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部看的院线的黑白片还是几年前的罗马呢,今天突然看到这么惊艳有力的一部,因为没有色彩分心,这黑白灰让极动(狭小空间迅速移动和突然打斗)和极静(午休推开后门像落雪一样的休眠)两种状态都像神一样(?
),最后的绿光也像神之光一样…或者外星之光…唉感觉到破坏生产资料对于雇员已经是高昂的反抗天花板了,但只不过是动摇对面的敲门砖而已,却让后者觉得整个世界都毁了,啊大概被撬动一块砖对后者来说也觉得是极大的渎神了吧。
整个情节混乱蔓延又有力,近景和特写很满,甚至让人不安,创作者对故事的控制力非常强。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要挥刀了要发生什么了但没有,就好在那个没有。
电影没有景观化一段生活,不讲完一个故事让人满足,不能只留下好或不好的一个评价就忘记,而是在混乱暂停后让人平静地想我是什么,周围人都在做什么,社会正常吗挣扎有意义吗?
像前几天在微博看到的话,艺术应该comfort the disturbed, disturb the comfortable,这就是了。
#SIFF2024 厨房是底层社会,不仅有墨西哥非法移民,还有沦落到底层的白人,以及家庭支离破碎早孕的白人女服务员们,而金融打工人在滑落后只能流浪,甚至还没有一份厨房的相对体面工作;管理员、监工是中层,有的是残忍的假洋鬼子,有的是有职业理想的工头,最上层是资本家老板,以及作为上帝的顾客,即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最惊险的一跃——消费。
老板甚至不用本人到场,利用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以及机器控制的点单程序就可以控制工人,剥削他们的劳动。
影片对这段描写的长镜头十分精彩,我不认为是炫技过头。
老板少数出场的时刻,一个是开头,引出丢钱,让中层和下层彼此对立,一起卖命,也是全剧的线索;一次是视察,适时给刺头一点移民文件的幻想大饼,让人卖命;一次是最后,刺头爆发,搅局毁了厨房,毁了前厅,资本家怒吼: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镜头扫过每个工人的脸,神情并非麻木,而是仇恨,阶级仇恨。
资本主义制造了贫困,美国人让墨西哥移民处于下层被剥削,亲爱的资本家,不是工人想要什么,是你从工人身上剥夺了什么。
在《厨房》面前,我惶恐、震惊,无比崇拜又想快些逃离影院。
并非电影不好,而是它从内容到视听语言两方面不断向我施压,路过散场通道的时候,郁结的那口气仍未舒去。
这是一个发生在餐厅后厨的故事。
全片的故事主线挺明确,一个墨西哥女孩来到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家葛丽(Grill)餐厅,想要投靠她的同乡找一份工作,目睹了餐厅厨房里发生的一切故事。
佩德罗,一个墨西哥人,为了生计来到餐厅当厨师已经两年有余。
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让他在矛盾的处境中极其想要得到一张“身份”,能够和心爱的女孩平起平坐,收获他人应有的尊重。
然而在与另一位白人厨师的争执中,他总是首先被惩戒的一方。
“第三次犯错,你就离开这里”仿佛成了魔咒,永远颠倒黑白、缺乏公正。
仿效鲁迅先生的说法,佩德罗可以算得上一个“中间物”:他既会英文,又会西班牙语,因此无论是来自哪方的情绪,只有他可以照收不误。
压抑的困境中,佩德罗宣泄着暴力、污言秽语以及对其他人同样不屑的态度。
这种态度好像来自于种族阶梯的传承,具象化成了餐厅里的职能划分。
厨师大于服务员,厨师內又有高低,白人优于其他人种,有人戏谑一句“按肤色来一一盘查丢失的现金”,又真实地反映了在这间厨房里的鄙视链。
丢了钱,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给佩德罗定了“死罪”,威胁他要被遣返出境。
尽管现实充满了惴惴不安,但仿佛Daisy之于Gatsby,佩德罗也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慰藉,女友朱丽娅。
怀孕的女友缺钱却又一心想要堕了腹中胎儿。
佩德罗预支了工资交付给女友,却也三番五次阻止她,原因不是需要传承血脉或什么,而是这个孩子可以成为厨房里唯一的欢乐与幸福。
孩子,也许是佩德罗唯一可以逃离这种痛苦与不安现状的解药。
情欲与真心倾吐过后,他们约定好了要一起去公园散步,说开一切的烦心事。
然而就这么一个平凡的午休时间,当佩德罗还在与工友们幻想“梦”的时候,朱丽娅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现实:流产,并在迟到了25分钟后佯装无事人一样,回到了岗位上。
术后破裂、流血、晕倒…一切美好的期待只化成一滴泪,被朱丽娅轻轻吻去。
意识到被骗的佩德罗最终还是爆发了。
他咆哮着奔向备好的菜、出餐台与潲水桶,用污秽将自己弄得湿润。
他不过是一个异乡人,渴望用一纸身份换取白人的认可,那是天方夜谭。
路易斯的行径为他所不齿,然而在控诉的时刻,他有没有一分一秒想起过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也是在暗暗追求认可和平等呢?
