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旧tape大口喝着酒怀念母亲远处的景物,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伴着节奏如同那几乎遗忘的哀伤那么熟悉一瞬间弥散开少年时斑斓的梦想早已随着她埋葬如今一堆白花花的枯骨散落酒尽时曲已终脑中的弦仍余音颤动抖落一地灰尘那哀伤,早已呛得我说不出话了
生命中很多的人或事,都只是擦肩而过,抑或是自己因为各种理由无奈的错过。
像是爱、像是理想、像是我们有能力而放弃的一切。
我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闪闪发光的东西,会渐渐的褪色,淡然,遗忘,就像从来不曾遇见过。
直到有天,我们的指尖在此处碰到她的温度,这些被深埋在记忆最底部的情感,会铺天盖地的翻滚而来,让我们惊愕不止,措手不及……生活对于Thomas来讲,想种摆脱不了也割舍不掉的毒瘾,紧紧包裹着他的生活的每个环节。
赖以为生的龌龊肮脏的父亲,伴随着的“诈贫穷住民、炒地皮、不劳而获、与同事的老婆上床,与债主的情人发生关系……”。
男主角空转内耗的消极人生环境,一切都像法国雨季的空气,粘湿烦闷,像沼泽一样一点点吞噬着人们人格的亮光面,令人不自然的绝望。
就是在如此污秽的泥潭之中,某个机遇下Thomas再度坐在钢琴前,以某种未知的勇气支撑自己辛勤练习,只希望再度能成为一名钢琴乐手他像一个战士一样勇敢,又像一个孩子一样脆弱。
导演极其准确的把握住了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节。
暴徒的颓败与绝望,面对理想的尊敬与自卑,两者形成的鲜明对比令观影者为之动容。
电影的配乐优美且真实,在一片晦涩泥泞的冷色调中,始终像一个倾诉者一样伴随着主人公的生活,与电影冷蓝色的氛围相得益彰。
男主角Romain Duris动情细腻地表演,令人过目难忘。
他像一株混合着泥土气味的带着些许污泥的鲜花,平静潮湿的枝叶下包裹着极其浓郁的芬芳与按捺不住的生命力。
脏旧的皮夹克、发黄的白衬衫,总是有些褶皱的细条纹领带,修长的冷冷的手指,毫无生气伏在额头上卷曲的深褐色头发,满面胡渣的颓废的面庞以及那冷漠忧伤满满的眼神……绝望的优雅气息,像雨后弥漫的泥土气息一样,粗糙却清新。
同样是励志,相对于好莱坞那些令人振奋的自我救赎类影片,这部电影显得谦卑平和的多。
没有像圣经一样的教条,没有虚假的西方极乐,没有感动,没有煽情,没有讴歌,就是这么平静的低沉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察觉的平静后才发现,一种感动的力量已经慢慢的注入心中。
这样的韧性与手段的婉转,像极了故事中的女人,谦卑、平静、持之以恒、娓娓道来,却刻骨铭心。
法国人,总是喜欢玩点与众不同的浪漫,他们不求轰轰烈烈,似乎总要在一句不愠不火的C'est la Vie后,在你心头轻轻点下一颗朱砂痣,细腻流转。。。
整个影片有一种灰蒙蒙的色调,正是我不喜欢的那种,看了会很郁闷的颜色。
我对色彩还是敏感的,喜欢嫩色的五彩的电影,然而这部是讲钢琴的,于是决定看下去。
(其实吸引我的还有男主角。
挺帅的,哈哈,就是太矮了,穿很高的高跟皮鞋)当 然,一切镜头的处理都是为了主题。
所以那种沉闷的色调也只是为了让人感受一下主角的压抑。
我理解。
尤其是当他去那个越南女人家里学琴时,一种干净的明白色 的气氛感染了我。
钢琴老师总是穿着的红色毛衣,以及乳白的房间,衬着黑得发亮的钢琴,色泽的极大反差如同人物内心的情感颠覆一样。
这种感觉,我喜欢在试演前一晚,他被迫去追债,黑夜里,他反复活动着手指,弹一曲想象中的钢琴奏鸣曲。
闪烁不定的灯光在他手里翻飞,蹁跹如夜蝶,我的确是情不自禁地跟随他的手,一起弹着……想 要说说自己了。
虽说小时弹琴是被逼的,现在也不见得爱上这架庞然大物,然而十多年的感情依旧是积累下来了。
应该说,它也造就了如今的我,磨练了我的耐力以 及定力。
我学会了忍耐。
并且,不是像那个男主角那样,只是暂积下来以便之后发泄,我化解了那些所有不忿。
