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Those Years We Have Traveled together

主演:胡琨,初俊辰,李云赫,杨了,路东,卢傲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似水流年》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似水流年》长篇影评

 1 ) 随波逐流的我们该不该重拾初心

电影创作中,对于年代戏的拍摄和把控,对于编剧和导演都是一道难度很高的题。

除了要在服装、道具等客观条件上呈现出明显的尊重历史和时代之外,特别是故事情节中细节的拿捏,以及情感的传递,更为重要。

做好了自然会共鸣连连!

电影《似水流年》的时代感,从开画的那一幕起,就能给出强烈的带入感。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南方小城镇的原貌重现,并在主人公“林家班”一老三少的朴实生活中,缓缓地拉开了略带沧桑又活灵活现的时代画卷!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带着显著时代特色的画面处理,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和着一曲纯正的昆曲唱腔,“似水流年”的质感和主旨,也充分显示出了创作者们的诚意和自信……影片的时代感是无处不在,写实感自然也随之流露。

林家班三兄弟与收养的小师妹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很好地成为创作者用来抒发时代情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可以说,老一辈人对于情感流露的迟缓或者说表达上的矜持,以及昆曲在时代大潮中的被无情的洗礼……都顺理成章地成为影片矛盾冲突的主要来源。

就像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所传达出的意义一般,“不忘初心”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改变的。

没有特效,只有故事,没有煽情,只有真情。

两位导演用镜头下、时代里的林家班的分分合合,打打拼拼,去真实演绎出了一幕幕大银幕上难得一见的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真情流露。

从被遗弃孩子的视角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影片浓厚的时代感。

昆曲的美妙之处,不止是“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还有其表现人生百态的大意义和大视角所在。

特别是昆曲的角儿都必须是唱腔和身段都要美,才配得上唱词的美和意境。

电影中的《牡丹亭》唱段,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也恰好将小镇里国粹的命运与小人物们的遭遇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师傅的无奈之举,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不仅贴切地反映出现实的残酷和真实外,更为影片后段的情感高潮做足了铺垫。

随波逐流的我们该不该重拾初心?

《似水流年》用了充足的片长表达出了如此情感充沛的涵义,并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时代在变,初心不改。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在世事纷扰中,在时代大潮里,展现出的不只是三观纯正的正能量,还有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

《似水流年》不是大片,却也是立意很高的大作,值得静下心来,静静的欣赏!

 2 ) 怀旧风《似水流年》:振兴国粹昆曲,还靠亲兄热弟

80年代的海魂衫、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播放磁带专用的播放品……或许,这就是因缘,电影《似水流年》让70后以及80后们意外获得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影经历。

这个振奋,或许并不单纯只在于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所在,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电影带有时代烙印。

故事源于三位师兄弟与师傅的几十年对昆曲的热爱,以及这门艺术的迟暮,展现当前最为缺乏的一种精神——文化传承。

三个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因为被同一个昆曲师父收留,还遇见孤苦动人的师妹,开始引发了情感纠葛。

有何因为爱情痛苦与纠葛,他们选择去大城市去打拼,反而师傅却为了捍卫昆曲发生了车祸。

当但兄弟回到戏班,面对物是人非,又该何去何从?

从影片字幕开始闪烁,再到各大流行金曲、90年代末街头的小燕子海报、酒吧歌舞、牡丹亭的拆迁……《似水流年》同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跳跃的情景背后,给了观众不少遐想空间。

当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青春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呈现出一代人的内心热爱与无奈。

昆曲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似水流年》同样将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唱腔和身段都很美,各位演员们明显是有一定的戏曲基础。

小镇里国粹昆曲的衰落,小人物们三角恋纠葛,还有三兄弟无意收留的孤儿,各个人物的命运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当师妹出嫁后,师父逝世后,故事不可避免走向悲伤,却充满着悬念。

其实师父当年有无奈之举,师妹也是为报答养育之恩才那么做,但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却拍得非常接地气。

从街边求工作,到卖房销售员的营销课、二手电器回收买卖的艰辛,再到非典时期的经济萧条,三位师兄弟就像大时代的弄潮儿,找到了盈利赚钱的方式,但他们忘记了初心……

当"牡丹亭"不复存在,如何重建?

