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一年后才看这部剧,有些意外。
意外的是整体挺不错的,但好像也不记得去年掀起过什么风波。
要不是无意在豆瓣看到这部剧,我都不曾知道它的存在。
其实我本身对体育题材不是很感冒。
一是我本身就对体育运动不太了解,二是我总觉得不过就是训练刻苦加想拿金牌这些元素,拍不好看。
事实证明,我要感谢《超越》,改变了我的偏见。
好的故事,不是一定要我多了解背后的真实背景,才能共情。
而体育竞赛,也不止有训练和金牌。
热爱、友情、选择、天赋……那些困境如此的相似,运动员从来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超越》在前半程几乎都是双线叙事,那个离我遥远的上世纪的故事,格外令人动容。
早从新世纪线中知道了陈郑的不和,所以在上世纪线展开的过程中,我反复猜测着是为什么。
结果我一错再错。
许多个我以为他们会破灭的瞬间,最终都被他们自己和解。
而我因为他们就将最终和解的时刻,却彻底地撕破了脸。
在那场争吵中,一些已知的事实被再次披露,我于是回想起了之前的无数细节。
原来他们从来都是互相知晓的啊,原来他们早已在心里骗过自己那么多次啊,原来一切早有铺垫啊。
失望,两个情意过于深厚的两个人之间的失望,不是某一次被突然激发的,而是长期以来的积累叠加的爆发。
突然意识到这样才真实。
也是因为这样,多年后他们的和解,才变得有迹可循。
因为从来没有人割舍掉过过去的那份情意。
好像总为那个年代的友情感动。
看《风吹半夏》的时候也是同样为三人组落泪。
所以我在想那个年代的友谊珍贵在哪里呢?
或许是彼此间的真心相待,或许是毫无保留的信任,或许是跨越时间的长度,或许是家人般的不可替代。
那些东西,在现在这个过于急速的年代,的确很宝贵。
-看剧的过程中,我经常落泪。
我哭的最崩溃的一次也是我近期看影视作品哭的最崩溃的第一次,直接忍不住哭出声来停不下来那种。
那是大师姐受伤在医院那段,当罗竹君把奖牌给大师姐,所有人聚在一起大喊着青岛队的口号时。
我比郑凯新还激动。
可能也有外因。
那天看剧前不久意外收到私信,素不相识的直系师姐安抚了我两个月前的难过失落。
我上个学期最最无法和解的“天赋”二字,也在她的劝解下,不那么焦虑了。
所以那天我给自己写了一段话,我说:「数月前的奔溃从不是无人问津,甚至还在多日后的今天又得到了善意的回馈。
亲爱的,还要继续固执地在雾中前行啊。
迢迢远方与理想,还有山顶不一样的风景。
我一定会变得很厉害的。
」所以在那个晚上我捧着平板喝着酒追剧时,看到黑龙江队作为强者的挑衅,看到青岛队的奋力拼搏,看到那种大家一条心想做好一件事的状态,我很难不共情。
我想起了高三的岁月,想起了那个拿着成绩单落泪的自己,想起了无数个深夜迷茫低垂的自己,想起了无数次地否定与重塑。
我也想起了上学期的那天,最初的不服气,与专业老师的争吵,回想一学期后的不平,身边人的宽慰,陌生人的夸赞,和内心那个要强不服气很想赢的自己。
多像啊,多像啊。
我也和陈冕一样被“天赋”二字困扰,我也和青岛队一样很想赢来努力的成果,我的身边也有一群如队友般与我共战给我力量和信任的人。
我好不幸,我又好幸运,所以我想我一定会变得更好的。
所以我又写了一段话:「屏幕上的她们围聚在一起,大声喊出她们必胜的口号。
属于少年人的轻狂与意气,好像冲破了次元壁。
突的想起许多个日夜,属于我的鲜衣怒马。
我们借青春的名义,不管不顾。
酒精打搅了泪腺运作,昏昏沉沉得在昏暗中哭泣。
好狼狈。
可是抹干眼泪,还是忍不住呜咽:我一定会特别厉害的。
」谢谢《超越》,谢谢青岛队,谢谢陈冕。
你们让我看到了,不被看好后的那股从来不被打倒的劲。
你们让我看到了,非天赋型选手也有生存的可能性。
-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也融合的不错。
我收获的很多,但或许一一展开又过于冗长。
我仔细思考这部剧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或许是听起来很中二的两个字:热血。
体育运动必然是热血的,但我想说的不仅限于训练与比赛。
我想说的是青春的底色。
无论是上世纪还是新世纪,两条线上在各自年代拼搏的青年们,都有一种青春该有的意气与朝气。
无惧未来和以后,对自己充满着自信,肆意妄为地说着永远和一辈子。
那也是陈敬业、郑凯新、江宏无数次在那家饺子店幻看出的回不去的曾经,早已被磨平棱角的大人最怀念与羡慕的青春。
我们该怎样释怀呢?
