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金山》 坚强活下去(2009-07-16 23:21: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11e110100eji7.html就像影片开始一样,沿着蜿蜒的轨道驶出一列火车,无彩变色彩,无声变有声,宛如深邃的铁路,讲述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是历史。
命运历时三个小时的影片围绕金山与铁路展开。
小虎,女扮男装的中国假小子,独自一人生活在中国南方,一直寻求着机会可以到加拿大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
如果不是了解孙俪的中国观众,可能真的会被她的灰头土脸蒙蔽。
《画皮》中的夏冰只是性格上行为上大大咧咧的男子气,而《金山》里的小虎是要从骨子里改变,生活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年代,没有家世没有背景,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她只能隐蔽女孩子的身份去生存。
“你的命运就要开始改变”这是师父给小虎的新年红包,之后她遇上了James,带她离开,带她改变,带她成长的男人。
James的出现改变了小虎的命运,小虎的出现则改变了那些深处水深火热贫弱不积之中的人的命运。
小虎一心想要到金山去,所以她千方百计帮助James寻找两千的劳工到金山去修铁路,为了自己去金山,可以怂恿自己的鞭炮厂同事,唱戏的,还有乡下的同胞,这样看起来小虎很自私,她根本没有理解过漂洋过海当劳工的含义,她不知道她的决定其实是在用虚无的金钱将更多无辜的人引上生命的绝崖。
还好,影片是要展现亲情,友情,爱情,不然小虎可能就会成为帮助那些白人压榨中国人的“汉奸”了。
Mr Relic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其实就有一点映射小虎和James的意思。
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国度间,那样的身份差异,注定了无果。
最后,一抱相别,小虎抱着父亲的骨灰,坐上了回家的列车,以前她活在寻找之中,此时小虎的命运才真正开始改变。
亲情一开始我就猜到了梁家辉饰演的管工其实就是小虎要找寻的亲人,亲人之间总有一种惺惺相惜的默契与责任,所以在小虎有危险的时候管工总是出现解难。
小虎无数次在深夜里看着那张没有父亲面庞的全家福,仅仅一张照片,支撑着这样一个弱小的女孩在异国他乡,工作在生死边缘。
当梁家辉凝视着那张没有自己的模糊照片流出泪水,然后冲向小虎工作的地方,他用自己的生命挽救小虎了,是身为父亲无尽责的补救,也是不识女儿身在侧的懊悔。
当小虎在父亲的身旁,眼看父亲的离去,长大了嘴却无声,痛彻到极点的撕心裂肺之后,眼泪也会变得坚强,应该是悲情中所透漏的温情。
“我会留在金山,重新开始我的生活,坚强的活下去!
”在金山,故事开始的地方,故事结束的地方,带着亲情的爱坚强的活下去。
爱情爱情,好像早已成为了现代影片的不变主题。
小虎来到金山,幸运的就应该是与James有了这样一段感情,这也是影片沉重背景下唯一美好的东西。
不得不承认James是那些恶淫的资本家之中少有的性情中人,虽然开始一口一个“Chinaman”,“Yellow guy”,坚信“I don't know China”,在遇上小虎之后,他也会为中国劳工争取生命的权利,也会在危险下跑去救小虎,也会动情地说“Let's go to China, building a railroad.”,也会在家族事业下依然坚定地对Melanie说“Sorry”……“ You are son of the boss, and I .... We are coming from two different worlds. I cannot be one part of yours and you cannot be mine.”正是这句话展现出小虎的魅力,她与那些西方女孩不同,她执着,勇敢,即使在糖衣炮弹下依然有着清晰的头脑。