他以为的曙光,其实是朱丽娅跨不过的种族障碍,是白人老板的施舍与谎言,是遥远而又闪烁着的灯塔绿光。
他打坏了订单机,幽幽的error绿光笼在他的身上,他没有梦,但他成为了别人的梦里人。
那第一个见过外星光的人,胸前有一个“X”,在绿光里消失了。
也许在某个角落,佩德罗也成为了一位做披萨的厨师,一生也永远被忧伤笼罩。
这一刻,他和数十年前的盖茨比同频共振,因为一束遥远而相似的绿光。
影片的视觉语言非常有意思。
除开冰冻室以外几乎全黑白的调色,仿佛在看一场上世纪的老片子。
开头冲过来的火车,将我带回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巴黎,在那儿我被卢米埃兄弟的《火车进站》吓得心惊肉跳。
摇晃的镜头,总是带着初入大都市的惶恐与不安。
影片的视觉重心永远落在边边角角,负空间让人感到压抑与焦虑。
大片的留白,是沉默也是质询。
看到后面,我大概终于明白了黑白的意义:黑白让人分不清夜晚和白昼。
于是在观众看来,仿佛这一群人永远在厨房忙碌,无休无止,不分昼夜。
所有人落入了时间的循环,那里没有拐角,所有的路都通向起点。
这宿命般的循环,早就指明了佩德罗的结局:无论他多么努力,想要走出厨房的怪圈,他最终都会落回起点。
他的身上,永远流淌着墨西哥人的血液,那便永远无法成为人们认可的美国人。
这隐喻已经从路边的怪人嘴里道出,仿佛美国版的“好了歌”。
写到这,不禁想起Langston Hughes。
佩德罗又岂不是他呢,只不过前者为了Harlem奔走一生,而佩德罗则是失心落魄的殉道者。
无论怎么说,面临着生存与尊严的考验,我很难想象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比他们更好。
这是来自种族、生存与时间的诅咒。
厨房 (2024)7.32024 / 墨西哥 美国 / 剧情 / 阿隆索·帕拉西奥斯 / 劳尔·布里奥内斯 鲁妮·玛拉
还是忍不住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容易被“技巧”所蒙蔽?
一部电影拍得很美,一个镜头充满了神性、一个演员漂亮到想要让你产生摧毁欲的脸,能成为说服你称赞它的理由吗?
看完La Cocina,我其实想提出和拉希德一样的问题:移民你到底想要什么?
你的痛苦到底来自于谁?
