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冲着情色片来看,没想到却是这么个悲剧,开头各位都好好活着,最后竟一连串死掉五个人,主角、主要人物全死完了,连还没生的都死了。
结局五个人死掉,一共五种死法:少恒:含笑而死。
最后还能享受香乳,最后吃奶的力气都没了时就死了。
当然,他难免有一死,从他这个小工匠偷攀上贵妇人家时就注定会有一大劫,这一点不管他自己想不想得到,都是那个等级社会的宿命。
碧兰:含怨而死。
被少恒的爹错怪报复而死,而且起初还以为是少恒送的银饰项圈。
这种死是够悲惨的了。
少恒的爹:含悲、含恨而死。
悲,是悲其子死得早,死得怨;恨,是错恨碧兰。
吕道景:含愤而死,也是含笑而死。
愤,是愤其家庭,害死了碧兰,以及造成了整个悲剧;说是含笑,则是他自尽于碧兰坟前时面带笑容。
碧兰肚中孩:还没生出来就死了。
这个片子其实始终没有打动到我的“悲情”,甚至有几个地方我还忍不住笑出声来(比如少恒他爹刚开始盘问少恒那段、道景他爹训道景那段)。
但我承认这个片子在思想情感上毫无疑问是一场悲剧。
我本来不打算想太多,更不打算写此影评,但没想到看完这片子,睡后第二天,想法多起来(也许是因为该片很有思想性)。
我觉得仅从现实的角度考虑,这片子里的人物都不算悲剧,他们的生活条件都很不错,人生欢乐事都充分体验过了(除了道景),虽然大多死得充满遗憾,但其实生前活得都挺不错的。
像碧兰、道景,都挂靠在或生长在权贵人家;少恒及其爹,也是生活宽裕的熟练工匠阶层-小资产阶级,也不是悲惨的劳苦大众,就算悲惨,起码有过人生欢乐也死而无憾了。
在上述背景下,这场戏如果要说是悲剧,那么就主要是思想、感情意义上的评判。
这种评判在残酷的现实社会来看,到底还是奢侈的。
因为显然,对于那些生存都很艰难的阶层来说,这些感情、个人幸福的实现与否,真是连想像的力气和心思都没有。
但是要抛开现实来说,就看个人感受,银饰结局五种死法,哪种比较好呢?
你欣赏哪种?
——我深思后发现,这两个问题看似一个问题,但我却有不同的回答:首先哪种比较好?
纯粹从个人感受来说(包括实际生活的和情感上的感受),我会觉得少恒比较好,因为他的生活过得不差,凭手艺吃饭,而且又享受过了男欢女爱。
虽然他可能死得不明不白(其实他可以大致明白的,他最初选择与碧兰偷情时就注定了完蛋的风险),但是他活得很好,该享受的都享受了,死还死在浓情蜜意的温柔乡里。
但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评判,少恒的死法只是一种很个人的、而且很傻的死法,因为他的死是因为他个人偷情、违反传统伦理而必然遭到的社会迫害结果,纯属个人悲剧,而且从影片来看,少恒自己是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影片中的少恒始终是个天真的傻小子。
我更欣赏的是道景的死。
可以说,他在亡妻坟前自尽、华丽而死的做法让我比较意外。
这种自杀既带有对个人特殊情感未能在现世中实现的反抗意味,更超越了个人,带有对家庭、对社会伦理的抗议。
也由于意外他最终竟以死抗争,我又回想了这个影片并没有给太多镜头的人物之前的经历,这样一个懦弱软弱的边缘人,最终却是思想上最激进的抗议者。
在影片中间,当道景以获取银饰为交换、默许碧兰与少恒的偷情后(这本身有点变相“性交易”的意味),道景与碧兰长达七年毫无感情、只有相互精神折磨的生活,反而戏剧性地开始产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或类似于“惺惺相惜”),也许正是从那时开始,道景对碧兰开始萌生某种怜爱和珍惜的感情,至少也是某种特殊的友情。
当然道景的人生与少恒的人生相比,在物质和精神相匹配的意义上来看要糟糕得多了,道景从小到大都活得很压抑,不像少恒那傻小子实在是无忧无虑、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所以我当然不会认为道景的人生更好。
然而以现实类比,很多人不正是长时间地活得很压抑?
