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只是想找出这部印象里还行的鬼片看看。
只记得很早之前看的,而且比一般鬼片更有意思。
除却一直为人称道的特效不谈,影片情节较弱,逻辑零散,有多处为恐怖而恐怖的痕迹。
不过这都是正常的,鬼片嘛,讲哲学♂和道理就不那么吓人了。
而且此片也没有在故弄玄虚上多停留,算是很快的进入了主题——鬼域。
鬼域根据片中人物的解释是:“被人遗忘的事物所堆积形成的地方。
”女主一进去就是拆迁危楼,摇摇欲坠的电线杆,一踩就踏的楼梯,不停掉落的书籍,和面无表情的“人”。
是个很符合鬼片的氛围。
然而抛开鬼片,联系一下现实——被遗弃、遗忘的东西,就会变得这么了无生气吗?
随时倒塌崩裂,如浮萍无以为继?
如果被我们遗忘的东西没有去这里而在地球上,那会是什么样子?
就是我们生活的样子啊。
被你时常遗忘的父母正在某个角落自己生活着,他们每天散散步,唠唠嗑,和楼上老许聊聊你;被你忘记在草丛的小猫崽慢慢自己长大了,在觅食中或许不知什么时候就死去;而你也是被某个小学同学甚至暗恋对象遗忘的存在,以前一起说好的约定到最后只有你一个人记得。
你父母、小猫咪和你自己的内心,似乎就像这座鬼域一样,荒草丛生,不小心就摇摇欲坠。
不同的是,我们不只是依附他人的存在。
所以只依附他人的,拍成了鬼片;自己充实自己的,才能活得坚实勇敢。
这几天也一直在想自我认知这种事。
我很多时候都很自卑,到新环境不敢说话,别人笑一下我觉得在笑我,感觉有点轻微的被害妄想。
形成原因且不说,但这明显是病态的。
菩提树枝叶纵横,明镜台上满是灰尘。
我渐渐开始让自己坚定起来。
早上和人打招呼,目光不用躲闪,声音可以大一点;别人忘记自己的名字了也不要尴尬,那不是你的问题,等等诸如此类。
不愿再用他人的目光和评定来填塞内心,因为当别人从你内心撤走了,你会摧枯拉朽的崩溃。
在你的内心玩经营养成类游戏不好嘛。
除了这些哲学♂,影片还有一个硬问题就是:弃婴。
国家虽然有不可以查胎儿性别,六个月以上的胎儿不可以打掉等等规定,每天无时无刻还是有无数胎儿被打掉。
一想到如果他们活下来,长大了,是像定如那样善良可爱的小孩子,但是却连睁眼看看这世界的权利都没有,心里就难过的不行。
我绝不会打胎的。
反正我二十了,现在生养也没问题。
《异域》,又作“鬼域”。
但是本人还是觉得“异域”比较贴和。
又是一部李心洁主演的鬼片。
她的长相有一种天然的惊吓特质。
喜欢这个演员,在她还没演《见鬼》的时候,喜欢着她的歌,很活泼的歌。
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惊吓,正如预期的,香港的鬼片已经很难让人有期待,彭氏兄弟也不例外。
所以就看看剧情。
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剧情,只是讲述一个女作家在自己笔下的异域的经历。
那个异域充满被遗弃的东西,所有被她遗弃的东西都在里面找到。
特效做得不太糟。
还过得去,看起来花了制片方不少钱,那种奇幻的意境已经可以感受到,黑暗,阴森,广阔。
这就是异域。
在那个世界里,她碰到被她遗弃的爷爷,还有打掉了八年的女儿。
很诡异的思想。
但是她和她并没有来到世界上,却在那个世界长大的女儿之间的感情才是感动我的地方。
那个她遗弃了的女儿,为她千难万险都愿意去,但是她却不知道她是谁。
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经历的感情,也有母女情。
每次看这类鬼片都会感动。
所以,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部亲情伦理片。
我们是不是曾经遗弃过什么已经忘记,渐行渐远的路上,来不及与他们说再见便转身离去;他们是不是曾经把我们遗弃,岁月沧海,一口气把我们扔去冥界,永世不相见面;我找不到我自己,你找不到你,然后,我们又遗弃了彼此,谁又抛弃了谁,谁又被谁抛弃。
导演:彭氏兄弟编剧:彭氏兄弟剪辑:彭氏兄弟 主演:李心洁 刘兆铭 曾雅琪 李彩华 周俊伟 Jetrin Wattanasin级数:IIB片长:109分钟出品:寰宇娱乐有限公司上映日期:2006年7月1日(香港)剧情简介:一切被遗弃的,将在另一空间再次灵现!
