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On the Border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朝鲜语年份:2018

《延边少年》剧照

《延边少年》剧情介绍

《延边少年》长篇影评

 1 ) 透过玻璃看世界

透过玻璃看世界——电影《延边少年》观后感《延边少年》这部15分钟的电影中,总共出现过三次少年花铭兴透过玻璃向外张望的镜头。

第一次是在得到美甲店小妹许诺“等他下班一起去找他父亲”少年透过雾蒙蒙的玻璃望向街对面装潢眨眼浮夸的美甲店里她忙碌的身影;第二次是他抬头,透过玻璃与站在外面的美甲店小妹对视,紧接着她进来,跟他两个人一起玩了赛车游戏;第三次,少年从旧游乐场海盗船的操控室里独自醒来,透过玻璃窗打量了雪后灰白一片的延边。

贯穿整部影片的是一种苍白而寂静的质感,冬季的延边表面热闹,内里却冷清。

少年三次望出去,看到的都是这样的世界。

然而基于已定“孤独”的感情基调,少年透过玻璃的打量其实另有深意。

第一次夜色中透过玻璃打量,一边是孤身一人冷清的店铺,一边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的美甲店。

一静一闹,把少年与整个热闹的世界割裂开来。

他的眼神专注而迷茫,不难看出看似冷硬的少年其实对声色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内心深处的少年心性在他向父亲提出“要去韩国”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次与女孩儿的对视以及之后女孩进屋两人一起玩游戏,可以理解为少年透过无形的玻璃打量着突如其来而又于他而言极度缺失的温情。

一向沉默寡言的少年在面对异性时候的陌生情愫看上去只是一块玻璃般透明,却又真实存在;而随着女孩走进屋子,到跟少年玩赛车游戏,再到坐海盗船,其实是少年允许女孩走进了自己的心里。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两个人坐在破旧的海盗船上坦诚自己梦想的场景。

然而当少年问:“你到韩国做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整容吧”的答案之后,他才意识到,她跟他不同。

女孩并没有要一心完成的梦想,“去韩国”或许只是一时兴起或者对“漂亮女团”的痴迷。

于是少年在四处漏风的操控室里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又只有一个人了。

透过落灰的玻璃窗看延边,遥远、灰蒙蒙、而且不真切。

少年一方面想要尽快脱离白水般枯燥乏味生活的反叛心理,一方面又无法捕捉、看透这个世界真实面貌的迷茫情绪,透过一层不太清晰的玻璃,巧妙的表达出来。

或许他心存侥幸。

但当他回到巷子里,听着昨天跟自己谈天说地的女孩机械一般重复着空洞而可笑的“服务标准”,跟宿醉的父亲提出想要去韩国踢球的愿望却被父亲一句“五万,送你去汉族学校”给堵了回来。

少年最终拒绝了父亲“进屋”的提议。

少年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袒露敏感的内心,于是干脆拒绝交流,拒绝示好,毅然决然的一个人骑着破摩托驶向通往韩国、也是通往自己梦想的公路。

那一句“我有钱”,是说给父亲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未经世事的自尊让他认为:我一个人就足够去追逐梦想。

然而毕竟太过于天真。

公路又封死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少年站在摩托上翘首踟蹰,他想问,却又什么都说不出口,欲言又止的无奈和迷茫在延边这座寒冷的文化交错城市里,在一片冷冰冰白茫茫的世界里显得是如此的渺小。

最后少年带着不甘的目光离开,或许是该打破玻璃看看外面的世界。

随着成长,终究会一点点的看清这个世界。

不要停止追逐梦想,走出去。

要知道,延边不止只有冬天,世界也不只有一座延边。

 2 ) 记忆中的少年是你

当我一看到这部片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了记忆里的延边。

大二的时候跟朋友一起去过延边,不知为何每每提到这个地方大面积的公路和寂静的田野依稀就在眼前。

《延边少年》从全球众多短片中脱颖,也许是大家看腻了商业快餐,想要去平常清淡小菜,亦或是少年的烦恼勾起了当年豆蔻年少的我们。

片中的少年有着一颗坚持不懈的心他渴望离开延边去到韩国。

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无不打动人心的真实,是啊,我们都渴望过出逃,都有过想要逃离现实的时候,少年何尝不是想要逃出自己所处的地方,短片中的少年去往韩国,为了自己的“旅程”,为了逃离自己面对的现状,他离开村庄去往城市找自己的父亲。

少年一路骑行的路上,经历的是苦楚、是成长、是欢喜,就像出外打拼的人,在奋斗的路上,太多的苦难在阻碍着前进的道路,但会以此放弃吗?