怎样与曾经的自己和解呢?
怎样越过时间给ta一个拥抱和道歉?
不好意思啊,我没有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模样。
然后突然背后一暖,少年的手轻轻拍着你:“别哭啊,你可比现在的我厉害很多了。
而我也比任何人都清楚,为了成为你,我付出了多少。
”那些在流年宛转的遗憾,原来被放手,也可以是那样轻易的一件事情啊。
至少,我们曾经为了热爱,上刀山下火海拼过命。
至少,我们曾经真真切切地热血过。
至少,我们都已超越了那个过去的自己。
吴教练真的很会安慰人呜呜
对女性的刻画做的也不错
很真实
这段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深夜,爸爸对我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不轻狂枉少年
1989和2014两条时间线来回切换,两代速滑人的心血在北京冬奥会绽放。
第一条时间线:青年胡军和沙溢在黑龙江队相识相知,他们拿了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三,但好兄弟江宏的受伤让他们发生了嫌隙,两人进入国家队后沙溢天分高于胡军,胡军一直做陪练陪跑,为了国家将长野冬奥名额让给了沙溢,然而沙溢折戟长野,胡军退出国家队和青年梅婷结婚,沙溢被退回黑龙江队后状态大不如前,也选择了退役,胡军心里有恨,结婚女儿满月都没请沙溢,沙溢大闹满月宴两人反目,后来胡军从规划局跳到省体工做教练,沙溢本在深圳做托尼老师,听闻母亲去世又回到家乡做体育老师,后来为了从小带大的两个孩子,在师傅马丽的引荐下组建了青岛队。
第二条时间线:中年沙溢带着14年才成立的青岛速滑队,要场地没场地要冰刀没冰刀,还带着从轮滑转过来的胡军女儿陈冕,急功近利的领导却要三年出成绩,只有锦标赛得牌才能保住青岛队,中年胡军(黑龙江主教练)给了机会让青岛队过去合练,为了给罗竹君出气,两队比起了接力,没想到大师姐被黑龙江队冰刀划伤后背送去急救,罗竹君在七台河站拿了块铜牌保住青岛队,陈冕在17年中华杯冒着低烧和队友在女子3000米接力战胜黑龙江队,拿到队史第一个冠军,马丽看着小孩们铲雪安详地去世,陈冕罗竹君入选国家集训队,中年江宏进了国家队浇了三年的冰,陈冕罗竹君通过测试入选三十人大名单,随队到云南参加夏训,向北陈冕参加洲际锦标赛,中途韩国严秀晶使小动作向北受伤,向北带伤冲线保住了中国队参加平昌的满员名额,但状态大不如前,后出国留学,罗竹君停滞不前接受教练建议改练大道,陈冕在跟严秀晶的对决中四次都输给了她,于是回青岛队和胡军一起特训,沙溢继续北冰南展到贵州任教,走之前教了她入弯加两刀的绝招,向北也回来当她的陪练,在洲际联赛首尔站中,陈冕削发明志,面对韩国三人包夹的不利形势下夺冠,最后参加了北京冬奥会。
他也说了,现在是平昌周期,向北这么稳定发挥,稳扎稳打出成绩才是稳妥的,你们不会以为改起跑和出门突然换件衣服一样轻松吧!
这简直就好比是毕业答辩前一天晚上,导师突然让你改选题一样啊!
