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电影现在越来越多了,它们想象奇绝,剑走偏锋,镜头极具表现力,视觉音效无可挑剔,在电影节上绝对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你又能从一个个不同脑洞不同主题的故事里数出同样堆砌的标签和符号:少数族裔,政治界限,自我认知,性别性向跨界…等等等等,而且它们的剧情强行反转,角色成长生硬,明明是在反对贴标签和刻板印象,影片里的角色却又刻板典型地要命。
最后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留白,不明觉厉又政治正确。
从生吃,到水形物语,到边境,我对这样包裹着奇幻特效的价值观输出实在是日渐腻烦了。
这片子大概充满了各种隐喻各种象征,但是都不重要了,我只是在被里面的各种重口一遍遍刷新着认知的同时还一直抱有着:“主角一定会变好看变好看的”庸俗的人类信念把本片坚持看完的。。。
然后对山怪犹如返祖的长相没齿难忘;沃克哼哼唧唧温柔的笑语没齿难忘;二怪山林里的本性撕咬肉搏没齿难忘。。。
于是觉得的确依照本性活着一定会很艰难,也一定会很快乐,但是一定还是会很艰难的吧。。。
以上
电影海报每年在戛纳最期待的就是可以看到一些脑洞大开的奇怪片子,这些影片注定不会在国内上映,等资源又十分辛苦,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影片本身就是极为难忘的观影体验。
今年第一部备受争议的重口味作品来自一种关注单元,瑞典导演Ali Abbasi的《边境》,片中部分大尺度镜头引发全场尖叫,甚至有许多观众中途离场,可谓噱头十足。
《边境》讲述了Tina是位效率极高的海关关员,她有着超常的嗅觉,仿佛能嗅到人们身上的罪恶感。
但当Vore这个表面看上去很可疑的男子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的嗅觉却好像生平第一次失灵了。
Tina知道Vore隐藏着一些事情,却不知道是什么。
更糟糕的是,她甚至隐隐感到自己正被他吸引。
她与Vore缔结了一段特殊的关系,不仅最终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也意识到了与自己有关的真相:和Vore一样,她也不属于这个世界。
她的整个一生都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现在,她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继续过着虚假的人生,要么直面Vore向她展示的可怕现实。
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女主Tina的“天赋异禀”。
身为海关官员的她,每天过着百无聊赖的工作生活,先让我们看看她长什么样子,请做好心理准备。
是不是觉得她长得就有点“反人类”?
某一天,一个旅客准备过关,Tina似乎闻到了什么,叫住了他。
海关的其他工作人员十分相信Tina的嗅觉,果断开始检查,男子很淡定,看不出来有任何的慌张之处。
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物品。
这时Tina突然要求看他的手机,男子开始慌张起来,拒绝接受查验,在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只能勉强同意,从怀里拿出手机,Tina拿着手机在鼻子边仔细地闻了闻。
她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手机的后槽盖里找到了违禁物品,男子慌乱地抢过来想要吞下去,却被立刻制服,只怕他做梦都想不到在海关还会有这样的“神奇人物”出现。
而令Tina情不自禁被吸引的男子Vore长这个样子,是不是有点太像了?
