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an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stand on his own two feet.I love you so much but I will never be one of thoes women who stay silent and pretty on the arm of her husband or remote and alone in the kitchen doing the washing uo for that matter. One's life must matter beyond all cooking and cleaning and children.One's life must mean more than that.I can not die washing up tea cupSomeone has to say the unsayable. None of those man have the guts.People dont think any more. They feel. "How are you feeling?" Do you know one of the great problems of our age is that we are governed bypeople who care more about feelings than they do about thoughts and ideas...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 Wacth your action for they become habits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传记电影之所以吸引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给予观众一种错觉:可以借2小时的银幕之旅来了解历史、一个重要人物的一生,还有他的心灵。
有时导演未必有这样的野心或能力在电影中重建历史、伟人,只有少数伟大的传记片才会让观众在看过之后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寻历史真实的冲动,而不是仅仅得到“哦,原来这人是这样的”感觉——例如《公民凯恩》,例如《阿拉伯的劳伦斯》,例如《时时刻刻》。
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角的《铁娘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试图诠释一个“铁娘子”称号下“真实”的玛格丽特·撒切尔,但在看过影片之后,我们仍然无法确认银幕上的撒切尔和真正的撒切尔有多大程度上的吻合。
这是一个导演的撒切尔,一个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撒切尔,但肯定,不是撒切尔的撒切尔。
11月19日,“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小范围放映了本片。
在与斯特里普交流的环节中,一位英国人站起来表示,他就是当年朝撒切尔夫人的车子扔东西,高喊“撒切尔滚蛋”的那些年轻人之一,至今仍然不赞同撒切尔的主张和作为,但影片让他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都要感谢斯特里普的精彩表演。
出乎我们的意料,影片从退休后身体每况愈下的撒切尔开始写起,中间穿插着闪回来讲述这位政坛的铁腕人物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这个结构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回忆的、个人的、温和与失落的《铁娘子》。
老年的铁娘子神经质、敏感,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她时常有看到死去丈夫的幻觉,对孩子充满母性的思念之情。
斯特里普的表演已臻化境,演起这样一位老人来真切自如(她能让你完全忘记斯特里普,只感觉在银幕上看到的是撒切尔),但从效果来看,则远不如回忆段落中从青年走到盛年的撒切尔夫人来得有戏。
当她第一次和政敌在议员中论战时,当她斩钉截铁地决定与阿根廷开战时,那种历史风云人物的震撼才在银幕上展现出来,令你全心投入。
《铁娘子》试图把被当时媒体称为“没有同情心”撒切尔夫人加以感情化的处理,却正好丢掉了她最重要的特质:争议性和复杂性。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女性:从杂货商的女儿一步步走上政坛;她的政见被调和成了父亲关于“英国人需要做实事,需要自强自立”的宣言;她身上的光芒则转变成了“我每天都在战斗”的励志传说。
影片的导演菲利达·劳埃德之前只拍过一部音乐剧电影《妈妈咪呀》,这位女导演让影片充满细腻温婉的气氛,却也失去了传记电影最吸引人的力量感。
反复的闪回、倒叙使影片颇具有现代感,同时则失去了叙事的流畅性。
对比《国王的演讲》的高度集中、高度戏剧化,《铁娘子》就显得有些琐碎轻盈。
“当心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变成言语;当心你的言语,因为言语会变成行动;当心你的行动,因为行动会变成习惯;当心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变成性格;而性格会变成你的命运。
”这是影片中老年撒切尔夫人对她的医生说的一段话。
我们在《铁娘子》中看到了撒切尔的性格,她的习惯,她的言语,可对于她的思想,她何以成为撒切尔夫人,还是只能停留在导演提供的片面解读上——没有中英谈判的内容,对收取“人头税”也一笔带过。
对并不了解撒切尔夫人的观众而言,银幕上只是一个曾经奋斗成功最后孑身一人的老妇罢了。
在影片中,当丹尼斯·撒切尔向年轻的玛格丽特求婚时,玛格丽特非常认真地对他说:“我不想成为一个在家洗碗洗到死的女人。
”但影片的最后一幕中,晚年的撒切尔夫人慢慢喝完咖啡,蹒跚地走向洗碗池,自己把咖啡杯洗净,然后转身离开。
这个巨大的悖论似乎正是《铁娘子》的矛盾之处:到底是作为Lady的玛格丽特,还是作为Iron Lady的撒切尔?