在压抑的意义上,很多人不比道景好到哪去。
大多数人都平庸地死去,很多人憋屈地死去,而在其中,那些抗争而死的人,哪怕是少数,难道不更值得欣赏吗?
也许会有更消极的人,会觉得碧兰肚中孩的死法更好:觉得根本不应该来这个世界。
其实偶尔我也会这样想。
不过我还是想,至少应该尝尽人生欢乐再走吧。
更重要的是,如果还有可能抗争,不论成败,至少可以尝试抗争,那样还是值得活下去的。
我也许很难有勇气死于某种抗争,但我至少从精神上更欣赏这样的人。
黄健中的电影《银饰》改编自周大新的同名小说,电影里出现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远去的年代,封建的县城,幽闭的大宅子和压抑的人性,这些都指向了一个隐秘的东方故事,而电影中不断出现的腊梅、银饰和戏曲等符号又将这个中国故事渲染得十分妖娆和吊诡。
在这个电影里,不仅仅是一种东方式的猎奇,更有对欲望的解读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反思。
欲望之源头——三个主人公欲望是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每个人都有欲望,或者是落到实处的实物,或者是想要实现的想法。
对于一个基本的人来说,人本身就分为男人和女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性欲,两性对于性的渴望是一种本能,然而这种源于生理的本能在电影里却成为束缚主人公的原罪,甚至导向了人物的毁灭。
最直观的就是电影主角碧兰夫人这个来自女性对情爱的欲望,这位十六岁就嫁入官宦人家的体面人,却是内心苦闷不堪,因为丈夫的性别错乱,碧兰不能从丈夫那里得到该有的情爱,她控诉自己的丈夫“咒骂我,用烟头烫我,用簪子发卡刺我”,从刚开始碧兰的面无表情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生活,面无表情既是大户人家的高冷,更多的是被压抑的人性使然。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却暗涌不断,她暗中买砒霜来结束这样的生活。
寻死失败后遇到小银匠少恒才真正享受到鱼水之欢,两人做了一对露水夫妻。
对于电影中的丈夫吕道景来说,欲望不是性欲,他是一个人,他有希望被认同的欲望和想要被爱的欲望。
不管是来自妻子碧兰的指责“他不是个人,不是个男人”,还是来自父亲吕敬仁的咒骂“贱、贱种”,吕道景身上充满着不被认同的痛苦。
这些不认同者当然不会给予他应有的爱情和关爱,不仅如此,甚至对于心爱的男人铁头也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来自家庭的疏离和社会的抛弃都构成了吕道景的生存图景,既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同,也得不到梦想的爱情,只能在戏剧里反串和半夜的易装才能得到所谓的“舒坦、安逸”。
电影中的另一个人物身上也隐藏着一种欲望,出场较少的吕敬仁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家长和县城的大老爷,他既是父亲,也是权利的代表。
作为父亲,他不能接受性别错乱的儿子,不能接受红杏出墙的媳妇;作为父母官,他不能允许儿子乔扮女装,所以他才说“天呐,为什么让我生下你这个贱种”,作为县城权利的中心,他要维护自己的体面,所以他不允许儿子出走流浪,甚至教导自己的儿子,“人要学会抑制自己,世上每个活着的人都有不可告人的欲望,但每个活着的人都要学会抑制自己”。
他要维护家庭的体面,所以他不动声色地下药毒死小银匠,嫁祸给碧兰。
