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为什么按摩:像素游戏形式推进和转场⭐⭐⭐“商战”和“冷战”一起搞⭐⭐⭐某些镜头构图设计不错⭐⭐Eggsy演技基本正常发挥没惊喜⭐剧本结构太oldschool了土掉渣⭐再说适合中国宝宝:我觉得这个电影不是让你看了之后觉得自己懂点国际关系懂点电影就大谈特谈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出让你很难受然后标个3星苏联僵化体制崩塌的史实历历在目想想原因 想想自己生活的现在 想想当下的国际环境你该庆幸一些事情 也应该警惕一些事情而不是只能看到所谓电影里“塞屎”然后当一个二极管
1988年,俄罗斯方块诞生。
你真的很难想象这个游戏带来的突破感,在电子游戏刚刚出现的时候,横空出世了俄罗斯方块,甚至到现今还有极强的可玩性,还有一大批忠实粉丝。
四个方块,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然后在同一行就会消去。
一个很简单的玩法,但是在那个年代,真的是超级创新的思路,创造者到底是怎么想到的?
这让我震撼不已。
有些人的野心真的难以置信,他真的敢拿自己的所有东西去做一个赌注,输了则无力回天,赢了腰缠万贯。
前提是你得有这样的野心,抛弃所有,真的太可怕了,这个野心。
也许大部分人倾尽全力也不过一个房子和一个车子。
这样一对比实在是悲哀至极。
主角真的是非常有野心,非常自信的一个人,这种人不成功便成仁,能有这样的野心和自信,必须是成功者的绝对标配之一。
还拥有赴死的胆量,这种人不成功还有谁能成功。
把实物场景做成像素块真的很戳我,对一个像素迷而言。
还有一个很高级的地方,以小见大。
从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到苏联共产主义的压抑感,苏联解体从各个方面,大方面和小方面,解体都是必然的结果,政策和法律的失败,最终导向灭亡。
推销员或者说资本家,从忙碌,金钱的外表褪去,作为一个真真正正与俄罗斯好友一起疯狂的时光也太容易让我动容了。
一些人终日忙于工作,麻木之中,也会有某些属于自己的时光,释放内心真正的自己。
电影节奏把控特别好,跌宕起伏,真的让人跟着一起激动和紧张起来。
“共产主义已经死了。
”电影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结果还来了一个飙车大戏吧,这段太过于失真了。
不过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好看之处,最后两个人的团聚戳中了我的泪点,好基友,一生推
这里面的做生意的方式好熟悉啊,这些政客打着为了国家利益的旗号,堂而皇之的中饱私囊。
有了权力,可以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抢夺别人的软件、家庭、房子,家常便饭,觉得自己就是法律,觉得大厦将倾,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倒塌之前榨干最后一滴油水,这就是垃圾时间,上场的都是垃圾人物。
那个后面醒悟过来自己的上司是垃圾的傻白甜女特工,报告了总书记, 解决了蛀虫, 以为正义得到了伸张,这和古代向皇帝击鼓鸣冤有啥区别,可是她有么有想过,如果皇帝是个昏君呢。
这个国家的外交部门也是个流氓,可以在别的国家,就这么跑过去,虽然没做什么,可是想做什么随时可以做,就是感觉到了刺裸裸的威胁,恐惧,这些人拿捏软肋,完全没有任何规则底线,这么多年没怎么变,还是那一套。。
本来以为只是个游戏电影,可是反应的社会、政治、体制问题,细细往下想,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顺便感慨一下,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讲法律讲版权,还正儿八经的签个合同才售卖,要是社会主义兄弟,早就拿过来直接用了,什么版权?