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她和James从来都不可能,和他的故事是主线,但绝对不是主题。
有一种的爱情,邂逅在特定的年代,成长在乱世之中,无果更动人。
主旋律影片的色彩比较黯淡,这不能不说和影片的主题有关。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贯穿加拿大的东西部,是加拿大的一级铁路之一,回到1885年,在自治领建立之初的一个时代里,既是整个加拿大西部开拓和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又是对抗美国扩张势力。
那些人面兽心的白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和节省成本,大量的从中国招收劳工。
后来有人说,那段铁路每推进一英里,就埋下三个中国人的尸骨。
故事中的王马其实比小虎更中国,更代表。
他言语,心理的变化就是那些劳工内心深处挣扎的诠释。
原本以为来到这里,可以为家人的生活带来转机,原本有一个美好憧憬的未来,也被这无边压迫压榨的体无完肤。
他渴望成为一只鹰,一只可以自由飞翔的鹰,他已经没有愿望了,镜头一次次地扫过那些竖立在铁路边用一块白木板仅写着名字的坟墓,这就是那些劳工的宿命,能够摆脱这个宿命才是这些劳工最大的奢望。
没错,是奢望……火车沿着蜿蜒的铁道渐行渐远,带走了故事的结局,带不走历史的感怀。
这样的故事,足以让历史铭记异国枕木下的埋葬华工的尸骨,而那些并不知晓的人们也会从此知道这样一段历史。
2006年加拿大政府因当年的无耻行为而向所有中国人致歉。
影片也是为献给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生命的中国人。
历史终究可以被释怀,却无法被遗忘。
比起那些想掩埋时光记忆与历史遗迹的政府,加拿大政府的坦荡与诚意足以带给中国人民一丝沉痛下的温暖。
泪流满面之后发觉一切终究只是一场梦,A Better Life才是现实追寻的,无论是小虎还是那些劳工,都是为了“I want better”留在金山,即使厌倦,即使无奈,即使痛恨,都要坚强,坚强的活下去。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趋广泛,电影这个独特的产品,世界一体化将是它必然发展的趋势,合拍片的数量会日益增多,但是像《金山》这种合拍片,希望还是越来越少的好。。。
它完全颠倒了历史,将一段非常惨痛的劳工血泪史硬是整成了一部爱情加家族创业的作品,其中也有中国工人死亡的镜头,可都只是简单带过,甚至变成男主同他父亲或者和极少数几个作为反派出现的小角色之间的思想斗争所点缀的情节,而且很快会淡然处之,里面的中国人也好像完全可以毫无感觉一样,仅仅几句抱怨而已。。。
影片BUG太多,到香港招工人,居然用一天一加币作为宣传口号,那时候普通人知道一加币是多少钱吗?
甚至知道加币是不是钱都值得怀疑;还有香港人都不说粤语,全说普通话;然后英语流利的中国老百姓简直随便一抓一大堆,看来那时的全民普及英语教育都比现在要好得多;很让人生气的是,那时老外在中国找廉价劳工是那样单枪匹马,还到处像是求爹爹告奶奶一样的找吗?
明明全是和地方政府勾结,一大批一大批哄去送死,这在很多历史故事中已经有了记载,本片在这里又一次严重的颠倒黑白。。。
孙俪在片子主动献身老外帅哥就不想说了,明明一开始就看到对方有女朋友,自己主动充当了小三还在那装什么装,见不得这样的,千万别说一开始那两个老外只是普通朋友打招呼似的在亲着玩;至于孙俪的演技,更是生硬,章子怡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得了的。。。
我以为我会被感动,可是我没有。
那一段艰辛拼搏的往事,乍听到惊心动魄,随着解说员的话语,心潮起伏不已,酸的想要掉泪。
加拿大全境旅游,似乎唯有铁路博物馆的这一处,令人难过,因为历史存留下的真实太残忍。
那一条太平洋铁路,可谓是由华工的尸体铺展而成,究竟要悲惨到何种境地?!
电光石火间,似能看到百余年前的历历情景:他们漂洋过海,孤苦无依的日做夜做,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汗水的耕耘……不容易!