不过移民问题并不是一个仅仅关乎“善良”与“人道”的判断题,我不期待一部电影能够把它讲得很明白。
我很容易被墨西哥导演的电影打动,那些关于身份焦虑、移民问题、支零破碎的历史的议题,那些在“我是谁”这个问题里面四处碰壁的抽象的痛苦。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是这些问题在主动呼唤我,吸引我去看这些电影。
但是La Cocina 在这一类叙事中并没有展现出更加出彩和进步的地方。
它很美,但是显得矫饰。
在银幕的绚烂褪下,在声光色以及空间的精彩调度带来的激情冷静后,空虚登场,并且发出“男人至死是少年”的臭鸡蛋味,它来自于后厨的垃圾桶。
我大方地承认,我不同情Pedro,就像我不同情阿尔特米奥•克罗斯。
但我必须得说,我还是喜欢它。
我就是喜欢美的东西,我喜欢一切都很美的时刻。
我喜欢黑白银幕带来的戏剧性,我喜欢樱桃可乐快要淹没后厨时的荒诞场景,我喜欢Julia 和Pedro之间的张力,我喜欢那张在绿光下凝固的雕像一样的脸。
我走进影院,期待电影给我带来不同的情绪,不管是文本,还是画面。
或许对于成为一部好电影,这还不够,但对于怀着类似于站在游乐园花车面前的游客的心情的我来说,这也差不多了。
想一想我们现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生意场/没完没了的忙碌/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被火车的轰鸣声吵醒/它总是打断我的梦。
——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正如影片借梭罗之语所强调的那样,噪音是现代世界的噩梦。
历史学家们不断强调,听觉正如其他感官一样有其历史。
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近代早期法国人在声音层面上对世界的体验与想象比现代人所认为的要丰富的多。
为了避免对过去的误解,学者们必须认识到此间的差异。
至少在18世纪晚期以前,从贩夫走卒的叫卖声到露天宰杀动物的哀嚎,人们很可能对这些各种各样如今被称之为噪音的声音并无排斥之心。
然而,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随着越来越多人造的声音(尤其是机械的声音)粗暴地侵入人们的私人空间,这些不请自来的声音在现代人心中造成了无尽的烦恼。
这让人想起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在工业资本主义下,所有的感官都最终被异化了。
另一方面,听觉也是权力实践的场所。
听觉作为一种感知形式,既是一种生理效应,也是一种文化效应。
对于什么声音可以上升为音乐,或下降为噪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社会和意识形态决定的。
阿隆索的《厨房》是一个充满噪音的世界。
在其他地方,厨房并非总是如此喧闹。
在陈英雄的《法式火锅》中,厨房是两位主角的禅修之所。
厨娘的辛勤劳作与美食家对食物的品赏,构成双方心灵感知的闭环。
在此过程中,声音作为烹饪这一交流的附属产品,是如此充满音乐性。
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苏丽珍和周慕云光顾的小食摊雾气缭绕。
在梅林茂的音乐中,属于摊点的烟火声大部分时间被有意的取缔,这引导着观众透过雾气去关注苏与周擦肩而过的姿势。
在《让娜·迪尔曼》中,阿克曼如实描绘着女主人制作肉饼的声音动态,以此勾画女主人谙熟的、能够把控的同时也是限制着她的生活边界。
在这些私人的世界里,厨房是静谧的。
陈英雄《法式火锅》
王家卫《花样年华》
香特尔·阿克曼《让娜·迪尔曼》通过强化噪声,阿隆索制造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流水线厨房。
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里,《厨房》职员们必须忍受着各种各样的噪声去完成他们各自的烹饪任务。
观众们随着新人埃斯特拉的脚步被引入这个被不同工种(菜式)的厨师们分割为不同“地盘”的世界。
没有一位厨师愿意接受这位外来者,直到埃斯特赖来到男主人公佩德罗的身边,她方才获得了一个落脚之处。
厨师们除了横向划分各自的地盘,纵向上他们也杜绝取菜服务员们对其领地的侵犯。
所有菜肴必须在窗口外交接。
在不久的影片结尾,佩德罗会因为自己的“地盘”被一位女服务入侵陷入狂暴的歇斯底里,并由此走向他的最终结局。
但交接菜肴是一个如此暧昧的时刻,厨师们和女服务员可以合法地放弃各自的一段边界,在永不停歇的循环中进行一段短暂的交流。
尽管这种交流大多是女服务员们带着怒气的催促和厨师不耐烦的回应组成的唱和,更不必说,这些粗鲁的吼叫使得这个被噪声充斥的空间更加拥挤,但是,可以想象,在荧幕之外,佩德罗德和茱莉亚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影片中厨师们和女服务员交接菜肴的情境 在约翰•戴维斯(John H. Davis)在为肯尼迪家族——爱尔兰裔美国第一家族——所写的丰富多彩的传记中,富有想象力地重构了约 翰•菲茨杰尔德•肯尼迪的祖辈"在船上可能的经历”——他们在大饥荒时期搭乘了一艘从新罗斯(New Ross)到波士顿的移民船。
移民生活在黑暗且充满危险的甲板下,戴维斯写道:"病人在呕吐和呻吟,女人在分娩时尖叫,男人为争夺几英尺的床铺或因有人侮辱他们的出生地而大打出手。
"船员经常在暴风雨来临时调戏女乘客,因此,强奸是"经常发生的事”。
而糟糕的是,这些船上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只有三分之一的乘客能够活下来。
"他们称之为'棺材船'",戴维斯说道,"这确实是死在船上之人唯一拥有的棺材”。
—— 奇安·T.麦克马洪《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是什么让我将《厨房》联想为《泰坦尼克号》呢?