不,既然已经选择出来,那就应该做好了心理准备来迎接这一切,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的前进。

延边少年》,仅仅15分钟,它真正做到了讲好一个故事,没有冗长的话语,简洁明了的表达了所有的观点想法。

15分钟的影片,却将一个少年的内心完美地展示给了观众,仅仅15分钟便抓住了观影者的心,使之产生共鸣,都有想追寻的远方,有人像少年一样鼓起了勇气去追寻,有人却选择了放弃,安于现状。

我认为,影片值得我们深思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小山村的现状:年轻人都选择出外打拼,独留下老人和小孩,小山村彻底地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

太多人都在试图改变贫困山村的这种现状,但是这种情况依然还是存在,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自己,大多数人依然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独自去打拼,去承受孤独与苦难。

少年的烦恼,或许也正是当今大多数人所经历的烦恼,少年的经历,又有多少人正在经历呢。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延边和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迷茫和不安,但时间依旧在往前走,即使再迷惘、再不安,也请挺起胸膛往前冲。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3 ) 行走在消逝中的《延边少年》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于当地5月19日落下帷幕,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中国军团的唯一收获。

《延边少年》为什么能从全球4000多部短片中脱颖而出?

是少年的烦恼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是对旧秩序坚持不懈的逃离和反叛令人动容?

无论是哪种,皆出自于故事中那份打动人心的真实。

我有幸提前看到了成片并且了解到了片子的创作历程。

创作灵感 《延边少年》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7年,导演魏书钧去延边采风,他的摄影师抓拍到一个镜头:他站在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静静地看着几个老人打麻将,老人家们不停地咳嗽,时不时地讲着几句朝鲜语。

之后他们了解到,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族村庄,如今多已成了空心村。

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只剩下闲散的老人。

于是他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落后的山村,不安于现状的少年,整日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村子里游荡,他会有什么烦恼?

他会遇到什么?

他会怎么做?

创作过程 影片基调定好之后,魏书钧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延边少年,“有灵气,有质感,还要有朝鲜族特性”。

但要找到拥有这种独特气质的非职业演员并非易事,“十四五岁的孩子,我通过这次的寻找发现,他们都太像了,你和他们讲我们准备找你拍一部电影,他们或者狂笑或者窃喜,或者呆呆的问你演电影是什么,他需要做什么,在大家的注视下也会不好意思。

我想找的演员不是这种状态。

”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男演员,剧组几乎把延吉及周边县的所有中学都翻了一遍,终于提炼出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少年。

“他的身上有少年的元气,有点混不吝,他不会表演,只能在影片中一定的呈现自己。

我去选角的时候,那个班级里所有人都看我们,只有他一个人没反应。

我觉得有点意思,一定要和他聊一下。

我们是在汉族学校找到他的,但他是个朝鲜人,符合剧中角色,这么看我们眼光也很敏锐其实。

后来拍完戏我问他,他叫李振明(音译),当时你为什么不理我们?

他说当时我刚睡醒,之前一直在睡觉没有精神,非常自然。

” “另外拍摄环境很艰苦,资金不充裕,大家每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里工作,很难保持创作热情,冷的时候喝姜汤,送饭不方便我们可能还会去村里大队蹭饭。

天黑得也早,下午三点多天就黑了,我们一早八九点出发,拍两场戏吃一顿饭再拍一场戏,天就黑了,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我们车拍也困难,没有相应的器材和跟拍车,只能我们两三个人加一个小稳定器坐在卡车后面,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我们还是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

”表达主题 《延边少年》想要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少年在去往镇子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过程中,仿佛是20年前的小武,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无力感。

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

我喜欢《延边少年》里詹森主义的味道,尤其是那种宿命中的生命力。

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一起去找他爸,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推着摩天轮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他们都是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没有爱情,但是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就这样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我们似乎有两套记忆,一套是既往的真实生活,另一套仿佛是从胎里带来的文化记忆。

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会如此自然地熟悉、厌憎和感动。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4 ) 不冲动枉少年——《延边少年》短评

《延边少年》用十五分钟的剧情,讲述了一个边城少年在两天中想方设法去韩国的故事。

全片无处不在透露着少年的“冲动”两字。

去韩国的梦想想必已经存在很久了,那为何又骑着破摩托到城里找老爹要路费,找不到而夜宿街头,找到后未果而决定自己骑车去?

