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美剧迷们会坚持说片中最大的冷笑话乃是全无前一集中小生风采,左拥右抱两个美女仿若是从《两个半男人》中跑出来的查理辛。
我却以为片子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冷笑话如下:主人公Gekko在谈话中说了一句“It’s so easy that a cave man can do it. (这太容易了,就连山顶洞人也会。
)”这句话正是美国网上汽车保险公司Geico (与Gekko同音而且其代言人就是一只Gekko(壁虎))。
这个并不好笑的冷笑话恰恰代表了整部电影给人的印象:对于不了解很多金融知识以及金融危机前后美国政治动态思潮的人来说,可能有些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对于了解的人来说,实在有些太过肤浅平庸甚至不乏幼稚可笑之处。
在美国国内,对于雷曼兄弟的倒台的分析早已满大街都是,对于高盛邪恶帝国的抨击也并非什么新闻,Main Street和Wall Street 之分的口号也早已被从共和党到民主党的若干政客无数次地重复而成为陈词滥调式的空洞说教。
只是,雷曼兄弟的前总裁Fuld并没有像片中的老头那样选择有尊严地卧轨自杀,据华尔街日报说他只是在纽约某高级健身被自己的前雇员们怒斥或者狠揍了一顿;高盛的诸高管也没有像片中那个目空一切的拉丁裔大亨一样被人捉住小辫子下不来台;而那些main Street上的芸芸众生在整部电影中更是无迹可寻,倒是那对并非贫贱的年青夫妇随着一亿美元的失而复得分而复合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认赌不服输而留有尊严一死的枭雄气派,对于阴谋家天道轮回的命运审判,以及富贵夫妇有钱的百事好商量,终究只是奥利佛斯通这个激进派自由主义文人一厢情愿的海市蜃楼。
我们这些无辜观众也只好顺着大导演的三脚猫凌乱逻辑在存在即是合理的现实中寻找道德的蛛丝马迹。
贪婪是好的吗?
贪婪是坏的吗?
如果贪婪是如片中所说拿了别人的钱自己去不负责任地投资,那应该是坏的吧?
如果贪婪是如片中所说无节制地借贷供自己消费,那应该是坏的吗?
如果贪婪只是如片中为了用资本去报复自己的仇敌还人间公正呢?
如果贪婪只是如片中为了能在订婚时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一个Bulgari 的典藏版戒指呢?
如果贪婪只是如片中为了实现自己改变世界的新能源梦想呢?
或者只有提出这些形而上学脱离现实到了无厘头程度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接受这片子最后自相矛盾而又皆大欢喜的结局。
Gekko,他的女儿女婿,以至导演奥利弗斯通本人都已经无法回答何为善恶对错了。
不管如何,第一部华尔街没有能阻止无数青年才俊前仆后继地投身收入丰厚的金融行业,第二部华尔街也不会妨碍下一次泡沫地到来。
所谓电影,一笑而已。
P.S. 一个有趣的小花絮:在电影中需要出示某本经管杂志的财富排行榜,剧组经过广告竞标决定用 “Fortune”而不是“Forbes”,于是Forbes发表了一篇对该片的劣评。
我觉得这个故事比这部片子还要深刻。
呵呵。
戈登始终坚信贪婪是对的戈登没有变。
首先问一个问题:成功是什么?
是戈登的权势,还是巴德父亲正直平凡的支撑一个幸福家庭?
当我们电影中观赏华尔街的绚丽风起云涌,商业人士憧憬华尔街式的成功时,我姑且把成功定义成为:财富、地位和权力。
事实上很多中国人也的确是这样衡量的然而性格决定命运,不同性格的人注定你能否走向这样的成功。
戈登是注定要成功的那一类人。
而且足够典型:第一部中的贪婪、自信;入狱八年后仍然坚信自己一贯的信念,再次把周遭人耍了一圈,坐在那个位置上。
可是,戈登最后的最后选择了亲情。
他不再贪婪?
不,他一点没变。
只是时间在变,即使我们被变得再麻木迟钝,总有一天会意识到岁月不饶人,一去不复返,生命有限。
于是他选择投资亲情,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剩余保值。
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贪婪,因为一无所有;人一旦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又难以收手,因为总有更好的,所谓高处不胜寒,走到了那个位置,往往容易忘了时间,继续走下去。
贪婪与欲望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少有人会停下回望来时的路。
你在慢慢长大,却并不觉察身边的亲人正在慢慢变老乃至死去,甚至感情渐行渐远,总有一天你会要用欲望去置换感情。
人生需要衡平。
过分贪婪会撕碎我们的心灵和肉体,但对生活保持必要的贪婪也是我们奋斗前进的动力。
我们要一路向前,但也要时不时回头看,不要无视时间在与你逆行。
金钱不眠,贪婪不眠,夜晚依旧会降临。
时间会让人产生恐惧感。
无论偏离有多远,最后时间恐惧会把我们重新校正。
但我们都希望,会为时不晚。
说说该怎么看懂《华2》吧,也许可以当作是教科书之外的trader第一课:《华1》说来说去不过就是一个“内幕交易”。
老鼠仓是多么简单但又多么刺激又多么风险啊。
而《华2》中,gordon反复说了几次:“现在谁还玩内幕交易那种低级过时又有巨大非法风险的玩意啊”。
gordon说在监狱中他已想透,明明还有比“内幕交易”这种低级小规模而有单一原始的操作更合法更安全更持续且能更猛更大的金融玩法。
所以,当大渔夫james玩吹泡泡把戏的时候,渔夫gordon一闻就闻穿了:不就是吹泡泡吗,把美国财政部也给吹进去,把全世界的经济安全都吹进去,那还能不大不安全吗。
而小渔夫jacob哪有一点点温情,他具有一切天才trader的基本素质:有抱负,有计划,有手段,够大胆,够smart,够hungry,够no feelings,他是为“交易”而生的。
所以,大渔夫gordon一闻就闻到了:同样的“钱痴”本性!
所以他跟jacob做开了交易。
jacob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善于学习:按照导师lu以生命做交易的指点,第一步主动提出跟gordon的女儿结婚,获得了钓gordon这条大鱼的鱼饵筹码。
没想老gordon一眼就看穿,于是将计就计,他要钓出他女儿手里的一亿美刀。
jacob以“报仇”和“结婚”为筹码不断跟gordon交易,自以为得计。
没想一切都在老gordon的布局之内,小渔夫jacob老老实实地按gordon的计划帮他钓出1亿,并同时积聚好对james的愤怒,并收集好james的一切内幕。
广义trader的本质就是:没有什么是不能交易的!