如何发扬民族文化?

如何完成师傅心愿,都成了重中之重。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或许是《似水流年》割舍不掉的。

但拥有智慧、野心、正确的方向,才能完成师父的遗愿,这里故事编得很精巧,包括筹款盖旅游区的设计,高潮戏昆曲大演奏,都很热血励志。

岁月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容颜在变,一切似乎都在改变。

而人的情怀,那藏在内心深处的追求,永不会变!

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去看民间老艺人林翰文为昆曲国粹倾尽一身,还有三个血昆曲的年轻人经历了理想和信念的冲击、失落和迷茫,都有着各种青春的经典记忆,这些《似水流年》都做得淋漓尽致,颇具观赏性。

我们并不想看到更多的青年导演早早在金钱的利刃前举手投降,而是要有站起来的勇气,用电影来传承昆曲这样国粹艺术。

充满回忆杀的《似水流年》有着意义非凡的魅力。

 3 ) 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沉淀人心

提个有意思的事,“再不学习武术,多年后就要跟外国人学咏春了!

”孰对孰错先不争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

这与即将3月29日上映的电影《似水流年》十分相似,影片讲述了三名昆曲弟子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生存压力挑战下放弃梦想选择下海,经历一系列波折后重拾初心,最终以全新方式为昆曲注入了生命力的故事。

昆曲于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它是中国最古 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珍品,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其中的《牡丹亭》等大型剧目更是被越来越多的国人熟知并喜爱。

为了将“昆曲”困顿前行到如今广为人知的过程精妙传递出来,导演在拍摄时设置了很多矛盾冲突点。

其中人物观念显性与隐性反差最为强烈,比如外冷内热的师父,对昆曲的痴迷已深入骨髓。

他的标杆作用给三位弟子树立了的归属感,然而却忽略了情感的力量,小师妹另嫁他人击溃了三位弟子对昆曲的最后一丝坚守。

面对“牡丹亭”被强拆,他挥舞着大刀在这老戏台完成了人生最激烈的一次绝唱。

破旧不堪的三轮车上,“戏比天大”四个大字触目惊心,非常值得反思!!!!

师父为昆曲奉献了毕生,他的执着没有在时代大潮冲击下发生点滴变化,三位弟子却在几番努力后终于随波逐流。

从最开始的他们可以在老戏台与摇滚乐队大打出手,而后在闹市遇见老冤家已经开了一家十几万的音像店,老二老三混迹于酒吧舞厅等新潮娱乐中更是乐此不疲,与原本昆曲人举步维艰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内心落差导致欲望张开獠牙。

下海,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词汇。

三兄弟也挤上了这艘巨轮,耿直的老大收家电,狡黠的老二卖房子,有才的老三做酒吧驻唱,“非典”时期三人合伙收购酒吧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却已将昆曲遗忘在身后。

这些人物观念的对立,一条是师父对昆曲的坚守和正直的匠人风骨;另外一条是叙述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三位弟子的人心不坚与涣散。

这种对立的焦点,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

一些细节设置巧妙传递出欲望的开启,比如在园中戏水,老二老三眼神直勾勾盯着湿身的小师妹,而小师妹却钟情于大师兄,这份情感生生撕裂了三兄弟的信任。

与昆曲相比,情感戏的加入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对于情节发展有着更明显的推动,毕竟昆曲《牡丹亭》里有杜丽娘与柳梦梅这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师父的死警醒了三兄弟本是昆曲人的责任担当,他们要为传递昆曲,弘扬昆曲做出贡献。

于是,一家以昆曲为主题的旅游园区里,盎然矗立着全新的“牡丹亭”,场下大批观众发出欢快的喝彩,三兄弟为昆曲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这也缝合了他们与小师妹、儿子多年之间的嫌隙。

除了上述人物观念对比之外,影片在平叙风格中却不留痕迹的映射着其他对比。

以昆曲为主题的旅游园区为什么有生存空间?

