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人基本包场地看了这个影片,周五刚上映,但排片量不高。
故事创意是有的,回忆式直面调查式真想解剖,因为是主旋律类型片,结局其实可以猜到,看点就在于演员的演出和故事节奏把握和展现方式了。
但整体看下来,有以下几点可以写写:* 编剧还是挺给力写了个好故事,战争那些段落的演员演出也是最好的亮点,剖析真相过程中的部分细节提示导演也是处理得挺好的;剩下的我就只想吐槽了...* 面对面质问调查的戏份段落,应该是张力展现的着力点,可是那节奏把握还有张力全开时的演出,都太直接和夸张了,有点生硬和缺乏过渡的感觉,认为导演应该可以再好点把握吧。
* 当然也没办法,因为那个那个调查员的角色,实在是太TM让人跳戏了!!
这个角色的设定也许是“年轻人不懂真实战争却依仗调查权力装牛X失败,后来还是牛X发现真相然后成长的热血好青年”吧,真的一点好感都没有!
* 调查员只会装很牛X,撅起那嘴巴以为特爽歪歪的自我良好的感觉,激动起来的大喊大叫很厌烦,有没有!
* 而且这位调查员的演员的演技,我实在觉得太浮夸了。
演技真没什么看出来好的,是关系户进去演出的么?
就算这样,也应该好好学习演技吧!
如果不是关系户而是导演筛选的,那这演技也不敢恭维啊,还是应该好好学习!
而就算这就是极限,那导演也应该好好给他导戏啊,怎么这样的演出也收货呢?!
还是应该把他送回去再好好学习演技啊!!
看海报,看宣传,看故事,我以为可以真的在主旋律有限的结局中,把整个故事说好演好,节奏控制好,的确有做到,但仅有在战争场景那些前辈演员们的演出时候做到,而当调查员这人一出来,我就被打歪了。。。
说真的,失望,这评价的星星也只是给那些前辈演员们的褒奖而已。
这部电影坑爹到什么程度呢,笔者一直以为电影的名字叫近距离狙杀,还以为是一部关于狙击手和暗杀的悬疑电影,这样即使是抗日神剧,笔者也能欣然观看。
然而直到电影名字近距离击杀五个字出现在大银幕上, 笔者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看错了片名!
同时也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误解。
据笔者了解,电影是电影频道制作的影片,就如同《陆小凤传奇》《火线追凶》《父子神探》这类数字电影,都是小成本小制作。
而本片又是抗日题材,更容易让人联想到CCAV6那无数的主旋律战争片。
这样一部电影赶在大银幕上映,明显是有其底气的,但结果仍旧沦为了炮灰。
对于这部电影,笔者起初倒略有些满意,没有像抗日神剧一般神话八路丑化皇军。
然而,假的可怜的动作场面,能明显看见穿帮的血浆袋,还有俗不可耐的主旋律结尾,以及男主角的那张丑脸,都让笔者对这片的好感骤降。
电影前半部分,对于片中案情的调查过程,还是挺有感觉的,节奏也不拖沓,挺像那么回事。
电影罗列了四个嫌疑人,主角要做的就是对这四个人挨个闻讯调查,他们每个人既众口一词,又各自抛出了各自的看法,相当混淆视听。
然而,当笔者看到第二个人的说辞时,就完全看懂了这个案情,准确猜出了答案。
站在故弄玄虚迷惑观众这一点来说,本片相当不及格。
虽然在后面的讯问过程中,电影又特意抛出线索,想把观众误导到其它答案上去,甚至快要成功了。
电影就在王树自杀未遂,断指被发现这里作结,留下一个开放式的悬疑结尾,就能让观众即使自认为猜到了答案却因为缺少电影中的明确线索和证据佐证而能够久久回味思索甚至会产生再看一遍来确认自己推理的冲动。
可惜,主旋律式的画蛇添足,让本片失去了成为悬疑佳作的机会。
所以,对于这样一部电影,看看即可,笔者真觉得还不如去看一遍燕双鹰系列的抗日神剧,至少还能看到沙漠之鹰和全地形车。
看过首映式,这部电影适用于当代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影片折射的人性挣扎在悬疑情境中充满力量。
从个体孤独到集体信仰,每一点疑虑都紧促推动观众去思索人与人间的关系,是否超出可以自我掌控的范围。
家庭,社会,职场,人际交往圈的本质都有着“罗生门”的洋葱式关联,影片正是在战争背景下探讨这一尖锐话题。
战争只不过是把人性暴露的状态营造得更典型,而战场上的兄弟情仇,实则是在枪林弹雨中从自我控制逐渐丧失,到又想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
人受到生存威胁时很难判断瞬间决定的合理性,而《近距离击杀》所透露的气质是求生中回归的最平和状态。
“存活第一”的人类本能在战争问题里并不存在对错,中国战争类型电影大多强调舍己为人的牺牲光环,很少有类似《拯救大兵瑞恩》这种敢于直击个体“唯生命是从”的案例。
所以本片的角度将突破国内战争影史的人性新观。
年轻气盛的调查员搜集老战友的“作案证据”,加上四个幸存战友满腹伤痕的灵魂。
即使背叛与较量,却都以生命为重,激发着人性本真。
具体可到www,shiyuetian.net 官网
文/陈令孤战争片曾经长期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到新时期助推第五代诞生的《一个和八个》,再到九十年代以“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为代表的史诗战争片,基本上每个时期都能奉献出一大批作品来,同时也培养了很多观众的战争片情结。
当炮声雷动,硝烟弥漫,英雄们持枪向前奔跑的镜头升格出现,往往能荡漾起我们心中那一份炽热的激情。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电影走上产业化道路,再加上《英雄》这样的大片的刺激,一大批娱乐片类型占据了市场的绝大份额,而像战争片这种主旋律意味比较明显的作品渐渐走向式微。
除了作为政府文化工程生产了大批献礼片外,真正作为商业片来制作的作品少之又少,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南京!
南京!