一切都在一个昼夜之间发生,使人对少年有些荒诞的冲动发笑,但过后又不得不承认故事的合理——毕竟少年这个阶段,谁没有“触景生情”而就决定去向某处或做某事的冲动呢。

对于少年实现“去韩国”这件事,有几处推力:老家乡村的贫寒,老旧,寂寞——对平淡现实的不耐烦;城里灯红酒绿的风景——外面的世界还要比这更好;路上遇到的女孩子也想去韩国,女团和这位姐姐谁好看呢?

——对异性的踌躇而不得法。

然后是阻力:找父亲没找到——家长对少年太过“放养”;带少年去找父亲的姐姐也想去韩国,却不会说只会“唱”韩文——对于少年来说,他会说韩文,可那仍然是个未知世界;父亲不在乎,学费,决意让他在国内上学——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阻力;最后少年决定“单刀赴会”却在边检前折返,甚至不曾询问——偷偷溜走,自己赴自己的约,骑着破摩托面无表情,心里却充满了火热的梦想,却重重的撞墙。

不过,少年在回头之前停了那么久,谁说他没在想着“下一次就能过去了”呢?

这就是《延边少年》的精彩之处,少年们都追求过梦想——很多碰壁了,但谁说下一次没希望呢?

内心的冲动仍在,就仍是少年呀。

在每一次“此路不通”不得不返回后,在每一下用尽全力为身旁女孩推动沉重的海盗船,却不知道说什么后,最终只能无奈的对心里的自己皱皱眉眨眨眼之后,在推力和阻力的一推一拉之间,就是成长。

这样来看,我觉得这部片子在声音方面的运用有点过于沉重了。

的确,人口老龄化、经济太依靠去韩国打工带来的侨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现实中延边地区存在的问题在本片中被原汁原味的出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样真实的是这些负面原因进一步促成更多的年轻人赴韩留学或打工——从而又加深了原本的问题。

没错,这些都是真实的,从影片画面的呈现我们都能得到导演所要表达的——老旧的村庄,破败的烂尾楼,灰白的天色,阴暗的店面,灯红酒绿下却是冷冷清清的城镇,没错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影片中少年对于当下生活和环境的情感,贴近“对韩国的向往”甚于“对现状的厌倦与无聊”。

这一昼夜可是骑着摩托(虽然破旧不堪)进城,跟刚认识的姑娘在街机游戏店玩了一晚上,接着还跟姑娘一起坐着海盗船谈梦想呢。

虽然少年的腼腆使得他抓耳挠腮不知聊什么话题,虽然最终姑娘还是朝五晚九在美甲店喊着听上去很傻的口号上班,自己也没能去韩国,但是这毕竟也不差呀——就是这样“毕竟不差”的感觉,加上最后画面中传达出的以后还有机会去韩国的信息,让我觉得这片子应该有一些诙谐的,可爱的元素。

而画面需要承担反映现实的任务,所以声音的方面如果配上一些外向的,快乐的音乐,感觉就完满了——比如伴随着女孩子的韩语歌少年睡去,清早却很寒碜的在保安亭里醒来,那首歌要是没那么冷清就好了——少年跟女孩子相处,脸上面无表情,心里应该是又紧张又雀跃着的——这也是一种冲动。

包括结尾少年调转车头的时候,其实也是。

《延边少年》反应的现实问题很严肃,但导演对少年却不必这么严肃。

少年的故事不一定结局都很美好,但少年和梦想的故事至少应该开始的很可爱。

 5 ) 勇往直前的《延边少年》

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中,由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导演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电影节中国的唯一收获。

是什么让《延边少年》在众多短片中脱颖而出,得到大家的好评?

是少年对未来的希冀与迷茫,还是那种明知困难重重却还要挺起胸膛向前去的精神?

无论哪种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本片的真实。

多数人在面临生活的不如意时,都想要逃避现实,剧中少年何尝不是?