所以,看看jacob是怎么说服gordon女儿钓出那1亿美刀的,这其中包含了一切天才trader的基本素质。
……jacob又用肚内的胎儿为筹码找gordon交易想换回1亿美刀,gordon坚决不同意,因为他跟james的帐还没结清,且james的内幕也不能白收集。
所以gordon用这招又刺激jacob大爆james的内幕,报了仇又赚了钱。
gordon的本性一直没变过,他女儿看得最清楚,她说:“他会伤害我们的”。
而她为啥要离开jacob,因为她看到了她最害怕的事实:jacob跟他父亲有一样的“钱痴”本性,也将会伤害她和胎儿的。
gordon夜看胎儿录像,是gordon良心发现了吗?
非也非也,那是gordon在思考完善他的下一步计划。
gordon的本性一直没变过,马克思说得最好:“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华1》中,gordon就说过:“养条狗吧,野生动物注定了没有朋友和亲人”8年的监狱思考时光不能白过,gordon不可能再在阴沟里翻船。
他要拿这1亿美刀吹下一个新能源泡泡。
要持续的赚钱,持续的游戏啊。
于是jacob的激光海水能源得救了,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下一个google呢?
而更重要的是:还有什么比这个新能源泡泡更值得投机1亿美刀呢?
什么是寒武纪大爆发?
就是泡泡中产生了“生物收割者”,gordon就是这个收割者,他大获全胜,安全稳定合法持续地收割……
《华尔街》应该是我看过最多次的一个电影。
虽然《重庆森林》、《东邪西毒》等也被我重复观赏,但王家卫提供的只是一时的精神食粮,《华尔街》却是长久的物质激励,相比之下,自然是《华尔街》的诱惑更大。
从租这部片子开始,我历经了重金买录像带、买DVD、看网络视频三个阶段,其中录像带看《华尔街》的次数最多,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对华尔街中大多数的段落熟记于心,经常能够大段大段的背诵,就在最近还刚刚引用了Like Larry Wildman going off a cliff in my new Maserati。
被我背诵的自然是Gordon Gekko的台词。
说实话,不论80年代人是怎么觉得这部电影入木三分的,从我看这部电影开始它已经有过时的感觉,其故事完全老套,对华尔街的刻画也并不深奥,甚至还有不少错误。
然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风采使得这部片子无论有多少瑕疵都同样是经典。
按最近读的E.M. Forster的文学理论,《华尔街》中Bud Fox是“完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因为他的性格是在整个故事中不断发展的。
相比之下,Gekko是典型的“平面人物”(flat character), 因为其性格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贪婪。
然而道格拉斯就是把这样一个角色演绎的精彩十足,充满了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风采。
由于对道格拉斯的喜爱,我在看电影续集《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之前就已知道,再次看到Gekko将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
然而,鉴于这部戏依然是奥利弗·斯通作品,我没有想到这部片子中Gekko将是唯一的亮点。
电影的故事讲的是道格拉斯饰演的Gekko出狱后的故事,这次他依然不是主线,衬托的是到处给老帅哥当下一代的小帅哥希安·拉博夫为自己的恩师(弗兰克·兰格拉饰演的好人,虽然他其实长得和“贪婪是好的”真是生活中的始作俑者Ivan Boesky有几分相似)向华尔街的达斯·维达(乔什·布洛林饰演,但还是看着像小布什)复仇的故事。
期间,与Gekko女儿(《成长教育》中灵气十足、这里却神采全无的凯瑞·穆里根)订婚的拉博夫还必须处理自己的爱情、修复Gekko父女的关系、维护自己和母亲(苏珊·萨兰登饰演)的关系等等。
听着虽然颇有深度,但这其实也是《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最大的问题。
和原片善与恶的斗争这一简单主题不同,续集企图在2个多小时(明显过长)的时间里讲清楚一段上千页纸都未必能够理顺、至今尚未盖棺定论的金融危机。
这一目标之庞大是巅峰时期的斯通都未必能够征服的,而创造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他现在更是力不从心。
和《JFK》胡编乱造总统暗杀史都能精彩异常的作品相比,这部片子斯通能够坚持到最后把故事讲完整已经很勉强了。
这份勉强不仅体现在斯通主观意识极强、万事不求深究这一问题上。
实际上,这一直是斯通的弊病,一切简单化更是电影这一载体本身的局限性,所以在《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中出现并不奇怪。
虽然即使按斯通本人的低标准,这部片子对金融的解释也弱智简单的可以,相比任何一个稍微对这次危机有点了解的人都会对其解释不屑一顾。
但《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真正的问题还是体现在斯通虽然技巧依然凌厉,但却已经无法逻辑的讲完一个故事。
在这一点上,《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可以说和另一个著名的画蛇添足《教父三》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趣的是,斯通的电影也使用了Don Altobello,已经95岁高龄的Eli Wallach(最近老先生似乎很活跃,除了本片之外还联系参演了《纽约我爱你》和《影子写手》)。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和《教父三》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在于最大的问题都是体现在主角的女儿这一角色上。
虽然穆里根要比之后以导演身份成名的索菲亚·科波拉强太多,但其本片中其角色和科波拉的角色一样不讨巧。
从故事上来说,她们的角色完全是“剧情工具”(plot device),主要是通过爱情连接老少男主角,同时让原本被邪恶附身的老男主角人性化。
由于背负了这样剧情重任,因此这个角色甚至来平面角色都算不上,因为其内在逻辑必须为剧情牺牲。
这就是为什么穆里根可以一直声称自己不重视钱、只重视信任,但却可以一再因为钱而破涕而笑,因为如果不这么写编剧就不能到达自己实现已经设计好的剧情转折和终点。
虽然穆里根的角色最为白痴,但她的角色不过这个毛病最重。
拉博夫、布洛林等角色也根本毫无任何内在逻辑。
E.M. Forster告诉我们,一部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向观众解释角色。
在这部戏中,拉博夫明明饰演的是一位理想过头、热血过多的愤青,但导演为了让其符合自己的剧情,一再让诸多角色告诉我们,他的成色和Gekko是一样的。
布洛林光看表面并无什么稀奇之处,但导演却一再忠告我们他是贪婪和邪恶的结合体。
这其实违背的不仅仅是Forster的文学理论,还是违背了“观其行”胜过“听其言”这一最基本原理。
与其告诉我们事情和人物应该是怎样的,斯通真正应该做的是让我们看到这些人物都做了些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说在讲解新故事、介绍新人物这方面斯通是失败的,那么在引发回忆这一角度上他却是成功的。
通过Bud Fox(老得一塌糊涂的查理·辛)的客串、同一公寓销售老太太、同样的音乐、剪辑、过去的台词(Blue Horseshoe loves Anacott Steel)这些老版《华尔街》的桥段,斯通让这些细节感觉就像一些朋友之间的笑话一样,一下子让我们再次回到了美好的1987年。
此时,甚至仅仅是Gekko儿子Rudy的名字都能让我们想到穿着浴袍的道格拉斯说“Rudy Gazootee, how's my cutie”这句台词时的表情。
当然,最让人振奋的细节还是Gekko东山再起后小头发一背、穿上高档西服、在电脑后面一坐的那一刻。
就因为让观众再次勾起对《华尔街》的感动和怀念,《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也算略有价值。
但影片本身已经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商品并非第一集中所说的信息,而是时间。
那么作为观众来说,如果影片的价值只是如此,还宝贵的时间还真不如再看一次《华尔街》呢。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泡沫经济里的情感价格(文/火神纪) 吹泡泡,吹泡泡;看着泡泡变大了。