这还是一个问题。
看到最后玛格丽特在厨房里与一般家庭主妇无二般地洗杯子,我很害怕结局是她当初自己的一语成谶,说着"I will NOT die washing dishes in the kitchen",却恰恰如此离开人世.大概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或者其实内心不够相信一个女性终究可以自始至终地不理睬世俗的一切阻挠,不仅倔强地不从于任何基于性别强加的标签,而且时时直白地点出这样标签的荒谬之处.幸而玛格丽特想到了什么放下碟盏,该干嘛干嘛去了,"business as usual".并不是说女性就不能下厨房就不能做一个默默支持男性事业的人.在我自己看来,没有人能干涉别人对自己做的知情选择,就如同没有人能够将泛泛无意义的标签强加在个体身上(习惯被所在集体标签的我们该是有多习惯标签化呢),尤其是当这些标签的来由碰巧是人类历史上某个性别占据了生产工具因而有话语权.只是我这样想着,却会自然地在生活中自我审查自我妥协.如果我自己都没有办法做到,又有什么资本去说别人应该如何如何? 大家都一样的面对现实,然后规避风险,然后去做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人.心情低落了许久之后看这部电影很励志.从小到大被其他女孩排挤的玛格丽特该要多大勇气和信念坚持到牛津,而这只不过是个开始.电影好在没有简化一点她所遇到的阻力 - 来自男性的或者不来自男性 - 然而玛格丽特坚持己见,一次次勇敢地直面和应对质疑.性别从来不是她的借口和倚仗.或者说,她认为不是.既定的男权社会固然给女性造成了先天的不公,但是就像自我审查,许多时候,限制也是女性自己给自己圈定的."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只有当一个人自己"care more about what I say, rather than how I say it"的前提下,才有能力响亮地对对方说出这句话.看的时候会想,King's Speech vs Iran Lady.一个要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外在的压力),另一个要战胜外在的阻力(和内心的恐惧).但是叙述方式何其不同.乔治国王面对的外界质疑不够多吗?玛格丽特面对的内心斗争不够多吗?但是我们看到的两个电影,一个浓墨重彩在国王一个人的拼搏战斗,另一个女首相的刻画是通过她与其他人的关系 - 与一个男人和另一群男人的关系.是因为国王的演讲要讲的只是一个故事而玛格丽特要说整个政治生涯吗?那么胡佛呢?一个极度自负的政治家,讲述他的一生的电影是如何塑造他的呢? 是他不断地回忆自己如何一手遮天翻云覆雨打造了中情局,在每一断回忆里他都是主角,哪怕他的爱人和他表面上的爱人几乎都可以被隐去,都是他的注脚.回过头看玛格丽特,电影在强调强调强调她是一个人,从1979年之前到1990年一直是以匹夫之勇敌对万夫.这大概是事实,却未必是玛格丽特的烦恼.只怕事实会成为借口和不作为的动力,那女性就没有其他人能责备了. 也许在从小到大的环境影响下,更多的女性确实会被她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来定义,但是如果自己本身不在乎被标签,更重要的是不因为自己被标签而加倍地标签其他人,一定程度上又有何惧? 又有何怨?哪怕是在别人耳语你是"grocer's daughter"的时候,你也完全可以不吭不卑地提声让他重复一遍,然后用自己的理论将其辩驳.因为自己是个女人就降低智商和能力的要求,难道不是正是因为对方是个女人就低估其智商和能力的翻版么? 是,想要家庭,想要爱恋,但是想要感情生活的又不是只有女人.该干嘛干嘛去了, it's business as usual.