两个人从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就处于“相爱相杀”的状态,Tina可以很明确地感应到Vore是她的同类,但是她拒绝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这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认知过程。
看《边境》很容易想起前年同在戛纳展映的《生吃》,两部影片中都有着大量挑战观众生理极限的镜头,但主题却都很温暖。
《生吃》是以女孩吃生肉为主线,表达成长中的懵懂与阵痛,以及亲人对女孩略显畸形的爱。
而《边境》本身更像是一场怪奇秀,两位主人公本身相貌就畸形,更不用提他们所谓的“天赋”是多么的变态与可怖,但就是这样的两个“异类”,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和认识超过了很多所谓的人类。
不过导演用心十分“险恶”,为了增强这场怪奇秀的视听效果,他故意放大了影片中令人不适的成分,比如影片中有大量女主丑陋面部的特写,再加上女主对吃昆虫充满兴趣,更加重了反胃的效果。
即使女主赤身裸体地在风景如画的湖边洗澡,也感受不到丝毫的美感,臃肿的身体与满是疤痕的皮肤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极致性的反差,正是导演期待的效果。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场戏就是男女主交欢时,女主突然长出了男性生殖器,形状像尾巴一般,令人大跌眼镜,遍寻阅片档案库完全找不到如此惊人的类似场景,这一幕在片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女主自这一刻起兽性逐渐觉醒,雌雄同体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于自己是谁的疑问,所以故事从两个奇怪的人相遇,转变成了女主探寻自我身份的过程,这是一种近乎于扭曲的融合,当中既有民俗,又有成人童话,还有浪漫与悲伤的戏剧式表现,虽然很怪异,但确实令人着迷,并且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边境》的口味绝对不是主流媒体所喜欢的,影片放映后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议,但无可否认它吸引了很多B级片爱好者。
Tina的遭遇也令人反思,她用了近乎一生的时间来接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丑陋的外貌和怪异的特征注定使她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内,只有当她在附近洗澡、和动物对话,接近自然时,才是她最开心的时刻,这也注定了Tina近乎于悲剧的人生。
导演Abbasi成功地在影片中进行了多重意义上的批判,比如Tina和Vore象征的是少数族群,他们在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急需重新探寻,各种出人意料的元素交织起来,好像一出舞台剧,但作为电影来说,节奏感还是太差,导演将Tina的生活以片段化的方式进行切割,使得她的故事在电影中的展现支离破碎,观众也难以产生共鸣。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顾此失彼。
比如在影片中还加入了Tina与年迈父亲的对立这一条线,几场戏用力过猛,冲淡了影片中最重要的Tina与Vore之间的冲突,导致观众有些时候会摸不到头脑,说明导演还不完全具备驾驭长篇叙事的能力,浪费了一个极佳的创意。
总的来说,《边境》还是今年非常独特的一部作品,在戛纳也许不会有所斩获,但这种以大胆的方式来展现生存危机的想法还是值得赞许,也为今年戛纳影片整体略显沉闷的氛围,带来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凤凰网评分:6乍看之下,《边境》讲述一个常年被排斥的女性的故事,似乎是典型的丑小鸭变天鹅的童话故事套路,然而,《边境》的情节却出乎意料地走上了我们谁也没想到的地方,硬是把一个童话故事完全改造成了一部充满黑暗色彩的成人寓言故事,尽管多处情节古怪得甚至有些离奇,但是导演Abbasi总能用充沛而真实的人物情感,将几乎脱轨的情节拉回正轨上来。
—— Eric Kohn《Indiewire》在众多不能说的困难之中发现真实的自我,Ali Abbasi的《边境》将曲折离奇的童话、民俗传说、探案任务剧、爱情悲剧、以及存在主义戏剧等多个类型、元素杂糅在一起,是一部让人兴奋的、充满想象力的杰作。
——ALLAN HUNTER《国际银幕》这部混合类型片的《边境》,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惊心动魄的美。
伊朗导演Abbasi将超自然的民间传说和现代的社会写实主义融合在一,创作了这部探讨部落主义、种族主义、以及人所共有的排他性等深刻主题的寓言故事,把它放在全球各个国度,它都具备着相当的时代重要性和真知灼见。
—— Stephen Dalton《好莱坞记者》这部另类的惊悚片《边境》讲述一名拥有独特的、总能准确甄别走私货品能力的瑞典海关官员面临究竟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的终极考验,给戛纳献上了一盘精彩且充满智慧的大杂烩。
它将爱情片、北欧犯罪片、社会写实主义片、超自然恐怖片巧夺天工地融为一体,是对电影类型的大胆挑战和颠覆。
——Alissa Simon《综艺》文/二十二岛主原文阅读:戛纳捉影④:《边境》一场噱头十足的怪奇认知秀
《邊境》 (Border; Gräns)的故事設定其實是常見的「異類英雄」故事:有特殊能力的人間異類一直處於邊緣,遇上同類後便掙扎於要跟同類一起與人類為敵,還是懷著人類的情感和價值,保護人類。
《惡魔人》和《X-men》其實都是這套路。
這題材在動漫及其他媒介的創作中已經是一種既定的敘事架構,只是在具體內容上有變化。
Ali Abbasi 大膽之處,在於他的「異類英雄」並非像其他作品一般有吸引人的外表,反而強調主角醜化的外表、舉止和生物特徵設定(從人類主流角度)。
這種刻意令人反感的Grotesque怪異,令觀眾對主角即使產生同情,也不易投以認同。
於是這種距離感讓觀眾有機會對主角對「我是誰?