一个年青新晋作家徐寻,第一部爱情小说已令她成为当红作家,她在小说所展现的爱情描写,感动了每一位读者。
在一次书展中,她公布了下一个著作计划,一本探讨灵异世界的小说,书名名为——鬼域!
所有读者都期待《鬼域》的面世,因为每人都相信,以她的文笔,定必能虚构出一个如幻如真的空间,再次让读者投入引人入胜的“凶间”。
徐寻开始着手撰写《鬼域》,苦苦思索却始终未能满意,重遇旧情人,令她的思绪更纷乱,她随手把草稿弃掉,却开始产生不寻常幻觉,室内似有神秘物体出现,断了的长发散落在地上,徐寻感觉室内并不只她一个人!
神秘黑影再三出现令她更加恐惧,一些恐怖现象仿佛就是由她弃掉的草稿里重生,在现实里重现她眼前。
虚构小说与现实之间,因何连系?
一夜,徐寻在电梯内惊遇诡异婆婆,牵引她忽然进入了另一个离奇空间……一个不可思议的鬼域世界!
『长发丝』她在那么一瞬间创造了长发丝,身材高挑得有点奇怪的女人,不需思考,又抛弃了她。
长发丝那么会缠绕人,把回忆,往事一下子都缠绕了出来,堆在她面前,让人畏惧,她一步一步地靠近,探究真相,又一次次地被自己看到的冥界所恐吓。
回头,已没有退路。
『国荣』一直以为国荣会出现在冥界中,可是他没有。
回想才发现,她从来都没有抛弃过国荣,一次又一次地劝说自己去忘记,去抛弃,又一次一次地舍不得把他放到那个空间中。
如果有机会,我想看看国荣的冥界,是不是有无数个她的存在,挣扎求全。
那个国荣,是他,是你,是我。
『自己』那个冥界中,有很多带着面具,没有表情的自己。
她们曾经都那么鲜活的存在,可是一念间都被抛弃,然后她们来到这个世界,疯狂地怨恨那个创造者。
谁没有创造了自己后,又抛弃了自己呢。
只是我们没有想到她们会存在,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会仇恨。
曾经那么痛下决心,现在却因为抛弃了她们而感到畏惧。
真个悲凉。
所以,爷爷告诉她,要手捧鲜花,撒下白黄蓝绿紫的冥币去拜祭她们。
『女儿』那就是一个小生命,因为那些说服自己的原因,把他、她中途抛下。
你们看到了吗,她是个穿着红色衣服,纯洁,稚幼的发光生命体。
可是因为被抛弃,失去了和她一起生活的权利。
她的红衣都残破了,光芒都黯淡了,孤寂地留在这个冥界去仇恨,去思考为何她把她抛下。
最有的结局是原谅,是拯救,可是如果不呢?