没有的事,兄弟之间谈钱,伤感情啊。
嘿嘿,我没有任何影射的意思,管理员,不要自取其辱,禁了这篇品论。
俄罗斯方块是家喻户晓的游戏,曾经风靡一时,横跨多个平台,至今影响不衰。
本片讲述了防弹软件老板亨克代表任天堂远赴莫斯科,从游戏原作者阿列克谢和版权持有者全联盟电子设备联合会(ELORG)手里拿到授权,让这款游戏在全世界发行并大获成功的故事。
影片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转场用的就是任天堂FC游戏机(俗称『红白机』)上八位游戏的像素风格画面,这无疑强化了游戏感。
苏联陌生的环境,僵化的体制,不近人情的官僚,这些都成为游戏中的关卡。
亨克则是闯关的玩家,与他竞争的另外一个重要玩家,是实力强劲、背景雄厚的镜报软件,老板罗伯特甚至认识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
不过,亨克最终胜出,取得了游戏的授权,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他这一边。
首先,当时苏联的铁幕已经不是铁板一块,管控松动,人心思变。
克格勃头子瓦伦汀对俄罗斯方块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但他是为了牟取私利。
他很清楚苏联就要完了,所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在即将到来的乱局中夺取一些资本。
这种状况给了亨克可乘之机。
其次,镜报软件经营出现问题,陷入了资金困局,罗伯特想要以俄罗斯方块为契机起死回生。
因为没钱,所以他在争夺授权的游戏中要么对合同上下其手,要么收买人心却只能开出空头支票,这些手段最终一一败露。
即使罗伯特亲自出马找到戈尔巴乔夫,后者也已经无力回天,他的出手干预甚至帮了亨克的忙。
最后,亨克靠真诚取得了关键人物的信任。
阿列克谢本身就向往自由,不希望自己和孩子步他父亲的后尘,无端地被权力毁了人生。
ELORG的负责人尼古拉真心为了国家考虑,他一开始对游戏盈利和商业规则一无所知,但很快学会周旋在亨克和镜报软件之间渔翁得利,进而确信与亨克和任天堂的交易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
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帮助亨克奔向胜利。
影片将这些因素装饰成滤镜,亨克与镜报软件的争夺明明是资本的游戏,却在这几层滤镜下显得人情味十足,似乎是人与人的感情和信任战胜了金钱和权力。
这也是本片好看的关键。
喜欢俄罗斯方块化的一切元素,整个美术的世界观统一得特别好,而且不光是美术上的,整个电影的叙事也被游戏化了,player 和level,再现当时的情形真是非常爽,而且把那么复杂的ip争夺,夹杂着商业、政治还有扭曲的人造就的故事演绎得这么,得当。
导演可能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吧!
不过这种历史总感觉看了和女的没什么关系,明美是一个家庭主妇,翻译是个KGB,Tetris的作者老婆是一个英语老师,要我说最喜欢的角色,其实是反派,小人是最先感知到自己的利益不存的,也最早能做出反应,如果不是男主的执着,未必他就是这样的下场,或者这样的下场,对他这类人来说是,非典型的。
说起来俄罗斯方块确实很好玩,能玩很久,连着几行消去爽得不得了,用四个小方块的任意变形,做出这样一部简洁优美的艺术品,人类真是很了不起啊!
四月份的好莱坞终于睡醒了……知道糊弄观众没钱赚了……一个任天堂如何拿到俄罗斯方块版权的故事用谍战片的剧情告诉我们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你可算是拿出一部好片子了,这部讲全世界销量和知名度最高的游戏从开头就很像游戏的激励机制,用一个个快速的矛盾和解决问题不断给观众积极反馈,让观众想看下去这挺好的,但也正成了一个缺点,还是老一套家庭矛盾,还是老一套结尾坏人追逐。
哪怕抄一下Argo 结尾众人坐飞机逃离德黑兰也行啊,知道你是半虚构,看了感觉你下了很大功夫讲故事,但是到了最后你累了,摆了,套模版了,落入俗套了还不如花花心思把游戏版权和任天堂与雅达利的竞争作为矛盾,这个东西讲讲明白,至少豆瓣8.4而且视觉上没得说,看的舒服,时不时把画面换成像素风也很有意思,又是一个编剧都想不出来的真实故事,加了一些虚构的KGB情节,很难看不进去
历史上KGB并未介入本事件(至少明面上没有),但这并不等于影片不忠于历史。
大规模监听、不存在知识产权和公司制度、普通人接触不到国际电话和传真以及一堆苏联笑话都是细节之处的还原。
