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

乐队,Follow Follow

主演:赵怡文,江雨晨,中野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乐队》剧照

乐队 剧照 NO.1乐队 剧照 NO.2乐队 剧照 NO.3乐队 剧照 NO.4乐队 剧照 NO.5乐队 剧照 NO.6乐队 剧照 NO.13乐队 剧照 NO.14乐队 剧照 NO.15乐队 剧照 NO.16乐队 剧照 NO.17乐队 剧照 NO.18乐队 剧照 NO.19乐队 剧照 NO.20

《乐队》长篇影评

 1 ) 很奇怪的感觉

十三年前就在豆瓣标记了想看的电影,直到2024年上海电影节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完。

可能是为了缅怀逝去的青春岁月。

可能是为了欣赏喜欢了十多年的重塑当年在livehouse的现场演出(正巧6月9日刚在北京五棵松看过他们演唱会)。

可能是为了看看Even的表演,还有江老焉儿、丁太升、熊猫商店,这些都是古早的老豆瓣er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跟晚晚、张辛苑同时期火起来的。

也可能是想重温2010年左右的北京摇滚乐演出情况也是自己最有热情和能量追着乐队们看各种巡演音乐节的时光。

但,真的挺糟糕的,很做作,很尴尬,很奇怪,很松散,很干瘪、很矫情。

如果不是彭磊、新裤子、摇滚乐、Kurt Cobain、独立电影这些标签,不知道还能吸引谁来看。

这部电影更适合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第二季播出后放映,囊括两届冠军乐队,最终是摩登天空的胜利。

我确实也看出了彭磊和摄影团队反复仰拍女主大白长腿的男凝视角,是感觉不适的,也完全没必要。

如果要体现出青春/年轻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一开场女主穿校服就能说明年龄,还有台词里说的都很傻缺那种中二的感觉。

对比索菲娅科波拉在《迷失东京》里拍摄的斯嘉丽只穿着内衣内裤的镜头,没有感觉到色情和别扭。

而且女孩子就不能认真学好吉他吗?

长途跋涉到吉他学校就是随便拨弄两下然后犯困发呆吗?

组乐队就完全不需要乐理知识随便就可以吗?

……这可能就是男女导演视角的差异吧。

一颗星给影片真实记录了那时的北京,喜欢那种赫鲁晓夫楼/苏联风格筒子楼,非常具有北京/北方的城市建筑地域特色。

一颗星给Even,虽然演技很生涩,或者都谈不上演技,更像平铺直叙的素人表演,她有一张非常干净纯粹可爱呆萌的脸庞,选她做女主真挺合适的。

她唱的After Party真的挺好听的,这几天一直在脑袋里回旋。

 2 ) 我少说两句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

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3 ) 飞蛾扑火的跟随

托上海电影节的福,有幸在这里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彭磊处女座。

因为错过了电影开场,包括KURT做飞碟而来的关键镜头,所以很多观感也不全面,也许失实或者夸大其辞。

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进场的时候,恰逢重塑雕像的权利正在进行他们一贯神经质的演出。

女孩在音乐中被小P拖进楼下。

我既不知道女孩是如何爱上摇滚乐,也没看到她是怎样中了NIRVANA的毒。

小P家里一排牛逼闪闪的琴,当然,都是网购的。

于是现场笑声许多。

嗯,玩琴的孩子会把吉他和贝斯当成情人的,越多越好。

小P抱女孩肩膀的行为可能有很多因素我猜,最多可能就是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吧,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看起来他不懂如何讨女孩的欢心。

女孩抱着琴乱拨乱弄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又孤单,因为想玩乐队的时候,最缺的永远是合适的指路人,没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干,当然,是自己期望的那种指点。

无论在那个时间段或者任何时候,放弃摇滚乐的梦想总是比坚持他容易上一万倍。

女孩再次来到小P这里,情节称不上精彩,只是出现了旅行团翻唱的《我不想失去你》,本不美丽性感的镜头,突然间让人湿了眼眶和心。

这是整部电影最美丽的时刻。

创造和演绎音乐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神奇的事情。

《after party》是首好歌,由女孩的嘴中唱出来更显可爱和诚恳。

“从鼓楼走到MAO,我还没有找到他”。

喜欢摇滚乐的孩子们,谁不懂这个呢?

渴望自己想要的理解、对话和怀抱,然后发现,一切都不合心意。

合心意的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因为怕自己不够美丽。

KURT开口说话的时候,惊艳的让我下巴快掉出来。

那声音,与本人相像的足够让人汗毛倒竖。

他说的话,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摇滚乐,根本就不应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所有热爱她、追随她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获得金钱、地位、名誉甚至别人的尊重。

被人称为怪胎,被人视为异类的家伙,爱不到人,也无法因此被爱。

只能和仅存的那么几个家伙可以真正的说话。

爱中国摇滚乐这一行为,既不时髦,也没有共同话题,尽管,爱她的人是如此的热爱,甚至把那些真诚、实在、热情和愤怒融进自己血液,如此的单纯,都不曾长大。

现实就是,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摇滚乐,无非是片中所说“西方的垃圾”。

你可以去爱文学、爱电影、爱舞蹈、爱美术、爱其他的音乐,随便你去喜欢什么,那都是你的“高雅爱好”,而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摇滚乐,其实不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