是厨房和餐厅如此严密的阶级分离的原因吗?
是这个逼仄的空间中复杂的非法移民构成让人想到了底层船舱吗?
还是可乐(这是如此“美国”的象征)不断泄露,厨房里积水弥漫,一切如同沉船时一般混乱?
还是佩德罗和茱莉亚在冰柜里的蓝色时间,手在两人的肢体交流中如此重要(涉及重要剧透,此处略),就像冰海上露丝挽着杰克不让他被大海吞噬?
还是主厨在众人围拥下被迫用西语唱国歌的场面,和大船沉没前乐师们自发坚持演奏的行为,可以形成滑稽的、同时又意义深远的对照?
令人难忘的蓝色时间也许让我真正达成联想的是那个有关龙虾的比喻。
那场戏发生于歇业时分。
来自“船底”的厨师可以来到餐厅休歇。
佩德罗来到正在擦洗景观鱼缸的茱莉亚面前,隔着鱼缸玻璃挑逗她,但后者不为所动。
佩德罗把一筐龙虾倒进鱼缸。
龙虾在一个作鱼缸装饰自由女神像旁漂漂荡荡,最后匍匐在底座旁。
与此同时,佩德罗和茱莉亚讲了一个有关龙虾的玩笑:龙虾原本是很低贱的穷人食物,受到富人追捧,如今才被抬至高价。
食用龙虾也因此成为富人的象征。
这个故事说完,两人开始亲吻。
在电影后段,一位曾在花旗银行工作的白人男性前来应聘,主管要求佩德罗用最次的员工餐打发他。
佩德罗瞒着主管给这个白人炒制了一份龙虾,被主管发现,并遭到责骂。
龙虾是一个相当具有历史感的比喻,覆盖了厨房里追求美国梦的每一个个体。
这既是一个人人平等的隐喻,也是一个人人卑贱的隐喻。
代表美国梦的绿光如此平等地照耀鱼缸里的每一对龙虾: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他的黛西,杰克和露丝,佩德罗和茱莉亚。
在这一组以时间展开的文化序列中,美国梦如此相似的表现为一种传统的男性追逐女性的比喻。
男性(追逐者)和女性(梦想)的身份地位不断下降。
这是一个不断缩水退潮的梦想,它逼迫着龙虾们退回那块仅供生存的立锥之地。
从大船到厨房,作为一个越来越复杂、拥挤和嘈杂的世界,美国正在失去它的优雅。
也许曾有片刻过宁静,比如那个不失幽默的“联合国时刻”:来自不同国家的男女员工们在餐厅外的小巷歇息,各自谈论自己的梦。
但是遗憾的是,影片最后以一个厌女状的隐喻收尾:具备着有毒的男子气概的佩德罗终于发现白人女子茱莉亚已经堕胎并早有一子。
一个浑身污泥的外来者终于发现一个过于拥挤的、他(和他的孩子)无法容身的美国。
随着这个极其男性化的隐喻在荧幕上走向癫狂,以某种《悲情三角》的宣泄之气对资本主义加以质问之后,影片终于落到某种令人疲惫的控诉之中。
不过,影片在结尾仍然有一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来自埃斯特拉的注视。