他要维护的是名声和面子,维护的是自己的欲望;他代表的明德府其实是封建的伦理道德,是悬挂在书房的“纲常、名教、道德、文章”。
所以他要求儿子“要学会掩饰,要学会背着人做事”,这关系到声誉、身份,他处心积虑地杀掉小银匠和碧兰也是维护声誉和身份。
欲望之意象——两个物象电影是表现的艺术,通过镜头的调度运用、景别的选择、色彩的调试和音乐的搭配,来传达导演的意图。
整部电影最有象征意味的莫过于反复出现的腊梅和贯穿始终的银饰了。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一片腊梅林的近景,女主角碧兰夫人由远及近走入镜头,腊梅严冬独自盛开,本身就带有悖逆主流色彩的叛逆形象;“孤根独暖”的特点又点明了潜藏的生命的欲望和压抑的孤独;“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更像是对世俗和社会的控诉,徒有光鲜的外表和生活排场,让这个空有“好颜色”的女人更希望得到情欲的满足,更希望绽放生命的欲望。
腊梅香又直接关联着女人香,小银匠和碧兰在腊梅林里的几次交姌都是原始欲望的释放。
电影的始终贯穿着银饰这条线,银饰对于碧兰来说,是得不到丈夫情爱的压抑,是来自世俗的束缚,最终她突破了捆绑,她的首饰都摘下来送给了丈夫,在小银匠那里满足了欲望,得到了情爱。
银饰对于吕道景来说,代表女性的柔美品质和身份认同,也代表了来自人性的压抑和束缚,最终他不断得到银饰,却在这种束缚中窒息。
最后,传统诗意的腊梅和传统手艺银饰的制作还构成了整个电影的文化背景,那是一个过去的时代,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给电影带来了传统的美感和诗意,又有来自传统的残忍覆灭,碧兰和小银匠在腊梅林经历了生命的绽放,也极速走向毁灭,碧兰在银饰项圈的套牢中死去,吕道景也在一片腊梅下的坟头戴满银饰死去。
可以说腊梅和银饰将整部电影完整地串联,又内化为一种电影手段,为主题服务。
欲望之结局——走向毁灭几个人的美好愿望,碧兰希望老爷不再做官,道景和她离婚,她和小银匠在一起;小银匠希望能带上碧兰跑,没有官府;吕道景希望能流浪出走或者出家,离开这个现实束缚的牢笼。
这些都不过是主人公一厢情愿的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泡沫。
在传统世俗的眼中,性别错乱症、异装癖和婚外恋都是不被允许的,虽然最终被明德府的老爷悄悄处理,但这里可以看作是传统世俗和封建伦理对欲望的扼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毁灭的导火索其实还是欲望,正是欲望促使吕道景要求碧兰定期提供银饰,也是欲望促使碧兰偷窃官银被发现,还是欲望使得吕敬仁痛下杀手。
缘起欲望,缘灭还是欲望,欲望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快乐,也是最终的毁灭,电影最后明德府依旧庄严肃穆,不得不说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讲述的悲情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第五代导演中,我们不难看到讲述两性、压抑和欲望主题的电影,包括《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炮打双灯》等等优秀的作品,第五代导演的相关主题电影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黄健中的这部《银饰》为什么不能得到同样的地位呢?