》《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少数大片。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普通观众不太了解的情况,那就是电影频道为战争片的创作和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
电视电影的拍摄投资小、灵活性高,有着很好的规划性,各种类型都会照顾到,在每年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战争片也占了一定的分量,收视率也不错。
有的电视电影还会走进影院上映,比如2007年安澜执导的《夜袭》。
而《近距离击杀》就是电影频道和北京十月天传媒联合制作的一部战争片,由曾经凭借《突发事件》获得华表奖的孙铁执导,硬汉董勇和巫刚主演。
影片的商业规模并不大,但相比起之前的战争片,无论是在叙事的方式上还是思想的立意上,都有了很大创新,甚至是质的突破。
故事由两条时空交错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组成纵横坐标,交叉点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八路军将领的死亡疑案上。
警卫连的报告说首长是被鬼子的流弹打死的,但从头盖骨的弹孔来看,却是被近距离击杀而死的。
一位军校毕业的保卫处干事,奉命对幸存的四名警卫连人员进行调查。
但他们每个人的说辞都有所出入,难辨真伪,谜团也越滚越大。
因此,这便陷入一个“罗生门”式的叙事怪圈,镜头在当下的人物反应和历史的现场画面之间穿插,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用这种方式来叙述战争故事,此前还真不多见。
《近距离击杀》可谓完成了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将艺术电影的叙事形式和战争的题材内容相结合,赋予战争片以新的表现风格;二是将战争片的动作性和悬疑片的要素相结合,增强了故事本身的观赏性。
这与传统战争片中的英雄成长叙事、战役过程展现和战争爱情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更接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
除了这种表层的新意之外,影片还极大地开拓了这一类型的思想立意。
以前的战争片在表现八路军、解放军等正面人物时,总是以讴歌为主,一派光明,而这个故事却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
在生死危机的困境中,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军人的使命感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一盘棋的输赢与一个将的存活发生了规则的偏移。
因此,作为被保护对象的首长和执行保护任务的警卫员之间也就有着微妙的心理互动,任何一方都在承受着艰难的抉择。
但是受限于当下的意识形态环境,影片的结尾还是回到了主旋律思想的宣扬,也让之前的努力有点落空,未能有所升华,算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遗憾。
时代发展到今日,电影创作最忌讳的就是虚假和造作,无法和观众达成心理认同,也就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而这种缺陷在主旋律电影中表现比较严重,常常是通过直白地口号呼喊来进行思想宣传。
而《近距离击杀》在这方面无疑是下了很大功夫,片中人物的每句台词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像锤子一样不断敲击着人的灵魂。
尤其是战士宋伟在面对查问时,一连串关于战争的反思话语,让人仿佛是在看《一代宗师》一样,金句迭出,直透人心。
再加上很多话语都与悬疑之谜的解开有关,更能引起注意力。
事实上,自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之后,战争片基本在市场上消失了,很多人不敢再碰触这个题材,一方面因为要展现动作场面,投资大风险也就大,另一方面是在主题处理上难以达到和谐。
所以,很多战争片其实换了一个面目,通过一种类型杂糅的方式出现,比如管虎的《厨戏痞》。
《近距离击杀》尽管在叙事上有不少可称道之处,但因为商业卖相比较薄弱,所经受的市场考验也就很严峻。
但是通过这种创作的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战争片的前景将大有可为。
2014/5/9
(文/小义大道)影片虽是战争题材,却让人意料之外的看到不是以描写战争为主,没个你打我杀分出胜负的流派风格。
随着剧情深入,你会发现其实是在描写人性,而且是以一种非常规的手段和叙事方式对谜团重重的生死局进行真相还原。
可以说,《近距离击杀》是一部很难得看到的战争场面下的内心独白戏。
战争年代,始终有那么一群因历史和经历给他们带来痛苦的人,还有那些无数在生死关头被残酷埋葬的真实现象,《近距离击杀》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只是那无数个故事中的一个缩影。
这种呈现,是借助影像来无限放大,让人们看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后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
这个故事是一个叠印,有忠守也有死亡,有受害也有被误会所害,无论什么样的后果,不是每个人都敢去承受的。
从这一点来看,我极为那个警卫连长的所举和命运而撼动!