要改也要等到这个周期结束才对。
而且两种起跑方式明显是从发力到节奏都完全不同的,节奏会混乱不说,就国家队这训练强度,万一丁字式没成,平行式基本也废了啊。
李贵民明显是统大局的,因为他有足够的人才可以筛选,他说“我们的教练资源是有限的,我不会多浪费一分钟时间”,向北丁字式没练出来,成绩丢了,平昌没法去,李贵民会可惜,但也就只到这里了,每年大量的集训队员进入,对他而言,人才永远不缺。
也正是他统大局,所以方易飞护划,然后躁郁症了。
是,从排兵布阵来讲,李贵民的原则也许是最好的,但,就像陈敬业说的,“运动员他是人,不是冰冷的数据”,方易飞不懂得顾全大局吗?
如果不懂他就不会遵从安排,那是他一直不坚定吗?
瞎子才看不到他的训练量。
同样的,理论上的数据分析这样那样改也许会更好,但你认为一个人真的能够完全按着数据发展吗?
就像流浪地球里mose说的“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陈敬业咆哮,“难道你就没遇到过一位,能让你全身心付出的运动员吗”。
和郑凯新一样,李贵民,太“顺”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郑凯新“顺”有问题,之后有时间再好好聊这个。
这片拍的不错,但是89年至91年当时有谁穿的那么时尚哦,那羽绒服看起来就是现在我们所穿的款式哦,那时不是穿棉衣,棉袄么。
这剧一个最大的漏洞就是现场的布景不真实,没有还原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真实的状况。
正午阳光的电视剧 "山海情" 就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央视播出的剧还是要得好好把关。
各位豆瓣的网友大家好,我是演员陈雨贤,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超越》罗竹君的创作心得。
开播至今,观众朋友们对罗竹君褒贬不一。
作为表演者,大家的反馈激发了我进一步对角色的思考,就和大家聊聊我塑造罗竹君的过程吧。
在《超越》开拍前,我兴奋又担忧。
兴奋在于罗竹君是我毕业后接到的第一个角色,担忧源于如何“成为”罗竹君。
对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而言,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工程”。
我“看见”的罗竹君因从小父母离异,变成了一个孤高狂傲、不近人情的人。
可我从小就不缺爱。
简单来说,我的性格跟罗竹君,刚好相反。
拍摄前期,我很苦恼。
反反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晓波导演问我的两句话,“罗竹君这个时候会没有反应吗?
”和“罗竹君会在意这种事情吗?
”。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我算是理解透彻了。
本领没学会,自己还丢了… 我只好尽一切可能,让观众觉得,我还像是“罗竹君”。
直到有一天,我看回放的时候忽然发现,镜头前的罗竹君不再是那个别扭的陈雨贤了,是一个形似而神非的“我”。
似乎抓到角色的“我”开始复盘,总结了许多精要,其中我认为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封闭自己。
去对抗一切我天然觉得对的事情,那些想当然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脱口而出的陈雨贤的回话,可能,就会是罗竹君了。
我开始催眠自己, “我”现在所处的地方不是片场,是青岛队。
除了必要的的交流,“我”只在拍摄时说话;拍摄空余时,“我”也尽量与人群保持距离;收工回屋后,“我”也减少与家人的通话频率。
刚开始这种状态很痛苦,久而久之“我”习惯了。
陈雨贤的世界渐渐地变成黑白,罗竹君的世界则愈显清朗,在这种状态下,“我”完成了《超越》。
1月9日《超越》开播,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看到罗竹君。
大家眼前的罗竹君和最初在我脑海中的罗竹君,似是而非。
我也不知是对是错,或者,也无关对错吧…无论如何,感谢张晓波导演在2021年冬日里的教诲,感谢《超越》全体演职人员的协力,感恩观众朋友们对演员陈雨贤的所有评价。
我是《超越》里的罗竹君。
我,叫陈雨贤
没想到国产的体育类型的影视作品有这样的高品质,几代冰雪人在不断努力锤炼自己,提高运动水平,就像我们的国家几代人牺牲奋斗开创我们国家的新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闪光灯前的一幕,更要将目光广阔的训场,无数人正夯实我们冰雪运动的基础!