也许在这个超级男性化的故事中,作者依旧希望稍稍挽回视点,提示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一个由埃斯特拉开启的故事,但即便如此,埃斯特拉依然是作为“女性-母国”的隐喻存在。
她捎来母国的香叶,香叶在火炉上烤干,被撕碎拌入奶油,最后做成食物,不过我已经忘记那个三明治被谁吃掉。
完全意外一无所知去看的电影,但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没想到有一天能在院线看到半西语片。
佩德罗把嘴贴在玻璃上那幕好像我最近看的那个专门吓小朋友的白鲸啊。
以日常的场景制造出巨大的荒诞感:玻璃缸中的龙虾仿佛是某种史前怪物;樱桃可乐如同洪水淹没后厨,而前厅依旧一派和谐;打电话时闭上眼听着对面的声音就能看见家的场景;冷冻仓库转换至另一个空间,也是黑白镜头唯一的颜色,蓝色的空间;最后订单机的绿色信号光是第二次看见的外星人降临的绿光。
非常新鲜的电影,太多陈词滥调的工业流水线制品之后能看到这种作品,它不令人愉快,但充满想象力与表达。
导演的镜头也很强,说不上来,有的构图会想到布列松,黑白的镜头感也会想到薇薇安•迈尔。
这里面语言对人的影响也很有意思,speak English似乎代表了很多。
佩德罗说自己甚至无法用西语表达,他努力说西语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冒出几句英语。
以后厨为载体,似乎承载了很多语义,放大了可以是民族,也可以是国家。
这里面的角色,实际上也可以是每个人,种族、身份不同,但那些悬空的状态与无力的心境似乎是共同的。
看的时候脑子里不时会冒出导演是天才……我觉得我们需要看的是这样的带有多样文化与表达的作品,共同的创伤与独特的视角,而不是只是生硬地塞一些并不符合的角色只为了追求某种政治正确。
虽然没太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开始以为是在表达美国文化的霸权,但似乎又不完全是,只能说这部片子很荒诞又现代。
不知道里面隆隆作响的轰隆声代表什么,也不知道背景的西语歌唱的是什么,但歌蛮好听,也喜欢这部片子的字体设计,没完全看懂但也蛮对胃口的一部片。
佩德罗在纽约的一家餐厅是一名不错的厨师,为他人盘中餐整日忙忙碌碌。
偶尔,他和伙伴们嘻笑打闹,也会坐到街边小巷聊聊他们做的梦。
餐厅的钱丢了,佩德罗拿不下他的金发女友。
这一切很重要吗?
影片平实不平淡,骨子里有股劲儿,这股劲儿让影片很有嚼头,像一股火一直持续输送到片尾,佩德罗最终炸开了它。
佩德罗嘶吼着疯了一样打砸毁掉了餐厅的一切。
老板完全不解,他的天塌了。
绝望地质问:是上帝让你这么做吗,没有别人了。
你毁了我的世界?
为什么?
我给你们工作,薪水也不错,你们在这里吃我的饭。
你们还想要什么?