我也曾经对我自己说,万一这些小生命在不对的时间来到我的生命中,会毫不犹豫地把她们舍弃,肤浅地觉得,我没有办法承担,给她们好的生活,所以要跟她们告别。
我错了,谁都有权利来到这个世界,谁都没有权利把她们舍弃。
冥界那么恐怖,我们让她独自承受,却把自己留在人间,看尽风花雪月。
···我没有办法从这个电影走出来了,难怪一直都认为脑袋那么沉重,原来冥界一直在脑子中缠绕,不断把那些偏执的认为该抛弃该遗忘的放进去,就这样挥挥手,甚至来不及说一声告别,便离它们而去。
这样,是不是错了。
很久以前写的一篇:彭氏兄弟的鬼片质量一向很好。
我是出名怕看鬼片的人,曾经看《午夜凶铃》,一到贞子爬行的紧要关头就只会低下头、紧紧抓住身边人的衣襟。
饶是这样,之后还吓得半个月不敢关灯睡觉。
《见鬼》、《双瞳》,都把我唬得不轻。
但这部《鬼域》,我却从头看至尾,且一脸云淡风轻。
鬼片不恐怖,并不说明它就不好。
《鬼域》,很好很好。
“李心洁饰演的女作家徐寻,首次出版爱情小说便一举成名,成为当红作家,她在小说里描述的浪漫爱情,感动了每一位读者。
在一次书展中,她宣布了想撰写一部探讨灵异世界的小说的创作计划,书名为《鬼域》。
鉴于第一部爱情小说的影响,所有读者都相信徐寻一定能够凭借她的文笔和才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如幻如真的诡异空间,再次让读者投入引人入胜的“凶间”。
书展过后,徐寻开始着手构思撰写《鬼域》,但反反复复几次构想出来的故事情节都差强人意,徐寻陷入了创作困境。
恰在此时,昔日旧情人又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中,更是令她思绪万千,没了一点创作状态,一怒之下,她将存在计算机上的《鬼域》初稿删去,怪事就此发生,徐寻开始产生不同寻常的幻觉,更开始看见不能解释的现象!
仿佛自己小说中所虚构的一切,都走到现实中!
房间内似有神秘物体出现,断了的长发散落在地上,徐寻感觉室内并不只她一个人!
神秘黑影再三出现令她更加恐惧,一些恐怖现象仿佛就是因她删除电脑里的草稿而产生,她在小说中描述的诡异事件在现实里重现。
一天晚上,一人乘坐电梯的徐寻在电梯间惊遇诡异婆婆,并牵引她进入了另一个离奇空间——一个不可思议的鬼域!
在离奇空间里,徐寻与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打掉的女儿相遇,两人闯入满是野鬼的坟地,成群的孤魂野鬼在那里游荡,既恐怖又诡异。
历经重重危险,徐寻终于才又回到了自己的空间,但她发现……”几乎每个导演在将类型片拍成行业泰斗之后,都会想向言之有物的艺术片进发。
或许彭氏兄弟也是如此。
《鬼域》,用某些杂志的话来说,是宣扬了环保的主题:不要浪费纸张及所有事物,不要随便丢弃你厌倦的东西……但,这电影所包含的东西原比“环保”二字更多。
当看到放弃了自己生命的吊死鬼从树上爬下,当看到被打掉的婴胎在肉红色的迷宫畸形成长,当看到被后辈遗忘的亡魂疯狂地争抢一片片冥纸,当看到被女主角创造而又舍弃的书中人物狰狞着想向她索命……我毫不害怕,只觉得悲哀。
人类天生害怕寂寞,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关爱。
当获得认可与关爱的希望落空时,爱即成恨。
女主角打掉的女儿也曾在婴胎迷宫中长大,也曾是一个面目扭曲的怪胎。
她这么对她的妈妈说:“那里好恐怖。
”但现在,她眉目秀丽、坚强可爱,只不过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妈妈是爱她的。
她的心没有扭曲。
日本民间也有类似的传说:被人们抛弃的事物都会产生灵魂、变成妖怪。
它们会呆在自己的国度里,默默看着自己以前的主人。
当主人遭遇危险时,它们会施用法术,帮助主人。
该传说与《鬼域》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宣扬以德报怨。
是,我们曾经都是被别人舍弃过的东西,但,千万不要怨愆。
看完《鬼域》,很容易让人心生畏惧。
是是,我们再也不敢堕胎、再也不敢自杀、再也不敢浪费……再也不敢抛弃与被抛弃……但,很多时候,是否抛弃或被抛弃,并不是我们自己就能主宰的。
如果你爱的人一句话也不说地离开你,你是否会仇恨?
