是在電影版中,原著的動人之處卻蕩然無存。
導演將原本順序寫成的故事重組,製造懸念與驚慄,不錯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為看少一分鐘都會跟不上),但是故事的主旨卻在重構時失落了。
一個沒有主旨的故事,哪能給觀眾留下印象深刻?
讀過原著的朋友,一定會發現編導的不少敗筆。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那段關於質數的描述,竟然是在婚禮上由新娘子讀出!
在這個故事中,質數可是「孤單」的同義詞啊,新娘子怎會在婚禮上說那種話?!
另外 Alice 寄給 Mattia 的明信片,沒料到竟會變成那個樣子的。
要做一張符合小說描述的明信片,真有那麼難?
沒讀過原著的朋友,看電影時應該會有另一番感受。
但栗很懷疑,若沒讀過原著,有多少人可以跟得上電影那些跳到人頭暈的劇情?
今趟真是極之差的觀影經驗,看一齣形神俱失的改編作品,想嘔。
原著看的唏嘘而无奈,仿佛爱丽丝和马蒂尼该有更好的归宿,却又觉得这样的结局才对得起他们深入骨髓的孤独。
不抱什么希望看电影,只希望它能还原原著。
大量记忆的穿插重叠、通过开场若干时间提示对应的那个岁数的爱丽丝和马蒂尼,其实是有用心的,只是略显混乱。
书里最爱的一幕是多年后马蒂尼坐在爱丽丝房间放眼四周发觉都是他不熟悉的物件摆设,那种力不从心和失落。
五颗星给重逢和我的眼泪。
真是见不得重逢:在7年后马蒂尼因为爱丽丝简短的一句卡片赶回来,爱丽丝慌乱的收拾自己,见面的一刻他们好像早上才分开的家人淡淡问候却不多言。
书里说“如果给我一个理由,我就和你共度余生,而这个理由终究没有出现。
”最后一幕爱丽丝在那个让马蒂尼梦魇的湖边,那个米凯拉坐过的长凳上,找到马蒂尼,从后环抱住他,轻轻婆娑着他的发丝。
那个时候时光仿佛倒退到奥薇拉家楼上房间内他俩第一次相拥的那一刻。
我想,这就是那个理由吧。
时隔六年,终于实现了对这部一开始并不十分喜欢的电影的重温。
喜欢的地方依然喜欢,不不喜欢的地方也依旧不是很能欣赏。
下面就来详细分(吐)析(槽)一下。
首先,小电影的画面是非常美的,随手一截就觉得可以当壁纸。
其次,个人感觉男主的童年、少年、成年的选角都是很契合原著的。
其他角色也基本符合。
我仅仅觉得成年的女主有点出戏。
绝不仅因为她和少年女主不像,是感觉气质不太符合,不是我想象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摄影师的形象,尤其是去超市里拿东西吃那一段的狼狈样子,也太毁形象了。
更重要的是,频繁闪回的手法,把时间线剪切得支离破碎。
没看过原著的话,可能很难把故事拼凑完整。
原著本来就是略显单薄的(我很喜欢原著没有说原著不好的意思),而电影也没能让故事情节更丰满一些,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元素削弱了对更深层东西的表达。
下面就是一些细节了。
薇奥拉演得不错,人很美艳符合设定,bully的那段也很传神,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她要“以身作则”教爱丽丝接吻。
两个女生接吻,爱丽丝想到自己的初吻给了一个霸凌自己的人,不觉得别扭吗?
我也一直觉得关于质数的那一段话应该是马蒂亚的心声,而不是薇奥拉在婚礼上的致辞。
虽然薇奥拉可能也有属于她的无人能解的孤独,但是这不该是数学天才对他和爱丽丝关系的思考吗?
还有对原生家庭的探讨。
一些片段我不是很能理解,童年的爱丽丝搜寻妈妈身影的样子,妈妈抽烟,照镜子。
这些代表了什么?
成年后的爱丽丝叼起烟,是否证明她长成妈妈的样子?