就像命运做了个小游戏,所有的努力和希望,像烟灰一样被轻轻弹掉。
佩德罗满身油垢,盯视着老板,一言不发。
那破碎的打单机不停地呜响,就像内心撕裂的佩德罗那灵魂执拗的声音。
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只是不想要现在,不想就这么活着。
他好像刚刚知道,他有一个不肯躺下的灵魂。
他嘴里没讲话,但灵魂在发言。
佩德罗,你不是在厨房,你是面对世界用灵魂发问。
这个缺少灵魂的世界啊,请倾听他的声音。
每个角色的个性都很鲜明。
主角的缺点很明显但又非常浓厚的底层习气,粗鄙,爱挑事,固执,不理解女性,但他也保留着基本的善良,他会承认和自己不对付的人的成就,会给来讨要养老金的老人龙虾吃,他表面嫌弃但还是接纳了来投奔自己的斯黛拉。
影片以餐厅丢了钱为线索,直截了当的揭露了非法移民中的鄙视链。
从有身份到没身份。
从白人到黑人。
从男人到女人。
拉丁裔的年老非法移民女服务员劳拉直接是整部电影的最底层,每次出场都被忽视,被取笑(男主最后崩溃泄愤还要拿她撒气,她明明什么也没做错)影片有两处巨大的混乱,一处是主角的崩溃,另一处是被樱桃可乐浸湿的地板,后厨忙碌且恐怖的世界,在一片混乱中大家起哄中主厨开始唱歌。
劳拉被所有人忽视最后还撒了餐盘崩溃大哭,都在揭示餐厅规则的残酷。
然而无论里面有多混乱,外面也是一片祥和,他们只能“从后门进来”。
故事最后,明明是非法移民后裔但却怀疑自己的上司,女友的欺骗(她从来没把自己已经有孩子了的事告诉男主),以及得知老板根本没想给自己绿卡,只是在欺骗自己,数件事加起来。
而彻底绝望崩溃。
劳拉为了尽快出餐做了男主该做的活这件事让男主感觉自己最后的东西也被剥夺了我打7分
抛开移民的背景不谈。
我把这部电影当作职场中、底层互害的缩影。
朋友下午给我抱怨因为休假的事情和同事不愉快。
同事要休假,提出尽量把工作排开,我朋友提出也想休,同事下意识根据工作现状的说:你休假可能没有backup。
这句话激起了朋友内心积蓄已久的不满。
她发出困惑已久的疑问:都是打工人,为什么不能将心比心呢?
我脑海里自动浮现出昨天看的《厨房》的画面。
如果换成职场角度来看,每个公司里,都有一个佩德罗这样的人。
他有点能力,又自负又脆弱,一旦得理就不饶人,一旦被踩到痛脚就觉得全世界遗弃了他。
你跟他讲情绪,他跟你讲道理,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情绪。
只要有什么事情不符合他的认知,或者威胁到他的权威,他必定要和你没完没了。
对了,还有公司里最受欢迎的姑娘(或小伙子),也必须最爱他。
否则他就会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大闹一场,美其名曰和zbj叫板,实际受害的只有跟他一样可怜的打工人。
所以我在看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内心对女主呼唤:姑娘,你真要给这种超雄(巨婴)生孩子么???
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有一点是非观但关键时候就消失。
(比如承认白人男同事其实很善良)还傻,老板一画饼就相信。
矛盾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我们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很多处于男主这种状态的人确实就是这样。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的观看过程有不适感,因为它真实。
电影里的人,无论是正在遭受同事职场霸凌的,还是勤勤恳恳却不见出路的,还有想安安稳稳工作却不得不面对这种狂躁同事的,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因为这种真实,让我想吐。
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这个鬼样子。
更让人不适的是,居然是我们最讨厌的人成为了故事的主角,他确实遭受了命运给予的莫大的委屈,但他也不是对抗命运和不公的英雄,很遗憾,他把反抗的拳脚,加在了和他一样的人身上。
更可怕的是,当朋友说同事挑起年假话题后,老板趁势说年假是福利,没有条件休不用硬休。
我一时不知道劝她怼老板还是怼同事..成年人的权衡,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厨房。
突然又觉得,无论是谁,出来把它砸个稀巴烂也挺好!