吹泡泡,吹泡泡;看着泡泡不见了。
——Αρηδ·题记·《吹泡泡》 小时候我们都曾喜欢过那些五颜六色的泡沫;拆掉一枝圆珠笔,用笔身醮点肥皂水,再轻轻一吹,然后看着五彩缤纷的泡沫在阳光下飞起。
只是我们都知道那些泡沫脆弱得连一阵稍大的风都经不起,只要轻轻一碰,它就破灭了。
第一次知道破灭这个词,并且知道得如此形象,也许就是从某个那么美丽而又消失得如此彻底的泡沫开始的。
只是我们不知道,原来我们长大了之后依旧如此迷恋那些那般如梦如幻的泡沫。
以至于我们这般如痴如狂地追逐那些可望却不可及的一切。
华尔街是不是我们渴望的那个最大、最梦幻的泡沫呢;我们追逐,甚至就生活在那个泡沫里;住在我们住在那个随时都将灭亡了的虚妄里。
当我们把生活里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那些易碎的数字和曲线里的时候,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反而变得不那么真实了。
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是一个风格多变的导演,我们可以细数他曾经在电影史里所拍过的那些风格各异的电影;可是我又如何能够接受一个拍出了《天生杀人狂》的导演竟又拍出了如此中规中矩的《华尔街: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次贷危机、经济风暴、银行濒临倒闭、超级企业宣告破产、美国财政部援救……这些在财经新闻上已经耳闻能详词汇说明奥利佛并不像我所想像的那样自大,这部翻拍自己自己1987年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华尔街》(Wall Street)或多或少表达了奥利佛向主流市场示好某种意愿;只是,这还是我所迷恋过的那个奥利佛吗?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里的那个奥利佛——自我,独立、率性而勇敢。
可是,这并不能把这部平庸的电影从口诛笔伐的泥塘里拯救出来。
电影开始在一个平静的早上,结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
就像一场纸醉金迷的梦,平静如水的生活场景以及节奏飞速的工作场景拼凑起我们全部的人生。
只是,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发生在华尔街,所以注定了这是一个在资本市场里征战的权钱故事;复仇的桥段自然是主线,而作为情感铺垫的爱情与亲情则成了这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故事里一个点缀的韵脚而已。
或者说,爱情和亲情同样可以是用金钱去购买的;这才是这个故事对于资本市场最大的反讽。
所以,男人可以瞒着自己的女人去做一些似乎挺堂皇的交易,父亲可以在骗取了女儿的所有资产之后去做资本重组然后再付还本金并且做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真情流露之后得到宽恕;作为一个联系起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的凯瑞·穆丽根(Carey Mulligan)一边表现出来对于金钱至上的理念的完全排斥和反感,另一边却在父亲交还1亿美金的本金之后原谅了父亲和自己的男人,这本身似乎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我一直觉得,当一个人的情感被伤害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不大可能那么轻易地恢复。
像凯瑞对于希亚·拉博夫(Shia LaBeouf)的爱情,在希亚背着她去与和迈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做交易的时候,正如电影里所说的那样——相爱的两个人开始有了不信任,又如何能够将关系像原来那样维系呢。
又如凯瑞把自己哥哥的死完全归咎于父亲,不管这种归咎是否合理,但是这样一个认定的事实又如何能够在三言两语之间就这样土崩瓦解呢。
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奥利佛在情感的处理上显得过于草率;以至于凯瑞的情感变化看起来非常的突兀。
单就情节的铺设而言,这是一部相当泛味的电影。
电影的铺垫过于仓促,以至于某些剧情看上来极其的单薄。
希亚和迈克的两场复仇,希亚与凯瑞之间的爱情,以及迈克与凯瑞之间的亲情;再加上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上寸土必争的职场交锋。
这部想把一切都讲明白的故事,到底没能表达好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既要涵盖所有一切,势必在每个点上所能投放的精力都有所削弱。
两个多小时里要讲完那么多个故事,想来繁华无限而细腻不足;以至于所有的故事都讲完了,而所有的故事却都同样都没能讲好。
当然,专业的观影者也许会盛赞这部电影在镜头语言的丰富以及整体的调度;可是这对于一般的观影者而言,那是天方夜谭般的学院说教,意义并不太大。
从情感上来说,我迷恋那个《天生杀人狂》里那个支离破碎却纯粹的奥利佛,可是我无法喜欢《金钱永不眠》里这个要规规矩矩却不专注的奥利佛。
也许,是不是资本市场里的所有一切,包括情感,都是可以用一个数字去购买回来的。
正如希亚所说的——每个人的心里总有一个数字,问题是,你的数字是多少。
奥利佛所表达的,是不是这样的一个主题:当人类最珍贵的情感都开始明码标价的时候,所有的一切显得如此真实又虚无,如此幸福又悲哀……壬辰龙年庚戌八月丙午廿七辛卯初刻;2012-10-12初稿。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译名:《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导演: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 ■编剧:阿兰·娄伯(Allan Loeb) ■主演:瑞·穆丽根(Carey Mulligan)、希亚·拉博夫(Shia LaBeouf)、迈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 ■类型:剧情 ■片长:136 min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分级:USA:PG-13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Dolby ■摄影机:Arricam LT/ST, Zeiss Master Prime Lenses ■拍摄日期:2009年9月9日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成本:$70,000,000/estimated ■制作公司:Edward R. Pressman Film Corporation ■发行公司: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首映日期:2010年5月14日(Cannes Film Festival)
时隔23年,华尔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07年-2008年之间的金融海啸让这个世界彻底改变了格局。
乔治·索罗斯甚至预言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奥利弗·斯通再度出马,携迈克尔·道格拉斯推出了23年后的续集。
时代相隔了23年,而我几乎就隔了23分钟看这两片,不免有是空穿越之感。
影片一开场,满面沧桑的Gordon Gekko出狱了。
本片抓住了前作几点引人注目的要素致敬了一遍,包括Gekko 80年代大哥大,重提“Greed is good”的演讲,乃至前作的另一男主角Bud Fox也特邀露脸和Gekko叙旧了一番,当年英俊小生如今也是中年沧桑了,不由再度感慨。
甚至打扮夸张的房屋中介也再度粉墨登场,不过我不敢确定是否为同一人。
奥利弗·斯通大人依旧希区柯克式的龙套了一把,这回他是坐在屏幕后面的一个投资者,他儿子也在,不过23年后肯定不是婴儿了。
对我来说本片的第一悲剧是年轻男猪,我最讨厌的男猪,变形金刚的男猪。
这是本能式的厌恶,原因不明。
女主角还可以,短发形象相当有吸引力。
这部新作的信息量也很大,甚至超过了前作,以次贷危机为大背景,影片中倒闭的投行明显影射雷曼兄弟,而那个著名的见死不救的会议也得以完整重现,只不过加上了斯通式的阴谋论-雷曼是被高盛恶意炒倒的。
影片第一反角所在的投行应该对应高盛,最后的结局是涉嫌非法资金问题而接受调查。
然而这信息量虽大,此作的情节的技术含量和诚意是明显不如前作的。
且不说男主角发威的动机是“雷曼”总裁跳进地铁自杀,读过相关历史可以发现,华尔街这帮无赖,个个都是破产n回屹立不倒的,怎么可能有如此轻生之辈?
