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阿弗尔

Le Havre,温心港湾(台),心灵港湾(港)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卡蒂·奥廷宁,让-皮埃尔·达鲁森,布隆丹·米格尔,叶琳娜·萨罗,埃弗利娜·迪迪,Quoc Dung Nguyen,Laïka,François Monnié,小鲍勃,皮埃尔·埃泰,让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勒阿弗尔》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勒阿弗尔》剧情介绍

勒阿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家庭档案如我之狼第二季追龙番外篇之廉政大风暴御天神帝2修罗戮神007:大战皇家赌场狐踪谍影媳妇的美好时代杀戮罗曼史长冈的难忘岁月在悠长的时光里等你数码宝贝:拳击手的救赎花非花品牌in圣水洞青年医生魔法使黎明期心碎高中第二季金钱掌控性爱录像带月与莱卡与吸血公主继任蝰蛇死刑之病纯粹的激情走戈壁的女人妈祖的传说女人万岁错爱2余生三十天木乃伊之阿拉善传奇

《勒阿弗尔》长篇影评

 1 ) 冷幽默线控木偶戏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为芬兰最重要的导演,也是欧洲最多奖的导演之一,作品历来风格鲜明,返璞归真,充满幽默与反讽,被奉为“结合了摇滚风格的极简主义”。

新片《勒阿弗尔》沿袭他以往风格,以简洁冷峻的试听语言,天真善良的人物,结构出曲折必然的命运。

  阿基的电影被总结为四类:经典文学的改编作品、临时起意的冒险旅行、摇滚音乐有关的故事和人物、最底层生活的肖像。

新片《勒阿弗尔》应该归为第四类,讲述了一个擦鞋老人,如何集同各路社会底层朋友的力量,帮助一个偷渡逃跑的黑人小孩,躲避警察追捕,离开《勒阿弗尔》去伦敦的故事。

  如前面所提到,这部新作与之前许多作品一样,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物:温饱成问题还嗜酒的擦鞋匠,他善良忠诚的妻子,宽容明理的面包店老板娘,温婉坚定的酒店老板娘,还有同是擦鞋匠的越南移民。

这些人在帮助偷渡黑人小孩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流露出人性善意的一面。

就连追捕的警察,也在最后改变意图,放弃行动,转而帮助。

  有几部电影能从第一个画面就交代出导演这一生所追求的幽默感?

从《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薄暮之光》到今天的《勒阿弗尔》,阿基的电影风格之所以如此统一,在于他对摄影,表演等方面的把握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阿基电影中的演员,表情呆滞,动作机械,但却出奇一致,介于舞台表演与机器人之间。

相对舞台表演,他们的演出不富含情感,甚至流露处“表演”痕迹,例如两人同时缓慢地转动头部表示回忆等方式。

而相对机器人,当然,这比喻有玩笑的意思,主要指他们的动作一板一眼,非常模式化。

而这种有些间离的表演,正是令阿基影片中人物充满幽默感,同时又形象鲜明的原因。

  另一个控制就体现在摄影的风格上,其实这一点与他对场景的选择也联系密切。

他很喜欢封闭幽暗的室内空间,并在人物与其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

例如本片中的非洲小男孩与衣柜,老擦鞋匠夫妻与客厅,告密邻居与其卧室等。

每个空间中的光影变化,都影响着人物的塑造,而这类关系的建立,帮助阿基表达出人类的孤独和卑微。

  总的说来,阿基作为奖项的宠儿,又带来了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至于结局如何,则无从揣测。

 2 ) 《勒阿弗尔》:简约而温情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1日)蓝色的杂货铺、红色的面包店、可爱舒适的小酒馆、简朴老旧的家居、狭长而清洁的窄巷……影片《勒阿弗尔(Le Havre)》中的勒阿弗尔朴素简洁到不像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倒像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往昔小镇,但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光影再现中,它得其所哉,如此风格的街景氛围恰是考里斯马基极简主义影像风格的需要,两者在返璞归真般的光线游走中达成了一种微妙而真诚的结合,让一切都显得从容而贴切。

