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我们选择贫贱而卑微的开始,还是富贵而无奈的结束?
周末的电影院里,空空落落的几个人,两对恋人和我。
灯徐徐暗下去的时候,前面的男生不约而同的神情拥吻身旁的女生。
直到跌入了长久的黑暗,我没看见他们分开。
每一个来到电影院的恋人,大概都是为了这空旷、自由、黑暗而暧昧的空间吧,电影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情,在他们看来。
只是我想,电影终场的时候,他们还会拥吻吗?
这样一部最不要爱情的爱情片。
陈可辛煞费苦心,为了这一场只是如果的爱情。
他不惜血本地用世界上最奢华最浪漫而又最混乱的歌舞剧形式轰轰烈烈的导演了三个人之间最没有浪漫最苍白无力的情感纠葛。
细腻而精致的镜头语言,高超到不落痕迹的剪辑技巧,光影变幻色彩纷呈的拍摄效果,讲述的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
寒冬的一碗剩面让一心在北京闯出事业的孙纳(周迅)在最贫苦的时候结识了导演系在读的落魄学生林见东(金城武),异乡的严寒让他们自然相爱。
但在现实面前,相爱的脚步并不能阻止孙纳追逐成功摆脱贫穷的脚步。
利用林见东的资源,孙纳得到了一个电影的角色,走上了明星之路。
十年之后,她终于成了大明星,并和捧红她的名导演聂文有了相对固定的关系。
一部由香港投资的爱情电影将这三个人联系到了一起,在导演的阐释下,这部爱情电影竟然与他们当下的处境惊人的相似。
戏里戏外,哪儿是戏,哪是真的人生,有时候竟是难解难分。
戏中的孙纳有意遗忘了一切,而在她的戏中她扮演的小雨却是被动的失忆。
不管具体细节的差异如何,结果却都是一样。
戏中,班主死了,留下小雨怅然不觉伤悲。
戏外,饰演班主的导演在血泊在中站起来,意味着电影拍摄的结束,孙林因电影相互也因电影结束而无奈各奔东西。
个中痴情怨恨种种,在聂文导演的戏里明明白白戏外之人也看得清清楚楚。
作为导演与演员,一部电影完了,意味着另一部电影的筹划,而其中的亦真亦戏的感情,就让他放在胶片中,或者剪掉,或者留下,仿佛已经不是自己的事情了,也没有人在意的,至少是看起来不在意。
影院里,灯亮了,幕布上是列出长长的工作人员的名单,宣告着着戏中戏,梦中梦的结束。
缠绵者从馨梦中惊醒,拥吻者不舍于彼此的短暂的沉醉,散场,离开。
或许我们每一对恋人的结局都是离开,无论经历是爱还是可能爱还是不爱。
当一切安排好,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选择顺从和遗忘。
电影的英文片名是《Perhaps Love》,是的,在这样日薄西山的年代里,爱不再是绝对。
如果要相信,也不过是“可能”,是Perhaps。
张学友扮演的导演聂文对孙纳说的很明白;“当时,你需要一个导演,我需要一个伴。
我以为戏一拍完我们就会分开,没有想到我们会在一起这么久,戏一部接一部的拍。
”他们在一起这么久,拍了那么多的戏,却不能实现一个最简单的梦想——拍一部最简单的爱情故事:一对年轻恋人,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蓝天白云下,相互依偎坐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
他们为什么不能拍,不去拍?
因为孙纳和聂文都知道,看似这是一部最简单的戏,却是一个最难以实现的爱情理想。
这个时代的荒芜再也不需要有人记得这样简单的爱情,就算是聂文,即使记得故事,也会遗忘故事发生的地点。
孙纳说,尘往事唯一的价值就是让我们不要回忆过去。
就像吴君如客串的经纪人计较的一样,我们不要过去式,而是现在时。
爱,只是一种可能性。
回首当看旧时月色,十年以前,陈可辛的《甜蜜蜜》让我们至今为一段爱情的逝去黯然伤神,那份异乡遭遇的爱情使一切的酸涩酿成甜蜜。
十年以后,这部《如果爱》中,爱与不爱已经不再是揪人心碎的一念之间的取舍,现实让人明白,最爱自己的人是自己,为此,在生活面前,断然放弃爱好像成了题中之意理所当然。
陈可辛用是怀旧的,他没有遗忘故去,他用原班人马拍摄一个基本上相似的故主题,都是异乡漂泊,都是相互慰藉,都是分手告终。
任何导演都会知道,如果一切都是旧的,即使你是最好的导演,也不会有观众买你的帐。
那么,这其中之味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就是着十年的光阴。
十年,可以说,十年的时间,电影里孙纳变化有多大,那么相比《甜蜜蜜》,《如果爱》的变化就有多大,陈可辛的变化就有多大。
《甜蜜蜜》中,李黎两个人绕了几年的圈子,当终于可以在城市立足时,才发现其实最想要的只是想和爱人守在一起,只是一切都不可以回到从前。
而《如果爱》中,从一开始,爱情就不过是没有饭吃没有住所之后的衍生物,松松散散,随时都可以没有。
到最后两人再次重逢,一夜真情,让他们了结多年的心事,如果有爱,如果有恨,都一笔勾销,戏一结束,梦就结束,两人无奈也只是再次说再见。
没有了爱情,生活中还剩下什么?