连阿列克谢那句“在这里让外国人到家里来是犯罪”都非空穴来风,甚至某大国的法规范中亦有投射——外国人在旅店外住宿须在24h内由本人或留宿人向有司登记,违者属行政违法,最高可处两千元罚款。
很喜欢像素画面与真实场景切换、融合的手法和8bit音乐,以及一些游戏彩蛋(绿帽子与红帽子的诞生是任天堂的成功,也是全球玩家的幸福)虚构的戈尔巴乔夫戏份略显刻意,但又没有那么突兀。
1963年,肯尼迪于柏林墙下发表演说时曾言道:“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
这部年初比较冷门的电影最近才想起来看,可惜因为网拍电影少了讨论度。
影片根据知名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的著作权争夺真实历史改变。
在1980年代末期,防弹软件的荷兰游戏设计师亨克·罗杰斯为了获得“俄罗斯方块”的版权,深入冷战时期的苏联,与苏联当局进行谈判。
这个题材其实挺特别,经典游戏+真实历史相结合,需要些对游戏的艺术加工创意性表达,同时也需要对于历史一定程度的还原,最终设定结果是亨克·罗杰化成为复古的像素玩家1,需要经过几轮回合的战斗,最终才能获胜拿下俄罗斯方块的销售版权。
在这几轮回合中,他需要面对资金的捉襟见肘,各方商人的复杂利益博弈,甚至苏美冷战带来的高压威胁,凭着对这款游戏超强的商业嗅觉和掌握计算机编程的能力,最终左右斡旋获得胜利。
电影讲那段真实历史做了一定的删减和加工,增加了亨克去苏联谈判的冒险经历,省去了在美国游戏界的各种官司争夺,这样大大增加了可看性,不过美国人对前苏联形势的夸张表达有点刻意且幼稚。
整体上,这部电影挺值得一看。
苏联的解体,是从斯大林上台就已经注定了的,其根本矛盾,是埋在斯大林政治集团中的官僚基因。
列宁千防万防,最后也没能够防住斯大林的政治手腕,让国家落在了官僚主义的控制之下。
加之,多民族国家,联邦制,资本主义渗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让其解体成为必然。
通常说,发展是解决国家问题的万能方法,当它停滞不前,很多问题都会放大,人们无处安放的焦躁情绪,让这个封闭破败的系统一朝陨落。
共产主义什么时候能逃出升天,还天下一个太平,就在他能拿捏官僚主义时候。
这背后是制度的生生不息,无数人用智慧对抗人性的弱点,发明出一种运动的发展的可靠的管理系统。
电影从商业事件的叙述出发,将其放在时代背景之下,使用标签儿化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最有效率的进入剧情。
贴标签儿,的确省时省事,况且事已发生,无人追责,没有多少人在意那个时代那个国家那个政体那些人所谓的刻板印象了,会有人为这个较真儿吗?
剧情衔接的紧凑,不到最后一刻,不认为主角能赢得商战,分分钟败给反派,这很符合蝙蝠侠6中的经典设计,就是要让观众有一种绝望感,想赢,但是没有太好的办法,幸好主角儿兵行险招,化险为夷。
很难想象,“俄罗斯方块”要如何改编成一部电影,在游戏IP电影化大行其道的时代里,“俄罗斯方块”这款几乎是地球上最知名的游戏,注定是要加入这股浪潮的,但游戏本身极简的玩法和零背景及故事信息的设定,又天然与电影语言相悖。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部名为《俄罗斯方块》且海报、故事的确又与“俄罗斯方块”游戏强相关的电影时,不禁陷入困惑,恨不得马上点开播放按钮,探个究竟。
看完电影,便释然了,《俄罗斯方块》是部围绕同名游戏在诞生之后如何踏破铁幕走向全球的故事,它也非纪录片,而是借用了历史上有关“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发展史的一段小幕后,以及对那个时代带有极强的胜利者回望姿态,进行大量改编,最后炮制出了一部类似《窃听风暴》、《逃离德黑兰》式口味的政治惊悚片。
1984年6月6日,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28岁的程序员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发明了“俄罗斯方块”这款游戏,很快,这款小游戏成为了科学院中心同事们日常最爱的消遣。
再然后,游戏向整个国家流传开。
又很快,西方资本主义商人们,嗅到游戏里的巨大商机。
纷纷向那个神秘的国家抛去合作意向,愿花费高额费用购买授权,以便向全球范围推广这款游戏。
电影《俄罗斯方块》的故事内容基本由这个背景出发,讲述了任天堂荷兰裔游戏设计师罗杰斯为了获得“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一方面与英国麦克斯韦掌舵的传媒巨头镜报公司斗智斗勇,另一方面深入冷战时期的苏联,与苏联当局ELORG机构谈判。