该片算是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中最为温馨的一部,片中的每个人都拥有美好而高贵的心灵,最后那超越病理常规的结局也像是一份甜美之极的礼物,或者说是对善良的犒赏。

然而,除却这份温情无限的诗化,影片还是拥有着考里斯马基影片的突出特点:对白精炼、节奏舒缓,时不时地黑色幽默一把,叙事也没有多余的枝杈,人物表情更是单一,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停滞状态,如导演的“御用”女主角卡蒂·奥廷宁的面部神情,总是那么得“丧”,但难得的是这种呆滞的表情也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戏。

本片和考里斯马基其他的作品一样涉及社会问题,依旧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依旧描摹他们那简单纯良天真的本性,只是这次,阿基·考里斯马基这位芬兰影坛的奇才没有采用惯用的悲观挣扎无奈乃至嘲讽的基调,他似乎在原本打算退休的这几年里,休养生息,发现了内心的另一种需求,从而将那些人性和良知表现得更为明确,且充盈着一种大鸣大放的温暖。

影片涉及非法移民等敏感话题,却没有让对立的双方在故事里剑拔弩张,阿基用另一种淡淡的人文关怀的调子去解决这个难题,最后那位冷面黑风衣警探的出手相助,更将温暖和善意默默地推到临界点。

迪特里希·潘霍华说:“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应成为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尺。

”片中那些人的行为彰显着他们所维系的道德标准。

除却偷渡的黑人小男孩,其他片中人清一色中老年,他们的生活规律而寂寥,有的还很清贫,如主角,擦皮鞋并不是旱涝保收的谋生手段,但在他们平淡无奇的小生活中,并不失小乐趣小情结,他们或许潦倒,或许落寞,或许固守着原有的世界,但他们乐天安命,对外来新鲜的人和事并不排斥,拥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

片中也不乏给力的摇滚乐,但依旧是导演钟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摇滚乐,那个为了送小男孩去伦敦寻母而开唱的募捐音乐会上,拉风的唱将叫做“小鲍勃”,名字里虽然有个“小”字,却也已是垂垂老矣的家伙,他一身酷装劲歌时的画面,持续了不少时间,令观众体会到那句老话,“摇滚是一种精神。

”而且,这位一脸褶子的小鲍勃依旧视爱情为音乐的源泉,他和年老的妻子之间的爱是他歌唱的动力。

不仅歌唱,生活也需要爱和动力,且愈久弥坚。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093498_d.html

 3 ) 矛盾又和谐的电影

洗澡前这本电影开始,导演主演没一个我认识的,但是从第一眼就放不开,一直到看完,还是保持着洗澡前的动作,手里拿着睡衣……,这电影感觉用色非常讲究,红色,蓝色,黄色……,让人沉醉,描写的是底层人物,但是从主演到配角都非常饱满,我看电影时在想如果真正的擦鞋人怎会有勇气这样和警察对抗?

也许是用寓意手段手段吧!

偷渡的黑人小男孩完全是一副处事看成的样子……,妻子最后绝症康复令人惊喜,一切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又处理得那么和谐,真的神奇!!!

 4 ) 勒阿弗尔

这是一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电影。

它表达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性,宣扬着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价值观。

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我会觉得它特别的难得,特别的珍贵,特别的温暖。

电影的故事内核其实非常简单,擦鞋匠马塞尔生活困苦,入不敷出。

某天,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非法偷渡的男孩,即便明知保护男孩是犯罪,他还是果断地向男孩投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联系家人,并将男孩送往了去往伦敦的货船上。

他的帮助之路也并不孤独。

他身边围绕了一群善良的人,那些善良的人赠与他粮食,帮助他照顾孩子、筹集款项,也帮助他隐瞒消息。

甚至是那个身负职责的警察,也选择在紧要关头帮助他隐藏真相、渡过难关。

这个故事里好像就没有坏人,仅有的一个也就只是告密而已,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与我们自己的人相比,显得格外善良、格外天真。