可再不容易还是要继续,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离乡背井的辛酸,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的,尤其在十九世纪,东西方的结合远没有现在的密切几近一体,跨越了国界线,就等于是另外一个世界。
全然的陌生,眼前一片漆黑的摸索,四处碰壁,头破血流。
相信选择迈出这样一步的人大多都有着无畏的勇气,毕竟那前路渺渺,谁又可以保证命运等待着自己的一定是向阳花开?
我们憧憬的未来,往往强于现状。
然而,当足迹真正的落入通往憧憬的道路之时,才会慢慢发现,原来事实并非想象的美好,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生即选择的加法,一次又一次的结果,已无法回头。
何况那些被招至异邦的华工,本就是在祖国的土地上卑微的活,能有一次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甚至于家人的命运,总是一半的成算。
怀着有朝一日可以衣锦还乡的期盼,默默忍受寂寞的煎熬,血与泪在流逝的生命面前,不值一提。
其实这种心思不难理解,就是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所以,在知道有《金山》这样一部电影时,满心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又藏着一种惶恐与害怕,历史的还原,往往叫人猝不及防的痛楚难当。
可惜呀,看完后只觉这是一首有关爱情的乱世悲歌,借助了华工在金山修铁路的背景,种种劫难,不过是男女主角在爱情路上的坎坷陪衬。
也许是中加合拍的原因,展现苦难历程时并不能一味的强调某一方,自然就弥合了很多矛盾冲突点。
华工看起来并没有史载的那般悲惨,与今天修桥铺路建房等等具危险性的工作一样,均有人命的损失。
可我仍旧相信,即使那些华工知道了危险,还是会有人愿意去冒险,就像某些亡命徒,实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在金山修铁路,至少他们有吃有住,安然度过的每一日,都是向那期盼的目标靠近。
当然,这中间不是没有后悔的,但隔了半个地球的距离,回家就如同是梦,也只能自我安慰于将来的转折了。
华工在异域的遭遇,与现如今华人在异国他乡打工的本质一样,什么不公平对待,什么工资的高低,什么歧视与漠视……随着时间而变本加厉,多出的,是华人也开始欺负华人了。
片中的梁家辉说:只有华人才会帮助华人。
世纪前大概如此吧。
今时今日在异域扎住根的华人们,现实的程度比起西方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利益,怎么可能伸出那一双去帮助的手?
他乡遇故知,不如不遇!
因此,也就不可能被这样的《金山》感动,故事所讲述的悲惨,不过是常听到的,常看到的,习惯了,麻木了。
而真正应该被感动的那部分,华工间的患难与共,相互扶持都被影片淡化了。
一笔带过的互助情谊,是不是要为跨越国家与民族的那段爱情腾出空间?
抑或是接近三小时的影片太长,全部用来讲述华工的苦难史奋斗史,太过单调。
内容要丰富,还有什么比爱情的佐料更具备票房的号召?
小虎的爱情,是美国式的,开放、前卫。
她女扮男装的去金山寻找父亲,最后终于圆了梦,尽管是一场破碎的梦,可也在圆梦的同时,得到了她追求的爱情。
花样年华的少女,受到异性的吸引,动了自己的真感情,没什么不正常,只是不要忘记,《金山》这一影片所限定的历史年代。
十九世纪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王朝要求女子必须三从四德的荼毒中,特别是像小虎那种出身的女子,很少会有那样的意识,可以被感情驱使着任由欲望爆发!
也许小虎就是例外,但她和詹姆斯,一如好莱坞所有的爱情梦幻,相遇相知后必然要用床来解决彼此的爱慕之情。
前面所有的铺垫,仿佛就是为了这一情节,以至于弄不明白,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还是赚钱的功利需求?