几个曾经的生死兄弟,本已是基本不会有啥交集的生活状态之人了,因为一场战争留下的历史疑问被一次调查又联系到了一起,在新兵蛋子自以为是的雷厉风行过程中,故事情节一路剥茧抽丝,一步一步向最终揭开“常胜将军”马德瑞之死的秘密展开。
解密过程中大多的画面都是在通过多个人物的不同言辞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以几乎接近于真相的烟雾弹营造悬疑的氛围,而在少量的画面中却搁置了完全真相的小细节。
整体而言,《近距离击杀》的叙事结构跟经典的《罗生门》、《生死豪情》基本一致;主旨、对人性的探讨也丝毫没有暨越或相悖。
电影的前面三分之二的部分,对于片中之谜的调查过程,其实还是挺有感觉的。
节奏明快、毫不拖沓。
遗体头颅弹痕鉴定为三米内“近距离击杀”,死亡报告所写“死于日军流弹”,疑点和矛盾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画面切换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
影片中罗列了四位嫌疑人,主角要做的就是对这四个人挨个闻讯调查,他们每个人既众口一词“流弹致死”,又对鉴定逼迫各自抛出了各自的看法。
在四个人物的先后讯问过程中,电影里特意抛出几条线索,故意把观众误导到其它答案上去。
在前面迷惑观众这一点来说,还算及格。
而真正让调查者和观众进行本格推理思路转变,在于连长王树自杀未遂开始。
王树的行为和部长的一段话语,致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在电影中的一些明确线索和证据佐证中回味思索。
故事最后的真相极为让人动容,不但有着军人严谨的态度和严守的规矩呈现,更是有着人性最闪亮一面的呈现。
信仰的能量有多大?
人格魅力的价值有多大?
居然死亡也在它面前俯首称臣。
而那些备受折磨的心灵就是最好的诠释。
人心充满温度,光明、正大终在人间,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虽为非常克制的影像,没有大肆的宣扬豪言,但显得极为真挚而深沉!