那个故事甚至还显得格外理想。

擦鞋匠的妻子明明重症在身,但最后却出现医学奇迹,她完好康复,活力充沛,又回到了善良的擦鞋匠的身边。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可是我真的好喜欢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刻意去描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也没有故意去塑造伟大的付出和奉献,它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一个普通的时候,做出的遵循人性的普通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得到了其他同样富有人性的人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没有死板地遵守规则,而是愿意去相信自己本真的善意;他们没有因自己的贫穷而堕落,没有一味放大自己的苦难,而是愿意去浪漫地贫穷;他们没有屈服于规则,也没有黑暗的投诉或举报,他们相互照应,相互扶持,彼此支撑着些微人性的光芒。

他们就是淳朴地善良着,朴素地相信着,简单地帮助着。

没有内斗,没有阴谋,没有苦难,只有始终地相互关怀。

它的价值观也很朴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良的人会得到上天特别的照应,他的愿望会得到上天的特别的照顾,他的人生会因为他的善良而变得更幸福。

没有那些流血又流泪的场景,也没有那些恩将仇报的戏码,它传递着一种最最简单的价值观,却在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以前的我可能会瞧不上这个故事。

我会嫌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明争暗斗的各种戏码,甚至会嘲笑这种happy ending的形式,认为这只是一种天真的善意,和难以为真的幻想。

可能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不值得表达的人之常情,是一种不必要歌颂的习以为常。

那时候的我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离奇和荒诞,也没有体验过这么多的隔阂和距离。

可是,现在的我真的好喜欢这个简单的故事,好喜欢这种歌颂人的本性的故事,好喜欢这种相信上帝有眼睛的故事,好喜欢这种不大肆宣扬人的无私奉献、而是在描述这种淡淡的善良的故事。

好像就是这样。

人与人的相处,就不需要太多的奉献,也不应当有太多的奉献,它应该服从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应该换位思考地去体谅对方的难处和处境,它需要建立在最基础的善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死板的规则之上。

希望我们也能回归这种淡淡的善意,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对抗。

 5 ) 想起了黄酒

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从小几乎不沾酒的阿D在国外学会了各种洋酒:红的、白的、粉红的、烈的、淡的……记得有一年回国不知天高地厚地称自己为酒鬼。

当亲友端的一碗黄酒刚入口时就眉头大皱,让别人看起来貌似苦不堪言——原来自己还不会喝黄酒。

《Le Havre》这部片子早就存放在硬盘里了,记得有两次欲看此片,但一开头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画面且沉闷单调有点像话剧一样的人物出场就立马使得阿D打起了退堂鼓。

又是那种很装B很文艺的有点实验性质的法国片,这如何来饲喂现代人一颗骄躁的心啊。

以至于阿D两次上网查此片的发行年份,第一次不相信,第二次将信将疑;也两次上豆瓣查此片的评分,第一次为了说服自己下载此片,第二次为了证实此片是否真的高分。

阿D对这位芬兰级大导演不熟,但此片中人物情感表达死板,面部表情僵硬,片子画面复古,取景对准中下阶层的“棚户区”。

片中出现的两个城市Le Havre勒阿弗尔和Calais加莱都拍得极简且丑陋:极简得仿佛就像火车站或者汽车站里写着站名的两块指示牌,丑陋得让人看不出这两个城市市容和谐美好的一面。

有一次在阴冷刺骨的江南过冬。

当冻木了的身子与四肢挪进屋子吃晚饭时,主人家给阿D准备了一碗加了糖、鸡蛋和生姜的热黄酒。

对黄酒气味并不适应的阿D冲着这液体的温度也不管那么多喝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已然冻僵了的身体好像就这么活过来了……怪不得人家说黄酒暖胃养人嘞,花雕、女儿红确实名不虚传。