男猪的呆鱼表演和前作的男主角也不能相提并论,作为21世纪的怪异口味的偶像派新星,他根本没有像前作中迈克尔·道格拉斯深入华尔街体验生活的敬业精神。
作为菜鸟面对飞扬跋扈的客户居然全无惧色侃侃而谈,完全没有前作男主角生涩战战兢兢的感觉。
全靠老迈的迈克尔·道格拉斯撑场面。
无奈老迈此番戏份更少,而且大部分都花在思念女儿和试图和女儿和解上了。
影片中的金融方面的情节的技术含量也有所退步,基本上回归到了好莱坞一般性电影的故弄玄虚的层面上,最多出一些诈骗什么的。
不过本片提到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投机活动“郁金香狂热”。
更糟的是本片本末倒置,感情成了主线,华尔街的生死荣辱似乎和男女主角的感情关系都不大。
然而感情线却是本片最靠不住的成分,死男猪三言两语就能让短发MM泪眼婆娑,最荒诞的是最后怎么不同戴天的人就一笑泯恩仇了?
大跌眼镜。
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奥利弗·斯通的作品。
我看到了斯通力图把尽可能多的信息塞入此片中,此片的内容和层次还是相当丰富的,许多镜头也有相当创意。
只是此番没有第一部那样深入的钻研精神,同时这并没有太照顾观众的观影情绪,在技术方面多处闪烁其词,这也加大了本片理解的难度,相信不少人看了感到乏味。
当然本片会被如此殷勤的引入同步上映,和其中神气的中国投资者的出现分不开。
有意思的是Boston Legal的结尾也是中国人出现收购了濒危的律所。
在这个恐慌和萧条的年代,美国人对中国产生了扭曲的印象,他们认为中国是新一代强权,他们能拯救世界经济并且成为主宰。
他们忽视了中国内在的矛盾和问题。
当然这是美国大众和媒体人的想法。
相信华尔街的那帮混蛋一致认为:中国仍然是人傻钱多的代名词。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奥利弗·斯通: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合法的撰文:钟蓓今年5月,《华尔街II: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II: Money Never Sleep)第一次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公映后,主创们接受采访时被安排的地点是这样的:小艇沿着绵长的海岸线开上30分钟,上岸后来到一片小庄院,吹着午后温暖的海风,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轮番和他们侃大山。
离开电影节,采访的地点是华丽的酒店,豪华、气派。
戴着白手套,小圆帽的帅小伙儿为你开门。
公关人员在房间外恭候,为来着准备好精致的灰色围巾:上面写着:“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在中国,媒体们周末被拉到福克斯的小会议室。
在京城最贵地段的一座大厦里,他们有自己的写字间。
除了片子的播放效果——片子被分成7小段、屏幕上是布满了防止盗版的logo——有些艰难,过程欢乐、轻松,大桌上放满了叫来的点心、热饮。
至于,经济衰退……算了吧,请大家先扔在后脑勺。
世界各地,贪婪今天依旧是好的。
在一切铺垫、准备进行完毕,我们期待对那位充满争议的导演奥利弗?斯通进行采访。
情感上,可能更多是一种重温,重温1987年由他执导的《华尔街》里的一种情绪、氛围,并期待那些道德败坏、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家伙们怎么在这个新时代继续干坏事。
奥利弗?斯通骨子里有狠劲儿,不仅因为他最成功的是那三部血淋淋的越战片,也因为他善于挖掘狠角色。
在《华尔街》(1987年)之前,人们以为迈克尔?道格拉斯只有拉投资的天赋。
之后,他野心勃勃、残酷的企业狙击手的一面被展现出来。
大家才知道他很会演戏,擅长煽动性演讲:“贪婪……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字,贪婪是好事。
贪婪是对的。
贪婪是有用的。
贪婪可以阐明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
贪婪存在一切的形式上—对生活贪婪,对金钱,对爱情,对知识的贪婪—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
”这段演讲至今仍是电影史上的名言,而且媒体在报导金融危机时,常会引用“贪婪是好的”。
当年,“贪婪”的定义一经迈克尔·道格拉斯说出口,奥斯卡委员会就发给他一座“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
64岁的奥利弗?斯通看起来上岁数了,这导致他不能大笑,不然脸上堆起来的皱纹让他像只沙皮狗。
松弛一些比较好,看上去容易让人联想起剃了胡子的海明威——精神上,两人都有战争后遗症——而不是华尔街上贪得无厌的家伙。
但“贪婪”回归的不正是时候吗?
高登?盖柯代表了1987年股市崩盘前,美国中上层阶级的恣意妄为和野心。
如今他从大牢里放出来,重返江湖,把过去的经历写成一部历史教科书(电影里书名为《贪婪是好的?
