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格蕾丝勇敢地反抗,通过法律途径把伤害自己的父亲送进了监狱。
为了帮助更多有同样遭遇的少年回归社会,她到寄养中心做了护工。
她用温情的关爱抚慰各种受伤的心灵,但是她自己的伤口却从没被治愈,只是深深地隐藏起来。
直到女孩贾登被送到寄养中心,凭着敏锐的判断,格蕾丝察觉到女孩遭受了和她同样的不幸。
同样的遭遇使她心底的伤口再次被揭开,而父亲即将出狱也勾起她心中的怒火。
好在她真的是很坚强,她不顾一切冲进贾登家,将她带回寄养中心,向她袒露了心底的秘密,鼓励她站出来反抗。
因此,在对贾登进行救助的过程中,格蕾丝才真正治愈了自己的伤口。
对未成年的伤害是令人憎恶的,虽然影片选了一个这样沉重的题材,但是片子处处显露着温情与希望,非常具有积极意义。
格蕾丝收获了爱情和家庭,贾登揭发了父亲的行为变得勇敢起来,马库斯也回归到正常社会生活中。
就连片尾那个再次狂奔的萨米,也不再是因为情绪失控而发狂,仅仅只是想来一个恶作剧。
多么充满阳光的结局。
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生活终究是美好的。
看到电影的汉译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描写孤儿院的电影,但事实上并不是,而是更复杂的问题儿童的集结地。
其实我不是很明白这个收容所的设定,出了收容所的门看护们就不能碰这些孩子,可以理解为人权,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法规支持着收容所的运营还真是要考虑下。
有的时候就在思考,把问题儿集结在一起真的好吗?
毕竟这些人在一起感觉会做很多出格的事情的样子,但是在这部剧里表现的是少年们出了问题之外的一面。
里面的工作者格蕾丝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和男友在这个收容所里工作,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坏境,解决更多的问题。
但是她有自己的秘密,每当她独处的时候,都表现的那么寂寥。
当最后矛盾终于爆发了,女主却有自己的选择。
对待暴力的马库斯,格蕾丝是那么有耐心,这个时候的马库斯是那么让人心疼,他也许并不想做坏事,只是觉得这样活着更舒适吧。
它具有音乐天赋,但是他的歌词却显示了他内心的悲伤,想要母爱却的不到,想要关怀也不的不到,所以才会做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多的是想发泄自己心里的悲伤吧。
格蕾丝会和每个孩子单独的交流,知道孩子内心深处的痛苦,然后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们。
故事里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已经仿佛是一家人,一起做游戏,一起开心,也能看见其他人的伤心,但这就是生活吧。
最后也没能理解这个故事背后的机构,但是故事的主角的矛盾都解决了,要相信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
故事还在继续,有那么多孩子还要继续经历少年时光····
这部电影我看得粗糙,原因无它,我已入化境。
原本只是边做PS边听电视剧,如今连电影都用耳朵听起来,果然听得稀里糊涂。
看这部电影,自然冲着那“情色招牌”,色而不淫,现代人很是看重。
可惜电影属于典型的“色而不色”,“淫而非淫”,顶了个“DESIRE”的幌子,支离破碎了一回。
情爱画面含而不露,欲望却昭彰的一塌糊涂,不是走美感路线的情色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中产阶级妇人史迪娜,“中产阶级”一词如今被用得恍如符号,拎出来就是“孤独”“压抑”之类的语境,也怪不得做如是想,电影里的女主人公确实压抑,寂寞,困顿,流离,完全是精神上的作茧自缚不死不休。
这个中年妇人有着殷实的家庭,庸常的丈夫,听话的儿子,一切似乎很圆满。
可她有那么固执高耸的颧骨,有那么故做平静的面容,欲望好比是深海里的鱼,看不见,但存在;好比茶杯里的波涛,随意一吻,就惊涛骇浪欲仙欲死。
电影从他们一家三口来到精神病院开始,丈夫麦士接手管理这家荒郊野外的精神病院(收容所),于是他们得在精神病院开始平静的生活。
女人史迪娜的任务就是每日与一群妇人们谈琐碎的事务,明显她既反感所谓的上流社会,又反感所谓的收容所事务。
然后她与精神病院里的园丁艾加搞上了,艾加也是个精神病人,由资深的医生基夫照看医治。
然后史迪娜跟艾加的奸情让人发现了;然后艾加逃往伦敦;然后史迪娜屡次去伦敦与艾加继续幽会;然后史迪娜的丈夫发现妻子继续不忠,史迪娜干脆偷跑去伦敦跟艾加厮混;再然后嫉妒发作的艾加对史迪娜拳打脚踢。
我忘了说了,艾加曾经杀死自己的妻子。
史迪娜在这个过程里又跟艾加的朋友亚力亲昵了一番。
史迪娜这个人物有点意思,一方面她确实是端庄娴淑的母亲,高贵大方,疼爱儿子,而另一方面她的欲望是真实的,激动的,不断发作的,她受不了丈夫的木讷平静,她需要暴风雨一般的情欲洗礼,她想要一个粗暴的躯体肆意宣泄,她又害怕男人的拳头跟暴力,她一遍遍的逃,逃来逃去,从此处到彼处,到最后整个人心神恍惚,连一贯的好女人表象都舍弃不顾了,连自己儿子的性命都顾不上了。
于是她也成了精神病院的病人,成了基夫的病人。
基夫如愿以偿接手了精神病院跟史迪娜,要求史迪娜跟他结婚,这样她就不必待在收容所里。
基夫的话,几乎使一切都茅塞顿开起来,至少让故事不至于一直荒唐下去。
原来强烈到尸横遍野的欲望只是让人利用了,基夫的设计下有了女人的丑闻,有了女人的疯狂,有了孩子的死亡,有了敌人的离去。
精神病院,你别说这词残忍,非得好心好意说是“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或者“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这电影没一点情感站稳了脚,只有一件事很明显:管理精神病院的成了疯子;待在精神病院的成了疯子;艾加本来就是疯子,史迪娜也是疯子,基夫的野心也是疯子,那样一个逼仄的环境里每个人都走向了疯狂。