故事最后,罗杰斯一行人有惊无险地获得授权,“俄罗斯方块”搭载那一年任天堂推出的“Game boy”掌机,两者相辅相成,迅速风靡全球。
看这个片子,我个人的观感是割裂的。
首先,电影在某些层面,我是很喜欢的。
包括片头片尾及故事讲述过程中的篇章设计等,通篇借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元素,让人愉悦、充满好感。
其次包括“俄罗斯方块”游戏强相关的一些信息内容,它的诞生、演变、传播,仍旧让人觉得神奇。
但让人觉得片子稍显陈旧与无聊的,同时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当故事里的主角,游戏设计师罗杰斯一踏入苏联,或者说,只要电影镜头对准苏联,所展现的任何内容,便立马呈现出一股负面的、固化的审视与批判视角,与前景内容有所割裂。
你要说这片子不好看吧?
真不能这么说,片子拍得相当好看,主要是剧本做得好,故事紧凑、紧张、刺激,通篇夹杂着一股自由主义对曾经的苏联集权铁幕的鞭尸。
但你要说好看吧?
又总感到哪哪不对,觉得片子里极强地昭然若揭式的“历史胜利者叙述视角”,充满了美式傲慢、轻佻与自以为是,倒不是说美国人这么拍片不对不可以,关键是看得太多了,套路太明显,几十年前,美国人怎么拍苏联,这部2023年的《俄罗斯方块》,依然怎么拍苏联,里面的好几场戏就像是从其他电影里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很没新意。
以及内心里始终觉得,有关“俄罗斯方块”的故事,实在没必要也往这个方向去讲述嘛。
何况历史上的真实故事,的确没有那么多与政治相关的弯弯绕绕,男主的现实原型,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只是个好莱坞剧本,与历史无关。
历史上,1989年7月,“俄罗斯方块”捆绑Game Boy掌机在北美市场发售,总销量逾3500万套,成为Game Boy史上最畅销游戏。
“俄罗斯方块”成就了Game Boy,Game Boy成就了“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为任天堂带来丰厚收入,而身为作者的帕基特诺夫却没能拿到一分钱。
两年后,苏联解体,在罗杰斯帮助下,帕基特诺夫一家人移居美国。
1996年,两人成立俄罗斯方块公司,“俄罗斯方块”游戏版权也重回到帕基特诺夫手中。
很多时候,历史的荒谬、奇妙与有趣往往就在最简单的事实里。
从电影本身出发,不可否认,《俄罗斯方块》是部值得一看的作品,电影通过加入一些耸动的内容,让片子具有强烈观赏性,窃听、追车、盘问、围剿,就像是电影里高压环境下,“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原作者被描写成失语的模糊的配角形象,在《俄罗斯方块》电影里,“俄罗斯方块”游戏本身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在这部模版化的、套路的政治惊悚类型片里,“俄罗斯方块”作为引子,似乎可以替换为任何其他事物。
题图:《俄罗斯方块》海报你还可以:银护3:最后的告别漫长的,漫长的季节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付突突,后台回复“俄罗斯方块”,获取电影资源。
你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我的个人主页。
🌇夕阳自由计划://去年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后台回复“加群”)//今日份,来自@慕垚,摄于5月9日。
(更多可查看“夕阳包”)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拍这种美式中心论的迂腐东西
商战片照着谍战来拍。政治惊悚氛围以及灯塔自由之光贯穿全片,把苏联黑个底朝天。以游戏版权争夺为切入点,电子游戏爱好者熟悉的元素粉墨登场,经典的俄罗斯方块BGM将情怀拉满!基于一段真实历史穷尽想象力,仿佛见到马伯庸——“我希望在这两者(过于拘泥于历史与过于天马行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史料的碎片进行拼接,给读者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PS:任天堂这个品牌就是印钞许可证!至今亦然!
