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真的得看两次才看得出味道来。
第一次看完我的感想只是这样:“有那么一点点柔情在里面,让这起空中劫持案也没有那么难过了。
电影前部分给那个NYPD警察镜头好多,弄得我以为在暗示他是坏人,还真被小小骗了一下。
”第二次看发现了许多细节,许多铺垫,许多熟脸提前出现,感觉更入戏了。
若这个世界对你的评价导向都是负面的,而你一心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硬碰硬会造成的局面会是电影里面的情节走向:因为你酗酒等等使得你成为一个unreliable character,你的上级不敢相信你,他想要抑制已经给予你的权力;你要保护的人凭什么相信你,他们凭借自己本能奋起反之 ... ... 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你的所作所为只能让他们更enervate,让局面更糟糕。
OK,这个时候高潮来了,大家都要同归于尽了,他们认同你是一个好人了。
怎么办?
救人救到底。
只有“技术过硬”、“思想过硬”“勇气过硬”,你才能完成从烂人到英雄的转变。
咳,只有电影才能这么导吧,生活中我们还是谨慎做人好了。
周五晚上,在寝室看完了这部空中营救。
主演是连姆尼森,剧情紧凑,演员好看(没错我说的就是唐顿庄园的大小姐),全程无尿点,反转不够有说服力,主角为什么突然从前半段的狂躁暴力男变成了后半段讲道理的空警,恐怖袭击能让人变得理智?
这段性格反差没懂,但是总体来说是一部很好看的爆米花电影。
一位生活落魄的空警,奉命在一架飞往伦敦的飞机上执行安保任务。
在飞行途中,他收到未知号码的短信,发短信的人对他的一切举动了如指掌,并且要求他向一个秘密账户转账1.5亿美元,否则就会每隔20分钟杀死一名航班上的乘客。
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试图找出发短信的人,但是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意料,本想救飞机上的乘客的空警,却意外导致了几个人的死亡,他也被其他乘客当作一个劫机犯。
这时没有拿到钱的劫机犯已经疯狂,在飞机上放置了炸弹要和所有人同归于尽,但他没有放弃,在飞机上其他乘客的帮助下,找到了真正的劫机犯,说服飞行员降低高度以使炸弹不会把飞机炸成碎片,最后他当然拯救了飞机上其他的乘客,挽狂澜于既倒。
印象最深的是空警被陷害,所有人都认为他就是恐怖分子,他的上级命令他不要轻举妄动,等待飞机降落。
他并没有听从命令,而是坚持自己的判断,做自己认为需要做的事(阻止恐怖分子)。
这和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有所区别的是,我们讲求的是服从,如果空警是个主流价值观的中国人,可能会等着飞机降落上级调查后“还”自己一个公道。
副驾驶也是一样,违反上级的命令降低飞行高度,基于的是他对飞机上的情况的判断,他也没有盲目服从。
我想说的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上级不是神,官方也不是神,他们也不了解全部的事实,保持自己的判断力是很重要的,这不是关于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关于对自己负责,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且,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
热门美剧《24小时》一直传言要出大电影,一传就是七八年,至今还是没影。
不过现在看来,不用出了,权把本片看作《24小时特别版:急速天劫》即可。
全片接近实时推进,尤其中间那几个20分钟的循环,几乎是编剧为了让人注意到银幕上下时钟几乎保持同步而特意设立的。
其他地方有些跳场,但你可以想象成是“插播广告”,而且即使算上“广告”,加起来篇幅也比两集《24》要丰富。
密室空间是拍实时推进影视剧的最佳题材,《24》最精彩的若干集,都是小强在封闭空间(大使馆、飞机、大厦)的冒险。
《急速天劫》的空警主角和小强一样,突然遭遇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挑衅司法,一面是将之当做全民公敌的执法机关,一面是被误导和操控的底层人民,幸得一直信任他支持他的好姑娘(请各自对号入座)相助,才能力挽狂澜。
