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Che: Part Two,切·格瓦拉传(下),切:39岁的告别信(台),Che: Guerrilla,Che - 2ème partie - Guerilla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卡洛斯·巴登,德米安·比齐尔,乔昆姆·德·阿尔梅达,马克-安德烈·格隆丁,罗德里戈·桑托罗,弗朗卡·波滕特,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法国,美国语言:西班牙语,艾马拉语,盖丘亚族语,英语年份:2008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剧照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4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5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20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剧情介绍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传奇恶魔游戏海之盐午夜凶铃2(美版)断背山流言蜚语魅影狂花骑警狐狸猎手谤法义海风云女孩闺房欢迎来到地狱黑暗时刻欧洲:他们还是我们海豹六队:突袭奥萨马本拉登奇异太郎少年的妖怪绘日记:女难的祭典日不沉的骨头我的仙尊女友顺藤而上的你玩家越过山丘宫松与山下龙骑士永远的兄弟之八拜之交坏孩子们恐怖流浪公园失忆症超级动作醉·生梦死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长篇影评

 1 ) 玩脱的非线性叙事,玩命的游击队队员

索德伯格的非线性叙事我们都见识过,不过这次感觉玩脱了,碎片化过于严重。

如果你对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不了解的话很可能看得云里雾里。

好像格瓦拉一拍脑袋就上格拉玛号了,几十人的游击队莫名其妙就发展壮大了,有美帝撑腰的巴蒂斯塔政权谈笑间就灰飞烟灭了,网红格瓦拉转眼又跑到联合国大会上舌战群儒了。

下集更狠,格瓦拉从1959年七二六运动胜利到1965年刚果游击战失败的诸多经历都直接无视,改名换姓再婚生子的他突然就空降玻利维亚的山区丛林中了。

虽然时间线没有再跳来跳去(代价是让上下集感觉像是不同人拍的,缺乏艺术上的连贯性),但导演仍然拒绝做任何背景介绍,宁愿花大篇幅表现游击队日常生活的艰辛也不愿交代前因后果。

诚然,以格瓦拉的丰富履历4个半小时的片长是远远不够说清楚的,可是这样剥离上下文的人生片段图景实在很难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

格瓦拉被(萨特)称为完人,被与玻利瓦尔并论(在南美乃至世界各处闹革命),被比作耶稣基督(放弃高官厚禄去“拯救”黎民苍生),甚至被很多玻利维亚人供为神明(尤其是其死亡地附近居民);但他也有暴力冷血的一面(古巴建国后主持清算),被指医术不精战术拙劣(除了跟卡米洛等一起攻占圣克拉拉外,其实鲜有胜仗,所以本片的选材就有问题),周恩来评价说格瓦拉主义实为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我不期望一部影片能让我们认识真正的格瓦拉,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还是另有隐情,是坚定地共产战士还是热衷战争,但好歹能给出可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可惜就像本片纪实风格的镜头一样,我看完只感觉头晕眼花,捉摸不定。