》),以23年前的口吻,站在高处对讲坛下的芸芸众生说:“说来说去都是向‘钱’看齐,年轻人,其他的不过是题外话。
”贪婪回归1986年拍完《野战排》,奥利弗·斯通决定把下一部片子设在美国商业活动的激战区华尔街。
《华尔街》中,巴德·福克斯是个年轻的股票经纪人,他想在金融界创出一片天,这份野心生生地被高登·盖柯摧毁。
结尾处,高登锒铛入狱。
“高登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没办法生存了。
那种海盗般的人物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去曾经谨守本份的金融机构。
过去银行是银行,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不过这一切都在2008年变了。
1980年代、90年代金融开放,这些不同功能之间的防火墙一一垮下。
”奥利弗·斯通说。
真实世界里的华尔街不断变化,高登也要与时俱进。
斯通原本没有拍摄续集的任何计划,直到他在2009年读到编剧阿伦·勒布(Allen Loeb)为《华尔街II:金钱永不眠》写的剧本,他动心了,想让高登·盖柯卷土重来:2001年,经过8年的牢狱锻炼,高登出来了。
他拿着厚重的砖头大哥大、一枚不能当钱花的金牌重返社会。
大门外,一辆加长的豪华轿车停在那儿,来人接走的却是高登身后的释放者。
昔日华尔街的大亨,此时一无所有,妻子离世,女儿维妮决绝地和他划清界限。
于大亨,现实的一切归零。
年轻的投资经理人拉贝夫是维妮的男友,更是历史重演的参与者——在华尔街工作,尚有一丝没有泯灭的良知与人性。
拉贝夫的老师在一次人为操纵的金融风波中频临破产,华尔街的游戏规则把这个穿戴整齐的老绅士推向了地铁列车的轮子里。
为了复仇,拉贝夫和高登结盟。
而后者,利用前者拿回了在女儿名下的一大笔钱……到这一刻,没人会反对奥利弗?斯通是个阴谋论的狂热信徒。
而且,支持阴谋论的道具昂贵到动用父女亲情。
但是23年过去,斯通和道格拉斯都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
他们老了,年纪大了,终于懂得要在激进、愤怒的现实里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给这个世界留几个好莱坞式的希望泡泡,即便这个泡泡一戳就破。
一瞬间,奥利弗?斯通就站到了美国梦的反面,高登不再是认为不该吃中午饭的嗜血者。
在说几句台词就需要泪眼婆娑的女儿面前,高登宅子里挂着裱着的世界上第一张发行的股票,但夜深人静时,他盯着看的不是走势图数据表财报以及各种打听来的公司小道消息,而是有外孙心跳的B超影像!
拯救华尔街的也不是蜘蛛侠幻影侠绿灯侠超人大猩猩金刚怪物史莱克。
坐在拉贝夫桌子对面,谈对新能源项目注资的是中国商人。
中国房地产大亨潘石屹潘总的太太张欣张总客串的是谈判代表身旁的秘书,几个镜头闪过,她有两句台词。
据说,奥利弗?斯通和张总私交不错。
“片子里中国人对华尔街的影响是真实的,影片中两三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现实中,中国的钱在华尔街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大量资金在运作。
”奥利弗·斯通说。
现实中,中国的钱在好莱坞扮演的角色,何尝不……结局很美好,维妮和男友、高登言归于好。
大街上,三个大人把未出生的孩子环抱其中。
“我猜我可以探讨愤世嫉俗的思维,我对这样的想法很感兴趣,而且大家看起来也会觉得有趣。
不过我不鼓励这样的生存之道,我猜最后的问题在于选择爱,还是屈从于贪婪?
符合社会的期望,还是满足你个人的需求?
我认为这才是电影最主要的议题。
高登?盖柯在第一部片子里是社会的赢家。
在第二部片子里,他是社会的输家,是美国梦的反面。
”奥利弗?斯通说。
观众,尤其在华尔街工作过的观众,猜想,23年前《华尔街》的编剧Stanley Weiser“一定体会过华尔街上投行卖方讨生活(sell side)的艰辛,也必然见识过买方(buy side)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所以整部电影才真实可信”。
基于对在华尔街工作了24年的父亲的经历,奥利弗?斯通才写得出“贪婪是好的”。
而23年后,即使有巴菲特亲自客串,最打动人的是“那位卖房子的老婆婆的重新登场”,她让人觉得,“23年真的一下就可以过去”。
有一些错位的理解——高登?盖柯在华尔街戎马一生的电影续集其实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家庭亲情剧。
他不是只软脚虾 要是因为这部片子里那么些个做卖点的亲情和眼泪就认为奥利弗·斯通是个软脚虾,可大错特错。
当然,他依旧不是高登·盖柯,他会吃午饭,而且吃早饭、晚饭。
1946年9月15日,奥利弗·斯通在美国纽约出生,少年时深受布努埃尔和戈达尔的深刻影响,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早年生活也成为他后来电影拍摄的主要源泉和题材。
后来他去耶鲁大学读书,在校园里晃荡了1年就去越南支教。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美国以外的世界。
教书的生活毕竟平静,当他1967年作为军人第二次来到越南,感受是颠覆式的。
他看到的是横飞的子弹、残缺的身体和亲历者无法愈合的生活伤口。
其实父亲希望奥利弗·斯通子承父业去华尔街工作。
但是真遗憾,他的数学实在不怎么样。
很努力地看了3本书,最后搞清楚的是自己完全不能理解那些个东西。
斯通放弃了。
他跟着马丁·斯科塞斯学拍电影。
以摄影师的身份踏进电影圈,做一些编辑、剪辑的工作。
在纽约大学读书时,拍了三部黑白短片(《Last Year in Vietnam》、《Madman of Martinique》和《Michael & Marie》)。
后来他也结了婚,为了养家不得不开出租车糊口。
握着方向盘,心心念念的是晚上回家该怎么改第28稿的电影剧本,应该找谁给他的本子投点儿钱。
好心人终于出现了,虽然是个快破产的电影公司,但总算是自编自导了电影《癫痫》(1971年)。
最刺痛神经的还是越南战场,杀戮以及那些绝望的女人的面孔,他要乘自己还有记忆,把它们写出来。
1976年,在婚姻走到尽头时,奥利弗·斯通写出了《野战排》的剧本。
但他太平凡了,也用光了早先的好运气,没有电影公司愿为他的剧本付钱。
像所有锲而不舍励志故事里的主人公,奥利弗·斯通没有放弃写剧本,甚至从纽约搬到洛杉矶。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给了他一次绝好的机会改写《午夜快车》的剧本。
这是个疯狂的故事,它终结了斯通的默默无闻,点燃了斯通在好莱坞名利场的小火箭——1978年的《午夜快车》使他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几乎是在剧本完成10年后,《野战排》才在菲律宾的丛林里开拍。
他无法忘记越南战场,忘记杀戮,忘记那些在脑海里的女人的面孔,种种影像被放进了电影里,《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是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谈笑间,说话者就少了一只胳膊,可笑容还在。
最野蛮杀戮不存在越南与美国间,而是在战友间的内耗,战友间的残杀。
(《野战排》,1986年)。
大兵科维克从越南战场上回家,高截位瘫痪,依然对国家存有信念,甚至痛骂同情他的弟弟不爱国。
但最后他崩溃了,觉醒了,坐着轮椅在总统竞选现场骂不休。
“战争是恶魔,是你们的虚伪!