是因为都市人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环境、空气、包括艺术欣赏。

艺术形式的碰撞同样巧妙,比如市场经济下如何调整严重失衡的昆曲与潮流文化,通过该片,亦反映出时下艺术片遇到商业大片所面临的窘境。

导演在弘扬昆曲时避开了枯燥的宣贯方式,也并没有忌讳其他艺术形式在其中的展示,非常具有包容性,各种鲜活的年代特色与情感戏的合理穿插锦上添花,可以说在艺术如何“百家争鸣”上表明了诚意。

比如,年代感极强的音乐与舞曲,“时髦”的穿着打扮上演一波波回忆杀。

三兄弟的经历虽然不是上学,但在青春印记上的经历却与很多人十分相似,有激情有棱角,有情窦初开亦有迷茫,一番创业经历激发强烈情感共鸣;影片拍摄地遂昌的美景,从老式居家到现代装潢,从山川河流到都市风貌一切尽收眼底,与剧情做到了非常好的融合;师父“起势”时的动作与功底,三兄弟登台前细心化妆,将昆曲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返回开篇的问题,在小编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中国几百年甚至千年流传下来的好东西如何在时代大潮下有竞争力,除了国家来保护之外,应该有更灵活的方式为这些瑰宝提供变现的能力。

其次,酒香不怕巷子深,美好的东西即使暂时被遮蔽锋芒,但最终还是会散发出耀人光芒。

再次,文化的百家争鸣不是艺术的单方面努力提高,同时要求国民擦亮眼睛,提高自身素养,这才是进入良性循环的最佳途径。

 4 ) 传统与变革,我们就这样在矛盾与纠结中摸索前行

《似水流年》是一部很“旧”的电影。

从服装道具到人物,无一不在体现着强烈的年代感。

破旧的桌椅、杂乱的戏台、人声鼎沸的街道就这样带着一丝慌张呈现于导演的长镜头下,不同于某些故意作旧的电影,这部电影更像是将八九十年代的完整一景彻底搬运过来,充满亲切感的同时,也瞬间将观众带回那个年代。

它又是一部很“新”的电影。

与观众想象中的不同,导演并没有不留余力的将镜头瞄准对旧文化的破坏,更没有将新文化描述为牛鬼蛇神,新思想同样在客观的镜头下绽放。

如果非要给一个标签,本人更倾向它是一部浓缩于人物的中国改革开放史。

故事很简单,唱戏的老师傅收养了三个孩子,从小给他们的内心种下了昆曲的种子,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商业大潮席卷全国,长大后以昆曲为生的三兄弟同样面临着向左向右的选择,在经过种种浮沉之后不忘初心,最终找到人生方向。

老师傅代表的便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他的身上,完美诠释了写在院墙上的四个大字“戏比天大”。

但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然微不足道,街面上不再响起昆曲,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他无能为力。

但就连心中唯一的一份念想“老戏台牡丹亭”也要被强令拆除时,他终于坐不住了。

先是肉身抗拆,手持大刀站在戏台上,与前来强拆的挖掘机对峙,尽管挖掘机有着非人力所及的破坏力,但老师傅却有着一颗与戏台共存亡的誓死之心。

老师傅暂赢一局。

但他身体却像那破败的舞台,以及日渐式微的昆曲一般,羸弱而无助。

在最终努力无果后,他的信仰,甚至人生,全部崩塌,乃至于面对迎面而来的大车时,他张开双臂,笑着奔向死亡,也暗示了老戏台的最终命运。

而他所养育的三兄弟,则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却求变的年轻一代。

唱昆曲,别说挣大钱,连养活自己都十分困难。

所以他们选择暂时放下昆曲,去大城市寻找希望。

兄弟三人,从最初的流落街头,到依靠自己的特长创出一番事业,乃至抓住机遇一举翻身,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而此时,那个抚养他们长大的老师傅正在悄然死去。

这场代表传统与变革的再次碰面异常震撼人心:兄弟三人在大雨中扑倒在老师傅的目前,泣不成声。

或许在那一刻,他们突然明白,他们学会了怎么到达,却早已忘记为什么出发,植根于基因中的昆曲,永远是他们的灵魂。

我们深知并认同时代变革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却又明白这种认同与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尊重传统、弘扬经典的观念背道而驰。