电影有个响亮的结局,女人就那么出乎意料的跳了下去,之前漫长的一级级台阶的行走真的好像只是寻常的步行,如同赴一个幽会那般平常,却是那么突然就跳了下去,没有表情,没有叹息,没有绝望,没有哀伤,只有一地的玻璃飞花碎玉,七窍流血的她躺在地板上对着基夫说着一生中最正经的一句话“别碰我”。
在漫长的雨季来临之前,各怀心事的少年成群结队的来到花园,他们穿过狭窄的荆棘和泥泞的草地,把自己内心中最隐秘的故事小心地埋藏在潮湿温润的泥土里,于是那些不堪的,落魄的,羞于启齿的小秘密就在雨水的滋养下缓慢生根,发芽,并且相互抚慰。
终于有一天,这些秘密破土而出,无法再被隐藏,而这片花园也变成了少年们的秘密花园,当他们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不会再有年少时的羞赧和愤懑,他们终于开始学会和自己的昨天和解。
这是我年少的时候无数次幻想过的秘密花园的场景,那些少年从这里经过,离开。
留下了他们生命中那些落寞,狼狈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个花园的花匠,小心呵护着那些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心事。
后来的一天,我看到了一部叫做“少年收容所”的独立电影,我知道,这样的“秘密花园”其实一直都存在。
梅森在这里认识了他的养父母和那些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
格蕾丝在这里被他的父亲强暴,怀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马库斯在这里见证了母亲与人贩子的交易,他发现自己成为了可以用来讨价还价的商品。
贾登在这里被自己的父亲毒打,接受性骚扰,还被迫对法官说谎。
而萨米在这里丢失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那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他们心照不宣的掩饰着内心的伤口,可是幼时就留下的伤痕总会在阴雨天隐隐作痛,少年们在这片花园里彼此温暖,同时又在相互伤害,因为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触碰到那些敏感脆弱的伤口。
这就是少年收容所,那些因为家庭环境而受到伤害变得越发敏感和有着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问题少年们就在这里生活,马库斯是个个子高高的黑人,不爱说话,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浑身长满了刺,随时准备对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发起攻击,他看上去无所畏惧,但是当他年满十八岁即将离开收容所的时候他变得犹豫,慌张,他藏毒,打架,为了一条心爱的金鱼而割腕。
贾登是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问题少女,对环境充满戒备,缺少安全感,自我伤害倾向,情绪无常,他的父亲是一个外人眼中儒雅的绅士,但是却在家庭里对贾登毒打,性侵。
萨米内向,腼腆,守护着身边的玩具,就像一个骑士守护者自己的公主,直到有一天他的玩具被心理医生强行拿走,他开始变得萎靡,精神恍惚。
而收容所的老师格蕾丝因为年少的时候被父亲强暴而对怀孕产生了极强的心理阴影,当她看到贾登的经历的时候会那么感同身受,她甚至会在夜里拿着棒球棍闯进贾登的家里,这样一群有着各自经历的人们在一起相互救赎。
然而收容所的经历却给了他们另外的身份和生活方式,他们在试着与自己的过去决裂,马库斯离开收容所之前,格蕾丝组织大家给他办派对,亲自给他理发,那些年少时受到毒打而留下的疤痕开始痊愈。
贾登生日那天再次收到父亲的欺骗,她变得暴躁,情绪化,马库斯组织大家为她写生日卡片,格蕾丝陪她在宣泄室里疯狂的发泄。
萨米得到了奈特为他藏下来的玩具,他慢慢的变得开朗,终于可以披着美国国旗在收容所练习跑步,而格蕾丝在梅森的开导下,终于可以正视自己的过去,在看到肚子里孩子的时候她紧紧握住梅森的手,喜极而泣。
收容所的生活从来不会因为孩子们的离去而改变,它始终停在那里,等待着给下一个来临的孩子以温暖。
年幼时那些疼痛的记忆在我们年少的身体上烙下了难以消除的刺青,我们因着这些伤害而变得脆弱,敏感,对陌生环境产生抗拒,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世界是个庞大的收容所,而我们则是这个收容所中有着各自秘密的少年,我们不停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同时也在试图救赎自己,温暖他人。
直到最后我们会忘记那些疼痛开始新的生活,又或者被那些伤痕所摧毁。
生活永远不像影片一样励志和充满正能量,更多时候我们会带着这些伤痛和仇恨生活下去,在不停的相互伤害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感,我们都渴望着有一个真正的“秘密花园”,可以让我们暂时将那些落魄的往事埋葬起来,然后重新上路。
I happened to be involved in a project recently that aim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teenagers in foster care. I want to say this movie mirrors the reality of foster children and teenagers live in. The mental health issu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oster care system is so prevalent, which is worse by their unmet basic emotional needs. This movie makes me want to be