看到自己的朋友小胖笑着去往自己理想的地方——韩国,少年内心五味杂陈,开启了自己的旅途,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向父亲索要路费。

该短片的前后对比非常的强烈,让人产生共鸣。

片头,小胖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和少年脸上的愁容与无奈和回家时的寞落形成鲜明对比。

回家后的少年,摆弄着脚下的足球,随着一记抽射,鼓起勇气,决定骑车到城里找父亲要钱去韩国。

信心满满的少年来到父亲的店铺,却发现父亲不在,心里有些失落,与刚来时的信心满满形成对比。

在去美甲店找父亲时,结识了也想要去韩国的女店员。

他们想要骑车走,车却打不着;在游戏厅里打电动,游戏机却坏了;在游乐场里玩海盗船,却停电了。

好像生活处处与他们作对一样,预示着理想终归是理想,想要实现实在是太难。

此时少年已神情暗淡,不像早上刚来时那样对未来充满着希冀。

两人坐在海盗船上,女生唱着韩国歌,少年则静静的听着,像是在想象着自己在韩国的场景。

第二天,女店员照旧去上班,在店门口喊着响亮的口号,仿佛昨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少年复杂的看了一眼,回到父亲的店铺。

寻找了一天的父亲在昨天喝多了,被人送了回来。

少年不怎么自然的、羞涩的用韩语对父亲说自己想去韩国,并说小胖只花了2000块就去了韩国,心里满满的都是期待。

但父亲的一句“我花5万,给你找汉族学校”,一下子浇醒了少年的美梦。

少年没有多说,拒绝了父亲的挽留,转身骑车走向边境,准备“离家出走”。

走到边境时,却被告知边境封锁,不予通行,少年不舍的同时也是不甘的看了看韩国的方向,掉转车头回去了,影片也到此结束。

片中,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但女店员选择了向现实低头,向困难低头,在第二天还是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像是无事发生。

但少年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前方的路苦难重重、艰难险阻,还是挺起胸膛,勇往直前,这正是这个短片打动我们的地方。

导演镜头下的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他们迷茫、不安,但时间不等人,即使再迷茫、再不安,也要挺起胸膛,大胆走去,不留遗憾。

 6 ) 延边少年

这部影片时长非常短,只有十五分钟左右。

但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真情实感。

正所谓做减法永远比做加法要来的困难,导演把他想要描述的故事完完整整都浓缩在了这短短的十五分之内。

他在影片中刻画了一个年轻气盛,不安于现状,有着宏伟志向的少年的形象,不禁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个山村就和我们身边那些贫穷的小山村一样,充斥着大量的留守儿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故事的主角出生在这个小小的村子,他渴望离开狭窄的山村飞往大城市,向往着遥远的韩国。

他为了找自己父亲要去往韩国的旅费而出发离开,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的非常的无助又无能为力,他孤独的游走在大街小巷,直到遇见了一名美甲店里的少女。

这名少女就此与这位少年开始同行,同样向往韩国的他们形影不离,互相取暖,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共鸣。

不安分的少年少女,无法简单的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两个孤独的人聚在了一起,便不再孤独。

少年的这些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不正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缩影么?

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里,都有那么一两段不肯安于现状,雄姿英发的回忆。

我们为了飞得更高,走的更远,背井离乡,谋求发展和前途。

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的我们独自在外打拼,没有人关心我们的遭遇,因为我们身边有无数个这样的你我。

然而现实始终残酷,坚持理想的人直到现在还有多少一直坚持初心的呢?

有多少人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以后选择了妥协,最终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冰冷的现实就是会这样冷不防的给人当头一棒,可是我始终相信,坚持本心,不断的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行,是我这一生中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纵使会有迷惘、会有不安,甚至始终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踌躇不决,我也坚信我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成为我不可磨灭的珍贵回忆。

我很想知道,在结尾,这名少年骑着摩托车疾驰在公路上,此时此刻的他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憧憬?