”(《生于七月四日》,1989年)1950年代越南平静的村庄,战争破坏了村民的生活。
莉莉嫁给了美国大兵,生了2个儿子。
一家人回美国,融入当地社会。
大兵无法忍受精神和生活的压力,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他对莉莉说:“不同的肤色,相同的悲哀。
”(《天与地》,1993年)三部曲为奥利弗·斯通赢得声誉、荣耀。
《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都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为总统们画像似乎所有禁忌的主题都能让奥利弗·斯通产生兴趣,比如像《天生杀人狂》(1994年)这样的杀完父母杀路人甲乙丙丁的片子。
但对斯通来说,这不算什么。
去年9月7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边境之南》(South of the Border)才让很多人大跌眼睛。
片子的主角是被一些人认为是“美国头号公开的敌人”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
为拍摄这部片子,斯通多次访问委内瑞拉,同查韦斯进行长时间交谈,出席他主持的会议,采访了查韦斯的朋友巴西总统卢拉、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及其丈夫前总统基什·内尔、巴拉圭总统卢戈……通过采访,他希望向观众说明:查韦斯并不是美国的头号敌人,而是玻利瓦尔的信徒,他梦想建立一个团结的、解放的拉丁美洲,他是拉美变革的象征,是“促使拉丁美洲变革的强有力的、彻底的冠军”。
“我喜欢查韦斯,他热情,有礼貌,虽然体型上他像头熊。
我总是说如果他长得像伍迪·艾伦,他和世界媒体们的关系会好很多。
我认为人们是因为他的大块头而惧怕他。
”奥利弗·斯通对《卫报》记者Carole Cadwalladr说。
在惺惺相惜的相互作用下,查韦斯站在黑暗的跑道上指着一处建筑,对斯通说:“有一次政变,我就被困在那儿,我的一些手下死在那栋建筑里。
”然后斯通回答:“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明白。
”话说完,他们彼此把手搭在对方肩上。
斯通家的墙壁上挂着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照片,那是他欣赏的男人。
在《司令》(2003年)和续集《寻找菲德尔》里,卡斯特罗被塑造成反对美国的古巴英雄。
英雄传记在美国遭禁。
他也给祖国的总统拍纪录片,比如小布什。
“坦率地说,和小布什打交道很难,他是个很难交谈的人。
在电影里我们见过这样的人:当你看着他的眼睛时,他会从陈述中逃走。
他回答什么,什么就被忽略,这是种礼节性的胆怯。
听他说话就像听个酗酒者告诉你他信耶稣。
1960年代中期,我和布什同时进耶鲁大学,是同班同学。
其实,小布什和我都不是读书的料。
我后来辍学去越南参战,他更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这部片子就是从小布什21岁时讲起,一直讲到他当上总统。
”最近,奥利弗·斯通看上了伊朗总统内贾德,他认为这是个绝好的人物传记题材,甚至比华尔街的故事还来得惊心动魄!
MW:你拍摄《华尔街》系列是出于什么考虑呢,为了赚钱?
OS:1987年的《华尔街》,我是当作一个道德上的寓言故事来拍的,但是很多人都误读了。
我没想到高登那么受欢迎,他成了一个标志性的角色,这部电影在华尔街确实创造了一种文化,不管在行为上还是在穿着上,都对华尔街有一定的影响,高登甚至成为美国文化中历久不衰的人物,华尔街的很多人不只留起了高登的发型,模仿他的衣着,更按照他的作风行事。
甚至很多人来和我说,“我到华尔街工作都是因为看了你的电影”。
拍摄《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也有很多现实的因素,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人们积累财富的速度不断飙涨,好几百万变成了好几十亿,而贪婪的高登也被贪婪的银行彻底击垮。
到2008年的时候,高登这样的人已经没法生存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去曾经谨守本分的金融机构,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融开放,银行、保险公司这些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防火墙倒塌。
我在2009年读到编剧阿伦·勒布为《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所写的剧本之后,才开始有了拍摄新“华尔街”,让剧中人物卷土重来的想法。
阿伦·勒布有金融界的经验,他把2008年的华尔街以及全球经济浓缩在剧本里,这份剧本让我决定重新接掌?《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就是在清算这些过去发生的事。
MW:我们知道你的父亲曾在华尔街工作过。
这对你导演电影有帮助吗?
你从父亲在华尔街的工作经验上学到了什么?
OS:我父亲从1931年开始在华尔街工作,断断续续一直到1985年。
他很喜欢看电影,还曾说过:“为什么他们就不拍一部有关商业的好电影”,而这话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挑战。
在《野战排》之后我能比较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想拍一部有关商业的电影。
商业题材的电影当时已从电影的各流派中消失,《华尔街》的确做到将金融意识重新带了出来,而且电影在当时显得很性感,因为当时是有钱就会让人显得性感的1980年代。
1980年代和最近10年最大的区别在于2008年是1980年代金融业者所作所为的报应。
那个时候存在着巨大的信贷泡沫,不见得光的金钱交易盛行,人们都被惯坏了,过着他们实际上负担不起的生活。
MW:你认为你父亲会为华尔街现在发生的一切感到吃惊吗?
OS:我认为会的。
爸爸是上世纪30到60年代的股票经纪。
如果在那个时候一年能赚到10万块,那一年就很不得了了。
到了1980年代,金融文化失去了控制,尽管我当时认为应该会结束,但那种金融文化却持续到1980年代、1990年代甚至是新千年,还带来通货膨胀。
突然间,百万富翁成了亿万富翁,人们开始数十亿地谈生意。
一个十亿就等于一千个百万,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福布斯》杂志2007年甚至有这么一个封面:“美国一千个最富有的亿万富翁”。
爸爸要是知道了,肯定要从坟墓里跳出来,真是太过火了。
MW:再次拍摄有关华尔街的题材让你感到兴奋或挑战吗?