当时光轮转在老陈和小陈之间时的无数点滴,每个篇幅后的如纪录片的人物采访,更让人感受到了创作人员的诚意,很接地气的介绍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进程,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礼物献给2022北京冬奥!
我有点不理解,年轻时候的陈敬业为什么和郑凯新闹翻,在我看来郑凯新没有拿到冠军是错吗,没有从心理影响中走出来是他愿意的吗,他退役难道陈敬业会比他更难受吗,都不是,所以陈敬业完全没有立场指责郑凯新,他只是觉得不甘心,自己不能突破,没能参加大赛,遗憾退场,他将这种情绪发泄在了郑凯新身上而已。
同时,我甚至觉得他不如郑凯新坦荡,我知道朋友之间很多内心隐秘的想法其实很难告诉对方,所以陈敬业内心的跌宕起伏我可以理解,但是最终我觉得是他放弃了郑凯新这个朋友。
最后,我并不是觉得郑凯新没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加两刀导致江宏受伤,江宏受伤后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江宏失踪一年之后才从陈敬业口中得知这个消息,但是一些方面他又做的很好,在为友谊尽力,他带着三个人甚至是全国的希望参加比赛,最后却失利了,他的难受更加在于这次结束代表着他们这个时代的黑龙江短道队的结束,他的难受不比任何人少,所以才更难从这种心理创伤中走出来吧,还有他得知陈敬业要办满月酒的时候,其实这段友谊走到这份上也就是结束了吧,但他还是去了,虽然最后吵了一架,但是这也算一种告别吧。
另外这部剧的拍摄手法也很有特点,两条时间线同时进行,最终所有一切都因为陈冕而聚合到了一起,这让我有了一种传承的感觉,虽然训练的方式、冰上项目的推广程度、面临的困难有许多不同之处,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这种运动精神和为国争光的想法是不变的,就在这些一代代运动人之间传承下来。
最后,这部剧里面训练的场景还蛮多的,更让我感受到了运动员的不易。
获得成功的运动员在闪耀背后,有常人体会不到的辛苦和付出,那些黯然退场的运动员,也同样值得尊敬,他们追求超越的精神在任何领域都值得我学习。
但凡体育竞技的电影和音乐电影一样都会能量满满,激情澎湃让人泪目之后鼓足勇劲。
能举出的范例也大都是美国影片和我们难以拣拾的个别国产老电影。
去年有一部名为《超越》的国产电影,相当不易。
把一项枯燥的马拉松运动拍得温情脉脉,是个很好的尝试和突破!
恰逢冬奥会在祖国举办,2022北京冬奥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超越》电视剧诞生了,沪字2022——001号。
主旋律、重大文艺创作带来了可以想见的雄厚保障。
客观上带给观众的就是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拍了一部好剧。
国家级的好剧。
故事开篇就很凝重。
镜头里1990年代的哈尔滨灰黑色。
以为又是年代剧呢!
瞬间转头就是色彩斑澜智能手机时代的济南,一群轮滑少年酷跑般的商业比赛。
观众的气还没倒过来,没明白其中关联,故事就推进了。
之后,两个时代,两群人的恩爱情仇就在各种纠缠中来回切换,自然而又丰满。
共同的和弦是为了理想拼搏,奋斗不息。
父母儿女情长;师徒胜似亲人;队友亲如兄弟;街坊慷慨如怡。
这种和谐在滚滚而来的竞技中转瞬即逝。
家庭离散,友情崩塌,财务危机,人性质疑接踵而至。
现实生活皆现眼前。
不虚伪,不掩饰,不妥协,直面现实是这部剧最值得称道之处。
一切从竞技中来的矛盾问题都还给竞技去解决——那就是超越。
这种激昂的本色,这部剧做到了。
只有超越,用对待自己的苛刻前行滋养爱自己的人;只有超越,鼓励和带动周边触摸得到的一切共同成长。
主旋律好剧频出的因素很多。
具体来说,我们不缺乏好故事,只要写作者认真去看去体会,到处都有。
我们也不缺好导演,好演员,只要不以流量为依据。
当然也不缺好设备好滤镜。
只是缺乏会用设备和滤镜的人。
诚然,把体育竞技片拍好挺难的。
大家不看开头都知道结尾,就看你怎么入流地演,多难啊!