很大程度上,《银饰》还在用电影语言来讲述一个传统的、老旧的主题,虽然披着情色、悲情、同性的外衣,但是电影本身还没能将欲望的主题挖得更深入,对人物的把握也不够深刻,例如主角之一的吕道景的内心就表现得不够复杂,没有着重刻画。
没能从传统文化的反思角度走得更深,是这部电影的缺陷之一。
(转载请注明作者)
最近看了一部片子《银饰》,一个缘由是该片号称中国版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那可是主仆偷情的经典作品啊,大学时候看得VCD,导致偶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幻想着有钱了要雇个保姆,然后再发生点什么美好的事情。
另一个噱头是因为导演是黄健中,《大鸿米店》就是他拍的,偶还记得里面一个长工饥渴的在仓库的米跺上面睡觉,滚着滚着就high了。
看了之后,偶发现导演肯定是被冤枉了,偶打心底相信导演是清纯小男生,是无辜的。
好比报道说某人是个大厨,最最擅长女体盛,结果后来发现该人进了厨房,拿着没开刃的菜刀切菜,甚至不知道如何点火打开炉灶。
片子的情节很俗套,偏远的乡土小镇,官宦之家,大少爷是同性恋,喜欢穿花衣服,戴首饰,演戏,看上了挑水的铁汉哥(这个名字非常有阳刚之气);于是少奶奶嫁入豪门多年却还是个姑娘,情挑小银匠,多番的XX之后东窗事发,主角们都一个个悲惨的死去。
开场,少奶奶去小银匠店里试脚链,高叉的旗袍都快到腰了。
小银匠颤抖的双手扒下长筒袜,乳白,乳白,恨不得扒上去啃一口。
腊梅林子,小银匠扒在少奶奶身上,一路搜寻着香气,几经提醒才意识到是乳香,狂扒一阵,背上披着披风,就XX了,可惜身体蠕动的样子非常不自然,偶十分怀疑该小银匠还是个新手。
晚归,小银匠被他老爸(严顺开演的)审问去干了啥,“啥也没干”;“胡说”;“她跟我说了很多话”;“然后呢”?
“她突然扑在我身上”;“然后呢”?
“她说要要我”;“然后呢”?
“于是我们就做了”。。。
该个桥段倒是在H电影中不多见的,还算有些心意。
严顺开果然是牛人啊,大陆小品界也是说北有赵本山,南有严顺开,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他在某年的春晚上演的小品,上海小阿三。
结尾小银匠快死了,还不住的叫奶,奶。。。
于是少奶奶解开衣衫,红红的肚兜下一个小点,偶还没来得及看清是肉体的突起,还是衣服的褶皱,镜头就闪过去了。
晕,谁说里面有露点镜头的??
演的人是穿着裤子上床,看的人是隔靴搔痒。
怎么看都觉得有一股电视电影的味。。。
看看给这部电影戴的帽子吧。。
情色说中国人不会拍情色吧,看看人家李安大叔。。
说中国人会拍吧,看看中国的情色片怎么都透着股中国人的“含蓄”。。
最近不知道偶是不是看布雷亚及巴拉斯等一票人的情色片看多了,所以顿时忘了中国电影“露点”的意思了。。。
直到影片结束了,偶还郁闷到底那里露了?!
悲情去年上戏剧课,学到的对悲剧的一个重要认识是悲剧主角不一定要死光光,因为按佛家的理解,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脱离苦海的途径。。。
而活着的人要继续挣扎和suffer!旷世悲剧中的俄底浦斯到最后拯救了他的国家后,依然瞎着双眼活在世上。。。
这部剧中够彻底,到最后能死的全死了。。
不过偶有点不解的是,最后道景为什么要死在碧兰的墓旁,这个情景不禁让偶想起了《对不起,我爱你》中的最后一幕,道景同志生前都不愿跟碧兰同床,怎么死的时候决定跟碧兰同葬了呢?
更郁闷的是道景同志怎么也决定不活了呢?
估计是他暗恋的铁汉对他的暗恋没有回应才导致他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从而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可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铁汉?
在熬几年,等吕老爷子一咽气,明德府岂不成了你的天下?!
如果把一切悲剧都归咎于封建制度是不是有点?
要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户人家决不乏homo之恋,远有龙阳董贤,近有薛蟠秦钟,道景同志的死只能怪其自身的性格缺陷。。。
还有一个噱头,也是导致偶最初去看这样一部酷似电视电影的电影的原因就是本文的原著,周大新的银饰,翻拍名著没必要严格按照原著已经成为潜规律,尤其是拍电影,完全可以借小说的框架加上导演自己的理解从而演绎出一部全新的电影,这样的电影经典的不在少数。。。
而我们的银饰似乎铁了心要按照原著的框架来拍,偶实在没看出有多少导演自己的风格!