如果你将已残破不堪的玩具扔进垃圾堆,你是否会心悸?
正如电影快结束时,小女孩问:妈妈为什么会不要我?
老爷爷回答:每个人都总会有他想忘记、或不能要的东西。
是,每一次抛弃都会难舍,每一次被抛弃都会心痛。
我们,就活在抛弃与被抛弃的轮回之中。
我们,人人都身陷鬼域之中。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抛弃时心存眷念,在被抛弃时心怀慈悲。
电影的结尾有点蛇足之嫌。
徐寻自鬼域回到家中,正筋疲力尽、待要喘息,突然发现房中另有他人。
她慢慢走出来一看,另一个徐寻正安坐着讲电话。
原来,这个空间中的徐寻已经将《鬼域》一书的情节改过,而我们的女主角,也已成为了一个被抛弃的故事角色……可以说,这个结尾很明显是在模仿《寂静岭》。
想得俗气一点,也许导演还指望拍几部续集呢。
事实上,《鬼域》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寂静岭》的影子,但相比《寂静岭》奢扬妖娆的视觉效果,我更喜欢《鬼域》略带中国风的画面,许多镜头都有歌特式油画的感觉。
尤其片子快结束时的高潮戏段,画面轻雅灵动,又隐有一份“众生皆得救赎”的庄严,平和中见绚烂,没有为炫特技而做特技,最最值得表扬。
我一向不喜欢看恐怖片。
不是因为害怕不是因为胆小。
而是觉得,看那些捏造的假象镜头晃来晃去,有什么意义吗?
所以,又何必用这些来恐吓自己..李心洁出演了很多这类的片子。
似乎她消瘦的脸庞、冷肃的眼神,总是比较适合这样的气氛。
《鬼域》这一部也是如此。
电影的情节可以说是一如既往的套路。
悬浮的音乐,惊悚的表情,老旧的背景,象征性的恐怖画面。
但我却对其中的几个场景分外感触——电影里描述了我们的世界其实存在着这样一个空间,那些曾经被人们遗弃的事物都被承载在那儿。
包括未成形的弃婴。
所以,那是个被遗弃的世界。
你有没有想过,不管你有多抱怨生活的不公,你可以幸运地来到这个世界,它本身就一个巨大的奇迹。
这段时间会愈加频繁地和妈妈一起散步。
我们在一起说外婆的病情,说大学散伙饭上的荒唐事儿,说我日后北上的生活...她说,如果当时没有认识我爸,如今就不会有我在这儿陪她一起散步。
我突然就想,不要说是这样的假设,单是他们俩结婚这种现实情况,能够轮到我这样一个人,而不是任何一个带着其它相貌身高智力基因的婴孩出生,对于我而言,这本来就是一个机会渺小到微乎其微的概率。
有那么多种可能性,却偏偏不多一秒不少一秒,单是我一个可以幸运地成形,活在胚胎里,来到这个世界体会众生百态的喜怒哀乐。
你有没有觉得,这其实是件奇妙到值得让你去感激的事。
所以看到电影里关于弃婴的描述时,我突然自发地为自己而感动起来。
我们可以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中头彩的机率虽小,却尚可以循迹。
而单是一个你能来到这世上的概率,于此根本是无法比拟的。
这样看来,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又有什么好值得在意的呢?