另:开头太像恐怖片了。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看到开头还以为看错了影片,第二次看看见一群小孩子脸上画着油彩打着光也是吓了一大跳。
还有爱丽丝躲在桌子底下的那段,没看懂。
影片在大雾中穿行,让我想到张悦然在《茧》里的描写,或许他们都没有走出童年的那场大雾,他们把雾穿在了身上,变成了茧。
以前想爱丽丝和马蒂亚到底还是不会在一起的,现在觉得他们在一起也不是不可能,可能就是《黑与银》里的样子,而《黑与银》是拍不出电影的。
但愿我们都不是孤独的质数。
改编原著的“罪与罚”——观《质数的孤独》范典/文意大利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的作者前几日刚到北京作宣传,引起书市抢购热潮,不禁让我们反思此书究竟有何看点:八O后作家?
粒子学物理博士?
还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得者?
看书前先看的是同名电影,觉得故事很简单,两个心理带有阴影的年轻人在生命历程中有所交接,他们因为童年时期受过伤,在成长和生活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种别样的体验。
然而导演用许多艺术技巧进行诠释,比如片头刚开始时通过一场儿童剧的演出来揭示人物关系和状态,马蒂亚的妹妹用狂吼的方式捣毁了这个精心排演的儿童剧,喻示了童年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和不可复排性,马蒂亚因痴呆妹妹影响其参与集体生活而将其遗弃在公园,这造成他日后自责和内疚的直接原因;爱丽丝则因为滑雪摔瘸了腿,在上学时期遭受同学的欺负。
两人在肢体或心理受到了创伤,一个自甘沉沦、作茧自缚,一个却是努力突破、求得友谊,两人也因此在人群中找到了知己,然而他俩的关系又若即若离。
直至我读完书,豁然就知晓导演在电影中有别于原著中的处理,比如虚化了暗恋马蒂亚的同性恋男孩丹尼斯这一枝节,也删除了爱丽丝在薇奥拉婚礼中的报复行为,而将她与马蒂亚的分离设计在欢天喜地的婚礼中,衬托出两者不能结合的怅惘与孤单。
书当然有丰富的细节得以展现人物状态,而电影因片长关系要面对融合与挑选的问题。
最近根据村上春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挪威的森林》就因导演删除人物大段经历和创痕,只保留一条爱情的线路,招来了影评人的指摘。
可见,改编文学原著难,改编文学名著更是难上加难。
它对导演来说,是一项再超越的工程,并非人人都可以轻易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的。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孪生质数靠得很近,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而当数值逐渐扩大,它们也将分隔得越来越远。
导演没有用书中这一概念去生硬的套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而是通过他俩的行为、对周遭世界作出的反应来暗示这种孤独感。
采用手法多样:手扶式跟拍镜头展现童年马蒂亚抛弃痴呆妹妹时的惊慌,灯光效果既渲染了儿童游戏的炫烂,又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惊恐,而且导演用特定布景指代和引导了观众的观影经验,用一个半圆拱形的门代替公园的入口,也即马蒂亚丢弃妹妹的心结之处,而这个门的出现,也强化了人物内心在面对创伤时的自责和内疚感,这是书中所没有的,是导演赋予的一种艺术创造。
该片与原著相比虽有小遗憾,却仍然有导演再创造的痕迹,使人物心理外化的同时,加强了一些更适于画面表现的效果。
实际上导演这样的处理是值得推崇的,因为任何文本经由镜头终将改头换脸,在维持故事主题和大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本该更服从于视觉听觉等综合艺术的呈现。