」「我應如何活?
」之掙扎有一個更大的反思空間。
只可惜電影對那些核心問題探討未算深入。
《边境》的剧情让我联想到《X战警》,《X战警》巧妙地将种族歧视、边缘人群、平权主义等理念融入一部商业大片,让人们意识到那些所谓“不正常”的群体其实和其它人没什么不同。
而《边境》对于这方面的探讨则更为巧妙,脑洞大开,猜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蒂娜是一个拥有超常嗅觉的海关关员,她用鼻子就能闻出人们的行李是否有违法物品。
她看对方一眼,就知道对方带了3、4升酒;她鼻子一动,就知道对方携带了装有儿童色情录像的U盘,堪称“行走的安检机”。
终于有一天,她遇见了一个叫做沃尔的人,沃尔告诉她,他俩都不属于人类,而是另一种生物:山怪。
更为神奇的是,蒂娜和沃尔交合时,我们发现他们的性特征和外表是相反的。
从外表看蒂娜是女性,但她的性特征是男性,沃尔则是和蒂娜截然相反,从外表看他是男的,但他才是那个会排卵、会怀孕、会产子的那个。
是啊,女性和男性都是两种性别的一种,就像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女性和男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又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
我想起了暴漫制作的恶搞视频《冒死偷拍男德班》,堪称讽刺力MAX。
“讲师”金句不断:“男人不要穿得太时髦,会招狐狸精”“朴素,老实才能娶到好媳妇”“站着撒尿的男人最没有男德”……
这正是讽刺那种“女人要穿得保守点,否则就是勾引男人”“你被强奸还不是因为穿得少”的说法。
而“男德班学员”说他上缴工资、不抽烟、不喝酒,可是老婆还是跟别人跑了,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一定是我还做得不够好”。
这也正是对“你老公出轨了,一定是因为你对他不够好”的回击。
法国电影《女儿国的杰基》则更为讽刺,影片中的布本人民共和国是个女权社会,所有掌权者都是女性,女性负责工作、管理国家,男性则需要戴面纱,呆在家里照顾小孩。
男性地位极其低下,毫无人权可言,会被骚扰,被调戏,甚至被强奸。
20岁还不嫁人就是老男人,25还不嫁人就是大龄剩男。
“男德班”和《女儿国的杰基》,以及《边境》,都是将男女性别对调,以最荒诞的方式讲述一个人人都知道但却做不到的道理。
蒂娜拥有女性的外表,但她拥有男性的器官;沃尔拥有男性的外表,但他会怀孕生孩子。
这说明男女之间除了能否生孩子之外没有什么区别,对调一下变成男性生孩子也是一样的。
蒂娜、沃尔的性特征还可以引申为心理特征,有的女性是女强人,也有的男性很阴柔,这根本不是事儿。
日本很多学校制订了校服新规,女生可以穿裤装,男生也可以穿裙装。
这一期的真人节目《你会怎么做》,一个男生被同学欺负、被骂他娘娘腔。
一位15岁少女目睹之后非常霸气的回击施害者:“那我现在爷们儿点,你是不是要叫我爹啊。
”狠狠怼了直男癌。
很多人对男性女性都存在刻板印象,觉得男性必须阳刚,女性必须温柔,其实每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正如蒂娜说自己有缺陷,沃尔说:你没有缺陷。
蒂娜说自己是个残废,沃尔说:你是完美的。
蒂娜外貌畸形,从小被欺凌、被侮辱、被嘲笑,是人们眼中的怪胎,但其实这一切只是人类的偏见罢了。
毕竟她是山怪,为什么要用人类的审美来定义她呢?