虽然我真的哭得眼睛又肿了。
挺煽情的不是。
我在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其他的评轮,大约和我要说的没什么两样。
而由于我对英国的各种政治问题毫无研究,于是就只能通过一个天朝人士的眼光去看这位曾经被称作铁娘子的女人。
话说我小学的时候,香港回归了。
然后当时很多报道称赞小平同志的强硬手腕。
以及撒切尔夫人摔的一跤。
我觉得这一个事件才是最能体现她身为一个女性领导人的矛盾。
没办法呀,必须穿的高跟鞋,要是这事换男人了,一个恍惚倒还不至于要摔跤(-"-) 废话打住回到片子。
一开始真的好飙泪啊,我也是知道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真的不是一般的深厚,所以一开始就没忍住……可是越看越觉得不是味儿,泪点依然很足梅丽尔大妈的表演也很是老练……但是人家比较想看她怎么把那些男人杀得片甲不留啊!
片名是铁娘子!
我要看一个铁娘子!
不是一个现在已垂垂老矣的女人啊!
她并不是普通的女人啊英国人!
她是你们的前首相啊!
尼玛写她柔情就是等于把她大力把国民福利都砍掉的屠夫般的生猛形象的玷污啊!!
她怎么奋斗的啊!!
没说啊!!
只说了她要去竞选然后老公跑啦!
女儿怒啦!!
不上驾驶课啦!!
然后不知道怎么的镜头切来切去就当选啦!
马岛战役不想吐槽啊!!
明明连女王的小儿子也差点在那边挂了啊!!
这么淡定不可能啊!!
再看一遍后糟糕的感觉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想啊!!!!!
从我第一次看开头的时候就想按照顺序写好不好啊!!
尼玛出来的是倒叙啊!!
还是断断续续的倒叙啊!!
多想在本剧高潮的时候看到她在三届任期里面做的那些“下地狱”的事情啊!!
搬出唐宁街10号有那么浪漫吗!!
还玫瑰花瓣!!
人家叫撒切尔不是叫玛丽苏啊!!
看现在欧元区一片混乱啊!!
英国人偷笑啊!!
这又是谁的功劳啊!!
怎么都没说啊!!
要是她是希腊领导人,希腊根本不存在经济危机啊擦!!!!!!!!!!!
没有说她有多么讨人厌就直接说晚景凄凉,因果都失控了好吗!!
绝不原谅那些赶她下台的人也没错啊!!
反正圣人都会犯错啊!!
失业率都这么高了不是吗!!
后来的哪一个男首相不是做美国的小跟班啊??
美国是你们英国一手带大的好吗!!
而只有她老年痴呆她才变成一个女人【编剧们的自以为是】,才有了煽情的材料。
【不禁要问一句,是这样吗?
】毕竟老公去世了她还是会脆弱的。
【这个才是真的!
】所以剩下的都是编剧的错!!
只有男人【最懂她的男人已经去了】才知道她在想什么啊!!
你们两个女人在瞎搅和什么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听过没有啊!!
她老了但是心没老啊!!
而不争气的儿子似乎就是特意为了加重她的病情存在的——又有谁敢说她儿子一度变成全球通缉犯和她早年专心往上爬一点关系都没有咩!
老说住在南非住在南非!
他再婚了你也不知道啊!!
现在连自己都已经只成为一个符号而已啊!!
名字不仅代表她自己啊!!
还代表一个时代啊!!
真是又光荣又骄傲啊!!
亲爱的你看了记录自己一生传奇的片子不要觉得太陌生!!
因为那个女人是你但又不是你啊!!!!!
据说现在英国已经考虑了给她安排国葬了,即使是恨她的人也觉得她很伟大【恶魔般的伟大?