但像《超越》这种陈述方式,我是接受的。
有情有节,激昂且温柔。
北京冬奥开幕不到一个月了,并与中国人的春节同期。
举国同庆之时,防范不可大意。
大考来临!
运动员们加油!
同胞们,加油!
祝福祖国!
祝福大家!
看到第十四集,女主真的一言难尽,咋咋唬唬,完全看不出来心思在好好训练上,换个普通家庭背景,貌似也只能在冰场玩玩了,希望后面能有点变化。
父辈线才能真切感受到短道速滑人的信念与坚持,对于欠缺天赋只能不断努力的人来说体育这条道路真的太难了。
陈敬业年轻时候的状态刻画非常到位,演员演技到位。
生活线存在众多交织的友谊就是如此,你希望它纯粹持久,但内心感受却无法永远去平衡,顺其自然想开些或许能轻松一些。
有多久了,体育题材的电视剧,都是披着运动热血皮的青春偶像剧。
实话实说我也是从陪你逐风飞翔遛弯过来才看到这个剧的。
在这之前我从没看过冬奥会,没看过一次短道速滑比赛,我的关注点永远都在奥运会射击我们枪枪首金,跳水我们牛逼,乒乓球我们无敌。
短道速滑是啥?
不了解。
没看过。
看不懂。
如果说飞翔是青春帅哥靓妹,嘻嘻哈哈,特别明显的摆pose+替身的拍法我也一笑了之,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体育,那只是个偶像剧。
可是看了这剧之后,我有些小激动了,这不是偶像剧,这是在用艺术化的方式描绘短道速滑,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运动界的故事。
我原以为可能这种正剧会有很重的zz宣讲色彩,而事实上,他只是慢慢给我们讲了一个三代短道速滑人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感人的,不是强凹出来的励志,也没有刻意煽情或者热血,只是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有血有泪,一个残酷而温馨的故事。
吴妈是第一代,她可能没有名气,也没有获得任何利益,有的只是对短道速滑的热爱。
无论是省队教练,还是发配做少年宫教练,无论是大腹便便,还是已然白发苍苍,吴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热爱的冰场,她手把手带出来一批又一批的短道速滑人,替她延续她在冰场上未完成的事业。
陈郑江三兄弟,我觉得就是那个时代所有运动员的缩影,甚至不仅仅是短道速滑这一项运动。
老陈是老大,刻苦却缺乏运气和天赋,第一年被人黑受伤,第二年名额有限加上意外都没能进国家队,等第三年终于进了,可是年龄大了,腿伤拖累,进去了也只能给优秀队友做陪练,即使他再认真刻苦,成绩提升的再快,他也只能做一个优秀的陪练。
小时候我也练过体育,我比的那年高手如云,我连个奖牌也没摸到。
第二年因为年龄锁不能比了,参加训练我也只是个陪练。
而我的队友却在那年拿了金牌,即使他的成绩还不如我当年。
即使我那时还只是个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我都还忘不了当年上面来挑人围着我队友转的样子,而我站在边上对他们来说透明的像个空气,即使我手里拿着的奖状上成绩比他还好,区别只是上面写的不是第一名。
我懂老陈的痛,懂那些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却不一定能收获荣誉的痛。
我为老陈的食古不化不肯让女儿练冰而恨的牙痒痒,也懂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辛苦一辈子最后走了自己已然失败的老路的良苦用心。
老郑又是另一种人,有天赋,有成绩,原本是街溜子的他身上有种不顾后果的江湖草莽气,也可能是这种经历和性格使他的决定最终都让他后悔和自责,前面是误伤队友,后面则是在冰场上想要冒险尝试超越失败出局,这些都给他留下终生的遗憾和阴影。
在那个年代,国家和队友把希望全寄托在你一个人身上,而你却搞砸了,这是什么样的压力可想而知。
片尾的真人教练也说了,那年我们拿了5块银牌,一块金牌都没有。
我懂的,没有金牌,在那个年代,可能等于什么也没有。