最郁闷的最后老银匠发现汤中毒的过程,小说上说是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用其生命证明了汤水的含毒量,偶顿时觉得人生命力的顽强,一碗含少量砒霜的毒汤能在一瞬间毒死一猫一狗,而人只有在长期服用数天后才会见效。。。
厉害!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动物保护主义的立场,电影用几颗碎银子代替了小猫小狗充当了验毒器。
其实在很多年前看完小说后,偶的疑惑就远远覆盖的本书最后的悲剧效应,总觉得本书可以换个名字,叫一个小银匠的死亡,试想他是银匠挨!
住在银铺里,天天和银子打交道,身边天天被验毒器包围着,到最后却被毒死了,怎么想怎么觉得有点ironic!难道原著作者不知道银子可以验毒吗?
如果是他故意要造成这种黑暗讽刺意味的话,那为什么搬到电影上最后却还是让银子发挥了验毒的作用?
偶百思不得其解!
困惑啊,好好的一部悲剧情色片到偶这里越看越像是悬疑片。。。
到最后吸引偶的噱头全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失望和疑惑!
全面采用了数字拍摄设备的《银饰》,竟然像极了一部二流拍摄水准的电视剧。
手法的陈旧,表演风格的模式化,令人大跌眼镜。
如果说这是一部被雪藏十年以上的旧片,我看也是只能理解不能原谅的。
黄健中至少赢得了两项骂名:刻意制造情色画面做为抄作卖点以及暴殄天物般地使用高端电影拍摄技术。
一波又一波的恶评使我想起了小银匠的老父亲不慎将碧兰送给他的银两掉入参汤之中变为黑色的场景。
“啊,啊,有毒,参汤有毒!
我的儿子是被碧兰毒死的啊!
”老汉的肝肠寸断,如何能不让人为之揪心。
但这样的一个发现,难道又不是对电影本身的讽刺?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不难判断:《银饰》一定是一部优秀的小说,然而《银饰》却终于在光影世界中变成了黑色。
其实很早就听说了说是青色片,一直没下,前段时间下下来,今天又时间看,看了,是删减版了,没青色镜头。
但是,感觉还是很好,也许和我现在所处的状态有关吧,远离我的女朋友,看到电影里头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好,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女朋友很有感慨!
\终于看到了完整版了,1小时56分16秒。
和删减版的唯一区别就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爱爱时吃咪咪的镜头显示没显示。
台词几乎没有删减,删减镜头不影响剧情。
“贱种”老公喜欢某个干粗活的男人,这什么眼光啊,导演怎么想的。
老天给他男儿身女儿心,活活折磨他。
丈夫不爱她,甚至肉体折磨她,她只好另求欢乐。
“人们做的事,老天爷都能看明白”,偷来汉子以不辜负自己的青春。
“ml就像吸鸦片,一旦尝了味,就戒不掉。
”老银匠这么精明,为何看不出儿子中了砒霜?
老婆把他的脚夹在腋窝下暖和。
奶香味香囊。
县太爷对BT的儿子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欲望,但要学会抑制自己;要学会掩饰,背着人做事”恐怖的县太爷,借小银匠替异装癖的儿子传种,然后砒霜慢慢毒死他。
死前的遗愿是吃奶,苦命的瓜娃。
父权社会下的悲剧。
昨儿一口气看了仨片。
前两个都是声名在外的大片,虽不惊喜但还是名有所值的,甚至不由得为之泪飙,我的哭点向来比较低。
随之为缓解暂时性欧美大片审美疲劳,拉来这部小片调节一下。
下片子的时候是冲着“禁片”“欧版”的字眼去下的,开眼前还是有所期待的。