】,即使她完全不像个女人,不煽情,是个女权主义者,强得像鬼一样,被时间一点一点地蚕食着。
但是TM的她依然是那个号称铁娘子的、强硬不屈的、真实又充满智慧的撒切尔夫人!
ps.诶,不如发起个“我给撒切尔夫人写张生日卡”活动……就是不知道这算是调戏还是致敬。
==========================================过了很久再回来看看这个影评,百般滋味涌向心头。
当初写这个的时候我年轻,想法多。
现在看来,对于英国来讲,她做的其实根本没错。
如今老人家早已仙去,若她还在,看到现在的欧盟不知道要讲什么呢?
2015.10.06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女性政府首脑,也是第一个女性党魁。
说她是杰出人类,毫不过分。
同时,与后来出现的很多女性党魁,女性政府首脑相比,撒切儿的历史意义,包括与今天人类糟糕处境的相关性,又特别值得讨论。
我需要先交代我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支持英联邦国家各个工党的政策——我支持抬高最低工资,富人多缴税,社会福利——我知道执行起来有很多困难,会带来债务危机,但是我不认为有其他办法——因此,所以我对撒切儿的政策,尤其是她和里根启动的金融去监管化非常的反对。
我是带着敌意去看这个人的,非常希望看到影片中有她从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正脸朝下摔个跟头的镜头 (小平同志一句“主权问题不能谈判”,告诉了铁娘子铁汉子是怎么说话的)。
可惜没有演这出。
整个故事其实围绕着一个承载了过多的阶级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杰出个人,如何顶着泰山压顶的困难完成奇迹,又如何自恃无敌,逐渐被自己人孤立而孤独终老的。
希腊神话里面这个有原型叫“Hubris” ,简单的说就是“骄傲的将军”。
而《铁娘子》中的撒切尔夫人因为承载了太多植根于民众的伤痛,她可以自信地说从来没有脱离底层的群众;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丹尼斯大度和温柔的关爱让撒切尔保全了自己作为一个杰出领袖同时身为女性的全部尊严。
我一个年纪很大的同事曾经偶遇过这对政坛夫妻,向我描述:撒切尔夺门大步流星的走出机场休息室,丹尼斯在后面举起满杯威士忌一饮而尽,说道:“天呀,和她在一起实在够受的。
我得来杯度数大的。
”杰出人类胃都要很好。
梅姑是个美国自由派,而且梅姑饰演自大狂的女性非常得心应手,我们自然担心她能不能公平的对待这个成就卓著的女政治家,别太丑化她。
所以看到影片的布局是讲述一个轻度妄想症的铁娘子如何自愈的过程,顿时轻松了许多,因为这样创作者就可以避免在各种政治问题上在第二幕结尾处做出高潮的论断,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消灭主人公的臆想而实现人物情感的净化——这样很取巧。
因为在玛格丽特释怀丹尼斯的同时,不影响我们回忆她裹脚布一般长的政治生涯中的那些饱含血泪的过去。
这个保守党女人纵然有深沉的政治欲求,也会被观众认同——她和他,和我们一样,年轻过,有过纯真的梦想,被人看不起过,有过失望,为了自己的工作做出了牺牲——而且这些牺牲不一般。
撒切尔自己也没有奢望这么高的政治成就,愣愣地被朋友们抬到了高位。
她没有辜负重托,帮助自己的党派掌了权。
领袖都是要为自己的决定承受失败的代价的,影片里用记录镜头的影像告诉我们这些代价布满了血肉,烈焰和残骸,一个领袖,无论男女,都要承担下来。
然后安慰自己说,这样做是对的,是尊重我的原则的——这点,是叫人尊重的。
值得思考的是,英军进行了福克兰海战,以绝对优势胜利之后帮助撒切尔连任后,是否成为了世界上所有”信封原则“的保守党的政治必杀技——之后的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是不是都因为这个保守党的奇思妙想而成为历史的必然。
胜利,尤其是孤注一掷的胜利,肯定带来了沾沾自喜。
那一个领袖的陨落就是从盟友的里间开始的, 撒切尔周围所有的人都放弃了她。
一个胜利者最恐怖的变化就去挥霍她长期积累信任,来发泄长期积累的自卑。
每一个掌权的杰出人类都想象不到自己失去权力时候的没落,而这个故事就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的。
没有人能永远高高在上。
需要时时警告自己- Hubris!