中国人喜欢的是华丽的外衣,而不是柔软自如的内衣裤。

中国人喜欢虚假的名片和可以炫耀的生活,而不是另一种自己,干净的、纯粹的灵魂。

彭磊硬梆梆的告诉所有人,我的电影,你懂就懂了吧,不懂你也不需要发问,因为那不属于你的世界。

不谈论电影技巧,我想我喜欢这样的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诚恳的态度。

爱摇滚乐,就等于不让别人去爱你,真实的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4 ) 与其为柯本招魂,不如想想自己是怎么死的

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

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

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

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

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

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

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

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

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

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

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

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

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

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

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

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5 ) 中国摇滚乐电影的里程碑

中国电影缺少这种真实和诚意。

强力推荐。

我们看腻了各种用钱堆出来的娇柔造作,我们需要这种电影。

如果这能算个开始,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期待下部佳作。

这些给低分的都不知道鼓楼,连MAO在哪都不知道。

如果你不了解北京,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没体验过为理想奋斗,倍儿喜欢看美国大片和甄嬛传,就别乱评了。

 6 ) 歧视女性 太糟糕了

听朋友推荐看的。

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心的电影。

所有正常的女孩都应该有这感觉。

小一号粉色的电吉他,上吉他课瞌睡,给科本上香,是所有男人的附属、崇拜者、缪斯,就是不是一个和他们平等的人。

自己想组乐队没组上又回去新裤子干嘛呢?

还以为要讲讲挂盒怎么成立的,结果又是网传梦姐因男人入队的事件。

凭什么女人就不看书 ,不懂音乐,就是脑残粉啊?

里面傻缺的事都让女生干了,全是傻白甜。

你喜欢科本,写自个儿梦见科本抱他就行了,换个女人抱干什么?

 7 ) 彭磊牛逼

最早听的一首《你要跳舞吗》爱了然后听了很多我拍的一个mv模仿过《关于失眠的夜晚》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两个男盆友,等,我都听过原版,看过mv影片中的乐队签约就是自己的经历看过《北海怪兽》的书都了解彭磊的过往有一段鸽子哨,京哨 ,应该是霸王别姬中的配乐视听语言真的很糟糕有点意识流更多的感觉像mv加长版有一段说唱的不错很酷问什么类型是挺讽刺嘲讽的更多的表达现在过去一些乐队的现状无奈,的歌唱

 8 ) “我觉得周围人都是傻缺”

真香警告。

彭磊导演参加了2019乐队的夏天,被关在一个屋子里,还喜欢上了其他的乐队,甚至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感情,甚甚至亲口承认了这是一种练习生的魅力😂。

说实话,新裤子又引领了一波潮流,大众开始欣赏真的的摇滚了,我就是其中一名。

回到电影,电影很静,拍得像纪录片,所以故事情节也很淡。

让我最深刻的是几个长镜头,第一个是女主放学回家,会碰到猫猫狗狗;第二个是她背着吉他跨过书丛,这段足足有3分钟;第三个是和男友走在什刹海的冰上,镜头里他们没有挽手,甚至有点距离,没看到他们张口,但能听到他们的对话。

这四段的背景音乐是最喜欢的,平静中带着迷茫、期待、希望、撼动。

音乐引人入胜,我像是女主,一直在走,并且像平时一样发起了呆,但是觉得这也挺有趣了。

总共看了两遍。

第一遍看了很喜欢,一方面喜欢文艺片,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摇滚对彭磊的莫名其妙的敬佩和向往(居然拿了奖)。

就觉得他们没钱还敢那么酷,不怕人嘲笑,这很符合教科书上传授的关于“高尚”的定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物质所困。

还有一点是我和女主有着相同的经历,有些共鸣。

虽然心中有了关于未来的大概方向,但还很弱小,也没人愿意引入摇滚圈,练乐器也练不会,还没有发达的互联网!

谈了一场啥也不是的恋爱,男朋友只会说“我不属于这里,我也不会属于你”这种非主流语录。

烦躁!

看第二遍的时候,不喜欢了,有点难过。

跟彭磊不喜欢《背着吉他的少年》一个道理。

这其实是很难捱的一个过程,我想彭磊也不想回到这个过去。

电影到了最后甚至还是迷茫,难受死了。

不过有场烟花保命,没有难过到谷底。

女主成长史也是中国摇滚乐的成长史。

刚开始懵懵懂懂,崇洋媚外,到最后我不想模仿你不想跟随你不想变成你。

其实我觉得中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2020年,从一个小学生变成现在的大一学生,从模仿到独立,这都是个过程。