La Cocina, Alonso Ruizpalacios, 2024翻拍自一部英国戏剧,Arnold Wesker的《The Kitchen》,中译名直接叫做《厨房》。
先说原著,1957年创作的现实主义戏剧,曾经在全世界60个城市上演,1961年翻拍成了电影(看了看叙事结构,和La Cocina 基本一致,只是想要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
由James Hill翻拍成电影(1961版)。
另外还注意到BBC出国一个Alvin Rakoff版(1977版),有可以直接观看的资源。
2024版把背景植入了纽约(但实际上是在大多数场景在墨西哥拍摄完成),相比于叙事,这个版本实际上更多地偏重新的视听技术体验:开场长达几分钟的抽帧+宗教吟唱这种陷入感+绝大多数时间是黑白(只有两场戏有颜色)+两种画面比例(用于表达室内压抑和室外舒缓的不同情绪)+发生在厨房最繁忙躁乱时间的15分钟一镜到底等等,都让我感到兴奋:2024年,在饮食范畴中,仍然还能出现这种品质的电影,真是意外之喜。
(恍然有点看ROMA的感觉,巧的是,ROMA的导演也来自墨西哥。
)找到导演访谈,又了解了些创作背景,抓取了一些关键点,笔记一下:1️⃣导演曾在伦敦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ADA)学习,那个时候就接触到原著,同时他也在rainforest cafe兼职当洗碗工和服务员,对厨房环境相当熟悉。
2️⃣选择世界各地的演员,进行了四周左右的集体排练,然后再进行表演,包含了一点点即兴。
(所以这部电影在“戏剧”这一点上同样有对原剧本的致敬)。
3️⃣导演是根据菜单(即电影里要提供什么菜肴)专门设计了一个拍摄用的厨房。
演员们在排练之前,还上过一个月的烹饪课,掌握烹饪技术之后,然后再逐渐磨合成一个“厨房团队”。
当厨房正常运转之后,再决定如何拍摄,来设计镜头和机位。
当然,有一个专门的主厨顾问。
4️⃣导演的改编意图是,把对话转变为图像,从视觉体验转向一种电影体验,核心审美是视觉(不难看出很多静态摄影的影响)。
在表达(爱情、破灭的美国梦、厨房等级等议题)的过程中,剧本在不断被重写以达到平衡。
5️⃣选择黑白,是想让观众忽略时间概念。
(因为这个厨房故事从1950年代到当代,一直在发生)。
6️⃣导演也分别聊到了开篇引领视角的小女孩的设计,为什么女主角选择的是鲁妮·玛拉,以及他如何塑造男主角表演的互动过程。
7️⃣聊到为什么选择威尔士男声吟唱团作为音乐的时候,导演用了一个比喻我觉得很妙:厨房男性居多,从世界各地来,与社会疏离,像个海盗船。
所以选择了这种宗教感强的音乐,可以给电影再增加一个精神维度上的体验。
8️⃣导演的一些最本真的意图,一是希望展示餐厅背后的生活,大众厨房所接触到的餐厅和服务,和真实发生的餐厅和服务,是不同的景象,同时他也提到能通过移民危机,“崩溃的美国梦”这样的社会议题,展示出一些“年轻人的愤怒”。
拓展阅读:导演访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usha4o_UE
小小的厨房浓缩了纽约移民人口的困境,非法身份、资本压榨、阶级矛盾、工作负荷、暗无天日。一段流畅长镜头展现后厨的忙碌与混乱,直至主角的崩溃爆发,镜头扫过各个移民员工的脸,才直面最终的社会议题,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黑白 大场面 爱与性与梦 (纽约就是很容易拍出的)公共性 我看见你你看见我的姿态 在世界间穿梭(爱情也是有自己语言的,可以是国骂交响曲的西语,可以是费劲的英语,也可以是冷冻食品((所以帕拉西奥斯你到底听没听过万青和孙燕姿?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划过我的生命里不同于任何意义你就是绿光如此的唯一