a foster mum immediately, giving love and care for those unfortunately kids and help them heal. But I truly know it is impossible task, at least right now. And I also truly understand that more policy-leve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in place. I love this movie, I hope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watch it, and the awareness of society as a whole on the challenges of foster care kids to be refreshed.
满眼看到的都是美好,即使有割腕,即使有各种悲惨境遇的诉说。
可是,我看到的不是控诉,而是另外一种发自内心的奋起。
每一个来到少年收容所的少年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只是这样的故事或许不够欢快,所以轻易启齿。
只是遇到和你相同境遇的人,或许才能开启心扉。
他们敏感,他们易怒,他们却用着微不足道的力量,捍卫者内心无比骄傲的自尊。
另外,Grace和Manson的情感也是有所跌宕和起伏,我只是敬佩Grace在其中的勇敢。
一个曾经不堪童年的女人,是如何在每天工作的重压下还能如此心平气和的处理问题?
还能坦然和Mason面对生活的种种不顺?
那份坦然和从容,仿佛经历了世事沧桑一样,有种岁月积淀的成熟。
可在Mason养父母的30年纪念日上,却又透露着令人怜惜的孩子气。
跳啊,蹦啊,如果那一刻能够将所有的阴霾都能抛之脑后,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不过,如此的幸福似乎都抵不过自己独自中孩子的心跳,来的如此令人激动和流泪。
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其实内心也有过一样的伤痛,但他们依然执着的从事这份工作,还不忘工作之余唏嘘孩子们的爱情。
这份快乐是短暂的,因为很快就会有人给他们制造麻烦。
但不管怎样,希望开头一直都和结尾美好!
《少年收容所》题材沉重,却不乏温暖,电影开头,几个辅导员聊着天,突然铃声大作,一个问题少年奔跑着往外逃窜,辅导员赶紧去追赶;电影末尾,几个辅导员依然在聊天,铃声又骤响,问题少年又往外奔逃,辅导员再追,不过,问题少年逃着逃着,又折返回来,原来他开起了玩笑。
这是一个美妙的结尾,《纽约每日新闻》这样说:“《少年收容所》包含着2013年所有电影人最令人动容的结尾镜头。
这部简短但能引起共鸣的影片会在你心头萦绕许久。
”
很奇怪,以为拯救自己的途径是报复,或者毁灭一切不好的,这样就好像没有发生过,可是伤疤在,直到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经好了。
谈,说出来,讲故事,或者是一个玩具,或者一条鱼,或者裸奔,情绪需要发泄,温和的,但是也要有规则,坚定的。
题材限制影片不会轻松,不能满足猎奇心理,尽管他已经很克制和冷静,甚至会想导演经历过什么使他建设这么大的心力,或者有些人天生的就有强大的力量吧,使我在看时静音却好像能听到,力透纸背。
很好,我想到自己走出阴影,建立屏障,重获生命的日子,推荐给静安,为自己记。
为我自己,要再刷,写下日记。
片子最后还是以喜剧收尾,贾登离开了虐待她的父亲,格蕾丝也重新找回了平静、幸福的生活,黑人小子马库斯离开收容所也找到了工作和爱情,皆大欢喜。
整片平淡而不乏波澜,演员演出亦十分自然动情。
影片还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独立电影。
本人看了影片之后,体会较深的几点是: 1. 必须对生活、对工作、对爱情投之以全身心的真心与热忱,他们才会在积累到质变之后对你进行回报; 2. 不要自以为是地总是从“我认为”进行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去体谅对方,理解对方;对于片中这些被父母抛弃、从小遭遇不幸的孩子,只有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最终被他们接收; 3. 十分叛逆的孩子大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桀骜不驯的孩子大都拥有让其能桀骜之才。
说实话其实我不大喜欢此类电影,太沉重。
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我宁愿窝在沙发上看港产喜剧。
可是这部电影看完后却毫无沉重感,满心都是喜悦之情。
“少年收容所”,这名字真令人讨厌,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药水味,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容严肃的如同“灭绝师太”式的救助人员和一大群危险而古怪的问题少年。
当然,这两者电影里都有,却没有大起大落的人性冲突,毫无违和感,一切都在平静的生活中慢慢进行着,有一种真实的人性之美。
也许就像Grace一开始说的,他们既不是家长也不是治疗师,他们的职责只是确保孩子们在这里的安全。
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不得不佩服导演,这部电影的视角很独特,一般来说此类影片的重点都应该放在孩子身上,毕竟名字叫做“少年收容所”,但导演偏不,从头到尾都是Grace眼中的世界。
而在电影中,孩子们的结局并不明朗,除了Marcus出去之后过的不错之外,Sammy依然时不时就出逃一次,Jayden和其他人依然还住在里面,但我们谁也不会担心他们,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孩子包括Grace都会越来越好。
是谁在帮助他们?