爱情片里还有什么?
陈可辛安排池珍熙说话,隐晦的给了一个意义不太明朗的答案。
或许,根本没有什么是必须的。
生活就是上帝拉开的一场大幕,每个人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主角。
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永远当不了主角。
爱情可能就是这场戏中偶尔的一个片断,它可能不过是一个镜头,甚至会被剪掉。
没有了爱情,于是就有了爱情片。
生活还在继续,爱情还承载着祖辈以来人们偶尔的幻想、寄托和软弱。
于是,没有了爱情的内容,没有了真正的投入,就需要越来越复杂的剧情,越来越理不清的纠葛,越来越豪华的样式。
爱情成了电影中一个空洞的符号,一个与意义擦肩而过的能指和所指。
戏,无所不在,他人的生活即使自己的戏。
所以,这部戏在戏中设戏,戏中之戏还是戏。
说来说去,人生不过是戏,只是这戏,繁花似锦,盛况空前,却掩不住强颜欢笑,掩不住那发自心底的落寞之意来。
这部电影,对于浪漫主义者来说,是“如果爱”,因为这之后可以加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两个人相爱,那么……”这样的句式,可以演绎成千上万的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而对于更多的现实主义者来说,则是“可能爱”,是可能爱,也可能从来就没有爱,这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一种却是一片心死的沉寂。
遗忘了过去,抱不住将来,有的是现在,即使再没有爱,也要把戏演的荡气回肠,歌舞升平,这是爱的代价,也是生活最后的价值。
今天下午,在学校的放映厅看完这场电影。
我努力抛去女人的敏感心理和个人感情,克制着眼泪,看着它落幕。
我对里面的一个镜头很是喜爱。
10年后,林见东离开正在熟睡的孙纳走去机场,复仇的快感过后,像是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然后又跑回来,在冰场上找到面色苍白的她,相拥而泣。
我很喜欢金城武和周迅紧皱的眉头和大眼睛里不断掉落的大颗大颗的泪水,一双锤打的手,一双抚慰的手。
那一刻的感情冲破所有的界限,汹涌而至,非常真实。
导演说:多年前,你需要一个导演,我需要一个伴。
本以为拍完了一部戏就会散,没想到我们拍了一部又一部。
要得太多了。
“要得太多了”,一针见血。
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真的会有这样的故事吗?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经常会忍不住执着这个并不重要的问题。
似乎,现实中,这样10年来坚持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少得好像只能在电影中憧憬。
真的会有这样的男人吗?
真的还会有人对于一段回忆耿耿于怀吗?
还是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大家更习惯把它演绎成一段暗涌,一阵阵不为人知的心悸。
回忆的力量,爱的力量,纯真的力量。
我并不知道。
原来我是越来越不爱做梦了。
我经常想要以坚强的心情面对悲伤的事情,一些永远的遗憾,一些看来无法也无力,更无奈去改变的事情。
我哭完之后就变成一个耻笑自己的人,在黑暗里感觉到结束的无可挽回。
就像林见东说的,我这一生最失败的事就是喜欢上一个自己鄙视的人,于是我也鄙视自己。
那种非常确定的爱和鄙视像是一个巴掌,紧紧痛痛地拍在我们麻木的脸上。
孙纳说:你不要看着我走。
然后对着他看她的窗猛踢一脚。
仓皇离去。
那些青春的脚步,从不却步,向着理想,向着未知,跌跌撞撞,伤得义无返顾。
我们现在是不是还陷在一阵被自我麻醉的无所谓里,放纵着失去和拥有。
看完电影,我在评语里写下的是,这是一部可以让人大哭的电影,很现实。
最近看的电影颇多,不乏一些非常好的电影,比如《香水》。
当看到一些人居然评价是3星以下时,我又一次把我的坏脾气暴露了。
我非常愤怒的说,打4星以下的人都是智商不高的人。
而这部电影,我却没有这么苛刻。
因为这部电影跟智商没有关系,只跟经历和岁月有关。
这也是我没有力荐的原因之一。
有多少女人都跟“老孙”一样啊,在现实和理想、爱情和事业里挣扎选择。
也许很多幸运的女人并没有遇到这样两难的选择,但确实也有一部分不太幸运的女人真的遇到了这个难题。
是留下来跟身边这个温暖的男人过平凡的日子,还是抛弃已经拥有的去拥抱外面的未知?
请那少部分的女人告诉我,是不是每当这个时候,几乎所有身边的人都会让你选择前者?
其实,我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不太幸运的女人,而身边大多数人,包括圈子里的同行都对我说,一个女人哪里那么多的想法,趁现在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随便找个稳定的工作,赚点零花钱,有时间去考考公务员,这才是女人该过的日子。
说实话,这番话是在吃饭的时候一个同事说的,我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吃饭。
因为这样的争论实在是太多了,因为我既无法认同他,又无法驳倒他。
我沉默,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哪条路才是对的,我应该遵从一个女人的选择还是拿现在当赌注,去满足心中那点不安分?