由于尼森大叔近几年出镜率颇高,一度让我觉得这是《飓风营救》的外传:试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飓风》那位特工老爸忙于工作不顾家人,导致惨剧,之后意志消沉加入空警,通过解决一次危机得到救赎……恐怖分子策划周密,每一步都考虑在主角之前,展现一次相当精湛的象棋大师布局。
后者从看监控画圈圈隔离到找疑犯求助黑客,全在预料之内。
我们情知他是白费功夫,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看着干着急。
找不对真凶,皆因不知道动机,所以按照查案的常规办法处理,只会适得其反,其实编导相当聪明,动机在影片第一台词就提出来了,就看谁能联系上。
片中动作戏不算多,基本上是一出当代技术的大侦探密室破案,但不同于古典侦探,老尼森没有侦探权威,又有时间死线紧逼,被凶嫌多次栽赃且在社交网站一通黑,加上很多时候冲动得不像话(空警一滴酒,乘客两行泪),惹来群众不信任和不耐烦,徒增阻力。
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勇敢地承担起公务员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
算起来,最先给老尼森惹事的是一个黑人小伙,说谎、抗拒执法,之后发现是个偷拍猥琐狂,但根据经验,黑人一般不可能跳反,果不其然,后面还帮了主角一把。
为了让老尼森晚一点发现真凶,编导煞费苦心,故布疑阵多姿多彩,无奈都不给力,黑人,穆斯林,绝症女人,大腹便便的律师,一个比一个像真的,大叔也认真一个个盘查摊牌,看得我真着急:大叔啊,你动作片看得不够多啊,这群疑犯,除了明显的障眼法,就是电影里为了政治正确的保护对象,在此类故事里,要从低调无辜又有存在感的白人找真凶,包你一找一个准。
好在影片还是有些打破常规的安排,不至于全然落入窠臼,不多详述。
虽然上述吐槽口无遮拦,但我得说,其实《急速天劫》铺设悬念称得上可圈可点。
大家知道,但凡悬疑片,都没法避免硬伤,资深影迷懂得客观看待,明白硬伤和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不少观众意识到了硬伤就难以忍受,从而降低了对影片的好感。
所以如何巧妙引导观众忽略硬伤存在,是电影主创百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急速天劫》展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常来说,本片从开头15分钟,已经迅速将所有观众带入超然理性的状态,开动脑筋察觉察任何细微之处,此时如果犯弱智错误,肯定要叫人抱怨,最后真凶露了马脚,这时故事硬伤才浮现出来,不过此时悬念已经被动作对抗盖过,大家凝神等着看爆炸和迫降呢。
《急速天劫》的上述结构,点明了动作类悬疑片的普通法则:当观众全神贯注时,编导必须步步为营,实在绷不住必须解答,也要靠多挖坑搪塞过去;等观众情绪释放,休息脑细胞的时候,有的是机会把漏洞都糊弄过去。
虽然剧本的严谨程度是一样,但把硬伤安置在何处,观众感受会有云泥之别。
归根到底,感性和理性都是增加电影吸引力的武器,但什么时候推理谈判,什么时候挥拳开枪,要做好精致的调配。
(文/方聿南)
[0291] Non-stop 急速天劫2014-06-05经历过足够伤痛的落魄大叔,对连姆•尼森Liam Neeson是再熟悉不过的角色。
步入60大关以后,他反而撑起了动作电影的一片天,这也算是老来开花。
尽管后半部落入俗套,应该说这是部优秀的电影,功力在于导演和编剧,换一个主演也绝对没有问题。
故事已经足够新奇,导演把悬念也几乎留在了最后。
在视像流行的今天,在本来应该断绝联系的万米高空,最传统的文字短信,反而让气氛紧张到极致。
同样是911以后的伤痛,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找回自己的生活,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
在一切都不可信任的封闭空间里,能够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式,也算是故事的善始善终。
作为一部标签为动作片的电影,紧张刺激是做的非常成功的了,所以我给这个片子打了四颗星,如果逻辑剧情严谨些就妥妥的五星了。
我觉得一些逻辑不通的地方:1.反派前面太神,后面却那么渣。
还中二2.劫机爆炸的理由实在是过于牵强。
3.戴眼镜的反派帮男主解围,有的人说为了降到8000feet以下,但是戴眼镜的决心自杀的了,而且自己完全可以跑去厕所告诉乘务人员这一切,何必留这么一个人多此一举。
4.里面一些剧情的触发是打着打着推推搡搡出来的,比如杀另一个空警,这种完全没可控性啊,有可能男主把战友打晕或者打残。