《质数的孤独》的书获奖了,因其用一个新鲜的载体来对应当下年轻人心灵的孤独模式,而导演没有刻意去引用这层概念,他没有走捷径,而是用自己的想法构建了一种可见的孤独感,或许没有完全忠于原著,但也算不上是失败之作,关于改编原著的“罪与罚”应该不会算到它的头上。
电影后半段我的心情是是无比投入和沉重的,不管它的“所谓专业水准”怎样。
但是我来到豆瓣企图找到一大群和我一样为之久久不能平静的人,却发现很多人都质疑它的混乱低俗,无逻辑,不够深入。
我很诧异。
我想首先,看电影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我不会抱着“细致的看懂故事的每一个步骤”,不会想它是不是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当然我更没有水平站在专业的角度分析每一个镜头。
我只是身心投入,琢磨它的每一个镜头,理解背后导演的想法。
它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对我有不能抵抗的吸引力。
虽然有人说它刻画不够完整,但是它却更像一个不愿多讲自己孤独故事的人,但是孤独的气质已经感染我。
人物形象和电影描写的间离感,使整体更显真实。
我很庆幸,看电影之前,我只是蜻蜓点水的扫过原著的梗概。
所以不会因电影而混乱也不会站在原著如此高的立场,用批判的眼光,这样总不太厚道。
当年我喜欢挪威的森林,深深被打动,后来看电影,我总不能摆脱”原著的热爱者“这个顽固死板的身份。
这个身份总有些苛刻。
电影的剪辑确实很琐碎变化多端,先是两条线同时快速推进推进,从独立的两段童年,到青春期的交际,到中年的一次共同参加婚礼。
好,推进到这里停止,导演开始慢慢讲述这次碰面。
伴随着男主首次袒露童年的创伤,和男主要出国而产生的伤感,同时开始插叙之前不够完整的童年和青春期的回忆。
这些剪辑也并非按时间顺序,而是像碎片一样,互相嵌套。
在琐碎中,导演集中平行描述了两个悲剧的重叠。
它们不像是讲故事,更像是一个人真正的回忆,真正的回忆一定是琐碎,没有逻辑,甚至是混乱的。
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观众能看懂。
婚礼的故事讲完,跳过两人分离的若干年,导演把镜头一直拉到几年后,没有插叙,而是纯粹的开始讲述两个人的再次相互,中间的故事不重要,从两个人外形的变化就可以明了。
多看几遍后发现,电影没有用更多的细节描述他们的孤独特质的一步一步养成,只是浓重刻画他们的童年,一切孤独的始源。
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缺少了什么,却深深感到那种疏离的孤独感。
我想是那种童年的伤痛感染了我。
而作为一个观众,我自发的填补了这些细节的空白。
这些细节如果补充了,未必是什么好事,更多的描述这些伤痛让他们如何如何变得孤立,变得沉默,变得胆怯,表现不好是画蛇添足,还不如让我们自己去想。
导演这里把孤独放置在不断长大两个人的每一个表情,灯光的感觉,和背景的音乐上,让观众能用直觉感到压抑孤独的氛围。
而不是一句一句讲清楚他们的内心。
舞会嘈杂的流行音乐刻意的淹没两个人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内心,仿佛一切都是正常而美好的。
但是命中注定女孩的想融入大众,想得到男孩和朋友的爱的渴望会被所谓朋友残忍的浇灭。
女孩虽然受过伤,但是她还是单纯的找寻幸福,在试衣间,两颗女孩的心仿佛在一步一步接近,女孩的特写能看到眼神中不再是迷茫和躲避,而是渴望。
到最后这种爱却仍然是假象。
男孩一直耷拉的眼皮,始终对任何事物抱着毫无兴趣毫无瓜葛的表情。
他的童年伤痛也是到中年后才敢慢慢吐露给他第一个听众。
我只是想,马蒂达即便是是若干年后的重逢,也表现的像个单纯的孩子,他只是把这种伤痛封起来,不再去爱。
内心深处他还是那个善良,友爱的小男孩,只是没有人能找到启封的工具。
爱丽丝不是那个人,他们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只能互相安慰,却不能互相扶持走过人生。