看似矛盾,其实一点儿也不,关键在于所谓的“尊重传统、弘扬经典”不要只当作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

三兄弟最终做到了,他们回到家乡,真真正正的将昆曲融入时代潮流,以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将经典保留并传承。

这是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史。

四十年前,就有一群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睁眼看世界,掀起了改革的大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同时又将传统文化与变革结合,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取精去糟”。

在遂昌及几个学昆曲的年轻人身上,观众看到了三个人的奋斗史。

实际上,导演已经不动声色的说完了一个时代。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值得推敲,比如三兄弟为同时喜欢上同一个师妹而大打出手,这一切都被师妹看在眼里,随后师妹突然嫁人,多年后师妹吐露是师傅怕她因为她而影响三兄弟的感情所以才让她嫁人。

但实际上,应该是师妹主动找了师傅将自己嫁了出去。

还有三兄弟在进城前的烂醉暗示着与昆曲的告别、师傅的去世暗示着老戏台的倒塌等等,这些便是二刷时候值得探究的乐趣所在了。

而最大的一个细节,便是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时光飞逝,日历翻滚,最终停留在2018。

传统中求变的兄弟三人正在老去,像天赐这样有着强烈个性的新一代已经长大。

新一代的变革正在降临,以一种人们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那便是将来的另外一段似水流年了。

 5 ) 关昆曲毛线事!

披着一个唱戏的外衣,但其实台上的表演几乎为零,仿佛看的是一个武术班。

场景、人物造型、服饰、道具等都是毫无年代感,太穿越了,跟当下一点区别没有。

还炒情怀呢,没有真实感何来情怀可言?

歌曲也毫无年代感,没钱给版权费,所以没用经典吧?

不过没钱就不用经典倒是尊重了版权,比那些公然盗用的强。

其实昆曲还是很好听的。

想看一次《牡丹亭》。

最后字幕强行献给汤显祖也是很服。

一班流氓泼湿女主就是为了窥探性感美胸。

想起泼水节、卖身节上那些懒人。

导演郑君奇这名字好像很熟悉,原来是因为著名导演郑君里,《一个春水向东流》那个。

 6 ) 昆曲的审美结构是可以变革的

如题。

简直笑死人。

尽管本片有我的同学出演,但我一样要骂。

创作者对该片到底抱有怎么样的定位呢?是宣传昆曲文化?是说明昆曲艺术在现代文化的夹击之下的艰难?是讲一个昆曲文化人的爱情故事?还是颂扬老一辈昆曲文化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不确定,好像都有,又好像哪个都没讲好。

另外槽点实在太多令人吐槽无力:1既然是昆曲发扬的江浙一带(源头应该是苏州),为什么主要演员都一口浓浓的京腔呢?2无论是从昆曲的哪一角度描述描述该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得多出现一点昆曲呢?然而除了开头两句,和剧中半截的一句,我完全不知道这个片子把昆曲的元素放到哪里了。

3最最搞笑的是,该作配乐和身段竟然使用北方戏曲比如京剧的一些元素…………这……醉了。

说回主题,面对昆曲文化在今日所受到的挑战,我没有看出丝毫创作者的深度思考,完全可以理解成该片只是创作者面对昆曲式微所发出的一声幼稚而无用的狂躁呐喊。

我们需要你这样的无用的呐喊么?我觉得是不需要的。

昆曲要留住观众,就必须在自身的文化特征上下功夫,以进行自我的变革。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别的艺术形态和昆曲的自身文化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片中多次出现现代文化和昆曲对立的情境(比如杰克逊的模仿者的表演霸占了舞台,几个主要人物放弃唱戏改去开酒吧之类),这些都是极端的,昆曲艺术远有昆山腔,近有沪上张军,都不会把现代文化与昆曲置于对立的两面。

写到这里的时候,影片也进入了结尾,片子的最后以建立“昆曲民宿园”“能赚钱了”作为结尾,感觉这个结尾还是没说到点上。

毕竟,创作者还是把昆曲和现代文化做了一个对立,下的功夫太少了。

因为昆曲,不是不能变化的。

 7 ) 如此干净、清澈的《似水流年》,你不应该错过!