《边境》和《X战警》的思路是一致的,人类歧视变种人/山怪,其实变种人/山怪并不低人一等。
《X战警》中,人类想要将变种人赶尽杀绝,但每次都是X教授带领变种人拯救人类。
《边境》也是如此,人类残害山怪,但正是蒂娜凭借灵敏的嗅觉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人类破案。
“山怪”换为黑人、犹太人等等边缘人群也是一样的,黑人是天生的运动健将,犹太人拥有高于常人的智商,他们又哪一点比其它人差呢?
《边境》讲述了一个类似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蒂娜自卑、孤独、无助,但沃尔告诉她:如果你和其它人不同,那是因为你比他们更好。
如果每个人都懂你,那你得有多普通啊。
人们总是觉得和他一样的才叫正常,和他不一样的就是怪胎,是异类。
白人歧视黑人,身体健全的歧视残疾人,身体健康的歧视病人……党同伐异,猛于炮火。
谁也不比谁低一等,人们公认的你的缺点也可能转为优势。
正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人们都觉得他很笨,其实只是普通人跟不上他的思路。
又正如《雨人》,你别看雷蒙(达斯汀·霍夫曼 饰)是自闭症患者,其实他有惊人的记忆力。
英国艺术家斯蒂芬·威尔特希尔从小患有自闭症,绘制建筑的天分却非同一般,15分钟就能记住伦敦18平方公里的所有景物,并用5天的时间将其绘制在画布上,因而被称为“人体照相机”。
很多表面上有智力缺陷的儿童,其实在数学、美术、音乐等方面有卓越的天赋。
你眼中的智障,另一个角度也可能是神童。
蒂娜的外貌还可以引申为种族、肤色、阶层、性别……600年前,人们贩卖黑奴;500年前,人们奴役、屠杀印第安人;100年前,人们屠杀犹太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黑奴、印第安人、犹太人变为了女性、LGBT人群、病人。
丢弃女婴、歧视LGBT人群、歧视病人的现象仍然在发生,直到今天仍然很多地方重男轻女,仍然很多公司不聘用病人或残疾人。
正如蒂娜以为自己的身体有缺陷,但那只是相对于其它人,相对于山怪而言她再正常不过了。
她曾经因为不能生孩子而自卑,到最后发现她在山怪中属于男性。
就好比有人因为自己喜欢同性而感到迷茫,但谁又规定人必须喜欢异性呢?
我们没法定义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边缘人群不是怪物,也不低人一等。
他们不应该被歧视,也不需要同情。
口味略重的影迷们有福了,喜欢奇情故事的观众们有福了,这里有一部初看平淡无奇,但越看越有意思的影片。
影片的女主有一个能通过人的气味辨别罪犯的特殊功能。
长相奇特,生活习惯与常人不同的她,碰到一个与她相似的他。
他性别特征上是女,但外表声音又是男。
在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女主逐渐找到了自我,并接纳了自我。
片子里有吃活蛆等重口情节,但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一个边缘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勇敢面对生活。
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嘉奖,在特效化妆下,依然给了爆炸似的演出。
没有法律约束的实验造成的恶果,受害者是否该去报复,而那报复的对象是否就是整个人类,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人类是地球的癌细胞,他们只是夺取,从不付出。
这样的观点倒是和中国古书里的哲学非常相似。
盘古开天辟地,倒地而亡之时,身体的各个部分化为大地,星辰,草木与河流。
而身上的虱虫化为人类。
仍旧有虐待儿童的阴影萦绕,这是最深的原罪。
人类连自己的孩子都加以摧残,还有什么邪恶的事情是做不出来的?