我想到了刘翔,想起了我们总指指点点他的两次退赛,尤其是他在家门口退赛让国人失望了,丢脸了,却忘了他是第一个在竞赛场上超越人种优势,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他是我们的骄傲。
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别让金牌再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每一个努力付出的运动员,都值得我们的喝彩。
开心教练兜兜转转还是做回了教练,和他师傅一样,将勤勉而热爱冰的孩子们培养成才,他没做到的,他的徒弟替他超越替他完成。
江是着墨最少的人,看到现在大约只能记得他受伤了,失踪了。
可他可能代表了绝大多数的运动员,辛苦训练,但是成绩不是拔尖的,一受伤就只能被淘汰。
一个项目,举国多少人在练,最终能拿金牌的只有一个人,而其余的大部分人就是江,什么都没得到,没名没利,只留下一只跛脚。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
第三代到了小陈,刚刚从雪中悍刀行跳车过来的我完全想不到那个毫无亮点的公主丫头,居然跟这剧里肯吃苦,不服输的假小子是同一个人。
我只能说,是运动让你发光发亮了吧。
属于小陈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继续看看吧,看她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极限。
突然很期待这届的冬奥会了,祝福所有的运动员都加油,为我们热爱的努力奋斗,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突破和荣耀。
用力过猛强行煽情,剧情弱智
真的不太好看👀
女主光环后面越发强大了 剧情也越发超迷惑主义了 这后半段是要演大女主玛丽苏运动偶像剧吗 改三星 感觉人设在剧本里应该正常的 但为什么女主演出来那么不讨喜 用力过度 瞪眼嚷嚷甩手臂 真的很适合演样板戏(继续观望,有点像改两星的冲动,但过去线其实还行)弃~
看了三四集已经上头了,双线叙事太妙了,89年的叙事和14年的叙事也是相互勾连的,第四集的虎牙项链一出场起了鸡皮疙瘩,切实体会到了体育精神几十年的传承感!
listen
2集弃,两个时间轴切换得太频繁,看得累人。三星半
李庚希演的痕迹太重,看了15集果断弃剧
剧情感觉无功无过,没什么太大惊喜。双线并行的两个双线本身交集也不大,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父辈的故事一个刚开始的青岛队的故事,看到大家捐钱买冰刀那,知道挺不容易的,但真的审美疲劳了,已经完全无法引起我的什么情绪,基本上都这么拍。黑龙江线马丽在饭桌上那几句话,给孩子们剥的鸡蛋,反而还更打动人,整体更喜欢黑龙江线多一些,青岛线又是什么家庭矛盾,又是富二代特立独行队友领悟队友情,俗套。女主像开了金手指一样,明明被亲爹判定没有天赋,后期轮滑转短道又天赋惊人,进了国家队还通过考核,没啥说服力
我好爱李庚希。这剧李庚希戏份量大管饱,给我看爽了(因为是为了看李庚希才看的)爱爱 好 最 是不是有点尬,哈那呀!喜 喜 致敬向上拼搏的陈冕李那 欢 欢 致敬每一位拼搏者庚可 李 李 加油!希是 庚 庚 爱冕冕,爱希希 李 希 希 庚爱希希,更爱希希 庚 !了 希 呢
有胡军胡大爷诶,正好冬奥会,满满的正能量
不讨厌李庚希,只是实在不喜欢这个角色。冲动,易怒,固执……还有剧情也是无语。国家队里想进就进的?回来就回来?还能出去喝酒的?不早开除了?
给年轻开心
不错的运动题材剧,没有陷入国产剧老毛病沉溺情情爱爱,而是巨细靡遗地刻画了一群平凡而伟大的运动员们的故事。有苦有甜,有酸有辣,平淡而真诚,但也因此显得有些乏味
九十年代那条线可以独立成剧,其余的大抵就是完成任务了。好可惜。九十年代的部分其实可以给四星。
好无聊,我果然对体育运动天生没有任何兴趣
有意思
女主光环太强了,有点那个
很好看!还很感动 运动员的艰辛不易伤病心态友情 超越自己 真的不容易 天赋很重要 冠军很难
补标一些电视剧
不到三十集可以讲好两条线的起承转合就已经很不错啦,李庚希这姑娘身上的劲儿也很适合陈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