文/桃妖不是妖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你在想什么?

青春片?

小成本?

文艺丧?

其实,都不是。

它为什么叫《似水流年》?

看过影片,感动于这个故事,才惊觉什么是力透纸背的文化底蕴。

影片里的故事发生在遂昌,史书载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的时候,吟诗作赋、啸闲咏歌,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享誉世界的代表作《牡丹亭》即酝酿创作于此。

《似水流年》这个片名,语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个老派的昆曲戏班,一曲余韵悠远的《牡丹亭》,一个醉心昆曲的老灵魂,婉转成了电影凄美又悠远的底色。

而戏班里的三个昆曲子弟,带着80年代的时代烙印,用一颗赤子之心守护昆曲,拥抱生活。

然而,青春的气息夹杂在新中国的时代洪流中,把那些传统的技艺碰撞的支离破碎。

他们也曾迷茫、挣扎,也曾醉心于现代都市的花花世界,却最终随着那个老灵魂的离去,看清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出走,是青春迷茫去闯荡;回乡,是不忘初心的坚守。

那方承载着昆曲传承的老戏台,拆了又重建,艺术的魅力,最终又在新时代里焕发光辉。

昆曲和《牡丹亭》,是融进故事里的那根源远流长的脉络,在这根脉络上,是一代又一代昆曲艺术家的执念和坚守,才有了这份传承,从古至今,似水流年。

这部电影,是少有的一派清流。

昆曲三兄弟,虽然性格不同,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他们都牢牢抓住彼此的手,没有撕逼,更没有狗血的阴谋诡计。

这份美好的兄弟情谊,让人看得温暖落泪。

一部戏,三个男主,可是每个人又都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不要以为青春电影,夹杂着昆曲的传承,就一定央6风。

看过《似水流年》的很多小伙伴都数度落泪,这也是一部很好哭的电影。

虽然制作成本不高,可是演员们却都把人物刻画的真挚又细腻。

大哥沉稳踏实,二哥头脑灵活,小师弟乖巧听话,很有音乐天赋。

三个年轻的演员,胡琨、初俊辰、李云赫,没有流量明星的浮躁之气,演技却真的厉害,人物的代入感极强。

跨越十几年的时间流线,看三个人从少年时代走来,慢慢退却青涩、稚嫩,换上了大人模样。

不同的经历、岁月的打磨,让时光在他们的眉宇之间流转,不着痕迹,自然而然。

当然,一部电影的成功,只靠男主演技,撑不起饱满的情绪。

电影中饰演伶俐的杨了,同样美好动人。

老戏班里的青涩时光,穿着一袭白裙的姑娘,是那个时代最令人心动的模样。

就连扮演天赐的小演员,都选得非常用心。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小天赐与三个爸爸的情感纠葛,承载了太多命运的曲折和温情。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林师傅(路东 饰演),林家班的班主,三个兄弟和伶俐的师傅。

演员路东把林师傅刻画的非常出色,他是整部影片的魂!

这个人物,即使出场戏份少,也挡不住艺术的感染力。

他对于昆曲的痴迷,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守护,人物的衣着、做派,就连随手画出来的牡丹,都很有神韵。

看过《似水流年》,我觉得挖到宝了。

这部电影,干净、清澈,又充满了人文情怀和青春的记忆。

从布景到演员,都没有丝毫懈怠。

这个三月,千万别错过的一部好电影。

《似水流年》,看过之后你会喜欢。

 8 ) 这部电影致敬《牡丹亭》,展现了昆曲的魅力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拍得很优美,影片就像诗歌一样,在讲述回忆的同时,也在赞美着那过往的年华。

影片在浙江遂昌实地拍摄,那里的人们尤其喜爱昆曲。

“似水流年”是出自明代汤显祖戏剧《牡丹亭》的台词,现在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成语,《牡丹亭》又是昆曲中的代表作品,所以影片是用“似水流年”来指代过去的时光和昆曲艺术。