中国摇滚乐会越来越好的,虽然我不懂音乐,但就是喜欢新裤子这种简单又深刻的旋律和歌词。

还有,偶尔别臭屁了,周围人不都是傻缺。

 9 ) 它在窥探我的内心

就这么一直追随。

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

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

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

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

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

那都是曾经。

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

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

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

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

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

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

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

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

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

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10 ) 来劲儿了,我们写首歌吧

几乎不看电影的,这是个例外。

北方的红红的砖墙,楼道斑驳各色的广告,冻成冰的后海,紧身皮衣背着粉色电吉他皮肤细嫩的女孩子,全部的花伦配乐,美得令人心碎。

主题什么的就不要纠结了,一个摇滚明星的自黑,除了冷冷的幽默,还是冷冷的幽默= =伪kurt说中国没有摇滚乐,说我们走过了新鲜与好奇,一切的激情都不复存在了,也许是这样的。

但中国真的存在很多相当优秀的乐队,不必一一列举。

全部的原因在于:摇滚乐不能成为乐手生活的全部。

摇滚乐手终究是在一层华丽的外衣下搞一些我从来都不想知道的东西。

就是这样,我们带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一类的东西,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依旧为这自己或别人的生活疲于奔命,最终被生活摧残得区分不出当初凭着耳朵就能分辨的major和minor。

当那个女孩子用手脚做鼓,用两根手指敲击midi键盘的和弦,最终搞出一段惊艳的旋律的时候我觉得全屋子的空气膨胀。

仿佛看到了几个月之前的自己。

也许就在不久,我也会突然来一句:来劲了,我们写一首歌吧。

也许几年过后,我们会忘掉自己当初的样子,但无所谓。

毕竟我们都曾经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乐队》短评

两星都给yangyang.............人总要成熟的,并不是一直在干一件已经过时的事,还毫无头绪。

6分钟前
  • RINGO
  • 较差

via彭磊微博 真的很好玩儿啊 飞碟复活柯特科本 国外的鬼害不了中国人; 宽宽:再过几分钟 国货教父亲临现场 ; 丁太升:在中国就得当大明星!

9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幸亏生病没看首映 即使那么喜欢彭磊 但看到舞台边缘的囧境 那时候那么无聊的快乐 挺不好意思

12分钟前
  • 不加标点KilLk
  • 较差

喜欢那些笑话。但应该把节奏拉快些,然后多加点东西进去。【7.5/10】

16分钟前
  • 推荐

可爱和感动并存。而且,看的时候我想起你。

20分钟前
  • 土呆
  • 力荐

…………最喜欢宽博士那段嗨迪

22分钟前
  • 墨息墨息
  • 还行

我喜欢。。。

25分钟前
  • 胡老板儿
  • 推荐

私心可以给四星,观感就像当时看张内咸的《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讲的都是北京胡同里的男男女女,只不过《乐队》的主角是个成长的少女,更养眼。彭磊某些方面有点像韩寒,虽然技术上不是科班出身,但骨子里有幽默感,电影不无聊。挺喜欢电影的调调的,有少女的成长,也有对乐队故事的展示,有意思。

29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傻,不知所云

34分钟前
  • Demon in Grey
  • 很差

两女主演也演的太差了吧,各种生硬不自然,演员还是要花点钱找个好的吧

37分钟前
  • 带刀侍卫呀
  • 很差

After party

42分钟前
  • S-SCHOOL
  • 较差

朋友在siff看的,大早上看这个真能看睡着了

46分钟前
  • AeonTr3
  • 较差

看这场的时候发现与周围观众格格不入,他们的笑点,我完全没有笑,毕竟我是看电影,而对摇滚一点也没兴趣。电影情绪表达不错,那股矫情劲儿可能就是摇滚范儿。

49分钟前
  • sweetbear
  • 还行

从制作上看,电影科班出生的“摇滚乐手”拍出的并不是一部电影,但它依然稳稳抓住了某种情绪,有那么点飘又不太高,不好说这是否就算新一代摇滚乐迷的情绪,毕竟七零后的新裤子也代表不了新时代。诸如这是列侬与保罗打架时摔坏的琴,这样插科打诨的段子不但不突兀,反而让过来人怀念自己吹牛逼的日子

5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你以为你热爱着一大片瀑布,其实那是只剩最后一滴水的干涸沟渠,你等了很久,它也裂开了缝隙。对不起,看完这个电影我确实在借上面的话影射一个人,突然想起一个人:(

57分钟前
  • 巴塞罗那蛋糕
  • 推荐

彭磊是个小清新

60分钟前
  • NOP 00
  • 推荐

猫在我身上趴着,然后叹了口气

1小时前
  • 秦诉
  • 较差

哈哈哈不当成电影看就还蛮好。

1小时前
  • fall仔
  • 还行

太北京某某学院了 要不是假的要死的CG延续了彭磊一贯的风格 我都以为这是他们学生的肄业作品呢 11-08-12标记的想看 对于现在满脑子想着窝窝头的我来说太小清新了 配乐全高中的回忆加一星 科特一直在笑场差评 但我还是爱彭磊没办法 私心加两星

1小时前
  • 今夜雪糕
  • 推荐

一星给花伦……

1小时前
  • 神秘的倒卧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