也许这个回答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太一样,人生本来就不止一个答案。

 7 ) 你无法阻止少年们往前冲,因为他们听不见

荒凉的村庄、破烂棚子下老人们在打麻将、年轻人往外面的世界跑、孤独的少年不知所措地目睹这一切……这是《延边少年》的开头,清冷荒凉的画面质感为全片定下基调,正如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的开头,总是孤独寂寞而又迷茫无知的。

片中的延边少年因小伙伴小胖离开村落前往韩国去发展而受到触动,从村里跑到城里去找父亲,请求父亲也送自己到韩国去发展。

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总是独身一人,随后遇到了美甲店的小姑娘,一同踏上旅途。

这样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将一个少年关于成长的内心烦恼展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的烦恼来自于其想要逃离原本的旧生活,到大世界去闯荡,却又因为父权的阻碍而不得。

少年在前往城市“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透着一股无力感。

他晃晃荡荡,不知道目的地在何处,无人引导无人关心。

他有着无限的热血与活力,却无处发泄,只等着被空旷的小镇蚕食殆尽。

在小镇的每一天,都是没有明天的。

在这样的小镇里,少年们只能独自野蛮生长。

于是少年想要逃出去,逃到更大的世界去——他想去韩国,除了便宜,抑或是因为他热爱足球。

延边的足球氛围其实也很浓厚,但韩国的足球相较于中国,发达与专业得多,所以他幻想能去韩国大展拳脚,闯出名堂。

少年在美甲店遇到的女孩,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少年。

她青春靓丽,热爱唱歌,不想要自己的青春在小镇里空耗,觉得自己也能去大城市(韩国)做一个明星。

然而,不管少年们想要去韩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总想要往外跑的,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每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幻想,拥有着无限的热情。

少年们想要往外跑,即使不知道远方是什么,即使不知道出逃为何,即使他们无知且无助、不知所措,他们仍想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少年们莽撞却勇敢,无知却坚韧。

正如宫本武藏所言:“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死啊,他们听不见。

”这是人类共同的情绪,是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的情感点。

故事的最后,少年的父亲宁愿花五万送少年去汉族学校,却不愿意花两千送少年去闯荡,少年只能悻悻而归。

这样的决定出于父辈的考虑,他或许是为了少年的前途,少年不得而知。

而来自父辈的阻断与拒绝,是少年无法抗拒的,他只能选择后退,回家,回到旧生活。

另一发人深思的是,少年在遭遇父亲的拒绝后,靠着摩托车往边境走,想要自己跨越生活的壁垒,却因为边境警察的阻止而终止。

此时,因为政治(某种意思上的父权)的力量,他只能再一次选择后退。

他骑着摩托继续往前走了,然而他会往哪走,我们不得而知。

少年的烦恼——对旧生活的厌弃、对新生活的向往、父辈的阻碍……或许也是当今大多数少年的烦恼。

少年的故事,也正有许多年轻人在经历。

导演镜头底下的延边与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

他们迷茫与不安,却无人引导无人关注,只能野蛮生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背景: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几十年以来延边的年轻人,包括整个东北的朝鲜族,因为母语是朝鲜语,地理上离韩国又近,所以都想去韩国打工与发展,因为哪怕做个服务员,去工作五六年都有在中国工作二三十年的收入。

可以说,去韩国发展是很多代东北朝鲜族的共同向往。

前往韩国发展,是东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记忆,年轻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向韩国走去,只留下疲惫的老人与无知的幼儿在村庄里。

这便是如今许多东北小山村的现状,失去了年轻人的村落,也彻底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

然而,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去打拼,去承受磨难与孤独。

这便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小山村会不断贫弱下去。

然而,这样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延边,事实上在东南沿海的山村里,一样正在流失年轻的活力。

福建地区的山村青年,会想尽办法往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地方跑,尽管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因为那些地方的工资高,辛苦打拼几年,便能够回家盖一栋体面的房子。

中国的山村正在面临这样的一种困境,那就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

它们不断贫弱与苟延残喘,却无法自救。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的思考。

整体而言,影片以一种平淡朴素的语调,诉说着一个平凡的少年故事,却在平淡与朴素中,细腻地呈现了一个地区、一类群体的时代风貌。

那些关于少数民族的、父子关系的、城乡发展的、人与社会的思考,在娓娓道来中,浸润人心、发人深省。

 8 ) 延边少年观后感

这个电影我觉得可以用真实二字来形容。

在手法表现上真实,在剧情上真实,这种延边风情真实。

在剧中,不管是开头那个“小胖”在车上的笑容,还是美甲店女孩所唱的韩文歌,或是男主向父亲要钱去韩国的眼神,都可以看出在延边的少年群体都渴望离开这个地方去往异国他乡。