对昆曲,我知之甚少,但《牡丹亭》的故事还是知道的。

《牡丹亭》讲述了官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思念梦中见到的书生柳梦梅而死,最后因爱起死回生,杜丽娘和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故事凄美婉转,赞美了真情,是一部演出了数百年的经典剧目。

在《似水流年》的电影中,林家班师兄弟三人的拿手剧目就是昆曲《牡丹亭》。

不过,《似水流年》讲述的可不是昆曲风生水起之时,影片聚焦的是1980年代至今的时代,昆曲逐渐被观众冷落的残酷现实。

但另外一边,林家班的师兄弟三人在商界的奋战却出人头地了,师兄弟三人即使多年不登台,也没有忘记师父的教导,也没有舍弃对昆曲的热爱,他们宁愿出钱出力重新让昆曲在故乡传唱。

《似水流年》是一部有关情怀的电影,透过林家班三兄弟的经历,抒发他们对故乡的情怀,对初恋的念念不忘,以及对昆曲的毕生热爱。

所以,这部电影一直突出的核心思想就是“不忘初心”。

不管是人,还是某一种艺术,都会因为环境而改变。

昆曲成为殿堂级别的艺术,能懂的欣赏昆曲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昆曲这种传统戏曲如何在新世纪继续传承,同时让更多新时代的年轻人喜欢昆曲,是一个难题。

现在,《似水流年》这部电影出现,至少会让更多的人想去了解昆曲了,这是一部电影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

《似水流年》的整部电影使用回忆展开,通过一个孤儿的回忆,来讲述他三个“爸爸”的故事,三个爸爸当然就是林家班的三兄弟。

从林家三兄弟的几十年成长发展,也见证了社会的飞速进步。

《似水流年》这部戏的视野很广大,涉及了中国现代4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我国飞速发展的40年。

2000年算是影片中的一个节点,林家班三兄弟因为失恋而远走他乡,他们到沿海发达城市谋求新的生路,那时也是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处处都是机遇。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师兄弟三人算是和昆曲告别了,为了生活和事业,放弃了他们的本专业,练了几十年的嗓子和基本功,都抛弃了。

虽然这一点很残酷,但现实不由得人们选择。

之后,等三兄弟事业发达了,有财力了,他们再回过头来扶持昆曲事业,这就是他们不忘初心的表现。

昆曲不应该消亡,也不会消亡,昆曲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媒体平台有更好的推广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昆曲之美,这部电影做到了。

崔汀/文 utwex$WB�

 9 ) 一往而深的记忆解锁,勿忘初心的信念重拾

一座露天老戏台的拆除与复建,折射着传统与现代冲突后的契合。

同门三兄弟的出走与归来,幻化出一场信念重拾的美好。

《似水流年》虽有着文艺电影的腔调,却有着正剧的风范。

故事是温情也可催泪、怀旧不忘励志。

而益重的师徒情深、真挚的兄弟情长、至诚的男女爱恋,以及治愈的父子和解,让人物之间始终激荡着饱满情感。

电影属于青春片范畴。

故事背景设置在浙江西南部的遂昌小城。

一个昆曲戏班,三个情同手足的异性兄弟,故事沿着他们三人的成长与经历,道尽小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悲欢起落。

而他们的10岁、20岁、30岁,每个年龄阶段对应重要的时间节点,来表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下的生活际遇。

故事富有极强的年代感。

开场便让怀旧气息扑面而来。

男孩手弹玻璃球,女孩怀抱不倒翁玩具,纸皮包裹的红豆冰棍,三道杠蓝色运动服,尽显在微黄泛旧的画面里,这些道具真的把人们的思绪就带到了遥远的80年代。

那有着不同姓氏的三个小男孩,寄养在昆曲艺人林翰文门下。

流落街头的女孤儿伶俐,被林师傅收养。

她的到来让团结三人组变成亲密四人行。

随着同门四兄妹的长大,故事开始90年代的记忆解锁。

三兄弟技艺有成,但昆曲却已变得泛人问津,遭受着流行文化的冲击。

本是表演昆曲的露天老戏台,竟成了唱跳的士高的场所。

已是弱冠之年的三兄弟性格初步体现,老大玮钢沉稳且刚毅,老二玮钢冲动有热情,老三玮俊内敛又含蓄。

他们与社会小青年们因戏台的争夺而大打一仗,象征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现实中的尴尬与困境。