几段流行音乐,和画面背道而驰,却更产生疏离感。
其中一段在青春期的爱丽丝和奥莉薇在试衣间的亲密,流行音乐是女主内心燃起对正常的感情的追求的写照。
另一个是若干年后重逢,女主快速打扮自己时,活跃的音乐使电影仿佛是在描述一段别无二致的友爱温馨的情人会面,两个人的激动不言而喻,只是欣喜的快速冷却之后,伴随的仍是顽固的无法靠近的孤独。
借用庄老的标题, 想说明影片的主题实际没有太多的新意. 小说不错: 结构工整, 节奏明快, 亮点在于用数学解释人生的无奈. 故事把两个灵魂和肉体都有伤疤的年轻人24年的经历浓缩在一个不长的故事里. 我们目睹了两个灵魂无谓的挣扎和令人绝望的宿命. 质数虽然拥有一样的属性可是除了2和3,他们将永远孤独. 还有一种叫做孪生质数的成员, 他们只隔着一个偶数, 却永远无法靠近. 他们彼此相望, 却注定永诀天涯. 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
他们的孤独也许是命运捉弄, 也许仅仅是缺乏面对人生的勇气. 他们都折磨自己的肉体, 希望可以减轻灵魂的痛楚. 他们之间的感情, 可能更多的是同病相怜而不是爱情吧. 他们徒有爱情的敏感却没有追寻幸福的勇气。
1998年爱丽丝下意识的说出法比奥,与2007年马蒂亚在洗手间的那几分钟都真实的打动了我。
“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
对于两个不断伤害自己肉体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们会做出让心灵得到抚慰的决定。
这其实并不只是残酷的青春那么简单, 因为故事一直延续到两个人的30多岁。
我们能理解韩剧里因绝症而造成的分离, 其实心理的疾病其实一样有可能是无药可救。
爱情是一剂良药但并不能医治所有的疾病。
我们对结局的侥幸是基于对偶数的理解. 忧伤弥漫, 我想到<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我终于理解这些有伤的年轻人为何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走向深渊。
爱丽丝和马蒂亚都不是可爱的人,可是故事本事依旧令人感怀。
可能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曾经的遗憾。
那决定命运的几秒钟,你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悔恨,还有那些我们对人生和命运都感到无能为力的瞬间。
我不大喜欢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影片的节奏有些乱,时空倒错,演员也换了3次,分别代表童年,少年和中年.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讲,有些费解. 我最失望的是导演对召唤马蒂亚回来的那张照片的改动. 当爱丽斯穿上母亲的婚纱, 并让马蒂亚穿上她父亲的西装拍照, 并且抱她穿过走廊的时候, 我觉得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 导演为了配合结尾的所谓"小团圆", 把这一节删去. 他们最亲密的时刻变成了参加别人婚礼时的告白, 然后莫名其妙的分离. 我可以认可因为影片长度的限制, 导演简化了两人另外的感情生活, 可是, 这样一来故事的内涵都变了。
本来这个故事是说:人生又痛苦又漫长,可是有些片段是如此温馨足矣慰藉余生。
电影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伤口是不能抚平的,人生是一场分久必合的游戏。
演员选得不错, 3对质数都足够令人信服. 特别是少年时的那对, 神情气质都和周围如此格格不入, 却又美得让人不胜唏嘘. 中年的黯淡刻在马蒂亚松弛的皮肤和爱丽斯青色的眼眶上. 失去了青春, 只剩伤痛. 还有就是罗塞里尼演的马蒂亚的母亲,憔悴得让人难以置信. 看美女变老, 是另一种残酷.<挪威的森林>据说也是失败的改变,不看也罢.