所以,即使是面对那些曾让我悲伤令我失望的人和事,我也会很感激。
因为我能够来到这个世界遇见你,因你哭因你笑,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异域》:紊乱定位造就的不伦不类 (文:火神纪)
恐怖题材里的文艺电影。
恐怖无味,反而抒情来得很抒情。
——火神纪。
题记。
如果不是因为以前看过了韩国电影《人形师》的话,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喝彩的电影。
然而之前的《人形师》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会不时想起《人形师》来,虽说有些地方总存在着一些差别,可是总体上来说,那暗藏着的内涵上的东西很是相似。
同是恐怖片的题材,《人形师》讲的是被遗弃的玩偶复仇的故事,《异域》讲的是被遗弃的还没开始长成的胎儿罢了。
也许,这一部因为讲被人工流产的孩子所以也许显得更深沉些。
可是说到底,同样是遗弃和被遗弃的主题。
这部电影不应该是恐怖片。
港产的恐怖电影在我看来似乎还停留在《双瞳》和《见鬼》的时代,它们有着大量恐怖片的现代因素看起来也不过如此,何况这部《异域》。
开头的那一段恐怖片的经典元素重组看起来毫无新意,而后面的那整段的异域风情看起来也似乎更像是神怪电影。
这部电影的文艺味道太浓烈了。
或者可以说,这是一部牺牲了恐怖因素而造就了文艺的电影。
这一点上来说,这部电影很清新,很抒情。
纵然这种抒情来得多少有点悲怆。
就算和《人形师》有点相似。
当某些东西被遗弃,所有的一切将被堆积在另外的世界里。
这样的概念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惊叹的。
带着一个人的妄念和无辜的悲凉,被彻底地舍弃。
这部电影里那些所有被舍弃的东西其实已经算是很温顺了。
没有暴戾,也没有被遗弃的怨恨和报复的快意。
更多的时候甚至带着对抛弃自己的那个世界满怀着眷恋和温情。
这不应该是恐怖片,而应该是一部教育片。
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也许都会想到,以后不管怎么样再也不去堕胎了。
当恐怖片被拍成公益广告式的教育片时,香港的恐怖电影还有什么是值得我期待的呢。
我似乎只能接着观望。
带着半点不愿死寂的期待。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制作方赋予了这部电影太多的思索,赋予了这部电影太迫切的表达欲望,以至于把电影拍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恐怖不够纯粹,而文艺底蕴如此深沉。
可是如果换一种思路,让定如不再那么讨人喜欢,而变成一个被遗弃而满怀怨恨的回来报复母亲的遗胎,那样也许惊悚效果更甚,而教育效果也更甚。
只是这样的效果也许更接近于一种恫吓的味道,而制作方只是想温和地说理和辩证,所以舍弃了惊悚而倾向于现在这种温情的方式。
从另一方面想,这其实是不是制作方那种自欺欺人过分自我的一厢情愿呢。
也许,制作方本身也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一种教育片的效果,或者真的就如外界所传闻的恐怖片的效果。
这种制作上的紊乱的让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常常有一种迷茫的疑惑。
我宁愿自己会相信,这是一部好电影。
牺牲了惊悚造就悲情,我会试图说服自己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好。
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开始感觉自己其实有点过分天真了。
《人形师》那种似曾相联系识的味道让我看不到这部电影最闪光的地方,而惊悚上的失望让我对这部电影开始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
所有被遗弃的东西都将被堆积在另一个空间世界里,这是这部电影里唯一一个让我迷恋的概念。
堆积;堆积如山。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的另一个平面上;平行,或者交叉。
虚构,彻底的虚构。
因为不只是我们所遗弃的东西会出现在这个世界里,而且我们曾经虚构过而后被我们所遗弃的那些念头也会出现在这个世界里。
于是这个世界里会有一些是实体的,还有另一些仅仅只是虚妄。
当定言突然被投放在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惊惶失措本身意味着的是一种对熟悉的眷恋和对陌生的恐惧。
我们害怕所有那些陌生而不熟悉的地方,我们对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担忧和惊恐。