而老孙却是如此的决绝,一次次的投入洋制片、副导演、导演的怀里,最终成功上位。
“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当她不是老孙而是孙娜时,她终于活过来了。
她对过去的老孙是那么的决绝,既然选择离开,那么她就选择了彻彻底底的遗忘,没有回忆便不会让回忆折磨自己。
这样的老孙,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她下贱。
在见东眼里,过去那个扎着两个辫子,穿着红色呢大衣,追赶公车的那个老孙才是可爱的,可是在我眼里,多年后,那个短发红大衣的孙娜也是可爱且可敬的。
没错,留下来的老孙也许可以和彭浩翔片子里的大头阿慧一样,多年后,一双儿女绕膝,而当初那个温暖且平凡的小男孩,也成了颇有事业成就的男人。
大头阿慧是幸福的,孙娜难道就不幸福吗?
只是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女人应该有大头阿慧那样幸福,那才是真正女人上的幸福。
而其实,女人还有另外一种幸福,那就是跟男人一样,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并且获得认同。
女人的社会价值真的不只是生儿育女,做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我如果离开,也许会无法将现在这段将近4年的感情维持下去,也许会失去这辈子最爱我的一个男人,可是我跟老孙一样,无法忍受平庸的日子爬满还算年轻的脸颊,等待一个男孩蜕变成男人。
用老孙的解释就是,最爱自己的人永远都是自己。
龙应台说20岁之前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却信了。
之所以我们成了这小部分不太幸运的女人,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早就注定了的。
我一直在反复听周迅唱《外面》,在电影中听的时候就流泪了,这歌词写得真好啊,也只有林夕才能有这样细腻的功力,加上周迅那听似轻描淡写,实则无奈的声线,唱出了心底的自己。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会不会失败 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 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会不会失败 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 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 留在这里我看不到现在 我要出去寻找我的未来 下定了决心改变日子真难捱 吹熄了蜡烛愿望就是离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会变得可爱 外面的机会来得很快 我一定找到自己的存在 一离开头也不转不回来 留在这里我看不到现在 我要出去寻找我的未来 下定了决心改变日子真难捱 吹熄了蜡烛愿望就是离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会变得可爱 外面的机会来得很快 我一定找到自己的存在 一离开头也不转不回来我离开永远都不再而这部电影之所以没有流于俗套,就是因为它的题目是“Perhaps Love”。
见东当然是爱老孙的,以前的老孙。
如果不爱,他又怎会在老孙被骗后,给她个依然温暖的怀抱,并且给她一个男人绝不会轻易给女人的承诺——结婚。
但是,后来的建东,对孙娜是爱还是习惯,还是执着,还是不甘,还是想揭开老孙离开他时的迷,到底爱不爱?
或者有没有爱过?
这样的纠结很多人都会有过吧。
所以,建东是个悲剧的角色。
而老孙呢,也许最说不清的就是老孙的感情,也许爱吧,最爱的也许永远都是自己。
别人说,有些女人天生就是这么自私,我已经写得不想写了,这真是部让人难过的电影。
希望“老孙”们都可以活过来。
作为一部歌舞片,电影除了在叙述形式和镜头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在歌舞方面也加入了很多新颖的创意。
影片的歌舞片段富有生命力:华丽的舞美,印度风味的舞蹈,小丑、妓女等多变的造型,高空的杂技••••••都使影片充满了活力,且许多歌舞的情节在处理人物情感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孙纳不想回忆起过去时与林见东在高空中荡秋千,或者聂文发现孙纳和林见东有故事后通过唱歌来表达内心——这种歌舞中的叙事蒙太奇将表意功能运用到了极致,更可贵的是,这种镜头整合的一句不再是时空的连续性而是情绪的一致性。
这也更加体现出导演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电影拍摄的极高水平,让观众在美轮美奂中解读这个并不美满的爱情故事。
不可否认,影片通过回忆、现实和超现实时空的交错使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刻骨饱满,然而影片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依然是那个永恒的主题:如果爱,那就爱吧。
一个男人什么都有了时候选择了你,他一定不会再放弃你;一个男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选择了你,等他什么都有了的时候一定会抛弃你而一个女人要陪你共患难,并不代表多爱你,只是她太有自信,太年轻义气,她以为她强大青春美好到可以战胜生活。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
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
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
不行。
所以我并不爱你。
英语里面的条件状语从句,带着期许,可惜很多假设从不成立。
有太多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夫妻,他们后来同床异梦,各怀心事。
比如jo爸他们是不是不愿意身边的女人见证过他们的不够强大和美好?
