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的珠峰探险经历,取材于亲历者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巅峰》一书,以及其他幸存者的著述采访。
乔恩是美国《户外》杂志的记者,是影片的顾问之一,也出现在影片中。
影片通过3D效果,把观众带入那白雪皑皑、空气稀薄、天气多变的极限海拔,同挑战者一起感受这场冒险。
蓝天白雪相互映衬,美得纯粹,美得动魄。
镜头推动,冰川之上一长串登山者缓慢移动,世界第一屋脊气势迎面扑来。
电影拍得很真实、很震撼,观众的心随着登山者的处境上上下下,和影片中的家属、救援联络者一样紧张、纠结,期待奇迹发生。
现实却如此残酷,在绝命高度、严寒、暴风雪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与绝望。
罗伯、史考特等人的遗体均与雪上长存,目前珠峰上有超过250具尸体,大部分是因为雪崩或者从山上掉落而死去的。
因为山顶的条件非常恶劣,而且氧气稀薄,一般是没有办法把中途死去的人带下山的。
剧中的几个团队的向导虽然存在市场竞争,但职业道德还是令人钦佩的。
当道格氧气耗尽、意识模糊,完全无法再下山时,领队罗伯仍然对他不离不弃,其实以他的体力和技术如果自己下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团队通过对讲机要他自己下来时,他哭着喊到“还没到绝境,这是一条人命啊!
”观众为之动容。
当罗伯向大本营求救时,刚从山上下来的同队向导不顾生命危险拼死上去送氧气,结果他走得比罗伯还早。
还有史考特,看起来像嬉皮士,但他打着地塞米松,拼命折返营救队友,最终体力不支,这个曾登顶5次的世界著名等登山家也长眠雪山,他的团队只死了他一个,客户均安好。
登山向导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真正的拿命在搏。
在险峻恶劣的环境下,不单单是要顾着自己,还要照顾到团队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营救时一趟趟往返,一次次把自己置身于生死玄关,是对技术、体力、道德的巨大考验。
片尾的时候出现了当年登山队真实的合影、贝克获救后与妻子的拥抱、还有罗伯的妻子与女儿等等。
剧中合影的位置着装和动作都与真实照片一致。
贝克受伤的造型也与照片一致,真实到让你觉得这是一个纪录片。
作为一个曾经在瑞士和奥地利阿尔卑斯雪山登山过的人(个人豆瓣相册有自己的登山,漂流,滑翔,骑行等野外户外照片),对这部片子感同身受1 如果不登山,你永远不会感受到空气稀薄的极地上,克服自身重力和装备和极寒天气和时速近百公里的风速前行上攀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看他们走路都很慢,因为每一步都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举个例子,你们在平地跑步一个小时也就500多卡,他们在高海拔极地环境登山和用冰镐攀爬,每天消耗热量是15000多卡,他们攀登几个小时,就等于你们跑步30个小时,在超过6500米,睡觉都要带着氧气罩2 片子拍得比我想象的要好,特别是最后的风暴来临时人类渺小的绝望,拍得真是淋漓尽致3 家庭,还是家庭,亲情友情爱情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强大,再丑恶的社会,再凶暴的自然,只要爱,任何困难和丑恶都可以被融化爱才是拯救人类的本源4 我认识一个登山向导,德国小伙,长得超帅无比,和速度激情的保罗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30了还一直没结婚,我问他不想结婚吗?
他说想,但是和他在一起的姑娘都是只和他玩玩,但是不想和他结婚,因为登山向导太危险。
即使是很熟悉的路线,随时都有失足丧命的可能所以这部影片,因为那个邮差,rob才会丧命,不过,rob的职业道义是没的说,按照常理,对于体力不支的队友,向导不应该让他再继续上行的,必须下撤。
因为这不止是耽误他自己的生命,也是耽误全队的生命5 对于大自然,要绝对敬畏。
看着一些所谓驴友的大学生穿个球鞋带个蛋黄派就去徒步探险去了,结果遇险还要动用公共资源来救助,就觉得可笑,说句不合时宜的话,有些所谓驴友都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对你负责?
6 登山前我也不理解,觉得那些人也没什么,不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吗?