这永远是恐怖电影不二的法则。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一个新奇的概念里制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前所未见的陌生。
而淡色的运用在这部电影里随处可以,在那个所有颜色都漫延着一种淡化的味道,定如身上的那个鲜红色的小裙子很明艳,类似一种光亮的祈盼或者希望。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里对于颜色和声效的运用是这部电影里最出彩的地方。
可是当一部恐怖电影只剩下声音制造氛围,而颜色没有办法替惊悚加分的时候,这只能算是一部失败的恐怖电影了。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依旧是一部好电影,我想。
至少在情感上得到了一定的分数。
无疑,堕胎是应该被谴责的,毕竟不管制造这个胎儿的双方出于任何理由,胎儿也有生命,胎儿无辜。
当我们只是逞一时之快的时候,那些努力向前的精子终于冲过了层层的阻碍而最终获得的胜利,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何其讽刺的事。
他们的胜利成了我们的意外的时候。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如此厚颜无耻地满脸安逸地活着。
异域,在我看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奢华世界。
纵然里面透着一种暗淡和颓破的味道,可是奢华依旧。
作为恐怖片来看,毋庸置疑我的很失望的。
但是作为文艺片来看的话,我突然感觉很惊喜,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006-07-25 丙戌年七月初一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异域》(《Re-cycle 》) ■导演:彭氏兄弟 ■类型:恐怖 ■语言:普通话 ■时长:93 min ■颜色:彩色 ■出品:寰宇娱乐有限公司 ■地区:香港 ■首映:2006年5月26日/法国 ■推荐指数:★★★★☆☆
《鬼域》,李心洁,2006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影片。
很久没看鬼片,于是找了这个来看。
出乎意料,我觉得这个片子基本上已经不能算是恐怖片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可以被称为单薄。
一个当红女作家着手写一部新的灵异小说,却迟迟找不到灵感,涂涂改改,一张纸上常常只写了几行字就被丢进了废纸篓。
混乱的思绪中,她出现了种种幻觉,水池边的长发、莫明其妙多出来的身影、浴室莲蓬头自己放水、自己开启的电视……似乎她的生活跟她笔下的故事重叠了。
前部分的片子还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恐怖片,直到她被两婆孙引导着进入鬼域。
密集林立陈旧的楼宇,模糊不清不断从高处跌落的人,灰褐色的调子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往前找不到方向,往后又找不到退路,狭小的空间,戴着苍白面具穿着红裙的女孩,只有跑只有跑,连爬带跑才瞬间开朗。
楼房天井间来回晃动的巨大的海盗床,吱吱嘎嘎响着满是铁锈的摩天轮,一个废弃的游乐场。
完全不可思议的场景,不得不感叹CG效果做得不错、导演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不过,从这里开始,我就一点都不觉得恐怖了。
“这是一个被遗弃的空间,创造出来的东西被遗弃了,就会在这里出现,但也都会随时消失,一切只不过是个循环,我们只所以出现在这里只不过是被遗弃的一群。
”这个空间里面唯二正常的两个人就是那个老头和那个小女孩,后来知道是她的爷爷和孩子。
老人和孩子的出现让她有了依赖,她甚至希望能跟那个小女孩一起回去正常的世界。
当她发现他们的真实身份的时候,当她意识到他们都是被她亲自遗弃了的时候,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也许是悔不该当初吧,也许是勾起了当时的伤痛吧,也许是不舍吧。
小女孩最后慢慢消失的场景让我心痛,可是的确很无奈,毕竟那是真实经历过的事情,就像小女孩说的,是她亲手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她无可逃避。
人生就是一次单程旅行,我们在路上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东西,我们在路上也会创造很多东西。
然后,当我们走到下一段旅程时,自然而然的,我们会一点一点的遗弃。
我们遗弃忘却的如此轻松自然,从未想过将来有一天这些东西会带给我们什么。