只愿表露风光的那一面。
当你没有山珍海味可吃,有一碗菠菜豆腐汤都奉若珍宝。
可是当有一天你拥有无数珍馐,你再也不能只喝一碗菠菜汤。
有话云,莫欺少年穷,可惜,你曾救助过的落魄少年,有几个能成为老来相伴。
包惜弱收留了落难的金王,惹来杀身祸。
你帮过落魄的他,他却不愿面对自己的不堪过去,连同你一起。
他根本没吃过川菜粤菜鲁菜鹅肝T骨韩料日餐,自然只喜欢你的清粥小菜。
只有他阅尽千帆,才能懂得清粥小菜真的最可贵难得。
也许兜兜转转到原点,位移为零,却不可或缺这过程。
小雨不爱张扬,张扬也不爱小雨,班主也不爱小雨。
可惜人们都只是看到表面,披着爱情外衣来洗清自我的人性。
老孙当时舍弃的是那个自以为可以战胜一切靠自己的的孙娜。
谁也不是真的爱谁,只有聂文真的爱电影,因为他通过电影完成自我救赎。
当他拥有一切,只是缺一个女主人的时候,再去找他吧。
他要的是一个共同欣赏自我的伴侣,而已。
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想起金海心的《依依难舍》你现在依依难舍是你的骄傲作祟明早清醒之后你会明白你也没有爱过谁如果我依依难舍不管做错或做对随着你的言行时喜时悲将来我会发现只有我独自在为爱流泪最爱的一直是感情动物女人。
男人只是骄傲不服输一个男人什么都有了时候选择了你,他一定不会再放弃你;一个男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选择了你,等他什么都有了的时候一定会抛弃你是因为他拥有了一切后,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男人。
才会明白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
才知不爱吃牛排也不爱吃寿司而不是我只能喝粥。
他在怀念的原来是当时坚持的你和我,不孤独的挤在北京温暖了寒冬。
他也无奈的妥协当了演员,他们真的合作了。
像不像巩俐和张艺谋若干年后的合作?
那时候你需要个导演,我需要个伴儿。
为什么老东做不了导演呢?
因为他看不穿,看不透自己也看不懂别人。
他永远输给聂文周迅真慧黠又灵动,她是可以做导演的女演员,所以可以演活所有角色.老孙对于老东只是一个memory keeper她替他保管了许多已经剪辑的片段,就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
可惜,有很多我们丢掉的片段,没有人会保管。
因为他们连自己的都丢失了。
不要忘记北京。
要有多坚强才能念念不忘?
try to remember.一天天,一季季,一岁岁。
我们遗失的不是爱,而是自己。
原来时间的手可以抚平所有的伤痕。
Time heals all wounds.相逢一笑泯恩仇她最爱的不是北京,是青海。
最爱他的不是老孙,是老东自己。
曼桢说,我们回不去了。
为什么最后理智的却是女人?
如果爱:非典型性爱情片(车浩)看完《如果爱》后,想看看大家都怎么看。
在网上搜了搜了影评,关于故事梗概介绍大致如下:“孙纳为了生存和成功,不择手段,终于成为大明星,然而命运弄人,十年之后却要在戏里和两个爱过的男人同演一出戏,在孙纳的心中,到底有没有爱过,他与他,究竟如何抉择……” 。
于是就跟进了许多“林与聂谁是心中的真爱啊”等等真理大讨论,以及对三个角色的性格分析,什么孙纳(周迅饰)是势利型啊,林立东(金城武)是执着天真型啊,聂文(张学友)就是现实型等等。
在这样的评论中,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了不满,认为与《甜蜜蜜》相比,《如果爱》要逊色一些,在讲爱情故事的技巧上,不如前者。
也有人认为,其实《如果爱》和《甜蜜蜜》是一样的,周迅就是张曼玉,金城武就是黎明,张学友就是曾志伟。
一片谬论啊。
想了好久,冒着被骂圣斗士星矢的风险,还是写点自己的看法吧。
呵呵。
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这个片子看得不是很过瘾。
那是因为他们拿了一把爱情片的尺子。
而对《如果爱》来说,用一般爱情片的框架去衡量,就相当于有点把手套当袜子用了。
陈可辛果然没有负我的诚意。
《如果爱》在主题的深度上远超过了《甜蜜蜜》。
这根本就不是一部爱情片。
严谨点说,这实质上并不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
里面似乎有爱情,但是爱情只是起到了连接影片的线索功能。
换句话说,这里的point不是爱情。
但是《如果爱》又的确讲的是关于爱的故事,只不过不是爱别人,而是爱自己。
影片中三个人所面临的是同一个终极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爱。
至于对他人的爱情,则是一个导火索,引导也逼迫他们面向这个问题;爱情在这里也是一种背景色,反衬出了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艰难与痛苦。
所谓爱自己,电影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了:“每个人的一生就好像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
有时候他们会以为自己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是他们可能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说不定他们的镜头早被人剪掉了,自己还不知道。
”这段开宗明义的话究竟什么意思?
看完整部电影,就会明白导演的意思:既然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那么即使以爱情的名义,自己也不可能成为别人生命里的主角,别人也不是你生命中的主角。
而对于一个配角的爱是不必也不可以分给太多的,爱只能集中在主角身上,也就是说,你最爱的还是你自己。
孙纳是这三个人中对这一点把握最深也活得最明白的人。
从影片开始一露面,她就是在为自己活着,出写真集比出回忆录好,是因为“过去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我不再想回到过去”,只要能在现在活好,那么“爱情,没有过”。
即使碰到了林立东,虽然心里偶有波澜,“眼神不集中”,但是她心里也从来没有主动想过要回到过去或者重温旧梦,“我不明白你眼里的爱,为什么要问我是谁?