这其中想去韩国的所有人都真正喜欢韩国文化才向往的吗,或许不是,他们只是要逃离这个延边小镇而已。

美甲店的女孩不懂韩国文化,只会唱两句韩国歌词,男主不懂女团,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外国文化,只是讨厌自己的小城市而已。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的有三点。

一是社会风气,当这个小镇大多数人都离开的时候,少部分人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这就是恶性循环,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离开小镇。

二是,父母的教育欠缺。

影片一开始就是孩子找自己的父亲,最后发现父亲喝多了,可以看见父亲对孩子管教极其松散,是一种放任的姿态,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入歧途。

三是,孩子自己没有上进心。

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不在学校学习,整体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骑个摩托车满世界转,这种少年又怎么会想建设自己的家乡,改善周围环境,只能受别人引导,有去异国他乡的想法。

这种在延边少年身边发生的情况,正是现在延边小城无法发展起来的弊病所在,人才的外流,年轻血液的外流,让城市陷入恶性循环。

 9 ) 小城的出路与少年的可能——评魏书钧《延边少年》的创作

文/刘小浩《延边少年》是由魏书钧导演拍摄的一部讲述小城少年的成长与困惑的短片,该片画面质感粗糙,内在的情感却又真实且耐人寻味,本文将从两个角度试分析本片创作方面的特点。

一、形式:粗糙的影像质感与粗粝的摄影语言看魏书钧的《延边少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偷自行车的人》以其粗糙的影像质感、粗粝的摄影语言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开辟了电影史上迥乎于好莱坞叙事的另一种创作手法,这就是著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而《延边少年》在创作上无疑是具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倾向的,概括言之,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对传统画框式构图的打破,在电影史上,关于荧幕曾先后有过“画框”“窗户”“镜像”等几种不同的论述,而这些论述也分别代表了爱森斯坦、巴赞、拉康等不同电影理论家对于创作的某种思考。

在《延边少年》的创作中,导演显然摒弃传统的“画框论”,而将电影的银幕作为了启用来反映现实的一扇“窗户”,对于画面,导演不刻意强调画面的构图和形式,而是以一种近乎纯朴的方式进行“直接的记录”,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本片的画面色调整体偏暗,影调呈现出低调摄影的电影特征,而原本就破旧的颓唐的小城在这样的影像中显得更加的颓败。

人物也是如此,男孩黑色的破旧棉袄伴随了整部影片始终,而作为少年的爱情的对象的姐姐也是一件黑色的棉袄,这显然是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全片的影调风格接近一致。

这种创作方式下的画面,不再是精致的“画框”,而成为了观察世界的“窗口”。

其次就是在摄影方面,有意识的使用了曝光不足、虚焦、晃镜头等特殊的摄影手法,刻意利用影像营造和加深了现实的真实感与疏离感。

比如全片的内景大多曝光不足,就导致画面暗部的细节缺失,整体画面颜色也显得低沉。

在夜晚约会的段落中,导演刻意的使用了几次虚焦,这种拍摄效果一方面是刻意追求类似于手持摄影的真实感,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之间彼此的疏离。

而在运动镜头中,全面有不少晃镜头,这种镜头语言显然是追求手持摄影质感的操作,而这些综合起来看,就是导演在用粗粝的摄影语言刻意的加深“真实感”。

二、内容:真实的小城困境与难言的少年心事小城是什么样的,这个答案或许每个人都会不尽相同,然而,在中国电影的叙事中,小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具有高度一致的叙事色彩,一种是小桥流水的田园牧歌,一种是了无生气的破败颓唐,前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典型代表,后者则在贾樟柯的一系列电影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其实,这两种“小城”从某种角度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是真实的小城的一体两面,前者存在于都市文人或者“市民”的想象之中,后者则存在于广大小镇青年的切身体验中。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直到今天,伴随着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小城似乎已经被郊区等更具有某种乐观色彩的词语所取代,但吊诡的是,“小镇做题家”仍然时不时出现在所谓市民阶级或者精英阶级的叙事中,而显然这种称谓是带有戏谑与嘲讽的。