如果《金山》是单纯的一部商业片,的确不错,情节人物掌握的都可以,最起码仅看镜头就引人入胜,至少火车轰鸣过后,是壮阔无边的美景,沿途风光如画,孤坟的点缀更显流落异乡的无声悲凉。
偏偏这影片给戴上了纪念华工的一顶大帽子,想要表达深一层的历史意义,那真是打了大折扣。
就像是赵宝刚的那一部《别了,温哥华》,浪漫的仿佛天堂里的处处笙歌,离真实生活太遥远,把一切诠释的都是那么简单,再也没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
也可能是对《金山》的期望值太高了,所以才会如此的不能接受里面竟有一段异国苦恋,还是一段三角形的苦恋。
不过《金山》的题材确实很好,有关加拿大的早期中国移民的故事在电影中极少被涉及,正如影片结束时打的征人头税的那几行字幕,几乎是被湮灭的前人往事。
可也总认为对那段移民历史的挖掘就算不靠爱情渲染,也能又深又到位,反倒是加进了爱情,大把大把的镜头都浪费在这儿了!
华裔女作家张翎有一部同名小说,不知道与电影有没有关系?
希望没有吧,毕竟她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留学加国,再现这一华工历史应该也不会像电影般的商业化。
生活那么的艰辛,本没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
并不是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
我们只能说去珍惜眼前和当下的美好。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都不太一样,我只希望我在乎我爱的人能平安健康。
大家都快乐和睦。
可能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幸福的时候吧。
🐒 看完这个电影的最后一点我不由想起断背山最后片段,一直看着那件衬衫。
有一句话在电影中一直出现,炸药不是在于它的多少,而是在于它的位置摆放
英文名字叫Iron Road,自然是建铁路的事情,外国人为了建个铁路心急火燎来中国找劳力我们的老百姓纯粹是被那儿的地名所吸引,Golden Mountain,中译名当然要从中国人的看问题角度出发,故事里的金山银山,原来在脚底下的加拿大外国的富家公子爱上了中国的小叫花子,有意思的是小姑娘在这干了好几个月的苦力,跟老板的儿子恋爱之后虽然不便公开身份,但再挑起水来公子哥突然有了绅士风度,主动替小姑娘掀起晾在那挡路的衣服大家随便说说你想建铁路我也想建铁路,怎么可能终成眷属中午看了个访谈,准备剪第二个孙俪头
网上查上海的金山铁路,发现百度百科里金山铁路还有一个释义就是这部电影,孙俪梁家辉两位大咖演的,我居然没看过,就果断来看了,国外合拍片总有点怪怪的,可能是配音比较奇怪吧或者其他的原因,另外说英语有字幕,说中文就没字幕,殊不知中文有时候都不太听得清说的啥。
孙俪和老外的感情戏,特别是床戏那段,感觉很尬呀,说不上来的尬,160多分钟时长感人啊,最后小虎绳子断了,搞不懂梁家辉跳下去干嘛,能起到什么作用?
下去送死?
火车能通,男主一家能保全都靠孙俪的最后一炸搞得也太戏剧化了,她不仅是女主她还是个天才啊,整部片充满戏剧性
看完片子以后,不是很明白导演的意图,是要告诉我们那里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呢,还是那里在受苦的中国人,我觉得两样都没有表达好,在那个地方怎么可能会有爱情发生呢?
看完以后应该是要很气愤的,但是穿插了爱情在里面,让我有点看不懂了。
我唯一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都是人,为什么命运就那么不同呢?
既然活着那么痛苦,为什么还要介意死后的灵魂怎么办呢?
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样子活着,是苟且偷生吗?
那样子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为什么要成为人呢?
死后有来生的话,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吗?