自己登了,才感受到这项运动的凶残和魅力,在你克服雪原,冰川,峭壁,自己的缺氧极度疲劳的状态爬到山顶俯视群山和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这辈子,真的值了7 在冰雪上穿钉鞋上行,是最累最累的环节,没有之一,在我极度疲惫缺氧的时候,我拿polar心率表测过,我最快的心率已经到200,心率二百的概念,经常运动的人应该知道那代表什么8 影片拍得非常有诚意,不过我觉得在昆布冰瀑那一点的镜头有点少,那是爬珠峰最难的部分之一,个人觉得也是最壮美的地方之一9 此片拍得诚意满满,登过山的人都知道10 珠峰路线旁边都是尸体,不知道现在都清理了没有。
11 jack的戏份让删了不少啊,不过jack最近的片子都很尽力,包括铁拳左撇子,那肌肉的雕琢,没有毅力是干不成,而且他才35岁,以后好莱坞是属于他的12 去户外,我个人觉得装备体力什么的拍其次,天气是绝对第一位的!!!
天气天气天气!
一定要说三次!!!!!
各位除非之前,切记一定要查清天气!!!
13爬这种超过7000米的高山,都要用瑞士的局部天气预报,世界上瑞士在小范围局部的天气精确预报,是世界第一的。
14 世界上最难的山是K2,也就是乔格里峰,世界第二高峰,难度远远超过珠峰,而且那的天气不可预测。。
死亡率已经接近百分之4015 登山容易下山难,确实这样,很大一部分的山难都是下撤时候发生的16 不要想着登上去,跳伞滑翔下来,根本不可能,山顶的风速已经超过200,伞都打不开你就会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跳伞滑翔我都玩过,这几个运动对风速天气要求极为严格。
直升机是上不去的,军用飞机是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无法降落着陆17 登山绝对不是吃饱撑的运动,这是向自己极限挑战,触及梦想的一项伟大的运动,你能看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的风景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感受不到的感受,让你更好的生活,更感恩地活着,更加勇敢地去爱别人和更加珍惜的去被爱18 最后向夏尔巴人致敬,他们是这个地球上的登山之王,没有之一先说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20.09 。
2015 Wien
意犹未尽,回去看了原著。
第十章引言里的一段话非常喜欢,摘抄下来。
登山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单纯,个人交情被淡化而沟通协作得以增强,就如同战阵,其他因素则取代了人际关系本身。
探险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它所蕴涵的那种坚韧不拔和无拘无束的随性生活理念,是对我们文化中固有的追求舒适与安逸的生活态度的一味解药。
它标志着一种年少轻狂式的拒绝——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拒绝复杂的人际关系、拒绝所有的弱点、拒绝缓慢而乏味的生活。
......用哈斯顿的话说就是,当你到达某一高度时,“如果出现困难,就要战斗到底。
如果你训练有素,你就会生还;若非如此,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己有”。
——戴维•罗伯茨 《犹豫的时刻》
又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记录的是96年登峰的一次惨剧。
人类挑战珠峰的勇气,然而挑战完成后却像难民一样回归,给人一种很纠结的感受。
而且,就算是登顶,也没有那种很激动的感觉,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了触碰最顶上的一个土堆。
把珠峰当成一种人生的目标的话,有多少人倒在了距离终点不远处,又有多少人不顾后果贸然前进而倒在了终点处。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
另外,听到他们咳嗽的声音真的很难受。。。
进入8000米以上的海拔,是死亡地带。
在海拔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如果没有吸氧,没人能在这个区域停留超过48小时。
由于空气稀薄而导致的最常见问题——高原肺水肿甚至并不是珠穆朗玛峰攀登者的第一大死因,极度缺氧导致体力不支、寒冷失温、脑水肿、精神错乱,以及迷路、失足跌落,还有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冰崩……都排在肺水肿的前面。