Grace?
虽然她又负责又耐心又和善,但她自己本身也曾是个伤痕累累的孩子,而且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孩子们自残或暴力的行为都实有发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每当Mason他们正在高高兴兴的聊天或者和孩子们一起玩的正开心时,就会有突然事件发生,不是Jayden逃跑了,就是Marcus和Luis打起来了。
看,谁都不是救世主,谁都拯救不了谁,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救赎。
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去,才能找到开启未来的钥匙。
Grace如是,Jarden也如是。
电影结束时正好和开头相呼应,都是Mason在讲孩子们的段子,然后Sammy就跑出来了。
不过首尾感觉却完全不同,前者给人紧张严肃之感,后者却看得人发笑,蓦地就生出一种温情一股喜悦,也许是用了慢镜头的缘故,又或者我们已经开始相信最后的最后他们都将变成更好的人。
小成本独立电影,个人感觉很一般
不是我的type。
淡淡的背景音乐,就像在敲击我们的内心。那些小故事就如音乐一样,慢慢渗透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思考。
每个人都会有段难以启齿的回忆,但世间并非只有阴霾,人与人间的真诚与关爱定会化解你心中的坚冰。非常有诚意的一部影片,沁人心脾,每个人的表演都很朴素而打动人心,有几段都止不住飙泪,女主没入围奥斯卡着实可惜。★★★★
手持太多有些地方看着有点晕,前半部分看着大家都有各种问题各自犯病夺棒啊,后半部分突然变得这么温情这么治愈这么阳光真是太!失!望!了!
青涩的动人。
镜头感,音乐都棒极了,五星推荐
温暖治愈,挺喜欢结尾处理。也许newborn=reborn
三星半。前几年大热的短片改编的长篇电影,少有的把视线朝向了社工这个群体,讲述的是社工和这群被家暴的小孩的故事。节奏适当,有足够的铺垫,配乐很美,但是整体倒是有点欧洲独立电影的感觉,手持摄影很舒服。剧本很讲究整体的一个模式,已社工之间讲故事开始,照样讲故事结束,反而显得有点拘谨。
很适合拍漫威电影的导演,BOSS越来越强,然后突然就被打败了,至少暂时。
小清新腔调
拍的很好,清新感人,只是不喜欢这题材
自残少女,黑人少年。看似阳光的女人背后的心酸往事。哎。
剧情有点简陋,因为主题很模糊,导致缺乏表现力,情感渲染整体也不到位。喜欢章鱼妮娜和鲨鱼的小故事。
有点虐心啊
评价很高的独立电影剧情设置总给人一种太巧了的感觉,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也太小了吧?(也许是我太孤陋寡闻了)
鬼父系列,喜欢章鱼和鲨鱼的故事。
原来你是新闻编辑室的小青年啊,难怪好眼熟。2个姑娘反抗的故事。一个已经发生的虐待,一个发展中的,一个把自己老爸送进监狱怀了孩子面临老爸释放的,只要经历了就有一种前进的能力。
瑕不掩瑜。爱上房间的女主角了。她演戏很用心,这部片子就看得出来,后来拿到奥斯卡影后太应该了。片子很好,看的时候一直在反思自己。看完后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人生职业方向。。。
抱歉我是在一个心情不对的时刻看了这个电影,无感也不想有同情或是共鸣,因为或许对比此片而言,我父母又很完美。此外我当时的心情大概需要的是一部BJ单身日记。结尾明亮了一滴滴,小赞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