 2 ) 一不小心完成我少年时的梦想

难得的机会看电影不是在迅雷上死磕,螃蟹带着到nova影院看两部连放。

我要给你的忠告是,你看电影前最好看点切格瓦拉生平简介。

在我连续好几次在黑呼呼的电影院里用手机百度百科后,就已经证明现在很多电影都需要你看之前做点功课,尤其是我这种只适合看好莱坞G级电影的人。

幸亏我在大约是2007年在三联上读过一篇写切的文章,要是记不起来这篇文章,整部电影我是甭想看懂了。

那篇文章里讲:1. '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却成为古巴革命的领导人。

这一点体现了他无私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

'part one很强调这一点:刚一开始,他肺不好,严重时能帮着搀一下的就只有那么两个人。

后来,他的游击队开始壮大,开大会时,有那么三排人了,下一次开会时有五六排人了,下下次开会我真想递给他个扩音器。

后来,攻城时感觉到处是切的人。

总之,part one有点好莱坞励志片的感觉,一个happy endding搞得我很振奋得期望下一部讲攻占哈瓦那吧! 大导演就这么给我开了个玩笑。

2. ‘切格瓦拉好像天生属于那种丛林里的游击生活,他离开古巴领导玻利维亚革命,这次失败了。

’part two刚开始放时我没想起这句话来。

心想part one好不容易看懂了,part two又在捣鼓什么了。

后来想起来这句话,就知道马上要看一个悲剧了。

游击队的成员越来越少,part one故意疏忽的哮喘开始严重,直到切一个人被一大堆玻利维亚政府军包围。

从电影院回来,到豆瓣上划勾,才发现这电影的导演原来是索德伯格。

怪不得我能看懂啊。

感觉索导就是生来为我这种白痴观众做艺术片启蒙的,真的是感激不尽。

我14岁时,生活无聊得每周的节日是看南方周末电影版和btv-1的全球电影回顾。

他们用很大的笔墨从各个角度写索德伯格,伍迪艾伦等人,而我呢,家里连个DVD都没有,那时候还不知道BT是什么,只能从报纸上去读电影,读陆川贾樟柯王小帅等人,但是现在你让我看他们的电影我根本看不懂。

那时觉得我这辈子还有机会看看索德伯格或者伍迪艾伦的电影吗?

感觉遥不可及。

去年我在coma看了午夜巴塞罗那,今年看了切格瓦拉。

儿时的梦想就这么实现了。

倒是很怀念那种渴望某种东西的感觉。

切格瓦拉也有那种对南美革命的渴望,而且他死在那种渴望中,其实他很幸福的。

 3 ) 人类之子

观看上下两集的《切•格瓦拉》时,总是恍惚间把它们当作《摩托日记》的延续,不仅由于它们都由切的自传改编,更由于它们都展现了切•格瓦拉在横跨南美洲的旅程中的发现和突转,切的信仰正是在那场旅行中形成的。

在《摩托日记》中,年轻的切跨过广袤的土地,发现了那片土地上的普遍的贫困。

而当他最后落脚到麻风病人的村落时,他体验到了一个乌托邦,一个人人劳作的,由社会舍弃的边缘人建立的一个美好的、平等的世界,他的革命正是由此展开。

另外,它们在叙事上也有着相似的手法和节奏。

作为人物传记电影,构建人物并且使他们获得观众的认同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因此,它们均没有一环扣一环的紧张的情节设计,而更多的是对事件的撷取。

事件的选择也并不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两部《切•格瓦拉》采用了一种非常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关于他的种种细节;包括他对农民的谦卑与热情,他对下属的严厉和爱护,也有他战斗时的勇猛无畏,更有他哮喘发作时的渺小和脆弱。

这里没有关于任何主义的讨论,只有切•格瓦拉所做出的行动。

但是相比较第一部《切•格瓦拉:阿根廷》中将他塑造成的完美的革命英雄的形象,更吸引我的其实是第二部《切•格瓦拉:游击队》中的殉道者形象。

真正使他成为经久不衰的、为西方人熟知的理想主义的符号的,不是他在革命战争中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太多,而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过后,其他人都逐渐为西方所淡忘,甚至因为他们对本国民众犯下的种种罪行而成为全世界的敌人。

使切•格瓦拉得以永存的,是他放下所有的权力,继续投身革命的激情;是他殉道者一般的执着和牺牲。

《切•格瓦拉:游击队》一开场即是切在古巴宣布离开高位继续投身革命的历史影像。

同第一部相比,这一部采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充满着跳切、不保持动作连续性的剪辑,更多冷色调的应用以及更强烈的反差使得影片很快就呈现出不祥的感觉;就连丛林的色彩也不是第一部中鲜艳的、属于热带丛林的绿色,而是充斥着更显凄冷的青绿色。

在这种影像的基调下,切在丛林中做着徒劳的抗争,却没有放下武器——这唯一能实现他的理想的途径,仍然在传他的道;在他们到过的最后一个有人的村庄中,在他们将出卖者的店铺中的食品分给孩子们之后,索德伯格采用了声画对位的手法,告诉村民们他们为何要战斗,告诫他们丢下所有漠视和痛苦,去一起终结这里的不正义。

镜头跳切,他们讲话的地点正是村里的教堂;这里,正暗示着切作为他们的救世主的身份,而同耶稣一样,他也面对着民众的误解与不信任。

导演也并没有尝试将切•格瓦拉塑造为神,他也有自己的虚弱和缺陷,然而一个凡人的坚守无疑更为难能可贵。

在玻利维亚高海拔的丛林中,哮喘发作的切几乎无法呼吸。

随着他身体的日渐孱弱,我们迎来了影片中最为超现实的一段影像。

切骑在白马上,喘息着,快速穿过光影斑驳的丛林,仿佛要直接向风车发起挑战;但是马的停步却将一切拉回现实主义的丛林,切在此时的愤怒与无助同刚才他的圣洁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像是他的内心同他的无助境况之间的对比。