而他们也因雨夜打架,错过进剧团的机会。

林师傅的伤心溢于言表,三兄弟的失落现于面庞,收获的弃婴天赐,成为他们心头的慰藉所在。

当时间线索进入千禧之年,打水仗的嬉戏玩乐,看似欢畅温馨,但冲不淡戏班生存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兄弟同时爱上师妹伶俐,可小师妹仅钟情大师兄玮钢。

密无间的三兄弟产生了裂痕。

可伶俐偏偏又要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三个柳梦梅”迎娶不了“一个杜丽娘”,三兄弟婚宴抢亲未遂,品尝着无法言说的痛苦。

而昆曲无人喝彩的现实,导致他们抱团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故事顺势开启励志的节奏。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衢州,三兄弟历经艰难困苦,依靠勤劳与智慧来拼搏创富。

老大玮钢在风雨无阻中收售旧电器,老二玮峰竭尽所能售卖房屋,老三玮俊辗转娱乐场所当歌手。

三人其后抓住商业契机,协力开起大型歌舞厅。

当徒弟成为成功人士之时,师父却因车祸而亡。

而回到故乡的三兄弟深感内疚,往昔对昆曲痴迷的初心被重新唤起,他们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把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影片在内容上一波三折。

最初是快乐无忧的纯真主义,体现三兄弟少儿年代苦学技艺。

尔后是笔触真实的现实主义,呈现着剧中人在无人喝彩时遭遇的苦辣酸甜。

接下来是激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表现着三个男主拥抱经济大潮,怎样让昆曲推陈出新。

而影片的真正主题,显然是来表现昆曲这门国粹,如何在时光洪流中的坚守与思变并存、淡定与进取共生。

该片既有类型片的结构特征,又有文艺片的反思和探索,创作者没有刻意去营造人物光明或悲伤一面,或是太过艰辛的历程和太执着的理想,而是把暗涌压制在画面里,让观众凭心去感怀并欣慰于过往浪潮般的年代。

它那扎实的时代感,却又目光流离让观者恍若隔世。

其实就在这种犹疑之间,已经达到了具体与抽象的平衡量,也许,导演想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亦悲亦喜,诗意又自现,让平淡中的浓浓温情,平凡中的暖暖爱意,来表现对传统文化弘扬的意念。

 10 ) 《似水流年》用历史的轮回展现初心的可贵!

很巧的是,我出生的家乡也有一个昆剧团,我还认识团里大大小小不少人,也算是亲眼见证了昆剧团在我们那座四线小城市里的起起伏伏。

跟电影《似水流年》里表现的一样,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世纪之交那段时间,原来的昆剧团受到巨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被认定为老旧的戏曲再也无法吸引普通受众,剧团里的大大小小们都在经受着一次诱惑和洗礼。

万幸的是,没过几年,昆剧被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那所小城里的剧团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重新回到戏园子里,开始学着去欣赏这种古老、优美、同时也不乏新意的戏曲。

我的那些朋友们,并不像《似水流年》里的老师傅和三兄弟活的那么憋屈,至少现在不是,在世纪之交那两年他们是不是也有过象电影中人物那样坎坷的心路历程,我说不上来。

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确实太快速了,几年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始终傲立潮头,所以有涨潮、自然也会有落潮,最重要的还是不论潮起潮落,历史的车轮如何辗转,人,始终还能记得自己的初心!

历史的车轮始终呈螺旋向上的趋势,彼时的鸡肋,未尝不会成为此时的熊掌。

昆曲如是,人也如是!

但《似水流年》着力想要表现的,还是在成为鸡肋后,昆曲低潮时,昆班人的执着。

在电影里,三位出生于八零年代的孩子在师傅的教导下,刻苦学习唱念做打,期盼的就是有朝一日登台、成角!

但是谁知道还没等他们长到可以登台,那座挂着“牡丹亭”字样的戏台就已经被群魔乱舞的迪斯科占领了。

在这里并不是说迪斯科就一定比昆曲要糟糕,这代表的只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毕竟那个时代的迪斯科如今似乎也不再那么流行,时代的潮流总是轮流转的,谁能想到古风戏曲如今又能焕发新的生机呢?