好演员,脑残编剧,SB导演——撒切尔是个自卑,感情用事,头脑混乱,喜欢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公主病患者。
提到撒切尔,你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不应该是英首相,而是老年痴呆。
首相是个nc圣母。
那个年代作为女性考上牛津后精力主要放在泡帅哥上。
夫妻生活的占用时间和重要性远多于政治,充分解释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至理名言。
论气场,首相大人各种崩溃,首相老公才是指点江山的硬汉。
北爱尔兰军目的不是要求独立是玩随机暗杀。
用很长时间纠结去不去竞选,一旦想通了立马猪脚光环全开,秒杀对手。
竞选团队拉票赞助辩论民心政治主张之类的重头戏的那都不是事。
英国竞选超简单的,去参观下工厂,摆几个pose说句”全靠你们了“就搞定了。
筹钱?
辩论?
扯皮?
经济外交政府职能财政就业?
那是神马?
上台后经济改革政策,私有化,打击工会,减少财政支出神马的咱不在意那些细节,咱的时间用在秀纠结和霸气全开上。
至于政敌反对,喔,没关系,咱拼的是气势,只要义正言辞,他们就会不战而退。
工会暴动也别放在心上,历史的车轮会把他们这些蠢货碾成渣渣的,咱只要坚定立场,啥都不干,他们会自己死绝的。
内阁团队愚蠢迟钝,一个个小学都没毕业。
跟美国、欧洲的关系么,这个好像不重要,删掉删掉马岛战争么,不care军事位置和石油,出军的理由是犯我大英帝国者虽远必诛。
反对我的都是面目可憎强词夺理智商长相都欠缺的大坏蛋,支持我的都亲切可人不过死得很早。
全世界人都爱撒切尔,全家人都恨她。
——特么这叫传记片?
让这些完全没有政治常识的人以普通家庭主妇的标准去评价一个政治家,再加上满满的玛丽苏情节,满满的琼瑶风。
——我呸。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这样让我倾心的影片已经多年未见。
影片以一种幻想一般的表达方式,随心所欲但是有自然贴切地穿越在漫长的时空之中,出色地刻画了玛格丽特传奇的生涯。
影片不仅仅让人们了解了她政治思想以及政治生涯的来龙去脉,让这位政坛铁娘子跃然于银幕之上,而且还贴切地反映了她作为一名女性那细腻的情感和生活,不由使人动容而伤感。
而扮演玛格丽特的梅丽尔,则在影片中显示了她出类拔萃的表演天赋,恐怕现在只有她,才能游刃有余地胜任这个角色的扮演。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character.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注意你所想的,因为它们会变成嘴里的话;注意你所说的,因为它们会变成实际行动;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形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形成你的人格;注意你的人格,因为它们会影响你的命运。
我们想的是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Where there is discord may we bring harmony. Where there is error may we bring truth. 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 And where there is dispair may we bring hope." —— St. Francis 凡是有不合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
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
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
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