同以往的殉道者不同,切并没有任何抽象的理想,也不强制别人跟随他的信仰。

“医疗”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影片反复展现他为伤者治疗,为农民的儿子治疗,他劝诫农民的话语等等;曾作为医生的切•格瓦拉,希望创造的正是人人吃得饱饭,看得了病的世界;只是当他将哮喘药物落在营地之后,一个无法医治自己的医生正是他内心绝望的象征,也预示着他们在丛林中的失败。

临刑前的谈话,正是对影片中的他最好的总结。

看守询问他有何信仰,他答道:我信仰人类(mankind)。

他正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殉道者,一个人类的儿子。

 4 ) ‘败者’的灵魂就这么漂在天涯

切说,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像死了一样得活着。

如果说从第一部里看到的是信念,那么第二部却充满着存在主义的虚无缥缈。

突然想到当我们在任何角落里看到那个如同猛虎一般的头像,是不是真的变成了商业手段? 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在继续着这样的一个梦。

一个千万不能从中清醒的梦。

他可以在古巴成功,他却不能在玻利维亚成功。

老百姓看不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游击战的重要元素--老百姓,居然空缺了。

共产主义难道真的只是一味给予承诺,让人们都飘忽于半梦半醒之间,而最终变成专制么? 他们嘴里所说的医疗保障,教育保障,让玻利维亚人听来不着边际。

而古巴人却司空见惯。

现在的古巴居然有着比美国医疗系统好上几百倍的政策。

然而正义永远是孤立无援的,格瓦拉其实早就死了,死到没有人可以抗拒他的正义,死到任何人都可以质疑所谓任何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说法。

在玻利维亚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那么。。。

悲伤。。。

突然发现,你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世上生活着,因为电影就要落幕了,你希望他没有死去。

你希望走出电影院,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格瓦拉头像。

可是子弹还是穿了过去,可是英雄的视觉还是一点一点变得模糊不清。

放映厅里一片寂静,比镜头更模糊的,是我的双眼。

无法自拔得悲伤着,这个南美洲的共产党人,变成了一个游荡徘徊着的孤魂,听不见了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与其这样无望得苟延残喘,不如重新呐喊一次,因为比自由更可贵的,是正义!一点一点回过神来,擦干了眼泪,挣扎着战胜这种沉重得悲哀感,我想这是我今生唯一可以去信任的一种精神了。

shui shui shui 哄着我,说他在古巴还是赢了啊。。

赢和输早就不重要了,因为什么都不必去害怕。

 5 ) 悲剧性的伟大

看这电影之前,只知道切就是无数人T恤上的一个头像,对于其经历一无所知。

看了电影之后,对切的认识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

切之所以被后人记住,不是在于他对队伍战略战术上有多正确的领导,也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大的胜利。

而是因为其信念的坚定、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纯粹。

上部中在古巴的斗争也没有出古巴革命领导者的“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下部中的游击斗争就更不要说了。

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切在当时其实是没有什么号召力的,不然不会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跟着他打游击。

这也许就是其悲剧性的结局的根本原因吧。

不过正是因为这个结局的悲剧性,才彰显了切作为个体的人的伟大。

 6 ) 一部关于“人”的史诗

《切.格瓦拉》:一部关于“人”的史诗文/廖伟棠1955年,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彻夜长谈。

下一个镜头就是一年后墨西哥湾迷乱的浪花,切.格瓦拉靠在运载古巴革命者的“格拉玛”号船舷上久久沉思——四个小时后,电影的结尾又闪回了这一幕,浪花依然迷乱甚至过度曝光。

而上一个镜头,是切.格瓦拉的尸首被绑在政府军的直升机上,掠过玻利维亚的山谷,阳光灿烂,谁也忘不了,平静的绿林下,曾是围困他的地狱。

开头和结尾——剧情的透露我到此为止,我想说的仅仅是,开始时他尚有卡斯特罗等八十一人与他踏上远征,最后他孤身一人,他的战争既是少年大卫对巨人歌利亚的战争、也是他与自己一个人的战争。

电影百分之九十篇幅着墨于前者,以致于可以作为一部不辜负千万美元投资的战争巨片来观赏,但是百分之十极其克制和隐忍的对后者的表现,为战争的残酷染上了一层超越性的荣光,也使这部好莱坞制作能成为一部史诗式的悲剧。