太满了,剧本和人物塑造太缺乏逻辑了。如果是在家看肯定看不完,完全浪费了Rooney Mara的演技 看看熊家餐馆吧
混乱的镜头,乱七八糟的剪辑,夹杂着一些对肤色人种移民问题底层困境的隐喻,剧情只能说是莫名其妙。而且很多面向女性的镜头,都带着一种男性导演的那种审美,有一种粗俗的恶趣味。感觉比起讲好故事,导演更喜欢用镜头装逼。整个片子就像是佩德罗,有一点有趣,更多的是mean与无能。
真的很讨厌男主这种满嘴屁话的男的,第一秒就应该去死
240423英嘉北影节19。这是什么后厨歌舞片……给太多了,两处静下来的段落也太满,炫技过度。族群阶层性别劳工,柏林很难不喜欢吧。不过我现在的精神状态很适合看这个片
11届丝绸之路电影节展映。74届柏林主竞赛。非常舒适顺畅的观影体验,视听设计非常之厉害,一群外乡移民窝在大都市纽约时代广场一家餐厅的后厨里忙前忙后,很多社会隐喻(其中“美国”老板金钱不翼而飞原来出现在桌底、找钱的手段、厨房被毁后的讲话都再明显不过),柏林应该拿个奖的。
无聊,又是看女服务员裸体又是主厨露屁股,把移民的大问题放进厨房的小空间,结果就是,被不当人的男厨师可以随意欺辱女服务员,在人权问题上女人又是权力更低的一级,整部电影的气质就像无能狂怒而发疯后的佩德罗一样,脏脏的。
厨房:水火相容、五行调和的地方。“大熔炉”在此具象化。杂烩,但不乱炖——❶《龙虾》;❷《疯狂的麦克斯》;❸《世界青年说/非正式会谈》;❹《美国往事》;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❻“I’m American, you asshole!”;❼《方形》;❽似一道光,绿到发慌。饶有趣味。
【激光2D|英语原声-5.1声道】等于出来散散心吧!
后厨的那段长镜头一镜到底真的太牛了
坏消息:字幕稀烂,甚至关键信息翻译错误(或者说不够完善);好消息:多少听得懂一点西语脏话;坏消息:不知道删减了;好消息:同天看的诡才之道,大陆特供了开头结尾,时长上补上了😊。过年期间看完了三季熊家餐厅,所以后厨那种高温油锅炸水一样的地方,我一秒入戏,就是关冷库门的时候,我总觉得……是啊,你们一群没有身份,没有性格,没有未来的墨西哥人,多米尼加人,原住民,黑人,意大利人,我高贵的美国公民给你口饭吃,还不够么?哦还有没出息的美国傻大个底层白男。(老板哪儿人?感觉也不是纯种啊?)ps: 女性不管什么国籍,统统在男性下面开始排序。男的按年龄由大到小排,女的按年龄由小到大排。
不虚度,我为人民看烂片。
为了鲁尼 今年抢一波票?🤔////我只能说如果不是电影节这电影我肯定不会有机会去看 导演说这片子拍了十三年 确实能看得出来整个编排的思维有些混乱 故事是好故事 就是呈现得方式有点太满了 矛盾冲突很多但是找不到根源 冲突也没有解决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 南美人爱用语言来表达一切 我骨子里还是倾向内敛 所以这片子今年为什么爆了我真的不明白 加一星给麻辣兔 陪我们到这么晚辛苦了 虽然她的戏份加起来不超过十五分钟 2024 Berlinale
电影界应该禁止鲁尼玛拉和男的谈恋爱(
他固然压抑,但被他欺负的服务生该去哪儿流泪呢?
太TM闹了,叨逼叨神经质,射在冷库里也叭叭个没完,谁敢吃这家饭馆的饭啊,一下子就能劝退外卖党。我也不想歧视,但的确真TM烦这些蝇营狗苟。丢钱?丢人,丢命,都TM不意外!我旁边的大婶睡得呼噜山响,我挺佩服她。可能在最后有点共情,或者更多的说是同情男主,快让绿光收了他吧,他该歇歇啦。谢谢海映的邀请,能让人爆粗口的片子一定是好片子。Pedro太有魔力了,他一张嘴,我就想原地爆炸。
极致的视听享受,让人欣喜若狂的长镜头。可惜其他方面都比较平庸,好好锻炼一下剧作,未来可期。
下次别用鲁尼骗我进电影院了,男主实在喜欢不起来
西语、墨西哥裔、黑白画面,有点幻视《ROMA》。尽管有种族歧视阶级压迫作为一系列的诱因,但超雄性格依然让人厌烦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