并且,大多数人死在成功登顶后下撤的途中,践行心愿的狂喜与葬身他乡的悲剧交织在一起。
死亡原因有一百万种,活下来的方式却只有一个:在氧气耗尽之前及时离开。
对于攀登者而言它也许是精神的家园,但对于肉体而言却是无法久留之地。
两位攀登珠峰的史诗级人物说过同样的话,来解释为何要冒着死亡的风险登上珠穆朗玛峰,英国登山家George Mallory(1886.6.18-1924.6.8~9)和新西兰登山家Edmund Hillary(1919.7.202008.1.11)。
也许登山者们的理由都一样。
Mallory说,Because it‘s there。
他1924年与一位朋友一起向珠峰顶峰攀登,再也没有回来,他的遗体1999年才被发现,死因是跌落摔伤了头部。
Hillary也有同样的理由,The mountain is there. 1953年,他与向导Tenzing Norgay一起登上了珠峰顶峰并拍下照片,成为第一个被记录登顶的登山家。
他所修凿的台阶,被命名为希拉里台阶,成为通往顶峰最后的一道险关。
曾经有一位登山家,在珠穆朗玛的顶峰,没有睡袋,没有氧气,而且是在暴风雪中,坚持了30个小时。
一场暴风雪能够进一步将原本稀薄的空气含氧量再降低14%。
所以他几乎挑战了生命力的极限。
他曾经是第一个非sherpe(夏尔巴人)而五次登上喜马拉雅顶峰的人,他也是备受争议的商业登山活动的开创者,他的名字叫Rob Hall(1961.1.14-1996.5.11),新西兰人。
为了陪同他的一位迟缓的顾客,让经济拮据的普通邮差能够完成他的人生梦想,他冒险将登顶时间延迟了超过警戒长达2小时,最终与顾客包括前来救援他的朋友一同在1996年的山难中遇难。
Rob Hall的遗体至今留在距离顶峰仅100-200米的珠峰南坡,他的故事被写进著名的登山文学作品《Into thin air》,被拍摄成两部电影,包括2015年的《Everest》(中文名《绝命海拔》)。
他留给人世间最后的一句话是对妻子说,“Bye my love.” 身体强壮的他死去时36岁,他次年出生的女儿Sara Hall如今已经19岁,在电影的最后,她笑容明媚,充满活力,是对20年前悲剧最令人安慰的治愈。
Rob Hall组织的商业登山队在1996年山难发生前有张合影,照片中有4个人在随后的山难中死了,其中2个人的尸体至今没有找到。
还有一个人神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失去了双手。
攀登珠峰,每年只有短短几天的窗口期,而攀登者要预先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带进行长达一个月的体能训练,大多数人在顶峰只停留过不到半小时,必须当天下撤回营地,因为不迅速下撤会导致生命危险。
目前有200多具尸体被留在了山上,其中绝大多数在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
《绝命海拔》尝试还原一段历史,但中文片名的更改是一个巨大的败笔。
因为这部电影是以传记片的态度,并不是商业片,更不是惊悚片,尽管片组真正登上了6000米海拔的取景地以至于没有公司愿意承保,但它并没有选择向人们一味渲染暴风雪中令人窒息的无能为力和绝望,而是花费大量时长展现并不惊悚的日常生活,完整地描述了登山者的家人,他们的人生选择,他们的归宿,以及他们留给人们的遗产,并且不以所谓身份的卑微或名声的显赫而加以戏份的区别。
所有这些精心的构想也许并不符合被中文片名所吸引来的观众,惊悚的死亡与性或者才是他们更想看到的。
但再过二十年,惊悚片会陈旧地被人遗忘,这部传记片则会照亮很多人的内心。
在1996年的暴风雪中丧生的一位登山者TsewangPaljor,20年来,他的遗体成为攀登珠峰的一个路标,被称为绿靴子。
当时共有8位登山者遇难。
由于Rob Hall的贡献,商业化登山得到普及,使得普通人也都可能登上珠峰,在夏尔巴人的服务之下。
珠峰不再神秘,攀登者络绎不绝,经过最后的希拉里台阶,许多普通人并非依靠体能,也登上了珠峰,个别人甚至雇佣夏尔巴人把自己抬上去。
今天从13岁到80岁的人都曾爬上过珠穆朗玛的顶峰。
但登顶的荣誉,在今天也几乎沦落为一张可以被金钱购买的证书。
Rob开创的商业登山带来了诸多拷问,在普通人实现激动人心的梦想同时,带来的结果却是圣洁的山所根本无法承受的拥挤,被人们带上去的人类的肮脏,还包括一些自不量力的登山者,以及拿着菲薄报酬的夏尔巴人的生命。
极端的生死考验,也是对人性的极端拷问。
在死亡地带,去救助别人等于送自己死,不救助别人又等于送别人死,如果Rob坚持不让Doug登顶,他们本有时间在暴风雪之前下撤,他的挚友Andy也不会救援他而丧命,在那个时刻,你该选择善良,还是理性?