片子不是没有优点的,比如说可以不走脑子就能看懂。
因为对情节略有了解,所以对于大少爷的同人情节在画面上有较高的期待,毕竟想着被禁总的有点道理的嘛。
然偶扁担哥连摸一把的机会都没给吕大少爷留。
原谅我的腐,我承认了。
之所以鄙视它,主要是因为几个疑点没有表达清楚,而这种不清楚,很明显又非导演故意留下悬念以法人深思所致。
其一,碧蓝夫人砒霜下毒后,吕大少爷竟然半点言辞都没有。
至少也应因“重活”一次,俩人掏掏心窝子说说“我也不想活了”之类;其二,从其后情节上看,大少爷对于碧蓝还是有感情的,一种亏欠同情以及数年同睡一张床之日久生情混杂的情感,从碧蓝为他捂脚他眼角的泪滴以及碧蓝死后跑到其父面前质问甚至死在碧蓝坟前可见的。
而碧蓝开头所描述吕大少爷拿针刺那棍烧之形象大有不符,不知碧蓝所述是否属实。
其三,老银匠对与小银匠与碧蓝的关系过于放任似乎有些假。
其口口声声不准小银匠与碧蓝来往却没有付诸行动。
而结尾听到碧蓝说怀了小银匠的孩子,孩子他爷爷刚刚丧子,对于谋杀了唯一的儿子留下来的种未来孙孙的反应,也未免太不激烈了点,只大骂碧蓝借种了事。
PS:演员表演还算到位,至少碧蓝小银匠吕大少爷的形象和剧中角色较为贴切。
部分台词不够口语化,尤其是吕老爷说教儿子那番。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所见,聊以消遣。
看这片子的时候,没有把它和周大新的同名短篇小说《银饰》联想到一起,看到三分之一处,才想起来。
那是一个暑假吧?
我还在上高中,在家门口的学而雅书店买了一本《小说月报》的合集,里边有毕飞宇的《祖宗》;有毕淑敏的《预约死亡》;有铁凝的《对面》;有周大新的《银饰》。
故事是个俗故事:南阳城知府吕敬仁的长媳碧兰,因丈夫吕道景的心理畸形而得不到正常的夫妻之爱,自杀未果之后,转而欲通过与老实巴交的小银匠郑少恒的苟合,寻求自己求而不得的情爱。
得知真相的知府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施毒计并借碧兰之手毒死了被骗入府做银饰的小银匠。
而老银匠为了给儿子报仇,在自制银饰上做了机关害死了碧兰,老银匠也随即自杀身亡。
要说周大新的作品,我看的不多,除了《银饰》,也就是《香魂女》和《左朱雀右白虎》这两部,总觉得周是个军人,可能写军旅题材更适合些,但他的作品偏偏以民间题材更为多见。
《银饰》其实是个挺主流的小说,碧兰长的漂亮,丈夫却对她毫无兴趣,出轨是自然地事儿,小银匠未经人事,又值壮年,两人作了露水夫妻,很难说清是不是真的有具体情爱。
更多的是为了鱼水之欢。
我一直认为,在那个年代的女性,对自己感情上的事儿大多模糊,大概和谁上了床,很长的时间就会产生爱上他的错觉。
最后碧兰的死,小银匠和老银匠的死,似乎是个必然。
那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但是电影被黄导打着“二OO五年中国最具震撼力的悲情电影”的旗号搬上荧屏,再加上“露点”风波后重新审片公映,运用所谓唯美的画面语言,展现男女之间的欢愉或是压抑的人性?
这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书中对吕道景渲染更多的是他对银饰的怪异癖好和对性的厌恶,并没有过多的刻画什么所谓的异装癖和同性恋情节。
我曾经跟朋友讨论电影《颐和园》的时候说过,关于情色电影的性爱镜头,我的评判标准是相当感性的,就是以我的感官舒适程度为底线,一旦我觉得,这种性爱镜头是没必要的、多余的、甚至只作为一个噱头哗众取宠,在视觉上并不舒服,那么我就可以判定,它在我眼里没有价值。
可以说,电影《银饰》种的性爱就属于这个范畴。
古曰银可辟邪,而假银行淫,我觉得,出息不大,是吧?