半人半兽的他看着父母被人类当作实验品虐杀,发誓要为他们复仇,令丑陋的人类付出代价!
不过,他却亲手将那个虐待儿童的罪犯斩杀,名义上说是不能让他泄漏秘密,但是,看着肝脑涂地的罪犯,这何尝不是作者的明确表态。
如此邪恶的人,那样惨烈的死,是他们应得的下场!
她总是能嗅到危险的气息,却无法嗅出身为同类的他的异样。
只是被莫名吸引。
他们在林中赤身奔跑,他们在山雨倾盆的水塘中做爱。
他告诉她,你并非残疾,你的与众不同之处使得你比他们都要完美。
身为边缘人的他们,却可以在彼此给予的爱护中拥抱常人无法想象的自由与欢畅。
他们属于山林,属于比人类更纯洁,更高级的存在。
她脚踏在厚厚的苔藓之上,触摸着溪流的律动。
而他,本就是双性的。
并不被所谓的性别所规划界定。
故事正是用这样带有神话色彩的设定,对人类世界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与挑战。
鸾,见类则鸣,终宵奋舞而绝。
青鸾舞镜,是孤独之极的癫狂与言说。
没有什么生物可以独自活在世界上。
失去同类的她,自暴自弃,游走在山林间,是那个有着一支短尾巴的“孩子”令她重又恢复了存在下去的动力。
边境,因为隔绝,所以游荡着不可归类的可能。
这样的边境是作为文明世界的对立面出现的,文明,真得可靠吗,真得道德吗?
我们需要在边境里反思罪恶,回归原初的纯粹,暗夜里,问候麋鹿,与狐私语。
微博上有人贴出了《寄生虫》的导演奉俊昊看过的片单。
正好最近感觉该看的电影都看过了,借着这张片单,转向“未来会影响世界影坛”的这些导演们。
截图不全,后面还有正在热播的《我的天才女友》。
片单的第一位,就是这部《边境》。
左一女主蒂娜,长相奇特,拥有超能力——只凭嗅觉就可以察觉到别人的罪恶心理,有这样能力的蒂娜做边检员是再合适不过了。
直到有一天,蒂娜遇到了外表与她极其相似的沃尔,才知道自己并不是人类,而是山怪。
作为一个移民,我很理解蒂娜的孤独:在融入另一个社会时受到的阻力,价值观被同化后回望原来群体时的无奈。
也许一代移民还要好一些。
蒂娜从小就生活在人类社会,已经完全是人类的好与恶,用法律惩罚坏人,保护人类的孩子。
而另一个山怪沃尔,以杀反杀,直接处死了恋童癖;为了延续自己的种族,偷走人类的孩子,将山怪后代放入人类家庭,这些都是蒂娜所不能理解和无法容忍的。
内心已经同化,而外表还是异类。
蒂娜的处境是几乎所有二代移民都要面对的。
我不太理解“海归”,外面的世界清晰简单,规则明确。
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散漫惯了,回去之后如何生存,如何能适应职场中的各种潜规则?