坚持,还是放弃?
人们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峰送死?
那些死在山上的人,愚蠢地选择爬山,不顾家人感受,愚蠢地作出判断,逞能而不是果断地放弃。
愚蠢地连累别人一起丧了命,成为山上的垃圾。
为什么,不能让山好好呆在那里,自己好好呆在家里?
是的,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
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Edmund爵士,在多达400多名夏尔巴助手和20名向导的帮助下,实现了31年前的Mallory的愿望。
他随后还帮助夏尔巴人建立了医院和学校。
Tenzing的儿子就毕业于Edmund修建的学校,在1996年山难发生时,他是IMax拍摄队的向导,Imax队事后积极参加了救援。
今天,夏尔巴人成为全世界各地攀登高海拔雪山的最佳助手。
尽管他们很多人由于为登山者服务而丧生(仅2014年就有15名夏尔巴人在为登山者做准备时,由于孔布冰川的冰崩而丧生),但他们的死亡率是登山者的六分之一。
但不可捉摸的珠穆朗玛并不按照人们通常的想法来决定人们的命运,尽管Edmund爵士自己在88岁的高龄去世,他的妻子和女儿却在前往夏尔巴人医院的途中死于飞机失事。
他生命中的挚爱,为了他对山的挚爱而丧了命。
而现在,一些商业登山者们已经不具备这份对于山或者人的爱,他们把夏尔巴人看作是可以用钱换命的雇工,商业登山成了冷冰冰的交换,顶峰成了炫耀人生的道具。
那些为了炫耀而登顶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阻止他们,但他们确实根本不应该去。
他们不是在登山,只是在践踏。
如果不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是渴望一纸证书、几张照片不择手段地登山,甚至在山上丝毫不懂敬畏地刷存在感与高潮,我把他们命名为“伪登山者”。
对珠穆朗玛,人们是无法征服的,这些人上了山只是展现了被垫高的人性之渺小,下了山他们还是会被识破与嘲笑。
对于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峰送死,我很喜欢在影片中出现的俄罗斯登山家Anatoli Boukreev(1958.1.16-1997.12.25)出的答案。
当时他是美国人Scott Fischer同期组建的另一支登山队的向导、1996年珠峰有史以来最大的山难发生后,第二年美国登山俱乐部Alpine Club给Boukreev颁发了最高荣誉,对他在山难中积极营救表示认可。
也算是对包括《Into thin air》一书作者在内批评他认为他应对Scott死亡负责的一种平反。
然而,喜悦与悲剧再次交织在一起,仅仅3周后的圣诞节当天,他在冬季攀登尼泊尔的Annapurna雪山时遭遇雪崩失踪,此前,他攀登了18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创造了许多最短攀登时间和无氧攀登的人类记录。
这位登山天才最终也葬身在自己的梦想里。
在Anatoli心目中,山峰并非追求个人野心的竞技场,而是实践信仰的教堂。
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送死?
作为一名血氧含量很低、心跳缓慢并且有心脏病的亚健康患者,我曾经冒着会变智障和轻微的生命危险,在西藏爬上了一座五千多米的高山。
这算是我最接近死亡地带(虽然还有二千多米的巨大差别)的一次人生选择。
那时狂风大作,还下着雪,整座山到接近顶峰时并没有任何植物,但山顶上有一个湖。
在几公里快要使人疯狂的山路中,我并没有想过为什么我要来这里。
它就像一次安排已久的聚会,你没有不赴约的理由。
在狂风中,有着巨大翅膀的鸟儿在我的头上盘旋,我能够感受到我自己的灵魂也在头顶盘旋。
登上山顶,是难以言说的美好,突然发现大自然最威严也最慈悲的一面,突然感觉到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在大自然爱的光芒中闪耀。
山在那里,无论你登与不登,亘古不变,笑看来去,斗转星移,繁衍生息,都在这里。
山在那里,从不言语,它接纳和保存人类所有的痕迹,被谁挚爱,又被谁丢弃,都在这里。
山在那里,从不索取,它孕育万物,又偶尔收取,爱的神迹,残忍的断离,宿命或悲剧,都在这里。
世间也许有对于登山者们行为的各种荒谬说辞,在山脚下嘤嘤戚戚。
葬身死亡地带的真正的登山者们,与挚爱的山在一起,从此永生,不再老去。
山在那里,一切的生命冒险,都是爱与信仰的代价。
朋友给我推荐了这个片子。
一看标题和封面海报,我就知道这又是一部“爬大山,作大死”的电影,还是改编自著名登山灾难,里面必然充满了紧张、惊险,夸张的煽情和角色死亡,简直是给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良好预防针。
结果今天看完后我就被打脸了。
顶着哭得稀里哗啦的脸,回家就开始查登山入门课程,我心里想的是:为什么不早点去登山呢?