”这些对记忆的抹去,并不是因为爱情的原因,也与聂文无关,孙纳在戏中向林立东说得很直接:“请你不要再纠缠我了。
需要明白的我十年前就明白了,现在是你不明白。
你都往前走了,你不要再把我往回拉嘛。
”这话很干脆,里面是没有爱情的。
十年前,在北京两人都落魄的时候。
孙纳就很明白这道理了。
“什么爱情故事,可以填饱肚子”。
填饱肚子是对自己最基本的爱,正是由于对自己的这点爱,她才爱上可以为他提供洗澡地方和方便面的林立东,才会离开林立东,去找可能带她去好莱坞的美国人;才会在雪地上温暖的拥抱之后,再度离开林,去找可以圆她演员梦的副导演。
至于对后两者有没有爱,电影没有交代,那也是不重要的,那只是孙纳为了爱自己的手段。
最后遇见了聂文,她终于成功了。
至此,她再也没有怀念过去,因为她现在很好。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不能非议。
在爱的分配上,在林立东和她自己之间,孙纳选择了自己,这也是她的权利,她只是一直作自己生命中的主角而已。
“火热的爱情只是出于暂时,又何必固执于偶然的事。
”在孙纳心中,只有爱自己才是必然的。
周迅把这个角色演得很鲜明,毫不遮掩对自己的爱,也从不后悔,这从她离开那间小屋十年也没有回去过就可以看出。
在与林立东再度见面时,并没什么外界的压力,林也已是明星,但她也未想重温旧梦,也不觉得就有多么对不起林,她坚决地告诉对方:“我们没见过。
做男人爽快一点。
”表现得不落俗套,相比之下,那些一直在爱自己之余又怀旧爱情的倒显得虚伪了。
孙纳离开林立东时,留下录音,劝告林,把她的人生态度说得再清楚不过:“老东,记着,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林立东。
很多影评把他定位在痴情上。
似乎金城武自己也这么觉得。
这是个天大的笑话。
林立东在孙纳离开的十年间是一直不开心,但是让他不开心的其实并不是爱情,更不是对孙纳的思念,而是对这个女人的恨,是郁闷,是憋在心里无法排解的死结。
爱一个人会夜夜无法入睡,必须钻进游泳池里,还要不停地在电脑上敲“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吗?
杨过是这么思念小龙女的吗?
当然,这恨一开始是由爱生的,但是到了最后,即使他一再想把孙纳带回过去时,那里面爱情的成分其实已经很少了。
更多的,是林立东要对得起他自己,要解决掉他心中这十年来的郁闷,这个郁闷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当初纯洁的香港gg想不到孙mm居然可以为了肚子就抛弃了爱情;二是两度离开他跟别的男人跑掉了,这个屈辱也实在是不小;三是他当初居然就傻乎乎地爱上了她;最闷的郁闷是,他自己也搞不清孙纳当初到底有没有爱过他。
十年之后,这个巨大的郁闷他总算解开了。
在他一直不停地在电脑上敲“跟我走跟我走跟我走”之后,他终于把孙纳带回北京,终于让她离开别的男人,也跟自己跑了一回;重新再和孙纳上床这件事,也让他觉得找回一点被爱的感觉;最后,他在清晨离开熟睡中的孙,留下了他的录音,点出了这个人物出场的总原因——他之所以如此报复孙纳,是因为他记住了孙纳的话:“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因为孙纳让他“爱上了一个自己鄙视的人”,从而“导致我自己也鄙视我自己。
你令我一辈子鄙视我自己。
”注意,这里的point不是孙纳,也不是爱情,而是“自己”;不是因为孙纳不爱他或者离开他,而是因为“令我一辈子鄙视我自己”。
“鄙视自己”的对立面就是“爱自己”。
孙纳给他最大的伤害是通过爱情,但不是爱情本身,而是没能很好地“爱自己”。
当初他把爱献给了爱情,以为自己就成为了别人电影中的主角,结果发现不过是一个镜头的配角,最后也被从记忆中删掉了。
如今他通过报复孙纳,把这份爱要回来了。
他终于学会了怎样“爱自己”。
至于聂文,从一开始他的人生问题就和爱情无关。
他出场时就闷闷不乐,他吃酸辣面也不再象从前那么急,这是因为作为导演,他的创作陷入了困顿,和孙纳之间多年的合作习惯也磨去了他的才气。
这是对自身的焦虑,也是对自身的关爱,从“爱自己”出发,即使在不知道孙林之间的关系前,他已经开始质疑他和孙纳之间的“爱情”:“要不是我捧红你,你会对我那么好吗?
我拍的戏不好看,你们还会对我那么好吗?
”等到他发现孙林的私情后,他的愤怒更是在歌声中表现无遗:“没有我,哪有你,他又算什么东西?
”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他对孙纳的感情更多地是由于自己曾经的付出,舍不得一个亲手捧红的人,其实是舍不得在她身上倾注的自己的心血。
至于他一再地唱:“你还是爱我的”。
这种对爱的渴求必须和他之前创作力的枯竭联系起来理解,那是一种自信心的动摇,他不能再在这个女人身上失去,他渴求维持的是他残留的一点自信;只是同时他也矛盾,因为孙纳对他而言,已经成为一个创作上的旧习包袱。
因此,从始至终,聂文这个人物关注的一直就不是爱情,而是他自己。
影片结尾,每个人都找到了“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聂文修改剧本的放手一跳,卸下了他和孙纳之间的包袱,也重新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灵感和状态,酸辣面又有了滋味,他也轻松地离开了孙纳;林立东也消失了,因为他在清晨离开孙纳那一刻已经安慰了自己心中十年的郁闷,之后即使再拥抱时,心态已经平和,最多也只是轻轻的的爱情,容易重生也容易忘记。
这两个人从爱情那里拿回了自己的爱,从而解决了心中的“鄙视”和“包袱”。
至于孙纳,这个女人一如开场,在影片的结尾也是浅浅地笑。
无论是林立东还是聂文,他们的离去对她都不是什么大的变故,因为她一直就是他们的老师:“记着,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在最甜蜜的爱情下面,原来隐藏着这么不甜蜜的人性。
所以我能理解陈可辛说这是他关于爱情片的收山之作。
已经到这里了,还怎么谈爱情呢?