一直都不喜欢在网络上看电影,因为鄙人自知不是那种能够静得下心来静静品评艺术的人士,遇到俗套、狗血的剧情会忍不住快进、再快进。
相比之下,电视荧屏上放映的电影不管再怎么想吐槽,也只能大大的抓一把薯片放在嘴里狠狠的嚼几下已示不满。
《金山》这部影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我的视线。
从题材来讲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旧时代的背景、大是大非的人性发展思路。
但最终让我给这部片子点赞的理由,一个是主演孙俪的卖力表演、一个就是故事的结尾。
孙俪所表演的little tiger是个敢作敢当、义勇可嘉的“小伙”。
为了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历经千难万险来到美国淘金,却在劫后逢生的惊险过后偶然与父亲坦然相见,但也成为了父女俩唯一的一次对话、对视和相认。
略显生涩的英文让我这个N把刀选手也能够在不看翻译的情况下听懂大概,但表演的确卖力,包括不修边幅、毫不雕饰的服装、化妆(这也就是为
什么这部片子在当时获得了最佳美术指导奖的理由了)这对女孩来讲很不容易。
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导演的选角眼光:孙俪不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就惊艳四座的美女,但她长得舒服、出落得干净,所以在角色拿捏上没有违和感,这也为角色的塑造上增色不少。
再说说另一个点赞的理由,也就是影片的结局。
如果放在国内拍摄的话,我都能想象各路导演一定会把结局描绘成为一个浪漫唯美的爱情大团圆。
仔细想想这样似乎也合情合理:男主令人厌烦的父亲和女友都已经妥协、推出,小虎的父亲也如愿得以相认。
对于一个弱小的女子来讲投入一个对她既欣赏疼爱又舍得为她放弃一切的帅小伙怀里的确是最好的归宿。
但最终她却选择了怀抱父亲骨灰,黯然踏上回乡的道路。
意外却又不是意外的结局让人回味三巡、感慨万千。
导演的这点创意和挑战也的确让人佩服。
总的来说,精致的画面和松弛有度的故事节奏让这部《金山》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90分。
19世纪后期,先后有超过1.7万名华工参与修筑连贯加拿大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其中4000多人客死异乡。
虽然中国劳工为建设铁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1885年铁路竣工后,在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庆功仪式上,却找不到一个华人的身影。
不仅如此,加政府还通过华人移民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 of 1885)向所有进入加拿大的华人徵收人头税。
其用意在阻扰低层华人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完工后继续向加拿大移民,但加拿大仍欢迎负担得起人头税的华人富商移民。
在发觉人头税并不能有効扼止华人移民之后,加拿大政府将税额在1900年和1903年分别增加。
从那时起至1923年,华人移民每人入境必须缴纳“人头税”,数目从50加元一直涨到500加元,这相当于当时一名华工两年的薪水。
据统计,在1885年到1923年的近40年间,加政府共向8.1万名中国移民征收了总计2300多万加元的人头税。
在1923年至1947年期间,当时的加政府又通过实施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入境。
120年后的2006年6月22日下午3点,加拿大联邦政府总理斯蒂芬.哈珀通过电视直播,用夹生的广东话念出“加拿大道歉”五个字。
哈珀在议会发表声明:“代表加拿大人民和政府,我们为‘人头税’向加拿大华人致以完全的道歉,也对随后发生的排华问题表达最深的遗憾。
”哈珀表示,“道歉不仅仅是完成今天的一项责任,更重要的是希望与那些曾经饱受痛苦磨难的华裔家庭,以及为这个伟大的国家持续做出巨大贡献的更广泛的华裔社区达成和解。
” 哈珀接着说,“在太平洋铁路完工的那一刻,加拿大就背弃了华工。
我们感觉到有必要纠正这个历史性的错误。
因为纠正是正确的决定,代表了加拿大精神的核心特点。
” 哈珀高度评价了华人的历史贡献。
他指出,“如果没有当年华工的贡献,加拿大就不会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他补充说,中国移民是加拿大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工程——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重要建设者。
加议会三大反对党自由党、魁北克政团和新民主党党领也先后致辞,并一致支持政府的道歉声明。
在随后举行的主题为“承认、道歉、平反”的仪式上,加政府祖裔部部长小田宣布了一揽子平反计划,其中包括向在世的仅仅30个“人头税”纳税人和遗孀做出“象征性的支付”,补偿金额确定为每人二万加元,“人头税”苦主后人没有被列入补偿对象中。
《金山》《白鹤功夫传》,这2部电影都是加拿大制作拍摄的;都是有关中国的电影,都是有关过去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的电影。
这是加拿大对中国社会的记忆,这是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记痕。
不可磨灭。
Iron Road,中文名是金山,也就是金山阿伯的金山。
那时中国人给美国做劳力,卖猪仔。
旧金山如今成了华人的聚居城市,那时只是中国被到达美国的港口。
Iron Road,真的是很坚硬,很难推进的钢铁一般的铁路。
在修路的过程当中,平均每一英里死掉3个中国人。
可见修路的困难。
之前我对华人导演的电影彻底失望,从JOHN WOO导演的《赤壁》电视剧就知道了。
为什么说是电视剧呢。
因为又长又臭,尤其是片中对白令人恶顶!