导演阿里-阿西巴是伊朗移民,用北欧传说中的山怪来表达边缘人群的问题,视角独特,表现手法也很特别,既惊悚又奇幻。
“换子”这个传说,在其他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过体现,如英剧《都柏林凶案》中走失于80年代的两个孩子,最后就是用换子传说加以解释;安吉莉娜-茱莉的获奖电影《换子疑云》,其英文原句Changling就是来源于这个传说。
瑞典文对山怪的形容,有点像种族间的歧视:瑞典文中形容一個人很邪惡(elak)、很醜(ful)時都可以用山怪來比擬;遇到麻煩不斷,真是「見鬼了」,在瑞典文中會說:「一切都山怪了」(gå troll i något);家中若出了一個跟大家都不一樣的「怪胎」,可能會用「生孩子難免生到山怪」(Sällan är kull utan troll);「一丘之貉」瑞典文可以說「山怪不互咬」(Ett troll biter inte ett annat);拜金的人(尤其是為了錢而結婚的人)也會被說是「把山怪當黃金」(Många tar trollet för guldet)——一切非常態、有問題的事物都跟山怪有關。
《遗传厄运》看过了,下一部看阿里-艾斯特的《仲夏夜惊魂》。
从故事看,一开始从女主角在边境的工作讲起,展开了两条线,一是男主角的出现逐渐揭开女主的真实身份,二是女主去寻找拍儿童色情片背后的线索,引出案件背后凶手,最后两条线合并在一起,女主的伴侣正是伤害人类儿童的凶手,那么接下来女主角该如何选择,她和男主会不会爆发冲突,两人最后何去何从?
很多人看到一半可能就猜到男主角和凶手有关,但这个故事并不俗套,而是在平淡的叙事中不停更新悬念,故事的张力是有的,并不会让人觉得无聊。
看了男女演员原来的造型,我瞎了,这个化妆造型特效我都是服的,不愧是进了今年提名的片子……p. s. 个人认为女主角雌雄同体的设定是有用意的,在兽类中她是雄性,有繁衍的能力,但在人类中她是女性,女性会让人想起什么?
女性比起男性更加柔软、拥有母爱的天性,或许,这也是女主角蒂娜不愿意伤害人类,留在人类社会的原因之一。
从镜头看,总体来说是沉闷的,配乐也是低缓的,整体感觉找个形容词,应该是逼仄,当女主角出现在镜头中,不论是她工作的环境、和人的相处、自家的环境都是压抑的,甚至死气沉沉的,更别提女主整个人的举止和表情,可以说,她在导演的镜头中,就类似于行尸走肉,这是她作为人类的时候。
什么时候她开始变得鲜活?
那就是她走进大自然以及和男主角相伴的那段时间,以她和男主赤身在森林里面狂奔的那一段镜头举例子:两具白色的身体穿梭于绿色的森林和金色的阳光之中,这一瞬间的镜头色彩就鲜艳得多,当女主作为山怪的一面开始觉醒,在自然中的她不用受到人类社会的制约和歧视,她的兽性就得到了释放,此时的女主就更加生动,镜头中的色彩运用也更鲜艳。
具体的镜头结构色彩变化什么的,我说不好,就不献丑了。
再看种族,我很容易把这部《边境》和之前的《水形物语》联系起来,再次让人联想到种族歧视,的确,在今天,少数群体仍然是弱势群体。
片名已有提示,边境就代表蒂娜,游离在人类社会之外,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歧视,她的工作在边境、她的身份非人类,就连居住地也是少有人烟的森林中,重重限制,实在是和人类格格不入。
《水形物语》中,倒没有揭开男主的身份,他就是一条人鱼,不过女主作为哑女,和人鱼类似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都是倍受欺凌的弱势群体,实在是难以抗衡人类,最后哑女选择和人鱼遁入大海,远离人类。
同样作为难以被人类社会接受的异类,《边境》的结局走向却截然不同:女主角选择了人类,并不是她不向往芬兰的种族生活,而是她无法接受男主的做法,在她看来,男主角不论如何,都不可以伤害人类幼儿,他这么做,简直丧心病狂。
而男主不同于女主,他目睹人类对亲生父母进行了残酷的医学实验,自己也遭受了无数霸凌,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不是自己比人类更强壮,或许已经死亡。
女主至少有爱护她的父亲和工作,而人类带给男主的只有伤害,所以就连女主,也不能强行要求他原谅人类。
两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取向,最终蒂娜留在人类社会,沃尔回归种族,将两人亲生的孩子送给女主。
男主回归种族后会继续对人类儿童下手吗?