纵观近年院线电影,大多都以青春题材类型较为突出,鲜少有抗战题材影片呈上银幕,更别说是一部抗战悬疑推理片,那目前还真是一片空白。
而即将于5月9日上映的抗战电影《近距离击杀》,算是让笔者在今天媒体首映仪式上大开眼界,正如预告中那般充满着层层悬疑一样,其逼真的大场景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当年抗战情景,仿佛观者都是故事中的一份子,让人很容易入戏。
话说,电影《近距离击杀》是由荣获华表奖的孙铁导演执导,携手著名男演员董勇、巫刚等人倾力打造的一部年代抗战悬疑推理戏。
讲述在1944年时,日军发起“斩马行动”中,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巫刚饰)的故事,但是马德瑞将军当年的离世之谜,在十年之后意外被人找到,发现头颅处的弹痕并非“流弹致死”,而是有着巨大的蹊跷,像是被人近距离击杀而死,为解开马将军去世之谜,因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调查。
说起抗战电影,这是笔者小时候最喜欢看的题材类型,比如大家熟知的《地道战》、《地雷战》、《鬼子来了》、《三毛从军记》等等,多至上百部,数都数不清,看过一遍又一遍,但是还百看不腻。
当年看这些题材的电影时,大多都是通过电视观或者在村子里的露天电影院所熟知,而影片大多都是讲述八路军和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在战场上不怕艰难险阻、浴血奋战,为新中国成立所做出的牺牲。
而《近距离击杀》的开场,那种大敌当前,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又让我想起《上甘岭》中黄继光和《董存瑞》等战争电影,也正是他们用生命才换来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当下。
而本片里的故事就很容易令人们回忆起那个年代,所传递出要我们不忘记历史、谨记历史,不忘先辈们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道理,可以说影片是一部非常具有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的故事。
虽然《近距离击杀》也是一部抗战片,但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一部抗战戏融入悬疑元素,为寻找真相通过幸存人员一个个去排查,悬疑层层递进,最终表现在怀疑、确认、推翻、再调查等几个环节,让人看的心惊胆战。
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闪回方式,笔者也很快的跟着剧情的节奏走,但是凶手经过反复的确认后再排除,让笔者看的又有些按耐不住,一直在想凶手到底是谁,非常迫不及待的想抓住真正的凶手,而以如此悬疑的推理方式展现,笔者还是头一次被其剧情设计给惊到,完全中了剧情设计的埋伏,以至于凶手到底是谁傻傻分不清。
不过,可以说这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吧。
只是在结尾,连长王树(董勇饰)的自杀令笔者颇感意外和惋惜,然而他的死又恰恰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另一面。
而该片集结抗战、悬疑、推理和人性等多方面元素,也为寻找真相埋下了很深的伏笔,以至于笔者有时也会误以为凶手就是某某某,然而事实证明并非那样简单,那么凶手究竟会是谁,到影院看后方可揭晓谜底。
最后说句实话,国产抗战电影《近距离击杀》能做到这个高度,确实值得个业内人士关注和学习借鉴,尤其是悬疑设计的相当精妙,完全超乎想象。
毫不掩饰的说,如果其它国产电影都能做到一样完美,国产电影的品质将会大大保证,这个产业也必将会出现另一片繁荣的景象。
大片肆虐、爱情/喜剧横行,如果不是最近关注这部几近默默无闻的《近距离击杀》,几乎都不会去想自己有多久没看过抗战片了,更不用说在大银幕上。
不可否认,灾难性的“手撕鬼子”抗日脑残剧彻底倒了观众的胃口,已经淡忘了小时候看《地道战》、《地雷战》时的手舞足蹈、欣喜若狂。
这是我选择上午翘班(附近影院一天只排这么一场),顶着大雨去影院“包场”看《近距离击杀》的原因,太久没看过抗战题材的作品,同时也想重温一下年少时看抗日片的感觉。
但意外的是,《近距离击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抗日题材,给我带来了十足的意外和惊喜。
最小格局抗日片几乎所有的抗日题材都毫无意外的贴上主旋律的标签。
中日对抗,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在诸如此类的命题大纲下,加入千篇一律的战争场面,千人一面的红军形象,以及千夫所指的小日本鬼子,索然无味,这些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为什么抗日战争就一定要走主旋律的路线、一定要往“大”了拍呢?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一部自己的“拯救大兵瑞恩”,仅单纯的从人性出发吗?
不得不说,《近距离击杀》就是我一直想要的作品。
电影以1944年的抗日战争为背景,虚构了一个“斩马行动”,讲述日军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的故事。
但影片并没有过多的着墨于战争本身,而是在渡河战役后,笔锋一转将时间推后11年,来解密马德瑞的死亡疑点。
到了这一步,相当于是借着抗日电影的皮囊,来讲述一个充满惊悚、悬疑色彩的故事。
《近距离击杀》是我看过最小格局的抗日电影,它不探讨战争的是非,没去在乎对抗的胜负,仅围绕着非正常死亡,用9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从疑点铺开到最终给出答案的过程,小格局,却给人大惊喜。
悬疑元素的成功植入看过影片和几个朋友交流,发现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罗生门》。
尽管不同背景,却在悬疑元素的植入和叙事结构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马德瑞死的不明不白,警卫连提交的报告均称是被流弹击中身亡,但11年后找到遗体,却证实是被手枪近距离击杀。
这让一切疑点重重起来,时过境迁,当初的警卫连仅剩四人,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死亡恐惧的折磨,剩下的四个人每一个都表现的不正常,他们防备、狂躁、歇斯底里,初出茅庐的新兵蛋子明显hold不住,四人互相指认,又都有嫌疑。
影片在四个人的供词和当年突围的场景中不断切换,给出的线索碎片很烧脑,随着剧情的推进,又给人一种逐步接近真相的快感。
其实这类影片,除了剧情设置的足够吸引人外,镜头和节奏的把握也非常重要,能感觉到导演孙铁在极力的把片长压缩,开篇渡河大战甚至没有一点铺垫,干净利落,这也是在以往的抗日片中极少见到的。
每一个演员都是实力派董勇和巫刚是我很喜欢的两位演员,也许是期待过高,他们在片中的表现仅感觉是中规中矩,不过二人在既合作又对抗的戏份中还是显得张力十足,给我惊喜的是其他完全叫不上名字的演员,他们在战场上和解放后,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气质,一方面对悬疑的氛围起到了恰到好处的烘托,同时也让人过目难忘。
这一切的不安、突兀、扑朔迷离,都会让你变得急不可耐,乐意去跟着剧情一起等待最终的答案。
这是一个发生在抗日年代的血性故事,这也是发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性拷问,当年“斩马行动”警卫连幸存的四个人究竟要保护什么样比生命还重要的秘密,是影片的最大悬念,也揭示了影片的最大主题,究竟是生命更重要,还是我们守护的那份精神更重要?