的确想不到Steven Soderbergh可以如此现实主义——也许他终于明白了越真实越超现实这个拉丁美洲式道理,《卡夫卡》中残存的表现主义印记在这里被现实细节磨光,却渗进了骨髓,切.格瓦拉的游击队在犹罗峡谷中最后一战时凄惨得如来自另一世界的零星鸟啼、以及那一两个长度不超过十秒的主观蹒跚的镜头,一下子纠结起前面三个多小时的压抑,转换成泰山欲倾的巨力向你压下来。

我承认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浑身战栗,不觉间竟然泪流满面——因为我们陪伴切.格瓦拉经历了他的地狱篇。

两个小时带着种种牺牲迈向古巴革命胜利的上集,紧接着两个小时带着更直接的牺牲迈向个人死亡的步伐,前者场面转换眼花缭乱,却让人感到沉闷,后者在狭窄山谷作困兽斗,忍耐的时间越长却越让人感到急促如心脏狂跳。

观众的心理速度跟上了切.格瓦拉挑战自己肉身极限的速度。

Steven Soderbergh用目不暇给的镜头切换配合明亮环境下的浅景深,成功地营造出游击战中充满不可知因素的噩梦氛围,我们不时看到焦点外的世界如幽灵一样向镜头飘来,迅即又落回实处,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也像极了切.格瓦拉在遗着《玻利维亚日记》里记载的战争,还有隐藏得更深的切.格瓦拉的内心:孤绝的意志在痛苦中咬牙、冲突。

可以说没有上集《阿根廷人》对胜利的现实主义还原描写,我们不能从那个英雄符号中寻找出作为一个人的切.格瓦拉;但如果没有下集《游击队员》对残酷的失败所作的抽丝剥茧式提炼,我们亦不能在这个悲惨的死者身上寻找出圣徒的面貌——正当切.格瓦拉哮喘加剧、摇晃着骑马穿过光影斑驳的丛林时,一刹那逆光中我们看见他的面容圣洁彷佛不属于现世。

随即他堕马、发狂刺伤马颈等镜头又把我们拉回绝望的现世。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

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

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鲁迅如是说英雄,Steven Soderbergh也懂得这道理,正是一个并不完美的、混杂的切.格瓦拉,反证了被萨特誉为“二十世纪最完美的人”是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

这时再回去看上集的混杂也觉得明白了,与四年前Walter Salles《摩托车日记》相比,《切.格瓦拉:阿根廷人》更少浪漫化,前者回避政治冲突、只作感性提示,后者麻利地切入革命时期和后革命时期的纠缠,历史历历在目,提出足够的问题让观众反思——一如下集的失败亦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你要拯救的人偏偏要叛卖你?

这是悲剧英雄必然的宿命吗?

现实与神话往往表面巧合,实质呢?

Steven Soderbergh并没有神话化地处理这些关键的时刻:游击队做梦一般走进河水中,埋伏的枪声大作,出卖游击队的农民罗哈斯脸上现出一个最平凡、最正常的、人的表情,而正是这“正常”令我们陷入最痛苦的疑惧之中。

罗哈斯这一张脸,和不久面对死亡的切.格瓦拉的那一张脸,竟然都属于人类之脸。

切.格瓦拉的临终遗言中有一句,Steven Soderbergh的版本与一般传记流行版本不同,当政府军士兵问切.格瓦拉是否相信上帝的时候,传记说切.格瓦拉回答“我个人倾向于耶稣”,而电影里切.格瓦拉说:“我相信人类(Mankind)”。

电影里的切.格瓦拉,是人,不是神,但是一个配得上人之称号的人;电影里的女游击队员塔尼亚,是人,因此会在说及失去联络的切.格瓦拉时痛哭、在最后一役穿上美丽的衣服。

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正是在缺乏人的现世,这些真正的人才被异化为“神”。

 7 ) 朴实中更显伟大

说来有些神奇,我是在古巴的电影院看的这部片子。

和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电影的票价及其低廉,但偌大的影院仍然显得有些空荡,各个角落散布的观众也是以白发的老者居多。

我们找了个很靠近银幕的位子,影像缓缓而出,仿佛至若崎岖的玻利维亚丛林。

影院的空旷让声音有些回荡,再加之战士之间不太清楚的俚语,实在是有些难懂,这也让身边的同伴起了睡意,不过我还是一直认真的看着,只因为他——切画里行进,镜头亦步亦趋地跟随;战斗,视角在树丛中掩护;对话,低沉平静中蕴藏着力量;导演并没有在着力刻画一个伟人的崇高,就如本片的片名一样,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战士,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阿根廷人。