继续拍还怎么拍?
不过我很佩服陈的大胆,这么不团圆的主题他也敢弄,有多少大众会喜欢这样的爱情?
搞成了小众路线去哪里要票房呢?
我更佩服他的高明,把这个几近反爱情的主题居然明目张胆地放在爱情片的名义下来演绎,不仅起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效果,而且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掩盖下,没有多少人注意这个触目惊心,倒是硬生生地造出了商业爱情大片的效果,据说还是贺岁档呢。
其实,早在这个电影的开始,陈可辛已经借导演聂文(张学友)和投资人顾总(曾志伟)的对话,把这部这部戏中戏的总定调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聂:“我觉得那三个主角之间的爱情太牵强。
”顾:“怎么会牵强?
”聂:“小雨应该不是真的爱张扬。
张扬回来找小雨,也不是因为爱她。
班主和小雨也谈不上什么爱情。
”顾:“导演,这就不是爱情片了。
我已经答应人家给一部爱情片了,你必须拍一部爱情片给我啊。
”聂:“爱情片有什么好拍的……..”顾:“爱情片好不好拍没关系。
关键是女人喜欢看爱情片嘛。
观众喜欢看爱情片嘛。
”……………………………….其实,再想想,这也是一部爱情片。
只不过是一部真实和残酷得有点夸大的爱情片。
这不能符合我们对爱情片的想像。
接受采访时,陈可辛说:“爱情再大,大不过身边人。
”张学友说:“爱情的终点是生活。
”两个中年男人戏里戏外做导演,拍了这么一出爱情戏。
这样的爱情片把爱情向悬崖引去,然后他们袖手。
人在自己和爱情之间真的只能这么绝望了吗?
这问题留给每一个人。
看完这部片子,没有感动,也没哭,似乎早有准备地接受了一个现实。
我是为了弄清楚“如果.爱”这个片名的涵义而看完本片的,最后我的理解为:“如果这就是爱”或者说“如果有爱,(那爱是什么?
)” 故事很简单,没什么特别的,讲的就是一个女人十年前和十年后对男人的选择,以及这两个男人在这十年中对这段情感的态度。
就是在这个相信许多人都会遇到的简单故事背后,导演在说明什么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象是一部戏,上映在一个舞台上。
每个人都只顾专注地扮演着各自角色,只关心自已怎样把这个角色演到最好。
那么其他人只是你的配角,或者说是配合。
角色的轻、重都是相对于别人而言的。
对你或对他(她)来说的轰轰烈烈,对于局外人来说也只是个片断,可以随意抹去;或许也只是擦肩而过时无意的一回头。
如果有爱,爱的只是自已。
这个道理已被无数个上演在舞台上的戏验证了,验证着。
所以人和人之间,“角色”和“角色”之间存在的是不断的相互需要。
十年前的“周迅”需要一个洗热水澡,有一碗方便面吃的小窝,“金城武”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于是两人走到一起,也许是同命相怜,产生了一种感情。
当时过境迁,每个人为了“角色”需要对任何事物的理解、判断、选择也是大不相同(除了极个别的情况)。
用“张学友”的话说就是“当时,你需要一个导演,我需要一个伴”。
所以两个人因各自的需求走到了一起。
以至于发展成了后来三个人的情感纠葛。
这种感情是什么?
如果这就是爱。
如果有爱,那爱是什么?
相互需要--如果这就是爱。
十年前,一贫如洗的老孙留下所有积蓄和一盒录音带,没心没肺地离开林。
“在这世界上,最爱你的还是自己。
”十年后,冰冷的大街上,聂文对孙纳说,“当时,你需要一个导演,我需要一个伴。
我以为戏一拍完我们就会分开,没有想到我们会在一起这么久。
”《如果·爱》,一个关于背叛,利用,矛盾,等待和逃离的故事。
浓重的背景,华丽的歌舞,终究敌不过十年前铺天盖地的一场大雪,十年后汹涌澎湃的一池碧水。
冷。
冷的刺骨。
戏中戏,梦中梦。
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
小雨,张扬,班主;孙纳,林,聂文。
他们各自挣扎在角色的爱恨情仇里。
殊不知,生活也于他们开了同样的玩笑。
《如果·爱》,爱在哪里?
钱,名,利,哪一个不比爱来的诱惑。
十年前的孙纳,她爱林么?