这部电影的确不太好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40分完全没懂电影在讲啥。
往后的日子它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只好先去看原著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下面列出几个细节希望能帮大家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影。
1.男主小时候在派对上把妹妹卡米拉弄丢了。
2.女主经常在滑雪的时候想上厕所。
3.丹尼斯(电影中的小胖子)是个同性恋,喜欢男主。
4薇奥拉只有过一次性行为,并且结束后那个男生松开了之前紧牵着的手,走开了。
电影有给男女主牵紧双手的镜头和薇奥拉的表情。
原著中说这个动作让薇奥拉想起了那件屈辱史。
5女主的纹身是紫罗兰,薇奥拉在意大利语中正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女主才会想让薇奥拉看她的纹身,才想让男主毁了那个纹身。
6原著中接女主丈夫之口交代了,身体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甚至会导致不孕,原著里也有女主绝经的情节。
7女主是因为看到了男主妹妹才给男主写信的。
8.女主是受雇摄影店的摄影师。
这就是她能不受邀也能去薇的婚礼的原因。
9.原著里男主的妈妈希望男主离开自己的视线。
10.原著里是因为女主跟男主说自己要结婚,男主才果断去留学的。
男主是数学博士,原著作者是物理学博士。
原著中有一些涉及到物理学知识的(易懂)内容描写和情节。
下面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1.(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经常在滑雪是总是想上厕所,并且在最后一次滑雪时把不小心把便便排到了裤子里进而导致了意外,导致了女主对食物的厌恶。
2.正是因为薇奥拉对女主的欺凌愧疚,再加上女主的守信让她更加愧疚,薇才会转变对女主的态度。
3.正是因为女主的不孕才有了电影中丈夫“出轨”,女主去超市偷吃东西(为了受孕)和双方离婚的情节。
---想到再补充。
整些质数不质数的玄乎,就是两个倒霉催的小孩认识了半辈子也没办法在一起的悲惨故事。
男主小莫很悲剧,因为他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他自己是天才儿童,智商一点没有给妹妹留,妈妈又是个死要面子要强的女人,觉得生了这俩不省心的孩子人生特别失败,背地里讲孩子坏话还让小莫听见了。
这个妈妈最让人郁闷的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小莫有责任照顾这个痴呆妹妹,大人都做不好的事要求孩子做到,妹妹半夜不睡觉出来作妖,被骂的还是小莫,小莫嘴笨不知道怎么吵架和辩解,课堂上还好照顾妹妹被人嘲笑,好像照顾不好妹妹都是自己的错,越来越讨厌妹妹了,甩不掉的累赘,还不含说不能拒绝。
终于有天小莫要去同学聚会,他本来就觉得妈妈准备的礼物很丢脸,妈妈还偏要小莫带妹妹也去,妈妈要强,不想承认妹妹是个不能参与正常生活的痴呆儿,其实减少一点社交对妹妹刺激少一点,妹妹也可能好一些,但是妈妈要强。
小莫实在感到难以为继,就把妹妹放在公园长椅上让妹妹等自己,自己一个人参加生日聚会了,但是心里放不下妹妹,生日蛋糕也没吃上就出来,结果下大雨,妹妹还是丢了。
一个麻烦不见不见了,小莫以为是个解脱,没想到却成了他一生的枷锁,他不停的自残,拒绝爱,顺从好强母亲的安排去德国读书当博士。
中学转学认识了女主,从来没有邀请过女主来他家,也没有提起过丢失的妹妹。
女主小爱舍,爸爸要强,爸爸要强把妈妈都逼成了神经病。
一心要让爱舍成为滑雪冠军,在众人前炫耀女儿,人背后逼女儿喝牛奶,不喝也得喝,逼她吃肉补充营养,爱舍30岁左右开始厌食症,就是童年被逼吃饭的反应。
她本身就是纤细体质,消耗不了多少,被要强的爸爸逼死了。
最后一根稻草,是有天小爱舍不舒服,不想去训练,死爸逼她喝了牛奶,外边雾很大,根本不适合训练,但是爸爸要强,下雾下刀子也得去训练啊。
临走爱舍要尿尿,不许去,憋着!