人性总有种种脆弱,却也有着各种突破的出口,当人性面临最大的危机时,每一种选择似乎都可以找到一个说法,但是,那种忠于内心还有为了他人的核心的最动人的精神是不会有改变的。
影片从头到尾始终保持着悬疑,一个警卫连为了保护首长而近乎全灭的过程,是震撼人心的,谁人不是爹生妈养的,在残酷的抗日战争年代,似乎每一秒都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在影片里,当一排长走在芦苇荡里,唱着家乡的老歌,与战友们最后的道别时,不是没有的救,而是以命换命的过程,电影最大的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没人性,但是最有人性的事情就是战争里,我开始并不明白为何每个接收调查的人都要去撒谎,他们为了掩饰的东西恰恰人性的反光点,他们可以为了自己忠于的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也同样可以为自己的守护的同伴,而去选择一条修罗之门,这种如果还不可以去讴歌,哪还有什么值得珍惜?
影片的主线是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也同样是那个想把真相追查到底的那个调查员孙田,当孙田和王树、骆霄、宋伟、杨双喜四个幸存者交锋时,似乎真相越来越模糊,这时候再强大的逻辑力似乎也失去了作用,因为他能得到所有的信息,都在指向错误的答案,当然,影片最后给了真正的解答,但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些人性的拷问才是影片最大的亮点,让人震撼不已。
影片在我看来是一个英雄的群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为何如此说?
如果你有那些可以为他人献出生命的战友,你就知道你自己是不会被打垮的,所谓人性,只有那些骨子里最核心的坚持,才是最最可贵的,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挺过来的,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随时生命都可能失去,却还在甚至为了牺牲而坚持着,影片展现了一个完全超乎常人的战斗连队,这个连队如果不是英雄连,那还有什么可以证明?
《近距离击杀》是一部让人见证历史的影片,现在好多的规则并不适用这部影片,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你才能体会到那种血与火的考验,英雄可能不如你想象的完美无瑕,只有经过那些考验的人才是英雄,这是不会变的,这部影片就是讲了一群英雄的故事,这些人即使能力不足以改变一切,但是他们是拼命的,他们是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然后从血里走出来的,他们注定值得仰望!!