《延边少年》探讨的就是真实的小城的困境与生活在小城中的少年的难言的心事这一问题。

首先是小城的困境。

在魏书钧的影像中,这个叫“延边”的小城显然是了无生气的,之所以用“这个叫”这样别扭而拗口的叙述,是因为影像中的“延边”与真实的延边到底是否统一,笔者没有调查也没有发言权,但这并不妨碍对本片的理解,因为在本片中的“延边”的现实放置在任何一个同样地域的城市也是同样存在的,伴随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小城面临经济颓败与后继乏力的双重困境,体现在本片中,就是作为年轻一代代表的男孩,他找父亲要钱的目的就是去韩国,而去韩国的目的本片并没有直接言明,但显然,相对于“延边”,远方的未以影像形式出现的韩国是“挣钱太狠了”的地方,而出现在“延边”街头的随处可见的韩语招牌似乎也成为了远方对现在侵入的隐语,这部影片通过少年进城的线索,摄影机跟随少年,通过少年打量和记录这个颓败的小城,无疑反映了小城在巨大的发展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第二是难言的少年心事。

在本片中,男孩的话语并不多,相比于话语,导演似乎更愿意用表演来勾勒人物的精神气质,比如在摩托车配件店一场戏中,大人摸了男孩的头,而男孩立刻一脸不情愿的说“别摸我头”,继而点起了一支烟,显然这表现的是少年的叛逆,而在夜晚与姐姐游玩的一场戏中,更是着重刻画了少年心中懵懂的爱情,其实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没电也要带你玩海盗船的情绪,于少年而言,这种情绪是一种介乎于友情与爱情之间而更偏向于爱情却不确定是否真的是爱情的难言的心事,而本片在这个段落的处理无疑是成功的,借这种难言的少年心事通过调度与摄影呈现了出来,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在本片中,导演通过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反映了小城的困境与少年的心事这两个相近的主题,说相近是因为这都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而魏书钧则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似的影像风格作为了叙事的某种互文,可以说这也是这段短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形式与内容两者呈现出了动态平衡的互文关系,内容是形式的注解,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助教,两种统一于整体的影像风格和叙事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看,本片是一部成熟的影像作品,无愧戛纳的盛名。

(完)

 10 ) 延边少年的韩国梦

看完《延边少年》,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在我看来,迷茫的延边少年追求韩国梦,与盖茨比的美国梦的追求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迷茫的少年与迷惘的盖茨比,遥远的韩国梦和不可及的美国梦。

首先是剧情方面。

短片的开头,是少年靠在电线杆上,远眺着一个年轻人坐着简陋的、开往韩国的卡车离去,电线杆的另一边是从韩国归来的人们用韩语讲述着生活的琐事。

废墟中的家、收不到信号的老式电视机、即将报废的摩托车、一玩就坏的电玩……破旧的偏远小镇的反衬下,是遥远的韩国的美好——去到韩国只要2000块钱,去到韩国就能赚到钱。

短片从一开头便开门见山地表现了少年对于韩国的渴望,或者说是迷茫的向往。

后续故事,表为寻父之旅,实为寻梦之旅,找到父亲从而寻找去往韩国的路。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个在美甲店工作的女人。

女人陪他一起寻找父亲:一起在电玩店里玩游戏,在海盗船上给他唱歌……在没有父亲的生活里,女人作为一个温暖的来源,给予了他父亲所未给予的温暖,因而他对她是好奇的,甚至是渴望的。

一个迷茫,不得温暖,憧憬韩国的少年与一个年轻漂亮,同样向往韩国的女人,他们或许并没有滋生爱情的火花,但是他们却被梦想——远离这个偏远落后小镇——牵扯到了一起。

最终,少年找到了父亲。

全片少年唯一一次韩语就是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去韩国”,至此,观众便了然,原来那么久的寻父之旅只是为了让父亲同意自己去韩国、提供给自己去韩国的资金。

其次,人物方面。

全片仅出现的两个清晰的脸——少年和女人。

影片开头一系列场景:少年远眺,老人聊天和落后的小镇景象,可见,少年对所过的索然无味的生活是麻木的,因而越麻木,他就越向往大家口中的“韩国”。

但是,这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决定吗?

不是的。

少年对于韩国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他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到韩国,而妄想骑着摩托车一路开到韩国,却不知中间还隔着一整个朝鲜。

因而他是迷茫的,是所有那个城镇少年们都有的逃离感。

女人也有着一个渺茫的韩国梦:她想到韩国做女团。

“咱爬的挺高,你爸来了也能看见”这是女人带少年去海盗船找父亲的话。

细想一下,女人带少年找父亲的都是什么地方?