他们散落在道路的两旁,他们在另外一个属于他们的空间恣意生长,直到有一天,我们无意中闯进了那个空间,回忆中的种种才会扑面而来,我们开始记起,我们开始伤痛,在那些被遗弃的事物背面我们都已经忘却了自己曾经的模样。
看到那些被自己遗忘的曾经,也许真的会心生恐怖吧。
直面自己的过往,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记住与遗忘或许只在一线之间,曾经以为记得很深的东西,在回忆的那一刻却突然变的很陌生,好象遗忘了一样.记得在哪儿看过: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不见的,看到了;遗忘的,记住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几米的一段话。
很好的电影注脚。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鬼域,那些被遗忘的曾经存放在那个空间,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不小心闯进去,遍体鳞伤的回来。
原以为是部恐怖片,结果倒是成全了我,汹涌地大哭了一场。
分两次把电影看完的,前30分钟实在太平庸了,那些在恐怖片里常用的烂俗桥段都有,看得我真的睡了过去。
庆幸的是,我没有把它删除,一念之间的事,它就真如电影所描绘的去到那个鬼域世界了。
所谓的“鬼域”是被人们遗弃的遗忘的人、事、物,它们会去的地方。
那里有我们曾经居住过的旧楼,幼时爱不释手的玩具,累年陪伴我们的旧书籍,那些故去的人,被人遗忘,没有谁再去上他们的坟,送去花束,诚心祷告。
弃婴,被打掉的小孩,他们没有等到出生的那天就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他们在这个世界继续长大,可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名字,没有被拥抱过,被留恋,被需要过。
定言抱着虚弱的小女孩,她哭了,她怕她会“死去”。
我想这一刻就算小女孩彻底消失,她都心甘情愿,这是她的“第一滴泪”,第一次有人因为她哭泣。
“谁都有东西想忘记。
”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我故去的亲人,为什么近年我越来越少将你们想起?
我过去的恋人,我将你的msn、QQ、电话号码统统删除,把你的照片、衣物、各式纪念品一律打包封存。
为了躲避失去你们的痛苦,我让自己不再想起你们,只是为了免受当前那小小的苦楚,我那么狠心舍得将你们遗忘。
是的,忘却就是背叛,忘却也是最深刻的一种报复。
看完了2006年的恐怖惊悚诡魅港片《鬼域 Re-cycle》『观影时间』:2022.8.12周五·正巧「中元节/鬼节」————
前几天在某平台日常搜「爱丽丝疯狂回归」搜刮新动态,没想到就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安利,其中提及了「爱疯」和「小小梦魇」好家伙正好是我最爱的两黑童话游戏,再发现这电影是我以前眼熟过但不知其名的感兴趣鞋垫片,这下刚好全解惑了!
再撞上鬼节并顺眼大赏!
本片的主要风格可比喻成『港式寂静岭』,当然也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都是进入“仙境|魔境”这种"奇奇怪怪"的异次元空间|世界。
黑暗感上确实和寂静岭更像,特别其中的人不人鬼不鬼的“伪丧尸”形象设计(长脖造型特惊悚,面部化妆也特吓人)更像的点是故事的两大角色配置同为一大一小的女性,寂静岭可不就是母亲寻女嘛。
鬼域也和寂静岭一样每隔一会就来一次“地狱危机”。
就像追光动画《白蛇2》中修罗城的“跑毒轮回”,那么说道「轮回」,鬼域的危机也是轮回性质的,英文片名的意思就叫「循环再造」,结局收尾的“烧脑”设计也验证了这点。
鬼域本身是有鲜明的设定的,叫『被遗弃的空间』,顾名思义,你以往(遗忘)遗弃的、抛弃的、取舍的...任何实体/虚拟物品都可能像倒垃圾一样的丢在这个世界。
所以本片的创意美学是很吸引人的,荒废美阴郁美、香港残破的大楼街区、庞大的书籍山和诡异的摩天轮以及带有东方古代『阴间』的邪恶气息,无一不在表明本片最大的价值所在;并且后期还带点『血肉朋克』的场面,我的猎奇味蕾也尝爽了。
本片摄影色调和特效都挺优秀的,虽有些地方依旧有特效痕迹,但整体的风格化很浓,喜欢鬼魅本质的观众都会喜欢的,其次恐怖元素的视听处理也烘托的很好,虽没有恐怖创新。
但稀区柯克的有句话很契合本片“惊悚片最恐怖的地方不是S人那一刻,而是在S人之前凶手所营造出来的气氛。
”|除外在灵异方面上,像会动的纸团、秋千仿佛被隐形的孩子荡来荡去 等诸如此类的设计挺不错。
个人最夸的是迅捷流畅的犀利剪辑
————那么,接着我就要提及本片对大众而言辨识度最高的桥段了,那就是【废弃玩具领域】会动的巨型残废玩具,特效做的也逼真,就真有感觉...那么很巧啊!