St. Francis--圣方济各(意大利文:San Francesco,St.Francis是英文),生于1182年意大利亚西西(Assisi),卒于1226年10月3日,是方济会(又称“小兄弟会”)的创办者。
传记片能艺术的呈现人物的历程,优秀的传记片则通过影像拉近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看到他/她内心的起伏,体会他/她抉择和行事的前因后果。
作为《铁娘子》的观众,幸运的是,编导完全熟知以上原则,不幸的是,知道和懂得运用是两码事。
撒切尔夫人的一生风起云涌,无论如何取舍都会遭到大量不同意见。
但反过来说,这也给了编导足够的选择自由。
不可否认,影片截取的事件都足够重要,足够具有代表性(当然我国观众可能会抱怨为何毫不提及中英谈判),对于那些并不熟知她生平的观众,这些片段简洁明了的拼贴出一幅她的人生画卷,有BBC纪录片浓缩版的功能。
但编导仿佛对驾驭历史片不甚自信,选择了一种与之极不相称的表现手法。
影片的所有闪回部分,用浮光掠影不足以形容其支离,准确的说是一首首MV的渐次播映。
那活力四射的镜头组接,频繁变换的场景,不时穿插的史料录像(用来交代铁娘子一切决策的宏观后果,效果经济实惠),共同将这一部分的节奏推得飞快,时间跳跃直逼《时光机器》中的“分秒间万物变迁”,如果单独剪出来,绝对比《谍影重重3》还紧凑的让人透不过气。
我打赌,让本片导演菲利达•劳埃德来编排我们的春晚歌舞大串烧,一定会让全国人民眼前一亮,鼓掌喝彩。
只有在铁娘子做大段神采飞扬的独白时,镜头才能稍稍停留,这也是很多观众对情节不甚了了,却对很多台词记忆犹新的原因。
你可以说这是导演风格,但适合《妈妈咪呀》的风格是否能套用到《铁娘子》,无论如何值得商榷。
导演从铁娘子的人生长河选择几处拍岸惊涛,采用一成不变的蜻蜓点水式处理,激起的涟漪被彻底淹没在时代大格局的汹涌波涛中。
撒切尔夫人就像好莱坞五六十年代史诗片中演绎的耶稣一样,像一个被硬生生戴上伟人光环的英雄,刻板的做出一些已经预定好的壮举。
虽然斯特里普的演技无可挑剔,但观众始终无法进入主角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她的悸动和激情。
《铁娘子》描摹年轻的撒切尔夫人时,我仿佛在看一部老套的英雄励志片,年轻时候的她已经浑身散射“日后必成大器”的万丈光芒,只是这光芒唯观众才看得到,片中那些嘲笑她不自量力的人无不被压缩成呆板的小丑。
而在她的巅峰岁月,登台高呼慷慨激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端的是气势万钧,偶尔有段居家戏,居然要被爆炸打断。
没错,这是我们印象中的铁娘子,那个对魔鬼也不会妥协的刚毅女人,但这和从纪录片中一窥她的风采有何区别。
影片的另一条顺叙主线是晚年撒切尔夫人的独居生活,缓慢的节奏终于让观众有机会靠近她的内心。
平心而论,这条线拍的不错,最起码斯特里普对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诠释,足以证明她这尊奥斯卡奖杯的名至实归。
但我相信,大多数观众选择本片,应该是抱着欣赏撒切尔夫人在政坛叱咤风云的的期待而来。
影片传达出“铁娘子也是个女人”的主题,不能说不正确或不写实,关键是,此话落实到任何政坛名人身上都适用,从尼克松到米尔克,从乔治六世到伊丽莎白女王,甚至我国近年都拍摄了不少反映伟人私生活的电影。
只要不是从八部样板戏年代穿越而来,都早已对此司空见惯,影片看似独辟蹊径的处理手法在让一大批观众失望而归之余,也显得新意寥寥。
不可否认,《铁娘子》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在回溯历史时,编导运用了纯熟的商业片手法,快速的节奏、流畅的运镜、饶富回味的台词,保证连只爱动作片的观众也会看的聚精会神。
撒切尔夫人相隔十余年的竞选首相和被迫下台两次情状,被处理的犹如历史重演、宿命轮回,我不了解这两段史实细节,但可以肯定编导进行了戏剧性加工,让悬疑片式的对仗效果更加鲜明。
晚年的撒切尔夫人是搏斗病魔的苍老妇人,其彷徨和无助、恐惧和脆弱、幻视亡夫的神神叨叨中,不复见昔日神采,保证让文艺片影迷看的黯然神伤,唏嘘不已,揪心的掬一把同情泪。