哪怕仅仅当成风光片来看,这部电影也绝对赏心悦目。
长镜头下,蓝天白雪,孤峰冰川,山脊上一小队缓慢移动的登山者,那场景简直震撼,珠穆朗玛峰的气势扑面而来。
然而抛开美景,这部电影也确实把雪山的凶险直接展示了出来。
茫茫天地间孤独的一行登山者,被雪崩砸过,被暴风雪吹过,要保护踩脱步子滑下来的同伴,要预备着登山梯突然摇晃把人甩下悬崖的危险,还要面对即将登顶,却发现登山绳早已经断掉的窘迫境地。
同时,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个大问题。
电影里的登山向导指着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方,说,过了这里,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
稀薄空气下视力模糊,极低的气温下力气迅速流失,在高海拔,一斤重量背起来像有十斤重——有登山经验的人看这部片,会更有切身体会,哪怕只是在高原上走过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全身力气都被抽掉,怎么呼吸都不够用的痛苦。
然而以上这些,都抵不过山神突然变脸,风雪来临。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向导,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无力自保。
上山时还是阳光灿烂,下山就遇到风雪,明知脚下是打雷闪电的乌云,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下去。
情况凶险无比,人们甚至无法救下所有队员,因缺氧或寒冷而陷入昏迷的队员只能被留在雪地里。
看着出征时一张张笑脸,一个一个变成冻得发紫的脸再被风雪掩埋,很难不落泪。
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夸大戏剧冲突。
没有预想中的冰层一点点裂开的让人心焦的场面,也没有人哗啦哗啦滑下雪山的触目惊心场景。
许多人只是默默地失去力气,慢慢地走不动了,然后永远留在雪地里。
只有一些小细节能看出感情,前来营救的登山者看到了倒在雪地里的同伴,探了呼吸摸了颈动脉后,默默地拉过他的登山包,盖住同伴的脸。
雪地里醒来的幸存者挣扎爬起来又摔倒,看到了身边已经冻僵的同伴,脸上的悲痛溢于言表。
这样简单直接的死亡和悲伤,才更能明明白白地展示出登山的凶险和残酷。
所以。
为什么看完之后会想去登山呢?
电影里,一群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说着登山的理由。
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有人是因为已经登了六个峰,就只剩下珠穆朗玛,憋着一口气要征服。
有人是因为想要给一群孩子们做榜样,告诉他们哪怕是像他自己这样的一个平凡人,也能登上世界最高峰。
还有一群人举着酒杯,说“因为山在那里”。
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登山者,也必然知道雪山凶险,上山后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用“作死”来形容,未免太轻率;他们一定有着非来不可的理由。
我想起去年冬天,我那位以作死为人生乐趣的室友L同学去走了个冰川徒步。
那三天正好大风雪,他们被困在结了冰的湖边回不来,因为寒冷连能量棒都吃不下,憋了两天半终于走完全程回到人间。
回来后她给我看照片,阳光透过风雪照在冰棱上美得让人呼吸停滞。
我说就为了这美景也值得冒死一搏,她就哈哈笑说,你知道吗,最开心的其实是晚上我们缩在帐篷里冷得要死,呼出来的蒸汽在帐篷里变成雪花飘下来了……——等等,这哪里开心了?