好了,到了山上冷嗖嗖更加想尿了,也没厕所了。
原著写的是爱舍在大雾里迷迷糊糊跟不上队伍找不到路,跌倒后被什么东西压住起不来,然后尿在裤子里,冻晕在山上的大雾里。
电影里写她还找地方尿尿再接着滑,尿裤子这个确实不好拍吧。
总之就来,爱舍解脱了,因为受伤瘸了一条腿,再也不用训练了,她自己也不去滑雪,主要是爸爸为了炫耀。
爸爸没啥炫耀的就自己努力赚钱了,整天觉得老婆女儿都是不上进的货,非常压抑,逼着娘俩使劲儿吃饭。
我们都说中国父母卷,望子成龙凤,带来很多伤害,这下好了,少见多怪的意大利人也遭遇了这两个要强又卷的爹妈。
但是这两个外国八零后没见过世面,觉得周围小伙伴都很快乐为什么自己那么倒霉啊,哀怨的不行,还觉得自己老孤独了,老特殊了,是独一无二的质数,虽然俩人痛苦的原因都不过是父母太要强,但是就是不交流,只能凭借冥冥中直觉上感到对方和自己很相似来认亲。
真他妈二啊。
读书少还不愿意承认。
矫情到最后,学霸小莫坐在妹妹走丢的椅子上郁闷,快饿死的女主也离婚了,整天胃难受,俩人见面相互看对方睡着。
从俩人的黑眼圈可以看出,也是都太久没睡好觉了,能在对方在注视中睡上一大觉,真是非常解脱非常的知己了。
这俩人现在也有四十来岁了,矫情了半辈子,应该能和自己和解了吧。
整个电影如果拍成一个忧郁的文艺片,没准能更好看些,这需要画面要更好看,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好听的音乐。
可它烂就烂在用个悬疑片的音效,还不好好讲故事!
如果我没看过书,我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这前因后果。
尽管有大明星,还是糟践了啊!
这个奇怪的意大利电影。
如题...................................................................................................................................................................................................................................................................................................................................................................................................................................................................................................................................................................................................................................................................................................................................................................................................................................................................................................................................................................................................................................................................................................................................................................................
三星半。后半段弱了。原著肯定比电影好看。配乐挺喜欢。
画面灰色忧郁悲伤的氛围尚可,但人物塑造马虎单一,人物关系缺乏结构质感,对孤独的阐释流于表面。
配樂和攝影,燈光都詭異而美麗.感情前半段渲染得好,後半段趨於平淡.
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头疼” 看原著的时候我可以一口气看完大半本,可是电影是跳着看的,无法不吐槽一下啊1,丹尼斯居然是个小胖子,X 我期盼的耽美情节哪去了,反而多了些百合。2,没看过原著真的能看懂吗?不会觉得各个人物的好多行为都很费解和生硬吗?总之我总觉得是很无聊的一部电影。
没把小说拍好。。。
命运决定性格,然后性格再次决定命运。人们喜欢上与自己相似的人天经地义,哪怕他是个神经病。
我们都生活在质数生活中,孤独,幻象,隐忍……时间对于我们只不过是数字,永远抹不去的是始终的伤痕。
可劲的矫情
内心的秘密,抹不去的创伤,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懂得。这样两个人相遇,在一起又分离,终究还是无法割舍,最后会走向何方?片子充满了悲伤的味道。
看完还带着点蛋蛋的郁闷啊,童星个个漂亮长大后就都长残了...
人生注定是孤独之旅,在某个时段,不管是长是短,能够彼此相伴都值得珍惜。对于“漫长而苦难”的人生,有个人彼此救赎、化解苦难,是莫大的幸运。
没错、每一个内心孤独的人都如同相邻的质数 它们彼此间都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相似,这就是同命相连吧 想看原著
把书看了再来点这部电影是我不对╮(╯▽╰)╭
一个人的孤独存在或许会叫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所适从,两个人的孤独恰能和谐互补,质数变偶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摆脱孤独的不适感而生,但有人却正是这样需要。
我觉得这种电影吧,怎么说呢,唉,还是去看看吧
唉
还是喜欢小说~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孤独
电影开场就是很阴森的氛围,整部电影很压抑,成长过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剪辑和叙述做得很不错,演员表演得不错,完全体现了两颗孤独的心。就如片名所说,质数没有共同点,即使都能被1整除,那1也仅仅代表孤独,两个质数谁也进不了对方的世界,何谈相加?
影片的一开头总让我想起魔女嘉莉,男主角的童年又类似《Boy A》,两个被童年阴影笼罩的孤独灵魂,构筑了一部压抑的冷感文艺。不知道原著剧情是否能更动人,但这题目确实很有质感
无力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