毕竟我还有音乐,还有我自己的人生,虽然不是什么 太大的梦想,然而念及此,我便拥有更大的动力去实现那个梦想。
音乐,其实是能化解各种诸如仇恨之类的负面情绪的。
最后,去参加音乐会的男主终于放下朝杀父仇人开枪的手,用他那优美的姿态为众人展现音乐与美好。
他的工作是破坏,眼神似饥饿的狼,深邃又迷茫。
当音乐照进时,瞳孔似乎回到了清澈与透明,对现实的愤怒与妥协,对过往的追忆与渴望得到的宁静,使他在变幻的节奏中迷失;投老鼠、电子乐、破坏、宁静的音乐、上朋友老婆、舒缓的音乐、打架、轻柔的音乐;他的手指,在光明的钢琴前,在黑暗的车窗里,在狭小的过道中,在宽广的大厅里,弹动。
最后,左手那深深的齿印就像现实狠狠敲打的印章一样,刻在灵魂中……
梦想,一个虽然说得太多太滥的词,却仍然套着光环的词语,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过一个寄予希望和信念的梦,如果你能实现这个梦,那是很幸运的。
可是,对许多人来说,那往往都会真的成为一场梦,或许我们做梦的时候都太天真,在与现实角力后才能明白什么叫做无奈。
这个梦也许只能一直深藏心底,直至年老的时候,再次把它翻出来嗟叹唏嘘。
或许在电影《我心遗忘的节奏》里,我们能找到另一种接近梦想的方式。
男主人公是一个经常套着黑色皮外衣,打着深色的领带,穿着细斜纹的衬衣,脸容英俊素净,斯文中带点忧郁气质,可你不能想像这么一个人竟每天游走暴力与罪恶之间。
他的工作,我理解的就是像一个打手般为房地产商赶跑那些不合心愿的住户,他们半夜放老鼠,使用暴力,破坏住宅,为的就是要欺压这些跟他一样在生活底层的人群。
他的父亲呢,不停地利用感情要胁他,要他去做各色各样肮脏的,暴力的,非正当的事情,他不能抗拒。
这一切使得他生活陷入一片无序,他喜欢戴着耳机,听着强劲节拍的重音乐,逃避现实生活的烦乱与心灵上的燥动。
直至有一天,他在街上重遇了当年他母亲的经纪人。
他母亲是钢琴演奏家,他自小也跟着母亲学习,当年曾跟母亲的经纪人说过要弹一段海登的曲子给他听。
可惜由于母亲早逝,逼于生活他不得不将这心愿沉在心底处。
这次的偶遇,那经纪人给了他卡片,安排了时间让他过来试演。
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再次把他的梦想翻腾出来,让他能够摆脱那种混乱的生活。
他找了一位越南女子指导他弹琴,为此他耽误了工作,精神完全投入在音乐中,甚至在嘈闹的酒吧中,他的手指却随着心中的音乐轻轻叩压。
只是,人生常常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完美,也许是一种近乎迫切的渴望,他是那么地在乎这次试演,以致于真正坐在钢琴面前的时候,他终于还是无法完成那首梦想中的乐曲。
他冲出演奏厅,重新带上耳机,让世界仍旧塞满混乱。
故事到了这里并没有完,电影的结局我很喜欢。
两年后,他最终与那个越南女子在一起,他成了她的经纪人。
虽然他不能如愿地成为演奏家,但他却每天能以经纪人的身份接触古典音乐,出入演奏厅。
他选择了一种最接近梦想的方式,那就是一直游走在梦想的旁边。
当成长以后,我们都终于明白我们可以作主的越来越少,人生像看电视,虽然遥控器掌握手中,但可选择的范围就只有那么多;我们做梦的时候可以异想天开,实现的方式却不得不局限于现实。
各自退让一步,在有限的选择里,获取最接近的实现方式。
我们不能成为顶级大厨,但可以自己随意点评,有点心得的时候还可以自己煮食,与朋友分享;我们也不能成为出名的摄影师,没有作品发表,但可以随行随拍,把感动自己的感动别人的画面记录下来,找寻志同道合的朋友,依然能感受摄影的乐趣。。。。。。
只要我们仍然坚持,那个梦想就不会走远,就一直在我们身边相伴而行。
我心遺忘的節奏取名 饒富詩意其實它只是表達出戲的真面貌它道出了每個人潛藏在心裡的感覺我不知道 至少我的心真的讀到了藏在戲裡面的意義我想 每個人都有他的夢想夢想有點遙遠 說是夢寐以求的理想會不會就比較容易接受人的心是矛盾的 是脆弱的 是容易被蒙蔽 敲碎 跟被吞噬的只要外在的壓力超重 就連內心小小的慾望也會消失不見自己到底要甚麼?