听上去明明又冷又悲惨。
——但一想到这么惨都走回来了,就觉得自己很厉害。
我又想起之前上跳伞课,教练之一是个快九十岁的老头子,头发花白了身体还硬朗,在闲聊时跟我们说这是他跳伞的第十九个年头,二十多年前他妻子去世,他一度陷入抑郁不可自拔,儿女们也对此束手无策,直到他开始跳伞。
“我一看到满天云彩和地平线都在我脚下,就觉得痛苦也没什么了。
为了能看到这样的美景,也值得继续活下来。
”表面上看,他们都是为了一睹旷世美景。
而实际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却是当自己战胜了身体和内心的懦弱,拖着伤痛抓到目标的时候,那一种成就感。
人类太过渺小,我们永远无法轻易地说征服了一座山。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克服的那些困难,与其说是战胜了自然,不如说是战胜了那个曾经会被这些困难轻易打倒的自己。
这种感觉,最美好了。
回头看我自己。
我明明就是一个死宅来着,抱着漫画看一天,偶尔出门刷刷漫展就是自己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然而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了作死之路?
第一次长跑拉练完我差点吐出早饭,第一次站在滑雪道上我也双腿发抖,第一次跳伞时我是闭着眼睛跳出去的,第一次攀岩时我趴在岩壁上哭了五分钟。
然而当我最终拥抱大自然时,会觉得这些恐惧都不算什么。
在雪山丛林中穿梭,在高空看地平线,手掌抓到岩壁顶端,这种感觉体会过一次,就忍不住要做第二次,被大自然亲吻过是会上瘾的。
并不是说现在不怕了,而是怕的同时心里知道,“我做得到”,并且想着,良辰美景不可辜负,天空、雪原和大山在等着我,怎么能不去。
所以为什么不去登山呢?
都说登山容易上瘾,站上一座山顶,就望着下一座。
不指望攀登世界最高峰,只希望能在自己实力范围内,努力地突破极限,挑战自己。
而群山总不会离你而去,在你努力磨练自己的时候,它们就在那里等着你来。
回到电影。
最触动我的地方在电影结尾,每个人的结局一带而过。
有人永远落在冰川夹缝中,有人渐渐被风雪掩埋,有人成功回到了亲人的怀抱,有人失踪了,成为传说。
我想他们每个人,对此次登山总做过最坏的设想,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这种抱着梦想拼搏下去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不论是魂归大山,还是成功归来,他们都是英雄。
看了开头,才发现是重拍片,根据纪实小说进入稀薄地带改编的。
当时在尼泊尔买了几部登山的电影DVD和书籍,包括这部电影的原片。
在电影院我还是哭成泪人,主要是为Rob, 他不愿放弃拖累自己的队友,但是自己最后却因为他人的失误而丧命。
这部电影特效很棒,但人物心理细节刻画不到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尤其是当地人对雪山的敬畏,结尾也略显仓促。
原片结尾描述了幸存者对受难者进行的祭奠仪式,并刻画了他们对于攀登珠峰的复杂心情。
危险永远阻挡不了一颗冒险的心,可每个冒险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
攀登者深知登顶存在丧命的风险,而且在登山过程中经常处于与家人失联状态,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地前行。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当挑战极限后,站在最高处远眺绝美美景那一刻,会觉得一切磨难都是值得的。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存,最悲伤的事情是当意外来临时攀登者拼尽全力,不想放弃可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只能对心爱的人说抱歉。
记得看过的登山纪录片里好几位攀登珠峰者从顶峰下来后都大声痛哭,有的登山者发誓此生不再攀登珠峰,不愿再承受生命渺小之重。
几乎所有的攀登珠峰者都强调天气的眷顾,因为那是决定他们是否能幸存最重要的因素。
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暴露无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是人类一直要学习的课题。
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探险经历,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夸大生与死的感悟,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给人真真切切登山的乐趣、困难与凶险感受。
经验丰富又耐心友善的罗伯·霍尔告别怀有身孕的妻子,带领他的“冒险顾问”团队,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气稀薄的珠峰。
队伍中的勇士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记者、邮差、医生,还有一名来自日本的女性登山爱好者。
他们基本上都是有经验的登山者,也知道雪山的凶险,登上山后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威胁。
然而他们依然在险峰面前义无反顾,选择登顶,而不愿退缩!
是什么让他们忽略死亡的恐惧,非去不可呢?