当退去那些后人附加给他的诸多光环,就是电影里的埃尔内斯托 格瓦拉。

然而就是这样朴实的一个切,却给人最深的感动,当他治好了乡下小男孩的眼睛,他的妈妈一路念叨着Que dios le cuide...(愿上帝保佑您……)直到他的身影远去;当他哮喘发作在玻利维亚丛林的大雨中喘息,我的心也跟着抽痛;当最后摄影机以切的视角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我的泪已经抑制不住地流了出来……当他的尸首最后随着直升飞机飞过玻利维亚的上空,我相信他的灵魂已经不朽…………画外话说 Benicio Del Toro 的扮相还真算得上是形神具备了,除了比切整整大了两号以为……电影院里有个爷爷随着影片的进程时不时突发怪笑……不知是觉得影片与真实中的切相去甚远,拍的荒唐而发笑,还是与切有过什么个人恩怨的,无奈冷笑……反正听得人浑身发麻影片结束散场时,为数不多的观众却大部分迟迟不肯退场,确实是一个让人不容易出的来的结尾,也看到有些花甲的老人坐在座位上簌簌流泪……切格瓦拉之于古巴人,确实有份难以言状的情愫...一次难得的经历,看了一部难得的好电影,还原了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战士……

 8 ) 永远挺着

听着结尾的那首歌,心里真难过,看到切的尸体被裹了起来,他变得异常安静,镜头对着的是波利亚人面无表情的脸。

你会落泪,看到英雄失路之悲,但那首歌提醒自己,他是这样不需要被悲伤注视的人,他永远是在自我的极限里前进着。

 9 ) 《朴素的演技》

这部类似纪录片一样的格瓦拉传记,虽然上部让我看得有些昏昏欲睡,但是下部却非常的吸引人。

扮演格瓦拉的男演员演技朴实而厚重,几个配角也都是演技逼真。

当格瓦拉被敌人抓住的时候,真的是觉得非常的失意。

一个革命者被囚禁在小屋子里,和看守他的士兵同抽一根烟。

他被杀死的时候悄无声息,虽然他的死是悄无声息的,但是至今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都没有忘记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摇滚乐爱好者们也开始拿格瓦拉作为自由的象征,现在穿着印有格瓦拉图案的衣服出去都会显得过时。

格瓦拉的精神就是战斗,还记得他在电影后半部分里说的话,当时游击队缺少食物并且大家困顿不堪,格瓦拉说这个时候才是展现男子汉气概的时刻。

依然觉得扮演格瓦拉的演员有些神似布拉德·皮特。

end

 10 ) 《切·格瓦拉:阿根廷》《切·格瓦拉:游击》:切格瓦拉的拉美地图

用了三天时间把这两部传记电影看完了。

第一部看的很痛苦,看了两天,中间也瞌睡过。

第二部一次看完,没有任何睡意。

很明显,第一部没有第二部更吸引人。

第一部讲述切格瓦拉在古巴的革|命|。

用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插入切格瓦拉的回忆。

回忆他如何从一个阿根廷人变成一个古巴革|命|者。

如何与卡斯特罗并肩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整部影片拍得非常沉闷。

简直是一部流水账。

也谈不上什么情节。

就是一群战士在丛林中战斗,然后如何牺牲,以及如何得到人们的支持,再进行战斗。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看的很痛苦。

只有在片尾进行城市中的巷战时,才看出一点紧张气氛。

才感觉到这真的是在革命。

第二部讲述的他在南美带领游击队,与玻利维亚军队战斗,最后被害的故事。

这一部就与上一部有很大不同。

既然有战斗,那肯定有冲突,自然有看点,能吸引观众。

所以,第二部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的。

不能说很过瘾,但可以真切感受到游击队的生存状态。

真实反应游击队的电影,不多见。

战斗进行的不是很激烈,但拍摄的很真实,游击队确实是如此进行战斗的,他们进行的并不是正规军队的大规模战斗。

两部进行比较,第二部要比第一部好很多,个人感觉,这是两个导演拍摄的两部影片。

传记电影,主要塑造的是人物,一般来说,要塑造几个人物。

《切格瓦拉》两部电影,就塑造了一个人物——切格瓦拉,其他人都是龙套。

看完影片,我觉得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信仰共|产|主|义|,坚持武装斗争,懂得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其他的方面,编导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