女主和孩子在森林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毕竟这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局。
至少在边境,有了新生儿的陪伴,女主不会过于孤单,或许这也是男主留给女主的一点暗示:我仍然期待你来到芬兰。
剧情上,如果能把男主父母遭遇的事情以及山怪这个种族的背景也交代一下,也许男主的人设不会太单一?
可惜电影时长有限,不是什么细节都必须要拓展……蒂娜的养父隐瞒了她的真实身份只是为了她过得更好,他对蒂娜十足爱护,一开始蒂娜的愤怒我完全能get,但最后父亲出院找她解释,她为什么都还表现得这么愤怒呢?
造成这一切的并不是爱她的养父,而且养父已经年老病重,两人在房中的争执只会让人觉得很无力、很牵强。
最后,结局很和谐,不过个人开了下脑洞,觉得那种男女主都恨上了人类社会,回归种族后携手连同种族对人类社会进行报复,导致人类社会付出惨痛代价的走向也很不错!
不过这就不是冲奥片了,而是可以拍12345的暗黑系列片《山怪:终结者》。
如果太反社会了,我们也可以正能量一点。
在shzy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下,作为山怪,虽然受到了歧视,仍应该坚强大度善良无私,最好号召全体种族,理解人类,并为国家献出自己的超能力,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光发热,为国家无私奉献,最后得到伤害者的道歉,全体人民的喜爱,以及祖国的称赞。
《山怪之保卫祖国》。
p. s. 作者小学生水平,自娱自乐,自娱自乐。
边境 Gräns (2018)
日译片名增加副标题『两个人的世界』女主人公Tina生活在瑞典北部寒冷的森林地区,最近的大城市是于默奥(Umeå)。
Tina的工作是作为边境海关检查违禁品。
她用鼻子嗅探,比仪器还灵敏。
Tina皮肤粗糙,凹陷眼,结棍鼻,厚嘴唇,任谁说都是丑陋的。
她却有一颗亲近昆虫、森林、动物的温柔之心。
Tina生活在格格不入之中,困扰她的问题其实普天下通用,“我到底是谁?
”片中有一幕,Tina梦中惊醒,与窗外忽然而至的狐狸(正是海报上那只)隔着玻璃四目对视,出神。
我被这个时刻的微妙与天然性彻底打动。
导演阿里·阿巴西(Ali Abbasi)赋予Tina超越常人的物种身份,脱胎自北欧传说里的“山精”(Troll)。
民间传说里,山精遍布斯堪的纳维亚各地,北欧人从小在歌谣和传说里司空见惯,甚至不乏发现山精踪迹的新闻。
这样的现实背景,令剧中人Tina生活进瑞典人类社会并不存在违和感。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剧本『培尔·金特』(Peer Gynt)中,也描述过主人公培尔误闯山精洞穴,拒绝与女山精成婚,遭一众山精戏弄,等到黎明时分,怕光的山精才鸟兽散去。
传说中,昼伏夜出的山精,一旦被日光照射,即会变成石头。
影片中,Tina在邂逅Vore后,两人的户外行动大多在黑夜与暗光下进行,印证着传说。
作为来到瑞典的伊朗移民,阿里·阿巴西借用山精这一北欧典型边缘族群形象,对映自身移民身份与处境。
反噬主流还是与主流艰难融合,既是阿巴西,也是Tina的身份追问。
Tina与Vore那场雌雄错位的野合,透着古典自然主义色彩,欲望来自天授而非肉欲的动物性。
Vore告诉Tina山精遭受人类种族灭绝,历史上也确有其事。
17世纪丹麦国王就颁布过“山精艺术禁令”,违反者一律死刑。
18世纪的瑞典,被认为是山精后裔的“驯鹿萨米人”(Sámi),文化和语言均遭到过殖民毁灭。
在如今的网络表情包文化中,Troll也以一个略显污名化的形象流传在各种网络斗图嘲讽之中。
所以,回过头审视影片时空里,Vore勾结同族人暗地里作恶、报复人类婴儿的行为,与Tina最终选择留在人类族群中生活的选择,反抗与平衡,两种生存态度孰是孰非,并不能轻而易举一言蔽之。
那放诸世界各地一批又一批移民、难民身上呢?