有的人是为了生计,有的人是为了在孩子面前做个榜样,有的人是为了祖国的荣誉,有的人是想打破平淡压抑的生活给自己一次新生。
究其种种,他们都有追求在险境中战胜自己的渴望。
在登山过程中不断遭遇自然环境带来的凶险,除了挑战身体机能下降、缺氧、雪盲等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怯弱。
茫茫的雪山脊背上,一群如蚂蚁大小的人,列队移步前行;陡峭的山崖上,靠冰锥固定一点点上爬;万丈深渊上,钢梯架起的独木桥上通过。。。
这些场景带给人的震撼,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们登上山顶后激荡的心情,与无可比拟的成就感。
影片在带领观众领略登山魅力的同时,也让人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
美丽的背后,暗藏着风险。
登山队的导游在出发前就说,8000米以上,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
稀薄空气下没有氧气瓶就相当于没有了生命,极低的气温让人的力气迅速流失, 高海拔下还会带来视力模糊、出现幻觉等危险状况,身上的包裹也比在平地的感受重上十倍。
在珠峰这样的世界险峰,不能成功登顶是常态,保住性命是幸运。
影片中的登山队员,有在登山途中就身体状况承受不了只能折回的,也有登顶成功后再无体力下山,或是返回的途中遇险的。
一个个熟悉的脸孔,没有任何的渲染,就那样在风雪寒冷中离去。
是那样的突然,又早有预感,配上影片一直低沉的绝佳声效,有种哭不出来,无比压抑的难受。
让我感动的是,影片最后将故事原型人物一一交代,他们出发前的合影,已故者的经历,幸运者现在的生活。
其中最幸运的当属在雪地中躺了一天,又突然醒来获救的贝克。
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严寒暴雪中,受到了严重冻伤。
他失去了半只右臂、左手全部手指,还有双腿的一部分。
家人在获知失事消息后,又得知亲人还活着的惊喜让人感动,也给压抑的心情带来一份曙光。
总之,看完绝命海拔后,心情无比沉重,既有对登山队员们的敬佩,又有对登山这项极限运动的敬畏。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给9分,纪录片如果都能这样拍,就不会让人望而生畏了。
《绝命海拔》,一部攀登珠峰的冒险片,看完对其有了敬畏和畏惧感。
不过本以为会是很惊心动魄又紧张刺激的那种,原来是硬往平淡手法去拍,仍保留了刺激,但还是不紧张略拖沓。
不过故事还是感人的,向勇敢人致敬。
配音,张欣是现在一般的上译里最亮眼的一个,情绪拿捏准确,差点就神了。
总之,值得一看。
周末很偶然地去观看了《绝命海拔》这部电影,其真实感给我很大的触动。
影片讲述了由罗布∙霍尔和史考特∙费雪带队的两支探险队攀登珠峰的故事,在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有8名登山者不幸罹难。
在感受登山者突破极限、挑战自我的勇气之余,不由得还是想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1、天气条件恶劣,多次遇到暴风雪,这项运动本身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2、在这样险要的环境下,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登山团队,导致关键要道等待时间过长,导致氧气等物资极具匮乏,人的体力和对严寒的耐受力乃至心理承受力濒临极限,带来无法估量的危险性。
3、当道格过于缓慢又苦苦哀求要登顶时,;罗布应该坚持自己的专业性予以拒绝。
4、登山者过于追求登顶的荣耀,对自身的能力和现实情况把握不足。
团队向导因行业竞争,以及又有记者随行,也想创造更多的客户登顶的记录。
联想到我们的生活,经常听闻到有人去因探险而陷入险境,需要大量人马去营救。
甚至带给营救者很大灾难。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去探险必须做好足够的储备,例如理论的储备、信息的收集,体能的训练,循序渐进,找专业的顾问团队指导,减小风险。
本片在这个方面是一个正面的样例。
攀峰者均为很专业的登山爱好者,例如康子,此前已登上过7座高峰中的6座;又如贝克,常年锻炼身体,也是攀越过很多大山。
除了足够的专业,他们还挑选了足够专业的团队;罗布和史考特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登山家。