今儿个独自在家,心里很平静,点上一支蜡烛,斟一杯酒,听了一张巴赫的大碟,然后静下心来看《Le Havre》这部片子。

看着看着竟然迷上了,有点意外的感动,有点久违的甚至陌生了的温暖。

之前认为的木偶剧其实如此有血有肉,有情有爱。

写一小片不算影评的记录,想不好题目,可兀地想到了黄酒……

 6 ) 不完美的阿基

勒阿弗尔,是一个成名作家抛下光鲜的一切跑去港口小城当擦鞋匠,撞见一个偷渡男孩的故事。

·阿基·考里斯马基,江湖人称芬兰贾樟柯(joking阿基从来不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完美导演。

他任性地使用推镜、切自己喜爱的bgm。

故事情节也说不上有多么跌宕起伏。

但他镜头下凌晨时分的赫尔辛基,酒鬼们在空荡的、说话时会冒出雾气的大街上聊的是托尔斯泰、普希金和果戈里;给病床上昏睡过去的绝症病人读的是卡夫卡;收垃圾的男人每次见到心爱的女人都要带一束花。

我的天呐。

更吊诡的是,阿基的影迷们好像全都能无缝契合导演的音乐审美。

·上艺联11月的阿基回顾展引发了小范围的影迷狂欢。

说来也不离奇,无非是天下理想主义者苦现实世界久已。

导演用光影造梦,影迷便一头钻进这个理想的平行时空,看人与人之间如何诚实地对话、互相依靠。

·在阿基光影世界里的每一分钟,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好的。

大门向纯真的人打开,世界本该是你醒来的模样。

 7 ) 《勒阿弗尔》

这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aki的收官之作了?

实在是太遗憾了!

我们会怀念他冷峻简单而富涵色彩与闪光的语言;会怀念他所营造的社会关系间疏离冷漠的;会怀念那些故事遭遇带给我们的短暂安慰;也会怀念那些人物简单纯粹带给我们心灵的长久涤荡。

这样一部最温和诙谐美满的影片代表着他迈入50岁的内心变化,真希望还能看到他60、70岁能带给我们什么。

本片和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是除了一带而过的皮鞋店店员和致电警局报案的邻居外,基本没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负面人物,连代表政府职能的警察也被少有的人性化。

更多的是在马塞尔周围充盈的爱。

虽然结尾会有自我内心妥协的成分,但和影片却是相符合的,对于考里斯马基反而形成一种反冲的效果。

 8 ) 小人物也可以伟大

很早就看到常去的那家小电影院贴了le havre的海报,一直没有去看,竟拖到了现在,然后又恰巧赶上了第二轮放映。

放假嘛,刚好有时间,二话不说走起。

早听说这是阿基头一回拍温情小品,还是很期待的。

影片开始即刻画了一个平凡无奇的擦鞋匠,每天赚十几欧元勉强养家糊口,以及当地的一名总是穿着风衣的监察官。

擦鞋匠曾经是一名作家,但中年后落魄至靠擦鞋为生,生活地点也从巴黎转到了本片的发生地,勒阿弗尔,一个看上去很复古的地方。

好在他有一个贤惠且爱他的妻子,一群热心的邻里,还有一条狗。

闲暇时到家附近的酒馆喝上一杯,侃侃大山,日子就这么平淡的过着。

转折发生在一个企图偷渡到伦敦未成,被截获在勒阿弗尔的小男孩身上,他从警方眼皮底下溜走,并阴差阳错的与擦鞋匠有了交集。

擦鞋匠动了恻隐之心,让他住在家里,照顾他,保护他,并不时应对监察官来找麻烦。

邻居们也热心帮忙,大家都想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

与此同时,鞋匠的妻子不幸病重住院,鞋匠每天在看望妻子之余,还要为男孩的事东奔西走。

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凑够了从勒阿弗尔到伦敦的偷渡费,并齐心协力躲过警方搜查将男孩送上轮船,监察官也良心发现,出了一把力。

擦鞋匠的妻子最后也痊愈,皆大欢喜。

似乎有很久没看这种温情而happy ending的电影了,尤其是两条故事线都得以喜剧收场,看完后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擦鞋匠那么平凡的一个人,却能尽己所能帮助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甚至于不顾自己安危,并且筹集了一笔对他而言的巨款。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人,不止他,那些邻居们也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面包店老板娘,杂货店老板,酒吧老板娘,都为小男孩献上自己一份力量。

也许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故事,但阿基将这部电影像一则寓言一样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好人有好报,以及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的光彩。

影片的很多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男主无疑是一个很骄傲自己昔日的辉煌,有点小聪明,又很善良的人。

看到他穿上不知多久没穿过的正装去为小男孩的事情奔波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尤其是他去探监时冒充律师,那种俏皮让人莞尔。

他在回答别人为什么要信任他时,自信的说,就凭我的蓝眼睛!