OS:21世纪华尔街的问题比1980年代的华尔街复杂太多了,要重新回到当年那个主题相当困难。
我必须和阿伦·勒布和史蒂芬?希弗,我的两位剧作家,在金融证券市场这个主题上做大量功课。
拍摄这电影最困难的部分或许在于,我们得将金融的复杂性与贯穿整部电影所需要的那种操纵感和强烈的叙述性结合起来。
我们这次选取要叙述的题材跟1987年所选取的一样,是关于人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爱情、信任、贪婪和背叛。
我将这故事看成是6个人的故事,他们生活在纽约一个特殊的领域里,在多方面相互牵扯联系着,一个人为了一己私利或其他动机而背叛另一个人。
不过在另一方面,当中数人在最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却又让人感到非常意外。
MW:《华尔街》系列如今票房如此成功,你当时有预料到吗?
OS:没有,但我对这部电影深以为傲。
迈克尔·道格拉斯演得很好,已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角色。
当时很多年轻人跟我说他们进入华尔街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而现在他们已经步入中年且成为亿万富翁,这感觉真奇妙,我还在这里为生计苦苦挣扎拍电影,那些富翁跑来跟我说,‘如果不是你的电影我不会进入华尔街’,这真是讽刺,但我觉得挺好玩的。
我的压力仅仅在于担心第2部能否达到人们的期望,但是我们会尽力拍好续集。
MW:我们自去年便期待这电影上映了。
但首映日期从2月推迟到4月23日,再推迟到10月份。
有谣言说首映日一再延迟是为了准备来年的奥斯卡。
是这样吗?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OS:首映日从来都没有定在2月份。
我们去年12月才结束拍摄,最早也只能在4月23日上画。
我们将日期顺延,是因为我们受邀参加5月份的戛纳电影节,那对电影来说是个很棒的国际舞台。
这关键的数星期时间让我有更充裕的时间把电影制作得更有节奏感、更细致。
结果我在戛纳电影结束后的整个夏天里对电影作了更多改动,不过结果让我很满意。
10月份永远都是最佳首映时机。
奥斯卡大奖每年都有,但我认为对我们来说获得一个世界平台和票房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我对奥斯卡倒没什么特别期望。
MW:多年来您的电影都蕴涵着强烈的社会良知。
你认为电影有力量变革社会吗?
OS:我不知道电影是否可以。
我拍过3部有关越南的电影,却没有对我们的社会良知造成什么影响,如今我们仍旧陷入战争泥潭,打巴拿马,打伊拉克,打阿富汗,好战极了。
我的电影《尼克松》和《W.》提醒了人们,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总统。
人们如今更注重的是“现在”而不是“历史”。
负责大众舆论的媒体们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们花大量的金钱去追逐新鲜新闻,今日的、本周的,但长线的跟踪报道却逐渐消失。
这就是我这两年半来花费大量精力拍摄《美国不为人知的历史》的原因之一,这部影片时长12小时,有12集,明年就会上映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会让年轻人用另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去质疑权威,这挺好的。
但我对电影是否能引发实质性的变革存在疑问,所以对此我不抱大期望,我愿意成为一个能拍好电影,能娱乐大众的电影人,其他的,我看得很轻。
《周末画报》
“GREED IS GOOD!”(“贪婪是个好东西!
”)电影结束的时候,奢华婚礼上的一个色彩斑斓的泡泡腾空而起,越飘越高,摄影机的高位俯拍将泡泡下方的高楼大厦呈现得清晰无比,随之进入眼帘的则是贯穿电影始终,主宰世界金融动向的华尔街的主干道。
这显然是导演的一个巧妙的暗喻:那些矗立在华尔街两旁气势磅礴、流光溢彩的高大建筑和那些生存在这些建筑里的善于积累财富的商业精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好像那个飘在天空中色彩斑斓的泡泡,飞得越高,越容易破灭。
这也好像是在影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真正原因——不断膨胀的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资不抵债戳破了那个曾经看似繁荣的金融气泡。
当然,这些始终只是表象。
华丽的气泡里充斥的实则是贪婪的本质。
正如《华尔街》系列电影的导演奥利弗•斯通所说“我觉得贪婪成为人类动力的这件事跟圣经一样老,它是与生俱来的。
现在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已经被合法化了,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正是人们越来越宽容的接受了贪婪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在金钱本位的社会里应该被合理化,甚至是合法化的理念,才会有了如今弱肉强食的金融森林,才会有了不择手段、见利忘义,不疯魔不成活的财富饕餮者,才会有了将做一名“华尔街人”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商业才俊,也才会有了“金钱就像个婊子,永远不睡觉”这样奇怪但又贴切的比喻。
虽然电影为我们昭示了人生除却金钱外仍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值得去拥有和珍惜,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似乎更能被人们所接受。
纵观当今现实的物质社会,似乎人们越来越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也越来越肯定只有金钱所代表的财富才是人类孜孜不息,奋斗发展的原动力。
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人有意或无意的站出来为我们证明着这种理论:由希尔顿一流所引领的“炫富风”已经从太平洋彼岸刮到了中国;著名的国内相亲节目里,“宁愿在宝马车后座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笑”的出位言论此起彼伏;网络上,暴富的年轻父母将尚在襁褓的孩子放在成扎的人民币堆成的“钱床”上,以示对孩子最美好且最直接的祝福!?
当我们自问,贪婪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到时候,我们往往会被这现实中的种种现象所困惑,但转念一想,如若没有贪婪,人类还真难找到一个为自己不断积累财富的行为辩护的真正理由;如若没有贪婪,我们也将找不到理由去接受许多“不劳而获”者为社会所作的看似华丽的所谓“贡献”;如若没有贪婪,拿破仑或许会因为自己的身高问题而拒绝当选皇帝,并且历史上也不再会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豪迈言辞;如若没有贪婪,我们也不会大半夜的蹲守在收费颇高、传说优质的某些幼儿园门口排队,只为了能给自己的孩子“抢”到一个进入该幼儿园的名额。
贪婪到底好不好呢?
23年前,电影《华尔街》中,道格拉斯饰演的戈登•盖科说:GREED IS GOOD!
23年后,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中,老戈登最后还是放弃了财富,选择了亲情。
或许,这就是人性,注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选择华丽,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选择平淡。
不是我们失去了判断力,而是气泡太过华丽,贪婪太过执着。
看了些投行人士写的评论,没必要这么失望,这就是一部大众话的电影,当然不会有你们不知道或者很想知道的!