即便这样,仍不能完全保障生命安全。
第二,不要勉为其难,量力而行。
影片中临近最高处,已经达到人类极限,有部分登山者已经感到自己已无能力再继续前行,就选择了下山。
这是不容易的抉择,距离巅峰只剩下了一点点的距离,只差一点点就可以创造纪录,以后未必能再有机会登上珠穆朗玛峰。
但是这些人理智地评估了可能的风险,并未贸然行动,也因此而幸免于难。
第三,要有团队精神。
在绝境中,没有团队协作很难成事。
例如影片中三个团队选择同一天登顶。
为了避免争抢绳索,大家进行了友好协商。
当临时发现绳索未固定好,也是互相支援,然后固定好后所有人再顺序继续前行。
不同的人在团队中有不同的角色,有的做支援,有的做通讯,有的负责后勤补给,走不动也有人会拉一把。
没有人能一个人登上山顶。
最后,向勇者致敬,愿逝者安息。
影片既没有重点又视角普通,当然更不可能触及人性的一面
3d风光拍的不错,可惜人物太多,最后死的人活的人还是莫名其妙,对于登山中的道德抉择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三星半,做到了很多方面,悲剧最能打动人。
这类冒险片还是能保持一定的看点,在电影院想必视听效果更好吧
很差的剧本和剪辑。真实事件改编,背景是商业登山队的珠峰登顶业务蓬勃发展。前二十分钟在尼泊尔的准备戏码挺有趣的,拍出了一些风土人情,也有登山的科普作用,可惜太短了。到1小时的登顶戏几乎没什么戏剧性,就很顺利并无趣的登上去了,捎带铺垫了当天登顶的队伍过多、登山队之间的竞争、每位客人6.5万美元昂贵费用和男主为客户生命负责带来的经营压力。后50分钟才进入正题,基本是氧气瓶不足引发的灾难,但叙事就一塌糊涂了,你分不清谁死了为什么就死了(尤其吉伦哈尔冒出来爬山爬到死。啪!一下很突然啊)?谁救了人?最搞笑的是被当成死尸扔下的德州佬,冻了N久自己爬回去了。这种电影很难用画面表现在山顶的极端感受,看得人莫名其妙,前面安排一场登山者口述濒死体验的戏会好些,后50分钟也该有几个标志性角色负责串联,一些枝节情节也应砍掉
珠峰!It's the attitude, not the altitude.
描写1996年珠峰事故的灾难片。忠实原事件,珠峰的壮阔也令人惊叹。然而任务刻画略单薄,整体显得散漫无重点。最重要的是业余登山者用生命换取的那么些体验,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可取之处。
与登山片喜欢借登山探讨人性相比,这部电影拍的比较真实,珠峰风景,暴风雨用IMAX展示出来都很震撼,没有刻意追求故事性和哲理性,没有主观性的加入自己的观点是它最自然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为什么来登山似乎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登山本身,以及它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太缺乏戏剧性,完全看不下去,当风光片又缺乏大远景和延时摄影,堆砌明星又没有性格塑造,真是沦为了不伦不类之作
没登顶前一切都还好 后面真是整个节奏跟剧情一起急转直下 死死伤伤哭哭啼啼平平庸庸……不停在刷手机很想提前离场 希望没有给旁边的观众带来困扰......
一座亘古的山峰,堆砌了多少尸骨。所有对珠峰感兴趣的小白都应该看看。大自然的威力有时让人不得不畏惧,难怪乎当地的居民喜欢转山,因为山就像神一样,凌驾所有人之上,更能取人性命于举手间。探索自然,往往以生命为代价,更何况是出于自我意义的登山
劇情沒有太大的起伏,看完後卻覺得後勁很強,也許因為電影只是陳述,沒有給出明顯的答案,也許這部電影沒有完滿的結局,直到現在仍然覺得像是某部分還在那座山裡,與角色同步,嘗試著要前進或是後退的抉擇。 在殘酷的環境下,每一個抉擇影響的都不只自身,也能更直接的感受人性, 不論是好或壞的部分
拍摄手法拙劣白瞎了这么好的素材,人物刻画单薄,剧情流水,让人实在忍不住拉低一下评分。
压抑死了,妹的,哭死个人了。( >﹏<。)~呜呜呜…… 所有的语言都略显苍白,就像人生,有人没达到终点就因放弃而活,有人抵达目的死而无憾,有的消亡在安逸里,也有的死而复生…。Goodnight,my love,沉睡在最美的世界里。
想念至上海拔群山
用了80分钟刻画人物立Flag却是苍白潦草的无用功,造成接下来10分钟灾难和30分钟求生营救只能靠廉价手段来煽情。两星饱满且具有爆破力的音效
一般
人物塑造太失败了,主次不分,死了一堆一个也没记住,白死。
真实而无聊。
对于我这种不爱征服大自然,even都不爱大自然的人来说,这个故事缺乏的是——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