该片和《集结号》有些神似,无非后者是一支团队真相披露的故事,而《近距离击杀》是一个人的死亡传说。
战争的残酷性注定是一场生死博弈的较量,人性在这里被毁灭,而人性也在这里被升华。
毫无疑问这部主旋律风格的影片,带给大家不是杀敌的快感,更多是一种反思和个体价值的讨论。
影片的路线非常正确,可以说在战争类题材影片中是比较有新意的表达,但人性的复杂化却是被蓄意的夸大,最终还是回到惯常的单一高大上的主旋律命题上。
影片对首长马德瑞的战亡进行剖析,在疑点重重中寻找真相,以少尉孙田的调查角度进行悬疑的设置,这样的叙事安排很有噱头,容易煽起观众对真相的渴求,但影片对警卫队八十多个人最终存在的四个人中进行调查,分段式的顺叙和倒叙的穿插表现,似乎并没有带给观众更多精彩的解析,其实到了影片进度一半的时间,答案已经无需寻找,马德瑞的死其实就是舍小我成全更多人生命的伟大壮举。
影片故弄玄虚的手法痕迹太明显,本来想制造更大的噱头,但最终的真相披露却让人多少有些失望,逗了这么一大圈,居然还是一场歌功颂德的主旋律张扬。
说到主旋律影片,大家心知肚明,有些雷区是不能轻易碰触,这也就注定该片的最终宿命。
影片抛弃新意的悬疑思路,表现形式上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战斗场面出现士兵被炸飞的不少镜头,警卫队连残酷的生存背景没有进行更多深邃的表现,即使血流成河,即使士兵一个个死亡,但这些都不足以增加该片的创意,因为战争的恶劣环境已经被表现得过多过烂。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的整部影片的可观度大大的被平庸化,部分演员的表现力度不足,情感爆发过火,没有更多的凝重和沉稳感,没能加重主题思想的深度。
孙田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丰满,缺点一箩筐,对警卫连仅存的四位战士的质疑缺乏质感,完全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小兵的角度,而且在最后得知王树自杀的情况后,态度转机过于简单粗暴,让人感觉突兀。
当然这也许是剪辑的缘故,但孙田这个角色的时代感完全被现代化,让人感觉就是身边的检察官和嫌疑人的对垒风格。
作为少尉的孙田虽然参军三年并且是烈士家属,他更应该对战争充满敬畏之情,对曾经的战斗英雄们充满敬意,但感觉好像别人都有问题,唯有他清白。
这种先入为主的表现,让人感觉个个都有嫌疑,其实结局完全相反。
这样的架构虽然凸显影片的悬疑氛围,但感觉极度的不真实和做作。
说到其他角色的塑造除了王树和马德瑞外,宋伟、骆宵、杨双喜的表现都非常的夸张过火,军人风格有了,但没有更多的异同,让人对他们的表现产生违和感,给人印象不够深刻。
而王树和马德瑞的表现也不够深入,片段式的分化没有更多的连贯性,不过董勇和巫刚老练成熟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影片悬疑营造气氛不错,但似乎用力过猛,而且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精神并没有深度挖掘,当然一个人和十多个人的生命价值探讨也似乎太过自以为是,其实在真正的战争过程,这些考虑似乎都太过多余,军人服从就是天职。
看得出来这种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对影片的可观度带来一点点新意,但外壳的讨巧并没有用,真正的还是内涵要丰富。
如果不是真人故事改编,影片完全可以跳出主旋律影片的表现模式,将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进行更有力的扩展。
可惜影片主创还是瞻前顾后,没有突破局限,让《近距离击杀》有更为惊艳的表现。
非常好,我以为是抗日屎剧,其实该片思考了很多人性之问题,在天朝电影中难得一见,虽然本人一开始就猜中了老马是怎么死的,但是该片还是亦步亦趋的向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为一个军官牺牲众多士兵值吗?
在面对生死时谁能真正放下活的希望?
没有希望活下去的伤员有没有让战友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
被敌人俘虏的战士死后算不算烈士?
对不起我对国产电影的要求就是这么低,此片比当前充斥银幕的小时代或低成本爱情片要有诚意的多,我宁愿花钱去看这类影片,战争年代的军人一直是我敬仰的人
虽然题材很严肃,但我还是想问一句,王树和大刘到底啥关系。
人性让谎言如此凄美。军事推理片,伤挺多。弱弱地顶一下。
没有波澜的大场面,却让内心波澜起伏,在面对成败生死瞬间,人性的考验显露无疑。结尾被感动,为了手足兄弟,有些“秘密”无论怎样都不会说,甚至到死。
最可怕的身边人
央视电影频道周一上午八点,频道出品栏目中播出了此片。
主角塑造太傻比。剧情其实还行啊。镜头总体表现力度不够。
电影还是很不错的,各种倒叙插叙,本身还是很喜欢董勇的~
没有你们 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看得我哭死了
海星吧,但是结局确实没有那么出人意料
智商在线
陪爸爸看的,好看
战场上的情义,存活的信念,人性,牺牲…
就是开头有点傻,居然用排枪试探对岸是否有埋伏。直接派侦察兵不就好了
战场上活下来的人多少都有后遗症。其实看了开头就知道肯定是对着太阳穴开枪自杀的呀,这里面对政工保卫干部的抹黑有点太严重了,他们不是傻子呀。
现在看几年前的电影远比现在深刻
初三暑假CCTV6播的,小成本很不错的战争悬疑片
噢
结局略狗血-_-#
还不错,但是剧情有点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