想要找回的時候 好難如果某天有人喚醒了你的慾望 不要放棄 努力的勇敢的去實現它吧電影彷彿告訴了我們 一場有關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拉鋸戰他們互相對立 他們拼了命的搏鬥 只為了互相將對方擊倒看看最終的結果 戰勝的是哪一方電影一直到最後都在戰鬥(顫抖)主角內心的掙扎 來自工作 來自家庭 來自夢想 來自愛情該殺了他報仇嗎 他做到了 我也沒有遺忘我的節奏 我在譜 只是這條路真的很難走一波又一波的挫折在瞪(等)著你去抗衡加油吧
回想起看过的很少的法国电影,无论是色彩厚重的华丽还是心驰神往的浪漫,都有一种情感氛围的营造让人着迷。
这部也不例外,影片忧郁而残酷的气质,细腻而深入的细节,都是一种吸引力。
从开始起就不断猜测他最终会选择哪一种旋律作为生命导向,可直到最后一刻才见分晓,这场为了梦想而奋战的华丽冒险终于如我所愿拥有一个非凡的结局:他在人生中作了急转弯但又巧遇另一项命运中最巨大的诱惑与试炼——音乐会开始前遇到曾经的杀父仇人,冲动在所难免,举枪抵住对方太阳穴的瞬间两个未来在心底铺开。
最终放弃扣动扳机,洗干净血污后小心回到音乐厅,曼妙的钢琴声中他的眼神光彩夺目而迷人。
他终于回归理想生活,远离了被斗争与谎言围绕的失序与混乱。
相信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启迪灵魂,获得拯救找回自我。
影片中汤姆的现实生活失败而无望,心底最真切的声音又召唤他重拾儿时的梦想。
就这样游走在暴力和艺术的边缘,微妙的矛盾无法取得平衡。
他穿上皮衣一脸迷茫地戴上耳机行走,夜色和嘈杂的电子音乐都不能掩盖他的脆弱和彷徨。
只有悠远的琴声能带给他安慰,滋润他干涸的心,复苏梦想,得到满足。
喜欢男主人公沉浸在音乐里的陶醉神情,在光影下跳动的手指和线条变柔和的面庞,把他平日里那种斑驳不堪的状态变成了截然相反的意味。
还有与钢琴教师苗林之间的情感走向,交流并没有因为语言不通而销声匿迹,反而凭借音乐发觉到彼此的好。
还有他表现出来的孩子气,弹错时不肯虚心,苗林过来指导还露出一副“不信你会比我弹的更好”的神情;以及给苗林补习法语,借此来获得平等和尊重。
还有男主角罗曼•杜里斯,他的英俊糅合了文艺气息的浪漫和浪子气质的不羁。
已经三十的他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无可挑剔,完全凸现了汤姆的个人特质,他的迷茫他的忧郁他的痛苦都完美演绎。
虽然雅克·欧迪亚今年奥斯卡颁奖季以一部西语歌舞片出尽风头,但其实早在 20 年前,他便开始探索音乐题材的作品。
《我心遗忘的节奏》是他初次将音乐融入到叙事里的大胆尝试,在当年柏林电影节拿下最佳配乐奖。
这个奖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实在不多见,由此更凸显音乐元素对这部作品的非凡影响力。
对于没看过欧迪亚作品的观众来说,《我心遗忘的节奏》是非常适合入门的第一部。
它有导演标志性的暴力犯罪元素,也有反复出现的父子关系话题,以及跨族裔角色的登场。
当年看的时候没留意,这部原来改编自美国 70 年代的黑帮电影《手指》(Fingers),男主角的身世背景保留着黑帮色彩也就不奇怪了。
这算是欧迪亚继续大胆尝试跨类型的实验,将音乐与犯罪惊悚元素结合,在充满悬念的剧情中逐渐勾画出一个青春成长故事。
青春成长的电影我们看太多了,这部有另辟蹊径之处。
它以犯罪类型作为叙事外衣,暗里却是一个男人在成长路上的艰难抉择,这种情节设计在导演之后的《预言者》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本片主人公行走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上,一边是继承父亲房产事业,充当黑中介打手的活儿,另一边也继承了母亲优雅的艺术基因,一心想重拾钢琴弹奏,投身音乐生涯。
自然而然,音乐成为了衔接两种类型之间的纽带,例如从激昂躁动的电子乐,转向宁静古典的钢琴乐,这些不仅是男主角内心感受的外化展示,准确刻画出他的趣味与生活态度,而且高超地主导着叙事节奏,令主角的情绪维持在一种持续发酵的状态,直至最后一幕高潮戏的来临。
这种以音乐/歌舞来营造叙事节奏的手法在欧迪亚新片《艾米莉亚·佩雷斯》中有更突出的意味,同时也与故事题材的复杂性相吻合。
本片的最后一幕将父子关系展现得更加深刻,这个突如其来的段落不光是抛出为父报仇的通俗类型设计,还暗示着男主角有不堪回首的过去与隐秘的暴力史。