先不提如今,在当时的三兄弟没有戏唱了,只能离乡背井去打工,他们从小学习的唱念做打并不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在这里必须要特别提到一句,尽管两位八零后导演在技法上或许还有些青涩,不够圆融,但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却非常到位,三兄弟在大城市做的那些底层工作,不正是每一位北漂、上漂以及离乡背井的孩子都曾经做过的吗?

唯一有点不同的只在于,这三位年轻人始终都没有忘记师傅、昆曲在他们身体上,血脉里牢牢打下的印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电影的后段,三兄弟已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没忘记的仍然是师傅心心念念的昆曲,也是他们一直烙印在心底深处的昆曲。

大概正是因为有象他们这样的人,那些古老的,优美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传承下去!

年华诚然似水,一去不再复返,但是水流过的痕迹却不会褪去,它只会提醒每一个有心人,它曾经的美好!

《似水流年》短评

想看的是另一部...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至少还是勾起了我心里的一些波澜的吧...老实人啊我是老实人 和大哥一样的老实人

3分钟前
  • 推荐

很好看,故事很精彩,我很喜欢。

7分钟前
  • 豆友aUMa1eEbSM
  • 力荐

彪子的这个哭戏真的很能够打动我,有被带入到了情绪之中,跟着一起共情

8分钟前
  • 影视爱好者
  • 力荐

我以为自己看错了,果然是看错了

1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我当年怎么会想看这片的?看到三个男性都爱上小师妹然后撕的时候我就……了

13分钟前
  • 明月 花枝 你
  • 很差

不管是哪方面都不行。为何豆瓣没有评分是有道理的。保护传统文化?爱情?发展房地产经济?哪一方面让大家产生共鸣了?演员水平也是,一老一小,已经无力吐槽。开始觉得男演员还帅,女演员也不丑的。这编剧就是太垃圾了些。

17分钟前
  • 海石观潮
  • 很差

电影源于生活,不去批评演技和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就生活,人间值得~~

19分钟前
  • xiao_shuai
  • 推荐

不知所云

20分钟前
  • 方见
  • 较差

再一次刷新了我对国产片的认知下线。又一次让我下错了同名电影,垃圾!

24分钟前
  • 耿耿星河
  • 很差

被名字和昆曲主题骗进去,看了一半不行了……立意挺好,但还是加油吧

27分钟前
  • zvjbxbm
  • 很差

没看进

32分钟前
  • 阿什
  • 很差

视点及其错乱,本来看严浩的一不小心误入

37分钟前
  • 我是大冉
  • 还行

要看的是同名的另一部,豆瓣指错路了。大概看了半小时吧,摄影还有点意思,故事就乱七八糟的。收养伶俐跟玩似的,收养“我”也是匪夷所思的过程。进度条往后拖动半小时,也能接着看下去,感觉编剧的水平和我差不多。。。

42分钟前
  • walnut
  • 较差

放电影的,人都走没了(^_^*)

43分钟前
  • 强尼躲躲
  • 很差

竟然敢叫似水流年? 苍天啊。这电影到底讲了啥

46分钟前
  • Alex-Hearing
  • 很差

看了好久,才算看完。想表达的意思,很显而易见。算是个献礼片吧。。。实在是没啥太大意思,只是里面的八十年代的故事背景,是唯一吸引我的地方,仅此而已。

51分钟前
  • 黑色上衣
  • 较差

误打误撞看到这部电影,上来标记没想到这么低分。我看下来,拍出了文艺和年代感。特别是师妹的突然出嫁,我内心暗叫:师傅高人!亲情是长久的,爱情是一时的,搞不好就啥情都没了。这个时候,就把四星改五星了

54分钟前
  • 如梦
  • 力荐

我对象看一包带劲,我却一点也看不进去

56分钟前
  • 小宝
  • 较差

很希望了解那个期待的事情,就像最近的大江大河

60分钟前
  • 曹盟
  • 力荐

1小时前
  • 暴怒影评狗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