大多东西大多人不都知道吗,知道相同东西的人位置和结果不也是很不相同吗?
他就是一部生活片 干嘛看成金融片!还有人说充满了阴谋论。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即使没有阴谋论,也有战略说!
这部戏好像就是金融危机结束后的一个娱乐。
金融危机结束了吗?
哈。
从来没有什么金融危机,一切皆是投机。
也是人性的一面。
2007至今,无数人的财富蒸发,华尔街本身也有大批人沦落为穷人。
是不是他们该消停一段时间了?
不会,除了那些跳楼的真消停了!
你看6月份到现在,美国,期货市场,小麦double了,还有糖!
棉花!
玉米!
锌!
涨50%了, 再看看再看看橡胶,铜。。。。
这些如果没概念,那天天去联华买菜总能有所感觉。
只是华尔街吗?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过后,距今15天,上交所的7个交易日,价值1050亿的中信证券有限公司突然值1500亿了。
当然,可不仅仅是中信证券。。。
投机的还有国家,想想现在的汇率战。
不懂金融,会不会被这些投机人士搞死?
没关系,即使再贪婪的金融投机客,也不会是想弄乱整个世界,大范围骚乱啊,大范围战争啊(当然小范围除外),危及他们利益或者生命的,他们也会阻止的。
也有能力做到。
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养羊,剪羊毛,养羊,剪羊毛。。。
就这么一个过程吧。
大多数人不必担心,但不得不每天工作直到60岁或者更久吧。。。
为什么我们需要工作这么长时间?
总得有人有人创造生活物资吧!
另外你自己不也追求得到更好的生活物资吗?
为什么我想要而不能得到的东西被普遍认为过剩了呢?
很简单,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后,谁去创造新的更多的生活物资?
更多问题我回答不了一切皆非金融,而是生活。
去生活,更好的生活其实这就是一部生活片。
说了这么多废话,你是专家吗,叫兽吗,成功人士吗,有经验的人士吗?
不是。
但这些也许会很有价值!
末了,记住,别坚信任何事情!
“挖掘出人性中的恶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们让观众在黑暗中因恐惧而瑟瑟发抖”,这是美国影评人对《血色降至》的评价,我觉得也适用于其他电影。
而真正深刻的华尔街,应该充满着滴血的贪婪。
那里一面是河流,一面是地狱,藏着虚荣浮华和掌控世界的金钱与权力,也藏着为此而牺牲的正义与原则。
《华尔街》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当奥利弗•斯通还是个股票掮客的儿子以及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时,他立志要拍一部揭露华尔街股票交易内幕的电影。
于是就有了这部影史最出色的商战电影,留下戈登对贪婪的经典定义,也留下了‘money never sleeps’这样的佳句,23年后,它成为了续集的片名。
23年后,奥利弗•斯通已经功成名就,他的电影越来越少政治与黑幕,越来越少尖锐与揭露,越来越少人性之恶,于是《华尔街2》就变得不再犀利了。
艺术家普遍会发迹于穷困中,也会溺死在享乐里,在物质环境下,他们只生产作品,而不会留下艺术。
其实续集中那张戈雅的《农神噬子》,已经足够映衬出华尔街的贪婪本质,它本身已经可以发展处一个惊心动魄的华尔街故事,但遗憾这次它只是灵光乍现的一个道具。
现在坐在华尔街投行中管理对冲基金的小子们,也许会在大学时会因为《华尔街》而影响到择业,但这次也会有不少人会为这部续集中途退场。
在华尔街以及《华尔街》里,女人只是成功的附属品,攫取金钱真正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但续集变成了一部温情泛滥的电影,它像一部以华尔街为背景的《当幸福来敲门》,当戈登和他的女儿女婿最终和解时,影片走上了《亚历山大》和《世贸大厦》的老路。
对导演来说,这是一条他非常熟悉的死胡同。
多少年来,华尔街没有变化,新世纪的次贷危机为它更添传奇。
Player or zero的游戏规则没有变。
但电影变了,它试图去安慰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受伤的投资者们,生命(爱人及家人)比金钱更重要。
对于那些手握重金的人,甚至包括导演来说,这是条真理,但对于那些真的期待一部像《华尔街》这样一部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个狗屁。
如果只是听这个,不用买票,老妈每天都会说。
如果要我像Carey Mulligan经营的网站那样说出真话,那我只能说,这是一部二流的亲情剧和三流的爱情剧,它离那部几乎堪称伟大的商战经典,越来越远。
不赖的电影,还特地加入环保的元素~看了这个片子会突然觉得金融竟然也能这么有魅力
没法相信这是《天生杀人狂》和《刺杀肯尼迪》的奥利弗斯通拍的,从剧情到选角全部找不着北几乎挑不出好来,悲剧的两个多小时……
为什么我觉得女主角笑起来特像宋丹丹……
greed is good
还是如第一部的跌宕起伏。没有夸张的特效,没有炫目的超能力,冷峻与严酷的现实和金钱,商业片的另一魅力所在。
斯通选择续拍这个本就是个错误,连道格拉斯都不再霸道与凶狠,西亚拉博夫也明显不如查理辛的稚嫩与愣头青更吸引人,一个毛头小子楞充老江湖。剧作与选角出现严重错位之后,观众该看什么。1就像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教学课,2里呢,重现金融危机?要知道,《开水房》里,那些年轻人都会背《华尔街》的台词
真的是让人勉强看完 原因很简单 花钱看的
比一好
完全就是拿wall street作噱頭,不知所云
感情戏的处理足见斯通的功底
小妞很甜呐~
挺失望的. 对于华尔街的描写过于表面化, 里面的论调也是毫无新意.剧情之间跳跃的厉害, 没啥联系. 对于金融危机的爆发, 根本没触及深层次的东西.最后那个结局实在太牵强了
money is bitch and she never sleeps...
巨无聊,实在看不下去,看到2/3就去洗澡了。室长还想拿来拜读的,真要命
狗尾续貂,完全没有第一部的神韵。希亚•拉博夫和他的机车,与华尔街格格不入。
这个女人真好骗啊
被影名骗了。。。标题党啊。。。。。。想想又觉得其实好像也算切题。。。。。。翻短评觉得, 这部片子很好的检验了豆瓣儿的职业划分以及关注点。。。。。。
誰不偶爾需要一個圓滿的故事
没看懂 经济术语太多
希亚·拉博夫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