可是我们的男主角的表演,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演员只需要面无表情就可以了。

没有看出他对角色有更深入的塑造。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

拉美地区真实生存状态,他们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生活习俗。

还可以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切格瓦拉的失败有很多原因。

我个人认为,他犯了很多错误。

外国人到一个国家,要推|翻|该国家的政权,很难取得人民的支持。

他游击战的方法也不正确,他应该多看看毛泽东的书,跟我们伟大的游击战高手学习学习。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部西方国家拍摄的切格瓦拉传记。

这是西方人对他的诠释,很难客观的去评价他。

我在电影里面看到了一个西班牙演员,可以猜出主要演员都是墨西哥、西班牙、美国或者阿根廷之类国家的吧。

所以,这部电影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记录,要想多了解他,还应该去找别的资料,比如古巴的,苏联的。

2010-09-30[切·格瓦拉传上集:阿根廷].The.Argentine.2008.BDRip.X264-TLF [切·格瓦拉传下集:游击队].Guerrilla.2008.BDRip.X264-TLF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短评

EE-2333 双碟

4分钟前
  • ZY
  • 推荐

我说这片子怎么这么的boring,原来是史蒂文·索德伯格这SB导演的....

8分钟前
  • 小然看云歌
  • 很差

就电影本身而言,优点是很平实,但表现手法有点流水账,缺乏人物内心展现。

13分钟前
  • 秦幽轩
  • 还行

7.6,居然比上还平淡,一个这么好的题材这样处理,很遗憾

14分钟前
  • 皮陀
  • 推荐

精神如铁。

16分钟前
  • Foley
  • 推荐

三星半;比上部稍逊半分,画面的色彩饱和度过低,与上部的画面形成区分。可能处于怕吓到观众的考虑,玻利维亚军方每次在暗处开枪前都要先给一个伏击的主观镜头

18分钟前
  • 二马究竟是啥马
  • 还行

相信索德伯格的水准,相信切格瓦拉的精神不应只停留在T恤上,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片子~

23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较差

失败的革命总是比成功的那类悲情一些,导演在上集的克制有所松懈,被捕、被杀的两段主观镜头非常动情,世界革命的试验最终还是遭遇了民族的边界。应该赞赏导演,毕竟,在神化和符号化这两个极端之间,他所面对的这个人都代表了个体生命的某种终极的可能性。

28分钟前
  • 57
  • 力荐

点上一把火,就变成英雄,并且几十年来火势不减,这样的崇拜虽然草率,却也有趣。最真实而朴素的理想主义者不会知道什么是理想主义,因为他们分不清未来和理想的差别。影片节奏很慢,无限的留白让人如坐针毡。个人感觉不及第一步。

32分钟前
  • Atsu
  • 还行

我只记得我爱他的帽子~结局真是令人伤心。。。谁在呼喊英雄,我用生命挑战宿命天空。。。。

35分钟前
  • 反手字
  • 还行

沒有了Part1裏面英雄傳記的感覺,英雄的隕落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

40分钟前
  • l.m.
  • 推荐

也许世界上真的有格瓦拉这种人吧。那么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很好的事……

45分钟前
  • 飞旸
  • 推荐

人渣

48分钟前
  • 安辣
  • 很差

一个沉迷于革命的男人就这样去了一个他不熟悉的世界,索德伯格并不想神化格瓦拉,这样很好。

50分钟前
  • deaven
  • 还行

这一部的节奏有点谜了 感觉不需要两个小时表达游击队的混乱 7/10

55分钟前
  • Catete
  • 还行

应该是省掉了切格瓦拉再非洲的游记经历,直接来讲南美了。毕竟结局比较惨,看得人糟心。

57分钟前
  • 黑衫剑客
  • 还行

没有明显的转折,没有着重的情节,在一片陌生的国土中干革命,不知道怎么着你就走投无路了就失败了。在事后可以总结出很多个失败的原因,但是身处其中的人或许并没有真正犯过什么错。看到这样的片子更是对我们的革命先烈感到敬佩,片子里遇到的问题想必在上个世纪中国革命中也是屡见不鲜,最后能够坚持下来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在中国和古巴,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在玻利维亚却没办法解决,可见民族主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无法忽视和绕开的因素,也同样证明了这世上是没有放之四海放之四季皆准的道路的。

60分钟前
  • 丑嘴唇
  • 推荐

这个电影不好拍。

1小时前
  • 浪遏飞舟
  • 推荐

一般了

1小时前
  • 亢龙无悔
  • 还行

断断续续,勉强算是做完作业。

1小时前
  • 一只猫生于冬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