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器
Metronom,严密监视的派对(台),派对有罪(港)
导演:亚历山德鲁·贝尔克
主演:Mara Bugarin,Serban Lazarovici,弗拉德·伊凡诺夫,Mihai Calin,Andreea Bibiri,Mara Vicol,Alina Berzunteanu,Mihnea Moldoveanu,Andrei Miercure,Mariuca Bosnea,Eduard Chimac,Marius Boboc,Tiberius Zave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22
简介:听摇滚乐是罪的年代,罗马尼亚青年只能在家里闭门派对,抓住稍纵即逝的放纵与自由。十七岁的安娜,得知男友将移民他方,情绪跌落低谷,不顾母亲反对,参加犯禁派对。偷偷收听西方广播,心仪电台节目却无法点唱,于是联手写信。没料到秘密警察上门拉人,勾结外国的罪名如何担当?亚历山德鲁·贝尔克首部剧情长片,细致重塑七十年代氛围,捕..详细 >
想打开的门打不开,想寄出的信寄不到,收听欧洲电台不重要,通过当前的毕业考才最重要。教法律的父亲跪下来求我,你却不识抬举。选择让你当叛徒,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年轻人疾呼要做爱不要作战,独裁政府却在洗脑去作战别相爱。自由是禁忌,派对是罪过,朋友与恋人彼此背叛,我们便都有光明的未来。
全片最舒服的就是叙事节奏,开场两个人就带着观众走进故事里了,但是重要的两场情爱戏拍的很差,掉了不少情绪。女主的表演也是业余的有点出戏,真的撑不住。
知道导演想说什么,关于曾经的时代,关于青春……但,叙述节奏为了文艺而拖沓,板脸式表演让本就无味的画面更索然。
情节很简单,一种状态,播放the doors的秘密舞会,想要打破禁忌的似曾相识的女孩,随意贴着《放大》的电影海报,遥望1960年代越禁锢越暗涌的那段日子,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却一下子就长大了。不过在我爸爸看来,这就是电影学院最老实最认真但又最无趣的学生拍的那种毕业作品😂
本片出现彻底宣告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结束(早就?),几乎致敬了罗新重要电影的各种桥段,编导一通尝试并未进入女主的精神世界。影片最大问题是女主状态与影片背景无法对位,前半部根本没有一个在齐奥塞斯库时期下人物应有的状态,编导只抓取了嬉皮精神来描绘年轻人,却缺乏对肃杀环境的描写,这也使得下半场意料之中的场面来的并不自然,而女主即使经历了“灵魂洗礼”,出来的状态还是要做爱要做爱,几乎把恋爱脑演到最后一刻,没有压抑的苦痛,自然就没有释放的快感。编导用年轻人的生命力对冲崇高肃穆雕像的手法本就落了俗套,正如全片各种致敬,没看到什么新的东西。《冷战》后流行把已经反思过的东西再反思一遍,但这届功力实在不咋地,总在用个人情绪代大潮起落,如果对外部和视角没有新的认知,太容易陷入自恋黑洞,哪怕学习一下《沉默的教室》呢
罗马尼亚的72年跟我们的72年和22年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有一种相识叫似曾(真相最伤人)
青春电影里加政治,昏昏欲睡。
最后一段床戏大可不必
跟《毕业会考》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借着年轻人说政治,但是诉求过于温和,画幅很有趣,管中窥历史之感。
被剧照吸引而来,但全片最精彩的也只仅限于剧照和剧情简介。故事很简单,简单到我觉得它精简成个四十分钟的短片会很亮眼。如果是部长片的话,虽然有点冗长,但至少剧情简单单一,场景也很精简。作为一部导演首作能干练成这样也已经是上乘。
3.5 警局、学校、汇聚在同一片广场;政治、青春、禁锢在同一栋楼房;信件、告白,渴望于同一处苦恼;训诫、抛弃,恐惧于同一个无望,一部特征鲜明的齐时代缝合作品,窥见了过往太多新浪潮情景余波。上一分钟还在为青春而忧愁,下一分钟便被迫投身政治的波动,二者的样貌有何区别?情感与政治的背叛互为表里,身体直觉与精神规训的矛盾共同构成了东欧青年的青春。验证爱的纯正离不开对爱的执着,审讯的话语无法浇灭反抗欲望的冲动,离去告别对方与不愿低头的自己和解。令人感慨的是,那个时代下的青年还依然憧憬着用音乐去对抗强权,用诗句对抗枪支,东西方同样怀着各自不同的解放设想,虽处境相比当下更为艰难,但希望却远超当下的困顿,对自由和欲望的渴望也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直至现在,我们还同样身处同一个警局,同一所学校,甚至是同一片广场。
没有一点耐心,通篇都是急不可耐的展示
铁幕下压抑的青春,每个人都是任意摆布的旗子,你可能是受害者,你也可能成为帮凶。
#hkiff47 代入感蠻強的,並且會讓我想到王佳芝
那么具
2023.3.9 观看于多伦多TIFF Lightbox Cinema5 D8。浅显,过于轻巧,但敢于讨论和记录反映。情绪变化,青春期,恋爱之根。摇滚和自由思想。政治威胁,家庭绑架。
影片的最後女生還是和男生上了床 然後留他一個人在房間錯愕 只能妥協 只能往前 於是一群人坐在台階上聊結束的考試 仿佛什麼也沒發生過
【罗马尼亚】“润而不得”,“愿你X流下平安”的类似讯息提前到更早的日子和一个不同的区域完成回响,多少看起来是有些老套了;当中大段的讯问戏比想象中做得好,但阻挡不了其它部分的陈词滥调。
我没有想到故事的走向会往这样的方向去发展,不过想想故事发生在那样的一个极权社会和年代,再不合理的事情都有了合理发生的土壤,当我和影片中的人物在前半段一起沉浸在派对播放的音乐之下,沉浸在女生青春懵懂时期的爱情纠葛的惆怅情绪的时候,铁幕会把任何关于人性的自由的灵动的东西碾压得粉碎,那些我们自认为再正常不过的人的生活表达,都将成为被编织的呈堂证供而反过来讲自己连带着自我的灵魂踩碎,别放出的人们不知道事情有没有结束,不知道还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再被找麻烦,但这样的未知的恐惧不就是统治者维持自身统治的有力武器吗,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得到了毕业考试的机会,任何飘扬的思绪都抵不过统治机器对你最基本生存与生活的胁迫,那在广场上的欢声笑语与自由讨论,不过是在这牢笼里的放风时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