这不仅是让我联想到我最爱的《爱疯》游戏中的【娃娃屋】地图,而且有2点几乎同款!
1:『蓝瞳黄发绿衣男娃』我的天这一对比几乎各方面相似!
仿佛是同一位!
毕竟都是巨型的,你完全可以把左边看成右边的报废形态.... 当然啦,也许只是娃娃型号是同款的
2:『人偶尸堆』这一对比,电影做出来的质感和震撼感甚过爱疯,但实际游玩上,爱疯的压迫压抑感绝对甚过鬼域...
————本片的人物高光都在PLJJ和PLMM这两位身上(前者:李心洁 |后者:曾雅琪)女主和小妹妹颜值都超高!
总之养眼就完事系列。
而且大多电影一旦出现让人有保护欲的漂亮小妮子的设定,就必然安排一个大人全程保护照顾她;而本片反着来的,反而更有味道了【奇怪发现】:李心洁在1998年台湾圣诞节,出演了由果实文教基金会的歌舞剧“爱滋梦游仙境”!
好家伙!
再次CUE爱丽丝,但这个信息我是从她简介里发现的,但是我死活都搜不到这歌舞剧的报道?
而且演出名字都很奇怪?
艾滋病主题的梦游仙境?
总之特奇怪...
————总之,最后很推荐写作的朋友康一康,四舍五入也有《刺S小说家》的框中框的味道。
最后!
珍惜缅怀下中国少有的放开手脚以想象力为主体开发的影视作品吧!
而且还是非商业片;现在这种片太稀缺了....
冲着对彭氏兄弟的金字招牌,还有李心洁,收的这个片子。
还是经典的恐怖元素:黑色长发、水、密闭小空间(电梯)……李心洁的大眼睛演这个绝对一门灵。
这个片子太杂了,煽情成分太多,想表达的元素有些贪多嚼不烂,整场看下来很多地方让人昏昏欲睡。
结尾的转折还不错,算是点睛之笔,不过这种类似《第六感》的结局还是有些滥了,好虽然好,就是有点太眼熟。
这个片子我看到《千与千寻》《指环王》《骇客帝国》《神曲》的影子……这种奶油烤杂拌本来是王晶的路数嘛,嘿嘿
说实话,很失望
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的电影。
温情的逆袭,里面的鬼域这个地方效果做得不错
很早就看过叻...
山寨 寂静岭+千与千寻!!!= =
那个小女孩莫非是五月天演唱会上的天使?
鬼域的很多场景真的很奇观。话说李心洁那时候真好看。
26届香港最佳视觉
百转千折后发现,原来我也是个被遗弃的人。
凑合吧 不算好看 没期望 但亦无失望 国产恐怖拍成这样就算是不错的了--------其实我只记住一个让我想入非非的词汇【缱绻】
一套「很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匯集了環保、墮胎、遺棄與被遺棄二者關係等等題材。
我一直不明白拍出这么烂的片子的彭顺和彭发为神马被称为鬼才导演,难道因为他们导演的都是鬼片...?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哪里出了问题,拍得有点紧,收得有点早。
编剧脑袋里积屎了,,
前面是拍的不错,害我很期待,结果后面一塌糊涂
收尾部分拯救了这部电影。
彭氏兄弟证明了华语影片并不缺乏瑰丽多彩的想象力
推介分是给在前半个小时跟场景
在高中的教室用老师上课的电脑看的,我都觉得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