其他貌似还有些不太舒服的地方,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完全不用那么较真,作为一个动作片让大家看的酣畅淋漓就足够了,何必弄得有点不伦不类。
当舍身为国的保护者们被说成是罪犯,那么将乘警污蔑为劫机者也无可厚非。
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一说起飞机这个空中密室,往往最先想到的不是侦探和密室杀人犯的智计角逐,就是探员同劫机者的勇者游戏。
本片属于后者。
只不过,《空中营救》这个电影不走寻常路,没有让乘警和歹徒直接较量,而是设计计谋使飞机这个大密室成为乘警的个人舞台,他们仅仅混在人群中,冷眼旁观,三言两语就搅得飞机上鸡犬不宁,乘客们像热锅上的蚂蚁,而主角则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并一步步坠入他们布好的圈套。
当国安局主管彻底认定主角就是劫机者的一刻,阴谋得逞。
不过,电影就是电影,就算正不压邪,大不了同归于尽,本片没有避免落入主流结局的俗套,并且,电影最大的毛病也尽在于此,这个结尾没有足够的电影细节信息来支撑,显得很扯很突兀。
不过整体来说,尤其是站在电影的娱乐性观赏性来说,本片是在合格线以上的标准的工业流水线产品。
电影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前半部分是歹徒周密的简讯联络作案时间,后半部分则是主角被陷害后的紧迫脱罪时间。
歹徒通过网络传简讯给主角,告诉他每二十分钟会杀死一个人,于是主角一边寻找歹徒一边防止乘客被杀。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杀死乘客的恰恰就是主角,至少看起来,几位乘客的死都与主角有关。
而最重要的陷阱则是歹徒要求汇款的帐号,竟然在主角名下。
至此,构陷主角的阴谋。
这一部分,几乎都使用简讯联络,所以台词较少,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短信内容呈现在画面中。
画面跟随着主角的行动和视线而不断移动与切换,悬疑感很强,极具压迫感和代入感,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唯一一场格斗戏发生在厕所这个极度狭小空间,是全片动作精华凝聚,节奏迅猛,动作凌厉,大有《飓风营救》的写实动作风格。
当地面的电视新闻也将主角认定为劫机者后,电影进入第二阶段,如何重获信任,并抓捕凶手,是主角的难题。
就在此刻,飞机事件中最重要最俗套的道具——炸弹,闪亮登场。
然而,本片再次不走寻常路,没有让主角顺利拆弹或者将炸弹摆脱,而是用了空中应急措施来应对炸弹危机。
最终炸弹爆炸,飞机紧急迫降。
通观全片,本片有两点做的极好。
一是节奏的把握和氛围的营造,短信博弈和三次死亡事件快速推进,让氛围不断高涨,在主角被构陷的一刻达到高潮,又在炸弹危机开始再一次加强让观众将心提到嗓子眼,最后飞机成功迫降才放下心来。
第二,这是笔者认为本片最成功的一点,整部电影的设计像是密室逃脱,一条一条的线索不断被抛出,只要细心寻找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就能找到答案,没有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来故弄玄虚扰乱视听,这是编剧的高明之处。
这样做,可以让主角专注于剧情主线,增强电影的节奏感和悬疑氛围;也能让观众们的注意力保持在谜题上,加强了紧迫感和代入感。
而电影的动作风格则继承了《飓风营救》系列。
甚至笔者感觉本片就是空中版飓风营救,所以片名的翻译中才会有营救二字。
硬派,写实,凌厉,简练,没有多余的动作,也绝不拖泥带水。
电影是工业产品,而本片就是一个合格的流水线爆米花电影,剧情上的硬伤和漏洞,本就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在这一百多分钟的时间内,你能够跟随连姆尼森大叔的脚步,感受着压迫的氛围,同他一起找寻线索,解开这密室谜题,度过一段紧张刺激的时光。
密闭空间的戏不好拍,但这个拍的还算比较有悬念。
尽管某些地方解释的不是很明白,比如两个有预谋的劫机犯他们的目的,我听得就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高潮部分,飞机被炸裂,拼死迫降成功的剧情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不过,这样的戏码,现在不管好莱坞大片还是中国制作,不也这么搞过无数回了么?