雪地里曾经闪现的那一丝爱的火星,被虚荣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我们之间的距离,相差不过毫厘。
在十字街头,没啥好坚持,别跟神话怄气。
”她走了,利用林的人际网络搭上导演之后,拂袖而去。
她是聪明的,又冷漠到可怕。
爱没有,恨没有,拽不来,甩不掉。
十年后的孙纳,她爱聂文么?
或许他只是她无数战利品中的一个,或许他只是她继续向上攀爬的又一个跳板。
聂文捧红了她,她又帮聂文赢得声誉。
她帮他因为她可以得到更多。
他同样。
他们之间,不过是赤裸裸的利用与被利用。
面店里,聂文说,再也品不到穷困潦倒时的滋味。
或者他连爱的味道,也一起忘记了吧?
唯一爱过的,也许是林。
十年痴等。
池底的他始终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面对孙纳的背叛,他早以为自己没有了爱。
等待,为了报复。
一夜缠绵之后他残忍地说“一切都是假的”,人去楼空的独,映在孙纳错愕的脸上。
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而愤怒。
然而,不是因为爱,只是占有。
故事的结尾匪夷所思。
戏里,班主从高空轰然坠下。
戏外,聂文站起来,庆祝歌舞剧顺利关机。
聂文惊世的一坠,是涅磐又是重生。
抖落的是占有,贪婪,欲念。
留下的,或者才是本真的聂文。
而孙纳和林,又从这一场爱的纷争里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
剧中的歌舞场景,极尽奢华。
开篇的《美丽故事》,高潮段的《男人本该妒忌》和《十字街头》,结尾的《如果·爱》,以轰轰烈烈开头又以平平淡淡结束。
十首歌,从整剧中抽离出来,亦把故事说的清清楚楚。
爱,本是一场华丽的盛宴,曲终人散的一刻,方知真假。
喜欢周迅浅吟低唱《外面》的姿态。
这个演员的魅力是一张永远单纯的脸,一双永远天真的眼。
更是外表之下不为人知的倔强,高傲,和永不服输。
《如果·爱》。
如果这个商业社会里没有了爱的存在。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值得珍惜的。
所以,好好爱。
别辜负。
http://ddwindow.blogdriver.com/ddwindow/1099980.html
周迅所诠释的那个女人,更加是矛盾的复合体,在爱情和事业上选择后者,为达到梦想不择手段,不敢对身边的男人动真情,怕他们会拖住她的脚步,但到了最后,才发觉,自己一生中唯一珍贵的,却是那些回忆里自己一直在逃避的东西。
自己,除了回忆竟然一无所有。
空虚,寂寞,抑郁,孤单。
然而,却又发现,虽然是在不断的逃避,可有些东西,悄悄地,已经在心里扎下了很深的伤口,再也无法恢复了。
当年的陈可辛还是没有放弃爱情片,看得出来他如果不将爱情片拍到自己的极致,是不会收手的。
虽然不少人都对中国歌舞片很排斥,但这一部作品并没有将歌舞放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刻意去营造一种尬氛围式的drama,而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去呈现,与现实中的那个爱情故事相互写照。
对于这部作品,可能并没有做到极致,但其中呈现的爱情观与内涵深度都将这部作品的瑕疵掩盖,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池珍熙的角色设定 一个人的一生就好象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
有时候他们会以为他们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
但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
更说不定他们的片段早被人剪掉了,自己居然还不知道。
就拿这对母女来说吧。
这女孩肯定是妈妈一辈子的主角。
可是十几年后,在女孩的电影里面,妈妈的角色还有多重要呢。
在我这储存里很多被别人剪掉的片段,我把他们都收起来了。
因为他们有时会剪错的。
等他们再需要的时候,我就会把片段送还给他们。
池珍熙饰演的回忆修复官Monty,通过一个旁观视角来纵观修复片中的爱情故事。
以上这段开场的独白,就已经将他自己的身份交代清楚。
同时开场时的歌舞名叫《人生蒙太奇》也阐明人生就像各种蒙太奇手法,有时很美好,有时又很乱,而池这个角色就是来剪辑这些被破坏了原有序列的爱情残片。
也许很多人会对他的身份产生疑惑,因为他在里面拥有四个角色一般,但是大胆想一下,他就像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来维护和管理世间的爱情,那他的角色就不难理解了,这里仿佛是借鉴了电影《天使之城》但这一次天使没有爱上凡人。
透过这个角色就可以看出影片的绝妙之处,也是影片线索推动的牵引。
“戏中戏”的完美配合 影片利用回忆与现实、戏外、片中所拍摄的影片故事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将孙纳、林见东与聂文的关系完美交代。
孙纳与林见东那个没有句号的爱情,在两人合作的戏当中再续前缘,那部戏中的情节与现实情节完美配合,林见东想说的话都通过台词来间接表达,看似他入戏很深,实则正是现实中的他真实心理写照。
聂文在窥见二人的情感后,更是借导演与戏中班主的身份,在改剧本中“报复”孙纳,以此宣泄自身的情感,并用最后一幕戏来间接结束这段现实感情,看似戏剧化,实则隐晦表达,这种表现方式让影片变得非常奇妙。
戏中的歌舞无论是歌词的潜意还是旋律的律动,使影片的化学反应更加剧烈。