爽朗的让他的形象不由自主高大起来。

那个小男孩,哪像是个偷渡过来的没见过世面孩子,眼神深邃,言谈成熟,做事老练,又不失可爱,怪不得最后监察官会放他一马。

还有那个little bob,那么大年纪了在台上卖力的玩摇滚,筹集到了3000欧元,只能用浪漫来形容。

其实整部电影的基调就是浪漫的,一切都很温馨。

小人物的日子虽然苦了点,但是充满阳光。

也许阿基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平凡的人,也可以诠释伟大。

生活在底层,亦能够仰望星空。

看,樱花开了。

多好。

 9 ) 《勒阿弗尔》:极简主义的温情首部曲

《勒阿弗尔》:极简主义的温情首部曲文/灰堆南勒阿弗尔(Le Havre)是法国北部的港口城市。

之所以成为电影的名字,是因为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eki)要拍摄他的“港口城市三部曲”的系列电影,《勒阿弗尔》是三部曲的第一部。

在此之前,阿基在拍完“当代芬兰三部曲”的完结篇《薄暮之光》后曾有息影的传闻。

而现在,这三部曲才刚刚开了头,看来这位作品个人风格显著的大师级名导还将再执导筒。

对此,阿基不无幽默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不告诉大家我在准备三部曲电影,那么懒惰的我就一定不会去拍电影,而是在家里玩扑克。

”有时候,你不得佩服阿基大师对于影片拍摄地选址的眼光。

电影镜头下的勒阿弗尔干净简洁,略显老旧却不乏温馨。

城市和影片的风格相得益彰。

但细想,又觉得好笑,导演所谓的“港口城市三部曲”会不会只是个噱头。

为何是港口,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难道阿基•考里斯马基是想找个别有风情的海港城市一边享受生活,之余,再随性的拍一部温情的小电影,然后,再考虑退休的事儿。

也许是导演要在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缅怀一下自己失意的作家梦。

影片的主人公马塞尔•马克思曾经是电影《波西米亚生活》中生活在巴黎的作家,如今却在勒阿弗尔这座小城干起了擦鞋匠的活计。

他背着箱子游走在熙来攘往的码头车站,眉宇间偶尔还会流露出失意的艺术家气质。

擦鞋摊的工作收入微薄,马塞尔却享受着接触人群的快乐和由此带来的简单生活。

他往返于擦鞋摊、家庭和小酒馆。

对于马塞尔来说,这样的生活看似失意,但并不失落。

影片没有纠结于马塞尔的前世今身,而是将剧情引向电影要表达的简单而温暖的故事。

黑人男孩伊德里萨的出现,是马塞尔生活中的意外。

这个被弄错了目的地的非法移民,在逃出了警察围捕之后,与马塞尔不期而遇。

但一个自己生活尚且窘迫的老迈擦鞋匠,能帮这个孩子做些什么呢。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马塞尔不仅解决了男孩暂时的吃住问题,而且要把好事做到底,将伊德里萨送到他本来该去的地方——海峡对面的伦敦,妈妈的身边。

此时,马塞尔要面对的还有重病住院的妻子,但他还是不辞辛苦费尽周折的找到了男孩母亲在伦敦的地址,联系了偷渡的货船,并通过一场精彩的慈善演唱会筹到了所需的费用,最终帮助男孩顺利的离开勒阿弗尔。