更耐深思。
恶心(not in a good way)
最后她选择了不去做恶魔。
南美的“魔”和北欧的“怪”还真是各擅胜场。6
一度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了,结果导演又下了一城,开始讲边缘人的身份和社会认同,去讲人类社真善美的主流意识形态,导演借着北欧神话开了一个脑洞这么大的故事,还是挺厉害的。
开眼界了!独属北欧的生猛和奇幻,这个导演也算熬出头了…关注中!
真的是wtf,剧作太厉害了,给我100个脑袋我也不可能猜到这是一个奇幻却又未到cult的走向。
电影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消遣,电影艺术作为消费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提供理性反思感性释放,是人类艺术追求美的最终体现形式,这种消遣是建立在尊重观众政治立场文化价值基础上的。以电影形式作为政治宣传工具是对电影娱乐产业和消费者最大的侮辱与背叛。失望至极,影片偏执地追求狭义上的反抗,试图用非人类形式来反思人类情感,并非不可以,生人勿近就是很成功的例子,然而影片却和水形物语一样,粗暴地将非人类代入歧视语境并赋予人类同情,将负罪感强加于观众,如果否认这个负罪感的存在,即等同于否认叙事,沟通瓦解,这种近乎绑架的手段非常粗野,即使叙事水平比水形物语好,粗暴直接的表达也让我产生严重生理反感。
没想到我在大银幕上看女A男O和男性生子的野望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实现了???字面意义上丑陋的童话故事,我们习惯于看美丽的人演前两幕这样甜蜜奇幻的剧情,导演偏要把“丑”shove it in your face,如同把肉虫子噎到观众嘴里。这对巨怪情侣的故事内核其实和变种人领袖EC没什么差别,类似他者中的极端分子和归化派的爱恨情仇简直老生常谈,不过这次既不是帅哥美女,也不是帅哥帅哥,既不是巫师,也不是吸血鬼,两人丑巴巴脏兮兮,倒是用野性审美独树一帜了。
用个本土妖怪故事,影射现状欧洲乱象,主流人群中的边缘人,是怎么回归边缘的。
光看到异想天开但没有得到满足感。
兽面人心,匿藏在人间,脱掉制服,人与兽之间,森林河流,交合天地间,人妖难分,善恶难分,边境在人心。
实在是在我忍耐范围外的题材拍摄手法 双线剧情的交汇也没怎么get到
社会政治,多重身份,犯罪、奇幻、爱情糅合,风格沉静,却又极具挑衅
挺好看的 为什么评分那么低
女主的第一场性爱戏,也是刷新见识了,触目惊心。
陈小姐拉片解说看完 等什么时候再看一遍原片 真的很震撼了 一生在找同类而不可得 找到的真爱太反驯化而站在了法律的对立面 身份认同的困境无时无刻不存在 女主越看越美
wtf
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感觉像是看了另一个版本的《钛》,Troll做羞羞事的场面真的是年度奇观之一,戛纳真是人才辈出。
第1200个标记,后半个小时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之前做到让我全片观感都这么难受的是《索多玛的120天》《生吃》和《霓虹恶魔》,可是这部电影比上述的要差不少,从社会边缘人入手,却又写了个非常带有奇幻色彩的剧本,不得不说像是导演想复制拉丝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走捷径,但是全片除了那一场激情戏之外都太无聊。KGN:40/100
#BIFF# 迷人、神秘、(些许心理)惊悚的嗅觉电影。嗅觉、神话怪人、共有的伤痕乃至VORE的名字都是颇有意味但也略显过于直白的隐喻,一如对于怪人的从善从恶二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