我终于找到了爱情故事一生中也无法彻底忘记我终于拥有了美丽回忆飘过来荡过去永不忘记 片中这首《命运曲》非常契合孙纳和林见东十年前的北京爱情故事。
影片中金城武饰演的林见东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为了十年前的这段爱情回忆不惜推掉其他邀约,参与聂文的这部戏,为了给这段爱情一个答案,为了让他一生不能释怀的女人—孙纳。
林见东睡觉时梦里总是重复与孙纳相拥的场景。
他依赖安眠药,他坐在电脑前重复打同一句话,他会在深夜怒吼,沉入水底试图忘掉一切……可这最终都无济于事,反倒会使这段回忆更加深刻。
周迅颜值巅峰期饰演的孙纳,她的人物色彩不亚于《甜蜜蜜》中张曼玉的李翘。
孙纳是一个有个性、有追求的女孩,同时要强也使她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断掩饰内心源于她缺乏安全感。
片中插曲齐秦的《外面的世界》非常符合她的世界观,世界很大,有遍地的机会与名利。
她不想被束缚,即便是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因此孙纳在离开北京时对林见东的录音说道:“老东,记着,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这句话一半是孙纳为离开找的理由,另一半则是她的内心想法,在剧组被老外导演潜规则后被毁约的经历告诉她,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唯有自己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而聂文能够给到她想要的,即便出卖自己的贞洁。
但聂文真的陷了进去,他想要永远拥有这段感情,在导演行业里,导演面对形形色色的女演员,能够有这么一个钟情的人也算是难得一见。
见东带孙纳回去北京重温那段最好的时光,那段两人彼此相爱,又再也回不去的爱情。
林见东的飘忽不定、孙纳的野心勃勃都是葬送这段感情的致命因素。
见东在影厅里对孙纳说:“那个老孙爱我。
”她回答:“我就是过去的那个老孙。
”也许他们都不曾改变,但现实早已将两人共同的回忆磨平了棱角,再次回去北京更不是为这段感情续约,而是真正向那个过去说句再会,不曾忘记就已经是最完满的结局了。
桥下再次拥吻,那一刻无论见东曾经对着录音机多少次内心的崩溃,现实中的情绪再怎么游走,一切都成为两人共同的永恒的情感联结♾️。
孙纳接过回忆录后,对聂文前面提到的最简单的爱情片的补充描述里,彻底同过去告别,憧憬未知的前景。
这段感情虽然终结,但它起码热烈过,感动过。
最后的最后,戏杀青了,戏中的、现实中的三个人都开始了新生活。
陈可辛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创新了歌舞片的另类表达形式,这在歌舞片类型不吃香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史无前例,放眼当前绝无仅有。
周迅X金城武对角色的塑造更是无可比拟的存在,因此在陈可辛的创作巅峰期,这部作品在当时是被严重低估的。
最后伴着学友的《如果·爱》结束这段奇幻的旅程🎵。
电影《如果·爱》高清海报
3星半 歌舞形式的荧幕化依旧极具试验性,影片最有意思的还是叙事,徘徊于现在、过去以及戏剧3段时间的交差剪辑中,戏中带情,情中有戏,可是文本薄弱,3人的情感也没多大展述,更多还是固化模式的推动,甚至比起《甜蜜蜜》,它不仅过于戏剧化,许多地方也甚显刻意,男主们连对手戏都没有,仿佛平行世界
爱恨交织
这部戏里金城武特别无聊 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不过张学友唱歌真好 音乐响起 眼眶还是有点湿的
不知道前几年好莱坞的歌舞大潮是怎么迟滞性地传染到香港的呢,张学友倒是好使的,雪狼湖似乎还不能令他过够瘾.周迅凭此片得了香港的那啥奖,她有几个眼神的演饰的确不错,但跟金一起时太冷峻,骨子里的冷峻.这女人已是极超越其年龄面容的衰老.歌舞有可圈点之处,摄像画面漂亮,服装不错,表现手法有小亮点,但总体的立意,不令人信服.刻意的欧化,蹩脚的故事(编剧足够关心现实,将中国大地普遍存在的入城青年农民现象设置为故事的缘由,使得整个成为了如同贾樟柯及贾樟柯们的(尤其突出的是那个外面的世界)故事,这部香港导演两地员工外带韩国
老陈你这是实验作品吧
音乐不错
玩儿什么内涵
如果现在看感觉会不会好点?
我不要做金城武 我不要反复码出我的怨念
在这样的一个电影五花八门的今天,依然被一部爱情片感动实在是连自己都没想到。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感动的,是彼此相爱又珍藏多年那剪不断又放不下的感情,是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还是最后曲终人散空愁暮的不完满。最后我们真的不得不相信女主的那句话“这世上,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soso
灾难的音乐糟糕的调度加上男女主可怕的唱腔,陈可辛是红磨坊看多了。只有张学友是在演音乐剧,很想看雪狼湖洗眼睛。
做作。在搞什么?
学友唱歌还是那么好听的呀!
非常优秀的电影,起码我当时看的时候是这么认为,甚至留在电脑里一直没有删掉。。当然现在那台电脑已经GAME OVER了
有佳句 无佳章 无论是歌舞还是剧情
喜欢里面的歌舞部分~
这个电影,对于周讯来说不算最好的
外表华丽罢了
只是如果吗,那只会留下遗憾。一部烦躁不安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