这些暴力基因伴随着他的成长,从最初对父亲的依赖,到后来摆脱了父亲、独立生存,从冲动不羁的少年转变为成熟稳重的事业男性,刻画出一个男人完整真实的成长阶段。
当然,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这绝对是一部启发性大于观赏性的电影。
对于理想和现实,如何能取之平衡,相信是很多人都在不断探索与挣扎的难题,两者往往就像是水和油一样难以融合。
我相当惊叹于剧中男主角对待梦想的坚韧态度,对接触过音乐的人来说,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脾气与心境,甚至是思考人生的方式,这似乎也是人类在不断追求艺术的终极道理。
与其说主人公逐渐迈向成熟,倒不如说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个长不大的男孩。
那个所谓的梦想未必只是男人珍爱一生的玩具,也很可能会成为他飞黄腾达的重要工具。
在过了 20 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我仍对比深信不疑。
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
学会屈服 学会隐忍 学会谎言 选择沉默 选择逃避 选择放弃在生活的边缘如履薄冰 然后被偶尔一丝的美感动的一塌糊然后自己说服自己 自己催眠自己 笑着一代而过不是不屑一顾 而是太过在乎我们仅仅是这样一个在梦境边缘背着背囊看梦想越飞越远的的浪子么?
电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优美直白的对话 线性的剧情 衔接巧妙的场景 难以忘怀的近镜头 duris精致的粗轮廓剪影 柔和中迸裂着阴冷的色调与游走在两个世界的音乐混合的恰到好处当然 还有晦涩的内涵电影美的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姑娘娓娓走来却又残忍的把赤裸裸的生活一同暴露出来身在电影中仿佛是在走夜路般 恍惚看见闪烁的灯光 如此渴望 又如此遥不可及他可以是黑夜里的魔鬼 张狂的笑 粗俗的谈吐 放诞的行为他也可以是阳光下纯洁的精灵 静静的冥想着琴谱 手指在空气中舞的纯净 美好的笑 穿干净的衬衫 温柔的教越南师傅法语心在渴望着美好 可身体却处于另一个世界音乐是最好的麻醉剂 沉重的鼓点 电子化的噪音 遮盖了马路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当麻醉醒了 现实还是一如既往的盘绕着两种生活在疯狂折磨着他的心 或者说他脆弱的手指所有一切的挣扎放映在他面对钢琴时 他会在弹琴之前用手帕温柔的擦过琴键 面对钢琴 就像面对纯洁无辜的灵魂 面对自己内心的明镜他久久不能弹奏那平静的音符 喘着粗气 暴躁 愤怒 继而变得像狮子般怒嚎直到他厌倦了 厌倦了一直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心像平静的湖水般 不起一丝涟漪 然后 琴声也变得像水珠滑落般优美 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见证了一段鲜花的绽放可是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这个世界残酷的不容你选择 无奈然后跌在两个世界中的漩涡中他说他爱他的父亲奔跑 冲撞 流血 他可以位父亲不顾一切 直到看到父亲的尸体 镜头久久停留在他颤抖的双手上 他无声的抽泣咬着手指 那一刻 时间驻足了 像乐章画上了重重的休止符 那个世界再也没有牵绊……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转眼间 他已坐在钢琴前 手下流淌着银河般寂寞流淌着的音符直到两年后生活再次脱轨了 驶向了难以目及到的黑暗 他一次又一次的瞪着自己的杀父仇人 遏制着心中的愤怒 终于还是遮不住目光里狮子般的血腥 终究他还是失声哭了 在已软弱的敌人面前 在沁人心扉的旋律的环绕下 他洗净双手 走回本属于他的的世界你看到了么 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刹那 他的眼神如此明亮而明净的钢琴声却一直没有停止…………阳光?
谁不向往阳光?
可是 又有多少人懂得有阳光就会有影子 有望不见底的黑暗和恐惧在游移走在边缘也有风景 只是边缘的风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得起(PS...男主角帅爆了!!!!!!!!!!!