但好看归好看,影片出色的完成了一个半小时的娱乐功能,却仅仅够得上传记片的及格线而已。
如果它没有定位为传记片,负面评价就不会如此铺天盖地。
此外,这位女导演似乎有恋足的爱好,镜头不厌其烦的流连在青年、中年、老年撒切尔夫人的足下风光,好几处我实在看不出有充足必要。
我猜测,可能是导演看好斯特里普曾在《穿普拉达女魔头》中的代言人功力,此处借其玉足为某女鞋品牌做了植入广告。
事实上,像此类年代靠近当下,又有几十年时间跨度的大人物传记片,很适合拿来为各类服装首饰做广告,既能炫耀其在上流社会吃香,又能借着年代变换彰显其品牌悠久,比在专卖店打出“始于19XX年”的招牌管用多了。
不过观众若都是笔者一样的时尚盲,广告商只怕要欲哭无泪。
文/方聿南
电影过多闪回叙事太乱,靠梅姨撑起了大半边天,但毫不影响它感动到我并且勾起我了解撒切尔夫妇生平的愿望。
wiki了一下下撒切尔先生,整理如下:Denis Thatcher和Margaret Robert于1951年底结婚,彼时他已经是个百万富翁成功的商人。
Denis是二婚,前妻也叫Margaret,因为他工作太忙聚少离多两人结婚6年后离婚。
对这段婚姻他从不愿提起。
1987年Margaret刚第三次竞选首相成功,Denis就预言她一年内会被民众厌倦。
Thatcher said quietly to his daughter Carol, "In a year's time she will be so unpopular you won't believe it". 事实上这个时间是12--18个月。
1990年Denis Thatcher被授予男爵头衔,他是英国最后一个被授予世袭爵位的非皇室成员。
什么叫有态度没内容,这就是典范。已然有B级片范儿了。
Where there is discord may we bring harmony,Where there is error may we bring truth,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
曾经近乎残酷的坚定,无限放大了步履蹒跚的苍凉。
四颗星全给梅姨。
个人觉得片子没太突出铁娘子的“铁腕”
本片从撒切尔的晚年生活讲起,在回忆中穿插了其婚姻和政治生涯的碎片;但这些碎片又被碾压过,太碎了,过于支离破碎;再配合上老年痴呆症的幻觉,看得都恍惚了;梅丽尔的表演确实好,2星只为她
完全为了梅姑!只要是梅姑,都5星!
I want do something. Like the tough lady more and more.
作为传记片,自然会攫取闪光点,浇铸一些励志内容进去。作为一个女人,跻身于男人的政治世界去耍铁腕,注定要当一个争议多多的风云人物。得失胜败,竟到老年方知,揽着一肩膀国家责任,却早早弃掉了家庭温存。撒切尔夫人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不咋的(貌似是从小“教育”出来的),看这电影自然全为梅姨。
爱尔兰共和军由于是反对英国的武装组织,被许多国家视为恐怖组织。1980年代,爱尔兰共和军曾遭撒切尔夫人镇压。
不喜欢
当作是历史补脑片
不好看
梅姑演技实在是太好太好了,只是本子弱。
纵然一个人的演技再强大也无法独力拯救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除了梅姨以外这部电影基本上没有丝毫看点。
梅姐也挽救不了左派的意淫。五星是给梅姐的,与电影无关。
三星半,扮演年轻撒切尔先生的演员Harry Lloyd是狄更斯的后裔,很是惊喜
她作为杂货店的女儿,因为出身贫寒,时常饱受世人的白眼。然而,在聆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虽然在一次议员选举中落败,但是她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与他相伴,坚定了自己从政的人生道路。
传奇女人的传奇一生,就是剧本不怎么样。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全片无亮点,梅姨演技没话说,化妆服装也挺不错,假肢做得真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