低成本烂片,还搞灯塔普世价值那一套
把像素游戏的风格融入电影还是颇具创意的,但是简单地把苏联和美国做成对立面有偷懒之嫌。不过电影本身还是值得一看的,原来现在看来平平无奇的俄罗斯方块竟然还是叱咤一时的传奇游戏,不说了,我这就去下载一个温习一下。
虽然对于苏联的抹黑和对资本主义的洗白确实让人觉得虚伪,但是作为一个剧情片,它还是很好的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编剧导演对于节奏的把控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自己和主角一起惊慌,一起愤怒,一起紧张,一起高兴。最后的飙车戏虽然离谱,但是对于整部电影高潮部分的情绪宣泄就和 逃离德黑兰 一样让人神情振奋。还有,其中对于苏联的描写其实还是有部分有迹可循的......
直拍大腿 早点看的的话就可以给学生在transnational media课上讲讲了!很喜欢最后结尾社会事件和game boy同一时期穿插交替进行的片段。
3、5虽然电影感觉一般般,但我去拼多多买了一个掌机玩俄罗斯方块。
虽然加入了一些游戏元素但是好无聊啊
历史事实改编的电影总能引起我的兴趣,这部美国人依据上世纪80年代末的“俄罗斯方块”游戏传入世界的历史片就挺好看。我们这代人对电子游戏没多少兴趣和了解,但这款“俄罗斯方块”倒是玩过,任天堂的游戏公司也有所闻,没想到它们后面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政治历史内容。本片在还原即将崩溃的前苏联社会面貌上做得不错,最后戈尔巴乔夫的出场场面质感也到位。可看。
那点儿情怀都被政治“正确”糟蹋了。。。
导演对节奏的把控能力极其惊艳,全片几乎没有一丝漏气的地方。在尝试把游戏与生活合二为一这一做法上很有独特风格,不仅用关卡数和飞行动画来分割章节,还把游戏音效和像素效果等掌机元素植入到生活当中。男主Henk第一次到任天堂公司楼下时,走路配上了踩踏音效,临近结尾的追车戏在车受到损伤时,还会爆出像素颗粒。到达苏联之后,片子开始往政治惊悚的路线发展,在版权大战之中,还能一窥苏联末日的图景。现代化就是美国化,最后美国精神战胜了弥漫着肃杀气氛的苏联,苏联人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自由与重生,拥有美国梦的美国人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达人生巅峰。并不知道改编自真实事件的部分有多少,虽说这也是美国贯彻其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本质上很像《当幸福来敲门》这类毒鸡汤励志电影,但在类型杂糅的框架之中,它的输出是自然且成功的。
对东方屡次三番的可笑的自信,老美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就是下一个苏联
和迈克尔基顿的《大创业家》简直太像了,另一个版本的知名创业故事
有亮点但是政治屎味儿太冲了吧。
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游戏“俄罗斯方块”,携手美国人走向世界的故事。没想到一款游戏的授权发行过程也能拍成一出紧张刺激的商业谍战片。整体节奏非常紧凑,而且融入了游戏关卡的叙事模式,加上俄罗斯方块的视觉效果,给人新鲜有趣的观感,非常有意思。
把商战片拍成谍战片,还是有点新意的,看得过瘾。表演的漫画化,也不失为一种游戏精神。苏联种种,还是太刻板印象了,但其中的“伤害体系”,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仍然是未退役的遗产。
时代设定还挺妙
听半拿铁讲任天堂历史种草的谈判传奇。虽然无关主线,但还是希望,罗杰斯走进任天堂总部找到山内溥之前,多几个镜头看任天堂的办公区,藏一个看看谁像宫本茂的彩蛋。看商战送了场阅兵,飙车戏撞出像素格,是意外惊喜。
虽然好看刺激并且游戏化,但知道就是把一个商战拍成逃离德黑兰,抹去了更多可能性
内宣内娱都滚过来学一学,学学怎么在抹黑对手的同时拍一部激动人心的热血商战片,学学怎么把你的价值观和政治意图成功地塞到一部电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