)
影片结局的节奏让我觉得是急速的。
本以为父亲死亡,他可以摆脱家庭宿命。
他和越南女教师谈着演出安排,本能以为就是男主人公的。
遇到杀父仇人,女人走向前台,紧张的害怕他会逃不出悲剧宿命,误掉演出,女人正在为他做着解释吧。
终于赶回音乐厅,演奏是女人!
什么情况?
导演和我开了个玩笑,真相大白!
更觉得可悲的是,对和越南女演奏家的关系我也没那么乐观,相爱的情人不会直觉的就坐在前排,还用问?
那又是什么关系。
怎么样,还觉得是一个光明的结局吗?
看完依旧不明白 是为了展现男主因为钢琴而使得原本的生活得到了救赎 可是结尾又是崩塌又是重建 还是只为了展现男主边弹钢琴边工作然后爸爸被杀自己又去复仇的故事 令人费解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用内心的挣扎还是人格分裂?到底是怎样的人?很西方的人格描写。
放荡不羁的迷途青年,扮演着拆迁大队长一样的房地产商,游走于几个女人之间,在琴键的曼妙中分裂又自愈。导演是在讲艺术拯救人生吗?抑或只是一场荒唐的经历。
这个女钢琴家的角色应该可以算得上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最NPC的了
版本不好,rmvb而且翻译巨烂,一半靠猜,没看完;挺闷的一个片子,男主角眼熟,多用近镜头,风格很熟练,情节控会很郁闷。
有点小失望,但罗曼好帅
对比有点突兀的,结局说不清楚是好是坏,导演掌控力一般,男猪角演得还行(十年后的分界线)强烈叩击我心的节奏
觉得剧情略混杂,但是名字起得太美,找到了音乐的节奏,就是找到了我心遗忘的节奏。为了梅拉尼罗兰两分钟的镜头来看这部电影,发现男主角居然是《巴黎》里面对梅拉尼充满兴趣的男主。
我最中意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不论那种翻译都完全忠于原语。可惜电影本身的情节并不连贯,虎头蛇尾了。
挺不错的故事,但也许真的遗忘了节奏……
细节处理甚至真实得超过了纪录片
这电影对我来说还是老生常谈了一些,没什么新意。这小伙子,帮着爱出轨的朋友骗朋友的老婆,然后自己和朋友老婆搞上;去收债随便跟欠款人小蜜聊两句后又搞上了人家小蜜;练钢琴练着练着后面也把钢琴老师搞上了,这,比段誉他爸还会的撩呀!老爸真是个拖累,原生家庭里父母没受过什么好的教育的话,真的可能不仅什么都帮不了你还老是给你添乱。最后为什么没有杀了那个人啊?那种人,你不杀了他他以后就会杀了你的。还有,法国人老爱找越南人来演中国人,烦死了
现实平凡的人去追求一门艺术 能不能记起被遗忘的节奏 ps:是黑电子乐么。。
其实地下房地产暴力催租人的钢琴情结设定非常吊诡刻意,显然就是不管不顾地要做两种生活状态的符号化对比,尤其是在所有的背景故事都被抽去只呈现现时状态的写法之下。然而罗曼·杜里斯的表演出奇地好,他对于残暴和温柔的把握异常出色,让游离于符号边缘的影片瞬间充满力量。可能是由于有类似的练琴经历,所以非常能体会到这种把音乐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途径的心态,因而尤其能体会到导演用音乐借喻的缘由。具体来讲,这是一个爱乐的故事,古典乐文本那样陈旧以致于人们沉迷音乐时多多少少都在心中重新为其建构了私人化的符号(男主这里是对过往温和生活的念想);抽象而言表达了一种摆脱混乱处境的人类普遍情绪,更直接指向了这种挣扎在生活惯性面前的无力。每个人心中都有遗忘的节奏,我亦然。太爱人物以致于忍不住忽视缺点抬高评价。2.5
推荐!!!钢琴+法国帅哥!!
基本利用几天的中午一小时,断断续续看完的。后部分男主的表演很赞:面对父亲死亡的现场和揍杀父仇人。20120421
太TM难看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名字骗了!果然是法国片,冗长、细碎、做作!还俗套的要死!!虎头蛇尾!男主也很丑,是那种越看越丑的类型!
安慰一个被出轨的妻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向她表白
最討厭這種在不同類型之間切換但實際沒有很好融合的作品,不能爲了打破類型而跨類型啊,而且很多副軸的敘事其實對人物的變化展現是意義不大的