但这一切,并不是马塞尔一个人在战斗。

影片中,除了那个鞋店店员和告密的邻居,几乎所有人都充满了善意,就连负责抓捕男孩的莫奈警探也加入了这场集体营救。

简单的剧情和纯朴的画面延续了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一贯的简约风格。

但这个简单的故事里,却涵盖了真挚平凡的爱情,与人为善的友情,这些人性中温暖的情感。

同时,在马塞尔•马克思愿意接触人群,而远离了“山上宝训”的选择背后,并不是信仰的缺失和行为的无动机,而是心里深藏着一个坚硬如核,而且让人尊敬的价值观。

在电影的结尾,妻子阿尔列蒂本来毫无希望的重病竟然神奇的康复了,这让人在惊喜之余,也给了电影一个温情而完满的结局。

电影《勒阿弗尔》曾入围了去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虽然最终没有获奖,却获得外界的一致好评。

因为电影不仅再次诠释了简练的对白、缓慢的叙事节奏、僵滞的人物表情等这些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中的极简主义风格,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描写中的难得一见的温情。

刊于《假日100天》

 10 )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当看到一名医生很是煞有介事地对另一名医生说道时,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一次导演郭利斯马基在《勒阿弗尔》里所表现出的冷幽默并不多,这可能是这部灰暗的电影里最惹人发笑的一幕了。

妻子得了绝症,正躺在医院等死之时,突然就莫名其妙地不治而愈了。

所以才有了以上医生的这一番对话。

这个贫困家庭一直靠丈夫擦鞋为生,而就在妻子得病后不久,丈夫却是于偶尔间收留了一名偷渡的非洲儿童……大师级的郭利斯马基一直偏爱于在自己的国家——芬兰拍戏,这次却是移师到了法国。

在《勒阿弗尔》里,法国,这个活色生香之地却依然是涂上了北欧般阴冷素静的色调,最多不过是把冻得硬梆梆的芬兰话换上了细细软软的法国腔。

再一次地,郭利斯马基依然是把他的目光投向了底层生活,显示出的是来自底层那份特有的浓浓柔情,而无一点焦灼饥渴、难以挣脱的欲望弥漫。

和郭利斯马基先前的《没有过去的男人》《浮云世事》比较起来,《勒阿弗尔》放弃了微小的视角,而是展现了一个群像式的画面,在丈夫带着偷渡儿童东躲西藏、陷入困境之时,这一帮街坊邻居齐齐伸出了温暖之手,虽然先前他们曾经也有不无刻薄之处,毕竟也是不伤大雅,在这齐心的温暖中化为相视一笑。

尽管总是醉心于对底层的真实刻划、对现实毫不留情的批判,但奇怪地是郭利斯马基总是喜欢在结局处安排一场好莱坞式的圆满大结局。

《勒阿弗尔》其实并不能算是导演的最佳作品,这次通过群像式的展现多少显得浅尝辄止,少了深入人心之利,整部故事也有朝失控粗浅的方向滑去的迹象,尤其是最后这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病愈安排。

这已经不可再用圆满来形容,更像是一个童话式的结局——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不讲道理,不容分说,没有任何来由,也没有任何理性的童话式的结局却又恰恰显出一个十分诡异的荒谬来。

妻子的病就是好了,至于怎么好的谁也不知道,发达的现代医学、先进的仪器也只能是两手一摊,无法解释一二,是不是他们太过善良与贫穷了,连上帝也无法再看下去了。

而且,“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丈夫这个角色的选择也是颇有些趣味,他本是一名放荡不羁的作家,放下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甘心情愿地打滚于穷困阶层,也似乎是暗映着导演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郭利斯马基一直拒绝走上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解读,而总是竭力地表现出只有在穷人才会发生的,有时甚至可以称之为盲目的、谁都无法击垮的乐观、豁达与无畏来。

扮演妻子的依然是郭利斯马基的御用女爱将——那个形容枯槁、瘦弱单薄的老太,与众多珠玉圆润的女明星比起来,她面无表情,却又带有一丝饱经风霜的执拗与无畏。

片尾中,夫妻俩携手步入简陋的家中,昂首阔步里显出一种不容侵犯的凛然和尊严来。

院内的樱花开得绚烂之极,随风轻轻摇摆,像极了小津安二郎的镜头,只是无论从影片本身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还是以最后的荒谬表现手法上来看,与小津安二郎温吞水式的市井生活早已是分道扬镳。

《勒阿弗尔》短评

电影里的极简主义是不是代表做作难为??