反正观众也习惯了,谁也不追究有没科学可行性依据,是否够真实了。
单说连姆尼森这个我喜欢的演员,他这些年,虽然年岁越长,银幕英汉形象却越发突出了。
《飓风营救》系列就要出3了,还有前不久的那个失忆杀手,都演的深入人心。
自从我钟爱的尼古拉斯凯奇烂片接的越来越多之后,观赏作品更多的反而是这位曾经的“辛德勒”先生了。
他的打斗身手自不必说,尤为喜欢的是他欲言又止,甚至有些无奈的神情,深沉而内敛;关键时刻却又果敢过人。
等着看他的《飓风营救3》吧。
空中劫机题材,老美的个人英雄主义典范,很出色的类型片,够悬疑,够刺激!
可惜今年出这个题材注定赔钱,估计都得禁了,时运不济啊。
欣慰之处在于,原来炸弹在飞机上爆炸是可以做到伤害最小化、可以安全着陆的,这让人多少对马航事件还抱有一丝幻想。
只是,还有人记得马航吗……尼森大叔大概是缺钱,年逾花甲了,又不是武生出身,还成天出来演动作片,真硬!
Bill Marks(利亚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是一名空警,奉命在一架飞往伦敦的飞机上执行安保任务。
在飞行途中,他收到一个未知号码发来的短信,发短信的人对他的一切举动了如指掌,并且要求他向一个秘密账户转账1.5亿美元,否则就会每隔20分钟杀死一名航班上的乘客。
Bill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空姐Nancy(米歇尔·道克瑞 Michelle Dockery 饰)、乘客Jen(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的协助下,试图找出这个发短信的人。
但是事情的进展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意料,本来想拯救众人的Bill,却意外导致了几个人的死亡,他也被其他乘客当作一个劫机犯。
Bill是否能够力挽狂澜,即拯救机上的乘客,又洗脱自己身上的罪名?
影片的前期有片段较为明显表现了“南希”的手在哆嗦,就片中她自己解释为“依靠果汁节食”的副作用,但短期病理性的手抖原因主要是体内缺乏矿物质镁和钙,貌似果汁对于相关人体所需的营养有足够的补充,这种解释有点说不通通常来说,手哆嗦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情绪所致,紧张亦或是害怕此片劫机者计谋策划之精细,节奏安排之紧密,介入控制之恰到好处,完全是神级的计划与执行,以至于我干脆怀疑是男主的那个逗逼上级在幕后安排,不然情节不能贯通啊。
最后跳出来的居然是两个神经病,叫人情何以堪啊。
不论是剧情还是人物,《空中营救》空难片的套路诚然并没有太大的新意,结局更是稍逊风骚,但高潮迭起,悬疑众生的剧情赋予了电影以灵态,连姆·尼森出色的演技则实为画龙点睛之笔,看那叱咤高空的孤胆雄鹰,倒也是品出了些许经典的韵味。
(严重剧透,慎入!!!!
)好久没有写影评了。
今晚去电影院看了这部悬疑动作片《空中营救》。
先简单评价一下,这部电影结构简单明了,节奏紧凑,剪辑也干净明了,自《谍影重重》之后,动作电影开始走向了这种风格,不再是无脑的打打杀杀,情节也越来越丰富。
观影之后,看了豆瓣影评,大部分人都只是叙述了一下情节线。
其实我想说的是,真正的boss根本没有死好么,一直笑到了最后(还真是笑到了最后,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她的微笑)。
她,就是自始至终一直在乘警旁边的老美女。
原因有以下几条:1、上飞机以后,极其做作的将座位换到了乘警旁边,上来就煽情,跟乘警套近乎,博取乘警的信任;电影中多处给了这个老美女多乘警行动的关注,乘警在飞机商务舱走过去走过来时,她一直关注着她的行动;2、乘警让她监视全体机组成员的时候,她两次提醒乘警他的警察同伴有问题,直接引起了乘警的关注并在关键的时间导致了第一个20分钟有人死掉;同时也是她帮助乘警修理好了同伴手机,让计划朝着她预设的方向前进;3、第二个20分钟死掉的机长最后发现被杀的原因是在临近驾驶舱的洗手间的机关处吹了毒针(合理推论),电影唯一给了镜头就是她使用了洗手间;同时她第一时间确定了机长的死亡。
4、推动情节发展,并且直接将乘警注意力导向劫匪手机的人就是这个老美女,是她假装与黑人劫匪搭讪并远程破解了手机,将静音调成了震动;如果她只是是个普通人或者缺少这个环节,怎么能保证乘警在准确的20分钟时候找到劫匪的手机;于此同时,也是她第一时间确认了破产律师真正的死掉了;5、最关键也最让人引起怀疑的是因为盲目输入密码导致最后炸弹启动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老美女。
如果乘警不去尝试输入手机密码,整个环节最重要的一步即炸掉飞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黑白两个男性劫匪是不可能这么接近主角乘警的,也无法有把握乘警会不会启动炸弹;6、黑人劫匪为什么能够拿到弹夹?