黄健中的电影《银饰》改编自周大新的同名小说,电影里出现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远去的年代,封建的县城,幽闭的大宅子和压抑的人性,这些都指向了一个隐秘的东方故事,而电影中不断出现的腊梅、银饰和戏曲等符号又将这个中国故事渲染得十分妖娆和吊诡。
在这个电影里,不仅仅是一种东方式的猎奇,更有对欲望的解读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反思。
欲望之源头——三个主人公 欲望是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每个人都有欲望,或者是落到实处的实物,或者是想要实现的想法。
对于一个基本的人来说,人本身就分为男人和女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性欲,两性对于性的渴望是一种本能,然而这种源于生理的本能在电影里却成为束缚主人公的原罪,甚至导向了人物的毁灭。
最直观的就是电影主角碧兰夫人这个来自女性对情爱的欲望,这位十六岁就嫁入官宦人家的体面人,却是内心苦闷不堪,因为丈夫的性别错乱,碧兰不能从丈夫那里得到该有的情爱,她控诉自己的丈夫“咒骂我,用烟头烫我,用簪子发卡刺我”,从刚开始碧兰的面无表情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生活,面无表情既是大户人家的高冷,更多的是被压抑的人性使然。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却暗涌不断,她暗中买砒霜来结束这样的生活。
寻死失败后遇到小银匠少恒才真正享受到鱼水之欢,两人做了一对露水夫妻。
对于电影中的丈夫吕道景来说,欲望不是性欲,他是一个人,他有希望被认同的欲望和想要被爱的欲望。
不管是来自妻子碧兰的指责“他不是个人,不是个男人”,还是来自父亲吕敬仁的咒骂“贱、贱种”,吕道景身上充满着不被认同的痛苦。
这些不认同者当然不会给予他应有的爱情和关爱,不仅如此,甚至对于心爱的男人铁头也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来自家庭的疏离和社会的抛弃都构成了吕道景的生存图景,既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同,也得不到梦想的爱情,只能在戏剧里反串和半夜的易装才能得到所谓的“舒坦、安逸”。
电影中的另一个人物身上也隐藏着一种欲望,出场较少的吕敬仁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家长和县城的大老爷,他既是父亲,也是权利的代表。
作为父亲,他不能接受性别错乱的儿子,不能接受红杏出墙的媳妇;作为父母官,他不能允许儿子乔扮女装,所以他才说“天呐,为什么让我生下你这个贱种”,作为县城权利的中心,他要维护自己的体面,所以他不允许儿子出走流浪,甚至教导自己的儿子,“人要学会抑制自己,世上每个活着的人都有不可告人的欲望,但每个活着的人都要学会抑制自己”。
他要维护家庭的体面,所以他不动声色地下药毒死小银匠,嫁祸给碧兰。
他要维护的是名声和面子,维护的是自己的欲望;他代表的明德府其实是封建的伦理道德,是悬挂在书房的“纲常、名教、道德、文章”。
所以他要求儿子“要学会掩饰,要学会背着人做事”,这关系到声誉、身份,他处心积虑地杀掉小银匠和碧兰也是维护声誉和身份。
欲望之意象——两个物象 电影是表现的艺术,通过镜头的调度运用、景别的选择、色彩的调试和音乐的搭配,来传达导演的意图。
整部电影最有象征意味的莫过于反复出现的腊梅和贯穿始终的银饰了。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一片腊梅林的近景,女主角碧兰夫人由远及近走入镜头,腊梅严冬独自盛开,本身就带有悖逆主流色彩的叛逆形象;“孤根独暖”的特点又点明了潜藏的生命的欲望和压抑的孤独;“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更像是对世俗和社会的控诉,徒有光鲜的外表和生活排场,让这个空有“好颜色”的女人更希望得到情欲的满足,更希望绽放生命的欲望。
腊梅香又直接关联着女人香,小银匠和碧兰在腊梅林里的几次交姌都是原始欲望的释放。
电影的始终贯穿着银饰这条线,银饰对于碧兰来说,是得不到丈夫情爱的压抑,是来自世俗的束缚,最终她突破了捆绑,她的首饰都摘下来送给了丈夫,在小银匠那里满足了欲望,得到了情爱。