4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2010年的片子,1950年的镜头,1960年的语言,1970年的配乐,2010年的时代背景,却是上世纪的道具和2010年的制服掺杂而成的。影评人鼓吹的极简,更多的就是饱和度加了20%的PPT图片,剧情的逻辑线只能说是连着的,但却是推不动的。整体就像是商人拿着酱油瓶卖红酒,最后发现里面装的是过期的酸酸乳一样。

5分钟前
  • SunShen
  • 很差

无比拖沓漫长。。。。

6分钟前
  • 肥羊1号
  • 较差

看着自己家附近几十年前的样子,很有趣。

8分钟前
  • 阿白
  • 还行

这应该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最温情的一部电影,满是阳光和可爱的心灵,老导演总算没有再愤世嫉俗,就连最后妻子的小悬念都是悲观后的圆满。依旧无产阶级的故事,依旧是敏感的社会问题,只是这一次你只需要敞开心扉享受那份老导演带来的难得的温情就够了。★★★★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极简 怀旧 幽默 诗意

14分钟前
  • 推荐

全盘老式风格哦

18分钟前
  • AleX
  • 推荐

谁打的喜剧标签,木有一点喜感,只有淡淡的哀伤,如果就为结尾欢乐的大结局,好吧,我认了。

21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精心的布光、不变的色调、无表情的表演、酒馆与歌手、平淡生活的光芒,阿基是真正的作者导演……

2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没有看完,昏昏欲睡。脸谱化的人物,讲述了一名生活在法国的活雷峰的故事,开片10分钟就猜得到的结局。如果我没猜错,小男孩肯定被送到英国了……好吧,不重要了。该片色彩和构图倒还讲究,经典老派的那种,所以多给了一星。

27分钟前
  • 浮云
  • 较差

简单而平静的讲述着沉重的故事。影片的一切都似乎挑不出毛病,但匠气而无活力。

28分钟前
  • 任平生
  • 还行

ugc les halles

29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力荐

十分温暖动人和治愈的片子。用不到90分钟的时间讲了一个温馨的好故事。没有大场面,很安静祥和却又不平淡如水,每一个角色都很鲜明。尤其是主角老头,善良中带有可爱和坚持。结尾的两个反转也让人欣悦。不过故事年代让人一头雾水。车辆建筑家具和电话、唱机非常6、70年代,却又有手机欧元出现。不理解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Tout ça c’est à cause de mes yeux bleus

32分钟前
  • 睡魔
  • 推荐

这眼光 这色彩,这简洁,这节奏。。。我有白化病、我有蓝眼睛。。作者是想表达勒阿弗尔作为重建的新城不仅是法国集装箱吞吐第一大港也是有人情味的?

33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这才是现实主义题材,小人物身上的点滴生活,挺温情又感人滴。

34分钟前
  • 八月
  • 推荐

画面构图和色彩像油画一样。其他就没印象了,没法评论,不是我喜欢的路数。

36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给三星是因为好面子不想被文艺青年笑掉大牙,他们一定有过无比陶醉的观影体验。但我真没攀上他们的波段,这部大师级的苦涩喜剧对我简直是在催眠。为什么觉得很做作呢?颜色温暖艳丽但复古很刻意。故事看起来很美但过分理想化。如果不是真人版可能会有爱很多。

40分钟前
  • ninesongs
  • 还行

故事挺一般的,但是电影的基调和质感还是相当的棒。在这个世界上能够通过一个截图就看出是谁导的导演,除了贝拉塔尔之外,也只有阿基·考里斯马基了。

45分钟前
  • Gustav
  • 还行

温情简单不做作的电影

49分钟前
  • SickDoub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