电玩店和海盗船。

其实女人只是带少年寻找格式化生活外的乐趣吧?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讲述自己的梦想。

在那个海盗船的夜晚,讲述梦想的她是模糊的,她的歌声更是飘渺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她的韩国梦是遥不可及的。

而与之对比的真实处境是什么?

她只是一家小美甲店的小员工,梦醒的第二天,她还是要回到小美甲店,念着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口号。

与少年不同的是,她虽然也有着韩国梦,但是她更加清醒。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梦,因而第二天她还是要回到美甲店继续做个普通人,勤奋地工作。

少年和女人,两个同样怀揣梦想的人,在这个小镇里互相取暖,互诉梦想。

但是,少年的迷茫让他第二天执著地骑着摩托妄想开到韩国,而女人的迷茫确实更加清醒的,第二天她还是那个为生计而工作的小市民。

短短的15分钟的小片,导演生动地塑造了两个丰满的怀揣着韩国梦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感。

《延边少年》短评

补标

4分钟前
  • 草莓小泡佛
  • 很差

短片就应该这样,一切都刚刚好

7分钟前
  • Breeze
  • 推荐

挺喜欢的 简单合理不做作 问题都讲明白了

10分钟前
  • 要一个黄昏
  • 推荐

学习,简单又不简单,还需要再打磨。期待未来作品

14分钟前
  • 推荐

不错的

19分钟前
  • jason
  • 推荐

少年面前是一座又一座翻不过去的山,可光是一条边境线,意志就被消磨没了,而且,这就没了?!

22分钟前
  • zzcrww
  • 较差

个中曲折,不尽明显,藏在脸上,心中。情绪是对的。踢足球那段想到《图们江》。萌生了以后到那里看看的念头。两星

23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较差

觉着这片没啥问题呀,为啥分这么低。调子就是粗粝的诗意那种嘛

26分钟前
  • 5:55
  • 推荐

多好的片子啊

30分钟前
  • 大树
  • 推荐

问题在于一切都太对了:每个镜头都拍的有型有范(当然不得不提一开头车行道两旁的中韩双语标语,和男女主角深夜对谈的“浪漫”摇移镜头) ;每个矛盾点都出现的恰到好处;就连演员的调教(游戏厅里男孩看女生一眼后沉默回头望向屏幕)都显得如此理所当然。好像导演就想让你承认:看吧,这就是生活(・ω・)👉连二次元世界都开始避免“一眼望到头”的故事/人物形象了!另外男女主一点都不像不像东北银 er

35分钟前
  • 少玩豆瓣多学习
  • 较差

短片创作的思维不同,很多时候故事都暗藏于细微之处,影片十五分钟里叙事很简单,关键在于几处省略转场和断开的人物关系,父亲醉酒被反锁了,美甲店的女孩又恢复了自己的日常,延边的少年兜兜转转哪里是要去和要留的?

39分钟前
  • Fine
  • 推荐

68/100 除了有同样快报废的摩托车相陪伴,结尾差不多也和《野马分鬃》类似意思,用一个无进展的结果指出生活荒诞的本质,电影旨在展现通往那个不会发生的事件的过程,填充生活里的细碎时刻,以少年所见的客体与少年主观观察动作的正反打为主,有时用人物情绪保持连续的长镜头来完成这种转换,空间也在表现隔离与破败之感,声音设计还行(如荡秋千的戏),导演在把控细节上能还原出可信的生活感。

42分钟前
  • Pincent
  • 还行

[3-]

47分钟前
  • Leooooo
  • 还行

游戏场手动摇荡海盗船带来青春暧昧的眩晕感。结尾少年要去韩国结果碰上路人语“朝鲜又要核试验了”,配乐林冲夜奔真妙了,寒天冻地night escape逃逸出一种青春出走的荒谬和轻盈。

51分钟前
  • sherules
  • 还行

起初还以为有点新意……

55分钟前
  • 门房大爷
  • 较差

..

59分钟前
  • Dodo™
  • 较差

海盗船那场戏不错的,好的空间是戏好看的基础。台词不太行。

1小时前
  • 横路
  • 还行

太像王小帅作品了,符号堆砌能力一流。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往回走吧

1小时前
  • Loooay
  • 推荐

是个大才。

1小时前
  • 李德必胜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