银饰对于吕道景来说,代表女性的柔美品质和身份认同,也代表了来自人性的压抑和束缚,最终他不断得到银饰,却在这种束缚中窒息。
最后,传统诗意的腊梅和传统手艺银饰的制作还构成了整个电影的文化背景,那是一个过去的时代,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给电影带来了传统的美感和诗意,又有来自传统的残忍覆灭,碧兰和小银匠在腊梅林经历了生命的绽放,也极速走向毁灭,碧兰在银饰项圈的套牢中死去,吕道景也在一片腊梅下的坟头戴满银饰死去。
可以说腊梅和银饰将整部电影完整地串联,又内化为一种电影手段,为主题服务。
欲望之结局——走向毁灭 几个人的美好愿望,碧兰希望老爷不再做官,道景和她离婚,她和小银匠在一起;小银匠希望能带上碧兰跑,没有官府;吕道景希望能流浪出走或者出家,离开这个现实束缚的牢笼。
这些都不过是主人公一厢情愿的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泡沫。
在传统世俗的眼中,性别错乱症、异装癖和婚外恋都是不被允许的,虽然最终被明德府的老爷悄悄处理,但这里可以看作是传统世俗和封建伦理对欲望的扼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毁灭的导火索其实还是欲望,正是欲望促使吕道景要求碧兰定期提供银饰,也是欲望促使碧兰偷窃官银被发现,还是欲望使得吕敬仁痛下杀手。
缘起欲望,缘灭还是欲望,欲望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快乐,也是最终的毁灭,电影最后明德府依旧庄严肃穆,不得不说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讲述的悲情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第五代导演中,我们不难看到讲述两性、压抑和欲望主题的电影,包括《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炮打双灯》等等优秀的作品,第五代导演的相关主题电影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黄健中的这部《银饰》为什么不能得到同样的地位呢?
很大程度上,《银饰》还在用电影语言来讲述一个传统的、老旧的主题,虽然披着情色、悲情、同性的外衣,但是电影本身还没能将欲望的主题挖得更深入,对人物的把握也不够深刻,例如主角之一的吕道景的内心就表现得不够复杂,没有着重刻画。
没能从传统文化的反思角度走得更深,是这部电影的缺陷之一。
剧情流畅,逻辑自洽。封建伦理森严下压制的人们,在天性驱动下自然发生的故事。女主真是好身材,成为影片的关键要素。封建家长的杀人手段也是高妙,但他们也要吞下失去儿子也要粉饰太平惺惺作态的苦果。
1.这是一个典型的巴金式的悲剧故事,尤其是少爷死在花瓣树下的结局更是令人绝望。2.请摘下有色眼镜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对女主的成见,我认为每个演员演技都在线包括女主。3.放在大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故事一点也不狗血,影片情节推进也很有序。4.整部影片里最善良也最悲情的角色就是少爷了。
一个人要是想得到什么东西,要是得不来也是白想。
说真的,我感觉拍的还是很好地~~~
要拍色情就好好拍。要严肃就好好严肃,有点四六不靠。可选可点的是几个老演员的演技
哦,是部神奇的片子。
世上太多枷锁,人间太多陷阱。
只记得女主好美,勾引小银匠结果还害死了人家破人亡。
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质。。。。
电视电影既视感,十分粗制滥造。
明显不是一个人的胸啊……就这么把我唯一的乐趣剥夺了
不知所云的片子……
到底露没露点?
我初中的时候黄健中被爆嫖娼还是什么的,然后我妈借了这片子的DVD回家还不许我看。有一天我趁我妈不在家,去DVD店自己借回来看了,一块五的事儿。
为什么那么低分 我觉得比《菊豆》好看。
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做审判角色的是祖宗家法。
除了几个画面比较美,剩下就是浪费胶片了
电影里完全看不到希望,以一个少见但合格的悲剧收尾了。
孟堯的台詞說得比較配音
故事老套但也无伤大雅 从画面到服装 粗制滥造到了一定地步 那个乳头还好 裸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