要知道这时候前面的商务舱只有女人和小孩才能进去,黑人劫匪是不能进去的,更不可能在老美女的注视下搜索乘警的行李箱(如果老美女真是站在乘警一边的话);6、下飞机以后,接近生活破产的主角有私吞财产的可能性。
至少在这个时候,他的账号里面是有1.5亿刀的。
老美女下飞机以后第一件事不是跟家人报平安,她在干嘛?
找这个乘警。
乘警问她接下来去哪儿?
她怎么回答的:“It depends.”意思就是要跟着乘警走了,乘警只要死了,这个1.5亿就能消失,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只要杀掉乘警就行。
所以,真正的劫匪不是三个,而是四个。
电影刚开始不久,虚焦的画外音就是这个老美女极其愤怒的跟前台接待成员质问怎么把座位弄错了,要知道座位是后续劫机环节最关键的一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不能有幸接近乘警,有必要上飞机就嘘寒问暖么?
乘警同伴只不过是搬运工和旗子,黑白两劫匪是劫机的实施者,只有老美女才是让事件按照计划方向发展的关键,没有她整个计划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也根本不可能贯彻到底。
其实很多地方并没有说圆,不过尼森叔再一次自我拯救+拯救世界也就够看了。反正现在凡是他当主角的动作片大家每次都是先给坏人点上根蜡再开始看的……
机长是被谁杀死的?厕所的窟窿就能搞定机长?
尼森大叔又一部烂结局电影
剧情没太过分的漏洞,不过我在1/4处就猜对一个反派,摊手。。
飞机上被劫机的故事
太扯了,完全无法信服,前15分钟铺垫很无聊,17分左右收到短信,进入正题,随后每一次问题的产生都和人过于紧张有关,“不信任”这件事描述不够令我信服,更像硬设定。
高潮来得太晚了
非常类似当年朱迪福斯特的空中危机,只是恐怖主义的因素更多,节奏也更快。看了这片,就又想长途飞行了~ 空中吃吃喝喝看电影还是挺有趣的。:)
有些乱
NY 125. 三星半。Liam式孤胆英雄动作片,质量都不会差。有本格推理的气氛,虽然由于凶手万能导致结尾泄气,但依然步步惊心,节奏很好。在马航失事的时候看这么一部片,真是让人更加希望有奇迹会出现。学到了Least Risk Bomb Location这个概念。
感觉男主角太容易相信别人了吧,摩尔说自己心脏有问题所以不是凶手,老太太啥也没说直接不怀疑,而且干嘛不搜空姐的身(想看空姐的肉体)。
太失望
下一个套,然后往里面填充。看完,不想再看第二遍。所谓国外的批片,就这质量吧。
“我有心脏随时会停掉的毛病,相信我我没劫机”,“我女儿8岁就死了,我是个酒鬼但我不会劫机”,“今天能站在这个舞台劫机我很激动,依稀记得,我爸爸在十几年前,死于911事件”……我是在看什么选秀节目么。连爷这个文艺→动作→烂片帝的套路,有没有让你想起一位影帝。
Liam Neeson 掏心掏肺地讲两句,老百姓们立马就买账了。这是坏人们怎么也想不到的 —— 长得正气有多重要,以及极客如何斗不过身手好的老男人。
看了好害怕:(
好片儿,惊险刺激,猜不到结尾。
反派基于不重要的理由精心策划一番,被给予一分钟镜头讲述来龙去脉然后光速下线;主角失意颓废,但可以拯救世界bonus浪漫邂逅,我哭死
娱乐性还不错
电影前半部分很不错,以至于我差点就以为这是一部精分片,但后半段又沦为平庸。冲着朱莉安和露皮塔看的这部电影,结果发现摩尔阿姨角色其实找谁演都可以,电影里面也不怎么重要。露皮塔台词绝对不超过十句酱油到家。但体裁还是我比较钟意的密闭空间。所以打个三星半。有失望的,之前期待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