《赤壁》中的对白完全是现在白话,叶锦添真的是“野敢添”,什么服饰、道具都敢添加到电影当中,完全不考虑当时的历史实况。
但是《金山》片中的道具就用得很到位,从服装、梁家辉的账本、木制小推车,完全让你以为是处于当时的历史时刻。
有时是在中国大陆过年造炮仗的场景,真够真实。
《白鹤功夫传》,分上下集。
这是老外对中国社会,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功夫的理解,虽然有很多地方纯粹是老外的观感,但是真实的部分却是比中国导演拍摄得还要真实。
片中演员有时候说普通话,虽然他们连1500元和3万元那个数额更大都还没有弄清楚,但是这些演员就是要说中国话,为了真实的需要。
放眼世界,我们整天讨论我们这个小池塘的张小鱼,陈小鱼,冯小鱼,贾小鱼,宁小鱼(这是很有商业潜力的小鱼,以后可能就是一个标杆)的时候,其实,外面还有很多大鱼,鲨鱼甚至鲸鱼!
PPTV上剪了三分之一 电影一般 给luke4星 他吻女人完全没有吻男人吻的自如啊..
电视剧感强烈
两星半,胡大为这部迷你电视剧比《冰雪皇后》更加成熟,但成品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结尾还有些戛然而止。儿女情长和寻父两条线反而淡化了对华工致敬的主题,倒是加拿大拓荒梦的描绘比华工血泪史要细腻得多(父子鸿沟)。还是期待下吴宇森的《华工血泪史》吧。
励志型的血泪片,名叫炸翻天
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清朝末年青壮年男到国外去当劳力,这种题材香港曾经拍过影视剧,并不新奇,为了吸引观影者的眼光,还加了一个寻父的女性角色,但并不好看
好喜欢孙俪
为孙俪点赞 这样的角色难度实在太大 她把握的很好 从电影取材来说 或许都应该像是一部史诗片该有的组成元素 而影片由中国和加拿大合作拍摄 演员既有梁家辉与彼得·奥图尔这样的老戏骨也有孙俪与卢克·马可法莱恩这样的优秀青年演员 近三个小时的拍片场 确实没有令人失望 荡气回肠 是值得看且有看头的电
未完待续?
什么叫失声痛哭?王马对小虎的情感怎么那么暧昧?
为啥总觉得孙俪表演的非常做作
高中和妈妈一起看的。
不伦不类~
因为这部片子我才第一次知道华人海外劳工这一群体的存在,因此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上学那会,历史课本中会大篇幅的介绍北美的奴隶贸易,考试也会考。但是连坑带骗被送去修铁路的华人劳工,却没有一页篇幅…他们真的好惨
剧本是硬伤,低成本还是不要走商业路线了
为什么我觉得还蛮好看的,就是结局有点太仓促了
其实换个角度看,不要悲观,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勤恳,踏实和毅力。也许只是中国政府不好,中国人民永远是最强大的。
不是本人喜欢的题材,未能震撼我心。
有点闷
实在没什么看头。剧情没有说服力。华工的血泪也表现得不够。
大学看的。冲着孙俪得了影后才去看的。风格和感觉还有印象。故事完全忘了!貌似是一个富二代和平民孙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